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例6篇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文1

传统建筑材料本身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因而在实际制造和应用过程中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传统建筑材料一般都是由化工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本身就包含着一定量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不断向空气挥发从而对环境造成破坏。传统建筑材料释放出来的氨、笨、氮等气体不仅会影响到周边环境,同时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而需要高度重视。传统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从材质角度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传统建筑材料本身可以分为水泥类、板材类以及涂料类。不同类别的荐椎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各部相同。水泥类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主要是一种无色并且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板材类建筑材料内部具有超标的甲醛。胶合板、纤维板、大芯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板材类中的甲醛一般来自于服醛树脂胶。这种胶本身具有不易开胶等优点,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涂料类的建材一般包含有有害物质苯。有的建材内部含有氮。氮气本身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致癌物。这种致癌物会对环境空气造成严重影响。这是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的。当前我国建筑材料的污染是非常严峻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传统建材中释放出的甲醛、苯、氨气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庄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当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在实际擦够过程中往往注重居室的豪华与气派而忽视了环保。或者说虽然平常意识到了建筑材料环保的重要性河是在采购过程中又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是导致环保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二是装饰材料企业本身生产技术不过关在生产过程中根本不重视环保。从国家角度来看就是缺乏一个明确地统一地权威的建材标准。这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形势长期严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建材企业和经销商根本不了解所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到底是否符合标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没有把国家标准放在心上。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合格的建材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市场中。这是值得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2环保建筑材料的特性以及分类

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环保型建筑材料有其自身特色。这些特点使得环保型建筑材料无污染。具体而言环保型建筑材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对自然具有亲和性。所谓亲和性主要指的是这种材料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和能源建筑材料本身不会产生或者排放各种污染物,对自然的污染较小。环保型建筑材料负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肩助于经济社会的循环发展。(2)环保型建筑材料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舒适度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健康、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3)具备建筑材料的各种功能能够满足现代建筑物的各种需要使用功能以及耐久性。环保型建筑材料本身有多种分类,了解其分类是掌握其应用的重要前提。从材料的不同功能来进行分类,可以把环保型建筑材料分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以及无机环保型金属材料。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其不同功能来进行专业化地选择。

3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环保型建筑材料自从诞生以来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世界多个国家得以广泛应用。在2003年时我国的环保型建筑材料还非常少人们对环保型建筑材料也没有多少认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环保型建筑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各个领域。环保型建筑材料具体应用在三个方面:轻质墙体材料、uPvc水管、以及粉煤灰。轻质墙体材料是一种典型新型墙体材料。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容量重、保温性能好、隔音等优点。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墙体中。UPVC排水管本身与传统管道相比具有耐酸碱、价格便宜、表面不涂漆等优点。这种材料的使用寿命较长,基本上可以应用40年以上。当然在应用这种水管的时候也要看到其缺点。不能暗设、耐热性能差是其典型缺点。粉煤灰在浇筑过程中可以改善硷的和易性对于提高硷的强度、耐久性以及抗渗性具有重要意义。

4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发展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文2

        这是新崛起的一个建筑流派,其特色是采用光泽材料,如合金、不锈钢、镜面玻璃、塑料、闪光涂料等,用作建筑物的墙壁或装饰物,使建筑物闪闪发光,绚丽异常。

        亮派建筑以美国居多。由于商业竞争激烈,为了突出广告的效力,才大量使用光泽材料造房。上世纪50年代,专营肥皂和洗衣粉的纽约丽华公司,投巨资建造了一幢玻璃大厦,颇引人注目,招来不少生意。

        日本东京草月会馆是亮派建筑的代表作。外墙全用蓝色镜面玻璃砌成,阳光云彩辉映其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大大美化了市容,使那些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楼相形见绌!

        不仅在建筑外墙上采用光泽材料,美国建筑师还尽可能在室内采用光泽材料来装饰。美国为新加坡滨华酒店制作的金属饰品,安放在22层高的酒店大厅内,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它高36米,宽21米,重约1700公斤,从上垂挂而下,由数百个镀金金属体组合而成。通过上方柔美的灯光照射,汇成从上流泻下数条光带,是亮派建筑室内饰物的杰作。

        我国也有亮派建筑。座落在上海外滩边上的联谊宾馆可视为国内亮派建筑的代表。联谊宾馆四周外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整幢高层建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与黄浦江的一条银光闪烁的水带互为相映,组合成光亮的世界,为上海市容增添了光彩。

        

庄重典雅的新古典建筑

        1985年是世界上传统主义盛行的一年,在建筑方面古典风格得到了发展。这种建筑古典化实际是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产物,它除了追求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之外,建筑师们还于设计中揉进了不规则线条与自己的想象力,而决不是单纯的模仿古典建筑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法律学校教学楼是20世纪后叶新的都市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它座落在罗马哥特式的校园内,周围是错落不齐的建筑物。它通过镀锌钢架、胶合板的拉毛水泥来显示校舍坚韧不拔和高贵的气质,在古典气氛中透出新意。美国的政府大楼、公共建筑,甚至动物园都在采用这种风格。

