慕课建设论文范例6篇

慕课建设论文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慕课;SWOT;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22-03

慕课(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其雏形形成于2008年。近年来,慕课浪潮席卷全球并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目前涌现了“国际在线教育三驾马车”――Coursera、Udacity 和edX 三大课程提供商。[1][2]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慕课无论在传播内容、渠道,还是在受众体验等方面均具有传统教育传播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师生的教与学都提供了新的契机,也给我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2]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情况,探究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中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及面临的挑战(Threat),以期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资源建设与利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一、学生学习慕课基本现状

(一)通识教育共享课程选修情况

2014-2015学年,学校以慕课形式共计开设10门在线式通识教育共享课程供学生学习。经统计,全校共计有3388名学生参与了选课并进行了学习,其中选修现代社交与礼仪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60人,占总人数的13.6%。

(二)学生学习通识教育共享课程情况与常模的比较

为更好地了解在线式通识教育共享课程运行模式下学生学习慕课情况,本研究将其与184所合作高校学生学习现状数据常模进行了校际横向比较。常模高校的慕课学习人均登录次数为18.9次,人均在线教程完成率为81.1%,人均论坛参与数为0.61,平均成绩为60.4分,成绩合格率为62.6%。结果说明:1.学生在通识教育共享课程上的学习自主性有待加强,即使网络助理教师通过在线方式定期督促学生学习进程,但是仍有18.9%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在线教程;2.尽管在线课程论坛资源在解决问题时非常必要,但是进入论坛进行互动的学生偏少,人均论坛参与数仅为0.61;3.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率偏低,平均成绩仅在及格线上下浮动。虽然,本文中案例研究高校学生在人均登录次数、人均论坛参与数、人均在线教程完成率、平均成绩及成绩合格率方面均高出常模水平,在184所高校排名中依次排在19、53、85、99以及107名。但总体看来,以慕课形式开展在线式通识教育共享课程学习质量还有待加强。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SWOT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优势

慕课作为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形式冲击着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慕课可以解决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师资不足问题。通识教育选修课能够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外其他知识领域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但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大多数高校受限于师资条件及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因素,多数高校往往只能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成科普课、讲座课等,课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2][3][4]同时,因为师资不足问题致使通选课只能采用大班授课,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受限。而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引入慕课中就可以实现校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多个高校联合组成教学共同体,学生到慕课平台上去学习,然后通过官方或本校组织的考试获得学分,这既有效发挥了重点高校对普通高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又相对减少了教师工作量,缓解了师资和知识资源不足的问题。2.拓展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慕课作为“可移动式”课堂,学生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多变,只要学生有学习意愿和时间,就能根据个人情况通过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在内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同时依据课程讲授内容掌握程度合理分配时间。3.慕课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慕课模式下一节课约20~30分钟左右,完全符合成人注意力高度集中规律,另外在保障各章节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又通过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来呈现教学资源,充分活跃了学生思维及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促使其以轻松愉悦的心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学生可在慕课课程论坛中进行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等活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劣势

慕课在发挥固有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特性上的缺陷,具体表现在:1.“人机互动”缺少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师生面对面互动中的肢体语言、情感交流等均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及情操,而“人机”互动使师生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难以实现以情育人的目标。2.慕课平台适时监控学生学习效果有待加强。Udacity创始人Sebastian Thrun曾表示,慕课在线教育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硬伤”就是“很少有人能将课听完”,而致使学生在线通选课学习成绩合格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只是“鼠标滚动完整个教程” 。[3][5]慕课模式下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式更便捷,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由化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约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慕课传授的知识“碎片化”及“表面化”。慕课为了追求“引人入胜”的“人性化”教学形式,将本应该一气呵成的深刻讲解切割为碎片化知识点。另外,慕课的“开放性”使其面对不同教育群体时不能“因材施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通常将艰深问题和深刻理论的解释变得表面化、庸俗化。[4]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机遇

