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有效的情境化教学,依托有效的课堂管理实现良好学习效果,并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课外科技活动为支撑,让小学科学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情境化教学

1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因此,在科学的启蒙阶段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科学能力。然而什么是有效课堂呢?怎样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目前,很多科学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忙忙碌碌,可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了吗?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了吗?课堂是否有效,这不仅要问教师,更应该问学生。上好一节课就要课前认真准备设计,课堂上灵活应用,课后积极反思总结。那么,如何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让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进行有效的情境化教学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需要教师根据这一特点,理解儿童进入课堂时已掌握的知识情况,要遵循教学规律,设计有效的学习情境,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经历和体验深层次的学习。在情境化的科学教学中,不断储备大量的情境差异,让学生置身于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用丰富的信息源和多样的观点帮助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并获取多元的观点,以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孙红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练习小提琴三年多,有一次妈妈问她:小提琴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拨动琴弦产生的。“那你仔细观察一下,拨动琴弦时,琴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妈妈追问道。“琴弦不断地振动。”孙红一边说着,身体一边模仿着琴弦的振动,随后说道:“不对,声音是振动产生的,科学老师这学期刚刚教过。”“既然老师教过,你为什么一开始还认为声音是拨动产生的?”妈妈不解地问。“我忘记了,科学课上老师是将一个音叉发音后放在水中,我看到溅起了许多的水花,所以想起来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由此看出,学生能够基于事实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在解决问题时,头脑中不会呈现出一个个抽象的概念符号。学生首先想到的一般是产生这个概念时的情境,然后才会顺着情境的脉络得出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法等相关因素。因此,如果教学不注重情境,教师只是以告知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学习,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就不可能自己建立新的联结。这样的活动缺乏内在的连续性,只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插入了一个个的断片,学生在割裂的、脱离情境的教学中是无法进行深层次学习的。

3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现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

课堂管理涉及教师在组织学生、安排场地、分配时间和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据相关研究,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28种之多,其中课堂管理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整个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管理是对课堂中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与策略,以师生互动为中介,以学生的自我调控为基本目的,最终促进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过程。课堂管理的核心就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上的首要工作不是维持纪律,而是设定程序和常规。优秀的教师教会学生怎样负责地遵守课堂程序,而新教师往往强行让学生听他的安排,如果教师每天都忙于强制推行规则的话,下班后就会觉得疲惫不堪。有太多的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涉及或做一些活动,一旦发现问题就进行管教。在课堂上所发生的绝大多数行为问题可归因于学生没有遵守一定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原因主要有三点:1)教师没有课堂上发生情况时应对的预案;2)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遵守课堂程序;3)教师没有使用课程程序来管理课堂。因此,学生不会遵守的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课堂程序。学生必须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在课堂学习环境中要做什么,而纪律要求他们应当懂得如何遵守,程序和习惯则教导他们应当如何行事和学习。

4有效的科学教学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首先,从小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看,很多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每一个自然现象及其规律都充满令学生兴奋而又富有挑战的内容,学生在科学课上非常乐于和别人进行一番精彩的讨论和深入的探索。在成果共享过程中,学生会更愿意用科学语言来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多一个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的机会,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其次,从科学的特点看,学生学习科学离不开观察、分类、查阅资料等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参与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思维创新空间。许多凭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个人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会很好地得到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自己的成功;同时能分享别人的成果,体验别人的成功。这对激励学生思维创新,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无裨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遇到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学生间的集思广益要优于个人的意见;对学习问题的合作探讨,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成为其他学生思考的刺激源,这会促使其更深入地思考;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或科学考察,可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合作态度;合作学习可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也可促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乐于与差生合作,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在“热空气”一课中,采用小组为单位,对饮用水瓶进行研究,得出哪些水瓶适合小学生在学校饮水的判断。学生提出的想法多种多样,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充分体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协调配合。学生小组既做了科学调查,又做了科学实验,做到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用逻辑导出结论,用证据说明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性质的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具有一般的教育功能,也蕴含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5有效的科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探究式科学学习中,不论是提出问题、预测和猜想、实验设计、寻求实证、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表达,还是融于各个步骤、要素并贯穿始终的讨论、记录、阅读、观察等,对于从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来讲,他们是既动了手,也动了嘴和笔,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同样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动手、动嘴和动笔”是他“动脑”的基础,而因为“动手、动嘴和动笔”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动手、动嘴和动笔”的方法选择才具有合理性,才能将一系列“动手、动嘴和动笔”与探究问题建立联结,从而进一步“动脑”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性卷入学习过程,教师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深刻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经验,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钟摆”一课时,因为制作摆、进行单摆实验,对单摆有了初步认识,但还没有自觉关注到不同的摆在摆动中的差异。课上,教师不是简单描述一下学生自制的单摆在10秒内摆动次数的数据,而是利用柱状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果,学生自然感觉新奇、熟悉且直观。于是,触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主动观察、比较,在数据分析中存在某种关系,从而形成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真问题。

6有效的科学教学需要课外科技活动的支撑

课外科技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活动目的,在学校组织下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课外进行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等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它深受学生喜爱,已经成为小学科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沃土。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在教学“蜡和小苏打”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定量的醋和小苏打做实验,看看混合的小苏打和醋是什么样的。这个实验引起五年级李明同学的兴趣,每次实验后,他发现都剩下一点儿小苏打没有和醋完全反应,于是问教师:“白醋和小苏打的比例为多少,才能让它们恰好反应完?”“你觉得怎样才能知道白醋和小苏打的比例呢?”“您借给我一个电子秤,我来试试。”教师以为他只是说说,没有想到他果真利用中午时间,反复实验,告诉教师,使用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的比例是4:1,这与教师事前实验的结果完全一致。

7小结

以上是笔者对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式,坚持正确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科学创新,才能让科学课堂像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作者:卢宝祥 单位:平度市明村镇范家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