        

在风景点里安家

        旅游住宅是一种活动住宅,也称“野外别墅”。当代旅游业十分发达。对于出门的人来说,最大的事莫过于交通和住宿这两件事了。国外一些专家,针对这一现状,在一般小汽车或大卡车的基础上,研制出旅游住宅,它较之旅游帐蓬和塑制拆装房屋要先进得多。这种能跑的住宅不仅设有卧具,让旅途劳累的人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而且还备有箱、橱、柜、台等,便于存放衣物和办公。有的甚至还配置有小型厨房设施,如气灶、冰箱、备餐台等,可供多人用餐。这种旅游住宅不仅对旅游者来说是理想的临时家庭居所,而且倍受野外勘测人员的青睐,大有发展前途。不久前,某国的一个旅游团来我国观光,带来了几辆这样的旅游住宅,国内的参观者都极为欣赏,认为我国生产这样的旅游住宅并不困难,国内可以自行制造。

        

不拘一格的造型建筑

        现代一些西方建筑师常把建筑设计成某一特定的造型,以增强建筑的真实、自然感,给人亲切的感染力。美国有一幢建筑物,远看酷似一架大型的三角钢琴,不仅形象犹如钢琴,而且色彩也与钢琴一般,其造型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美国政府还曾花费十五万美元制作了一根完全按照球棒设计的钢铁雕塑,它高达三十多米,矗立在高楼大厦间,远看是一根巨大的球棒,近看是一根柱子,气魄很是雄伟。其他如人体型、动物型、轮船型等等的建筑物也不断出现,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流派,这一流派往往还揉入了雕塑艺术,使造型建筑更具有艺术性和生活情趣,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耐用结实的陶瓷住宅

        传统的住宅都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日本新近利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研制一种陶瓷住宅,它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理想住宅。这种材料极轻,可浮于水上,但抗压力大极难破碎。它的特点有:抗火,耐久,不易腐蚀,隔音,吸音,能控制湿度。这种陶瓷住宅在空气潮湿时可以吸进水汽,空气过分干燥时又可散发水汽。制造的方法是,把矽土和石灰石混合,加水后在1800℃的高温下加热成型,生产快捷,成本低廉。

        我国在用陶瓷作建筑材料上也作了尝试,现已能制造出几十种建筑用材料,并已开始远销国外。

        

应急住纸宅

        美国世界造纸公司研制成一种纸造房屋。这种纸造房屋不仅费用低廉,而且具有容易搬迁和建筑迅速等特点,适合牧区、林区和农场使用,还可以解决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需大量提供过渡性用房之急。

        这种新型房子的墙壁是由一种专门设计的带皱纹的牛皮纸制成的,经过化学处理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它的厚度为12~41厘米,纸板外面涂上树脂和玻璃纤维,其每平方厘米的抗压强度为211公斤,内壁墙面和天花板上的涂料能经受高达1000℃的高温,并可防虫害。房子除了为房顶斜度所需要的几块特别纸板外,其他所有的板块都完全相同,可以任意装配,只要稍加改动,便可装配成教室、图书室或会议室等。

        

方兴未艾的塑料建筑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 建筑文化; 比较; 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木构建筑体系,各个时代的印记也鲜明地烙在建筑上:秦汉时期的建筑从“秦砖汉瓦”中看出古拙朴素的风格;唐宋时期的建筑主要表现出宏大深远的“唐风宋韵”;元代的建筑虽然保留了宋代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简化;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则偏向复杂琐碎……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以来的一脉相承,形成传统,各个时期的建筑均是在这个“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变化。

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的主线源自爱琴海沿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爱琴文明中的建筑,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建筑在公元前四到五世纪时达到了高峰,涌现出大量的建筑杰作,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而古罗马将古希腊的古典建筑的柱式、形制继承并发展下去,并且创造出拱券结构用于沉重,建筑的种类大大丰富了,出现了大量公共建筑。至此,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基本确立。古希腊、古罗马的众多古典柱式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

本文将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进行比较,意在从造型、材料、功能等方面探寻它们之间的差异。

1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建筑中使用木柱与石柱,其中以木柱的使用最为广泛。参照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的定义,本文也借用“柱式”来描述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分台基、墙柱和屋顶三个部分,为了使比较更有针对性,文中选取了墙柱部分中的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柱式包括了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部分,中国传统柱式中的柱头部分即是“斗栱”。中国柱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本文以宋《营造法式》中的柱式作为对象进行探讨研究。