慕课风暴不仅在教育技术层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同时也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机遇。1.慕课平台能集中全国优秀资源。即使慕课平台下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了最优化,但是一流大学提供的慕课未必契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展需求,因此集中全国优秀资源,借鉴其慕课建设经验,主力打造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能够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精品”课程势必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2.“明星教师”效应的聚集。慕课平台能集中某专业、领域内掌握专业前沿知识、教学能力强的“明星教师”,进而能调动学生学习慕课的积极性和高效性[5],其“明星效应”会激励大批教师借鉴其成功经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挑战

慕课的出现不仅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1.促进教育资源重新分化组合,优胜劣汰。鉴于一流大学拥有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其在慕课建设及学员选择方面占有相对优势,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等局限性的影响,如何避免自身沦为一流大学慕课教学的实验室及辅导室,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2.凸显教育成本和教育质量统一问题。慕课提供的有偿或免费课程打破了时空界限,注册学习者众多,使提供慕课及学习慕课课程的成本缩小,同时慕课还提供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课程,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资源建设与利用对策

(一)以精准化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慕课联盟发展的特色模式

慕课引人入胜及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深得人心,但是面向不同层次高校及不同教学背景的学生群体,其很难精准化地实现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联盟发展的特色模式正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的必然选择。 联盟可以分为区域联盟、行业联盟、同类院校联盟多种形式,如上海30余所高校共同开发并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重庆大学联合19所同类院校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机制。[6]基于共同特征的群体进行慕课联盟,实行共享课程开发及学分互认,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组织性,更重要的是基于相似的办学特征,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共享课程,实现精准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慕课”建设

慕课平台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迫在眉睫。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下,开展慕课平台下传统基础课程的建设,其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及区域优势,打造富有地方传统文化底蕴及文化特色的“校本慕课”,同时加强合作发展,争取区域与高校间的联盟及合作,进一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这无疑是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

大学课堂教学怎样实现由教师主体到师生对话、知识灌输到能力提升、共性教学到因材施教、封闭课堂到开放教学的转变,是高校亟须改革的问题。而将慕课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处理好线上学习慕课,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的关系,是提高慕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慕课的发展不代表传统课堂教学的消亡,就慕课的价值取向而言,其深层含义是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通过调查,在案例研究高校中有87.60%的学生倾向于通识教育选修课采取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线上自主学习+讨论(作业)+线上或线下考试”。因此,将慕课融入传统教学,能使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线下“面对面交流”层面,引导教师认识到慕课发展带来的“能力危机”,不断钻研专业业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四)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育,打造一流核心课程

慕课打破了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脑在线注册方式,共享到最优质的课程资源。部分特色不够鲜明、核心优势不够突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将会被同类院校相对优秀的课程所替代。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培育一流的教学团队,着力打造特色核心课程,同时借助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学生海量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改变以往单纯靠经验和简单的分数进行评估的方式,从而使整个学校的教学运行、动态追踪、评估反馈、质量监控等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才能使学校在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90-194.

[2] 张振红,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3] 杨满福,焦建利.大教学、大数据、大变革――edx首门“慕课”研究报告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6):34-37,50.

[4] 徐武生.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模式的教育传播学思考[J].当代传播,2014(2):74-76.

[5] 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A03).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80

1引言

慕课也即是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是从传统课堂教学延伸而来的,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为想学习的人提供学习机会的一种类似于传统课堂教学,又优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堂模式。本文着重对经管类慕课进行了分析,针对传统课堂上,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慕课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改进方法。首先,慕课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借助网络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持续多样的学习服务,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进行及时反馈。另外,慕课内容不断更新的特点,能满足经管类专业本身需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形态接轨的要求。但同其他慕课课程一样,高校经管类慕课也存在学习者学习持续性不强、退学率高、交流互动不足等问题。这也说明我国高校的经管类慕课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也就需要对高校经管类慕课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明确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本文就立足于这一点,通过对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推动高校经管类慕课的开发建设。

