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范例6篇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1

[关键词]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8-0073-05

社会企业是把解决或缓解某个社会问题作为企业首要目标和愿景的商业组织,而且是能够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来维持营运的商业组织。社会企业被称为介于公益组织和纯粹商业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企业并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全球已经有很多社会企业实践,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社会企业案例和优秀的社会企业家。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一个“社会企业领域”正在迅速成型,“社会企业家”在实践领域也发展成为一种“准职业”,有许多风险投资基金在全球选择项目支持当地的社会企业。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的时代,商业模式的出现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人们认识到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全球商业领袖普遍将商业模式创新视为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最重要的、可持续的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或者组织创新等类型来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形态。那么,社会企业要实现“双重价值”,在经营过程中引入商业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商业模式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而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一些学者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等方面。而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创新路径如何选择等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这将不利于社会企业的持续创新,也很难为社会企业提供一种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回顾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不同研究分别从系统论、价值论、盈利论等角度阐述了商业模式的定义与内涵。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建立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应该从商业模式基本构成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各要素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来定义。既然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那么必然由若干要素构成,那么弄清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十分必要。Hamel认为,商业模式应由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四大核心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密切相关而又通过一个界面紧密相连、协调运转:MichaelMorris认真梳理有关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研究,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有关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版本很多且差异较大,共有25个要素被提及,其中价值主张、收入模式、目标顾客、产品等要素出现几率较大。针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研究,严中华等通过对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进行案例研究指出,Aravind眼科医院的商业模式能保持其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双重底线和平衡,不是单纯依靠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中的某一个要素或某些要素,而是所有这些要素之间完美的结合。

曾涛以与社会企业进行各种价值交换的对象和交换方式作为商业模式结构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结构要素模型”,。并表示为更直观的三角体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三角体的四个面分别代表社会企业主体和与其进行各种价值交换的对象,三角体内部构成了价值交互空间,社会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其中进行着价值创造和交换。这个动态过程可以解构为价值对象、价值主张、价值实现方式、内部构造、资源配置和价值潜力这六个要素,它们构成了三角体的六条菱,其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复杂的内部结构。

社会企业由于其特点与经营目的不同,其商业模式定义相对于一般商业企业有所区别。综合有关文献研究可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定义为:社会创业组织在针对社会问题建立外部假设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明确组织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交互关系,建立相应的流程与路径所形成的创造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的动态系统。

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丁敏从价值链的角度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和演进机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发现,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商业模式;另一种是为了更好地创造社会福利而对既有商业模式的再造。原创商业模式总会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之中。社会企业家面临着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尺度的考验,必须做一个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者。社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验证新创商业模式的不足,评估它的绩效,然后不断修正,再进行检验。

以上文献从商业模式概念内涵、组成要素、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及演进机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和路径却很少涉及,因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尝试探讨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及其创新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二、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一)格莱珉银行简介及创新概述

1983年,孟加拉、尤努斯创建了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主要专注于向最贫困的穷人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帮助他们通过个体创业脱离贫困。

目前,格莱珉银行已经为797万名借款者提供了贷款,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983.11亿塔卡(含房贷),拥有2562个分支机构,为8.3458万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也提供了2.3283万个就业机会。格莱珉银行92%的贷款人收入增加了,同时带来资本积累和生产性就业机会。格莱珉银行的“成立一运营一移交”(BOT)模式已经在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开来。在科索沃、土耳其、赞比亚和印度等同,格莱珉银行通过BOT模式进行复制,这些项目实施后借款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6年,尤努斯及其所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被一同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格莱珉银行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保持创新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商业银行认为穷人由于无法提供担保或抵押而缺乏信用,所以商业银行不会给穷人提供贷款。而格莱珉银行却进行了价值主张的颠覆性创新,即提出专注于向穷人(特别是贫穷妇女)提供无抵押的用于个体创收项目的小额贷款、住房贷款等金融服务,进而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第二,尤努斯在研究传统银行与信贷公司的前提下,针对穷人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每周还款模式。借贷人每周只需偿还非常小数额的贷款,在日积月累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完成还款。正是由于这种还款模式的制定,才保证了格莱珉银行的高还贷率。