1.1 《营造法式》中的柱式

关于柱式的记载,在《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中分为若干卷分述。其中卷一是总释上部分,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范畴角度上诠释柱式各部分的含义。卷三是壕寨制度和石作制度,其中包含了柱础部分的说明。卷四和卷五即为大木作制度,主要是斗栱和柱身的制定。卷三到卷五是从技术范畴论述了柱式的各个部分,相对于卷一的历史范畴,这部分更侧重于做法和规范制定。

1.1.1斗栱

宋代的斗栱外形上硕大雄健,尚存唐代的遗风。斗栱的做法,《法式》分为造枓之制、造栱之制、造昂之制和总铺作次序。以栌枓为例,栌枓建在柱头之上时,它的长与广都为三十二分。如果建造在角柱之上,则面径为三十六分,底径为二十八分,高二十分。栌枓的开口广十分,深为八分。《法式》对枓的具体位置、尺寸大小、高宽比例都有着规范的制定,宋代的材栔制度也已经贯彻到做法中(图1)。

从结构和力学的角度上看,斗栱是一组融结构与美学于一体的构件。其中枓主要是作为承担屋面荷载之用,而栱是一段横木构件,为求屋面出檐深远,栱采用层层向上出挑的方式保持与屋面相吻合。而昂的力学作用在于下昂的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椽,或压于栿下,起到杠杆的作用。斗栱各构件都依照结构力学原理穿插搭接,咋看之下混乱无序,实则蕴藏着高度的理性精神。

1.1.2柱身

从外观上看,柱身横断面大多为圆形。此外,《法式》中还记载了对柱身卷杀的处理,称之为“杀梭柱之法”。文中规定:“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这里可以看出,《法式》记载的柱身“杀梭”将柱身等分为三段,在上段做三瓣卷杀时,至上径比栌斗底周遍大出四分时,作覆盆形收束,柱身中间一份和柱下一分柱子的径围保持一致。

关于柱径和柱高的比例(细长比),《法式》中尚未有记载说明。但依据现阶段对宋代建筑的考证,大体是檐柱仍保留1/8~1/9比例,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图2)。

1.1.3柱础

宋代的柱础都有“覆盆”,并且将“櫍”加于其上,“櫍”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这部分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增强了柱的耐久性。装饰方面,宋代柱础覆盆部分的雕刻繁复精美,这些雕刻花纹大多以植物花草、神兽图腾等作为象征隐喻,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对于柱础的规定,《法式》中的标准柱础作出如下定义:“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可以看出《法式》中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一,盆唇厚为覆盆高的十分之一(图3)。

1.2 中国传统柱式的特征

1.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斗栱和柱身的材料(包括櫍)为木质,柱础为石质,分别属于古代建筑营造工艺中的大木作制度和石作制度。木材有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原材料的长处,而石料有坚固、耐久性长的优点,两者相辅相成,才创造出灿烂的古典建筑文化。

1.2.2建筑构造

在建筑构造的组织上,各部分组织构造变化并不很大,基本仍然保持了其层层出挑,“斗”、“栱”、“昂”和“枋”四类构件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相互叠加穿插,斗栱中各部件的比例关系,仍基本保持宋代的制度。

1.2.3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宋代柱身的断面大多为圆形,基本维持着树干的形态。柱身比例上看,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存在柱径和柱高之间的比值问题,宋代建筑檐柱一般为1/8~1/9,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

1.2.4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宋代柱础的覆盆装饰较为繁琐复杂,存有大量丰富的石作制度,如压地隐起牡丹华、宝相华、仰覆莲华、龍水等,这些浮雕装饰存在一定的象征隐喻。此外,宋代柱础中独有的“櫍”也承担了防腐耐久的功能。

1.2.5建筑模数

在建筑模数的运用上,宋代柱式中已充分体现。宋代以“材”、“栔”、“分”构成了材栔制度的基本单位,斗栱各构件的比例尺寸,均以此材栔分为度量单位。模数制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而且保证了材料使用的规范化,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的范畴大体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其中以爱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可称为西方古典柱式的典型范例。本文主要以维特鲁威(Marius Vitravii Pollinis)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公元前1世纪)中记载的爱奥尼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古典柱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里只选取了柱子部分研究,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这三部分与《营造法式》记载的中国传统柱式一一对应,使比较更有针对性。

2.1 《建筑十书》中的爱奥尼柱式

关于爱奥尼柱式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建筑十书》的第三书当中,第三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神庙的均衡、神庙的种类、柱间、神庙基础的建造方法、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柱头部分、柱础部分及细部的制定记载于第五节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中,柱身的间距、收分及卷杀则记载在第三节中。《建筑十书》较为详细地规范了爱奥尼柱式的形制,对以后古典建筑的建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2.1.1柱头

