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总结范例6篇

养成教育总结

养成教育总结范文1

其实,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的目的。

2010年是我区“习惯教育年”。因此,本阶段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紧紧依托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而开展的。课题组的全体研究教师,都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无处不在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中,在有的放矢的系列养成教育活动中,在所有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已初建成效。

一、    开展“净(静)月杯”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工作中,我们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工作有机整合,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并做到经常引导教育,及时检测反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有效解决。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地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开展“读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理,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年来,学校开办了校园书吧,为全校学生提供了读书的最佳条件。以4月2日——世界儿童读书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读书习惯的教育和培养。确立4月份为“读书感悟月”。各班开展假期读书汇报活动,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积累展示活动。如读书演讲活动、读书卡个人展示活动、读书感悟文章的评选活动等。每班推荐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读书演讲活动,学校进行总结表彰。为了进一步创设“书香校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校两次举行校园书市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全校学生的读书、买书、卖书的热情,还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商品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        开展“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的习惯。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班级进行文明礼仪大讨论,明确学校生活、公共场所、家庭生活等文明礼仪具体要求。班

班制定“文明礼仪公约”,达成共识,共同遵守。在全面落实本项活动的同时,三月份开展了“出入有序文明在脚下”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上下楼和课间游戏等行为习惯。四月份开展了“垃圾不落地 文明在手中”活动,培养学生不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五月份,开展了“学用礼貌语文明在口中”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六月份开展了“尊重你我他 文明在心中”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友爱习惯。

四、    开展 “校园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崇尚艺术、热爱生活的习惯。

以“庆建国60周年”为主题,以“露一手”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如有生活能力露一手:高年级“包饺子比赛”、全员参加的利费手工作品展、 “课前一支歌评比”、等。为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我校规定每周五3:00--4:00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为同学们开设了:铜管乐、书法、剪纸、歌表演、羽毛球、乒乓球等共计37个活动小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每人辅导一个特色项目,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同学们踊跃参加,参与面达到学生总数的98.65%。真正使艺术教育起到了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五、开展“阳光60分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 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传统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它作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核心内容,既是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向规范化迈进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学校做到了“三个落实”和“三个到位”。“三个落实”为:一是活动时间落实, 二是活动器材落实,  三是活动安全落实。 “三个到位”为: 一是指导到位,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 三是班级管理到位。

为规范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质量,我们采取“活动促提高”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体育单项活动:如“间操规范班评比“ “小绳比赛”、“大绳比赛”、 “小篮球比赛”等,夯实了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为了将活动有效地延伸,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还把大课间活动的相关内容巧妙地穿插进去,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如在准备活动环节中就可以把一些特色操或广播体操的动作安排进去,有针对性地练习纠正。另外,大课间活动中的一些班级活动内容也可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合理地安排演练,这样就拓展了大课间活动的练习空间与时间。共2页,当前第1页1

六、    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习惯。

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例再我市的出现,传染病防控工作是开学以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严防疫情在我校出现,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建立了甲型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从领导到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为了更好的做好甲流防控工作,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学校以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如“爱眼知识问答”、“拒抽第一支烟”、“食品安全知识测试”等活动,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每月定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饮食卫生、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学校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窗、校园广播、班会等阵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了黑板报、手抄报、征文等比赛活动,把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逐步养成关爱生命的习惯。

七、在学生中开展“成长日记”活动和“修养随感”活动。

为了让养成教育发挥其“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还在全校同学中开展了“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主题征文活动。全校学生以极大地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自己平时的“成长日记”和“修养随感”中赛选优秀的日记、随感参赛。篇篇征文感人肺腑,学生用他们直白的话语道出了自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付出与收获。在文章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在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下,学生的行为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行为习惯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他们知情懂礼、文明有礼、自律自强、团结友善。而所有这些改变,都源于全校教师不离不弃的教育与引导,源于学校为学生的习惯养成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养成教育总结范文2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为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成立了养成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我们分担任务落实到人,每月召开养成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制定了我校的养成教育管理实施方案、养成教育评价标准,完善了实验小学学生养成教育测评单。要求全体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学科的教材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计划。

