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坛范例

经济管理论坛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1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恢复性景观;可持续发展;跨学科

在以建筑为主流的时期,景观更多的是依附于高大的建筑作为背景板,或在城市这个有机体内被规划为点缀物,其主要的功能作用也仅仅是带给大众审美上的愉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精神世界的空虚使人们越来越注重美的体验。“由于我们是动物,是生活在草地、森林、海洋和平原中的生物,我们天生喜欢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1]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里提及的人的动物性也许能让我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人对自然景观的渴望。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随着大量有关景观的论文和研究面世,景观的用途和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缓解人们在大都市环境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恢复性景观理论逐渐步入公众视野。

1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概念最早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于1997年提出[2],瓦尔德海姆的核心观念是用景观代替建筑,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单元。而早在20世纪80~90年代,詹姆斯·科纳在“景观复兴”运动中已经提出了“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概念。随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日渐深化。总体看来,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理念是以景观为主体,设计方法是以景观为导向。[3]令人值得关注的是,景观都市主义操作方法较其他理论具有更强的可行性———景观都市主义倡导设计师进行更多面的场地研究。通过学科交叉合作,了解场地的背景并预判其后续发展,将景观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最终达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操作虽然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切实有效,这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景观未来的发展潜力:景观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同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对社会和人文方面的探索和关注,也为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恢复性景观设计的探讨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2恢复性景观设计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便利、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因为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和带动下,恢复性景观实践在国内外盛行。很多专家学者针对其总结归纳出了主要的设计方法。

2.1通过刺激感官进行设计。很多疗愈景观通过对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来达到缓解居民压力,带来心理愉悦。例如美国芝加哥植物园内的比勒体验花园,它由设计师杰弗里和芝加哥植物园园艺治疗中心主任基恩共同设计,并于1999年建成[4]。花园由“一轴、两点、两廊和两区”构成,这样的构造可以让空间更加通透且不会造成人流拥堵。无障碍景观设施和专门的五感体验区体现了设计师考虑到所有不同类别的人群,体验区内部植物丰富,凭借质感、气味、色彩等带给人们丰富的感官体验。园内还有实践区可以促使人们亲身加入,大大激发了参观游客的热情。但是专门利用感官来缓解人群压力的场所为数不多,这种类型的体验花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且大多占地不大,大面积大体量的景观设计可能无法运用这种方法。

2.2通过景观分类进行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通过对不同校园景观(广场景观、林地景观、花田景观、水体景观)进行多种恢复性指标测试,包括简式心境状态量表(BriefProfileofMoodStates.简称BPOMS)、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简称S-AI)和知觉环境恢复量表(PerceivedEnvironmentalRecoveryScale,简称PRS量表),并进行多方文献参考,从而在分析论证后认为林地景观和水体景观对学生缓压、释压的效果最佳;而林颖萱等学者更进一步通过在台湾调研比较山体和水体发现,因为水流的声音也有部分恢复性效果,所以水体的恢复性潜力要高于山体[5]。这样之后的恢复性景观设计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水体和小山体景观的体量,或者让山体和水体景观成为设计的重心,达到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的目的。这种疗愈景观设计更适用于大体量的基地场所,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资金、投入成本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强行造山理水可能会对原有基地造成一定的破坏。

2.3通过学科交叉进行设计。较早的恢复性景观研究来自于心理学层面:Ulrich提出的压力缓解理论和Kaplan夫妇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其中Kaplan夫妇主张从缓解精神压力的角度开展实验分析,通过欣赏大自然的方式缓解精神疲劳和心理压力,达到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现代恢复性景观的效果测试也多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评估,可以说恢复性景观的研究本身就是通过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来实现,而随着疗愈景观研究的深入,其不可避免地需要如医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来辅助。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诸如医疗花园、体验花园、福建花园、冥想花园等与恢复性景观密不可分。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多医疗花园,它们多建于医院和养老院内部,目的是通过导入自然和人工景观,柔化医院冷硬的建筑外表,使工作人员和伤患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体验,改善人们的消极心理和精神压力,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休憩和休闲场所。这种多种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景观都市主义所倡导的方式殊途同归,只不过疗愈景观的设计更加侧重景观对人体健康的改善,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整体大环境的改善没有过多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恢复性景观设计依然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恢复性景观设计