古罗马爱奥尼柱头包括了柱定垫板、涡卷以及卵箭纹装饰部分,根据《建筑十书》中记载柱头的做法规范:柱顶垫板把其纵横做成柱下径的粗细加上十八分之一,厚度加上涡卷做成柱径的一半。柱头厚度分为九个半部分,其中一个半留作柱顶垫板的厚度,其余八个部分定为涡卷。至于涡卷,则是先定眼圈的大小,再以此向外画圆弧连接线。《建筑十书》中对柱头的规范都依据数字和比例,大体以柱下径为基数,其他构件的大小皆与之相联系。

从形态上分析,古罗马爱奥尼柱头更偏重于装饰性。两涡卷间原本作为结构用的弧形体托板被水平走向的沟通线取代。并且由于柱头涡卷的缩小,使得它与极为修长的柱身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涡卷的变化有可能是为了与多立克、科林斯等柱式保持外观上的协调统一,但同时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受到削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古罗马时期创造出券拱技术用于承重,柱头多数不作为结构之用,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强调装饰的华丽程度(图4)。

2.1.2柱身

古罗马爱奥尼柱身横断面有二十四道凹槽,柱身细长比一般定为1/9。但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会发生变化,据《建筑十书》的记载:在离柱式神庙,柱子要做成其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宽柱式中为1/8.5,窄柱式中为1/9,在密柱式中定为1/10。这样从离柱式到密柱式,柱间距越小,柱身细长比越小,柱子越为纤细,因而保持比例的和谐,因此,正如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说:“必须按照建筑物的种类追求特有的平衡。”

关于柱身的收分,《建筑十书》中将柱子高度从十五尺到五十尺分为四种情况说明,其中柱高十五尺时,应把下部的粗细分为六个部分,把它五个部分确定为上部。到了柱高为四十到五十尺时,应分为八分,在柱子上部柱头下面缩减为七。其后按情况以此类推计算,来确定柱子的收分,柱子越高,在柱身上便要划分更多的部分来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图5)。

2.1.3柱础

《建筑十书》中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柱础有两类:一为阿提卡式(Attic),也称雅典风格的柱础,它由圆凸线、平凸线和圆凹线三部分组成,柱础的高度为柱径的三分之一,除去础座,剩下的部分再划为四部分,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三者交替堆叠,形成几道凹凸相间的圆盘。第二种是爱奥尼亚式(Ionic),它由圆凸线、窄平凸线、上部圆凹线、小圆凸线和下部圆凹线组成。柱础高度等分为七分,比例不似阿提卡式均衡,最上层的圆凸线占了三分,剩下的部分由其它线脚按比例分别细划。对于柱础的出挑长度(ecphora)也作了相应规定,阿提卡式柱础的出挑距离为柱径的四分之一,爱奥尼亚式柱础出挑距离较为短些,为柱径宽度的十六分之三(图6)。

2.2古典爱奥尼柱式的特征

2.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典时期的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柱身、柱础材料皆为石材。虽然最初也曾尝试木制,但人们对于建筑耐久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最终石材淘汰了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2.2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的构成上,爱奥尼式的柱头极富有装饰性,涡卷成为象征柱式的典型构件。古罗马时,由于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承重墙承重,古希腊时期柱式作为结构的作用淡化了,柱式更多的表达为装饰含义,因此柱头的形态就成了装饰程度优劣的关键因素。

2.2.3建筑比例

在建筑比例的制定上,柱身细长比运用贯穿到爱奥尼柱式体系中,古罗马爱奥尼柱式柱身细长比定为1/9,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相应会发生改变。这样规定的原因是要求柱式保持一定的比例协调,使神庙在视觉上不致于失衡。

2.2.4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柱身一般自1/3向上开始产生收分,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爱奥尼柱身中部有增大的做法,使柱身呈凸肚状,但并不显著。《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恩塔西斯(entasis),类似于中国宋代柱身的“卷杀”。

2.2.5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爱奥尼柱础都由数道圆盘堆叠组成,富有弹性,装饰效果比较强,与爱奥尼柱式典雅轻盈的气质是相吻合的,并且对柱础各个线脚部分都依据几何计算进行详细的制定,数字比例的理性精神无一不贯彻其中。

3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的差异比较

3.1 柱头

3.1.1形态与构成

中国柱式的斗栱从单层发展至多层,由最基本的四铺作乃至发展到八铺作,形成一种十分精巧独特的构造,外观上给人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感觉。斗栱的构件又都是一些较小的部件,如“枓”、“栱”、“昂”等。将这些较小的部件以榫卯形式搭接咬合,组成一组整体性的空间框架体系,使人叹为观止。而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则不如中国斗栱般复杂琐碎,它的整体感十分强烈,并且有着形态上的象征意义,两个装饰性的涡卷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卷发、贝壳、卷曲的羊角等图案。爱奥尼柱头上的各个细部,如涡卷,卵箭饰花纹等都是在整体中逐渐雕琢出细部装饰。抽象的隐喻、具象的象征以及从局部组合为整体、从整体细化为局部是中国斗栱和西方柱头在外观上和工艺做法工序上的显著不同。

