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双万计划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摘要:“双一流”建设计划及“双万计划”的提出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必须要统筹考虑、一体化建设。分析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内涵关系,提出在育人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平台建设5个层面做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建设

2015年底至今,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举措,对高等学校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实际上是新时代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指导标准与行动指南[1],也为高校新一轮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概念提出较早[2-3],但在“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及“双万计划”(建设一万个部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背景下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新特点、新要求。厘清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是当前高等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湖南医药学院药学专业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1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联系

根据“双一流”“双万计划”的建设要求,我们分析了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建设目标看,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目标,以文化传承及社会服务为次要目标。从要素与建设任务看,一流学科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健全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推进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培育先进文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一流专业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打造“金课”,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质量文化。众所周知,学科与专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亦是如此,二者在设计之初就是有机融合的。一流专业建设要求“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引领专业建设,推进实践育人”[4]。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专业建设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5-6]。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是相同的,建设主体都是师资队伍(科研团队)。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为教学平台、课程、质量文化、校企合作,其中课程是核心;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要素为科研平台、科学研究、学科文化、国际交流,其中科研是核心。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相互影响(见图1)。因此,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必须统筹考虑、一体化建设。

2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由于办学历史、发展现状、专业定位、优势特色各不相同,不同高校(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时的侧重及路径也有所不同,同一院校(专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侧重及路径亦有所不同。对于专业办学历史较长且学科基础较好的专业来说,重点是突出优势、补足短板;对于专业办学历史较短但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来说,理应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对于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而学科基础不强的专业,则以专业建设来带动学科建设。湖南医药学院药学专业办学历史长,但学科基础较弱,因此我们采取的是专业建设带动学科建设的路径。在立足自身条件及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我们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工作。

2.1以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为总揽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德”的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立德树人也成为一流专业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在实践层面上就是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体系支撑、制度保障、文化熏陶和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做好“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是当前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的重点,也是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学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做法是使专业及学科中的各个要素———师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平台等不仅要承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的职能,更要承担理想信念、正确职业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职能。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协调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这是决定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效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战略性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初始阶段做好规划,对育人体系进行综合设计,有效运用政策、制度、考核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各类人员的调动。着重强化师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平台、管理等各要素的育人职能和育人能力,从而保障育人成效。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课程思政,难点是如何有效形成合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高校及二级学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做好规划、健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把各要素调动起来。我院专门制订了“远志计划”,作为“三全育人”的载体,推出了优秀校友励志讲座、“远志”晚会、“远志”文体赛、学院文化打造等一系列活动,成立科研小组,实行学业导师制和学生助理制度,涵盖师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五大要素,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全覆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覆盖、大一到大四全覆盖,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2以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

人才队伍是专业与学科建设成败的首要影响因素,要不断优化结构、提升能力,同时做好稳定工作。坚持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重点:一是通过外引内培不断提升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比例;二是不断优化师资的学科分布,保障优势学科,补足弱势学科;三是切实做好团队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的培养工作,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坚持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不仅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大力加强教师的育人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培养[4]。坚持以培训进修作为提升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老带新、教研活动及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科研实践及学术交流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党组织建设及育人体系提升育人能力,通过在线课程建设与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坚持以常态化督导和绩效考核为保障,调动教师自我提升及参与专业、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事业留人、平台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最重要的是激发教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初心,满足其勇攀高峰、取得创新成果的雄心,通常后者比前者在稳定队伍上的作用更大。因此,要统筹好教学队伍与学科队伍,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做好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与二级学科带头人的一体化培养。

2.3以一体化文化建设为动力

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文化人,充分调动师生内在驱动力,能为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要持续建设精神文化,着重培育质量文化,深入挖掘学科文化。第一,要持续建设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学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的体现[7]。构建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以行为规范、人文氛围为辅的精神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不仅要符合新时代要求和学校办学理念,还要兼顾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既要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突出职业道德和学科素养。第二,要着重培育质量文化,建立健全教学评价、科研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引导师生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并逐渐内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第三,要深入挖掘专业及学科中的文化元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精神。医学院校还要深入挖掘优良医德医风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加强医者仁心教育[8]。我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课堂思政及学科进展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明显改善了教风、学风。

2.4以一体化课程建设为载体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教协同育人的主阵地。课程体系要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体现学科发展趋势。适当开设与科研相关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做好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加强在线课程和慕课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在线开放课程,打造无缝学习环境。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一是将思政、文化、艺术融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将科研成果及学科进展引入理论教学,培养科研思维;三是将本学科方向的常规实验方法开发为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实践能力;四是将人文研究成果及学科中的文化元素引入课程教学,做好文化传承。侗医药研究是我院优势特色学科,我们将侗医药研究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毕业论文写作,不仅使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科研素养。

2.5以一体化平台建设为依托

平台是技能培养和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承担着校企合作与对外交流的重要职能。平台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也为稳定学科方向和人才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的职能虽有一定差别,但都参与人才培养。教学平台主要负责基本技能培养,对仪器设备的普及性及数量有一定的要求,具有基础性;而科研平台负责创新能力培养,对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及质量有较高要求,具有高阶性。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仅仅依托教学平台已无法满足差异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因此,要统筹好教学平台建设与科研平台建设,在平台设置、场地规划、设备购置上进行合理配置,让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相互补充、协同发力,发挥出最大育人效能。当前,全国各高校正全力投入“双一流”和“双万计划”建设中,各高校及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统筹规划做好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吴卫华 刘建新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