(一)扩大宣传面,树立养成良好习惯的观念。

1.抓养成教育从教师开始。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开展学生养成教育,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因此,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以下活动:学习“十个好习惯”、研读《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及《养成教育评价标准》、学习《小学生守则》、开展微笑进课堂、做个言行美的老师等活动,在教师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教育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功效。

2.内外一致,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我校通过家长会把养成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在本学期我校召开的一次以养成教育为宣传主题的家长会上向家长详细宣讲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

(二)养成教育具体活动

1.每月一次的学生行为规范评价,每学期一次综合测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人,以规范督促学生的行为。学期末进行的行为综合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相结合的评议方法,让学生心中有规范,心中有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督促,相互帮助。我校学生成长手册中把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也纳入了一项,让养成教育深入人心。

2.加强管理,促养成教育前行。在学校高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值周轮班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效能,另一方面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将对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管理能力都有极大的促成。教导处、大队部分片抓,做到每天巡视、检查,发现典型、纠正违规现象,学校定时抽查,使教师值周、值勤和红领巾监督岗相结合。为调动师生参与常规管理的积极性,我校建立值日、值周管理体系,安排有教师、学生参与每天值日工作,值周教师巡视各楼层学生情况,值日教师和学生检查各班的出勤、卫生、纪律情况,并记录在案,每周周一又值周教师在全体学生面前总结、评分,评出各班流动红旗,作为学期末文明班级的评比依据,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血良好习惯的养成。

3.学科教学与养成教育整合,让养成教育成为全方位的教育。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为促进养成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开学初一面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读学校的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一面让全体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计划。为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有效规范,我校通过课前准备、上课纪律、课堂参与、作业评价五大块进行评价。每周公布各班的课堂学习情况,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常规的养成。目前课前一分钟的口算,课前一分钟的演讲已成为我校数学课、语文课、思品课、英语课的一大特色。

二.养成教育工作重点

(一) 培养学生写好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让学生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学校规定每天学生的练字时间不少于一刻钟,为把此项活动落实到位,我校把每天1:00——1:15的一刻钟时间定为我校练字一刻钟活动。各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不同的书写水平,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练字要求,制定本班学生练字的要求和目标。

(二)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1.大力宣传培养良好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带领全体教师会上

学习我校“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计划”,引导教师从细微处抓起,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提高计算速度,在此项工作中加大对 “潜能生”的关注力度。让大家都来齐抓共管学校学生的数学教学,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重视和推进数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2.采取措施,注意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我校规定每节数学课前学生口算时间不少于一分钟,我校把每天晨读后的8分钟时间定为我校“口算8分钟”活动,在这8分钟内是学生完成规定时间内的计算题。各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计算练习,增强学生的计算兴趣。

养成教育总结范文3

一、构建得力的领导机构,加强教师规范引领作用。

1、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年级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带头人。领导小组成员以自己的能力、人格,高尚的品德,带好班主任队伍和加强学校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提升观念、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作风。

2、强化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确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事事、处处都育人的管理理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教师首先行为要规范。教师每天自己打扫办公室,升旗仪式时排在学生队伍后面,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按时值勤,护导护送按时到岗,半年来,我校教师从课堂到课间,从学校到社会,总能给学生以良好的行为示范。

.开学初我校要求各位班主任教师制定养成教育工作计划,把读记习惯和书写习惯作为重点工作同时,把文明习惯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方向。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文明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二、养成教育工作重点

1、文明习惯

本学期我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一台”(校园广播台)、“一式”(周一升旗仪式)、“一岗”(校文明礼仪监督岗)、“一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全面开展“文明习惯”教育活动。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文明礼仪内容,使文明习惯得到很好的扩展和延伸,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

