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教育范例

技术与教育

技术与教育范文1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其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此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近些年来,我国也不断加大教育设备投入,尤其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设备的硬件投入,教育经费占国民GDP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政策上,我国制定了教育信些息化一系列政策。教育部日常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性引领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从教育技术和手段上,我们已经从有线互联发展到移动互联,从互联网发展到可寻址、可控制、可通信物联网,从现在的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我省现在大力推进的“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有效融合的一种积极探索。

二、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融合

第八次课程改革后,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构建了学习上的4A模式: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content,即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知识与技能。这些技术上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推动着教学关系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力的飞跃!信息技术给基础教育注入活动,为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的转变:将信息技术从帮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转变成帮助学生表达自我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评价工具、激励学生的工具等,并将优化的技术环境与教师无缝链接起来。教育中的技术因素增加,使教育技术受到关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更加显著,并由此引发新的教育革命。世界上不断涌现出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学习的效率。例如:近些年很热的翻转课堂、微课学习、远程教育等都是教学上的创新,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发展的不良影响

技术与教育范文2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轨,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常常关注于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性,却忽略了它的内在差异,这就导致两者脱节。而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对教育实践是批判的,这是实践转向理论及实践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干系

教育技术,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在美国,教育技术是在教育领域的面目出现的;而在中国,教育技术则被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从事实上理论指导实践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它一定是在人们的知行统一下找到一个媒介进行两者的相互转换,而这则者需要技术的支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康德通过判断力(或理性)对休谟法则的解决,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观,都从侧面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理论与实践的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人们常常因为内在的一致性而认为它们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高于实践”,而人们过于强调它们的效果因而忽略了它们内在的差异。而这里的差异,是指它们内在的东西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人类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往往是求同的态度而忽视了它的差异。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看作是理念的模仿和分有,理念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言下之意就是,理论是实践的依据,我们怎么做就看理论怎么说,理论与实践内在又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近代科学的运用,更是把这种理论推到了极致。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断定金的原子量要比锇、铱、铂大,并用元素周期表纠正了原先错误的金的原子量,后人还根据这个元素周期表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而也发给了人们错觉,认为理论反应了实践,实践与理论又一一对应。理论是否能够贯穿实践?柏拉图推行他的《理想国》经历就能够说明。《理想国》作为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通过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以理念论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可是,过去了两千多年,他的理想国并没有建立起来,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内在存在着差异。这里我们讲的理论与实践差异是讲的好的理论能够解释实践,但好的理论不一定指导实践。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异

《教育研究》杂志在1991年第5~11期(第10期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暂停)开辟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其中很多文章都涉及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问题。如扈中平与刘朝晖指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双向的,既有理论工作者不关心教育实践的原因,也有实践工作者轻视理论的原因。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于教育理论投入过高的期望,而教育理论往往又不能指导教育实践的进行,又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制约。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媒介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差异这个观点已有定论,关于如何调节两者之间的差异问题,这也是诸多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吴康宁在《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考》中专门提及了理论沟通实践的途径,他提出教育活动模式可担当这一功能。他认为教育活动模式包括三个部分:对特定教育活动模型的呈现,对解释该模型的运行规律的阐述以及对具体的操作程序的说明。这也是理论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把复杂的现实精简了,形成了逻辑上的统一,而实践则是要面对一个无限复杂的世界,没有了逻辑上的统一。但是现实又要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可是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人类的知行统一又要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二者该如何的相互转换?技术就是这两者的媒介,将二者相结合起来。

