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模拟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模拟教学论文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1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全日制二年级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58名,均为女性。

1.2方法

(1)教学设计:课前根据模拟实训内容设计案例,按照时间顺序,将病史资料以叙事的方式编写成故事。故事分为开幕和事件推进两个阶段,通过情节转折将两个阶段联系起来。故事的开幕阶段中除了病史信息外,必须包含下列要素:①实施健康评估场所的基本信息。②评估对象的社会医疗保险信息及相关卫生政策。③评估对象重要的社会和家庭关系,实施家庭照护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和态度。情节转折内容可为下列任何一项事件:①评估对象病情发生变化。②评估对象有生理需求,如饮水、如厕、体位变化、吸氧等。③评估对象家人对评估提出异议或询问医疗服务相关问题。④其他医疗护理合作者因工作问题干扰评估过程。⑤其他病人及其家属干扰评估过程。(2)实施步骤:学生训练前,教师展示案例的开幕阶段,接着在没有任何情节转折的情况下演示整体健康评估的操作流程、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训练。最后,任意选择1名学生在整个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完成整体的健康评估,同时要处理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情节转折内容中的非病人角色由临床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由学生扮演。教师针对标准化病人的表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或经历。(3)结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向58位学生发放“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表”,收回有效测评表58份,有效测评表回收率为100%。学期结束前进行模拟案例的实践性考核。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考核项目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析

选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分项评价结果。计算各个分项分值,统计满意率。在课堂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中,教学内容得分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分(P<0.05)。

2.2模拟实训课考核成绩分析

选择考核项目中整体健康评估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医护沟通能力、临床应变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医护沟通能力、整体健康评估能力、护患沟通能力优于临床应变能力(P<0.05)。

3讨论

3.1情景结合案例教学可丰富课程内涵、提高学生能力

本次研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课外信息的能力设计案例中的情节转折,情节转折除了包含上述要素外,还具有趣味性、戏剧性,可提高学生对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工作时面临的挑战,正确认识自身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本研究以病史为基础,通过穿插不可预见的事件,使课堂场景类似于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将卫生政策、伦理、社会家庭、工作关系等因素融入案例中,更能真实地反映现代护理实践的复杂性,利于学生认识临床工作的多样性。这种包含了多元素的案例和情景教学的设计,促进了课程的内涵建设。通过训练,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虽然各项能力培养的结果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体均分高于75分。66%及以上的学生医护沟通能力、整体健康评估能力达到优良(≥80分),55%的学生护患沟通能力达到优良,47%的学生临床应变能力达到优良,学生的不及格率也很低。

3.2情景结合案例教学可以弥补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交互式的人机互动体格检查教学系统在我国健康评估实训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但该系统不能提供学生与病人的沟通机会,也没有社会、心理评估训练模块,故达不到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评估能力的教学目标。另外,非医学专业人员扮演的标准化病人由于其培训困难、使用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在健康评估的日常模拟实训教学中普及推广困难,而情景结合案例教学可以弥补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3.3情景结合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可由学生、临床教师共同扮演

本研究中的标准化病人由学生扮演,情节转折中的非病人角色则由临床教师扮演。笔者认为,临床教师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历,对各种不可预见的事件均有一定的处理经验,而且可明确教学目标、训练内容,因此,能够非常好地掌控事件的发展。

3.4情景结合案例教学符合当代医疗卫生和谐环境建设及法制化的发展趋势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2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很多学生照明设计作业的视觉效果较好,但在照明设计的理性思考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问题,与兄弟院校交流后得知,这些问题在其它高校也普遍存在。主要是:1.学生在布置顶平面时,往往将重点放在灯具与顶平面的构图关系上,很少主动地思考光在室内空间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仅凭视觉感受被动地完成灯具布置;2.对照明器具的数量及可能产生的实际照度与亮度考虑得过少(更别提光源的功率、光色、灯具配光曲线等设计细节了),设计作业中常常出现照明器具布置数量过多的情况,若予以实施极易导致空间照度过大、亮度过高,并产生能源浪费的现象;3.3D效果图中对灯光效果的模拟过于随意,灯具数量与顶平面图不吻合,即效果图的灯具设置和顶平面的灯具布置是分离的,效果图绘制过程中主要依据视觉效果增减灯具和调整亮度,并不与顶平面图完全对应。事实上,这种绘图方式也无可厚非,毕竟3D软件研发者的初衷,就是靠绘图者视觉的感受调整灯光效果,而非高仿真性,但问题在于,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是顶平面图,并非效果图,那么要保证效果图中的灯光效果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实现,这显然不太可能。上述问题的出现并持续存在,必定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学生对照明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不够重视。就多数情况而言,学生的课程作业基本以虚拟设计为主,实施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过度迷恋纸面上的感性虚拟效果,较少理性地计算对实际照明效果有重要影响的物理数据;第二,照明专业教师匮乏。近些年,照明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照明设计也逐步走向专业化,然而,我国的照明设计教育依然比较落后,国内比较成熟的涉及照明专业的院系较少,而仅有的这些院系在照明设计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各种问题,如复旦大学的培养对象侧重于光源与灯具的研发,相对国内急缺的照明设计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教育的落后也导致了从事照明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的不足,尽管国内高校室内设计专业都开设有照明设计课程,但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人员,他们更注重照明灯具的造型设计,照明的表现手法与视觉效果,缺少对照明技术知识的传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教学设施不健全。光线是无形的,并不以物质形态存在,它的这种特性也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即不通过实验教学仅靠理论授课和虚拟设计难以真正让学生理解照明,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照明并对其进行实测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照明设计水平。然而,我国多数院校的室内照明设计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受经费、师资能力等各种因素限制,绝大多数高校室内设计专业都缺少照明实验室,造成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并体验照明的机会,更没有实测各种光环境的条件,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照明物理量的视觉意义,始终无法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由此可知,室内照明设计作业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限制,短期内难以解决,当前迫切需要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应对方法。实践经验表明,照明模拟技术对辅助专业设计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认可,因此,笔者认为,将照明模拟技术引入室内照明设计课或室内设计专项课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的发生。

