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探索

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探索

摘要:教育观念是影响基础教育改革是否符合时展趋势的关键因素。目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在我国教育界达成普遍共识,且正逐渐取代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理念。杜威在现代教育发端之时提出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这对我国教育观念的转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杜威的经验论思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建设者、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学生新旧经验联结的激发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关键词:杜威经验论思想;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定位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思想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标志着一个时代。经验论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为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我国当前正处于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杜威的经验论思想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改革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将杜威经验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一、杜威的经验观

经验即人(经验的主体)与环境(经验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式。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杜威提到,经验是达到自然、解密自然秘密唯一的方法,而经验所揭露的自然在其中又得以深化、丰富化,指导经验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经验过程中,我们对环境有所作为,而环境又反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另一方面,经验是行动与承受的变化和联结。经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主动方面,即尝试,对事情有所行动;一个是被动方面,指承受结果,即对经验进行处理,就会产生结果。杜威认为,只有将活动与活动的结果建立联系,经验才具有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杜威反对传统中所认为的经验是在同过去经验有某些固定的结合或相吻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期望的习惯的思想。杜威认为,真正的经验应该包含反省思维,并将经验分为原始经验和反省经验。原始经验只看到了某一行动方式与某一结果存在关联,但并未看到两者的具体联系,因此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而反省经验,可以让个体看到结果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原始经验和反省经验关系紧密,原始经验为反省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而反省经验作为精炼的第二级产物,又可以作为指出和回溯原始经验中某些东西的途径,以解释原始对象。

二、杜威的经验论思想

杜威的经验论思想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也有所体现,首先,杜威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是产生于社会传承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及个体存在必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独立于生活以外的异物。杜威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间接经验的传授,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获得经验。只有亲自用身体作用于世界,才能感受世界,对世界有真正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适应现有的社会生活需要。其次,杜威的经验论思想还体现在另一教育命题中,即“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学习的目的和回报就是获得持续不断成长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一定产生于教育过程中,除了内在目的之外,教育过程以外不存在目的。而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积累的过程。个人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因此,杜威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还要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积累的经验不只是在个人生活世界所得,还要有超越个人的人类经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经验的质量,促进经验的重构或重组。这种经验的重构既能增强经验的意义,又能提升指导后续经验进程的能力。因此,教育是连续的。正如杜威所说,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围着经验的一种发现过程。最后,杜威在反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反省思维”为教育目的。培养反省思维首先应当确立疑难的情境,其次应对已知要素进行尝试性的解释,确定疑难所在,然后进行仔细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详细阐述尝试性的假设,从而确定哪一项假设可以解决疑难,最后将某个假设作为行动的计划,以此验证假设。经验蕴含在情境中,因此,反省是在情境之中的反省。

三、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1.当前社会背景

当前社会进入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在知识经济下,知识被赋予经济学含义、生产力含义和经济效益含义,成为一种商品和资本。由此,生产要素从原有的原料、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转向知识信息这一类无形资源,经济发展从原有的资源依赖、劳动依赖转向技术依赖、知识依赖和教育依赖。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科学到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换代越来越快,这就意味着,在知识经济下,创新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智能生产是新经济时代的又一特征,智能生产主要是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模拟人大脑行为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即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原有的一些较低端的劳动形式被机器所替代,如工人、秘书等职业。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有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革新技术,其精确性和效率远超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但同时,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在创造、决策、情感等领域,人类依然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全球化是指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全球意识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作为一种高层次、全球性的整合趋势,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构建“人类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但对于各个国家而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又是一种挑战。面对强势文化的输入,发展中国家能否继续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全球性的经济分工,又使许多国家的传统产业受到冲击,导致失业人数增多。由此可见,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协调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2.当前教育变革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改变使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主要生产力,科技的更新换代要求社会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智能生产的不断普及对人的思维、情感和创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还是学生个体发展过程,学生应当拥有面向决策、创造、管理、情感沟通、跨文化合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而全球化又再一次对公民的身份认同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同时,世界各国日渐紧密的联系也要求学生应当具有人类高度和世界层次的眼界。在课程中,传统的知识授受型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当前的知识学习应当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由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不能静态地呈现知识,而应为学生提供刺激其自主建构的机制和手段。同时,随着科学的进步,智慧教育的理念逐渐走入学校,教师可以依靠各种现代技术构建有效的支撑体系,从而实现新的教育体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构建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学习。信息技术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中得到更深入的体现,教育过程越来越体现个性化。智能技术逐渐打破了课堂的封闭性,为课堂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促使课堂与社会实践无缝对接,课程发生巨大的改变。

