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分析

政治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分析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困境

1.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在经济学界,存在着把政治经济学束之高阁或被当作传统经济学而抛弃的倾向;非理论经济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不考政治经济学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渠道狭窄,经济刊物刊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越来越少,一些经济理论刊物不承认政治经济学是学术,基本不刊登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文章。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一些经济学评奖活动中得不到承认,甚至被排斥在外。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科的发展前途密不可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边缘化,使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发生动摇,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不断减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很少有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方向的,而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专家则年事渐高,中青年学者队伍阵容单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后继乏人。近年来,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远远少于报考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考生,相应招生人数较少。在经济和管理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完全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对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少考或不考。这影响和减少了政治经济学教师的深造机会,加剧了政治经济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状况。

2.学生学习中的疑惑

现在的大学生缴费上学,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和前途非常关注,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趋之若鹜,而对理论色彩强的课程兴趣不大。我们不能因此批评学生急功近利或短期行为,因为他们是理性的行为主体,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时,学生会考虑政治经济学的作用,经常向教师询问学习这门课的将来用途。教师的回答一般有三条: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的学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自己将来就业工作并无多少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培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考研或从事研究工作;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信念很坚定,其他政治课也在强化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学习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剥削问题,分析阶级斗争,有些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有些学生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解决剥削问题就要实行公有制,而我国为什么却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剥削问题,但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到私营企业去求职去就业,有些学生提出疑问:“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意义何在?难道要我们将来去企业跟老板搞阶级斗争吗?”这些疑惑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成因

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形成原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既是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学自身创新不足的体现。

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党和国家的执政方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历史巨变中,政治经济学也在努力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但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和指导整体上存在不足,对许多现实的突出问题缺乏政治经济学视阈的分析与研究。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他们生活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他们讲授市场经济必要性内容明显有些过时。根据现有的利益格局、多种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雇佣劳动力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大多不认为私营经济中存在剥削。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就是私营企业主,雇佣工人,开厂设店。教师讲剩余价值,他们肯定有些想不通,甚至有抵触和厌学情绪。大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也使得部分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不够重视。

2.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足

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创新不足,把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作教条来传授。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不少突出的特殊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农民工问题、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对这类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研究,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强项,但实际上囿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顾虑,很少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探讨这些问题。这导致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实践的需要。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在修订,教学内容也在更新。但每次修订和更新似乎不是由于理论的发展,而是为了加入新的政府政策。这一方面表明,政治经济学教学对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适应,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政策注释者的特点,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发展。政治经济学创新不足还表现在政治色彩过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体应该是经济学家,只有大批经济学家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创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才能有动力和持续性。我们现在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由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完成,而我们讲到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都是国家领导人的贡献,而没有讲到经济学家的探索与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中央就某个重大经济问题做出新的决定或决策,理论界就有人会说又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被认为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实际是通过政治决策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学术研究方面的新突破。从学术研究方面看,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东欧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结合,其认识深度和广度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削弱了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科的地位,另一方面实际上抹杀了很多杰出经济学家的贡献,不利于调动更多的经济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与智慧,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的持续发展能力。

3.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应用性不强

与政治经济学边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经济学从边缘化状态起步,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于这一现象,恐怕不能简单归因于外部的影响。事实上,在财经类专业中,政治经济学与各门财经类课程的联系日益弱化。目前,政治经济学只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不再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即使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除经济学专业外,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也不断减弱,无法为这些经济类专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发展力量。在经济学类专业的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政治经济学显然是相对独立的,同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缺乏内在联系,在基本范畴、理论前提、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分歧。同西方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经济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生命力在于应用,经济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为经济实践服务。政治经济学理论色彩浓厚,逻辑性强,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却长期得不到加强,理论运用的实践性和务实性不足。以对服务问题的理论研究为例,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服务行业不创造价值。但在现代社会,服务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服务业忽视的影响,我国对服务业的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但我们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导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两大部类原理,而是依据产业经济学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其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没有包括服务业,而且模型的假设条件非常严格。再以国民核算体系为例来看,我国很长一段时期曾经使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来核算和统计国民经济,该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该核算制度的缺陷日益显露,因为该核算制度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存在遗漏,不能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我国最后逐渐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替代了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而该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理论长期受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驳。“要素价值论”等内容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是批判的内容,但在西方经济学中却是基本原理,出现了“政经批判,西经肯定,现实应用”的尴尬局面。

三、优化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路径

政治经济学课程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经济学基础理论课。与此相对应,政治经济学教学承担两重任务:一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两重任务兼顾,并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强化理论教学。要在明确政治经济学课程性质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理论创新、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等途径,才能有效化解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教学困境,使政治经济学摆脱日益边缘化境况。

1.坚持政治经济学主流地位

世界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这一认识是基于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状况和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历史性判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主流地位不能削弱和淡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学可以而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大有作为。为了保持政治经济学主流地位,必须拓宽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要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讲,政治经济学是一种“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则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的和发展的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原理,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起点和科学方法,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这对善于制度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政治经济学形成了挑战,也为其发展理论、保持主流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日益集中化,第三世界绝对贫困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学为分析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

2.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政治经济学要保持主流地位,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政策保护方面,因为保护性措施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会损害政治经济学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政治经济学教学要摆脱边缘化地位,增强现实应用能力,离不开创新。创新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生存和发展之道。政治经济学创新包括基本理论、理论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体系创新非常重要,比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更紧迫、更基础、更困难。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能以追求理论上的完美和自圆其说为目标,其理论和内容创新要同现实问题联系,要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要能够为经济管理专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首先,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要提倡百家争鸣。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主体应该是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工作者,而不能完全依靠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经济学只有在充分讨论和争论中,吸取百家之长,才能不断发展。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要有相对稳定的体系,不能变成社会主义政策注释学。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富民强的发展目标。再次,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要创新。在社会主义正处于发展建设的现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不能一般地研究其走向灭亡的必然性,而要关注如何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如何与资本主义竞争和合作。第四,在理论创新时要正确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离不开对西方经济学的吸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客观经济现象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可以有选择地引入政治经济学,以充实政治经济学,但不能削弱政治经济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最后,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基本路径主要分为有机统一的三个层面,即内容创新、数理分析创新与实证研究创新。

3.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是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状况影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了形成和保持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队伍,必须通盘考虑政治经济学师资力量培养的方案,不断完善政治经济学人才培训体系。人才培养是政治经济学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做好培养方向的目标定位、师资培训基地的选择、培训人员的确立、培训体系的构建等相关工作,为开创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新局面提供条件。政治经济学人才培训机制和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人才流动和学术交流,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政治经济学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新知识,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去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原理。通过学习,可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深化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认识,提高经济理论水平,逐步实现对经济理论和思想的融会贯通。政治经济学教师要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并能够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讲解,以研究促教学,以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4.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以经世济民为主旨的经济学更应该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己任。政治经济学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考研有用,而且要对学生提高经济理论素养和成长成才有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一方面掌握基本原理,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力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学科,对社会不公平问题持批评态度。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经济矛盾了,没有利益冲突了。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劳资矛盾尖锐等利益冲突。而构建和谐社会,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这些冲突与矛盾。教师要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以分析利益冲突的政治经济学可以大有作为。当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主要目的是解决这些发展难题。教师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现实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能力;通过教学形式和内容改革,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者:杨鹏程、陆丽芳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