3.1.2功能与用途

中国斗栱的雏形为“栌栾”,“栌”为柱头栌枓,“栾”是枅的意思,后来“枅”发展为弯曲的“曲枅”。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枓”在《说文》中注释为:“栌,柱上柎也。”,“栱”在《苍颉篇》记载:“枅,柱上方木。”而西方的爱奥尼柱头居历史考证,它的前身则为一种称作“托架帽”(bracket cap)的构件,也是柱头冠板的一种变形,类似于中国的“枅”。根据香港建筑师李允鉌的著作《华夏意匠》中的观点,中国的“曲枅”为了结构承重,担负起悬挑出檐的任务,曲枅向上弯曲,层层出挑,承担荷载。而爱奥尼柱头中的冠板向下弯曲而发展成涡卷,涡卷形态华丽优美,主要作为装饰作用。向上、向下的弯曲走向产生了不同构件的发展形式。

3.2 柱身

3.2.1外观与工艺

从柱身造型上看,中国柱身上一般不做任何雕饰,依据原有树干的体态,仅仅强调几何轮廓感,由于树干断面也为圆柱形,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建造的效率,木质树干可以经过打磨工艺处理后便可使用。而古典爱奥尼柱式不同于中国柱式光滑,依据树干形态的处理,它的柱身刻有二十四道凹槽,数量较多,其间的棱线通常被磨为弧面,而非尖锐的棱角,整体上看,这些棱线使得柱身轻盈挺拔,不显单调之感 。光滑和具有凹槽的柱身,反映的是中西对待柱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加工中强调自然形态,不求在柱身上做太多雕琢,这和处理斗栱时的繁复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而西方的爱奥尼柱身则更多加强细节的塑造,凹槽的数量及圆弧角度需要计算才能确定,再通过雕、刻、凿、磨等加工手法来达到他们心理上的艺术理想方向。

3.2.2材料的选择

从材料选择上看,中国传统柱式往往采用木材建造,西方古典柱式则选用石材。其实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石柱,代表性实例有:南朝梁萧景墓神道石柱,北齐义慈惠石柱以及一些寺庙建筑中常见的石经幢。但由于中国古代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主,加上木材施工速度快,材料可以很快规范化制定使用以及加工技术的成熟,因此很自然将木构作为首选的建造方式。西方古典柱式在早期发展中也是率先采用木材,但随着文化心理上对石材的认同感,石材拥有坚固耐久的特性以及石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典时期的建筑和柱式逐渐淘汰了木材而选用石材。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西的建筑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主线各自发展,因此中国的柱式最终选择了木构,而西方柱式选择了石造。

3.3 柱础

3.3.1功能与用途

中国宋代柱础存在一特殊构件,称作“櫍”。它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櫍”的原因是中国的柱子基本是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而“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而西方古典柱式的柱础部分不存在这样的构件,一般柱础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西方柱式由于采用石材建造,石料的耐久性大大强于木材,因此西方古典柱式柱础不存在使用功能上的顾虑,更注重柱础形态上的美感。

3.3.2装饰与细部

从装饰上看,中国宋代柱式的柱础覆盆部分都雕刻着花纹装饰,题材通常为植物图案或神兽图腾等,这些图案仍保持中国装饰风格的复杂琐碎,繁缛的花纹卷曲环绕,视觉上看显得极为精美华丽。而西方柱式的柱础不存有中国柱础浮雕式装饰,利用多重线脚堆叠是西方古典柱础的主要特征,这些线脚主要由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等组成,更强调雕塑感和轮廓感,虽然柱础仍为装饰所用,但比较简洁大方。

4结 语

本文把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传统柱式例举了《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宋代柱式,西方古典柱式主要以《建筑十书》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式为例,整理出中西柱式各自的特征,再分别从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若干的差异点,这些实则暗示了中国和西方在建筑观念、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所存在的巨大差别。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建造技术、不同的理念文化促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体系。柱式自身就是结构和美学上的和谐统一,任何没有结构依据的形式美都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分别从造型结构、建造材料、细部装饰等方面诠释了各自的柱式特征,解读出两柱式体系中的特征要素,并比较出它们的差异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柱式文化和建筑文化,进一步说,为我们现在利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李诫.营造法式[M],P7-P8, P21, P27, P35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允鉌.华夏意匠[M].P230, P233, P236-P237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意]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P70-P71,P73-P7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 [法]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M].北京:三联书店,2003.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文4