3.1设计向多种尺度转变。相对于恢复性景观多在中小型场地进行探索,景观都市主义模式整合的混合性和其自身强调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多种尺度下运用自如,这些有利因素都可以被疗愈景观设计有效吸收,也能够让疗愈景观在注重对人体心理生理健康改善的同时将系列区块的规划纳入其中,使自然与人们所处的环境更有效结合。设计也不再是单单考虑景观类型和感官体验,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然。废弃的工业用地、破旧的居民楼房、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发达的商业中心等这些地块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前提下,在疗愈景观的设计规划下,利用重复且不枯燥的意向自然过渡,从而实现城市到农村到自然的统一。

3.2更多考虑原有场地因素。景观都市主义在单纯设计景观的同时还注重场地自身基础设施和人文历史的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可以将生态修复、循环设计等统一纳入整体框架中,疗愈景观的设计在这种大框架下必然会思考其场地自身的特色和所需保护的重点,这样的有效导向可以使得设计师们更多关注设计的过程,将景观作为原有场地的锦上添花,其思想与翟俊学者所倡导“自下而上”设计理念类似。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在关注人文健康的同时也使得自然环境得到健康发展。

3.3关注可持续发展。当下国家极力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方针都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越来越关注环保、关注自然,关注城镇未来的生态发展,也越来越明白将城市与自然撕裂开来观察甚至对立是错误。规划也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互相辅佐与提升。当下,景观都市主义体现其了自身的优势,而吸收了景观都市主义工作方法的恢复性景观设计则相对比较重要;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疗愈景观突破了原有的尺度和空间局限,可以在带给人美的感受的同时做到其他有意义的事,如利用植物和特殊的环境处理装置循环雨水,进行原有场地的生态修补与修复等等,在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升自身设计效果的同时,也避免了场地和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结语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2

关键词:设计伦理,乡土景观,景观设计,伦理关系

我国乡村地域约有6亿人寓居,并且乡村占全国总面积的94%以上,这意味着乡村地域的发展在我国整体发展水平中占有重要位置。党的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求把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乡土建设中,乡土景观是体现传统乡土文化、生活方式等遗存的重要表现形式。经历了从艺术到设计再到艺术的进程,更有艺术与工艺与设计三者分离的阶段,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设计,认识设计。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工艺或是单纯实用功能的体现,设计伦理学概念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乡土景观设计中,设计伦理学的观点具有指导意义,他们同样强调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互动,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观感层面,目的都是要营造二者更加和谐的关系,这也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中国传统建造营造观念相符合。

1设计伦理的内涵

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的科学,在哲学的真善美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明代郑瑗在《井观琐言》中提出:“马迁才豪,故叙事无伦理,又杂以俚语,不可为训。”[1]认为伦理即事物的条理。汉代贾谊在《新书·时变》中言道:“商君违礼义,弃伦理。”[2]则认为伦理是人类伦理和道德的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各种道德行为的标准和原则。在伦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定的道德准则去约束行为,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同样需要这样的规范去指正人们的行为。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了给人们带来更优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新的矛盾与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资源更加丰富,人们的选择逐渐不仅仅限制于满足功能需求即可的产品,而更多开始追求多元化设计以及设计中的个性表达。然而这其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设计欺诈、趣味庸俗等,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利益。网络经济的出现给这些个性化商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消费与设计的价值和伦理关系,网络经济文化形成了一个迅速增长的世界范围的二级市场。网络经济文化正在创造一个二级的、虚拟的经济,并且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交易中介。任何可以被扔掉的东西都能在网上销售,因此很快就表现出了废物再利用的观念[3]。自然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在商品循环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恐惧同样蔓延在整个环节中,所以人们愈来愈注重人与自然协调的互动相处模式。设计伦理学在相关监管机制没有确立起来之前,在设计过程中担负了一定的伦理责任,对于设计伦理学的研究正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设计伦理学以社会道德关系为准则,跨越物质社会的社会界限和思想关系,展开物质与伦理观念的研究,其任务是运用一定的伦理学观念与发展规律适应人、社会、环境的新关系,设计正确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实物,通过物质的人工设计,以求得道德观念上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秩序和安全,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4]。

