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工作计划范例6篇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范文1

     一、目的意义

     教育德为先。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工程。更是一年级新生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系列有效地常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丰富我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具体内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养成教育的内容分为下列几个板块:

    (一)礼仪常规

     1、自学生入学起,着重让学生懂得:

     ①上学穿戴要整洁;

     ②上课铃声响立即有序的进教室坐好,不打闹、不讲话,能唱歌,在班干部指挥下朗读或背书。

     ③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问好。站立正直、声音自然洪亮、整齐。

     ④上学迟到,应在教室门口先向老师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才可进入,进教室时,脚步要轻捷,入座时不要发生较大响声,并立即集中精神听课。

     ⑤懂礼貌,在校内外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会用“请”、“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

     ⑥课间如有紧急情况需要离开课堂,须向老师请假,经老师同意后才可出去。

   (二)学习常规

     1、培养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每天自觉将下堂课所需物品准备妥当。

     2、班主任要结合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我爱国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升旗时态度要认真严肃、列队要整齐、唱国歌时声音要响亮、整齐。

     3、老师上课时应向学生强调读书写字的基本要求:①文具摆放:书、本分别摆放在课桌左右角,文具盒与书本垂直成直角,上什么课摆什么书;②坐姿:两手自然下垂分放两边,胸离课桌一拳,身坐正,眼平视;③握姿:握笔姿势正确,手离笔尖一寸;④写姿:眼距书本一尺,书本摆正,不歪头、不斜肩、不横写;⑤读书:书拿起,倾斜45度角,朗读时身坐正,读书声音洪亮,要抑扬顿挫,不能唱读。注意句与与之间的停顿;⑥发言:先举手,动作要轻,经允许再发言。身体站直,听准问题,回答完整,声音洪亮,不说半句话。

     4、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及时、独立完成作业,并交老师批改,如作业有错误要及时订正。

     5、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要利用晨会和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学会专心倾听,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三)纪律常规

     班主任要结合新颁布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教育。

     1、每天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老师请假。

     2、集队做到快、静、齐,行进中不打闹。

     3、上下楼梯时靠右走,不准推挤别人,不扶肩搭背。

     4、课间活动不追赶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做危险、剧烈的动作。

     5、爱护公物,不破坏花草树木。

    (四)卫生常规

     1、各班设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学会打扫卫生。学生值日时不许家长代劳,班主任要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2、不乱涂墙壁,不乱丢乱吐。

     3、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早晚刷牙。常剪指甲。

     4、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5、爱惜课本、文具。

     6、教育学生不乱扔杂物,主动维护校园卫生清洁,见到纸片拾起来。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举行如“我能行”、“小鬼当家”之类有益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比学习、比纪律、比能力”的活动。同时要善于发现优点,及时表扬,以点带面。

    (五)列队做操

     要求学生学会听体育口令,班干部报数。培养从小锻炼身体的意识,齐步走、向右、向左转等基本常识。养成做操认真、动作规范,出操、下操要有秩序的好习惯。

     具体内容:

     1、是否快速准确到达指定地点。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0103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是一个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学科。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始于19世纪下半叶,解放前,中国土木工程教育推行的是以重视基础知识为主的“通才”教育。解放初期,由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专业划分更加细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形成了“专才型”的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人才壁垒也逐渐打破,土木工程教育逐步回归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目前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大量

的工程建设与科技人才,其教育规模在各专业教育中位居前列。

当前,世界经济逐步趋向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教育面临又一次重大改革。

一、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当前中国的土木工程教育培养基本是以科学导向为主,工程特色不r明,通过对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调研发现,69%的企业认为大学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部分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管理类知识教育、职业道德和敬业精

神培养不足,毕业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适应力差,缺乏工程决策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国际化视野等问题。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在总结中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使学生达到相关要求,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备多种能力。

知识方面:具有从事土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本学科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力方面: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素质方面: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二、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土木工程行业标准,土木工程教育需要进行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培育等方面的改革,知识教育改革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础,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核心,素质培育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知识教育

中国土木工程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为国家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并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土木工程教育体系。当前的土木工程教育体系中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理论基础

普遍认可,但也普遍反映毕业生新技术知识及管理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知识教育体系改革方面需要增加对建筑行业规程和建筑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加强理论体系的更新,把行业新技术及时融入课堂教学。

