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环境学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农业院校环境学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环境学概论”是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续专业兴趣培养起着基石作用。该课程是所有专业课的综合,知识覆盖面广,且容易与其他专业课程产生重叠,授课时间安排紧凑,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佳。因此,课题组对“环境学概论”课堂教学方式、内容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技术型和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农业院校

农业院校环境学科专业是介于食品安全学科、农学及管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既跨学科又具综合性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研究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初注重自然环境的演替,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现,现在开始关注的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中高校在培养和输送专业环保人才方面肩负着光荣的使命。高校在广泛普及预防环境恶化、治理污染环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措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环境学概论”作为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导引作用[1],对非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普及,对学生的环保素质培养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措施,关注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2]。“环境学概论”甚至决定学生踏入社会就业的方向,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有效途径。“环境学概论”自然成为农业院校环境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安全与工程、环境工程及生态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环境类专业入门课。该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1],涉及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多,与后面的专业课内容重叠太多,学生的兴趣不浓厚,造成教学难度大。如何让学生对环境学科产生兴趣,入门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对“环境学概论”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社会实际意义。课题组结合目前“环境学概论”的实际情况以及以往教学体会,特别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授课方式革新

课堂教学关乎学生出勤率高低、专业兴趣的培养等,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课题组从多年“环境学概论”教学和实践经验发现,我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我们应强化课程质量观,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构建自主学习制度,适当减少教师授课学时,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要求和强度;建立学习小组制度,由组长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结合的自主学习及多形式学习,强化授课对学生课外阅读、作业、讨论、实践等内容的指导和考核评价。我们应从教师角度尝试多种授课方式,试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社会环境类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可以案例为主题形成模块式的小节,集成优化翻转式课堂、板块式课堂及传统教师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模式,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前言—案例分析—研究成果展示—专业引导”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热爱从事的环境类专业。授课方式从传统的教师讲解改变为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为主,教师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模块,然后根据模块分节让学生相互交换问题,从不同角度讨论污染发生的起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给我们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及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这种研讨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和模块式教学方式给授课教师增加了备课的难度,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把教学PPT事先准备好,而要根据授课教师第一堂课对“环境学概论”的前言分析和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来准备后续课程。

(二)考核方式的改进

“环境学概论”知识信息量大、理论性强,作为专业基础课,没有任何实践学时,且安排在一年级结束的学期,3周时间完成32个理论学时和期末卷面考试,采用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教学时间短和考核方式死板,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应付考试的心理来上课,进行突击性死记硬背,这样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脱节,未达到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难以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对该课程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本课堂教学改革更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考核评价体系应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平时成绩可占60%(教学参与提出问题占30%、分析解决问题占10%、PPT制作占5%、查阅信息量占5%、问题前沿性占5%和课堂考勤占5%),期末卷面成绩占40%。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多观察,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深入了解本专业,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探索

(一)教材的选用

目前出版的“环境学概论”教材有二十几种,1985年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教材问世后,相继有1994年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1997年贾振邦主编的《环境学基础教程》、2003年郭怀成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教程》、2004年杨志峰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2005年赵景联主编的《环境科学导论》和吴彩斌主编的《环境学导论》、2009年莫祥银主编的《环境科学导论》、2011年方淑荣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等出版,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教材内容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不少教材都进行了第二版、第三版的改编。目前,教材内容在体系结构上已经比较成熟,各版教材都是围绕环境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过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策略与治理措施等四方面进行撰写[3]。但由于培养专业方向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教师上课的侧重点相应存在差异,不管选择哪一本教材,都需要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课时安排等进行实际调整。因此,教师在教材选用上应全面考虑适用性和先进性。在所有教材中,杨志峰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章节内容较符合翻转课堂的特点,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教材具有三个特点:1.倡导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2.科研融入教学,形成“学科发展-问题-分析原理、方法与实践”的课程结构;3.从学科前沿-提出案例分析-专业导引的集成优化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但此教材内容较多,与我校的教学安排课时不契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教材的特点凝练出适合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课题组根据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导向型设计,这样既不拘于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又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设计

利用集成优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后,学生为主体,老师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学生利用手机等途径查阅最新环境相关问题,来源于学生所提问题的模块式教学从内容上满足专业学生的要求,从教师传授知识方面紧跟社会对该学科领域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步伐,可让学生的参与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习惯等适应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专业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不同,模块内容会出现差异,因此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既要把握住“环境学概论”教材主体内容,又要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模块引导和知识传授。本文采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程的框架结构,特别在章节上深入浅出地介绍环境相关问题,老师用这种方式最大化地把握框架知识,引导学生解决本领域环境问题(附表1)。这样,方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上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为将来从事的专业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

教师利用4课时完成“环境科学概论”整体框架的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的方式、教学目的等,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每组不超过4人,设立一位组长负责。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板块式讨论提出环境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必须基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目标,突出本板块的重点,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专业认识的高度。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中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专业化的知识做到“通俗化”“大众化”和“生活化”,对于非专业学生培养环境意识形态起到导向作用,加深专业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维的理解。

(二)教师把握主线教师把握主线,挖掘学生兴趣点

从学生为主的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提问讨论活动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放任学生课堂秩序,任何学生表现的环节都不能小觑,任何学生提出的热点细节问题都不能忽视,要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浪费时间。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其他组同学讨论的参与度、关心的社会环境问题、课后不断反思出现的新状况,总结经验,查找备课出现的不足,充分准备下一节案例的引入,使学生对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环境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意识培养起到引领作用。

(三)教师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

“环境学概论”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环境知识普及课程,其学习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5-6]。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发挥效率,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挖掘社会热点环境问题,以激发学生了解、热爱本专业,学生如何回应老师,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课题。教师的引导应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胜利的喜悦就唾手可得”,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学生也能从扩展性问题、大容量的思考信息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小型图书馆。

四、结束语

“环境学概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态和专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均有至关重要的科学地位。课题组运用提取所有教材内容的精华,运用案例导入,以学生为主的板块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对教学进行改革。相信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探索改进,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专业的热情度。

[参考文献]

[1]岳辉.《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3):16-19.

[2]周雪飞,蒋明,苏鸿洋.本科公共课“环境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18-19.

[3]徐晓峰,石兆勇,王浩,等.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演变:概念、过程与内容布局[J].大学教育,2018(1):73-76.

[4]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廖明军,李祝.《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8(10):136-137+154.

[6]杨永琼,胡丰青,梅再美,等.《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广州化工,2015(16):269-270.

作者:王吉秀 李博 秦丽 祖艳群 李明锐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