2乡土景观中存在的设计伦理关系及其伦理准则

乡土建设项目的设计意象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政府引导下的定向重建;二是资本与IP影响下的新建筑实验;三是生活与需求的空间投射。这三个方向看似对乡村都是一种“外来”的干涉,所以在乡土景观设计之初,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进行内在反思:这是谁的乡村,乡建又是为谁而建设的。首先,乡土景观是村民为满足生存与生活,作用于自然和土地的一种自发行为,是人们从事乡村生产生活的缩影。它们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展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是对内心理想环境的追求和对生活情感的总结。因此,它的营造应该建立在自然客观的基础之上,并且全方位、多角度考虑周边的环境,营造出具有乡土韵味的乡土景观[5]。其次,《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农、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更多落在对于村民生产生活的提升上,乡土景观设计也同样如此。所以村民是乡土景观设计的直接受众,乡土景观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样看来,乡土景观设计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景观设计,由于人的活动在设计中占有的比重更多,更需求设计伦理在乡土景观设计过程中起到的对人、自然、设计作品三方的约束与调和作用。乡土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与设计伦理的组合体。乡土景观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域性景观,是指当地人就是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发展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工作方式,是此时对于此地人的生活学习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当地的景观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包括土地和土地上的城镇,居民点,民居,寺庙等。这种传统乡土文化景观可以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当地风景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关键词:即它适合于当地的自然和土地,这是当地人,这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三者缺一不可[6]。乡土景观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需要考虑到对于当地居民的实用性。由此概念将乡土景观设计一分为二,形成一组相对关系,即以设计师、相关政府等为主导的“外来者”和以乡土原有事物(自然、人工、非物质、原有居民)为主导的“原有者”。接下来以这样一组关系分析乡土景观设计,意在补充在乡土景观设计中对于设计伦理关系的认识,拓宽设计的思路。目前乡土景观设计案例中,“外来者”与“原有者”关系之间或多或少的不协调,导致乡村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破坏的较为严重,强加给乡村的“资本元素”“艺术元素”在质朴的土地上显得格格不入。目前乡土景观设计的矛盾首先是乡村建设的自发性很强,项目没有统筹规划,在相应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力度稍显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及重要性缺乏准确认识,导致生态维护不够完善,乡土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程度的毁坏。其次是艺术乡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在开发过程中,以经济为主要导向的观念影响下,大批工业厂房代替农田,已经成功的古镇古村落商业旅游模式大批量在中国各地复刻,导致村落原有非物质文化被忽视,乡村文化资金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的丢失与断裂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村民的精神世界相对匮乏,审美水平无法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无人继承是问题的核心,以及艺术家简单地将城市里的精英文化移植到乡村中,试图将村民也纳入唯美乡村幻象之中,但是村民与其之间存在的审美壁垒是不允许两者的文化互相融合的[7]。所以原有者与外来者之间的供需不对等,二者之间无法更好对接,造成乡土景观设计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大批量相同类型的设计不断继续复刻的现状。