第三,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等金融服务业务不同,格莱珉银行为穷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量身定制的,比如提供个体创收项目的小额贷款、住房贷款、灵活贷款等金融服务,同时还对穷人的收益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第四,为更好地保持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格莱珉银行先后采用了五人小组制、贷款者持股、灵活贷款、灾难计划来化解其各种潜在或面临的风险,这些措施构成了格莱珉银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二)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大价值。Rappa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以便创造更大价值的一种系统活动。通过对市场竞争状况与顾客需求的分析,区分已满足的需求、未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明确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内部核心资源配置与能力;对供应链分析,把握与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换有关的外部资源能力,在对这四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的变化为中心,找出创新的可能区域,进而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价值活动的创新。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根据商业模式三角体系统模型,借鉴《变者生存——创富时代的商业生态法则》一书中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路径”分析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1.重新定义客户需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顾客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发展,企业若能够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发现潜在的顾客需求,围绕这些需求提出新的顾客价值主张,就可以在重新定义客户需求上抢得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同,格莱珉银行颠覆了传统的信贷观念。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从来不向穷人发放贷款,因为他们没有借款记录和合法有效可靠的贷款抵押物和担保人,甚至认为他们是文盲而无法填写必要的表格。格莱珉银行却将价值对象定义为低收入者的贷款需求,其市场定位是一家属于穷人的“草根银行”,专门向那些因无法提供抵押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门外的穷人伸出援手,最贫困的群体享有借款优先权,特别是贫困的妇女。因为调查发现,男人挣钱后更倾向于自己消费,而妇女较为顾家,挣钱后会使整个家庭尤其是儿童受益。在第二代格莱珉银行中,又将关注范围聚焦到乞丐身上,为他们开发了一个专门的项目。

2.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这是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对产品或服务展开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而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实现方式。第一代格莱珉银行将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内容定义为:通过为各类贫穷人群提供信贷和储蓄便利来帮助他们减轻贫困。相比较第一代格莱珉模式,第二代格莱珉银行模式扩大了服务范围,不仅为更广泛的贫困群体提供无抵押小额信贷,同时提供了更多非信贷服务,比如在2002年成立了格莱珉星级教育,开始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为了改善贷款制度“一刀切”的状况,格莱珉银行在第一代“五人小组+中心+银行—r作人员”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将业务基础已经从小组转移到了个人。小组的作用减弱了,小组基金被每个借款人分配获得的个人账户所取代。同时,贷款产品设计更加灵活,向贷款人提供更多贷款和还款选择,取消了贷款数额上限的规定,分期还款数额和期限也可以调整。格莱珉银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如表-1所示。

3.重新定义内部构造。为了配合银行向第二代模式的转型,格莱珉银行建立了员工协会,帮助员工理解和执行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规定。协会代表走访各分行,与管理层就第二代模式的创新做法交换信息,召开员工协会会议来讨论操作性的问题。同时,格莱珉银行通过透明和民主的决策,缔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格莱珉银行文化。职能、组织发展和培训的规范化,权责分明,士气高昂,内部良好协调与沟通等构成了格莱珉文化的突出因素。员工以为格莱珉银行工作为荣,认为格莱珉银行的工作比商业银行更加有意义,因为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工作对穷人的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更加努力地工作。

4.重新定义供应链组织方式。经营初期格莱珉银行没有稳定的存款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占资金来源的85%。1995年以后,银行通过开发新的储蓄产品,资金自给率大增,已停止接受新的捐赠和贷款。目前,银行贷款总额的来源于自有资金(占22%)和储蓄(占67%)。而实行第二代模式以来,储蓄来源不只是会员,还有非会员,这有助于增加格莱珉银行的储蓄总额,改善银行资产结构,并储蓄一定的资金应对可能的经济压力。

5.利用网络的协同效应。格莱珉银行也充分运用了网络协同效应,即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为主要价值载体,集合各种附加价值和各种价值手段,相对于竞争对手提供更大的价值来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与其他协作组织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展开商业模式创新。

现在,格莱珉基金为很多商业投资公司提供各种类型的融资,最广泛的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其中,格莱珉基金掌握公司51%的股权,以保证被融资公司遵循其理念和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格莱珉集团的子公司达到了24家。格莱珉银行在选择子公司项目时,都是针对长期困扰穷人的社会问题而采取行动。在给穷人提供基本的生产经营、教育、通讯等服务后,开始关注高科技项目和健康医疗服务。例如,2001年,格莱珉银行成立了格莱珉信息高速公路来为大众提供数据连接和网络服务。

如表-2、表-3所示,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客户层面,而且持续不断。正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适应不断演变的竞争环境一样,社会企业也需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三、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本文以格莱珉银行为例,结合曾涛提出的商业模式的结构要素模型,详细阐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由于社会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发展模式,因此,社会企业存在不同的形态和商业模式。但是,社会企业一定存在共性,任何一个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是具有一般规律的。本文在深入理解商业模式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企业特点构建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如图-2所示。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2

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的变迁以及通讯技术、研发、物流、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变化,商业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企业之间不再只是先进技术、产品差异化、低成本等传统方面的角逐,亦或说高明的企业会通过构造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来获得以上方面的优势,因此好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或消除成长瓶颈的利器。