二、作为媒介的技术

(一)技术的特点

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媒介,有它的特点创造性、自身性和合目的性。而教育技术也具备这些特点。技术的创造性指,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超越。在以往的教育中人们秉承“理论高于实践”的宗旨,把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看齐,信封教条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不适应理论,归结于理论的错误。而技术的创造性则是把两者的不相适应,相互的联系在一起。这也说明无论理论与实践多么不适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的运用,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它的运用也是因地制宜的。技术的自身性指要自身参与进去,它包括了两个因素:工具手段和自身技巧。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为了能更适应多的情景,会把不利于理论的情景因素剔除,而人参与进情景中能把理论忽视掉的部分补充进来,从而使理论在不同场景发挥作用。而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复杂的现实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毕竟实践本身不是理论。技术的合目的性指人类在活动与生俱来的东西。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是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所以合目的性在康德哲学中非常重要。合目的性不是自然的,它人们在寻求多样统一所附加上去的,通过多样的工具手段,最终采取何种工具,取决于工具使用者解决何种问题,这就是合目的性的作用。

(二)作为教育媒介的特点

教育技术对教育实践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这是实践转向理论的前提,也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的考察和探寻,进行生层次的分析和探讨,然后为教育理论提供素材。通过自身的内在的思考,思想内部的沉淀,在工具使用中的观察、揣摩、关照与感悟。而实践也在这种批判中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实践的创新。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的,这是理论转换实践的前提。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理论它本身就是个工具,教育研究的时候为其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构建起一个支撑的框架。理论不是终极性的,它是不断在调整的,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更深的认识。而教育技术就是在使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了解,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学所能做到的。教育技术对工具是批判的,从根本上,实践对理论是反作用的。现在的信息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之分,实践对技术的筛选。信息技术一旦具有强制性,那么它会对实践的复杂性造成伤害。技术工具具有意向性,它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的一向一旦不受控制,那么会造成实践的伤害。

(三)教育技术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人们又要求它们统一,教育技术的出现连接了两者。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技术,不再是不被人们所注意,它与教育理论和实践所结合在一起。技术的发展使实践和理论不再是单一的一体,由教育技术进行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三者这间的相互作用。

三、结束语

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两者存在的矛盾无疑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大问题,通过对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者三者关系的探讨。进一步地了解到教育技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教育技术对两者的联系和互补,改变了教育实践与教育技术的内在的矛盾。使其实践与理论的内联系在能够一一相对应,而不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

参考文献:

[1]来凤琪.论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关照[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4):35-42.

[2]杨开城,张晓英,王斌.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教育理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01):9-16+93.

[3]王良辉.论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8):26-34.

技术与教育范文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像和影像已经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视觉文化”这一词汇应运而生。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人们对美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的范畴,而开始变得开放和多元化起来。反映在教育方面,“视觉化”在逐渐改变着我们对原有艺术的认识的同时,也必然对美术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新的建构。它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在逐渐扭转着美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基于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应只是强调技法的熟练和媒介、材料的认知,而应教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学会对各式视觉影像进行一定的思考、解读与运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育领域中,并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二、美术教育

1.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也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涵义的不同理解。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4大门类的知识技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艺术、设计等内容的教育,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视觉艺术教育”的提法超越了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线,其教育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的范围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与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能构建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2.美术教育研究

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知、分析、解释、控制,以探究和构建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原理、原则、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行为。通常讲,美术教育科研,就是一种以获得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学科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为目标的创造性探求行为。其意义在于,有利促进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促进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三、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两者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教育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都是视觉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一定的工具、借助一定的材料把视觉的效果呈现出来。现以美术绘画和计算机技术为例来阐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关系。

1.美术绘画的特点

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绘画是美术艺术的根基,艺术是人类藉以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而色彩是视觉艺术诸多形式语言中十分诱人的一种。单纯的美术教育应视为绘画艺术,绘画是通过色彩、造型、构图等表现出来的,色彩与表现是绘画的重要因素。色彩本身是一种表现手段,色彩总是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的表现力。包括构图、造型、用笔、用刀以及使用各类工具材料与制作手段所发挥的表现效果。传统的色彩手绘,必须是通过绘画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自身的审美理念,用手工调制颜料,并通常是借助于各种类型的笔,在油画或水粉画中有时会借助于画刀,无论是笔或刀,当它们将颜料从调色盘转移到纸上或布上时,所留下的便不只是颜色,而同时包括笔或刀所运行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构成了绘画的表现效果。其特点:一是传统绘画作品人情味十足,它所构建美的表现形式与计算机绘画相比没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画笔、渲染效果等,因此,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与随意感;二是传统绘画形式表现个性化明显;三是传统绘画作品的表现效果具有直观性,更能抒发情感、表现个性,它所创作出的画面效果更具原创性,也具有严谨的形式美和充分的艺术感染力。从另一方面看,传统绘画劳动强度大、用时长、效率低。

