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下网络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经济发展下网络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兴起一股新的思潮。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民粹主义思潮在互联网上的外延产物,具有排他性、极端平民至上性、反复发酵性等特点。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行为偏激化、理想信念淡化、思维方式从众化,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不足、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导致的。在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我们主要提出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监管力度、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三个对策,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健康的生活轨道。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民粹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人民至上,反对社会顶层人士。网络民粹主义本质上仍然是民粹主义,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和载体推行的民粹主义[1]。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快捷性特点,较以往以文本传播、人际传播为主的民粹主义,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危害性。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在网络时代异常活跃,更容易受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征及影响,力图分析可能的原因进而探索可行的对策。

1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特征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发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俄国,之后兴起于欧美国家, 20世纪初远渡重洋传入我国落地生根,随着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网络民粹主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1二元对立思维下的排他性

网络民粹主义将社会分为两大敌对的阶层:纯洁的平民和贪腐的精英。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不仅是社会的主人,更是善良的,精英则被视为邪恶的群体。善与恶、纯洁与腐败之间的区别,是民粹主义的本质区别和定义特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持有相同观点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宣扬民粹主义,极力排斥不一致的声音,另外,网络民粹主义仇富仇官的排他性极易引发网络围观,变成吞噬异质声音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一边倒的网络压力,[2]进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1.2极端平民至上性

民粹主义对平民有着极致的追捧,民粹主义者定义的人民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勤奋工作、任劳任怨,遵守社会秩序,若无严重威胁到自身的利益,他们极少反抗。我国自古就存在着怜悯弱者的文化根源,民粹主义者正是基于社会对于底层群体的帮扶宽容,自命唯己才能代表人民,当民众的利益受到权贵精英的“威胁”时,民粹主义者“自告奋勇”站出来帮助平民夺回应得的利益,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1.3反复发酵性

网络民粹主义在网络上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学生青睐,与网络热点事件捆绑密不可分。民粹主义者针对当前发生的涉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大学生关心尤甚的话题,人们倾向于对社会地位高的阶层进行口诛笔伐,而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无条件关切,面对一些具体事件,往往不求真相,盲目代表“人民”维权,一场狂欢过后绝大多数网民就会迅速投入到下一个舆论场,热点事件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络民粹主义也会相应的随着下一个舆论爆点反复发酵不止。

2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2.1大学生行为趋于偏激化

民粹主义最常用的追问方式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3]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判断准则导致部分大学生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容易导致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失去理性判断,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比如仇视各种社会精英,对专家言论吹毛求疵,比如刻意寻找政策漏洞;比如追求不要发展要环境、全民免费就医、毕业享受分配工作等极端行为。网络大咖有针对性的策划容易引起“轩然大波”的 “恃强凌弱”“官富欺民”事件,将“平民”阶层与精英阶层置于高度对立的地位,进而将社会舆论引向盲目反精英的方向[4]。在持续的网络发酵中,“网络民粹主义的‘官民对立’话语下的网络暴力、‘贫富对抗’思维下的舆论审判、‘底层叙事’框架下的舆论宣泄等特点”愈发暴露,[5]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2.2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淡化

网络民粹主义崇尚人民至上,反对占据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社会精英。天性单纯善良的大学生在网络上看到了大量因为阶层、经济差异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报道,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失去信心,开始在网络上另辟蹊径寻求新的信仰,用以改变眼前看到的这些社会现状,殊不知网络上散布的这些新闻消息很大一部分是别有用心的人精挑细选出来并被夸大的事件,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客观真实。网络民粹主义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所以才能趁虚而入。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这一现象进行相应防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6]民粹主义人民话语背后进行着反人民的实践,不加以制止,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的进程势必越来越快。

2.3大学生思维方式从众化

网络民粹主义具有排他性,无法接纳不同声音,极力反对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正是基于这个基本特点,大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应用自己的知识理性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该如何妥善解决,而是直接简单化处理,跟随大众声音随波逐流,思维方式逐渐从众化。首先表现为丧失人格的独立性。人格独立要求大学生抛开外在的所谓权威与政治压力,独立地探究事情的真相,自主独立地追求真理,网络民粹主义逐渐破坏了大学生的这种独立性。另外,在行事作风上跟随大流,跟风崇尚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自由生活。真正的自由是相对性的,是要在遵守社会公德以及法律的前提下才能追寻的,如果盲目从众不谈自由的相对性,那么,必然会陷入民粹主义的旋涡。

3大学生产生网络民粹主义的原因分析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不仅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也一定与民粹主义主体有关联。因此,有必要对为何网络民粹主义得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进行原因分析。

3.1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行业相继转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改革大背景下,社会上部分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感,这种感觉伴随网络蔓延到校园。大学生即将迈入职场,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人开始怨天尤人,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世界的落差,他们再也不是人们眼中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群体会因为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较低而心有不甘,他们怀疑自己,甚至不认同自己,他们转而走向网络虚拟世界,他们寻找“知音”,寻找发泄之地,逐渐导致部分大学生群体沾染了网络民粹主义。

3.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不足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社会民众权利意识觉醒以及政治参与能力相对不足紧密相关。[7]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年,愿意积极表达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是新青年应有的担当与责任。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暴露出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表达方式情绪化。网络政治参与门槛较低,只要可以上网,便可以“不留痕迹”地肆意宣泄,夹杂着个人的不满、或者纯属为了寻找打嘴仗的快感,呈现出非常情绪化的非理性表达方式。二是政治意向模糊化。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是在实际的参政议政过程中,有些观点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甚至已经背离马克思主义,在“质”上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3法不责众心理

法不责众心理是网络民粹主义者在网络空间中得以狂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发表言论时往往很理性,不但是这一情况在网络上却截然不同,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同时又具有匿名性,因此,民粹主义者在网络上的言论呈现明显的“口无遮拦”性,大学生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很容易被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方式感染,在集体心理的驱使下,本来具有理性思维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失去理智变得偏激,导致集体言论的无意识,在集体无意识心理中,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8] 大学生逐渐沦为网络民粹主义的追随者。

4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策略

4.1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与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

首先,需要提高信息筛选技术,及时过滤信息垃圾,大学生网民信息甄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精心包装过的民粹主义话语俘获,因此,实时监管,筛除负面信息对于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需要健全网络惩戒立法,震慑网络违法现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上传播不良思潮,肆意散播谣言等行为,均应受到法律制裁。最后,需要制定网络黑名单制度,让肆意传播负面消息的网民在网络上禁言。只有让不良网民彻底在网络上失声、失踪,才能从根源上杜绝网络毒瘤,才可以为构建良好网络空间做好预备工作。

4.2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改革进入深水攻坚期,在这个特殊发展阶段,热点事件较以往更容易被有政治参与愿望的人在网络上讨论,需要内外发力,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引导他们投身基层政府组织,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基本政治素质,力求大学生有序合理的表达政治诉求,运用合法合规的程序实现参政目的。另一方面,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线上线下联动,信息公开透明,最大程度地简化大学生参与门槛与限制,杜绝因合法参政困难另辟蹊径的不良行为。

4.3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利益调整中,如果没有调整好,利益的过分分化就会激化各种社会矛盾,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就会加剧”[9],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中下层民众的公平正义问题,关注相对弱势的中下层群体,需要政府能够在社会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回应中下层人民的利益诉求,关注他们需要什么,进一步保证财富分配公平公正,让在校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信息十足,让大学生看到社会更多积极的方面。网络民粹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对大学生造成了多方面影响,我们应当针对现有影响,积极思考如何应对的策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才能有效的化解其负面效应。

作者:董焱 张泽宇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