为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真正将工作做好做实,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采取了“日检查、周评比”制度,其中日检查是基础管理,周评比是及时反馈、强化教育,形成“教育—管理—反馈—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对每班学生的好人好事,行为习惯进行监督记载查评和常规管理评分,并把各班每天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以利各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生的行为规范有较大程度进步,学生的文明意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有所养成。

2、写字习惯

、读记习惯

学校将每日早7:40----8:00定为晨读时间,培养学生坚持每天朗读20分钟,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每周至少诵记一条名言警句或一首诗歌;及时批改学生的记录笔记。

三、养成教育具体活动

1、在纪念学习雷锋活动47周年之际,为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得以弘扬,大队部发出了“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倡议,组织大队干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走进社区活动。学校全体少先队员还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对校园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真正体验到了“学雷锋、树新风”的快乐。

2、为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热爱长辈的优良品质,学校开展了“三八”妇女节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全校各中队还开展《感恩母亲》主题班会,通过讲故事、绘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母亲的伟大等等。学生从最细致的事情入手,体验孝敬父母、热爱长辈的快乐与幸福,将感恩的心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养成教育总结范文4

一、具体内容

根据具体的培养计划,除适时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外,每天早晨的晨会时间和每周二的班队会均定为训练时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良好的卫生习惯:衣冠整洁,搞好个人卫生;及时收拾好自己的书包、书桌,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主动捡起,不在桌椅、墙壁上随便刻画;知道值日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又快又好等。

2、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及时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仔细观察、勤记笔记、质疑发问、勤查工具书、定期复习整理的好习惯;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做到仔细审题、认真书写,力争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上课认真听课,有良好的坐姿,不可趴在桌子上听课,不打扰别人学习等。

3、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知道基本的礼节。如:鞠躬、招手、敬队礼等等。会使用礼貌用语;进教室、教师办公室前先敲门,未经允许不闯入等。

4、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课间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做健康的游戏;排队快、静、齐;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讲粗话,不打人;不去危险的地方,不破坏花草树木;和同学团结互助等。

二、具体措施

1、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首先要制定要求:一、书写规范。二、正确率高。三、按时完成。四、及时订正。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在评比台中加分,并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根据养成教育的内容,我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走开始,随时给予指导。比如,教孩子们看课程表摆文具,上完一节课收拾一节课的文具,再摆放下节课的文具。另外,从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我就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给大人递、接东西,如何说话。我们的地面易脏,不好搞卫生,我就教学生如何保持卫生,擦桌子、扫地、拖地……虽然是中年级的孩子,但他们都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我联系家长,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2、教师的言谈举止、丰富的肢体语言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所以我坚持从语言到行动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如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捡起地上的垃圾,纸屑等。下课后把歪斜的桌椅摆放整齐,把教室的五节柜、讲桌等擦干净、摆放整齐,使学生由无意识地模仿逐渐走向自觉的行动。现在很多孩子在早上、中午到校后,都会自觉地打扫教室卫生。学生不会有意往地上扔垃圾,一些不小心带出来的小纸屑,孩子们只要看见就会主动捡起扔到垃圾筒。

3、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培养一些课间安全小检查员、文具摆放督促员、值日班长、学习组长等小干部,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督促,指出不良习惯,帮助改正。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

4、运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孩子,调动其向上的积极性,帮助养成习惯。我们有个人红花榜、分组评比台、值日班长胸牌、课堂上经常发的小红花,孩子攒够10朵可以换一个红星标志。还有,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口头随机表扬与批评。在任何场合,老师随时对一些行为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提示或批评。老师只要说“我现在开始表扬……”或说“我现在开始批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端正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都期望表扬,不愿被批评。

5、引导学生下午放学前5分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课间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注意纠正。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行为。

6、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所以我在课前、课后、楼梯口、队伍中等任何场合,都要加上一句提醒的话。如下课后说“记着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别忘了摆放好桌椅”;上课时说“摆放好学习用具”;排队时提醒说“要做到快、静、齐”;上楼下楼时说“靠右行,轻轻走”;队伍解散时说“走着,别跑”;很多很多。久而久之,自律性较强的孩子的习惯就形成了一种自然行为。