2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问卷设计

本文研究的是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因此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参考与慕课教学质量相关的文献,按照可衡量性和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分别从慕课学习者、慕课教师、慕课平台三个层面设计了25个影响因素变量。和4个慕课教学质量满意度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从1到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

2.2样本收集及信效度检验

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在线和纸质的方式发放问卷300份,回收了280份。通过筛选共得到有效问卷268份,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5.71%。调查结果令人满意。为了保证此次研究的可信性及科学性,本研究利用SPSS21.0对所得的268份问卷进行了总体信度检验,Cronbach’s 幌凳为0.914,表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此外,判断样本充足性的KMO检验系数为0.911,大于0.6的经验值,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3616.980,自由度为300,显著性为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由KMO检验和Bartkett检验结果可知,本次收集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前6个因子集中反映了原始25个因素的67305%,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反映原始25个因素所包含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行旋转后因子载荷的计算,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在第一个因子中,反映和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内容安排详略得当,内容难度、深度适宜,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程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整体的满意度这六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较大,这些反映的都是慕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传授、组织方面的,首先,经管类课程要与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新的管理概念、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相适应。其次,教学内容安排应能使无论是慕课教师还是慕课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最后,经管类的理论知识要与案例相结合进行传授,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经管类慕课教学内容因子”。

在第二个因子中,与课堂形式相比,慕课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与课堂形式相比,慕n教学对完成学习目标的作用、经管类方面能力的提升作用、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这四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较大,这些因素反映的都是经管类慕课的学习效果,慕课教学只有发挥出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才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因此,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经管类慕课学习效果因子”。

在第三个因子中,慕课老师的知名度、平台注册人数、慕课平台的知名度、视频视觉效果、网络稳定性这五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较大,这些刚好对应从慕课平台角度考虑的对慕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慕课平台因子”。

在第四个因子中,慕课学习投入度、感兴趣程度、慕课课程完成度这三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较大,刚好对应从慕课学习者角度反映的对慕课教学质量的影响,慕课学习效果的高低,慕课学习者自身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影响慕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最基础因素,对慕课课程的兴趣是慕课学习持续进行的前提。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慕课学习者因子”。

在第五个因子中,慕课教师讲课有感染力、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讲课语言精练,生动流畅这四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较大,这些因素都是从慕课教师自身角度来反映对慕课教学质量的影响,慕课教师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上对该课程的评价。因此,将第五个因子命名为“慕课教师教学态度因子”。

在第六个因子中,慕课教师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这两个因素的系数较大,也是反映了慕课老师对慕课学生的重视程度的情况。因此,将该因子命为“慕课师生互动因子”。

4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利用上述因子分析结果,设自变量:x1(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内容因子)、x2(高校经管类慕课学习效果因子)、x3(慕课平台因子)、x4(慕课学习者因子)、x5(慕课教师教学态度因子)、x6(慕课师生互动因子)。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满意度变量为因变量y,模型如下:

利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四个变量都进入了模型,没有被排除的变量。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中,Sig值小于0.0001,拒绝原假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由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内容、慕课教学效果、慕课教师教学态度、慕课平台和慕课学习者对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教学效果因子对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最高,为0.601。说明高校经管类慕课的开设,要发挥出相对于传统授课,慕课教学的优势,以使学生“学有所得”为目的。其次是教学内容因子,为0531,说明教学内容是影响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的因素。因为教学内容是学生首先关注的一个点,教学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其去学习该课程的最主要的原因。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影响高校经管类慕课教学质量的因素总的来说分为慕课教师、慕课学生、慕课平台三个方面。慕课教师方面以教学内容对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慕课学生方面,以学生对经管类慕课课程的投入度、课程的学习效果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慕课平台方面,网络的稳定性、视频的视觉效果也是学生对慕课教学质量评价关注的一个点。因此,接下来就从这三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

