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赏识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试论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探索研究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出赏识在体育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运用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是“人性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一观点与教育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谋而合,这一效应表明,如果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这个人会按照积极的期望方向发展,反之亦然。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我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探索运用赏识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了一些体会,深深地感到:对于学生来说赏识教育更能够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认可的需求,激发起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对于教师来说,更能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使命。

1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这句话警醒了教育者们,他们的教育不当有可能会毁掉一个优秀的学生,同样的,善于赏识也会成就一个学生的成功。赏识教育的先驱者周弘用赏识教育法将身有残疾的女儿培养成为留美博士,她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赏识教育法是通过赏识给予被教育者充分的信心,进而激发起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方法。具体实施中,教育者要对被教育者取得的优点和进步给予充分肯定,让被教育者在积极、阳光、向上充满自信的心态中成长。赏识教育法坚信,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包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质,这些潜质构成了他们未来发展的难以限定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给了他们无比巨大的发展空间。教育的目的是转化,是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自我实现。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对于批评,人们更喜欢被褒扬。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发自内心地拒绝被欣赏,得到他人的认可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自尊、自信是人的精神支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备。现实中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希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也希望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从鼓励、表扬和肯定中树立信心。一次不经意间,学校的大课间做操时,我发现傅同学非常的认真、专注,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月下来一直如此,于是我向校长说明此事,也引起了校长的关注。校长破天荒地给傅同学颁发了学校办学十五年来,第一个“校长奖”。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该同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普通的孩子,现在已成为年级的佼佼者。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关键是教师要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教学中,转化为常规教学手段。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教育者的使命,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负责,更是教育者的职业担当。

2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优化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增强教师影响力的前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赏识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感觉自己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和尊敬,更加易于接受教师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在更好认识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能更加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以对自身有客观、真实的认知。除有利于学生正视自身外,学生在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与尊重时,往往会唤起他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有力地引导和掌控教学局面,使得体育教学中互动次数增加,频率加快。

2.2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禀赋、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校表现和成绩高低不尽相同。对于体育这门课程来说,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育者来说,促进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升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提高“体育优等生”成绩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体育弱等生”的成绩提升。对于“体育弱等生”,教师要通过鼓励和关怀等赏识性行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设法创造一些体育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普遍感到有提高、有进步,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收获来自老师的赏识,学生能逐步克服自卑,增强信心,通过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能够产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我校九年级戴同学,刚进校时是班级里唯一一个不会跳绳且体形较胖的学生。来自外地农村的她,时常表现出自卑。两年多来,对于她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努力、认真,我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渐渐地发现她有了自信,学会了跳绳。在戴同学跳绳取得进步的时候,我带着同学们都高兴地给予她一个拥抱!戴同学中考是把跳绳作为选项,信心满满参加考试。

2.3提升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较之其他文化课最大的区别在于,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教师,能陪伴在学生身边的只是短短的几年,除了传授应知应会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将来打基础。体育教学除了达到阶段性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激发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普及全民健身的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造就终身锻炼意识的先决条件,如何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赏识教育通过及时地认可、肯定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运动特长等给予了学生一个良好的期望,更有助于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保护了萌芽状态的体育意识,更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

3赏识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赏识教育的实施,在其他学科主要通过口头语言进行,而在体育学科却更多地利用肢体语言来实施,给予学生关怀和慰藉,激发起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口头评价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这一方式使用简单、便捷,使用频率最高。此外,也要注意通过肢体语言来实施赏识教育,任课教师的一个微笑和眼神能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适时竖起大拇指及鼓掌、击掌、拍肩甚至一个拥抱等手势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的态度。让学生示范,甚至于充当保护其他学生的角色,更是对其的一种信任和期待,学生可从中获得成就感。

3.1要适当评价

评价要适当,意味着体育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时不能为了赏识而赏识,要让赏识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过程也是传递是非对错的过程,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对学生表现出赏识,赏识针对的行为在性质上一定要是正确的,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这样一来学生才能知道什么行为是应该去做的,什么行为是不应该做的。例如,体育教师不可赞赏翻墙的孩子勇猛,也不可鼓励学生爬树摘取挂在树枝的羽毛球。需要注意的还有,赏识的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精准发力”,要把握好准确度和力度,切不可随意表扬,否则就会“边际效应递减”,让学生误认为老师是“老好人”。

3.2注重客观公正

实际操作中,赏识一定要客观公正。体育教师要平等地对待优等生和普通学生,不可将自身的倾向性情感流露出来,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学生,实事求是地赏识。不可因为同样的行为,褒奖了优等生,忽略甚至痛斥普通学生,这样一来不恰当的赏识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不利。因此,无论学生在体育课堂的表现如何,教师都要公平对待,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错怪冤枉学生。对学生的赏识切不能私下神秘,尤其不能依据小报告来表扬或者惩罚学生,这样只会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猜疑,最终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班级的稳定团结。

3.3赏识要及时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身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赏罚分明相当于为他们划定了底线和高压线,及时地赞赏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值得提倡的。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鼓励和表扬,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地踩油门和刹车,是对学生的负责。研究表明,年纪越小的孩子对及时地表扬越敏感,越能起到积极作用。要把握好表扬的时机,如果时机把握得不好,甚至会起到消极的作用。表扬得过早,学生可能会产生骄傲自满,甚至得意忘形,表扬得过晚,学生可能会失落,甚至感觉公平不一定到来,因此,对学生的表扬一定要及时。作为体育教师来说更是如此,精彩的动作往往定格在一刹那,失去了赏识的最好机会,今后的表扬会显得累赘。

3.4赏识教育不排斥批评

赏识教育不等于没有批评,赏识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进步。是非、对错、黑白、宠辱,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是教师必须传递给学生的,体育教师切不可错误地认为赏识教育就是一味地迁就,不可因为提倡赏识教育就不敢严格要求。赏识教育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策略,回避矛盾,不敢正视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不属于赏识教育的范畴,也是缺乏责任和担当的表现。批评学生时,要旗帜鲜明地指出问题和错误之处,就事论事,与学生一起剖析错误原因,和学生一起找出对策措施,在学生改正错误后及时给予表扬,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这才领悟了赏识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张华.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策略[J].体育:新课程,2015(9).

[3]程功,陈仙梅.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周志俊,魏名国.体育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王咏梅 单位:合肥市梦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