3伦理关系的维系与平衡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局限性

以设计师、相关政府等为主导的“外来者”和以乡土原有事物为主导的“原有者”是乡土景观设计活动中的一对伦理关系。这对伦理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准则,是用以约束整体设计的。因为村民生产生活与乡土景观息息相关,所以乡土景观设计相较于城市景观设计更强调设计伦理关系的存在。目前以设计师、相关政府等为主导的“外来者”和以乡土原有事物为主导的“原有者”这两种关系目前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双方看似对对方都颇有了解,从场地调研等种种渠道进行深入的沟通,但因为最终需求的不同还是无法避免许多外来因素的干扰。设计师希望营造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品表达了对于乡村恬静生活的向往,这也容易形成对于乡村的固化印象:乡村生活就是诗意的、浪漫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作品往往都是理想化的表达,削减了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描写,事实上生活并不只有诗意。村民的生活更加实际,他们每天面对的就是如何维持生存,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和大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很难去谈论生活的高度。这样就出现了矛盾点,这个矛盾点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审美观念上,村民受城市化影响严重,他们的目的就是富起来,或是到城市中去。相比起这样的想法,那些传统的民俗、民居等他们并不太关心,优秀的文化无人继承。于是可以看到乡村建设中逐渐露出了“千村一面”现象的端倪,也就是各种对于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生搬硬套,这种复刻也可能并不是出于设计师本心,村民或是相关政府在设计过程中就会拥有这样的诉求,因为这样看起来省时又省力,这是设计中的难点之二。由于以上存在的两点问题,会导致乡土景观设计作品成为“四不像”,在多方角力拉扯中,最终的成品反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各方的意愿。乡土景观设计应该怎样建,是遵循原有风貌,仅在外观上能够体现是新的建造;还是应该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满足农村与城市两方居民需求,在外观上也有一部分是与现代设计审美所持平的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外来者”与“原有者”这对关系天平中的砝码。

4基于设计伦理关系及其伦理准则下的乡土景观营造

使“外来者”与“原有者”这对伦理关系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遵循这对关系下的伦理准则进行设计,成为设计者营造乡土景观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外来者”与“原有者”这对伦理关系中体现着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不同在于乡土景观更需要尊重“原有者”这个角色,在保护乡村自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注重提高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由于乡土景观最大的受众是当地居民,乡土景观的设计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设计规划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聚焦在新建乡土景观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外来”的新景观和“原有”的居民生活模式之间的矛盾之上。新的乡土景观设计在营造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过多的“城市人”审美取向,减少设计中过于乌托邦的唯美构想。乡土景观设计是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现有的情况后,在尊重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营造的。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不单单只是了解当地传统的历史文化特色、景观植物植被、水文与土地状况等方面,更多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日常与当地民俗审美意象,使设计出的方案在外形上有当地特色与新时代审美的融合,在内涵上能够满足居民追求舒适生活的需求。其次,大部分乡村现有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多停留在基本温饱这类的生存问题的层面上,他们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能够让自己得到更多的保障,并没有太多的经济基础让他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满足这种需求,但避免过量对于利益的追求而陷入的消费化的陷阱。解决的基本的生存问题,让当地居民的生活不再窘迫与被动,他们就有更多的心灵空间容纳和享受生活的情趣。最后,外来的因素不仅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原有的生活状态,也需要尊重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在中国传统营造工程中,对于环境的分析和利用的重视态度延续至今。当地原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保护起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增强当地的生态价值与环保性。原有的人文传统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遭到不小的破坏,民居、文物等带有浓厚乡土特色的传承正在渐渐消失。在乡土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民俗文化记忆点的修复能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也能更优的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为乡土景观设计添加闪光点,增加乡土景观设计的内涵。

5结语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3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策略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准则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第四,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二)明确理论体系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准则,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以下布置。首先,由引导论述组成。引导论述综合性的概括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定义、研讨对象、研讨策略、研讨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等。其次,由宏观经济运转规则描述组成。宏观经济管理只有对客观经济允许状况充分认知,才能够正确合理的允许,方能做到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讲述经济系统的协同性,更加持续深入的改善经济增长行情。再之,由职能组织、管理目标、政策方法组成。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还由宏观经济监管、评价标准等组成。新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与当前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相比较,既能满足一般的理论管理体系,又能拥有良好的逻辑顺序,其还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内容与管理职责之间的冲突,凸显出了管理学学科的优点,更好的让人掌握体系内容,把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真正转变为一门指导下强的管理学。

三、对理论范围和研讨对象的观点

科学先进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应当拥有属于其自身的理论范围,理论范围设立的准则应当在下述基础之上。第一,基本范围必须是本学科的基础,同时融汇于整个理论体系过程中。第二,应当展现出学科特征,与其它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其它学科不属于这些基本范围之内。第三,基本范围能够支撑整个学科的内容。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可以将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基本范围归纳为,宏观经济运转、总体供应相互平衡制约、结构及时调节和改善、宏观经济决定、以及宏观经济调节等。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研讨对象应该以,探讨国家维持宏观经济运转中的社会总供应平衡的规则。社会总供应矛盾是有史以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经济冲突。人类在生产过程,推动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矛盾。社会总供应的平衡和制约,则是宏观经济中各种不同问题的几种表现。失业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等,都和社会总的供应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对于社会总供应的研究,促进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社会总供应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目标和中心。