(二)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当前土木工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当前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满意度最低的一个方面,因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核心就是能力培养。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毕业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的参与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胜任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增强国际视野,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够针对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技术革新的方法和措施,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素质培育

土木工程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工程建设的大型化、城市建设的立体化、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工程施工的信息化是当前土木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使毕业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土木工程建设者。

三、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需要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共同参与。高校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体,企业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要补充,政府部门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起引导作用。高等学校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作为工程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培养方案

针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适当精简理论教学,增加部分建设法规、工程管理、技术前沿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

(二)教学模式

采取“3+1” 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其中三年为在校学习, 一年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本专业教师和定点企业的工程师联合指导为主,使学生能够

深入到土木工程建设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和运营管理整个工程生命周期,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理论教学方面,应改革当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讨“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实验教学方面应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动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合作校企共同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习内容,制定校企培养方案,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实习基地和国内外联合设计基地,同时应设置校内实训中心以弥补实习基地的不足。重视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应有严格明确的要求,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度,确保实习和设计质量。

(三)科技创新活动

随着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需要为学生留有一定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广泛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各种创新竞赛活动,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途径及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近年来,一些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工程设计、工地施工实践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各类创新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创新能力。

(四)对外交流

当前经济发展越来越趋于全球化,智力竞争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趋势,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外交流不仅仅是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更重要地是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国际学科前沿介绍,广泛开展本学科学术讲座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当前新技术及发展动向。

四、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必须建立一支理论基础坚实、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来源主要为国内高校新参加工作的博士或硕士毕业生,接触工程实践较少,没有国外学习经历,国际化视野有所欠缺,为此,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学习国外先进办学经验,了解国际土木工程新技术发展动态,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同时还需要聘任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建立一直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奠定基础。

五、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作为高等学校,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健全适应于卓越计划的管理体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工程建设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沈晓明.注重工程实践能力 提升工程教育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8-40.

[3]王宏燕,孙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7-109.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5]顾嘉,张航,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59-63.

[6]张治国.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创新改革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0(9):39.

Abstract:According requirement to the train project of excellence engine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train project of excellence civil engineer has been analyzed. The reformation and implement of training format and pattern about excellence civil engineer has been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aim of teacher troops about excellence civil engineer has researched.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范文4

1.师资队伍失衡,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师及退休的教授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二是以源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校外在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中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未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专职教师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弱。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教学型”,考核依据主要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型”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科研、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很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兼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民办院校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约束力。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是借鉴公办本科高校或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主流专业或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装备业不断壮大,人才需求缺口越发明显。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就国内工程专业特色而言,一些公办院校都在不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而民办院校的工程专业建设还是随大流,没有开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办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装备、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的人才建设任务。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同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统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学27所、“211工程”大学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民办高校无一入选“卓越计划”。面对公办本科院校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虑到民办高校的长期性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民办高校的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l.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卓越计划”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三江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工程专业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已参与“卓越计划”公办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关行业标准等来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业界人才规格需求,结合办学特点、师资力量,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作为学院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

2.优化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民办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依据“卓越计划”的四个原则“找准合适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切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或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贯穿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如三江学院提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结合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等形式丰富实践类课程。同时,结合院校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明确提出“累计1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强调的重点。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较公办院校而言,显得更加薄弱。面对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形式,增加自选性、协作性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将国内的各类工程竞赛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方面引入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导师制”

“卓越计划”提出:每一届本科生在4年内达到有6门专业课是由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不足,相应院校可从企业直接引进专职教师,吸收行业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同时改革“教学型”教师评价标准,针对工科教师,可以强化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创造环境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使得“教学型”转为“工程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一改从公办高校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的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工程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组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推进“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卓越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提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实施原则。民办高校可以在行业企业原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师生关系和领导交往等个人要素,缺乏长期稳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过程中,民办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预就业”等,此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或“教学工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工程实践中心的效能,联合企业建设成符合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中心,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到中心做专题报告。同时,民办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人员的需求变化来修订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6.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衔接,逐步推进企业、社会来评价人才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国际认证的认识和实践。加快民办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民办高校可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四、民办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议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范文5

