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2篇

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1教学素材中的人文因素分析

1.1素材的人文象征意义

物理学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抽象与归纳。具体事物除了在物理学中作为理论的外延存在,在社会中还存在由其他学科赋予的人文意义。在滑轮教学中,学生升旗仪式中升旗用力的方向,旗杆顶端的滑轮是物理教师所关心的。在社会生活中五星红旗成为了祖国的象征,每个周一的早晨,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就从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就是素材在社会中形成了特定的被众人所接受的含义,这个事物被提及的时候,它所象征的意义就会被他人所理解。因此,王福龄在《我的中国心》中采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这些人文意义在学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之前,从家庭教育或者是学校教育中了解了这些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内心中有了利用这些事物激发他们情感的基础,当这些事物被提及的时候,学生内心中的情感就有了被激发的可能。

1.2素材所涉及的社会事件

物理教学中某些素材可能本身不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无法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它所涉及的事件被社会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并且这些事件在新闻、纪录片等媒体的传播下被人们所熟知。由于新闻等媒体在传播事件的过程中会对事件进行评论,特定的人文思想在物理教师提供素材之前已经为学生所熟知。当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些评论,这个过程中素材的人文因素就进入了物理教学过程。“东方红”卫星运行的过程中,有许多的物理原理,例如线速度,角速度,轨道高度等。“东方红”卫星关联了特定的事件,是中国第一颗卫星,它让世界真正为中国的原子弹感到恐惧。因为火箭能上天导弹就能打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东方红”卫星的研制与发射被上升到了人文精神的高度,成为了“两弹一星”精神。“东方红”卫星本身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单独提出“东方红”卫星,是很难激发情感的,只有提供“东方红”卫星的发射这一特殊事件中才能将人文因素带入物理教学。

1.3素材在社会科学上的应用

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只有物理学家关注物理理论,某些理论被社会科学家吸收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理论为基础,从而形成了中世纪人们世界观的基础。哥白尼理论推翻了托勒密的体系,同时也就推翻了人们的世界观,哥白尼体系的提出就从一个物理事件发展为一个社会事件。玻尔的互补理论(海森堡的不确定性理论)由玻尔提升为哲学理论,进而影响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物理理论往往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而上升到影响哲学层次上。这个过程中物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素材或者理论基础被社会科学家所利用,从而上升为社会科学的理论。社会科学的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人文因素。如果教师将物理理论提升到社会科学的层次,人文因素就自然进入了物理教学。社会科学理论与物理理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物理学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被作为现象使用,荀况在《劝学篇》中写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是路程与速度,时间关系的事例。教师在提供了物理理论或者素材的时候,就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人文因素的切合点。

1.4物理学家的中介作用

物理教学中,不仅存在与物理理论构成内涵与外延关系的素材,还存在由物理学家作为中介所构成的关系。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进行了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观念的陈述。文中梁衡仅仅简单地说了一下居里夫人发现镭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讲述任何物理学的知识,然后他就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抒发居里夫人追求内在美的精神。追求内在美这个人文因素是附属在居里夫人这个物理学家的身上。物理理论在发现的过程中必然有物理学家的参与,物理学家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他言行中将得到表现,他人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了解其人生观,价值观。《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读者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体会孔子的思想。在物理学家作为中介的基础上,物理教学的教学内容与物理学家的言行发生了关系,这些言行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2提高素材人文因素利用有效性的策略

2.1选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为素材

物理教学中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选用的教学方法灵活选用。不同的素材在科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效果可能是相同的,例如,在浮力教学中选用黄浦江上的游轮与“辽宁号”航空母舰。在人文教育上,游轮显然缺乏人文因素,“辽宁号”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在人文教育上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物理理论、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学习,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没有足够的课时,同时缺乏足够的辅助素材。因此,教师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将更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如果在不影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下,教师选用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素材无疑将比一般的素材在人文教育上有更大的作用。

2.2将事物放回到特殊事件中

素材的人文因素往往附属在特定的事件上,这些事件由于在社会中发生并通过一定的手段为他人所知。这个过程中,一个客观事物被传播者挖掘了其中的人文因素,成为了一个主观的带有个人思想的内容。素材的人文因素往往在具体的事件中被挖掘被体现,素材脱离了事件其人文因素就没有了。如果教师希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精神,就需要将选取的素材放回到社会事件中,并向学生提供社会事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由于这部分人文精神常常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人文精神认知基础,教师提供素材的时候,应当根据自己获得这一素材的过程,进行设计。例如“玉兔号”的事例,教师是无法通过自身的学科知识构建出来的,而是通过新闻了解的。但是教师不能拘泥于自己的信息获得方式提供素材,需要有一定的改造。文字阅读的方式并不适合物理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快速获得信息转入物理学习。教师在结合自己信息获得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对信息获得过程进行一定的整合与改造,使生活行为切合学生课堂学习过程。