二、照明模拟软件的选取

将照明模拟技术引入室内设计教学,虽然难以解决光环境的真实体验问题,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照明技术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深入认识照明物理量的视觉意义也有一定帮助。本文所指的照明模拟软件不同于3D效果图制作软件,虽然这些软件也能输出三维的照明场景效果图,但场景图的照明效果与模型中照明器具的位置及参数有直接关系,换言之,模型中的照明器具是决定照明效果的关键因素(3D效果图的照明效果并非完全是照明器具决定的,照明器具也没有具体的灯具型号、照明功率等各项参数),这种照明效果更接近方案实施后的真实场景,具有高仿真性,对于这一点,照明模拟软件与3D效果图制作软件有本质的不同。一言以蔽之,如果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照明模拟软件,那么,在设计照明方案时也能较准确地控制照明的最终实施效果,因此,将软件引入教学有其必要性。相关文献表明,目前,市场上大约有50多款商业照明软件,这些软件有的侧重于自然采光,有的侧重于人工照明,至今并未发现能兼顾二者的照明模拟软件。从辅助设计的角度出发,自然采光软件方面:Ecotect、Radiance和Daysim比较适于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人工照明软件方面:比较成熟的是Agi32和Dialux,但Agi32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接受,Dialux具有易用性好、计算精确度高、可免费使用等优点,适于学生学习、掌握。对照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个方面的软件都有必要掌握,但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掌握一款人工照明软件也基本能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主要原因是:1.自然采光软件主要为建筑设计服务,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对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程度有所降低,相反,人工照明软件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2.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学制时间短(一般4年),学习课程门类较多,在有限学制内安排多门照明软件课,难度较大。因此,笔者建议,将人工照明模拟软件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即可。

三、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照明模拟软件Dialux是德国DIAL公司与多家国际知名灯具厂家联合共同投资研发的一款人工光照明软件(其自然光的计算能力较弱),1992年,该软件正式推出,目前是欧洲最顶级的专业照明软件之一。Dialux界面友好、使用简单,兼容性强,得到了众多著名灯具厂商的灯具插件支持,可广泛用于建筑、景观、道路、隧道等灯光场景计算、模拟。另外,该软件版本更新较快,可免费下载使用,尽管有建模能力弱、渲染效果不真实等缺陷,但并不妨碍这款软件在亚太地区的推广,目前,已成为我国使用最广泛的照明模拟软件。Dialux软件的主要操作流程是:首先搭建仿真模型并赋予材质;然后置入家具和灯具;最后进行照明计算,自动生成报表。报表内容主要有灯具信息、测光结果、眩光值、3D效果图、伪色图、各室内界面的照度值、亮度值等。可以说,计算结果不仅有照明的视觉场景文件也有量化数据信息,能够全面衡量照明方案的质量。这种操作模式适于空间及灯具排列比较复杂的照明场景计算(如专卖店、餐厅等空间),输出报表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但对于办公室、教室等比较简单的照明场景,采用这种模式就过于麻烦。因此,Dialux从3.1版开始,就提供了精灵操作模式,这种模式适于空间比较规则并采用均质照明的设计方案,依据设计方案输入空间尺寸、界面反射比、灯具款式、数量及位置等信息,软件便可快速计算出工作面照度并渲染出灯光场景图,尽管报表输出内容较少,但操作过程极其方便、快捷,非常适合辅助办公、学校、医疗等空间的照明方案设计。精灵模式的另一特点是操作界面易懂,即便使用者没有受过专门的软件培训,也能很快了解、并掌握该模式的操作、使用方法。

(一)引入途径

将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首先要解决软件的学习问题,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软件学习可从如下三个途径解决。第一,开设专门的Dialux软件课。室内设计专业一般开设Cad、3DMax、Photoshop等软件课程,如果课时允许,可对教学计划适当调整,将Dialux加入软件课程,较早地解决该软件的学习问题,为后期的照明设计课和设计专项课打好基础。笔者认为,20个课时基本能完成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第二,在照明设计课中增加软件学习内容。如果软件课程中无法增加Dialux,也可以尝试在照明设计课中学习。照明设计课主要解决照明基础理论与照明设计问题,但照明设计如果仅停留在概念和视觉层面,没有光的量化信息,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照明设计。尽管软件学习会占用、挤压本应用于方案设计的时间,但与专门的软件课不同,在此阶段学习Dialux,能够很快用于辅助照明方案的设计,对于此,也可以说是该课程学习Dialux的一个优势。第三,在设计专项课中学习Dialux。可以说,在设计专项课中学习该软件,不是太好的途径,毕竟设计专项课主要解决的是各类空间的综合设计问题,涉及内容多,课程时间紧,而照明设计仅是设计专项中的一个要素而已。但各院校状况不同,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也只能将Dialux设置在某个设计专项课中。如果采用这种途径,也只能要求学生掌握Dialux精灵模式的操作即可(4个课时基本可以熟练掌握),换言之,通过精灵模式辅助照明设计,至少能保证设计方案中灯具的款式及数量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对于照明细节,则不能过于苛求。