工程离不开环境与社会,是实用主义与价值理性的兼容,也体现了艺术与伦理特性。有学者认为工程科学与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皆是人才素养的有机组成;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低一个学科逻辑层次,便将艺术列为子项,不管怎么说,工程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土木工程不可能只是建房,还要考虑环境。譬如,某公司要设计石材数控机床,项目经可行性报告分析分配任务:机构设计、控制设计、外协分担、外观造型、装配调试、质量监控等,最终要达到经济性、艺术性和机床复杂功能完备性的统一。可见,工程以技术为支持、也依赖艺术装饰。如果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便形成产业,成为物质财富。从现代知识意义上看,在“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知识链中,工程处于最核心地位。

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探索

(一)现状与问题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障了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进行。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开设工科专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工科在校生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值都排名首位,然而,准工程师和工程人才的质量却落在后面。据2009年瑞士洛桑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我国现有的160万年轻工程师中,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相比之下,印度为25,美国为80%。残酷的现实折射出现行工科教育的弊端。中国工程院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报告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单调;工程教育中“科学主义”挤兑了工程本色;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条块分割等。工程教育中非工程化、过分科学化、实践性缺失、培养模式单一化的痼疾正在被剖析、会诊、治疗。

(二)探索崭新的工程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质量工程”“、工程研究生”“、CDIO模式”“、卓越计划”、“工程技术认证”、“应用技术大学”等界石作用的关键词勾画出其改革创新的轮廓。如同工程是知识链之核心,我们认为“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中轴。在“十五”期间,教育部以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为目的,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开展的第二期“质量工程”六个方面的建设中,首次出现了关于工程教育的专项:要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工程类专业实施认证制度。

1.卓越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始于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中国工程院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开放”的标志。据统计,截至2012年,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其中首批2010年加入61所,第二批2011年加入133所。在所有“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42所,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高校14所,地方院校138所。2013年10月,教育部批准了第三批153所高校加入卓越计划,其中有部分高校是新成员,如石河子大学,有些是增设了专业,如北京交通大学。参与高校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很显然,“卓越计划”不是造“盆景”,而是要造林。

2.工程教育认证。

《华盛顿协议》于1989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2013年6月,中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两年后将参与该协议的全会,通过考核才能成为正式成员。参照《华盛顿协议》,我国制作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按照“学生结果导向”原则,明确规定了招生、学习、实践、考核的检查、评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以培养目标来衡量和推进教育工作。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现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1/3。

3.应用技术大学。

2014年4月,178所高等学校聚集驻马店,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不断深化的工业化进程和国家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催生了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使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青年就业得到了更好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和公平,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长期以来,社会上把高校划分类别,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本科、高职高专等。差异化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当我们想成为爱因斯坦时,忘记了自己。工程院院士余寿文提出工程人才的“广谱化”概念,意指人人皆可成才,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自己。大学何尝不是如此!世界要和而不同,人才岂可千人一面?德国80%的应用技术大学,保障了世界最强制造国的地位,我国也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指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80%都应当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增量主要来自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并随着技术进步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现代农业、制造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体现复合化的特征,在本科及以上的职业化专业人才培养中,80%应当是复合型。这两个80%,前者是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后者是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三)百花齐放,追求卓越