5.1慕课供给与慕课需求相匹配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慕课教学,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授道解惑也”,因此,教学内容才是真正吸引学生去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对于经管类慕课,从授课教师来说,要知道开设什么方面的课程才是学生需要的,同时结合经管类课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授课。对于开设经管类慕课的高校来说,要注意慕课与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发挥经管类慕课开设的价值。

5.2强化学生的慕课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慕课教师还是慕课平台都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方式吸引慕课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慕课学习中,包括及时解答慕课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等。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慕课学习的宣传,同时组织人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慕课学习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在引进慕n的过程中,要对不断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选择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慕课。

5.3构建良好的慕课学习环境

慕课平台要注意慕课视频界面的设计,包括界面的美观、流畅和清晰度。要注意能吸引慕课学生的兴趣,同时结合慕课课程的特点进行设计。另外,地方高校应不断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的硬件支持。

参考文献

[1]翟运开.基于慕课的高校经管类专业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3):7073.

[2]宋马林,黄红胜,杨力.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与就业能力的提高[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45):7577.

[3]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5):72100.

[4]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341):8084.

[5]马莉,惠调艳.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21(2):98101.

[6]张千帆,王程珏,张亚军.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8):6670.

[7]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4):2530.

[8]张长海,焦建利.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341):6468.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慕课”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2-01

一、“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1“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慕课”在在线教育形式的一种,能够体现出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和开放性。在高职教学改革中,“慕课”以更为开放的平台载体,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中没有门槛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时间安排等进行自学,能够在线提交作业,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帮助和指导。“慕课”进一步优化了高职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1.2“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化、趣味化、交互化三个方面。第一,规模化。“慕课”平台注册没有人数限制,对学生性别、专业、学历等没有门槛设定,只需注册即可进入学习平台,在学习规模上占有优势。第二,趣味化。“慕课”视频多为10分钟作用,更能够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当中会有趣味性的辅助资源,也可以在线竞答获得积分,趣味性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交互化。“慕课”具有论坛讨论资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在论坛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就某一观点、某一问题做专项讨论,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点、关注点结成讨论小组,有利于形成更活跃的交流互动氛围,进一步推进高职教学改革。

1.3“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属于系统性的庞大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重构、教学模式方面有所转变,树立鲜明的改革理念。从当前慕课应用实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存在:

首先体现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与时展需要脱节,负面影响逐渐突出。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无论的教学模式、目标设定、教材使用、教法选择,都有着传统教学的典型特点,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协调合作、拓展教学等方面关注较少。陈旧教育方式造成学生毕业之后需要花费更大的时间精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在学习当中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慕课环境下,学习科学为教学方式、教学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学习机制的研究逐渐转向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当中。但是由于收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程度较低,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这些都为慕课的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依托“慕课”优化高职教学改革的路径

2.1构建多元化教学与学习方式

当前,高职学校主要以讲师授课制度为主,大班额环境下师生互动不足。通过“慕课”资源的引入,能够深度发掘大数据优势,对教育资源的应用进行记录分析,并将其植入教学过程当中,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成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机制。针对“慕课”数据提炼与分析,教师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有利于在教学当中体现因材施教特色。“慕课”当中的“翻转课堂”具有较高的尝试价值,在“慕课”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慕课”资源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利用微视频、在线竞答、测试等完成知识学习。从“慕课”资源过渡到实际课堂中,师生可以根据学习当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讨论,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2.2提高教师的“慕课”应用能力