2.信息技术的特点

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来表现视觉效果的,同样是用在绘画上,如果用计算机来制作,那完全就是不一样的感觉,只用移动鼠标,按照设定的程序操作就可达到很好的作画效果,计算机绘画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充分展示物象的特效功能,其特点:一是计算机绘画效率高;二是精确度高;三是作品易于表现,绘画方式容易掌握。从另一方面看,计算机绘画没有特色、没有个性。3.美术绘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技法上,传统绘画的技术是艺术家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了造型能力及协调画面各种关系而表现的技巧,同时熟悉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并掌握其科学的操作方法。在计算机绘画中,对一种技法的认识是对某一命令程序所产生的结果上的认识,如色彩的变化在传统绘画中需掌握大量的色彩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操作上也要经过大量耗时费力的训练。而计算机的绘画方式更加简便、快捷,形象具体而真实自然。另外,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可激发创新精神和对艺术作品感悟,认识与理解形体、色彩、构图、线条、质感等造型要素,运用计算机及多媒体组合,运用美术基本造型表现技术创造形象,使美术构思与形象创造不断完善,也使美术创作意识与应用能力得到促进和提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绘画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并使一些技法简单化。从表现形式上说,也能将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融入一体,从而创意出当代艺术新的视觉表现形式。

四、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被广泛运用,它是当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更能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使美术教育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扩大美术作为视觉艺术领域的内容及取向。

1.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美术的情趣

美术是造型艺术,通常意义来讲,视觉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但用传统的形式单纯的来学习美术绘画,学起来死板,没有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实物展示、投影、影像引进,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极大地优化了美术教学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与教师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利用网上平台查看教师课件。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意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由此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和创作动机。同时也极大地提升学习美术的情趣。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介入,为目前美术艺术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绘画修养和创意能力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这一技术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相结合,视觉上能更好表现艺术形象及绘画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教学,最终是借助视觉形象来传达教师的意图,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仅要把绘画语言传达给学生,而且也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表现绘画基本技法,使学生既能了解教师的意图,也能根据教师的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独有的画面看到现代绘画的基本技法表现过程,使学生之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讲解作品时,不仅仅关注的是技法,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不仅要欣赏作品的形象外在美,更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形象的内在结构美。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作用,可利用网络平台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更有效的引导学生鉴赏美,并将这种本质特征的美用明白易懂的形式逼真的表现出来。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利用网络平台技术、电视影像、书籍和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所需的图片等感性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信息,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一种感染和冲击,从而唤起学生审美的欲望,把被动的接受过程转化为主动出于内心的冲动与要求,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达到审美的目的。如《色彩》课教学课件里,加入大量的像印象派、俄罗斯写实画派、徐悲鸿、齐白石等优秀画派及大师的作品图像资料,运用艺术软件编辑合成。在教学时,学生既学到了大师的高超的绘画表现技巧,也感受到作品形象的自然美。在唤醒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绘画意识。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多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真实、生动形象的动态化情境,将学生引入跨时空、跨地域的特定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审美,增强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动画视频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视觉感受,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起到活跃课堂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的目的,增强自主学习的作用,使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手段相结合,改变了美术教学的单一性,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和感悟作品创作思想的精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体、明暗、空间、色彩、线条、工具材料使用技巧等基本造型要素,同时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传统和现代综合创造表现能力。绘画是技术的,也是思想的,是技术和思想的结合。在创作思想的这样一个精神层面上,教师想用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更多的引导,从视觉的感受上直接地影响学生作提取、表现研究、分析。研究表现与再现、主观与客观、形式与情感、具象与抽象、美与不美等创造课题,现代艺术创造需要学生对传统绘画进行重新的诠释,以追求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构成法则下的绘画创造效应,现代艺术以感觉为中心、以存在为中心、以形式为中心。现代艺术的观念体现学生作为创造的本体出现,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多元构成,将借助于信息技术来组构,使画面更有时代感,更能展示形式语言的真实性和审美性,更能发挥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五、结语