一方面,虽然至今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但确实也取得了许多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商业模式”如何转化为“财务绩效”这一复杂过程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而深入到两者之间的传导过程并揭示这一复杂过程的规律和本质,将会对我们更好的把握商业模式的本质及推进商业模式的运行、演化和重构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以利益相关者理论、“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博弈论、共生理论的原理,以揭示作为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如何产生预期的财务绩效。

二、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人是社会人,同样企业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它的存在和发展也会涉及一系列的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凭借自身的资源能力禀赋进行交易,获得各自赖以生存发展的利益,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想让这一交易成为常规则需要结构和合约的支撑,因此,我们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要研究商业模式对财务绩效的传导机理,首先要明确何为商业模式,在“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型”中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并包含以下要素: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每个要素都反映了交易结构的一个侧面。对于交易结构中的角色即利益相关者他们具有独立的利益诉求,有相对独立的资源和利益的输入与输出,可具体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类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一个企业想作为焦点企业为自身打造一个商业模式,首先需要确定包含哪些利益相关者,然后设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业务系统,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定位、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及预期实现的企业价值,完成商业模式的设计。商业模式的设计则需要进行机会识别,例如企业经营累积形成的资源和能力的变化会使得自身的相对实力和利益诉求随之变化,亦或是创新、进取、承担风险、机会敏感的企业家精神的推动,形成调整甚至是重构商业模式以谋求更大利益的内生力量。企业价值获取的前提是价值满足,即通过准确的把握客户的价值主张,并成功的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企业才能实现价值的获取。因此,客户需求的变化亦或是企业主动引领需求都会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模式。经济社会的实践已表明需求、技术、竞争环境、经济、政策等因素都可能会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商业模式演化或重构的外生力量。在短期内,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构成框架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商业模式不仅具有静态表现,更是一种动态形式,即商业模式同时反映了某种构成框架和过程机制,因此在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作用下会引起商业模式的动态变化。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其实就是机会识别的过程,企业通过机会识别可以掌握什么时候进行、从哪里进行、朝什么方向进行商业模式的调整或重构?

三、利益相关者对商业模式认同及参与的形成机理

商业模式影响财务绩效的前提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并与引发资源能力的投入,当一个企业完成商业模式的设计后,接下来的关键是获得利益相关者对这一交易结构的认同,达成交易契约,并受交易契约的约束。商业模式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达成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一个以自身的资源能力禀赋为资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博弈。博弈的过程中不论是拟加入的利益相关者或是已经存在的利益相关者都会有自身所面临的交易价值、交易成本及交易风险的考量,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达成各自在商业模式中的定位、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对整体利益划分方案的契约。商业模式的价值与焦点企业的价值具有不一致性,两者并不一定相等,若焦点企业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企业价值而调整商业模式,对于现有的利益相关来说利益很可能被剥夺,选择退出还是接受,最终结果就要取决于双方资源能力禀赋在交易结构上的博弈。

四、多元资本支持进而影响财务绩效的形成机理

共生理论最早是1879年由德国的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他认为共生是指不同的属种生活在一起,那么,从共生角度看,商业模式实质是交易结构上的利益相关者及其所代表的多元资源能力的共生。利益相关者认同商业模式所赋予的在业务系统中的角色及关系、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方式、收支来源和收支方式、时间序列上的现金流后,便引发多元资本的投入,而多元资本的投入是否会转化为财务绩效,有赖于多元资本是否为商业模式所需,是否可产生共生能量,因此将多元资本支持划分为质量支持和共生支持。

多元资本的质量指关键资源能力的水平,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可得出商业模式代表了多元资本的集合体,多元资本是商业模式运行的基础,资源的异质性无疑会成为商业模式具有竞争力的背后支撑力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有独立的利益诉求,他们投入的资本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存在差异。投入的每一项资本作为一个共生单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共处于一个共生环境中,不同的共生单元能否都以共生系统的原则管理自己的行为,提高利益一致性,这样共生关系才会稳定,共生能量才会产生,企业价值才会提高,商业模式的最终目标才会实现。在应用木桶原理,多元资本的质量支持好比构成木桶的木板,否则若有一个环节的资本质量不够高,都会成为商业模式运行的短板,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商业模式会因关键资源能力的异质性产生业绩差异。当木板已经具备,怎样很好的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发挥木桶的作用,与焦点企业怎样实现内外协调,多元资本怎样实现共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多元资本共生需要商业模式具有动态管理机制,具有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外部网络、资源整合能力,实现要素协同、组织协同和价值协同。因此多元资本的质量支持和共生支持才会使多元资本的合作产生合作绩效。需要注意的是,商业模式影响财务绩效,不是指影响某一主体或焦点企业的财务绩效。而是商业模式的运作会产生整个交易结构的整体绩效,然后各利益相关者通过之前博弈达成的方案进行利益的划分,进而商业模式影响了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绩效。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3