“慕课”的出现为高职教师带来了更多挑战,需要教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驾驭能力。“慕课”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需要教师有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调整。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需要制定出与“慕课”相关的评价模式与评价标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在“慕课”教学改革中需要突出灵感性和自主性,在课程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在教材资源优化中进一步整合,实现“慕课”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与融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设定更为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慕课”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对“慕课”资源具备良好的统筹和选择能力,在学习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2.3利用“慕课”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存在,因此在“慕课”学习中也会存在一定的效果差异。基于此,高职学校需要进一步引入优秀“慕课”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设定更加明确的知识探究目标,帮助学生更科学有效的选择“慕课”课程。在学生进入“慕课”平台后,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其支持和帮助。同时可以利用“慕课”的在线竞答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自学竞赛,设定趣味性的竞答问题,以及激励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在线评价资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主动的调整自学方向,实现“慕课”资源效益最大化。

2.4强化“慕课”课程建设与教学评价机制

在“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教材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适应院校生源差异,体现出个性化学习优势。在课程要素的完善当中主要包括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检验、学习评价、学分设计等多个环节。在“慕课”环境下构建更具开放性的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形成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掘“慕课”资源能效,学生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资源质量也会有所保证。

在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构建起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更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鼓励高职教师科学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两者并重发展。在教学当中要积极引入“慕课”资源,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积极迎接“慕课”这一开放式课堂为高职教学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最大限度的为慕课资源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联合其他高校建立起网络课程资源库,从而使“慕课”资源成为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助力。

结语

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高职教育正在进入全面改革期,但是无论高职教育改革形式如何变化,其“育人”本质是始终不变的。依托“慕课”资源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同时更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同步优化,以此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慕课 优点 不足 措施

一、慕课的内涵与发展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其中“M”代表大规模,一门课程动辄可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一个“O”代表开放,凡是想学习的,不分国籍,都可免费注册参与学习;第二个“O”代表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C”代表课程。因此作为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幕课的起源得益于美国科罗拉州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2007年,他们在自己的化学课上大胆实践了慕课,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且得到众多同行的认同。在两位教师的推动下,慕课开始在全美推广。2011年,随着萨尔曼・罕和他的可罕学院爆红全球,幕课也红遍全世界,被更多教育工作者了解[1]。2012年,慕课浪潮席卷全球,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从2003年起至2013年我国有286门大学视频公开课程上网[2]。2014年5月8日,教育部推出自己的“中国式慕课”,名为“爱课程”,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内的16所高校首批在“爱课程”上线[3]。

二、慕课的优点与不足

(一)慕课的优点

1.结合了科学信息新技术。

与传统教学相比,慕课将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穿心教学内容和形式。

慕课打破一般网络课程将课本知识以讲说形式体现、与学习主体缺少沟通、无法根据授课对象灵活调整和针对性讲授等难题,从内容上设置作业、讨论、参与、答疑、考试、评价、证书等更多教学环节,授课内容由10分钟左右针对不同知识点的层层递进的微课构成,学生只有完成先修知识模块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增强趣味性。从形式上将学生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控制学习内容与进度、提出问题与在线教师或其他学生讨论。这种模式使得学生更能专注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较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慕课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更符合心理学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对他们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更及时。

3.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借助于网络和慕课平台,慕课使得课堂跨越校园甚至国度的限制而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

(二)慕课的不足

1.无法充分保证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

人的各项活动都是要和社会的其他构成体相互融入共同进行,学生在校生活的目的是获得智和德两方面素质的提高,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学习做人,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而慕课无法带给学生传统课堂所能给予的学习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教师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对他们的影响及校园文化对他们的熏陶作用。

2.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慕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灵活性,但要完全满足数量众多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专业功底等不尽相同的学生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3.不能应用于所有课程。

慕课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太适合像逻辑学、数学等难度较大的学科和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4.无法确切掌控学习者学习状态。

慕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习者的兴趣和自觉,教师基本不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得自律性或主动学习需求较差的学习者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从学习效果看慕课也有失败的案例,《赫芬顿邮报》报道Udacity提供的由圣何赛州立大学开发的三门慕课课程的通过率分别只有29%、44%和51%,远低于预期目标[4]。