养成教育总结范文5

一、全校全体师生都高度重视并认真学习是基础。

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教学常规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并且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制订了《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并按方案进行了扎实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二是利用学生集会的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习惯养成具体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对养成教育71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并且每班复印一份张贴在教室,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进一步学习,做到了将内容熟记于心;三是成立了督导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督促检查,规范学生的言行。

二、内外一致,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是要点。

我们通过分发《中星小学习惯养成教育致家长信》、《家校交流卡》、家访、家校短信平台,使每一位家长都明白学校的工作思路和设想,愿和学校一起把握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通过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对孩子的习惯进行培养,使孩子早日养成良好习惯。

三、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重点。

1、以班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如:六年级的《习惯在于养成》、五年级的《我要争当示范生》、四年级的《养成好习惯》、三年级的《我愿做个好孩子》等活动。

2、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岗的监督和检查作用。利用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都进行监督,并按类对各项进行记分。

3、对学生实施星级评价,对被评为四、五星级学生进行摄影并张贴于学校的宣传窗内,树立榜样教育。这一评价实施,效果很好。特别是自评和互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

4、重视宣传的教育。利用广播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利用展板展示学生的风采。如:学校开展了书法、绘画、手抄报比赛以后,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每一次作品展出后,都会有很多的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的字写得那么好,他们的画画得那么好,以后我也要认真练习。

5、重视社会劳动实践。如:清除白色污染、为小树穿冬衣、栽种花草等。

养成教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70-0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给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都给体育教师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培养任务仍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重,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还沿袭着旧有模式,没有大的改变,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用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缺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人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力量的摇篮,应与时俱进,抓住新课程标准的实质精神和要求,建立新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规定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多样化地学习才能逐步达到。这意味着体育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不再是仅仅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而是一门经过学科之间整合后形成的课程。它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元的,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生理学、心理学、卫生保健学、社会学、营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及具备哲学素养、政治理论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2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新课标更侧重于对学生参与运动、组织运动、指导运动等主观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满足于动作技术的传授,而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等。

1.3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因素及专业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片面地看重业务素质,尤为看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活动、组织才能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等。新课标的出台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其素质结构应为:既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又具有过硬的身心素质;既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结构,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他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为、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课程体系

2.2.1课程方案总体情况 2008年教学计划修订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大块构成。必修课中,公共课总计804学时,占总学时的29.38%;专业课1392学时,占总学时50.88%;选修课中,公共选修、学科选修、术科选修各180学时,占总学时19.74%,详见表1、表2。

2.2.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功能结构分析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形式上来讲,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标的人才培养要求;尤其是新计划中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了课程领域,增设了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还有一些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和工具类的课程如概率论基础、网页制作、SPSS统计软件在体育中的应用等;以及一些实用技能课程,如汽车驾驶、野外生存、自卫防身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符合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提出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但从学时分配比例来看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失调,必修课总学时数为2196学时,占总学时的80.26%,而选修课总学时只有540学时,占总学时的19.74%;而且,选修课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小,缺乏灵活性,如学科选修供选课程只有14门课程、术科选修19门,而公共选修虽然供选科目较多,达到68门,但却受学时总数限制,学生只能从中选5门课程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且我院选修课开课中普遍存在着全班共选一门课程的现象,这就很难满足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由上可见我院选修课所占比例过少,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另外,体育教育专业既要求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同时开设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而我院现行的课程方案中教育类课程仅开设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而相关的师范类基本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书写等都没有开设。

2.2.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分析 目前,和大多数体育院校一样,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型结构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术科课程与实践环节。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共1304学时,而学科课程加专项理论总共才476学时,仅占总学时的36.5%,尤其是专项技术共468学时,而专项理论却只有72学时,明显存在着重术科、轻学科的倾向,这就导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中也不自觉地倾向于对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对其理论水平的训练,进而导致了学生技术水平高、达标成绩好,但教学能力差、讲解水平不高,有些学生毕业任教后甚至不会讲理论课。有学者曾将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设置与日、美、俄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过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育课程中学科比例明显小于术科,而日、美、俄三国则相反。有数据表明日美俄三国的体育大学学科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在70%~80%左右,术科仅占10%~2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这一点在我院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也有显现。另外,现行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较少,仅有军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教育实践内容,而缺乏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内容以及学术活动等科研实践内容。