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体现

中国的古建筑文明海内外,历代帝王的宫殿、陵寝以及皇家园林都让人产生视觉的震撼与享受。更值得一提的是幅员广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行行、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在这些古建筑上都承载着我国人民的智慧与辛劳。例如,始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故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与现代建筑有着根本上的区分,现代建筑多以水泥、砂石为主体材料,在建筑装饰上对于木质结构的装饰元素要加以提炼重新应用。故宫的外墙古建装饰上多以彩绘、雕刻为主。古建彩绘大致分为旋子彩绘、和玺彩绘和苏式彩绘等等,以这三大类为主。旋子彩绘是以花卉名称命名,形成于元代初期,形制简单尚不成熟,但对于明清建筑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和玺彩画是一种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上的装饰,主要技法是沥粉贴金,在金线一侧衬白粉和加晕,并且用青、红、绿三种底色加以衬托,视觉效果极为华美。苏式彩绘多用于园林和四合院,其内容丰富,风格活泼,典型的代表是颐和园的长廊。还有一些壁画和浮雕对建筑进行装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因如此我国的民居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环境因素以及民族文化不尽相同,所以典型的民居也是别有风韵。如典型的北京民居四合院,它是由东、西、南、北许多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福建典型民居的客家土楼,一种以堡垒式的族群聚居形式而建,是为了防御山盗和倭寇的频繁侵袭而建的圆形住宅。以及徽州地区的平淡清净的灰瓦白墙徽派民居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建筑装饰。如何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的优秀基因加以提取、吸收和运用,我们要立足于现代建筑表皮的设计表现与应用上,由建筑的类型特征、形态构成、材料运用上进行转换运用,提取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的符号运用多种现代建筑技术在新建筑表皮上加以展现。

2传统元素在建筑表皮的体现

“表皮”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的概念,时至今日已经在跨界的建筑领域频繁出现,很多建筑师的目光已经转移到建筑表皮上来,建筑表皮和建筑外墙有着相同的概念部分,除了建筑屋顶不属于建筑外墙的概念之外,两个名词所指对象基本一致。都涵盖着建筑的外部维护部分。建筑表皮更强调其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面”特征。建筑表皮具有一定的外部形象,因此我们可以从材料的使用和设计上将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融入其中加以运用。在现代化极度发展的今天,很多新型建材和技术在建筑领域运用广泛,建筑表皮的功能也从单纯承重功能的束缚下有了新的进展。现代的新型材料中出现了很多不同于木质的材料,有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还有半透明的网状金属建材以及现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即混凝土。这些建筑材料很容易以某种构造形式重叠在建筑外墙上形成一种剥离与内部空间的新型建筑表皮,使得建筑师在选择、表达材料与构造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空间条件,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现代建筑面貌,也开辟出了建筑表皮设计应用的新视野。基于这一点,很多平常的材料经过加工或重组之后将变成“另类”的建筑表皮。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建筑行业在创作领域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建筑表皮这一新兴设计趋势在当今新技术领域成功的体现出建筑自身的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例如,我国的奥运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远远望去“水立方”的外形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水盒子,而墙面是一团无规则的蓝色水泡泡。这些泡泡结构呈现在了建筑的外立面,形成结构型的建筑表皮。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材料表现力,展现出了对视觉变化的冲击。建筑表皮还可以根据建筑地域与环境的不同,将富有特色的设计思维运用其上。甚至将很多信息化的符号置入其中。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各种信息,有的来自于建筑表皮的信息化媒体。这种信息化的屏幕传递着反映我们生存的缩影,也可以将海量的传统文化进行正面的传递与弘扬。我们经常会看到的是国内某机场的候机大厅,它充分的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色彩与几何纹样将建筑屋顶运用现代材料进行了设计。简单的几何图形,规律的排列形呈现着自然的韵律,给人们以现代气息,视觉的震撼,含蓄的灯光让人们感觉舒适。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意味着构成建筑的这组材料凝聚着历史的信息,承载着文化的脉络,正如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砖雕。其风格有的古朴、有的细腻纤巧,内容及其丰富。有的以人物为主包含着社会各阶层人士,有的以动植物为主还有几何纹样和八宝图案。这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化意识形态。建筑的雕刻在保持建筑构件坚固的基础上,寻求美观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砖雕艺术,富含美好的寓意。人们喜闻乐见的福、禄、寿的雕刻,砖雕中镂空的部分可以起到通风的作用,在具有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功能。在现代技术极具发达的今天,建筑形态在延续现代主义风格的同时,将符号化的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表皮的设计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

3结语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文5

中国擅长以木构体系为造房的主要结构,从夏商一直延续到明清,其建筑发展性具有稳定、持之以恒特征,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建筑艺术体系;西方古代建筑体系是以石材为主建造结构,无论是从古希腊建筑柱式运用、还是到古罗马建筑时期建造技术、艺术、型制、理论空前发展,以及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出现,和后来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均都表现出建筑风格在不同时期变革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展现了西方人较高艺术修养与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源地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气候温和,国家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所以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将人与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讲究风水,这一点园林建筑就有所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充分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另外,中国古建筑也受着周礼之制的影响,如宫廷建筑———北京故宫,平面讲究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北京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被人喻为我国古代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四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高处周围苍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觉屋顶就是天穹,令人海阔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处。

