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摘要: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为事业单位信息化会计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顺应时展潮流,构建事业单位信息化会计操作平台成为必然,通过它强化单位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沟通,将常规操作搬到信息化平台,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效益。本篇文章基于事业单位,首先简要介绍会计信息化建设,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有效途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财务部门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门槛也在不断下降,为非专业人士提供相对简单、友好的使用环境,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支持。强化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不仅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借助会计信息化,增强单位的综合竞争力。在这过程,由于人们对其的认识不足,在建设和应用阶段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寻求合理的解决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概述

会计操作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分析,而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和检索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将两者充分结合,构成会计信息化体系,有利于工作高效率展开。基于信息技术的优点,事业单位积极将其引入会计业务流程,通过相关的会计软件,不仅能够减少常规、琐碎的计算工作量,还有效降低工作强度,为报表制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如利用软件提供的模板,会计可以根据需要将数据快速填入相应表格模板中,然后通过信息共享的平台,整合成总体数据报表,有效增强财务部门的协作程度。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加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会计行业,两个领域的知识实现更深层次融合,增强会计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工作智能化、自动化的重要基础,通过简化人工操作,将常规内容交由软件处理,提升了会计的经营管理能力,强化与客户的沟通,打破时空限制。同时会计信息化还有无纸化办公的优点,对于环保有重要意义,推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1]。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是推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稳定、有序进行,对于财务部门形成有效的约束。但是部分事业单位没有重视管理制度建设,不利于会计工作展开,在与客户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有足够的制度支持。由于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为事业单位造成极大的人力和资源浪费,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和指导,财务部门的各项工作完全按照主观意愿展开,体现为科学性、规范性欠缺,不能发挥会计信息化体系的积极作用,反而影响了整个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事业单位缺乏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经验,新的工作部署进度缓慢,缺少先进管理理念支持,领导者没有意识到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2]。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会计业务不协调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许多单位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不能根据其技术特性应用到会计操作中,从而呈现两者不协调的情况出现。此外,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事业单位拥有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但是业务操作仍采用人工操作的模式,对于会计信息也以纸质材料保存为主,容易造成会计信息丢失。财务人员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备份,随着时间流逝纸质信息的丢失程度更加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事业单位缺乏信息化建设规划,没有将技术很好地应用到具体业务流程中,呈现着传统操作、新技术操作平行不相交的关系,信息化程度较低,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有许多岁数较大的职工,其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慢,会计信息化操作流程与传统操作有很大的差异,对新的工作方式有排斥心理,缺乏创新意识。财务部门忽视会计信息化操作培训,也是制约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老职工不懂得使用会计软件,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很难投入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增加了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3]。

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操作比起传统会计操作,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极大程度简化了业务流程,减少工作强度。这些操作细节的变化,若继续沿用传统管理制度套用到新的会计工作环境,则容易出现不协调的问题;不利于管理者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在新的工作方式下没有形成完全覆盖的制度体系,对职工违法违规操作的约束能力有限。鉴于此,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也要了解技术应用到业务操作呈现哪些特点。以此为基础,投入充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构建覆盖财务部门的管理体系,满足会计信息化运行的需求。着眼于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以此为出发点改进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引进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设备,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适用性更强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指出会计信息化操作的业务流程,以及工作成绩的判定标准,明确违法违规操作的惩处标准,避免财务人员利用制度漏洞谋取私利。此外,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管理制度也要考虑这一特点,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要预留制度修改的空间,适应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

(二)强化信息技术与会计操作结合的措施

1.重视信息管理

管理层立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从稳步推进单位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断创新、改进会计方法,构建统一化、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强化信息管理,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信息管理,要基于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基础,建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它领导可以线上监督、指导会计业务操作,进一步增强领导对财务部门的掌控能力,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制定统一的信息管理标准,配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整体上提高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整合优势资源,软硬件有效结合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是未来单位运行的重要技术基础保障,管理层要重视顶层设计,以完善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强化各部门业务协调。通过整合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全局性问题进行攻坚,通过集中调配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信息技术在信息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有较大优势,而事业单位经营的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将纸质化材料数据化处理,将其导入数据分析模型,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工作部署和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发展建议。强化事业单位软硬件结合,充分引入云计算技术,通过软硬件的改造,为信息联动和共享提供运行平台,完善会计信息化保障机制,为业务处理和数据分析提供财会信息保障。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开发相应的会计操作功能,为新的工作机制配备专业财会人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3.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事业单位软硬件水平

信息技术的性能和运行效率,依赖于硬件设施的性能水平,如连接单位各部门的网络线路、交换机、计算机等。为了实现会计操作高效率、高自动化、智能化,需要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听取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购买更符合单位工作环境的设备,制定性价比最高的采购方案,避免资金浪费的同时工作效率未实现明显提升。软件方面,积极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将自身的需求反馈给合作公司,要求其设计出更符合实际工作实际的会计软件。使用过程将发现的缺陷和漏洞反馈给软件开发公司。对于重要的信息,有数据加密和存储需求的数据类型,要求合作公司开发出具有数据加密和权限认证的程序,确保数据运用的安全性。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从制度和软硬件层面,规范会计信息化操作的流程,规定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

(三)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

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操作,需要对不熟悉会计软件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使其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对于每次软件升级,出现的新功能,都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充分利用软件的功能模块,提高业务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四、结论

综合上述,会计信息化是事业单位会计部门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增强领导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业务指导。强化信息技术与会计操作结合的措施,重视信息管理,整合优势资源,提高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梅红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纳税,2018,12(28):92+94.

[2]邹雪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18(18):85.

[3]韩夏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智库时代,2018(38):29-30.

作者:李烨 白俊维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国网物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