技术与教育范文4

“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在建立教育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作为逻辑起点的“人的发展”与教育学对人的作用是一致的。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后,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性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笔者认为人性即非善也非恶,只有无明,心理学应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如何依靠教育去除人的无明,因为人性具有可塑性,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还有教育的需要性,人始终向着更高阶段发展,而在这些阶段中又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也即俗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综上所述,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符合逻辑起点的四个规定。

二、视觉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利用视知觉可以大大的促进多媒体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媒体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人们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工业技术的产品幻灯机、投影机等呈现视觉影像辅助学习,同时视觉教育使用了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新的教育方法。再者,由于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教育的工业技术的限定以及其灵活性的制约,因此,要解决人机矛盾,就必须要求个人在学会的过程中自觉自主的来进行规范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现阶段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更加地趋向完整。尽管现在的机已经是智能化的计算机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但基本的矛盾关系没变。第三,它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就像生物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而不是化学元素一样,借助工业技术的学习是多媒体教育技术学的最基本的单位,不能再往前追溯。最后,它也是完善整体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最本质的基础部分。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这个控制隐藏在教育最优化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背后,这个控制在早期的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和今天的绩效技术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教学设计的步骤为什么那么详细那么严格?从上述可知,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完整是需要对工业技术等进行控制的,这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逻辑学的起点等问题,是离不开对视觉教育等在内的多媒体的、多方位的教育技术体系的研讨的。

三、结语

技术与教育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区别和联系;学科课程整合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于探究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对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也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本质及特点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人们在逐渐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各种信息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可以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发展方向。(2)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及管理合适的具有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促进学习、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这就是AECT在2005年发表过的最新教育技术定义,因此也称为“AECT05定义”。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及应用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区别。1)对象的区别:信息技术通过研究与信息相关联的技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用于优化信息传播;而教育技术研究的是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2)范畴的区别: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与呈现过程,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而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则是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研究关于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3)学科范围的区别:信息技术从属于技术性的学科,它主要是应用技术来优化信息处理的过程;而教育技术则从属于教育性学科,它关注的是一些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4)目的的区别:信息技术能使人们最终更有效率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优化信息的传播;而教育技术则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改善与提升教学绩效。(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联系。经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知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存在不同方面的区别。同时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着彼此相互交叉的地方。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技术服务,而教育技术又可以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做好一定的指引作用。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教育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说教形式,逐渐出现了更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信息技术就是最佳的选择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对于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从两者关系入手,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两方面相互结合,就是教学过程中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前提基础,可以发展、作用以及影响于教育技术,两者的联系如图1所示:(3)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各种教学领域中,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使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让它能够实现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面来分析如下:1)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作用为学习对象以及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从而构建出新型学习模式,促进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2)校园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在普通中小学和一些高校,已经出现的像多媒体综合管理教室、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等等。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界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也就是所谓的把信息技术与各种学科课程相互整合,以及把各种技术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当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方面,以及教师更加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要想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一些应有的技术手段,还要能够深刻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本质,了解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结合技术与手段所提供的基本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优化教育教学活动。(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1)把信息技术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2)把信息技术和各种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学习的规律性和兴趣性;3)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以及在计算机使用方面的技术能力;4)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反思过程中,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转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用最新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来考虑,要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因此,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关系,既不要把信息技术等同于教育技术,也不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分裂开来,而是要争取做到两者的同步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莹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9):117-118.