2.“人”与神性为主题的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发源地希腊,被喻为欧洲建筑的摇篮。它地处地中海北岸,东临爱琴海,属海洋性气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所以建筑突出以“人”为中心,如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奥尔尼式就隐喻着男人和女人。高耸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着对“力”的崇拜。西方人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如在西方古代园林建筑别注重人工修饰,将植物剪裁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有序整齐的排列,体现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基督教保持着绝对统治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构图和玲珑剔透的雕饰,表现出神秘敬畏的感觉,走进教堂仿佛走进了神殿,通过人与神的对话使教徒心灵得到了洗礼,感受着超尘脱俗的感觉。

二、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观形式上的差异

1.中国的斗拱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形式特征显着,与世界上其他建筑截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结构形式以木构架为主,由立柱和横梁承重,屋顶多为坡屋面,不但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其外观形式的多样化,与高低错落的起伏勾勒出中国古代城市丰富的天际线。屋顶的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及卷棚顶等。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中的“斗拱”是最显着和重要的构件,在审美上有极高的价值,它位于柱顶、额枋和屋檐之间。斗拱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由大变小、由雄伟变纤丽,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为建筑各部分和各构件大小尺寸起度量单位的作用,在2”1”年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就隐喻着中国建筑文化的代表—斗拱。对比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外形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规模和尺度相对较小,但是中国建筑不以单体取胜,而是注重虚实结合的群体空间布局,传统的建筑群基本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入院落空间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对于建筑群则以“院”来表示,所谓“无院不成群”,这是东方建筑所追求的独有的特色。

石制梁柱为特色的西方建筑

以西方为代表的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创造了一种以石制的梁柱作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经过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2”世纪初,成为世界上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建筑体系,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建筑。用石制的梁柱围绕着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廊,柱子、梁枋和高耸的穹顶勾勒出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柱式的变化,对欧洲后来的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建筑强调个体的表现,在建筑外观形式处理上变现几何比例和数字关系,建筑庞大的体量和巨大而又高耸的穹顶,赋予了一种向上和四周扩张的气势,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1.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中国人对木的宠爱就像西方建筑多以石材为主一样。建筑材料的差异首先在所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古源地以黄河流域为主,土木材料在这一带储量丰富,气候干燥少雨不但有利于木材的防腐,而且价格低廉,它比石头更容易取材。在《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木构建筑材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如《左传.襄工二十七年》记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石却在外。中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屋面上的瓦、墙体的砖都是用土和水,用火烧制而成。中国古谚语所谓“墙倒屋不塌”,说明墙不承重,都是由木构架来承重的。且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上,木材是多么重要。

2.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

西方建筑发源地古希腊所在地理位置地势崎岖,河流湍急,石灰岩和大理石储量丰富,这为石构建筑提供充足的材料资源。在气候方面,这里属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如选用木结构更易腐朽,所以石材建筑从这里开始广泛的运用。到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又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这种人工制作的石材为拱券结构的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为将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纵观西方古代建筑,无论教堂也好,宫殿也罢,以至于一般的建筑也都和石构是分不开的。中西古代建筑这一木一石,一柔一刚,可谓泾渭分明,各有千秋。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上的差异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艳丽,注重雕琢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格,在建筑颜色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清醒、名目、艳丽的颜色,如宫殿庙宇中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更显得富丽堂皇。屋顶上布置的彩绘也是中国古建筑装饰中一种重要类型,彩绘多以动植物图案为主,如明清时期的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在梁枋、斗拱,檩椽等构件上运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加以雕刻、书法等手段,使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建筑材料的特点,中国人将木构件进行细致的雕琢,再附以颜色罩面,雕梁画栋,其手法和工艺之精湛堪称当世一绝。

2.西方古典建筑朴实、庄重,雕饰宏伟

西方建筑古希腊建筑装饰风格给人以朴实、庄重之感,建筑的颜色也偏于黑、白调,注重材料-石材的颜色,这与中国古代建筑相比不免单调些,装饰彩绘图案也没有中国这样丰富多彩。但到了古罗马时期,罗马的贵族们生活奢华,各种装饰手段开始运用,特别是室内运用华丽耀眼的颜色,把宫殿装点的金碧辉煌。到了宗教时代,人们更追求装饰色彩的变幻,室内的屋顶及墙壁装点了许多壁画,绘制多属圣经中的故事,人物绘制惟妙惟肖,极为真实,映射出狂热迷幻的宗教主题。另外,西方建筑的装饰多以雕饰为主,雕饰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物、动物、植物为对象,采用石材进行雕琢,其形象生动逼真,立体感强极强。相对而言,中国古建筑的雕饰虽没有西方雕饰的大气宏伟,但在双方地域中的独特的风格都是独树一帜的。

