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内控制度探析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内控制度探析

摘要: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该规范的施行,是预防贪污腐败、促进行政事业单想位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引进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现。

关键词:

内部控制;作用;对策

任何制度只有得到贯彻执行才有生命力,才会发挥效用。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结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财经政策,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当下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操作指南。虽然2003年审计署颁布了了《审计机关评价标准》,没有在操作上解决审计人员测试内部控制的规范性问题,内部控制的定义局限于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二是内部控制评价侧重于微观,忽视宏观的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对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偏重于以合规检查为目标的控制监督,使得审计建议的视角过于微观,侧重于问题的披露,难于挖掘问题背后的控制环境。同时事业单位的各项控制活动均以标准化的规定、说明书作为执行的依据,缺乏先行思考内部各种状况的风险程度,也很少对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三是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公示制度,责任追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2.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较为淡薄

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认为事业单位业务较单一,没有必要进行规范的内部控制,或者仅把内部控制作为管理职工的一种手段,认为只要普通职工遵守就可以,领导不受内部控制制约等。管理者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极有可能使得单位整个内部控制制定、实施和管理流于形式,使各项工作漏洞增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缺乏内部控制构建的积极性

虽然单位内部自身已经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不同部门或业务设置的,属于部门内部或某个业务的自我管理,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形成整个单位的统筹管理。各部门平时沟通不够畅通,对内部控制构建缺乏积极性,过时的制度得不到及时修订,新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配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4.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有的事业单位制订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如预算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财务报销制度等,并以各种形式展现了这些制度,如将制度张贴于办公室显要位置,印成制度手册等,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制度归制度,执行归执行,使制度流于形式,丧失了制度的约束力。

5.忽视对内部控制的考核评价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否,以及执行是否有效及有效的程度,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使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降低。

6.财务预算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

财务管理重视不够,财务人员配备不足,基础工作薄弱,资产管理无序,如部分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能起到付款的作用,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对单位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固定资产、票据管理、现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预算编制方法不够先进,内容不够详实;预算的制定科学性不足,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调整指标,严重削弱预算的约束制约力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1.健全机制,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不断创新审计体制,避免利用固定的审计体制而扬长避短或隐瞒部分事件。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审计监督的力度。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或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而应该直接对单位中具有足够领导权力的领导人负责。

2.高度重视,加强内部信息沟通

事业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明确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责任,使其知悉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内容及实施要点,强化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其次,在内部控制设计阶段,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员工代表大会进行讨论,通过课堂或宣传等形式自上而下向员工传递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控制要点和要求。在内部控制执行阶段,通过加大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以及开展相关培训,最终使单位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明确的认知,能按内部控制的要求开展经济业务活动,并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以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这样,有利于单位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评估风险,细化业务层面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以此为基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合理的低水平。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当中应该重点关注制衡机制是否有效地得到了发挥。结合实际情况,细化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的控制流程和制度,使各业务层面的控制要求清晰具体,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提高内部控制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省林业厅出台的“六个十”项制度(规定、办法),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业务控制体系。涵盖的业务范围主要有: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行政许可工作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会议管理、培训管理、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管理、临时人员管理、党务政务及经费公开管理等,明确业务流程,明确相关责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全厅范围严格执行,并将各单位的执行情况列入内部审计的评价范围。

4.加强监督,推进信息内部公开

信息内部公开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控制方法。“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信息内部公开可以对各类舞弊形成强大的压力,增强了领导干部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相关规定及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并严格执行。为了落实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落实单位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内部公开。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定期内部公开,每年两次。公开的内容明确,格式统一,做到财务收支整体情况公开、支出按内设部门科室公开、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按单车公开、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接待费按事由分明细公开、领导干部职务支出按人分明细公开、培训费和会议费按事由公开、新增资产分明细公开、基本建设项目执行情况公开等。通过财务公开,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更加规范,“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会议费和培训费支出大幅降低,资产配置和处置更加规范,职工的监督参予意识极大提高。

三、结束语

完善内控制度,健全审计机制,才能保护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能够遵循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法规,能够合理的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单位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明确目标。强化控制,防范风险,实现经济安全规范运行。

作者:张玉青 单位: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