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是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发展专业能力这一主线,从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能力指标分解、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如何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特征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转变办学思路,把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这表明,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必须重构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指的是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掌握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的技能人才[1]。一般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出色,其知识结构主要来自特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技术逻辑”成为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特征。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较强,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不同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专业所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去向并不具体和单一,为此经济学专业一直被外界视为“万金油专业”。相对而言,经济学专业所包括的学科体系更为综合,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这使得该专业教育兼具理论性和思想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多个特征。其中,理论性和思想性体现在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上;应用性和实践性体现在使用该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上[3],而该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又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种职业和岗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学专业教育正在从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专业教育更加强调对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嘉兴学院经济学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优势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一直走在学校前列。近年来,在应用型专业建设过程中,其提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用型人才能力指标体系建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探索。

一、制定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做到有章可循,必须制定合适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新方案。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知识面宽,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继续深造的潜力,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具有向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领域扩展渗透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经济学人才。为此,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视角来看,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要求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接受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知识要求

1.在工具性知识方面

(1)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2)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3)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论文写作。

2.在专业知识方面

(1)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2)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3.其他相关领域知识方面

(1)掌握比较丰富的管理学知识;(2)熟悉一定的人文学科、法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2)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创业就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持续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2)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细化应用型人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成

结合“立足嘉兴、服务浙江、联系行业、面向全国”的总目标,嘉兴学院经济学专业在经过深入的社会调研基础上,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设立了贸易经济和公司经济两个专业模块,定位于培养贸易业务和公司业务领域的一线管理服务人才。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突出能力导向,对能力的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例如,贸易经济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包括:贸易管理与实务工作能力、物流供应链管理与规划能力、零售规划与管理能力、采购管理策略与能力。公司经济模块要求的能力包括:企业一般业务管理能力、投资项目评价能力、企业决策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另外,除上述两个模块所需要的能力外,经济学专业还需要学生具备向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渗透能力,具体包括:公共政策分析评价能力、行业研究报告撰写能力、具备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解决企业财务会计等业务的能力。最后,考虑到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和思想性特质,在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的训练上,还要求学生掌握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应用多种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文献资料与学习资源的收集能力、自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专业论文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训练并掌握上述各项能力后,必将成长为一个全面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以培养专业能力为主线,推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经济学专业调整已有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课程内容,着力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主动走出去和地方产业企业对接,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经济学专业都广泛征求地方政府部门,如发改委、经信委、统计局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意见,广泛调研地方代表性企业和主导产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特征及其变化,广泛征集已经毕业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意见反馈,以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匹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此外,经济学专业还健全专业发展管理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使得企事业单位成为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方,提高他们参与专业培养的积极性。2.引入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进入日常教学内容,以技术逻辑设置专业模块方向,以能力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求知识的理论深度,而求能力的全面适用。经济学专业教育摒弃了学科思维下的精英教育模式,通过梳理应用型人才在贸易经济和公司经济下的核心能力体系,以能力的完整性为原则,选择适宜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着重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3.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换培养、参与国内外高校的暑期夏令营活动等。自2010年以来,以公费和自费两种形式,经济学专业每年选送8~10名学到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交流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激发了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四、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主要来自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这是需要经过实践锻炼后才能获得的,而“能力导向”说到底就是对知识的应用导向,是需要以提供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为前提的。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做到“学中干”和“干中学”的互相促进。实践教学环节是经济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给学生提供了实践中应用知识的重要平台和机会。为此,经济学专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扣专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优化课程单向性实践和期末综合性实践体系设计,做到多元互补相互衔接,确保每一项能力指标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广泛邀请校外导师、企业专家走入课堂,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从实践能力入手,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学习能力和主动实践能力等。事实表明,在参与项目化改革的技术经济学和物流学两门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明显改善。

(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学科竞

赛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鼓励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研究项目进入实践教学,在导师的带领下走进企业和家庭进行社会调查,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从实践开始启发学生进行经济学思考,针对日常经济现象多问“为什么”,让学生从经济学视角解释经济现象生成的内在机理,着力培养具有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继续深造学习的能力[4]。通过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数据资料、学会使用相关经济学分析软件、参与撰写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分支,实验教学为反复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为此,经济学专业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加大了包括技术经济学、经济分析方法与手段、博弈论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增开了企业运营仿真模拟、贸易流通仿真模拟等专门的实验教学模块,在暑期综合实践教学中还增设了ERP沙盘推演等教学环节。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学专业还计划和地方政府、主导行业和大型企业合作,有计划推进建设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本专业四个年级和两个模块方向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可见,只有统筹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推动校内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为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严格落实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并不代表学生就能真正掌握该专业能力,在“重培养轻考评”的教学模式下,这必然导致所培养的学生能力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很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严重不达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确立新的标准和能力素质认证体系,修订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定期展开对经济学专业全体学生的能力评价工作,以掌握学生能力发展的动态趋势,及时提醒能力发展滞后的学生查漏补缺,争取在毕业前让他们所有专业能力指标都能达到专业认证要求。

五、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教师。但是,当前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是在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该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理论性和完整性,其主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发现新规律、新知识,了解知识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学理逻辑,一般不太关注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现实需求,更不考虑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此,必须建设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教师应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在此,经济学专业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大力引进懂实务会操作、具有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来参与日常教学,提高从行业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柔性引进师资的数量;着力引进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贸易管理人才以及具有物流管理规划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让他们共同参与经济学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2.分批次逐步派出经济学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中挂职锻炼,实现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地方产业经济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下企业、走基层、接地气。3.改革教师聘任考核管理办法,引导教师掌握必要的应用型知识技能。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重理论轻实践。为此,在教师聘任考核过程中,必须转换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从以、著作和承担纵向科研项目为依据,到以培养校企合作项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服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挂职锻炼成果为依据;教师的进修、培训和交流访问要多和企业行业对接,而不是和研究型大学或学术机构对接,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企业从业经历。

六、结语

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能力训练与养成,是经济学专业培养的重点和目标所在,也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核心特质。如何将经济学专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剖析嘉兴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实践做法,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能力分解、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共五个方面,提炼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这为我国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啸.突破学科定势: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兼论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三峡高教研究,2016(1):16-19.

[2]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5):34-45.

[3]徐永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4):30-33.

[4]段继红,吕文慧,黄珊珊,苏华山.翻转课堂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2018(6):123-125.

作者:范叙春 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