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服务平台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

第三方服务平台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

【摘要】第三方平台服务近年来发展迅速,也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家倡导公共服务背景下,传统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也需要积极转型,发展线上业务。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经典营销理论,总结第三方服务的特点,具体化了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相关领域研究,营造有利发展环境,开展新型第三方服务平台教育实践以提供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服务;4P;理论;大数据

一、第三方服务平台与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新需求

近年来第三方平台服务发展迅速,也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社会关心,学生需求,政府鼓励,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第三方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展培训(例如网易公开课,TED、网站微课等)具有很强的服务功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具有“公共性”和“服务性”,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公共物品,并依靠第三方平台为学生提供服务。第三方服务平台,最早可追溯到第三方商务模式,它是制造业和零售商终端的服务商,以营利为目的,为企业搭建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以其高效、便捷和合法的信用环境,使企业交易双方建立诚信,依靠其公开透明的模式,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把第三方平台引入教育领域,能够为培训学员提供线上培训服务,应该是高校信息化过程的一种全新模式,同时也可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补充。当前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的研究较少,需要对其发展模式加强研究,尤其是继续教育领域,以促进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继续教育培训结合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发展壁垒

高校第三方服务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第三方服务平台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呈现了以下几个短板,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的合作项目单一,盈利模式低端,管理水平不高、销售渠道单一,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性差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在:

(一)继续教育的合作项目模式单一,网络培训项目需要完善

目前第三方服务的平台有微信公众号和APP两种形式。从盈利模式上划分为盈利与非盈利两类。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多为继续教育学院官网和官方微信号。具有教学功能的多为网络APP和网校微课。对于有继续教育需求的高职学生,一般院校多以学生需求为主,校外社会培训为辅的教学模式。院校继续教育第三方服务平台多数为服务本校学生设立项目,大致具体分为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资格证书培训等几类。模式比较单一。对于有盈利需求的第三方服务平台,针对教育的特殊公共物品,需要完成提供服务和盈利双重目的。从营销的角度上讲,培训项目产品需要创新。渠道需要拓展,营销模式需要结合多样化。为学生学生客户提供设计培训方案,于微信公众号,吸引潜在消费者的关注,通过微信或是线上APP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在第三方服务平台方面,很多平台尤其是校园官网都只是简单地将线下业务放到网上,或者在手机里设计对应APP,这并不是优质。

(二)盈利模式低端,未形成综合的定价方式

作为具有特殊性质的教育产品,除了具有公共性的属性之外;作为继续教育这种项目(高校教育服务衍生教育产品),也需要具有盈利性质。教育项目的定价是政府定价,而继续教育的各类培训则需要物价局根据市场需求定价或是与其合作的培训机构定价。市场上各个培训机构从企业性质上讲,是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兼顾政府和市场的双重目的,最大化的为学生争取利益。合理调整价格,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互联网产品定价与传统定价有很大不同。为了普惠制教育,往往会低于成本,甚至有时是免费为学生提供培训。原因在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和互联网带来的流量重视。因此,“流量定价、生态圈定价、预期收益定价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定价原则。”i市场调整价格是营销学中常用的定价模式。因此,设立合理的价格区间,有效满足学生培训需求,适时调整价格,是第三方服务平台与高校继续教育结合发展模式的探索形式,也可以引入营销中的4P理论(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分销、promotion促销))来调整适当的价格调整策略。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是最好也是最适合的方式。

(三)第三方平台与高校继续教育融合管理水平不高、销售渠道单一

利用互联网整合大数据,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取学生培训需求,整合线上资源进行线下培训,是二者结合的有利途径。当前高校官网及教学APP,主要针对高校利于自身的管理开展的,大部分是结合本校内的资源,利用第三方企业服务平台开展融合的很少,间接渠道仅限于线上支付功能或网上报名、查询功能。从营销的渠道上角度,没有深入探求学生培训需求,欠缺全流程的服务,包括能够全方位掌握学员的培训前报名咨询,培训中学习辅导,培训后复习及精准掌握程度技术分析,已完成终身学习的服务理念。不能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定位。在管理上也仅限于官网的报名及成绩查询功能。并未做进一步的大数据分析和技术结合。销售渠道单一。

