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政治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关键词:政治教学;阅读能力;初读;精读;研读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作为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学生大量接受着来自本民族的语言、习俗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性格、心理等方面有比较深的民族印记;同时这些学生的原生态家庭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使得这些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交流、开拓视野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阅读能力相对比较低下。政治作为人文领域的重要学科,教师要利用本学科特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在具体的场景下开展训练,超出这个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政治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能紧扣教材文本,将文本作为训练的主要载体,将政治课堂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一、初读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浏览本单元的单元题目,再浏览本单元中包含了几个课题,然后再看一课当中包含了几个框题,最后看将要学习的这一课的框题以及它的小标题。这只是对结构脉络有一个初步把握。接下来要浏览每个标题当中包含了几段内容,每段内容大概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在初读的过程当中,指导学生把最能代表本段意思的话语标注出来,让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有必要训练学生做标记和做笔记。可以使用颜色标记,也可以使用特殊符号标记,如画波浪线等。做笔记的方式主要包括:重点处笔记;疑问处笔记;总结式笔记;梳理式笔记;感想式笔记等。指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信息的理解,而且这些好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精读

如果说第一个步骤对文本的解读处于解码阶段的话,那么精读这一阶段可以帮学生流畅地去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达到较深层次的阅读。可以把这一阶段的阅读称为语文式阅读。首先从语文角度来理解文本中出现的关键词、关键句。利用其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教材的知识点,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其次,我们要善于发掘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格言警句,使学生深刻领会其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在政治课堂上及时引入朗诵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深刻体会思想,及时升华情感。政治课本中时而也会穿插一些诗歌、散文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朗诵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进而理解本节课的主要思想。

三、研读

如果说精读这一阶段属于语文式阅读,那么,第三阶段的研读就是哲学式阅读,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这一阶段属于探究式阅读,算得上是深层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人文教育不能做成通识培训。对于政治学科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施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也不是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文本就行了,更不是让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结构脉络就够了。书中的真理大多不是通过文字的解码就能获得的,而必须通过深入而细致的钻研与思考,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对其所承载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融入大量的思考和质疑,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研读教材文本。这样的课堂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有理性思考的光芒。一个关键的法宝就是“问”。课堂教学活动由两个主体构成,一是教师,二是学生。那么问,只能由此两方提出。最初训练时,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的设问其实就是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方向的引领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所以教师设问异常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首先,读透教材,挖掘出政治学科的本质。其次,要定位触发点。例如,我们可以在新奇处设疑,也可以在共鸣处设疑,更要注意在困惑处设疑,用问题引领课堂。尤其在前期训练或是在课堂讨论的关键节点,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接决定学生思维的走向。所以,问题设计很关键,当然如果教师本身有足够的功底,课堂问题可以随着学生讨论的情况随时提出,若是不能做到这一点,提前准备工作就必不可少。在后一个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讨论,争取将某一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到最大限度。这样的阅读才真正是在研究学问,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作者:赵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