[关键词]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 (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 (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 (2001) 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 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 (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 ticoll (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 (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 (2003) 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 mahadevan (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 —— 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 ——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 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 (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 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 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 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 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 (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 (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

四、结束语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42-02

当今时代,信息化膨胀、高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瞬间变化,消费者的喜好不断地发生颠覆性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很大的挑战。企业要想把握市场机会,商业模式的创新尤其重要。

一、商业模式的界定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1]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脱颖而出,必须不走寻常路,设计适合自己的、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最主要的是创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但直到40年后(20世纪90年代)才流行开来。

2002年,琼・马格丽塔认为,商业模式是一项帮助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而进行的活动;[2]2012年江晓兴认为,商业模式是指准确判断产品链利润区所在,并且根据利润区的转移迅速调整战略,将客户群的选择、价值的获取、产品差异化和业务范围的确定等各方面的战略措施,都围绕最高利润区来进行配置。[3]

随着商业模式实践的广泛应用,企业不断的对商业模式进行动态维持和创新设计,商业模式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目标所形成的一个系统和活动集合,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一)实效性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定要具有实效性的特征,对于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提供全线的服务或产品,对于企业的产业领域,开创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同时给企业提供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加持久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的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竞争者不容易模仿,这样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实际经济效益,同时能让企业持续时间更长,对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非常有利,商业模式的时效性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盈利模式。

(二)外向性

一个存在多年的行业,规模越大、越景气,固有的市场规则就越难打破。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注重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考虑企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外向性。一个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外向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外向性常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起点。

(三)整体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整体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又一亮点,企业其他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很大区别是整体性。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限于一个单一要素的变化,往往是整个企业多个因素的一个集成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工艺、产品、服务、运作流程、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多表现在服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组织形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的创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成功的商业模式要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成功的商业模式要与众不同,具有难以模仿的特征,成功的商业模式要具有独特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综合因素收支平衡、量入为出。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规划

巴菲特说:“未来的竞争不是服务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对于一个成功企业来说,依赖产品和服务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成功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价值链,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打破行业原有规则

每个企业都会关注市场、战略、管理执行、竞争策略等,但如今一个新金融时代,传统的规则已经被打破和颠覆,在传统的商业模式设计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要想长久生存,就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尤其是对于规模大的企业来说,企业家要打破固有的传统理念,对企业进行重新的构建,打破原有的行业规则,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第一、企业要注重商业模式设计能力和增强软实力;第二、企业需要有效的解决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道德危机、固有商业模式等问题,以减少管理协调监督成本和管理环节;第三、企业要通过动态合约设计,与利益相关者形成收益激励、风险分担、违约惩罚等动态合约,使商业模式系统优化;第四、企业要把利益对立转为利益一致,力求做到企业股东、利益相关者、客户皆大欢喜,合作共赢。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既然商场是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要颠覆吃独食的思维,善于分享未来收益。[4]

(二)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培根说:“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里眼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定位非常重要,战略定位最主要是从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角度入手,去发现市场价值、开发出独特的价值主张同时寻找企业商业系统定位的过程。新的商业模式下,战略定位是商业模式的企业点,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一定要分析好企业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逆向物流;模式选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73

1引言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日益严格的环境管制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子商务下的逆向物流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在我国,电子商务业务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退货量的增加、退货成本的上升,从而削减了电子商务的利润空间,但企业对于逆向物流环节的不重视、逆向物流模式选择的不恰当等情况,使得企业的逆向物流存在反应速度缓慢、物流成本过高、顾客满意度低下等诸多问题。逆向物流的合理运作不但能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更有利于维护和提高顾客对商家的信誉,增强顾客忠诚度,促进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不仅要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把控好产品的逆向物流环节,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来突破此瓶颈,是解决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急需借力于电子商务系统以实现自身的大发展,而合适的逆向物流模式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逆向物流方面,赵凯(2007)通过对逆向物流构成和环节分析,揭示逆向物流不仅给企业带来成本,也给企业带来战略价值。杜艳香(2015)从其作业流程入手,构建基于会计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模型,并且以“哥弟女装”企业为例展开实证检验,最终得出企业在电商背景下控制逆向物流成本是非常正确的。梁玲,迟琳娜及谢家平(2015)分析对比汽车旧件的自主回收模式、外包回收模式以及联合回收模式,提出促进汽车旧件回收数量与效率的策略建议。胡震(2015)对逆向物流管理体系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逆向物流的重视程度、加快对企业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的建设、选择合理的逆向物流模式、逆向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建议。