[2]孟鸿涛,孟亚玲,魏继宗.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23-25.

[3]马君.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1(02):12-13.

技术与教育范文6

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显要指标。本文从分析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素养;能力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走进课堂,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该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应该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能力。我国早在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从很大方面提升了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

2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现如今信息快速更新、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加苛刻,这就需要教师紧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高的知识与技能。[1]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对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相关政策,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在今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师范院校只是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相关的课程,认为只要师范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教育技术素养和基本能力。从师范生个人来讲,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刻和透彻,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所谓的使用PPT做做简单的课件,将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教育技术专业技能掌握不过硬

目前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结构繁杂,差不多包含了教育技术专业全部的课程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内容讲解不全面,教学重点难以突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师范生除了经常使用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掌握较好以外,其它如投影仪、电子白板、操控台等教学辅助硬件设施的使用都是一片空白,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2.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板书和PPT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被动地听,所学所知不过都是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进行,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问题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凸显出来了。原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体验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然而大多数师范生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实习过程中出现各类困难。

3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照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高师院校迫切需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3.1将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列入师范生整体培养方案中

高师院校应当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意识,提升对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能力在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道路上重要性的认识,因而应该将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整体培养方案中。同时高师院校还可以通过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学时使师范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去学深、学透教育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提高和锻炼。也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满足部分学生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技术课程、掌握专业技能的需求。

3.2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经常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的。[2]教育技术课程具有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融合、强调实用性等,只重理论不予实践,学生所学将是一潭死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相关的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意识到提高理论知识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超强的实践能力在未来的职业道路是同等的重要。

3.3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

师范院校应开发建设免费开放的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构建开放的实验条件、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技术支持,增强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购置质量好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络资源库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搭建基于信息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寻找到有关学习的帮助并进行在线答疑,也可登陆教育技术网站获得帮助。

3.4革新传统的实习方式,在实践中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

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之前,应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对师范生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学设计过程进行细分,并逐项进行训练提高;最后教师通过对每一个过程的有声像记录,把繁锁的教学过程进行分解、细化,及时评价从而提高被培训者的教学技能。[3]同时,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实习学校的联系,事先掌握实习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条件并提前告知实习生或与实习学校协商看是否能为实习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把教育技术与学科教育理论课程结合,使自己不仅能掌握有关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还能使师范生在掌握先进教育技术理念和充分实践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和融合作用,使其在短时间内发现自身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恰当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作者:王芳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命洪,郑孝明.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A].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C].2005(8).

技术与教育范文7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王亚琴,陆和萍.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研究———兼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42-47.

〔2〕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5-11+28.

〔3〕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49-51.

〔4〕于波,熊美保.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J].江西教育科研,2016(12):43-44.

〔5〕张玉玲,周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新定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53-55.

〔6〕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4-16.

技术与教育范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分析;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社会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高校加快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与教学目标的速度,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力度。传统高校创新教育以讲解创新发展理论知识与传授创新方法为主,教育形式的雷同性与教育内容的枯燥性加剧了创新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性。因此,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新颖有趣性与科学高效性,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推动作用奠定基础。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新设计创新教学环节与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化教学资源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并不统一明确,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则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泛指所有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侧重于新研发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理论特点较为明显,从教学规律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呈现形式灵活、非线性网络结构的主要特征,与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相一致,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线性结构的缺陷与漏洞。从教学模式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时空穿越性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容量以及形象生动性的特点。从教学手段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从单一图文形式到图文并茂音像教材的转变,打造网络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发展性,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与效果。2.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教育、渗透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发现教育等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能力则是指锻炼学生创造想象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创新人格则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受挫与抗压能力。高校创新教育则需要老师创设新颖有趣教学活动与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来认知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思维开阔能力,从而推动了创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机制并不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地增加现代教育设备采购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费用,及时更换淘汰陈旧落后的教育实施,打造多媒体学习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舒适现代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氛围的趣味性,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但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使用范围相对落后,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重视,对申请使用流程频率也较高,加剧了现代教育中心的负担,无形之中限制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用的发挥,应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资源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是影响甚至决定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部分老师早已习惯原有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存在怀疑或抵触情绪,拒绝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缺乏对现代教育设备以及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增加了创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难度,造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使用频率较低等,这些都降低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

