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效果

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效果

摘要:本文以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本科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入选试点班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对试点班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对培养方案、实施计划、学生反馈等的问卷调研及文本分析,整理出一些实施效果并进行总结,并以此来进行利弊分析,进而为卓越人才培养中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教学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依托于经济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经济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从获批实施卓越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对试点班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对培养方案、实施计划、学生反馈等的问卷调研及文本分析,整理出一些实施效果并进行总结,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质教学和实习实训基础。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充分探寻传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管理掣肘之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现状

(一)经济学试点班情况介绍

1.基本情况。学院于2015年获批经济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并从2014级经济学专业选拔经济学试点班。课题组对本院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试点阶段有来自学院的18位教师参与,选拔30个学生成立2014级试点班。成立试点班领导小组,由经济学院院长和经济学系主任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经济学支部书记或委员担任班主任,整合全院优秀师资,所有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均由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执教,以保证教学质量。2.学生选拔政策。招生对象: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大一在读学生。选拔人数:30人。考核方式: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考核学生经济学基础、经济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面试考核学生在经济学方面的专长、创新思维及培养潜质。根据考生综合测试成绩(=笔试×60%+面试×40%),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二)经济学试点班教学模式

1.实行导师制。试点班实行导师制,全部由教授、副教授、博士担任导师,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人。学生与导师之间定期交流,导师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日常性的指导,并积极引导参与有关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学术思考与创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兴趣和研究取向的发展。推广全过程考核方式,旨在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注重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1)支持研究性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讨论式、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当前经济热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研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的研究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学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试点班学生每人每学期可报销图书资料费100元,试点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济学院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调研,并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或经济论文,为学生参加各类项目、比赛或公开奠定基础。(2)开放的实习实践教学平台。经济学试点班强调实践教学,除安排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以外,增加集中社会实践时间安排,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开放办学方式,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广泛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寻求联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并利用经济学院已有的1个省部级实验室(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基地(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1个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24个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交流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具体安排为:在学生一年级期间组织2次企业经营过程参观活动,二年级假期组织1-2次社会经济调研,三年级重点开展专业实习和创新创业训实践。(3)专项经费支持实践创新活动。设立试点班实践创新项目基金,每年暑期前结合教学组织10支队伍申报该项目,每支队伍成员3人,每支队伍给予经费3000元参加社会经济调查,努力实现创新基金项目在试点班全覆盖。在学生绩点考核中,试点班实践创新项目等同于院级项目。3.典型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下,经济学试点班在课余时间开展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实地学习型、参观分享型、科研指导型和社会实践型,具体开展活动内容如下:以上活动从多个方面提升了学生们的眼界,也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考察学习型”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们最大程度地了解了一些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享学习型”活动则邀请优秀学生和权威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给试点班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科研指导型”活动则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类型的学术比赛(如“大创”“挑战杯”“三下乡”等),在过程中通过导师的指导,直接提升科研方面的能力;“社会实践型”活动则是为学生们提供实习平台等让学生们深入都工作中去体验和学习。

二、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根据统计可以看到,经济学试点班学生在各项比赛和活动中的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整体上要比非试点班学生高。其中院、校、省、部级的奖项在整个14级经济学专业中分别占到48%、65%、50%、80%。经济试点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学院的大力支持与重视,老师的悉心引导和督促,同学们的积极进取。通过上面的图表可看到,同学们在经历大一下学期的磨合后,成绩和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由图1可知,在大二这一学年,年级前十的人数比大一多了1人,且占据了年级的前四名和第9、10名,同时,占据了年级11~15名。这可以看出,试点班的同学们进步很大,不仅占据了年级前十五的绝大部分名额,而且这些同学的综测成绩均在90分以上。由图2可知,与大一相比,大二这一学年全班平均分和最高/最低分都有较大提高,共有24人综测成绩达到80分以上。其中,80~90分的有14人,90分以上有10人,最高分为102.67分。综测分数是一个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体现,不仅反映了平时学习的成绩,而且还反映了各方面发展的能力。可以看到,同学们经历过大二这一学年的学习和实践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升。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实践,以实践来检验问题,使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经济学试点班的同学们在新型的教学模式、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教学环境下,成绩明显提高,个人素养明显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本科研究性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研究

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试点班成立后,设置了自身特有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经济学普通班的培养方案,卓越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实习实训的教学过程。但是受限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既定模式以及在现实的排课、学分认定等教学管理问题,试点班的研究性教学开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长期以来,教学管理人员习惯于听从自上而下的指挥,克服不了“办事员”角色的困绕,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管理人员在许多高校一直不被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非领导的工作人员,许多并没有系统地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如此,繁重的日常杂务消耗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理论知识学习少,外出培训更少,无论是管理知识还是经验视野都非常有限,这制约了基层管理能力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障实施效果,我们更应该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探寻。

(一)管理过程的程序化

程序化管理是以规范化地构造教学业务管理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系统化管理方法。进行程序化管理是提高教学管理运行效率的关键。程序化管理的核心是要构建一个顺畅、高效、清晰明了的教学管理流程。

(二)管理内容的标准化

教学管理的重点应置于专业教研室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全面创新教学管理思路,将教师作为教学管理主体,通过实践,全面贯彻和落实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从用权力进行多级管理,到以师生共同愿景为基础,形成扁平化的有弹性的创新型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立教学管理内容的三级标准结构。

(三)管理能力的专业化

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管理过程创新,根本问题不在于管理办法的制定、教学管理操作流程的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归根到底还是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问题。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既需要专职人员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等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又需要他们对教学管理工作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因此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专业化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群英.高校学分制下教务管理的优化探析[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47-50.

[2]丁永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发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54-55.

[3]陈仲庚,谢一民.“双向互渗”教学管理模式的框架内涵与质量效果[J].大学教育科学,2009,(01):68-72.

[4]覃雪梅,李宪伦.学分制下地方院校学生“参与式”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2):153-155.

[5]郑祥江,殷明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50-52.

[6]肖立.市场营销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03):49-52.

[7]徐玉玲,刘涛.研究性教学法的探索与初步实践———以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2):90-95.

作者:谈玉婷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