在电子商务逆向物流方面,姬杨(2013)认为企业要对市场进行调研,从而实现最优的退货政策,建立先进的退货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结合当前高效的第四方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逆向物流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王龙飞,刘承焕及仇梦一(2014)分析了企业选择何种方式来进行逆向物流活动的决策影响因素,对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逆向物流活动影响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单个和复合分析,得出选择第三方进行逆向物流活动的评价模型。韩丽敏(2015)在我国B2C电商退货物流服务现状基础上,结合退货物流原因分析和成本分析,提出进行退货逆向物流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策略建议,并指出成本控制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退货物流信息系统。Zikopoulos和Tagara(2015)通过制定的目标函数与多个集合网站和逆向供应链收益的可能性排序,发现采集的站点数量、返回的位置和特征分类操作对收购的决定和逆向供应链的盈利能力对收益率变化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逆向物流模式方面,徐龙闪和于立(2014)从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模式的分类,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来突破此瓶颈,并指出电子商务企业的最终选择是物流外包。冀芳和张夏恒(2015)认为应促进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子商务的匹配与协调,实现跨境物流的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及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积极发展混合式跨境物流模式以及物流外包和物流本地化。Jindal和Sangwan(2015)通过对集成的模糊多准则决策模型开发的各种集合的评价方法分析,发现选择和评价的替代方法是受多个标准初始投资、增值复苏,返回体积,操作成本、供应链控制程度和水平的客户满意度影响的。Khodaverdi和Hashemi(2015)运用灰色数字表达现实世界数据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决策者的评估,提出了一种3 prlps灰色度排名的可能性。

在电子商务逆向物流模式选择方面,郭凯和何明珂(2015)以电子商务零售企业的自建物流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用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的物流定价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了自建规模对于均衡价格以及均衡利润的影响规律。柯颖(2015)应综合考虑经济制度环境、顾客行为偏好、技术管理方式、交易成本等方面影响,科学合理地选择一种适当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更高效、更经济、更高质量地实现B2C跨境电子商务业务。Sajan和 Sridharan(2015)建立了一个多级逆向供应链的数学模型,分析模型的输入参数值的变化来帮助决策者在逆向供应链上做出更好的决策。Guarnieri等(2015)利用系统的文献综述和概念框架决策提出了利用多准则决策援助――MCDA建模,建议使用一个概念性的方法论框架来帮助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在执行MCDA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领域进行选择。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下逆向物流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对逆向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对逆向物流模式选择也通过数学方法、博弈分析等提供了相应的决策建议,但是却较少存在对逆向物流模式优劣性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及结合影响因素而提出针对企业的选择建议。那么,电子商务下的逆向物流模式有哪些?企业适合何种逆向物流模式?企业应该怎样选择逆向物流模式?显然,我们只有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解决企业在逆向物流模式选择上的困惑,并由此进行对企业逆向物流成本优化的探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为企业的逆向物流选择恰当的运营模式。

2电子商务下的逆向物流模式

本文拟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三种逆向物流模式,即企业自营型模式、第三方外包模式、战略联盟模式进行机理分析,深入研究其优劣势。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供应商、消费者等的日益增加,供应链的整合、资源的优化将成为逆向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根据对三种主要逆向物流模式的比较分析,结合三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针对资源获取、制造、销售进行整合优化的逆向物流结构优化模式――基于供需网理念的自开放式逆向物流模式。

21企业自营型模式

企业自营型逆向物流是指生产企业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体系,并建立集中式的回收处理中心,负责完成物流回收和商品处理。此模式的具体流程:消费者向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提出退货请求,经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确认请求后,通知制造商,由制造商的回收处理中心对商品进行验收,回收处理中心按照制造企业要求,对回收物品进行集中式回收处理,即在此过程中根据产品属性进行物品的分类与处理,然后制造商对回收处理中心处理后的商品进行回收,验收后制造商将货款返还给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再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将货款退还消费者(见图1)。

根据对模式流程分析发现:这种模式的优势为企业可以通过自营逆向物流过程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有利于企业了解消费者喜好,获取市场信息,与消费者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自营逆向物流模式流程较为简单,同时由于企业设立了自身的集中式回收处理中心,因而退回处理效率比较高,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企业资金需求大,成本较高,企业内部管理难度大,且较为复杂,同时造成企业间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22第三方外包模式