五、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装饰风格的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西方古典主义风格总的来说是宗教思想的物化体现,在其影响下的装饰本身,也带有很多特定社会和时代的痕迹,这些如果照搬照用会破化 设计的整体感。古典主义有很多装饰手法和装饰元素在现代人看来己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如若大量过度地使用这种装饰,将失去简约式风格的内涵和意义。古典主义装饰题材和装饰手段都比较丰富。在特殊的环境中,需要仔细斟酌选择装饰语言和元素,以和整体环境氛围相符。因此,选取装饰语言要格外谨慎,以求整体风格的一致,否则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2.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更应该给人一种亲近感,设计目的是“人”,而非物。一个好的空间因该是环境和情感的结合体,是环境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方式。环境的营造应该展示出特定的精神气质,给身处此环境的人一种应该具有的感情需求。不同环境体现出不同的气质,满足不同的情感需要,因此,在装饰的应用上也应该遵循这种原则,以人的环境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把握空间环境的情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合理性原则

所谓合理性原则就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合乎逻辑性原则,指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尊重和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尽量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在进行古典主义氛围的营造中,应该合理的选取装饰材料。古典主义装饰多采用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等。如果在一个古典色彩浓厚的空间中突然多出一个现代新型材料,不但令人感觉可笑,而且装饰的韵味和内涵也荡然无存了。其次,施工技术要合理、结构要合理。如果没有适当的加工技术也会给材料、结构等带来麻烦。总之,简化的西方古典主义装饰的借鉴和应用将在尊重历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多种设计原则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文6

学校名称

广州市花都区风神实验小学

执教教师

谢韵菲

课程内容

走进现代建筑

学时

1学时

学科

美术

课型

欣赏-评述

教材版本

岭南出版社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该课是岭南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在“漫步建筑世界”单元,属于欣赏-评述类型。本课是让学生通过认识现代建筑的功能、新材料和新技术,感受到现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美和材料美和建筑美术文化的内涵。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一、二年级阶段的美术课堂学习,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观察、整合和总结能力,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感受。教师可从“形状”“材料”“功能”等美术术语进行引导,学生便能有针对性地对建筑进行有条理的观察与评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观察与比较重认识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及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探讨中自主了解现代建筑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点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感受现代建筑应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与科技的联系、尊重科学。

教学要点

1、重点:了解现代经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和艺术特色。

2、难点:理解现代建筑新材料与科技的联系。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对现代建筑造型和材料进行描述;

2、较高要求:能用恰当的书面语言对典型的现代建筑进行描述,说出形状、材料、颜色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个性探究:能选择喜欢的工具材料画出自己想象的现代建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量

 

 

教学准备

 

    1、收集本地老房子的照片;

    2、准备相关题材的学生作业。

    3、制作多媒体课件。

   1、找现代建筑与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思考居住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2、学具准备:画笔、画纸。

   培养主动对比探讨学习的习惯。

 

 

 

 

 

 

 

 

课堂发展

 

   1、欣赏现代建筑图片,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走近现代建筑)

    思考: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

    凝聚孩子学习注意力。

2、欣赏引导示范描述:

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和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所构建的外观、给予我们那些不同的感受?

(1)你觉得它的造型像什么?它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子?

   (2)它和你见过的建筑有什么不一样?

(3)你喜欢这个建筑的创意吗?你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这个房子的感受吗?

总结:现代建筑材料大量运用了新技术和钢、玻璃、合成材料等新材料,外形简洁美观、奇特、新颖、雄伟。

2、小组思考

根据图片素材,小组思考现代建筑的材料有什么,并说出这些建筑的基本形状或外形像什么。

(罗浮宫金字塔:像三角形,玻璃材料;

北京国家体育场,像圆柱,钢材料;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像正方形,合成材料。

材料:玻璃、钢等新材料;造型:三角形、圆柱、正方体、莲花、钻石……)

2、了解现代建筑大量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突出轻、光、透、薄等特点,大幅度地延伸了空间,体现高科技的新形象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想一想,说一说:

    欣赏图片,介绍现代建筑的功能、用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建筑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现代建筑的优点。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外形、材料、功能这些方面来想象)

3、小组讨论:

假如你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你想要用什么材料设计什么形状的房子?

3、拓展学生图形组合夸张的想象力。

 

 

创作实践

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

设计自己喜欢的房子,要求:

(1)构图饱满;

(2)造型奇特;

(3)花纹丰富。

学生作业

 

 

 

 

 

 

 

展示评价

    1、哪位同学描述得最清晰、最生动、最精彩?为什么?

    2、哪位同学语言描述得特别好?

    3、哪组同学绘画表现得最仔细。

  

学生能用恰当的书面语言对建筑外形、材料、功能造型特点与使用功能进行描述,说出其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小组评选最佳评论家。

    1、引导孩子用评论的方法介绍设计的房子。

2、引导学生分享描绘建筑材料细节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余时间参观体育馆等现代建筑,观察建筑用的材料和其造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