2.2.4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态结构分析 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通常指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课程;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师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传统、信念、价值观等因素,也可称之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一个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也更为深远,但隐性课程的设置与形成的难度也更大。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活动较为丰富,经常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风的建设有较强的推进作用,但还不能把这类学生活动看成是隐形课程,原因有二:其一,没有很好地与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因此不能算作是显性课程的补充,隐形课程应该是课程内容在课外的延伸;其二,没有形成传统,很多活动都是昙花一现,应精心打造几项课外活动或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定期组织的活动如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节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主观参与、组织、协调等各方面能力。

2.3教学内容与方法

2.3.1教学内容 通过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大纲的研究发现,在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实践部分的内容很少。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实践、自修与独立作业等部分的内容非常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践学时数也很有限,通常36学时的必修课程,其实践部分的学时大概只占2-4学时,有很多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等,其实验操作课时最多只占总学时20%;我院的术科课程教学内容也是以讲授和指导练习为主,大纲中规定了有关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实际上而有关学生参与运动能力、配合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裁判能力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很少,且手段较为单一,大都是以教学比赛的形式来安排。

2.3.2教学方法 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按照传统的三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多以讲授为主,照着教材满堂灌,很少有教师敢于尝试使用一些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例如建构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法等。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进而厌倦读书,厌倦学习,因为这些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学生的实际兴趣与需要相脱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可以说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发展要求。

2.4考评体系

2.4.1学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考试通常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加而成。通常平时成绩的分数只占总成绩的20%,而卷面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考试以及调查报告考试等几种形式。总体来讲,还存在着笔试多,口试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创新,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2术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考试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加而成。而期末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成绩主要由理论考试、技评与达标、综合能力等构成,形式较为单一,通常是教师评价为主。实践中,术科考试仍不能摆脱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考核观念,虽然各门课程的大纲基本都规定了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技术评定、理论、综合能力等多项相加而成,但技术评定与达标往往占总成绩的80%左右;而出勤、课堂表现、教学能力、综合能力总共只占20%左右,且往往教学能力与综合能力部分的评分也以技术分作为参考,技术好的自然而然综合能力会得到较高的分数,这已经成为教师评分的一种习惯,这样做显然有失公平,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不利的,个别项目的专修课程甚至还没有综合能力的考核。另外,考试标准一刀切,没体现区别对待,也没有体现出新课标下重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3.1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压缩必修课程学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类课程的结构,建构起突出教育性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增加教育科学课程门类,开设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等,改变体育教育专业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在保留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边缘学科到选修课程中,使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自己想学的课程,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再次,完善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体系并实行学分制,增加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学时,以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为主,军训、入学教育为辅,增设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实践课程,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一个功能结构健全、类型结构科学、形态结构合理的课程新体系。

3.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们往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思考问题,没有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如果我们多采取自主的、合作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即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将体会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总结。这样的方法更能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3.3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参与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等内容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偏重于生物学的效果,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等因素,既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脱离了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因此,应建立一种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降低技术评定在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学生进步幅度的关注应多于最后成绩的关注。另外,还应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应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样既可避免考试老师说了算的主观性,做到公正公开;又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和考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主观技评能力,并通过比较,找出差距,提高自我认识。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校输送体育师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素质和能力。面对新课程标准确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体育与健康网,2007.

[2]卢忠瑾,车延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6(3):87-89.

[3]吴长青,许瑞勋,等,专业化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实现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6(1):20-22.

[4]于振峰,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3):67-69.

[5]袁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探析[J],体育教学,2004(3):12-13.

[6]魏忠凤,后现代课程语境下我国体育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110-113.

[7]胡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