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法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

赏识教育法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

摘要:赏识教育法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学生施行赏识教育法需遵循因爱而“赏”、因材施“赏”、赏识有方、赏识有度的基本原则,方能收到良效。

关键词:赏识教育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

被称为“赏识老爸”的周弘创办的赏识教育法已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包括自然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天才教育法等六种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法是一种从发现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金子”即可贵之处出发,尊重受教育者人格和生命,挖掘人的深层次需要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曾说的那样:“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1]他还研究得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启发、赞赏、激励时,他的才能只能发挥出20%—30%;而当他受到启发、欣赏和激励后,发挥出的才能可以达到60%—80%。[2]可见,赏识教育法效果惊人。赏识教育法需要教育者用满腔热情和爱心对受教育者加以竖起大拇指式的肯定,以宽容、关爱、启发、激励促进受教育者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树立自信,主动积极反思自我、解放自我、更新自我,不断求取进步。古人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赏识教育法就是一种攻心方法,一旦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启迪、赞赏、激励,便会产生无穷的力量,继而克服困难,取得教育者期望的成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不妨也可采用此法。

一、赏识教育法的典型案例与非凡效果

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赏识教育案例: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看到一个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他立即制止,并让王友放学后到他办公室去。放学后,当陶行知回到自己办公室时,王友同学早已到了。这时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给他,说到:“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疑惑地接过了糖。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忐忑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这时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3]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对待有错误的同学不是疾言厉色地批评,而是寻找有错误同学的闪光之处,巧用奖赏糖块的方法,最后让有错误的同学心悦诚服,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神奇力量和效果。陶行知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方法启迪我们,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斥责,让学生写检讨,甚至让学生家长到校,令学生下不了台阶。陶行知从发现学生优点即守时、尊重人、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认错开始,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自己,固然校长在表扬自己有一定优点,但必定犯了错误,然后一步一步地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这样自然而然地唤起心灵,认识自我,可想而知会改正自己的错误,更新自我。回过头来想想,陶行知教育学生的方法有一定艺术性,是独到的;是有效的,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他的赏识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可谓诱导有方,启迪我们今天的高职院校教师在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不仅要讲究育人技术,更要讲究育人艺术,要理解学生、育在心灵,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赏识教育法创办者周弘,用20年的时间以“花苞心态,全纳的爱”为核心理念,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并成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瓦拉赫,在文学、绘画等课教师都认为他不可造就时,正是化学教师独具慧眼、赏识他一丝不苟的严谨做事品格,鼓励他努力学习化学,并预言他是“前程远大的高材生”,最终瓦拉赫成为对世界化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也造就了教育史上的佳话———瓦拉赫效应。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是以权威性谎言造就了赏识教育中的奇迹,通过暗示、欣赏、关注、赞许这些教师行动,促进成绩和表现一般的学生成为优秀者,形成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些实践案例,有力地证明了赏识教育法具有非凡的效果。

二、赏识教育法的理论渊源

赏识教育法是一种攻心战术。赏识教育法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高尚的理想信念、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赏识教育法有一定的理论渊源。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生理需要是低层次需要,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次为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随之产生。需要层次理论很契合赏识教育法。当高职院校学生被赏识、鼓励、信任时,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生活、学习也更具正能量和创造性,这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二)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就行为归因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能力和努力,而外因包括任务难度和运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为内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赏识教育就是提倡肯定学生的能力,外因促进内因,通过内因激励他们积极努力,因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在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后,学生上进动机更强,他们的进步也就更快。

(三)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当有机体在某一行为以后给予不断积极强化,会增加行为的频率。[6]赏识教育法符合这一原理。学生在受到教师、同学认可、赏识、赞扬后,多会心情舒畅,努力上进,积极更新自我。我国清代教育思想家颜元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陶行知的“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等教育思想理论无不与赏识教育法有关。古今中外这些理论充分说明,赏识教育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赏识教育法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契合性

高职院校学生正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时,上进心、自尊心强,身上偶有不足之处,也如同玉块上有个斑点一样,只要细加雕琢,也会让他们改掉缺点,收到瑕不掩瑜之功效。也就是说,适当采用赏识教育法往往会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收到1+1>2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多是某些方面的失败者或不良习惯的养成者,往往被忽视和冷落,难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积极评价,自尊心受到某些程度的伤害,自信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学习模式的转变,不少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认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学习缺少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发展期,自我控制力不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情感极易失控。不过,他们仍然是可以造就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今天的高职院校学生虽然考分不是太高,但并不能证明他们智商不高。相对来说,他们有各自的个性、擅长、优点,只是暂时思想还有包袱、没有解放。陶行知先生也对教师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7]所以,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希望得到教师、同学和社会尊重,他们是最渴望教师和同学主动送橄榄枝的人群。所以,赏识他们就是给他们阳光、雨露,就是唤醒他们的心灵自觉,就是造就他们真正成为有尊严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四、对高职院校学生施行赏识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因爱而“赏”