四、结语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4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二、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三、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四、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所主要考察的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支出、银行信贷总额、货币发行量以及物价总水平等国民经济中总量的变动情况,所以,我们通常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分析方法称为“总量分析”。总量分析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将国民经济运行中多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当作考察对象进行分析,来发现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问题。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又被部分人称为“总量经济学”。在总量分析上,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总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总就业量、社会总供给和总经济增长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总货币供求量、总储蓄、总投资、总消费是如何决定的。

五、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微观”与“宏观”看似相互无所关系,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确实相互依存的,甚至是相互为前提的。比如,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社会经济资源时,通常都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对经济资源进行了一番优化配置的假设。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上,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也是相互结合的,其原由是因为经济个量相加才能得到经济总量。还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总量分析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了目标与方向,而宏观总量研究又以微观个量分析为基础。再如,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就业问题时,主要所关注的是社会总产量、总投资以及总需求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并假设人工成本开支、生产成本开支以及利润是既定的,这些既定的内容是如何假设决定的又是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同理,微观经济学在对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所关注的是单个厂商所使用的土地、劳动、资本的价格和数量是怎样决定的,以及厂商的利润、成本与就业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假设社会总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量是不变的,而这些假设的内容又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所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宏观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主要依靠还是多个微观经济单体的合理决策,也就是说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相关问题,要以对微观经济决策的考察为基础。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为辅助,必须要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六、结论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5

1.1增加绿植面积

园林设计不仅是古代艺术设计中的瑰宝,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展示低碳理念的先驱。与上世纪大多数园林设计中以人居方便为最高标准的设计作品相比,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绿植覆盖率大大提高,园林中的绿植比率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评价园林艺术设计价值的标准之一,这不仅使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雅、干净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增加了城市绿植,对废气吸收、氧气排放都具有极佳的调节作用,这是目前低碳理念在艺术设计中应用最为成功的一种。

1.2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

植物的生命力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因此植物本身为城市园林环境带来的“低碳”效果也随着季节变化。在北方的春天,阔叶植物尚不能发挥其绿化作用,因此,北方园林的绿植景观设计中常用大量的常绿针叶植物来进行灰尘、风沙的隔绝并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保持土壤水分、节约绿植灌溉水源等目的;而在秋天,大量的红叶植物的应用不仅能够达到美化园林、给人视觉清新感的作用,落叶也能够起到增加土壤养分,节约肥料使用的作用。可见,按照城市的季节特点进行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是实现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1.3具有特殊绿化功效绿植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具有特殊功效的绿植,是实现低碳理念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这些绿植包括枝叶密度较大的高大灌木、根系发达而植株短小的草。灌木和草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却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前者能够做出各种创意造型,增加园林景观的设计感;后者能够营造“公园”型的景观氛围,在低碳功效方面,高密度灌木起到隔绝噪音的作用,减轻建筑设计中的隔音压力,变相节约了建筑材料;草则以发达的根系储存大量的水分,而且具有多年生的特点,容易养护,节约绿植的养护成本。

2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

很多植物对环境的保护效果是十分理想的,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倾向于选择这些更加低碳的植物,但是,有些植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例如,温带阔叶植物对地表水有较强的保存能力,对干燥地区的土壤水分保存作用很大,但是这些植物并不适应北方的干燥环境,过度应用导致植株死亡,反而是对低碳理念的违背,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是十分必要的。

2.2确保植株的成活率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保证植株的成活率,为了大幅度提高绿植的面积,有很多园林设计倾向于对植物进行密集种植,营造丰厚的绿化效果,体现城市园林的“绿色”感觉。但是,土壤养分对植物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进行植物选择和种植时,一定要以植株的成活率为基础,只有这样,低碳理念才能够真正实现。