(二)引入方法

将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可达到两个目的:其一,对于均质照明设计,学生通过反复模拟训练,能够掌握照明设计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基础,在不依靠软件的情况下,凭借模拟阶段积累的经验,也可以顺利完成照明方案而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其二,对于非均质复杂性照明设计,通过软件的仿真模拟与计算,能发现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模拟结果为参照依据,可将原照明方案修正得更为合理。为达到上述目的,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模拟技术与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至关重要,而方法的选择要基于软件的特性及课程的需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规则空间、均质照明的教学方法。前文已经提到,对于办公、教学、医疗等以工作、学习为主的场所,其空间一般比较规则,主要采用均质的一般照明方式。对此类空间,可采用Dialux的精灵操作模式,通过系列照明模拟训练掌握照明设计的基本规律。方法是:设定空间原型和照度标准(照度标准参考建筑照明规范要求),选用一款常用的照明器具(格栅灯具或筒灯)作为一般性照明的光源,均质排列灯具后进行模拟计算,观察灯光场景效果图、等照度图和测光结果,若工作面照度计算结果与设定标准相差太大,可调整灯具数量然后再次计算,直至找到理想的照明方案。以此类推,在保持空间三维尺寸和照度标准不变的情况下,依次改变常用照明器具,并对不同灯具照明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经反复对比,可初步掌握类似空间照明器具的选用与排列规律。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在不改变照明器具款式的情况下,改变空间的尺寸和灯具数量,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变化规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第一个教学目的基本可以达到。第二,非规则空间、非均质照明的教学方法。很多商业类室内设计项目,其空间形态往往变化较大,照明方式也强调个性化、艺术化,对这类空间的照明设计,不能说没有规律可循,但探寻个性化照明方案的设计规律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对商业类空间的照明设计,采用Dialux对其仿真模拟,发现问题并进行方案修正更为重要。显然,Dialux的精灵操作模式无法满足这类空间照明模拟的要求,需要使用另一种更复杂的操作模式。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不同,商业类空间的教学应尽量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如可在照明设计课中安排小型商业空间照明的设计任务,或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专项课中,要求学生对设计专项的照明方案进行模拟、计算,根据模拟结果,进一步优化设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经过多个设计案例的实践,基本可以熟练掌握Dialux辅助商业空间照明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四、结语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3

未来10年也是四川省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教育新生力量。西昌学院地处民族地区,自2004年四校合并组建以来,师范教育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提高,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根据教育部{2011}6号文件精神,我校教师教育各专业联合研究“新课改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势在必行。我们首先对凉山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优秀教师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对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见,明确新课程改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地方民族性相结合的方向,探讨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促进民族地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州教科所,选取凉山地区25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有效率89.20%。通过问卷第一部分统计出被试的基本情况为:城市老师21.52%,县镇老师46.66%,农村老师31.82%;67.71%为小学教师,22.42%为初中教师,9.87%为完中教师;教龄5年以下14.35%,5-10年10.76%,11-20年39.01%,20年以上35.87%;其中59人2001年秋进入新课改,44人2002年秋进入新课改,120人2003年秋进入新课改。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共22个问题,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及适应与支持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们对新课改困难和障碍以及好课标准的认识;第四部分是对高师教师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调查对象根据指导语,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的全部数据均采用EXCEL、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新课改的实施现状及适应情况

对25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调查,发现在新课改进程中认为自己业务能力适应新课改情况为:完全适应人数为61人(27.35%),基本适应人数为143人(64.13%),19人(8.52%)觉得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改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完全不适应新课改的教师。教师们对所在学校的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评价为好的40人(17.93%),评价为比较好的89人(39.91%),评价为一般的84人(37.67%),评价为差的10人(4.49%)。家长对于课改的态度的调查情况为:69.06%基本支持,15.70%非常支持,15.25%的家长不支持课改。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凉山民族地区,虽地处偏远。但新课改的实施及适应情况还是比较好。

(二)新课改的困难、障碍以及好课标准

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调查排序前四项依次为:课改要求与当前中小学教育实际有较大差距;符合课改方向的教育评价体系远未形成;缺乏有效的指导与专业支持;用人机制未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中小学优秀教师认为好课标准调查排序前四项依次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讲授准确、系统;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习;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被调查的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发展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最主要的标准。

(三)对高师教师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教育信念与责任部分。在对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调查中,52.91%的教师认为师范生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行为很重要,86.54%教师认为师范生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行为比较重要,51.12%的教师认为师范生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行为较为重要。总的说来,中小学优秀教师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

2.新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在对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调查中,针对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141人(64.38%)选择了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165人(75.34%)选择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148人(67.57%)选择学生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中小学优秀教师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应使未来教师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3.师范生应该具有的教育实践与体验。在对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调查中,针对师范生应该具有的教育实践与体验,教师们认为,培养教师有效教学的多种教育实践方式中,要重参与,观摩与研究;认为教育实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的参与,而是既要重参与中小学课题实践观摩,又要不断反思,研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认为,现行的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时间短、流于形式等问题,所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要增加实践性课程,尽量让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并且要求其观摩思考甚至研究,从而达到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4.中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学习领域。对中小学250名教师关于中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学习领域的调查结果见表1。中小学优秀教师认为,新课改下的教师,首先应该学习有关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学习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三是教育实践;第四是学习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第五是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第六是学习教育学基础,掌握教育规律;实质上上述各领域在教师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部分。

5.中小学职前教师基本技能竞赛。中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职业基本技能竞赛是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中,关于基本技能竞赛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新教师的总体质量。各种技能竞赛的建议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第二层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讲课说课比赛、教学情景模拟及教学案例分析等是教师教学技能;第三层是班主任技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技能;这三个层面的建议百分比超过百分之五十,说明民族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认为上述教师教育技能竞赛是非常必要的。第四层是教学论文竞赛,这个层面选择人数较少,大多数认为教学论文的撰写竞赛没必要,这个选项一方面反映了教学论文竞赛相比其他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更次要一些,同时也蕴含了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薄弱。

6.设置民族文化基础选修课程。对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是否有必要设置民族文化基础等民族文化选修课程的情况调查。大部分老师认为应当设置民族课程,认为只有了解了民族的文化特性,才能与民族的地区文化结合,教育教学才更有效。

7.师范本科学生实习时间安排。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实习时间安排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44人认为安排在第五学期,36人认为安排在第六学期,110人认为安排在第七学期比较合适,其余的33人认为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较为合理。普遍认为安排在第七学期比较合适。

8.在职优秀教师对新教师的素质评价。在职优秀教师认为,新教师最主要的不足是教学反思能力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与学习方面的知识,认为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反思型教师教育中,培养教师反思思维是其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这种反思思维能力。的确,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只有不断地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专业发展。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类实验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接受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一环”,基础实验课程应着眼于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由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在知识吸收、思维逻辑、实践探索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具有“打好根基”的重要意义[2]。