第三方逆向物流是指由供需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提供专业的逆向物流服务,即外包其逆向物流业务。第三方逆向物流提供商不仅包括提供逆向物流配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会因为逆向物流时间不确定、空间不确定性以及产品数量、分布的零散性等特点,也包括邮局和各类快递公司等。此模式的具体流程:消费者向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提出网上退货请求,经过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确认后通知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递公司等),交由第三方物流对其退回、维修及直接进行再销售做出准确评估,在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进行商品的分类、检验甚至再加工和维修,最后根据对商品的处理做出商品废弃、退回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再销售以及退回制造商三种选择,只有在退货产品由第三方物流企业退回制造商时,制造商才将货款退回电子商务企业,而在商品废弃和商品直接退回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再销售时,制造商将不进行退款,直接由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通过支付宝等网上结算。

软件将货款退还给消费者(见图2)。

根据对模式流程分析发现:这种逆向物流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第三方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极大地减轻了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对物品回收的压力,因此对企业的资金需求不大,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更有效地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大力发展核心业务。这种模式存在信息传递慢、反馈时间长、信息偏差大等缺点,同时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能力将严重制约逆向物流的进行。

23战略联盟模式

所谓战略联盟型逆向物流模式是指企业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完成逆向物流。此模式的具体流程:消费者向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提出退货请求,经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确认请求后,由联盟企业的联合回收中心对商品进行验收,联合处理中心按照联盟企业要求,对回收物品进行集中式回收处理,即在此过程中根据产品所属企业、产品属性特征等进行分类处理,最后各制造商对联合处理中心处理后的商品分别进行回收,验收后制造商将货款返还给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再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将货款退还消费者(见图3)。

图3战略联盟模式

根据对模式流程分析发现:这种逆向物流的优势在于企业的战略联盟逆向物流模式可以让其他企业分摊逆向物流费用,因此可以减少企业在逆向物流上的成本,获取丰厚的低成本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战略联盟可以增强企业间知识的流动性,增强知识创新,也为企业间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基础。但由于战略联盟内部企业间信息获取的不对等,致使联盟伙伴信息隐匿和互相猜疑,同时联盟使得联盟成员间的协同成本上升,都威胁着联盟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24自开放式模式

在电子商务中大多涉及的是零售业,而针对这些广大零售业的是众多的供应商,消费者也是如此,它们三者都具有集中度低、分布广泛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企业的迅猛增长,市场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因此供应链的整合、资源的优化将成为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而本文提出的自开放模式即是整合众多消费者、销售商及供应商,促使从供应源头开始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一体化运作而形成的一个超级自营逆向物流模式。此模式的具体流程:形成将分散在各地的消费者向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提出退货请求,经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确认请求后,通知制造商,制造企业根据回收商品属性、所在地、退换货要求等向电子商务企业回馈选择方案,即使用自建的集中式回收中心或是其他企业的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中心按照制造企业要求,对回收物品进行集中式回收处理,最后制造商对回收处理中心处理后的商品进行回收,验收后制造商将货款返还给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再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将货款退还消费者(见图4)。

图4自开放模式

根据对模式流程分析发现:这种逆向物流的特点将分散在各地的无数自营逆向物流整合在一起,因此此模式具有自营逆向物流模式的所有优点,也因为自建的回收处理中心可以租用给其他企业,降低了自建成本和增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具有第三方逆向物流的特性,每个企业的回收处理中心相对于其他企业都属于第三方物流,因此在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或是资金紧张等情况时,都可灵活地选择其他企业的回收处理中心;此模式也具有战略联盟模式的特性,由于企业间处于半联盟状态,因此也可以减少企业在逆向物流上的成本,增强企业间知识的流动性,增强知识创新,但由于企业关系为合作,且企业众多,因此相对于战略联盟模式更为稳定。通过供应链中不同环节的有机整合形成的一个超强产业链,可以提高供应链集成度,加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减少不必要的流程,降低物流成本等。但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整合较好的逆向物流,因此自开放逆向物流模式将成为现在乃至未来电子商务逆向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

3逆向物流模式选择

31逆向物流模式比较

电子商务企业在选择逆向物流模式时,需要根据自身企业的需要考虑模式的优缺点和适合性。只有根据企业规模、企业战略思考、企业产品特征等选择适合企业的逆向物流模式,才能促进企业发展,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四种逆向物流模式比较如下表所示。

32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企业在选择逆向物流模式时,会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电子商务企业自身规模和实力。电子商务企业在选择逆向物流模式时,企业自身规模和资金实力将是首要考虑因素。大中型企业由于有较卓著的声誉、实力较为雄厚、较先进的管理和较多的人才等,因此可以选择自建逆向物流系统或是与其他企业联盟建立自开放逆向物流系统;而对小型企业来说,会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企业规模等因素,在自身发展逆向物流存在较大困难时,会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因此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财力及物力等资源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经营管理、销售提升等方面上,以求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2)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将成为电子商务企业选择逆向物流模式的重要考虑因素。如果企业不管是选择自建逆向物流,还是选择第三方物流,或是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逆向物流,甚至是选择建立自开放模式都能完成逆向物流运作,那么物流成本将成为企业的重要决策因素。