3结语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6

1.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系统性科学性。

部分容易堵车的城市大多是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工、商、农、学及居民出行等因素,造成城市人流跨区出行,行程较远,形成交通量增加。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住宅小区和临路的商业街的细部规划中,部分商业门面直接面向主要干道,经营者占道经营,人行道上违规停车,造成行人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快车道的现象。再有就是主城区停车场规划过少,私家车大多靠路边停车,出现了道路越修越宽,行车也越行越堵的局面。堵车的现象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快捷性,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交通管理职责不统一。

目前城区车辆管理单位涉及到交通、交警和城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资质和营运行为管理;交警负责所有车辆的驾驶人驾驶资格、车辆户口及行车行为管理;城管负责城区停车场管理。城区车辆管理职责分散,造成城区交通几个单位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

3.交通管理缺乏先进手段。

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仍存在着资金短缺、技术薄弱及执法不到位等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开展。目前管理基本上依靠执法人员的死看硬守,缺少科技手段辅助执法,造成部分违章车主与执法人员“打游击”、“躲猫猫”,车辆违章行驶和停车的行为屡禁不绝。

二、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对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公共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引导人们积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要想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减少城区通行拥堵。

要重视城市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运行快速通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合理分区,区域内合理规划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医疗、教育、农贸等功能,减少城市内人流跨区域流动。其次是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与支线道路交叉,采取辅道引入的方式,尽量减少红绿灯交叉口;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强与交警、电力、通讯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预留各种管线铺设功能,建设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两边,不得建设临街门面。合理规划城区停车场,要增加老旧商业区、住宅小区停车场数量。在城市四郊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停车场,郊区和外地车辆进城时停靠郊区停车场,城区内出行使用地铁、公交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和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公交与班车等便利换乘。在主城区,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资源,综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首先是帮助出租车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出租车公司利用网络组建电召平台,市民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通过网络预定车辆,或即时打车,方便群众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将老旧公路、出租车逐步更新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及纯电动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同时,增加车辆的密度和班次,合理规划路线和换乘中心,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乘客转车,使市民坐公交车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第三,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客运服务水平,购置舒适性更高的公交、出租车,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加强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市民出行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合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部门履职情况考核,提高交通管理效能。将分散在交通、交警和城管等部门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交警机构,这样可以更加明晰部门职责,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因为交通警察既可以管理车辆又可以管理驾驶员,既可以管理营运车辆,又可以管理非营运车辆,既可以管理驾驶员,又可以管理非驾驶员,其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更加有力。合并职能后,将营运汽车的营运证功能合并到行驶证内,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功能合并到驾驶证内,也大大减少了车主和驾驶员的负担。

4.大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要想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城区公共交通基本情况、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和通畅性,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智能运输系统,提高对交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新世纪交通管理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陆续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也展开了对于相关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策略

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生态环境问题也伴随而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利。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物流管理绿色化方向发展,在物流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中国的绿色物流起步比较晚,烟草行业物流具有区域性特点,生产与销售分离,以零售居多,这就意味着物流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绿色物流管理策略,充分考虑到烟草品种分散、订单小的特点,以使得物流行业适应低碳经济环境,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绿色物流的基本界定

绿色物流是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就是在物流行业发展中避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采用绿色物流发展策略,主要的目的是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降低,使得物流环境得到净化。绿色物流是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在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实现绿色化。与传统物流管理方式相比较,绿色物流是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对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绿色物流可以将资源消耗量降低,对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满足了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绿色物流理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学提出的,长远角度而言,绿色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现代意义

(一)绿色物流管理与绿色环保要求相符合。绿色物流管理响应了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号召,支持了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确保绿色物流管理模式有效展开。物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使得企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管理更加科学、先进,逐进入的奥现代化发展阶段。

(二)绿色物流管理可以优化管理效果。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的物流行业蓬勃发展起来。为适应当前的绿色环境,物流业业采用了绿色管理方式,使管理效果得到优化。在物流行业的运营中,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废物的排放量也逐渐减少,能源消耗量大大降低,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可以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同时还创造了生态效益。