1电类实验课程现存问题及分析

电类实验课程主要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多年来,课程内容呈现出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等特点,课程教材偏理论性,考评体系单一,不能覆盖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教师队伍也普遍存在年龄断层,年轻教师较少的状况。针对上述现状,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简称中心)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保障机制对电类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根据教学需要修订实验课教材、考评体系更侧重于人性化与灵活性、教师团队引进了6名年轻教师,从而有效地加强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中心的电类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6门课程。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考评方法和教材修订三方面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其可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1电路实验

2.1.1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7次实验,1次测验。更新后的实验内容增加了一次测验。其中,卓越班的实验内容没有测验,增加“回转器”实验[3]。

2.1.2考评方法

(学分0.5分)普通班的电路实验总成绩由考勤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构成;卓越班的总成绩由考勤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构成,最后一次实验的分值偏高。

2.1.3 教材修订

新版的《电路实验基础与实践》教材,相比旧版,更新内容主要有仪器仪表图片、使用方法和步骤中涉及的操作要求等。其中,仿真实验章节的修订:Multisim[4]软件替换原来的EWB软件,包括Multisim10.0使用说明、Multisim仿真实验和部分新增实验,对所有章节中所涉及的文字、图表等进行修订。

2.2电子技术实验

2.2.1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6次实验,2次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字符编码显示电路的设计、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应用实验、单管交流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555定时器兴趣实验、数模电综合应用实验[5]。

2.2.2考评方法

(学分3分)该课程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进行了合并,新的实验课程更名为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总学分为3分。该课程成绩由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构成。

2.2.3教材修订

《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3.1教学内容

设计内容:8个设计项目。设计项目包括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线性V/F转换、线性F/V转换、带通滤波器[5]、生理刺激反应、音乐播放器、按键扫描、频率计[6]。

2.3.2考评方法

该课程与前述的电子技术实验合并,考评方式略有调整,主体部分与原考评体系保持一致。

2.3.3教材修订

新版《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原教材进行了修订,增加“综合实验设计”章节。新版《数字电路系统设计》,在原教材上进行更新:更换所有实验内容的仪器仪表图片,采集实验室内最新的仪器仪表图片;仿真软件由原QuartusII9.0更新到QuartusII10.0版本[7];并对相关部分的文字、图表进行修订;增加了“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章节。

2.4认识实习

2.4.1教学内容

实习内容:4个环节。元件认识与仪器使用、软件仿真两个环节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2.4.2考评方法

每环节成绩由考勤、操作及报告构成,总成绩为各环节成绩总和。

2.4.3教材修订

新教材《电路实验基础与实践》。该教材在原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所有实验的仪器仪表图片都进行了更新,采集实验室内最新的仪器仪表图片。

2.5课外科技活动

2.5.1教学内容

设计制作内容主要是:花仙子音箱、四位时钟,以及基于PCB设计制作系统设计功能性电路板,并自制作品。

2.5.2考评方法

(学分1分)每个环节成绩由考勤、实际操作和设计制作构成。最后的总成绩是课外科技活动与认识实习加权计算综合值,作为生产实习的一部分。

2.6学科竞赛

2.6.1教学内容

主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上海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TI杯)、“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竞赛、“宝山杯”大学生创新大赛。

2.6.2考评方法

初选方式包括实验课选拔、创新实验室人员推荐及协会报名选拔等;复选方式包括校内赛选拔、专题培训选拔、模拟赛选拔。通过两轮选拔的学生参加省部级或者国家级赛事。

3实验室建设

中心实验室建设,经历了“三步走”的发展过程[8]:第一步,2014年,在原有实验室配置基础上引进了100台新型信号源,主要为电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使用。第二步,2015年,进一步建设和新增了3个实验室,分别是:焊接技能训练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第三步,2016年至2018年,学院成立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进一步扩展了实验场地,并加强了资源整合。现有电类基础及综合实验室12个、基础技能训练室2个、学科竞赛专用创新实验室2个、智能感知实验室1个。此外,中心将所有仪器设备等资产以实验室为单位,落实到相关负责人,进行资产与管理的有序对应,确保实验室资产使用及保管的规范性,便于及时清查与更新,提高了实验室资产管理的效率。

4保障机制

学院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课教师作为实验主讲教师,确保实验队伍承接的有序性;学院为中心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教改项目,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学科竞赛协会,包括NUEDC创新协会与科创未来智能协会。基于易班网络平台,中心上传实验相关内容,便于学生实验预习与沟通。建立网站,引入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相关内容,上传实验教学、学科竞赛、专题培训、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信息,进一步促进有能力的学生在课下时间能够深入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在做中学”[9]。

5改革实践效果

电类实验课程经历了5~6年的发展和改革,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以2019年为例,参加竞赛的学生队伍获得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东部赛区一等奖2项,上海市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上海市优秀组织奖1项;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奖6项。此外,学院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中心学科竞赛实验室。以2018年为例,有10项国家级和上海市创新项目来自创新实验室,成功立项的创新项目数量占了学院当年立项项目总数的90%。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获得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实现上海市级项目零突破。以2019年为例,学院公示的10个教改项目,有6个项目来自中心。中心的科研项目也实现零突破:2016—2018年,成功申请到3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一区SCI论文1篇。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大大增加:2014—2018年,中心发表实验教学论文共计30多篇。2016—2019年,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1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团队都得到进一步发展。2018年,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6结语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5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建设精品课程内科学的情况,围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从主编规划教材、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网络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内科学资源精品化、共享化,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内科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四大中医药院校之一。其目标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之一的内科学,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多年来,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作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最终内科学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资源精品化、共享化。