(3)企业战略。企业在选择逆向物流模式时,不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规模、实力以及逆向物流成本,还会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因此企业即便具备物流能力和成本优势,也不一定选择自营逆向物流模式。所以企业在制定逆向物流模式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如果企业拟集中精力在产品发展上,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同时物流掌控能力较弱,那企业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甚至是战略联盟;但如果企业拟将物流系统发展成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想要提升在物流上的掌控力,那么企业可以选择自建逆向物流系统或是选择自开放模式。

(4)电子商务企业销售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由于不同行业产品特性不一致,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企业会根据自身销售产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逆向物流模式。如果企业的销售产品具有常规性、相对单一的特点,专业化的逆向物流系统可以使企业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同时提高企业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那么企业更适合自建逆向物流系统。如果企业销售的产品波动性较强、产品结构较为复杂,在逆向物流模式选择时就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或战略联盟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在物流系统上的投资,资金的占用以及设备的闲置。

(5)产品设计和技术保护。不同的逆向物流模式,商品回收和分解活动的承担者不同,因此对企业改进产品设计的驱动程度是不同的。由于产品设计的更新和改进是可以减少逆向物流成本的,因此选择自营模式的企业会积极对产品设计更易于分解拆卸,以便于回收产品能够充分的回收和重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于选择第三方物流和战略联盟模式的企业会更关注于产品回收和可分解性设计上的考虑。对于选择自开放模式的企业倾向于减少产品被其他企业模仿,而关注于产品技术和设计的保护。

因此在企业选择逆向物流模式时,企业自身规模和实力将成为首要影响因素,物流成本会成为重要决策因素,企业战略、产品的自身物流特点、产品设计和技术保护将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4逆向物流模式选择策略

电子商务企业在选择逆向物流的运作模式时,应首先考虑自身规模和实力。其次根据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设定,以及结合企业战略、产品的自身物流特点、产品设计和技术保护等重要参考因素来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适合企业的逆向物流运营模式。

因此在逆向物流模式选择中,当企业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且企业战略、销售产品的自身物流特点、产品设计和技术保护都要求具有自身的物流系统时,即逆向物流将高度影响电子商务业务流程,或能帮助企业获得行业领先地位,且企业在具有相应的资源、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宜选择自营模式;当逆向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特别对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自营逆向物流模式将分散企业的资金、人员、设备等较多资源,易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此时则不宜选择自营模式。如果企业能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具有共同需求,能够共同进退),并能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则可以选择战略联盟模式;对于实力不强且专注于自身产品研发的中小企业,则应将资源和精力更多放于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换代上,此时则宜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模式。

对电子商务下逆向物流模式常见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发现基于供需网理念的自开放逆向物流模式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企业逆向物流发展的重要选择方向。因此具有相应实力要求,拥有较多资源的企业应抢占先机积极打造此逆向物流模式,实力较弱的企业也应意识到此种逆向物流模式是未来的大趋势,为建立此种运营模式做好准备,为未来企业的发展走好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赵凯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成本、战略价值分析及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07,58(3):41-44

[2] 杜艳香企业逆向物流在电商背景下的会计成本核算及控制[J].中国商论,2015,24(15):94-96

[3] 梁玲,迟琳娜,谢家平汽车逆向物流的回收渠道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1):33-39

[4] 胡震关于企业逆向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5,26(7):224

[5] 姬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7(9):119

[6] 王龙飞,刘承焕,仇梦一基于AHP-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的分析[J].大众科技,2014,16(10):184-187

[7] 韩丽敏B2C模式下电商退货逆向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6):51-52

[8] 徐龙闪,于立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9(7):139

[9] 冀芳,张夏恒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及其演进方向[J].西部论坛,2015,25(4):102-108

[10] 郭凯,何明珂电子商务零售企业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模式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6):126-129

[11] 柯颖,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8):63-69

[12] Zikopoulos,C,GTagaras,Reverse supply chains:Effects of collection network and returns classification on profit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5,246(2):435-449

[13] Jindal,A,KSSangwanEvaluation of collection methods in reverse logistics by using fuzzy mathematics[J].Benchmark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22(3):393-410

[14] Khodaverdi,R,SHHashemiA grey-based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for selecting a reverse logistics provider in a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Management & Decision Making,2015,14(1):32-43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流程 企业

1. 企业交易磋商阶段电子商务模式选择

交易磋商阶段的一般程序大致经过四个环节: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其中发盘和接受是合同成立的关键。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交易磋商可以分为两类:企业自主交易磋商和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磋商。