2.3使用文学手法强化人文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同于语文教学可以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一个人文思想展开,其教学过程由于在不同的环节采用的科学方法不同,因此选取的素材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素材蕴涵的人文因素不同,这使物理教学中每个人文因素所占的时间相对较少。人文因素的体验需要一定过程,这与短暂的教学时间构成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文学作品中,诗歌在内容上十分简短,却比许多长篇大论都能激发读者的情感,究其原因就是采用了一定的手法。仅有题材,不采用手法,这个题材是无法发挥作用的。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科学方法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文学是社会科学,它的方法是帮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物理教学中适当采用一些文学的手法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素材的人文因素,即使这个过程非常短暂,只要有了这个过程学生能有所感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素材中包含的人文因素也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法进行强化。其中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对比,《重力》这个课题教学中,讲授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提出苹果下落(或者其他物体下落)这个现象在牛顿之前许多人都看到过,为什么就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呢?是因为牛顿对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对比,就对“观察结果需要思考才能得出结论”的人文思想进行了强化。

2.4提供物理理论与社会科学理论的联系点

物理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理论并不是重合的,社会科学理论常常由物理理论发展而来。社会科学研究者利用物理理论对世界进行改造之后与人类社会发生了关系。物理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埃德蒙哈雷爵士在《致人杰》中这样写道:“你们,啊!饮天神美酒的人,来和我一起歌唱牛顿的名字,他打开了隐藏真理的宝匣,牛顿,缪斯垂青的人,阿波罗居住在他纯洁的心中,他充满了神力;比任何一个凡人更接近神。”这样的语言在物理学发展之前是完全不能想象的,基督教有一个故事:上帝为了防止人类知道他的情况,让造塔的人说不同的语言,结果人们四散奔逃成为了各个民族。物理理论无法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构成人类的世界观,由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改变人类精神世界的作用。学生不容易看出两者的联系,教师需要将两者的联系点分析出来,即物理学改变了其中哪些基础,使得人类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

3素材人文因素应不同程度地显性化

由于物理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科学方法的体验是主线,每个人文因素在教学点过程中持续的时间较短且相互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学生不容易体验。相对于隐性的人文教育,将人文因素显性化将大大降低学生体验的难度,为学生良好地体验人文因素创造了条件。但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素材人文因素显性化的程度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显性化一两个人文因素并直接向学生点明,其他的人文因素就隐含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者:阮胜磊 单位: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

第二篇

1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文化体系.物理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物理学的探索及发展过程,使凝固的知识活化而富有人文品格与教育力量,物理科学不再是抽象刻板的文字或符号,而是赋予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因此,物理教学通过渗透人文教育,恢复科学的人文性,使物理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使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生长,成为视野广阔、心灵自由、人格健全、志趣高雅的“完整的人”.

2让物理教学闪耀人文教育的光辉

2.1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

物理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人文教育对物理学习的作用,忽视对“人”的关杯.爱因斯坦曾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人文教育.教师是人文教育主要的承担者,应当具备丰富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应当理念先进、德艺双馨,充分认识教学的主体是“人”,关心每一个“人”,尊重人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个体差异,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建立科学与人文相和谐的文化生态,把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相结合,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开展人与人之间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港湾.

2.2发挥物理学史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艰苦探索科学真理的历史,历经几千年沉淀形成的独特物理文化和人文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例如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汤姆逊发现电子从而推翻原子不可分的观念,在1903年,汤姆逊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结构模型,但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无法解释正负电荷未中和的问题.1911年,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式结构,但按照经典观点,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要辐射电磁波,电子的轨道半径会不断减小,最终会落在原子核上,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这使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受到挑战.1913年,玻尔把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论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无法解释其它原子光谱……;又如关于天体运动的认识,意大利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撼动了教会信奉的地心说,遭到教会残酷迫害.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捍卫日心说的真理,在1633年被宗教裁判所迫害后双目失明,不幸病逝.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接受并宣传日心说,在教会的迫害下四处流亡,后被教会诱捕,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借助史实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艰辛和坚持真理的勇气与代价,僵硬的知识因历史印记而产生文化价值,物理学史让教学富有理性、科学精神、信念等人文情怀,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激情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2.3渗透哲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

哲学是打开人类智慧宝库揭示自然奥秘的金钥匙.物理学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例如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如运动是绝对性,静止是相对的;守恒的观点: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一分为二的观点:如静电的危害(静电起火),静电的利用(静电复印);如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观点:如“电压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对立统一的观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裂变与聚变等等.物理教学渗透哲学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观点与方法,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事物本质,学会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2.4突显物理学的真善美,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物理学的内容包含许多真善美,教学应突显真善美,发挥人文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大爱情怀.科学是“双刃剑”,它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在“能源与环境”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危害(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如核科学的开发利用,核电站是利用核科学造福人类,但核技术也可以用于战争,如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不仅炸死十多万人,还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地面许多地方寸草不生,大量平民因核辐射患上各种疾病.教学中渗透“善”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关爱人类、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说:爱,由美而生,要学会爱,首先要感受到美.物理学天生丽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例如从宇宙太空到微观世界,从光的直线传播到引力场使光线发生弯曲;从质量、长度、时间不变的“千古真理”到相对论的新时空观……,给人一种广阔而神秘的美;抛体运动的轨迹、天体运动轨迹、电场线与磁感线……,让人感受曲线的美,等等.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求知的志趣.

3总结

在人类探索科学史诗般的历程中积淀了人文、艺术,科学、人文、艺术是一个整体,科学讲究求真,人文注重向善,艺术致力唯美,在“真善美”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提升,使学生拥有爱心,拥有大爱之心.物理教学必须同时关注物理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渗透和融合人文精神,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完美统一的人.因此,物理教学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

作者:陈利军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