1确立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科学涵盖西医院校的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4门课程,然而教学时数却不到西医院校的1/4,其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教研室骨干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而确立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1)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重点,以各系统中常见典型疾病为教学核心(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讲深讲透,而对其相关疾病重复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纲举目张。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的临床诊治和预防医学思维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跟踪内科学发展的基本能力。(2)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教学内容反映近来较为成熟的、公认的新观点、新进展,充分借鉴既往国内外内科教材的优点,取长补短,选材的深广度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3)增添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的相关章节及内容,突出了中医药教学的特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内科学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使学生获得新的内科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由徐蓉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于2003年出版。并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更新,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第二版《内科学》、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内科学》规划教材。其配套教材《内科学习题集》和《内科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也相继问世,广获同行专家、同仁和学生的好评,并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等3项教材奖。

2以“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时,感到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理论知识,难以灵活用于临床实践。为此,教研室从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临床见习期、毕业实习期这3个阶段,实行“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2.1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

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操作技能、诊断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研室于2009年起在第三学年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3个月)设临床技能实训必修课,该课程分4个模块:症状诊断技能、心电图读图、实验诊断、诊断思维,共12学时,由高年资临床教师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心电图读图,并作出诊断;掌握基本的化验单解读分析技能;症状诊断技能和诊断思维模块选择具代表性症状,训练学生症状问诊及诊断思维能力,并进行案例分析[1]。通过本课程教学,为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2.2临床见习期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内科各系统理论课后,学生分组,指定专业指导老师,深入该专科病房或门诊见习。先由教师介绍见习要求;然后由学生问病史、查体、提问;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解答。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师生双向模式。

2.3毕业实习期

针对毕业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1999年起率先建立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把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引入毕业实习阶段(包括临床科室轮转、选科实习和毕业加强实习、跟师实践、临床综述或临床观察研究等)[2]。具体措施:为每3~5位学生配备1名专门的临床导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操作规范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强化,全程关注,补偏纠弊。实习阶段尽可能增加同学的临床各种检查和治疗操作机会,还采用教学查房[3]、病区专业小讲课、专题查房、临床病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内科学特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100%赞成这种教学模式,一致认为对于提高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能力、与患者交流的能力等大有帮助。选取一些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内科疾病,如:肺癌、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等,举办中西医结合的专题讲座,增加中医辨证论治内容,提高学生各专科的知识。在内科学精品网站增添思维拓展模块(症状诊断思维和中医辨证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使西医内科学知识能更好地为中医人才所用。

3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室教师对“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PBL教学、mini-CEX(迷你临床演练评估)、临床病例讨论等提高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质疑批判能力以及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体系。在理论授课及见习过程中加强临床能力的测试,除外课程考勤,针对开展的PBL、CBL、病例讨论、课后网络练习及见习技能操作(问诊及体格检查)进行考评测试,平时考核成绩至少占期末总评分的30%。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进行MINI-CEX考核方式的探索,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形式,采用多种评估量表。逐步建立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模式改革丰富了课程建设内涵,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积极申报各级教学课题,如“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实习阶段的实行”“实习医师体格检查强化训练法教学模式探讨”“培养临床实习思辨方法的竞争性TBL教学法探索”“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配合案例随访教学效果的评价”[4]等,通过这些教学课题研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龙华医院(即龙华临床医学院)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重点学科的长足发展也为临床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实践基地。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临床教学的必备条件,为此采取如下措施:

4.1择优选拔教师年年德才考核

被选教师必须热爱教学,具有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主要骨干教师的教龄均超过20年,分别是内科不同临床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能将各专业最新的诊治进展引入课堂教学,与各学科的发展接轨。选派资深教师进行临床带教。每年对教师进行德才的考核,以及教学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师资质量和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教研室现有教师25名,知识结构上均为全国各著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所有教师既从事教学又在临床一线工作。教研室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拥有终身教授1名,正高级占40%,副高级占40%;学历结构中博士占44%,硕士占36%;其中6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年龄梯队为老中青相结合。

4.2临床师承模式,创新教学传承

内科学已经形成以名医工作室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持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局面。2003年起遴选学术造诣精深、德才双馨的名医名师主持工作室[5],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医师跟师学习。工作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师生共同申报课题,发表论著和论文,通过临床师承新模式,培养新一代名医名师。提倡名师、终身教授亲临课堂讲授,并开展定期教学查房和门诊带教,作好临床师资的教学示范。学院成立教学督导组,聘请名师参加新教师试讲,讲课竞赛、课题申报、教材立项等各项教学活动,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聘请名师为院级基金培养教学人才的指导老师,培养教学人才,使内科学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以继承并发扬。

4.3成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学进修

教研室专为中青年教师制定了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创新教学团队,如临床案例讨论教学团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教学团队等。团队探索教学方法,申报教学课题,撰写教学论文,很多中青年教师已列入校临床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研室在院校领导支持下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已有多名教师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香港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培养教学理念先进,临床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过硬的内科临床教师。

4.4参加讲课竞赛,提升教学技巧

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包括双语教学竞赛、PBL教学竞赛等,既学习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授课技能,又提升教学能力及表达讲授能力,并且逐步形成自身教学风格。

5探索网络教学,建立精品课程

当今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给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部分教师早在2006年,就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内科学的教学:设立网上思考园地,指导学生预复习,网上答题、提问;教师根据网络反馈,在课堂上作有针对性的解答。目前我校网络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教研室在20世纪90年代就率先在全国采用内科临床实践多媒体考核系统作为对学生见习、实习的考核方法,并不断地加以补充和更新。该资料库收集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制作病例,模拟再现临床场景,设计临床诊治过程的电脑程序,使学生围绕病案模拟完成包括问诊、体格检查、选择实验室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在内的中西医诊治过程,并建立自动评估系统,对培养学生的内科基本功和整体临床医学思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11年内科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15年课题组完成了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内科学;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为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共享化,2015年内科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6课程建设效果

(1)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3年,先后由4名教师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骨干教师”,另有2名教师荣获“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称号。同时,荣获龙华医院临床教学团队3个。内科学教研室也获得“先进集体”称号。(2)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发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改革。近年来,团队成员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教学参考书7部,立项各级教改课题24项,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提升,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蓉娟 倪伟 葛芳芳 吴晓莉 刘萍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葛芳芳,刘胜,郝微微.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案例选析课程的应用与体会[J].中医教育,2014,33(2):34-36