赏识教育法的创始人周弘说过:“赏识就是无条件地尊重人格,信任潜力,理解个性。赏识就是有策略地提醒。”[8]无条件地尊重人格,信任、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是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这些学生充满无限的爱。当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9]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就是要求教师用心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以心换心、以爱融化学生冰冻的心窝,让学生的心富有灵动、富有活力、富有朝气。赏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充满无限热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或兄弟姐妹,用心教育、细心管理、全心服务,时刻考虑学生的各种正当需求,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冷暖、喜好,做学生的暖心人,让学生感觉离不开你,让学生鼓起克服自己缺点的勇气,轻装前进。与学生交心,在“教鞭”高高举起的严格管理和“教鞭”轻轻落下的真情关怀教育赏识引导中,让学生感到你是他的贴心人、知音。尊重、关注、服务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贫困而鄙视,不因学生某些方面迟钝落后而放弃,不因学生身上有缺点而嘲讽。要像陶行知、瓦拉赫的化学教师、罗森塔尔等教育者那样,学会找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加以“琢磨”。与学生之间不要有尊卑之界限,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感化学生,然后水到渠成地施以欣赏、鼓励,学生便会心理阳光、积极上进、懂得感恩,为“善小”、不为“恶小”,摈弃社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观念,不断矫正“三观”。爱是赏识教育必备的前提条件,须贯穿于教育始终。正如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二)因材施“赏”

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人行“赏”。高职院校学生在家庭环境、性格、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法时区别施“赏”,求大同存小异,尊重个性差异,善于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以赏识、激励、促进,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中诱导学生不断进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遵纪行为较好的,稍加赞赏、表扬即可,因为表扬过于频繁易适得其反,降低实际效果;对于上进心较强、易骄傲的学生不能过多行“赏”,在认同、赏识他们能力的同时,要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理,明确努力方向,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倍加赐“赏”,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难得的闪光点,随时随地抓住他们些许的进步给予赞许,以促进他们昂首挺胸,心态阳光,不断进步;对于性格外向、学习能力不强、自尊心强的学生,则要适当犒“赏”,多谈心、多辅导引导,当他们有进步时,在肯定他们点滴进步的基础上认可、赞赏他们,给他们自信的能量,鼓励他们争取更大进步。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小时很淘气,一天,罗尔斯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扮装教师时,恰巧被皮尔·保罗校长看到。皮尔·保罗校长告诉他说,“我一看到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很聪明智慧,只要你不断努力,将来肯定是纽约州州长。”罗杰·罗尔斯面红耳赤,又吃惊、又高兴,他记下了这句话,自信成功。结果,他时时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时果真成了州长。[11]小时淘气的罗杰·罗尔斯成为州长,缘于皮尔·保罗校长针对他的善意的赏识、激励。今天,高职院校教师都要学习皮尔·保罗校长这样鼓励、赞赏学生,让他们在成长中发挥特长,走出出彩人生。

(三)赏识有方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感因素相伴,如果人的情感因素不足或缺乏时,认识学习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师生情感交融是赏识教育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教师只有真诚地对待、关心爱护学生,大气、不拘泥地创新赏识的方式方法,才能让这些学生悦纳自我、增强自信、积极更新,赏识教育法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师要耐心,应像生活中师傅磨制菜刀和剪刀一样用欣赏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去“磨”出学生的闪光点,或公开场合大张旗鼓表扬、竖起大拇指称赞;或适当时间以短信、电话、微信等及时给予暗示、善意提醒;或促膝谈心时拍拍肩、扯扯袖、颔首点赞待之。这些学生就会融入被赏识的氛围之中,在自尊、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省自我、对标找差、重拾自信、积极上进。诚然,适度、合理的批评甚至责备也是一种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和睦相处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人人都对坏的东西表示批评和责备的态度。”[12]只要教师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真诚地从学生的优点开始,以维护学生的自尊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成长为落脚点,学生无疑会受到启发、感化,自然而然地下定决心、改正不足。尤其是对于青春气盛的高职院校学生,针对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进步,教师赏识要不吝金玉,运用表扬欣赏强化他们的正能量;对于缺点、短板、错误,决不姑息纵容,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纠正,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改正不足、补齐短板。赏识教育法恰如植树,及时赞赏如同施肥浇水;批评、责备恰似修枝剪叶,均是为了学生茁壮成长。高职院校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法教育引导学生时,应根据当时当地情况活学活用,以求高效。

(四)赏识有度

高职院校教师的期望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认识活动才能影响和改变其自我认识,进而影响其信心,促进其要求进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13]“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4]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对学生施以信任、鼓励,学生就能产生信心和能力,努力达成教师所期盼的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运用赏识教育法在引导教育学生时,做到适时、适度。教师须通过“把脉问诊”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做到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并尽可能地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客观地判断学生的思想动向及合理需求,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选择时机适时表扬、赞赏、鼓励,方能达到高效教育目的。时机不成熟,赏识无意义;时机错过,事过境迁,氛围全无,赏识收效甚微;适时施行赏识教育才是最佳火候,即赏识教育需适时、适度地建立在师生心灵沟通的最佳时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古人说的“赏不逾时”的道理即在此。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犯错误的王友同学时,就是在不断发现王友同学点滴优点的过程中适度行“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过程,所以教育效果才事半功倍。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卡尔威特曾说过:“我对人的夸奖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如果太随意,他就无法明确地知道我因为什么行为夸奖他。我总是在他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夸奖,并且告诉他是因为什么而得到夸奖”“如果当他学会了新的行为,并且理智地去实施这一行为时,我不是每次都给予夸奖,而是采取拉长夸奖的时间间隔,实施间段性或者随意性的夸奖。这种夸奖只能偶尔,要让他感到意外。”[15]这正说明赏识教育要适时适度。赏识教育方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受到肯定尊重、富有自信、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认识不足、更新自我、积极上进。运用赏识教育法,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充满爱心、富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