在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工程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美国工程教育界开发了一个国家工程教育研究框架和议程。工程教育被分配成五大研究领域:工程认识论(EngineeringEpistemologies)、工程学习机制(EngineeringLearningMechanisms)、工程学习系统(EngineeringLearningSystems)、工程的多样性和集成性(EngineeringDiver-sityandInclusiveness)、工程评估(EngineeringAssess-ment)。相比而言,我国发挥了“后发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例如,浙江大学首创的工程教育课程框架,涵盖了十门课程,增加了“工程史”、工程管理、工程经济等研究分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工程教育的完善和工程人才的培养。此外,相关的研究机构、专业协会、学术刊物、研究项目纷纷涌现,例如,全国工程教育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人文社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中国高等工科教育》核心期刊、各省市、高校成立的高等工程研究所等。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层出不穷,据文献分析,2008—2012年,此类学术论文共发表560篇,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论文中关键词词频统计的高低依次为:高等工程教育(270次)、工程教育(38次)、卓越工程师(37次)、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32次)。其他出现10次以上的关键词均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密切相关,例如:大工程观、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工程实践、工程人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这种对工程教育的研究态势近两年仍然处于上升期间。纵观目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研究成果,主要从宏观与中观的角度,集中在工程本体论、工程本质和特征、工程思维、工程人才观等方面,为工程及工程教育开辟疆土,争取“合法”地位,较少在微观上对工程教育教学观进行探究。综合上述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部的政策、学术机构的响应、高等院校的举措,我们从目不暇接的场景演化中,看出存在着二个中心轴:从理论层面,工程是从科学到文明社会的核心;从运作层面“,卓越计划”是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枢纽。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面对工程教育百舸争流的形势,各个高校都在加紧投入、积极探索;向外拓展、向内挖掘;争取更多的相关政策和执行的“话语权”。许多研究型大学,抓住这次全面改革的良机,提高认识,充实自我,保持领先。一是做大做强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二是争取“卓越计划”中三个层面(本科、硕士、博士)的政策支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思路。2000年左右升本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正好借助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重新审视自我,找到角色定位,争取资源扶持。九江学院作为赣北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定位,非常重视工程教育改革,积极参加“卓越计划”。全国工科教育的改革形势,为地方工科高等学校顺应潮流、超越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从战略上重视学校办学定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如火如荼,卓越计划、高校分流紧锣密鼓,依法治教、教授治校有了破冰之举(教育部已经审批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大学章程,在批的包括全部“985”大学,“深圳大学条例”成为第一部高校法,依法治校有了法律保障)。在此背景下,领会中央精神,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迫在眉睫。建议尽快成立由校领导领衔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或类似专门职能部门,重新审视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学校的工科教育,领导和监督“卓越计划”的申报、实施、总结等工作。我们认为,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出路问题,不是在不同层次“进”(申报硕士点)和“退”(重新回到高职)的发展问题(实际上已经进不去、退不出),而是要么在同级竞争中优胜、要么劣汰的生存问题。

(二)全面修订工科培养计划

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改相关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此认证标准给高校带来的变化就是要从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为工程教育改革着手。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李志义认为需要实现四个转变才能完成目标: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参加《华盛顿协议》正是培养国际化卓越工程师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途经。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封闭办学已经行不通,我们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借助政府力量,主动联系企业,加大与当地企业合作力度,在企业成立“工程实践中心”,争取国家政策与经费的支持。九江在计划经济年代曾经是机械、纺织、造船、轻工等行业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后,在此工业基础上,改制而新生一大批民营企业,它们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却不愿与高校打交道。一位九江地区的企业高管抱怨与高校打交道麻烦,如果进行产学研合作,得注意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问题、保密问题等。而且,高校的衙门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与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不合拍,宁可花点钱舍近求远。德国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制订计划、企业学习、工程认证,而中国的企业却对培养人才的高校望而却步、敬而远之。高校本来是给企业提供“产品”,企业却从不愿意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跟踪、监控、调整、完善。这种现象真是令人扼腕长叹,值得政府、企业和教育界深思。

(四)抓住“卓越计划“的机遇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质量工程;影响因素;英才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9-02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随着高等教育量的扩张,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地反映出来(罗湘明,2010)[1]。这一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专家的广泛讨论,成为本世纪的一大课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河海大学创办了“英才计划”这一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选拔、配置资源、选聘导师、考核管理这一完善的培养程序,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果。本文将就“英才计划”这一质量工程展开分析,希望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优化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质量工程的界定

高校质量工程的提出是极具战略性,对于质量工程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也是百花齐放。教育部领导李智,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提出,质量工程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的,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有一项重要工程。周济认为[2],落实质量工程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课题讨论成为建国以来最棘手最重要的课题。综合各种观点我认为,高等教育工程是在保持传统教育的授教功能的基础上,旨在培养出思维独立、理论结合实践、创新嗅觉敏锐的新时代的精英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加速实现中国梦的教育培养计划。

1.质量工程的影响机制。为完成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计划,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的过程中,有些高校成果斐然,有些却不尽如人意,那么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呢?首先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影响机理入手来进行宏观化的分析。这里我们应用市场营销学上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理论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宏观外界因素归纳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结合学生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特性作用于学生个体,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培养质量。环境因素这一部分分为内部因素(如英才计划导师的影响和学校内部政策和资源的投入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以及国家的教育经费支持等);在学生黑箱这一部分中,又分为学生自身的特性(如能力和态度等)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如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来反映教育工程的培养质量。总体上,是资源输入、作用以及输出的连续过程。