[2]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本科生在西医内科实习采用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2):15-16

[3]倪伟,徐蓉娟.从呼吸病教学查房谈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2):47-48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电路;科教融合;实验教学

电子电路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电路类的实验课程[1-7]。“电气技术实践基础”是我校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运行,该课程尚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兴趣不高;②不同实验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做完全部实验后缺乏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③课程内容的挑战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中心共有十余名教师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大多数还同时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了解决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本团队在“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充分挖掘科研活动中的基础性问题,将其与“电气技术实践基础”课程相融合,并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扩充和更新,设计了若干综合性强、更加贴合实际应用的实验,提高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旨在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在课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支持学生申请专利及,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1融合学科前沿与工程实践的教学设计

1.1设计新的实验内容。针对学生兴趣不高问题,本团队从实际科研及工程项目出发,凝练出若干基础性问题,用于对教学内容的更新,设计了一系列紧跟时展并贴合实际工程应用的实验教学内容[8-9],如“非正弦周期信号谐波提取”“周期信号谐波合成”“波形产生和信号调制解调”“简单数字频率计”等。以“波形产生和信号调制解调”实验为例,如图1所示,该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运算放大器和阻容元件搭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和三角波产生电路;再将低频正弦波作为基带信号,将高频三角波作为载波信号,实现信号的调制;最后搭建有源低通滤波电路实现信号的解调。该实验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此外,该实验密切贴合当下热门的5G通信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对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对课程的认同度。

1.2优化综合设计环节。针对不同内容间联系松散、课程内容挑战度不高的问题,本团队充分结合学科前沿,对课程的综合设计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强且具有较高挑战度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在此前的课程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认识,设置有综合设计环节,但学生自行设计的系统往往集中于模电或数电单一课程所学的内容,综合性不够。这一次本团队设置了更符合课程教学目的的题目[10-11],如“基于PPG的心率测量系统”“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自行车测速规划装置”“音频灯光控制系统”等。以“自行车测速规划装置”题目为例,如图2所示,题目涉及电源设计、信号预处理、脉冲计数、数据换算、动态显示等内容,是对课上所学知识的充分融合与回顾。在实现过程中,我们还会设置一些限制,从而培养学生在条件受限情况下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的工程素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本题目要求学生每隔10s刷新显示车速并给出速度规划,这就需要将单个计数周期的计数结果结合车轮直径换算出车速。学生最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单片机,但我们要求学生只能采用本课程使用的芯片来实现全部功能,因此如何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实现上述功能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模拟工程实践中方案选择受限的情境,同时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强调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现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近三年来,学生完成的部分综合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所设计的综合设计题目密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结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工程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课程的综合设计环节,除了给定设计题目外,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对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在申请专利及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带领学生走进学术的大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例如,170321班8组学生中的2组出色完成了综合设计题目,并提出了创新性想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EI检索学术论文。图3为学生设计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11]。在现有的交通灯系统中,红绿灯的倒计时时间是固定的,不会随着交通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会使得繁忙路段上,某一方向的车辆畅通无阻,而另一方向的车辆非常拥堵,此时如果能增加拥堵方向的绿灯时间,减少畅通方向的绿灯时间,可以有效缓解路况拥堵,减轻交通压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生采用了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路口设置摄像设备进行定时拍照,捕捉道路车况照片,将照片上传至路网主机端,主机端通过YOLOv3[12]结合OpenCV进行区域多路口的数据集中处理,捕捉单位时间的车辆数目,实时获得当前的交通状况。主机将此时的拥堵程度数据,通过串口通信方式返回路口FPGA端进行接收,由此实现数据的通信与可视化。此外,从电路可靠性角度考虑,在FPGA中设置顶层模块,使在电脑主机端可以远程对交通信号灯进行优先手动控制,路口端也可以切换模式,进行手动控制。目前设计该系统的学生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该学生表示,在“电气技术实践基础”课上所做的项目和据此发表的论文对他争取到这个宝贵的机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通过调查问卷及交流讨论形式收集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并对课程教学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内容和综合设计题目使他们对课上所学知识“能用来做什么及怎么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消除了遇到实际工程项目时的茫然和恐惧心理,提升了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3注重经验推广,教学成果丰硕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运行,该教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校自动化学院、宇航学院、高等理工学院、国际学院等1000余名本科生的培养中,产生了很好的推广辐射效果。我中心面向学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电路测试”课程也借鉴了本成果的经验,正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基于本成果,教学团队近三年共出版教材2册,发表教学论文8篇,申请教学相关发明专利2个,获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奖2项。

4结语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7

职业教育科学模块主要设置了走近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专业教学、体验专业教学法、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教育技术与电气专业教学等六个培训项目;专业模块主要设置了专业理论、四新模块、电气典型实践操作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模块主要设置了专业教学评比、专业研究综合项目、教育教学研究综合项目、课题研究实战训练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训练注重其综合性、复杂性及其层次性。对于不同教学层次的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而言,由于教学水平和教学需求不同,则对各种模块的培训内容的需求种类和需求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

(1)新入职教师处于基础阶段,培训内容更注重对各个不同的领域所涉及知识的一种初步的了解。

主要有电气专业教学法、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职教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职教管理理论、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人际交往、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问题解决、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职业学校参观考察、考证考级、行业基本操作规范、职业道德培养方法、岗位分析法训练等。

(2)提高型教师相对于新入职教师更加成熟些

因此培训内容更加注重对基本能力的升级,因此即便是相同的培训项目,那么培训的要求和深度也和新入职教师有所区别。职教新理念、电气专业教学法、职教课程改革、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如何开展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获取有效信息、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扩展知识、行业和企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企业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分析法训练等。

(3)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最为丰富,处于更深的培训层次。

其培训内容包括职教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职教课程开发、如何开展科研、教材编写。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研发技能训练、专业问题解决、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等。各层次的教师均可通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教案的展示与交流、课题研究实战训练、说课、评课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总之,培训内容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师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该顾及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尽可能全面并切合实际的确定具体培训内容。