1.1 企业自主交易磋商的电子商务模式。企业自主交易磋商的电子商务模式一般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虚拟社区进行宣传和信息收集,借用电子邮件、电子网页等媒介进行相关产品的技术、品质和价格信息宣传交流,这种模式是当今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最常用的电子商务模式之一。该模式的优点是通过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代替人工商务考察,节省了人力和财力成本,对于长期倍受资金和规模限制的中小企业特别适用。依零售业为例,从2011年和2012年的调研中,29.5%的零售商拥有了自己的移动电子商务网站,16.1%的零售商有自己的移动APP,15.2%的零售商使用移动搜索广告,5.2%的零售商支持移动支付。

1.2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磋商的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磋商一般运用信息中介模式。所谓信息中介模式就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相关买卖双方集中到一起,然后提供建议、个性化服务或其他内容来增加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阿里巴巴网站即是一家专门为企业对企业(B2B)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专业性网站,资料显示,2011年第1季度阿里巴巴中国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交付价值高达人民币22.2亿元,环比增长6.1%。其中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付费额为235.6万元,环比增长3.5%。

2. 企业合同订立阶段电子商务模式选择

传统理论规定一方的发盘经另一方接受时合同即告成立。合同一旦成立,双方即受合同法的约束。但是合同的成立只是贸易流程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一旦贸易合同没有及时准确的履行,就要涉及到双方的赔偿以及责任纠纷问题,并且对于期望建立长期贸易关系的企业来说,一笔没有履行的贸易记录,对双方以后的贸易合作会产生很大的信用危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合同订立阶段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双方的交流合作、信息的及时互通显得尤为重要。

2.1合同订立的初级阶段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在合同订立的初级阶段,企业为了及时交货安排生产通常采用电子采购模式。电子采购模式是指企业订立合同后在网上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招标和采购,通过多个供应商的比较筛选,找到优质价廉的原料和信用高的供应商,实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美国零售业的巨子沃尔玛2011年的零售额为4190亿美元居于全球第一。这与沃尔玛高效的采购体系密切相关,沃尔玛采购的基本形式为直接进货加全球采购。这与电子商务跨越地理限制的优势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沃尔玛的成功正是基于电子商务全球电子采购的应用。

2.2合同订立的中级阶段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在合同订立的中级阶段,企业出于产品营销和销量的考虑可以采用电子商店模式。电子商店模式是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从事商品零售业务的模式。我们一般认为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在网上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就认为这家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店。企业开展电子商店出了宣传和传递信息外,对于合同订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利用自己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及时和进口商提品的生产加工情况,同时进行单证方面的信息交流,并且提供在线订货和在线服务等基本功能。例如依托苏宁电器长期零售经验和采购、售后服务等优势建立的苏宁易购,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占据中国家电网购市场超过20%的份额,并实现集购买、学习、交流于一体的目标。其市场的定位正是看准了电子商店广阔的市场前景。

2.3合同订立的高级阶段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在合同订立的高级阶段,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的价值链整合模式。采用该模式企业主要是出于后期产品和货款的顺利交收、前期原料供应商之间建立的关系维护,进而为企业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持。电子商务的价值链整合模式是对企业合同订立的各个阶段各个步骤之间信息流作为附加值而开发的电子商务模式。在这一阶段企业不仅要对证、货、船(运输工具)三方面做到衔接和综合平衡,还要优化组成价值链的各相关企业如原料供应商、经销商的应变速度和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我们熟悉的戴尔公司即是实现虚拟价值链整合模式的典型案例,,通过价值链的整合,戴尔公司对顾客、员工及供应商达到了跳过中间商直接交易的目的。

3. 企业合同履行阶段电子商务模式选择

合同履行一般经过四个环节:备货和检验;催证、审证和改证;租船订舱、报关、保险、装运等;制单结汇。根据前期电子商务模式的运用,可以为合同履行的前三个环节做到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例如进口企业可以从出口企业的电子商店上了解企业的品质介绍,外观及生产情况等,从企业的网站了解货物的运输、单证及报关情况。

在货款转移阶段主要应该选择在保障履约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交易成本低的结算方法。根据交易对方环境、结算方式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根据交易方的信用品级和风险状况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节约成本。例如进行长期业务合作的企业之间,出于交易方之间的信任和了解,出口商出于对进口商利益的考虑可以选择跟单托收的结算方式,这样不仅省去了进口商开立信用证的费用,而且不需要进口商预付银行押金,有利于其资金融通和周转。

总结:

本文从国际贸易流程出发,将当今企业运用的电子商务模式纳入到国际贸易流程当中,为企业在各阶段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议参考,避免了传统理论根据企业规模、产品性质等属性选择单一电子商务模式指导企业经营的片面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