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模式

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模式

摘要:财经类高校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石①。当前,财经类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不严谨等问题。因此,以《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考察和分析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分层次设置的合理性,以及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探寻提高金融学课程建设的成效,已达到有效提升应用型财经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实际调研认为,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显著的效果。主要提出,课程的难易程度设置应依据不同专业分层次设置,如同一所高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根据层次和专业背景使用不同的金融学教材,杜绝“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金融学

一、引言

金融学课程是金融专业引领性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采用了宽口径的范畴,其内容涉及货币、信用、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②该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财经类专业学生了解金融原理,透视金融现状,掌握分析方法,培养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但是,部分财经类高校在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上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使得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接受程度低,难度大,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对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的设置进行层次区分,针对不同专业因人而异的选择金融学教材,而不是使用同一本教材覆盖所有开设金融学课程的专业。

二、金融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理念不清晰

财经类本科院校应该侧重培养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财经类专门人才,要在培养人才的标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网络应用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但是,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在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学目标的实际需求和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等抑制。因此,要创新教学理念,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纠正和完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强调理论知识体系是传统金融学课程课堂所具有的模式,这种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更是无法谈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教师缺乏相关的行业经历和从业背景,所谓的实践教学过程也只是“班门弄斧”、“纸上谈兵”。

(三)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无层次性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财经类高校设置的金融学教学过程还是比较侧重于理论的灌输。具体体现在:第一,课程本身属性的原因,金融学内容所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泛,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较多,原理晦涩难懂,如果不同专业上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第二,金融学理论知识给非金融专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更不要谈实践性,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底子薄,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第三,金融学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国内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教材中所体现出的理论部分内容却基本是“蜻蜓点水”,给学生带来似懂非懂的困扰。目前,国内院校的金融学教材包括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和李健主编的《金融学》版本,透过现象看本质,李健主编的课程侧重于理论,内容涵盖较广、较深,此版本的课程应适合于金融学专业的授课,而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课程,侧重于应用型,这类课程应适合于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但实际上,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却在不同专业背景下使用同一版本、同一内容的教材,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模式完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

(四)考核方式僵化单调,创新力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金融学课程的考核仍然是以作业、考勤和期末成绩的手段来评价教学效果,而且试卷题型及测试内容基本侧重记忆性的知识点,轻实践操作,重记忆考查、轻思维、重应试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缺乏全面的、真实有效地评价,而且会制约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性价值取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就金融学课程本身而言,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于一体,目前,传统理论层面上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但与行业结合度还不够紧密,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需要财经类高校面向企业管理实际培养能够用所学理论发现去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相长,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转化。

(二)就互联网时代特征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前沿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互联网的优势,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互联网学习存在知识的零碎性、不系统性等弊端,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忽略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课堂的参与和互动也是互联网学习不能替代的。

(三)就零零后大学生的特征而言,零零后大学生生活于网络时代,自我主导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喜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动性,但学习效率低,学习能力较差。相对于书本上的传统学习方法,他们更喜欢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以快速获取趣味性的、短小的碎片化知识,以及参与性、实践性的活动项目,从而获得对理论知识的感知与运用。

四、金融学课程不同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分层次进行教学,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需求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相互渗透,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科学。因此,有必要对开设金融学这门课程的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并就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就业需求等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分层次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针对不同专业所开设的金融学课程,应通过教学大纲来界定其知识的侧重点,通过合理化的教学要求,将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根据不同难易程度去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课程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制定金融学教学大纲时,应针对各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在培养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方面,应该侧重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学会使用一些基础的分析方法解决金融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理论、案例、互动等教学方式来高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如中国慕课。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标准,使用不同的金融学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金融本专业学生在知识接受、认知结构等方面精益求精,让非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学的“懂”,使所有学金融学课程的学生都能够通俗易懂地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沈虹.谈差异性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有效实践[J].文教资料,2016.(27):152-153.

[2]康乐.山西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作者:李翠萍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