2.质量工程的影响因素。(1)基于学生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综观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都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培养计划中资源的接受者和结果的呈现者,学生自身对整个培养工程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分析学生成为分析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以英才计划学员为切入点,围绕学生自身的素质、规划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程度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以期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英才学员的因素。(2)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的自我认知、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考查知识的积累、科创能力的优劣,道德素养也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因素。因此,道德素养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另一方面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因素。思想道德是影响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因素,积极的人生观会带来奋斗的动力和愈挫愈勇的斗志,所以良好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督促,对目标的执着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从而影响英才计划的培养质量。自我认知对人才的发展也是很必要的,只有在对自身的一系列认知之后才能清晰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并为导师制定个性培养方案提供切合点。除此之外,学习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肖红梅,2011)[3]。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卢继传,2000)[4]。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发展中,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具有快速学习能力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创新性。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拥有活跃的创新思维、饱满的热情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而且要具备将思维转化为成果的实践能力。学习过程中过于机械,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内化,从而阻碍了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个人规划及完成情况

谈到规划,自然而然想到目标和计划。个人规划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自己的所需,从而计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规划能力。因此有明确的个人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总体上,个人规划是对学员自身发展的一个展望,通过个人规划可以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确定自我实现价值的方向;细节上,规划可能包括了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包括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没有全面的计划就会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懒散随意、盲目跟随的状况,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往往是不利的。然而仅有完善的计划也是远远不够的,计划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学生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和坚持将会影响计划的预期效果。综合比较优秀的英才学员,明确的规划加上按时完成计划,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们成功的经验。

1.资源利用。“英才计划”为每个学员配备了适合自己的导师并提供大量图书阅读资源和参加科研创新专题讲座的机会。这就好比将学生看作一台加工机器,那么这台机器的资源利用率对产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从导师资源来看,英才计划选聘的导师都有着丰富的科研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作为这些领域的初探者,空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创新意识,却不敢或者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因此导师则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导师对于学生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导师紧密的联系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那么学生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度也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继而影响了英才的培养质量。

2.基于导师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今天,高校导师所面临的科研压力是比较大的。导师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英才计划的人才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直接制约人才的发展。因此,导师的投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提升。(2)导师对学员的引导方向。正确的引导更能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员成为了首要职责。导师的研究方向符合学生的兴趣或与他们的发展方向一致时,这种引导就成为一种推动力,但当该方向与学生期望的相悖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科创的意识和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对质量培养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3)导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才导师具有丰硕的科研果实,有渊博的知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导师的负责认真、严谨谦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习的热情,由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的内在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

3.基于学校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校的重视度及有效管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枢纽,肩负着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也离不开高校的有效管理(曾林云,2013)[5]。学校作为英才计划的发起人,宏观上对英才计划的整体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统筹作用,在微观上有监控体系的各个环节良性运作的职责。英才计划系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谈人才培养难免成了空话,没有意义。(2)定期考核。考核是有效的监控手段。首先体现在为英才学员培养质量把关,应用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例如考核学员在学习成绩、科研创新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成果,来保证学员的培养质量,创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其次对导师的培养贡献做出评估,基于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考核导师也成为控制英才培养方案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定期考核对学生来说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对学校而言,也是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对于英才计划的长足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3)激励手段。激励是激发学生和导师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完善的激励制度包括物质激励和内在激励,精神激励则更为重要,通过学生的直接激励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内在精神激励,内化的激励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因此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不仅如此,通过对导师的激励,导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从而间接地激励学生。所以完善的激励手段也为学生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保证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人才质量是根本手段。本文通过界定研究问题中的主要概念,总结本科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并且以河海大学“英才计划”为例,从微观上详细剖析了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才能积极寻找对策、反思和前进。本文找出了影响本科质量工程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湘明.高校“两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3):76-80.

[2]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大学教育教学,2007,(3):4-8.

[3]肖红梅.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主体影响力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4]卢继传.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N].人民日报,199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