(三)绿色物流管理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物流行业除了在国内世行中需要提高竞争力,还要积极面对国际化竞争。物流企业为了避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对于物流银行业而言,绿色物流管理更适应当前的绿色环境发展要求,管理模式上实现创新,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倒也是物流企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物流市场的竞争力非常强,在各种新挑战面前要立足不败之地,就要在物流管理中走绿色化发展道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绿色物流管理可减少资源投入。物流运行的过程中,中间环节实施非常复杂的,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会造成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影响到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中间环节得到简化,而且不会造成大量消耗,资源投入少且利用率高,物流企业的经济利润也大大提升,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绿色物流管理一体化。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就是要发挥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作用,将绿色因素向物流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渗透,诸如物品的包装环节、物品的运输环节等等,对物流企业的绿色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物流运行中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物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在企业物流管理中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机制,实施共同配送,不仅能够提升运输效率,而且运输成本,避免浪费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中要合理应用运输工具,使得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确保物流运输获得实效性。但是,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而且有污染物排放。为了使得物流运行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就需要合理规划运输方式,优化物流路径,确保运输路线科学,使运输路程尽量缩短,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优化,以有效地控制运输成本。当物流运输的过程中,要做到安全第一,的情况下,最好是一次运输,将污染排放量减少,实现物流运输走绿色化发展。在物流的包装环节,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特别是处于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使得物流包装更加经济,降低包装成本,满足有关的环保要求,就需要合理选择包装,做好是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或者是能够降解的包装材料,避免污染环境。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选择包装,在包装的过程中还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造成包装破损的问题,导致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造成破坏,对物流作业造成不良影响。的实际物流运输中,由于经历的环节多,运输的环境复杂,很有可能造成产品挤压的问题,这就要求包装要结实,将货运损失率降到最低。在物流装卸环节,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用于装卸物品的装卸机械设备有多重类型,而且功能不断优化。所以,物流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比如,使用自动化分拣设备,运行机器人等等,使得装卸效率提高,而且保证装卸质量,避免由于人工搬运导致包装损毁,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色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物品装卸的过程中,要将绿色管理工作做到位,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使得装卸中工作人员能够做到轻拿轻放,由此减少资源浪费,物流企业的绿色形象被树立起来。

(二)对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物流管理中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将各种运输方式建立联系,将综合性的绿色物流体系建立起来。此时,在运行信息系统的时候,要使其呈现出良性运行状态,就需要优化配置车辆,使得车辆有较高的使用率,物流运输配送更加有效,不仅能源消耗量减少,而且运行运行成本也会降低,由此增加了经济效益,并获得了环境效益。绿色物流管理中要获得显著成效,发挥智能设备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将物流企业应用的各种设备融入智能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量,而且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会降低。使用无人送货车、无人仓库,都可以将绿色环保优势发挥出来,对物流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无人售货和无人仓库运行中,出错率比较低,而且减少了能源损耗量,使得物流管理符合绿色要求,且保证管理质量。

(三)对先进的物流技术积极研发。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在保证物理管理质量的同时,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物流企业的运营需要强大的物流技术发挥支撑作用,使得物流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所以,需要积极研究绿色物流技术,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发新技术,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予以技术创新,以符合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需要。比如,中国的物流企业与国外的物流企业合作,推进物流技术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在物流管理中更好的发挥绿色技术的作用,使得物流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积极引进新型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技术、检测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等,使得物流管理工作得到技术的支持,各项工作稳定有序展开,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尤其是处于科技环境下,中国的物流企业对于新机遇要紧紧把握,合理应用绿色物流技术并提高应用水平。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策略

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生态环境问题也伴随而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利。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物流管理绿色化方向发展,在物流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中国的绿色物流起步比较晚,烟草行业物流具有区域性特点,生产与销售分离,以零售居多,这就意味着物流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绿色物流管理策略,充分考虑到烟草品种分散、订单小的特点,以使得物流行业适应低碳经济环境,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绿色物流的基本界定

绿色物流是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就是在物流行业发展中避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采用绿色物流发展策略,主要的目的是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降低,使得物流环境得到净化。绿色物流是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在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实现绿色化。与传统物流管理方式相比较,绿色物流是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对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绿色物流可以将资源消耗量降低,对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满足了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绿色物流理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学提出的,长远角度而言,绿色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现代意义