(四)营销灵活性差,缺乏终身学习持续性的理念

第三方平台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数据整合,缺乏差异化管理,由于数据本身是一些基本的报名数据,仅记录学员的单个相关数据。但是在数据整合方面并没有进一步的智能化的分析,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并没有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营销的灵活性差。继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补充,往往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继续教育机构更要重视营销服务项目的多样性。建立终身学习的拓展,形成具有广泛性、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网络平台,大数据计算,积极寻求官网之外的网络营销尝试。第三方服务的模式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利用第三方平台的智能化运算,可以精准定位不同客户的需求,对不同的培训需求群体进行标记,这些网络平台可以为学员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从而实现了多渠道的综合性培训服务。

三、高校继续教育与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发展壁垒,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可以与第三方平台结合发展,具体措施为:

(一)结合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继续教育项目的产品创新

运用互联网服务平台理念,继续教育项目需要认识到产品是教育的根本。不仅要适应学员的需求,还可以结合大数据的背景,利用其短平快的流量特点,更好的为学员服务。利用线上交易,加快第三方服务平台模式下的教育产品创新,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限于简单的线上产品的迁移,往往要求高校线上服务的更迭,更加实用便捷的线上操作服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真正树立以学生客2018年第12期下旬刊(总第71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2,2018(CumulativetyNO.718)户服务的理念,提高学员线上体验,积极借鉴第三方服务平台的线上数据,使得服务内嵌与线上交易,实现产品迭代。用于资源共享和不断发展的培训产品创新。

(二)建立大数据思维,结合第三方服务平台,形成更为综合的定价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线上支付功能,仅限于教育项目的产品支付功能,这种简单的支付功能拓展的空间巨大。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是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项目由此获取了较大的业务机会。因此,应以开发的心态,长远的眼光加强与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合作,利用流量定价,生态定价,未来收益定价。形成更多产品组合,建立生态观念,恰当运用网络免费策略,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产生更有利于教育长远发展的定价机制。因此,高校与第三方服务平台合作中,不仅限于满足简单、充当教育培训批发商;而应注重与其就业服务系统的直网络对接,不仅要嵌入系统的后台资金划转,更要打通与前端学员用户的在线连接咨询渠道,以融入前期咨询报名线上功能,强化对报名数据信息流的掌握,数据技术分析。增强对终端学员客户的继续教育粘性,为后续转向终身教育综合服务模式奠定基础。

(三)加强合作,完善网上服务渠道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更应重视合作,将不同的网络平台整合,深化合作,是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渠道的创新。校园官网应不断加强在线服务渠道建设,强化与市场电商平台、核心网络教育平台系统的对接。建立更为互动、开放、扁平化的在线服务渠道,实现利益的均衡是关键,注重流量管理是核心。主动融入第三方支付,信用担保等交易商的服务,并构建多领域、多方服务、整合资金流、信息流,加强风险信用管控能力。通过收集大数据的信息,深入挖掘,精准识别用户的培训行为,将网络平台合作视为渠道的拓展,形成全方位的培训服务。

(四)强化营销灵活性,结合第三方平台,建立终身教育的服务理念

传统教育以面授为主,结合线上服务平台,打造开放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终身教育的服务理念,是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为了满足学员需求为中心,重建培训业务流程,建立面向学员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第三方教育服务的在线化。将在线业务平台向就业、法律咨询、信用担保等第三方服务商开放,吸引各个领域服务商进驻平台,开展继续教育综合服务模式;借鉴电商平台运用服务经验,对教育服务在线业务、信用评级、就业信息、资金担保等全面管理,聚集更多的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服务。开展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为学员提供信息、定制化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提供等在线交易服务撮合,吸引更多的培训学员和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进驻。提高平台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信用流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提供优质、全面的终身教育服务产品,形成持续性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发展。综合来讲,对第三方平台继续教育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案例支撑。以大数据的宏观视角,我国高职院校第三方服务产品依靠网络平台的技术,内生出继续教育产品创新动力,促进继续教育稳定并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该领域仍在快速发展,有关的发展模式主题研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深入挖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凤军,朱国超.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创新———以招商银行实践为例,开发研究2017年第1期.

[2]周易思弘,汪名扬,陈思融.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盈利模式与发展壁垒思考.

[3]杜征征.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兴起与发展[J].银行家,2012(11):17-20.

[4]肖雪峰,冯华,奎晓燕.互联网金融营销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7).

[5]李新霞.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营销案例分析经贸实践.开发与研究,2017年1期.

[6]彭欣.中小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

[7]程军,石彦欣,刘皓.第三方支付与贸易金融.《银行业经营管理》,2014.6.

[8]李新霞.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营销案例分析经贸实,践开发与研究,2017年1期.

作者:王富秋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