5.短时间内难以普及。

从学校方面来说,慕课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为慕课服务的平台与团队,这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另外,慕课的运行也将使课程成本、量化、标准及评估等重新洗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需重新权衡,这对管理者是一个挑战。

从师资方面来说,慕课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计算机水平、个人魅力等都提出更高要求。

从学生方面说,慕课的开展需要他们具备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设备,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具备这些条件。

三、采取措施,保障慕课的稳步发展

(一)健全慕课建设管理与评价体系

慕课建设不仅要重视立项评审,而且要重视建设质量,更要重视使用效果,防止有些教师为敛取资金或获得晋升等而进行投机取巧的行为,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慕课建设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开发高质量慕课的能力,还要具有实施慕课改革的热情和主动性,以确保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

(三)配备充足的教师数量

慕课建设需要有足够的教师力量,以保证在线时间,在尽力做到随时回答学习者提问的同时,还应在学习者学习比较静默、互动不活跃的时候,提出适当课题,引导学习者参与互动,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可以建立多人视频回话系统,模拟课堂授课情景,实现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尽量发挥慕课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

(四)提高慕课资源质量

加强慕课资源的体系化建设,体现慕课课程的学习性和教育性。加大硬件投入力度,细化慕课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设计,提高视频制作质量,增强慕课资源的播放效果,增强的课程趣味性,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习者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五)优化慕课运作模式

建立与各高校合作的大型商业慕课平台,提高我国慕课教学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运作水平,扩大慕课应用市场,提高竞争力。

四、结语

慕课带来的教育产业大洗牌深刻地影响到每个人,事关国计民生,理应受到足够重视[5]。但慕课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能急于跟风,而要理智分析,冷静对待,多方考虑,认真设计,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朱剑萍,张苏萍,葛敏敏.大数据时代高职教学思维的挑战与革新:基于在线课程“幕课”视野的有效教学论[J].上海城市管理,2014(1):81-83.

[2]《教育》编辑部.慕课兴起与思考[J].教育(周刊),2015(31):23-24.

[3]黄.英国推出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以应对美国的竞争[J].比较教育研究,2013(2):108.

[4]冯秀芝,姜开运,任艳玲.慕课来袭缓缓行:慕课利弊分析[J].才智,2015(10):7-8.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慕课MOOC” 体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45-02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将其课程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免费向全世界开放。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开放课件的内涵命名为开放教育资源(OER)。在国际知名大学开放课程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也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和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规律,研究如何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探索开放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的应用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 “慕课MOOC”的背景研究

“慕课”是术语“MOOC”的汉语音译,全称为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08年,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MOOC。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将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190个国家16万多名学生注册学习。2013年9月,北京大学首批七门MOOC课程上线,随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也纷纷开设自己的慕课课程。而慕课教学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新发展和突破,是“开放共享”理念下开放教育资源的全球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2 “慕课MOOC”在教学中的优势

2.1 慕课具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网络已基本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旦比较无趣,学生们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网络中,慕课作为一种线上教学模式,容易被学生接受。慕课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交流类似于面授课堂,学生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不仅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直接进行参与、互动和讨论,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随着“慕课”风暴在全球的快速展开,可借助这一契机对学生之于网络的依赖特点充分利用,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2.2 慕课具有较多的优质课程资源

很多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普遍较高,教师授课越精彩,就越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我国高校教师资源分配的问题,慕课教学方式可对来自全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加以共享,将大师课堂与百家名著集结汇集起来,开放优质课程,呼吁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3 慕课具有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严格的课程标准

慕课在教学模式上为“讨论式”,相对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下,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较低,而在自主学习、视听结合、小组讨论模式下,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度较高。另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自行成立学习小组,或组建面对面的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与学生的沟通。

3 慕课运用于现代体育教学的意义

3.1 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

我国教育部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支持“985工程”高校率先建设和推广使用200门左右中国大学MOOCs课程。我国2010―2020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如何让高等院校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正确、便捷地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体育教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