2培训方法

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中,主要注重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地度过职业适应期。提高型教师和骨干教师则要寻求一些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组织他们去观摩、去亲身感受,从而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所启示和引领。所以,对不同层次教师不同项目培训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及合适的教学方法。

(1)培训师资的选择:

①教育科学模块主要选取中职学校的优秀教学能手、专业教学法的优秀实践者参与;②专业模块基本上采用复合师资,主要有大学电气专业方向的教师、大学电气实训指导教师、企业研发人员、企业实践操作能手、岗位分析专家及职业学校优秀专业教师,不同的项目培训由相应不同特长的教师共同担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③综合模块主要有从事大学电气专业研究教师并熟悉中职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研部门的研究专家和职业学校优秀电气专业教师团等师资力量。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战演练法、小组合作法等。案例教学法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参训者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参训教师自然地将这种培训方法迁移到他以后的教学中去;实战演练教学法是鼓励教师实际参与各项技能操作,在真实的和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主要用于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但学到培训要掌握的内容,同样可以训练与人合作、交流以及沟通的能力可以极大地促进培训本身的吸引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和复合师资这种主要师资模式,以工作任务来引领培训项目的实施,鼓励全体参训教师的积极参与来组织培训过程。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教学能力,不仅仅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把学到的内容和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

3培训目标

以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培训的核心目标,针对教学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

(1)新入职教师。

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目标重点在于各种基本教学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新入职教师应当初步了解职业教育本质特点并形成关注职业教育的意识,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专业教学法以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初步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尝试与学生交流形成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进行职业规划。初步把握中职课程发展新理念及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及原则,尝试参与学校组织的课程开发项目。掌握教育技术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会初步使用就业需求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尝试去实地调查,了解就业岗位并开始关注职业分析的方法。能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独立设计、书写教案,并说课,发现并学习解决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与他人交流教学成果以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提高型教师。

提高型教师的培训目标相对于新入职教师的要求更高,是从简单了解到基本了解并尽可能熟练把握的提高过程。要求提高型教师能基本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熟练操作每一种专业教学法并尝试使用不同专业教学法的组合与创新,把握课堂的节奏,自如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逐步形成教学风格。基本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就业,同时把握自己专业成长的阶段,正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独立完成简单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把握教育技术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步认识到教育技术使用的优势和局限。能基本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并能初步尝试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完全掌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掌握岗位分析方法,根据随机抽取的教学内容设计、书写教案,并说课。能初步参与评课、独立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专业问题并努力解决进而形成科研成果。能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及方法,完成小型子课题项目的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3)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一般已经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经验也相当丰富了,对于这一层次教师的培训目标的重点不再是各种低层次的自我训练,而是应当更多的涉及课程开发、职教课程改革并结合个人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骨干教师的要求是能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能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掌握与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相关的扩展理论、从宏观上建立电气理论与扩展理论的层次关系,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操作、四新技术,并能将其融入现在的课程和教材中去,保持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将岗位分析的结果归类重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正确评价年青教师的教案和说课,提出有效建议。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熟练地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熟练自如地选取和运用不同的专业教学法从事教学,积极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经验并推广。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完全掌握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去独立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进而形成研究成果帮助年青教师面对困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独立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指导年青教师参与简单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独立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专业问题,解决复杂层次的问题,进而形成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统筹总领总课题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过程、形成总研究成果并推广实施。

4结束语

模拟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体系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借助三通两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取得了卓越成绩。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却是十分薄弱的环节。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完全纳入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公立、私立、社区等幼儿园并存。这就使得幼儿保教人员的素质、幼儿园的场地、设施难以保证。一些幼儿园教学管理小学化,更有甚者一些保教人员师德缺失、管理简单粗暴,严重摧残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要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关键是提升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人员的素质。鉴于幼儿园城乡分布零散,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工作强度大,很难抽身脱岗培训,所以建立完善的网络学前教育教研指导机构与教研平台,是对幼教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体系建构探讨如下。

1构建网络教研指导平台

1.1加速推进学前教育教研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基于我国幼教事业的现状,只有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前教育培训、教研与指导,才能尽快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因此,在国家、省、县三级幼教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应完善幼教终端建设,尤其是完善偏远地区乡镇、农村幼儿园教研网络三通终端建设,达到县(区)、乡镇、村各个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宽带网络校校通。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幼儿园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或乡镇村办幼儿园,为了使落后地区或园的教师能够看到发达地区幼儿教育前沿动态,必须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观摩让大家感受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了解幼儿教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怎样组织安排等等。网络教研空间人人通能够跨越时空,为幼教老师创设无限的教研天地。通过网络教研空间进行沟通,幼教人员可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不仅可以解决怎么做,还可以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等问题。

1.2掌握网络教研工具的使用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是每位教师必不可少的资源宝库。所以各级教研机构,必须首先培训幼教老师网络教研工具的使用方法,尤其应掌握网络上常用的各种软件。例如:教研人员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教研信息,教师可以随时发帖、回帖、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研讨和交流[1]。又如:QQ、微信是网上即时联络工具,利用QQ和微信,多人能够同时在线相互交流研讨。教研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搜索引擎及重要网站,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教师手头只要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借助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利用、借鉴教学资料,反馈教学信息。尤其建立起与儿童家长联系的QQ群或微信群后,家园沟通、家园共育成为幼儿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及时与幼儿家长沟通园内情况、幼儿成长变化;家长反馈幼儿在家中的状况、在园内的感受,使幼儿家长与教师双向互动,相互配合,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合作者、实施者与监督者。