(一)绿色物流管理与绿色环保要求相符合。绿色物流管理响应了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号召,支持了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确保绿色物流管理模式有效展开。物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使得企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管理更加科学、先进,逐进入的奥现代化发展阶段。

(二)绿色物流管理可以优化管理效果。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的物流行业蓬勃发展起来。为适应当前的绿色环境,物流业业采用了绿色管理方式,使管理效果得到优化。在物流行业的运营中,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废物的排放量也逐渐减少,能源消耗量大大降低,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可以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同时还创造了生态效益。

(三)绿色物流管理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物流行业除了在国内世行中需要提高竞争力,还要积极面对国际化竞争。物流企业为了避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对于物流银行业而言,绿色物流管理更适应当前的绿色环境发展要求,管理模式上实现创新,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倒也是物流企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物流市场的竞争力非常强,在各种新挑战面前要立足不败之地,就要在物流管理中走绿色化发展道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绿色物流管理可减少资源投入。物流运行的过程中,中间环节实施非常复杂的,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会造成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影响到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中间环节得到简化,而且不会造成大量消耗,资源投入少且利用率高,物流企业的经济利润也大大提升,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绿色物流管理一体化。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就是要发挥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作用,将绿色因素向物流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渗透,诸如物品的包装环节、物品的运输环节等等,对物流企业的绿色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物流运行中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物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在企业物流管理中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机制,实施共同配送,不仅能够提升运输效率,而且运输成本,避免浪费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中要合理应用运输工具,使得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确保物流运输获得实效性。但是,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而且有污染物排放。为了使得物流运行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就需要合理规划运输方式,优化物流路径,确保运输路线科学,使运输路程尽量缩短,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优化,以有效地控制运输成本。当物流运输的过程中,要做到安全第一,的情况下,最好是一次运输,将污染排放量减少,实现物流运输走绿色化发展。在物流的包装环节,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特别是处于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使得物流包装更加经济,降低包装成本,满足有关的环保要求,就需要合理选择包装,做好是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或者是能够降解的包装材料,避免污染环境。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选择包装,在包装的过程中还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造成包装破损的问题,导致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造成破坏,对物流作业造成不良影响。的实际物流运输中,由于经历的环节多,运输的环境复杂,很有可能造成产品挤压的问题,这就要求包装要结实,将货运损失率降到最低。在物流装卸环节,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用于装卸物品的装卸机械设备有多重类型,而且功能不断优化。所以,物流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比如,使用自动化分拣设备,运行机器人等等,使得装卸效率提高,而且保证装卸质量,避免由于人工搬运导致包装损毁,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色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物品装卸的过程中,要将绿色管理工作做到位,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使得装卸中工作人员能够做到轻拿轻放,由此减少资源浪费,物流企业的绿色形象被树立起来。

(二)对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物流管理中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将各种运输方式建立联系,将综合性的绿色物流体系建立起来。此时,在运行信息系统的时候,要使其呈现出良性运行状态,就需要优化配置车辆,使得车辆有较高的使用率,物流运输配送更加有效,不仅能源消耗量减少,而且运行运行成本也会降低,由此增加了经济效益,并获得了环境效益。绿色物流管理中要获得显著成效,发挥智能设备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将物流企业应用的各种设备融入智能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量,而且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会降低。使用无人送货车、无人仓库,都可以将绿色环保优势发挥出来,对物流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无人售货和无人仓库运行中,出错率比较低,而且减少了能源损耗量,使得物流管理符合绿色要求,且保证管理质量。

(三)对先进的物流技术积极研发。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在保证物理管理质量的同时,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物流企业的运营需要强大的物流技术发挥支撑作用,使得物流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所以,需要积极研究绿色物流技术,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发新技术,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予以技术创新,以符合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需要。比如,中国的物流企业与国外的物流企业合作,推进物流技术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在物流管理中更好的发挥绿色技术的作用,使得物流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积极引进新型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技术、检测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等,使得物流管理工作得到技术的支持,各项工作稳定有序展开,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尤其是处于科技环境下,中国的物流企业对于新机遇要紧紧把握,合理应用绿色物流技术并提高应用水平。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