3.2 实现“开放共享”理念下体育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提高

2013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开放课程慕课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慕课教学本身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高质量课程内容、精彩的短视频设计、多维度的互评方式、大规模学习者群体、强辐射性等优势,引起了教育领域、科技群体、商业精英等领域的关注,被认为是2013年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推动了全球开放共享理念教育运动的新发展,标识着人类文明传承和知识学习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3.3 探索“慕课MOOC”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探索“慕课MOOC”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多元化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高校体育教学的外沿,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高校体育慕课可以设计为一种体育学习资料+体育交流论坛的平台,其中包括体育教学视频、体育指导视频、体育养生视频、体育休闲视频等。结合该平台,以授课教师为课程主导,构建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规律的虚拟+现实结合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身体素质。

4 慕课与体育教学研究的创新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等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应用还不多,该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4.1 互联网+体育教学

在国家“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大潮中,该文以上海市部分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从新的角度研究“慕课”融入体育教学课堂中,研究“互联网+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4.2 开放共享的课程设计

以开放和共享为中心的新型课程开发理念,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体育教学与慕课平台相结合,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虽称“课程”,实则“资源”,强调的是资源的共建共享。既有引进来的课程,也有分享出去的课程,利用互联网凝聚众智的力量把平台做大。

4.3 互动互评的评价体系

转变评价观念,课程开放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并举,增强教师和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通过平台学习技巧、动作,通过交流共享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评价改进课件质量,通过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培养体育健康意识,最终形成课程、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

4.4 高校体育慕课的构建路径

包括信息技术平台建设、视频课件制作、课程推广、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引进课程版权等重要问题,并就体育慕课平台的教学成本、教学效果等进行客观的评估(见图1)。

5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因此,探索慕课教学的先进理念,通过体育院校资源与优秀的体育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网络学习的视频课件、互评机制、资源共建机制和商业化运作机制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加强高校体育课多元化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2):105-109.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三本院校 慕课 微课

一、慕课的概念

(一)慕课的概念

慕课(MOOC)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从其英文名称的字母缩写来看,其概念一目了然,与传统课程的授课方式不同,慕课课程以兴趣为前提导向,只要学生愿意,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到网络中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慕课系统不是指将个别教师的一两门课程放到网络上,而是将所有参与者的课程形成大规模的共享课程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一门慕课课程选修的学生人数可能是规模巨大的现象。慕课的授课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课程对学习者也并没有特定专业的要求,以每周一次或固定时段的讲授、研讨问题、阅读建议等形式授课,鼓励学生成立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每门课程根据章节需要安排相关环节的小测验,同时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成绩由同学之间相互评分。

适合开展慕课建设的课程一般为,通识类课程中选课学生多、授课教师受学生欢迎度高的课程。专业类课程中选课学生相对较多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其中授课教师受学生欢迎度较高、适宜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实验课较少或可以用虚拟实验替代、师生课堂内交互环节相对较少等特点的课程。

(二)慕课建设的教学组织规范

慕课建设对主讲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主讲教师不再单纯地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由于课时录制的需要,教师应该有上镜经验,语言幽默、充满激情、身体语言丰富,才能吸引在线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依据慕课教学的特点将知识碎片化并重新设计编排,能够合理运用教学辅助工具组织教学;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吐字清晰、语言表达富感染力。除此之外,主讲教师在业界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较高学术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选修该门课程。

教师应经常性地课程公告,发送课程进度邮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存在,认识到学习过程始终受到关注和指导;课程团队成员或助教须及时回应学生的提问;建立常见问题库,方便学生学习自助或互助学习。对主观题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或者通过建立有效的同伴评价机制实现作业互评;教师可对同伴评价的内容选择性地查阅,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作为典型进行公开点评,建立优秀作业库,以增加同伴评价的效率和效果;积极组织互动交流活动,讨论主题后要经常性地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之间交流。网络交流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这也要求教师学会用学习者的网络语言习惯拉近彼此的距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地互动。同时教师应根据慕课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视频,补充学习资料,完善测验题和作业题,这样才能使整个慕课课程系统日趋完善。