1.3组建网络教研指导体系

建立各级网络教研指导团队。各市按照每县(区)至少配备2名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员,组建市级网络教研处,负责全市网络教研指导;各县(区)按照每个乡镇配备至少1名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员,在市级教研指导员指导下组建县区级教研指导室,负责全县(区)教研指导工作;各乡镇成立网络教研中心组,在县级教研指导员指导下负责各园网络安全维护及全乡镇教研指导工作。每一县(区)应在教研培训平台上组建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平台,成立各级网络教研群组,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教研工作室。县(区)网络教研指导室,按乡镇组建学前教育网络教研群;每一乡镇由网络教研中心组组建乡镇学前教育网络教研群;乡镇群内对各幼儿园保教人员按承担的领域、科目划分若干教研组,每组3~5人为宜,由骨干教师任组长,协助上级教研指导员工作。各级教研指导机构逐级负责、层层把关。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网络教研伙伴,在全国范围内,拜访名师,寻求专家的指导帮助,自主结成网络教研伙伴。网络教研为我们创设了人人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条件。网络教研成本低、组织灵活,针对性强、信息传递快、信息量丰富、覆盖地域广、影响范围大,是解决城乡学前教育教研的重要途径。

2建立网络教研指导机制

2.1建立各级网络教研指导团队运行机制

市级网络教研指导员负责全市教研指导工作,要定期组织幼教专家、幼教骨干将先进的幼教理念、方式方法及案例、教研方向及时传送到市级教研网站,并督促检查县级教研指导工作。县级网络教研指导员负责全县的网络教研指导工作,通过县级网站及教研群,及时把上级工作安排及要求落实到乡镇网络教研中心组、各园及每一位教师。各级教研指导团队,由上而下逐级负责指导、层层落实。还要通过线上或线下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找出各园、乡镇、县区幼教存在的实际问题,指导制定整改方案,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跟踪指导问题解决过程。上级部门牵动教研主线,逐级产生联动,最后落实到基层,如发现问题通过整改再反馈到上级,直至取得满意效果。

2.2开展网上教学鉴赏研讨

各级教研团队,在检查指导教研的同时,要树立标杆,选拔出各级教学能手、名师。安排这些优秀教师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网上研讨,让大家分享、品评他们解决问题的心路过程、先进理念。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会受到启发,学到别人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潜移默化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进而提高整个幼教队伍的素质。例如,我国现在少子化严重,独生子女很多。很多幼儿在多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刚入园时很不适应校园生活,比如有些孩子存在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好动、不合群、不服教师管理等缺点。家长与教师都希望孩子在校园内尽快得到改变,变得越来越懂事。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幼教老师采取的措施是孤立措施,如“关小黑屋”“隔离”等方式,更有甚者采取违背师德的打骂行为,结果适得其反,致使有些孩子产生了厌园、恐师现象。对于这一问题大家讨论非常热烈,提出了很多好的方式方法及认知。幼儿园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发展期,每个人的将来绝不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简单。启蒙教育非常重要,教师的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发展,助他们成功。恰当地夸赞与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会助他一路成长,并取得更大的成就。当你看到孩子的优点,表扬他做得好,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坚持性,以后会做得更好。要鼓励与鞭策并举,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矫正与改变他们的幼稚行为,只有用爱与耐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3建立网上教学实训指导机制

各县(区)教研指导团队首先要打造城镇示范园、乡镇中心园,让部分幼儿教师教研走在前列,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培育成教学骨干。然后建立起强园帮弱园,先进带后进的教研机制。具体做法是,教研指导团队选择典型的课型组织优秀教师定期线上讲课、说课,为大家引路、示范;在此基础上引领大家结合园本情况线上说课、模拟讲课,然后给予点评,提出建设性建议,完善每一教学环节和步骤。实训指导不仅对新教师有引领作用,促使他们尽快、高起点地适应岗位要求,对老教师也有理念更新、方法更新、知识更新的提高作用。

2.4成立各级网站教研专家组

由于各所幼儿园的条件不同,幼儿教师素养不一样,因此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地方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很多教师经常困惑于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由各级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解答与指导基层幼教老师提出的这些疑难问题。对专家组成员,在理论或实践方面都要走在教研的前列,定期选拔,择优聘用,使其成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领头羊。

2.5发挥个人教研工作室的功效

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室建立教案、论文、教学案例、上传资源、视频、课件等栏目,并且互相添加好友、开展教研,互相点评等。每位教师还要建立博客,把自己的教学反思、灵感、教学设计及教研心得等发表在博客,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2]。教师个人教研工作室是向外界敞开的一个窗口,既可以接受各级领导专家的考评,增进同行的交流,又可以接受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批评、建议与监督,是促进幼儿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教师个人教研工作室是教学与研究的阵地,每位教师都要严守国家的法规,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信息,要传播正能量,要经得起检验与考证,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3构建网络教研考评机制

为了更好地组织网上教研活动,促进网络教研积极健康发展,应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在教研指导员及教研组长指导下,对每位教师具体要求如下。1)教学案例:每月至少发布一篇教学案例。2)教学反思:每月至少发布一篇教学反思。3)教学课件:每学期至少发布自制课件两件。4)教学论文:每学年至少发表或发布一篇教研论文[3]。5)推荐资源:每学年至少推荐两篇优秀教学资源。6)网络访评参与:在他人工作室或协作组,每周至少参与评论一次。7)每学年至少主讲或主要参与网上视频教研一次,包括讲课、说课、评课。8)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网上指导其他教师两人以上。9)骨干教师应承担各级教研课题,及时发布教研成果。10)网络教研工作总结。每学期都要认真总结一学期网上教研的业绩、心得、体会,找出差距与今后努力方向。每学期末,根据平台统计数据,教师座谈,各校对每位教师网络教研情况给出评定,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个别人故意违背师德,违背法规的网络行为要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处理。网络教研指导体系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约束,大家无论地位高低、身居何处,都可以按个人的需求获取帮助指导,方便灵活快捷。在网上大家可以反复沟通、反复观摩、反复阅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了教师培训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规划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既要开展园本教研,更要开展网上教研,在多维度空间促进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4]。

参考文献

[1]崔花艳,傅毓民.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研机制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13-116.

[2]刘永艳.团队式园本教研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以西安西缆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6):44-50.

[3]李葆萍,周颖.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