三、提高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措施

1.凸显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创新知识学习诉求以及兴趣爱好等来编辑制作画面真实生动、颜色艳丽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大学生学习创新教育知识技能的兴趣,充分利用大学生视觉与听觉功能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引导大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有效提高大学生群体内部知识信息传播速度。结合大学生创新知识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调整创新教育内容,坚持图文并茂、形象有趣与可视可听的基本原则,实现重点知识的简单化,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感知力。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创新教育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等,从线上创新教育平台上下载不同格式与不同内容的教学资料,促使大学生主动思考其创新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积极规划其职业发展方向,扩大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其创新教育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推动作用。2.提高创新教育教训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全面分析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在结合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主动利用现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方法的数字性与信息性,拓宽老师教学环节创新空间。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专门网络平台等获得更丰富、更先进的教学素材,也可以用专门的编辑软件将所有的教学素材重新进行梳理并编辑制作成富有节奏感与主题性的教学课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音频、视频、PPT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料,更可以打造创新教育线上教学平台,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与检查课后作业,提高创新教育教学效率,引导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互动与自主学习,促使其利用线上试题来测试自己创新知识水平,实现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与网络运用能力的共同提升。3.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力度。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老师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招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培训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招聘创新教育专职老师,避免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等情况的发生,提高对教师的招聘标准,尽量招聘具有创新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了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教师工作量、教育成绩与其工资待遇相挂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教师学习掌握最新创新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实现了教师知识体系与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技巧,促使教师转变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错误观念,促使其主动扩大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活动中的使用范围,有效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例如,教师应学习掌握投影机、功能音响的使用技能,避免因使用方法错误而损坏投影机或功能音响,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其来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处理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当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时,教师会上报设备检修部门进行维修,检修人员在根据其时间安排维修多媒体设备,而不能立即维修,降低了老师多媒体设备使用效果,甚至给老师教学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学习掌握更多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及时解决一些较小的设备故障,根据自身教学需求来调整设备功能,如降低音响外放声音,降低音响啸叫产生概率。这有效降低了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保证了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应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评价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与课时数量设定其多功能教室使用频率,通过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际使用情况,提高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4.建立多功能教室。高校应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重视度,适当的增加多功能教室等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购买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校内网络设施,聘请专门人员管理多功能教育与检修多媒体设备,提前购买多媒体设备的配件。根据专业性质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针对性与独特性,比如,配备麦克风、电子笔等设备。另外,高校还应完善多功能教室使用与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明确其工作职责范围,要经常巡查教室内设备的性能与数量,防止设备丢失,检查线路,避免因电路异常引起火灾,每天检查多媒体控制室内服务器等24小时不断电设备的工作情况,查看多媒体控制室内为机器设备降温的空调的运行情况,确保每天正常运行,严禁在多功能教室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大功率电气设备,对于因工作失误而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要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小结

正视原有高校创新教育的弊端与漏洞,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通过坚持大学生主体地位、建设校园多功能教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多功能教室管理机制等途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融合性,扩大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为实现大学生以及高校创新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炳堃.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J].陇东学院学报,2014

[2]左杨.刍议“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6

[3]杨建新,孙宏斌,李双寿,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2015

[4]赵梦笔.论教育技术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周学军,彭卉.计算机软件专业项目教学改革方案探讨与实施[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6]黄国亮.教育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的积极作用——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

[7]邢根生.对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创新教育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