二、 三本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慕课形式发展带来的优点与不足分析

由上文中对慕课概念和教学组织规范的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在开展三本院校慕课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其优点在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慕课形式是未来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慕课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三本院校的教学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是三本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可以从多方面丰富课堂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长远看,整个慕课课程系统建立完善后,可以节省相当数量的教学成本。

但由于我国三本院校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环节规范不严格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其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就三本院校学生目前的普遍情况,学习自觉性不高,如果采用网络教学形式,抄袭现象可能严重,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慕课形式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普通家长能否在意识形态上接受,还有待进一步调研分析。前文提过慕课课程绝非某个教师在网络上放置一两门课程,而是系统化、大规模地进行学习资源组合共享,因此以笔者在深圳大学参加慕课制作培训的经验来看,制作慕课成本较高,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例如:在课程制作的前期过程中,不同学科对课程录制环境、布景的要求完全不同,对慕课授课教师在表演技巧、普通话等方面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课程制作中期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的录音、录像、音视频剪辑人员参与制作;课程制作上线运行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网络环境管理人员的同时,需要有大量的在线解答员维持一门课程的正常教学。三本院校的发展规划是否能够承担这些高昂的投入,同时高投入和教学效果能否成正比,有待各学院领导进一步讨论决策。

众所周知,大学院校的主体结构是教师,教师的素质高低与教学参与的热情度,是决定一所大学品质的关键所在。国内绝大部分的三本院校教师编制不在国家体制内,换言之三本院校在职教师并不像国有高校教师一样享受国家对教育工作的相关优厚待遇,其工作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收入的高低,而传统课堂的授课形式是计算工作量的现行标准。教学任务工作量大、科研时间相对较少,已然是三本院校教师群体的难以言喻的弊端,如果在三本院校自身发展尚处于探索的当前形势下将慕课形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必然会影响到在职教师的工资收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三本院校教师的抵触,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教师群体理解慕课形式,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关于三本院校慕课课程建设的思考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慕课形式更适合一本院校研究型教学,而非三本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学习形式已是未来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然发展趋势,但在现阶段,三本院校的发展规划不应该盲目跟风。

(一)三本院校可以在前期将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课程以微课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单一微课程制作的投入较少,可操作性较强,以微课的形式为慕课的开展积累经验。

(二)同时可将部分选修课程录制成微课,开展网络上的教学互动形式做前期测试。从三本院校的综合原因来看,如果将大批量的本科必修课程做成微课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固然是可以扩大一定得学校品牌影响力。但在实际教学中风险较大,教学效果能否在可控范围内,还未曾可知。而选修课程要求相对较低,可以测试教学效果后,再投入必修课程的微课建设。

(三)明确三本院校微课课程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提高微课建设教师的积极性。三本院校的在职教师教学任务一般都较为繁重,而微课程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微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否影响正常的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自身考虑的首要环节。因此要开展慕课或微课程建设,应让教师明确学院慕课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微课程建设成功的专业教师应组成慕课建设团队,分工明确,推举一至两名适合出镜的教师作为视频主讲教师进行视频录制,团队中其他成员负责设计、制作和上传课程中的非视频单元材料(PPT、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如三本院校不具备相应的录制条件,应委托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辅助教师完成视频课程的拍摄和制作。

(五)慕课建设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课程上线运行后,应完善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学院相关责任部门应对课程的各项运行数据进行严格监控,对存在问题的课程或学生投诉较多的课程,提出即时改进意见或建议;对改进不力或选课人数严重不足的课程,应及时将其淘汰下线,让慕课形式对选修的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影响,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获,才能促进慕课建设在三本院校中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斐,黄明东.“慕课”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4.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欲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3.

[3]张骛远.“慕课”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