四、杜威的经验论思想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启示

社会步入新经济时代,呼唤着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传统教育以分数为导向,依靠知识灌输和反复操练来达到教育目标。自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学校教育有了一定改善,但仍然不改追求分数的本质,许多措施流于表面,并未真正达到改革教育的目的。教师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其角色定位影响着整个课程的实施。教育的变革势必导致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变化,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继续深入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杜威的经验论思想强调教育的情境性,教育具有主体性,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等,与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其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建设者

在社会的变革下,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知识授受式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决策、情感沟通等能力。教育的过程在于构建情境,合理构建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课堂情境的创建提供了条件,因此,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正如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应当走进生活,实现与生活的统一。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杜威认为,教育的功效首先表现为联合目的之一: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要能够共同生活。而当正规教学与训练的范围不断扩大时,会存在这样的危险:人们在比较直接的共同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在学校获得的经验之间,会产生糟糕的割裂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创建学习情境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为基础。首先,教育作为共同生活的需要,情境中的问题应当指向人类共同生活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见识、社会兴趣及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解决。其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所创建的情境应当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结合,把当前情境与先前活动联系起来。而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确保情境中包含各种事物的联结,使学习不只流于字面,更要体现各个事物灵活多样的联系。同时,教师不仅应当关注自己所创建的情境,还应当认识到那些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方法,即学校环境或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这类情境进行判断和筛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间接知识是他们有效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而真正的学习是在疑难情境中依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杜威所说的在情境中进行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中引入各种问题,确定各种目的,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教育不仅仅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影响,还要通过教材的价值和问题本身,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

杜威认为,单纯灌输知识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在经验探索和探索结果中生成的,因此,教育不应该具有压制强迫的意味,而应当是一个对个人的积极趋势进行引导的过程,学习过程应当是学生对环境刺激的反思过程。由此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整合。当前的教育变革也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处于支配地位的权力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运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向前发展。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在教学中凌驾于学生的传统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丧失了领导地位。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倾向于把教师看成是独裁的统治者。实际上,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明智的领导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学生缺少经验,考虑问题片面不够成熟,教师要凭借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有经验进行升华,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从而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而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选择、消化和重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改变传统的权威者形象,与学生平等相处,又不能忘记自己的引领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应当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应付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偶发事件。同时,丰富的学科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国家培养该门学科的专业人才。教师还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只有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而非控制者,因此,教师应当适度参与课堂活动,适当展示和解说,给学生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3.教师是学生新旧经验的组织者

当前的教育观念认为,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学生自身原有的经验,正如杜威所说:“过去的成就提供了理解现在的能够自由运用的唯一的工具。”学生所学习的新经验应当是从学生已有经验中“生长”出来的,然后学生要将新经验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是关键理念,换句话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自身经验为本,这与杜威的思想不谋而合。杜威认为,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选择,以“面向未来”为选择的标准,让学生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杜威认为,经验是具有连续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范围内“长出”问题,再通过问题将教育的经验范围扩大到新经验。而学生习得的经验,应当建立在学生直接的亲身经验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新旧观念的联系,还应该注意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当下生活相联系,将经验与课业相结合。教师在对经验进行组织时,并不是不能传授材料,而是材料的传授应当在学生经验极为有限时,教师提供材料作为辅助,传授的材料应当是学生所必需的,且是个人观察所不易获得的。

4.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当前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应是自身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杜威认为,生命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命。学生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前的生长要为进一步的生长创造条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做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和保证学生成长,从而推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个体的发展在于能够运用各种能力和思维改变环境,实现新目标的主动精神,然而,仍然有不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取得高分,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考试的机器,其所学习到的知识只是表面的,学生的主动精神并未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还应该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过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应当是知识符号,而应当转化为个人终身受益的能力。杜威认为,除了教育过程中自身的内在目的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外在目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关注学生与成年人的差距,而应当关注学生的当前行为,寻找具有成长可能的行为,挖掘行为背后的联系,使其成为发展的手段和使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以自身的魅力来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就是使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精神的存在。”因此,教师应当用自己的兴趣和魅力,对学生的性情产生长远的影响,激发学生持久成长的愿望。教师的目光不仅应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应当注重学生当下的发展需求,正如杜威所说:“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命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命,是同样真实和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命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当前社会相较以前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于整个教育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教育的变革也必然导致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杜威的经验论思想建立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反对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这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杜威的经验论思想对于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理解并积极将新课改的思想运用到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紧跟时代潮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能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而应当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落到实处,真正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身的经验,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汤慧丽,刘广利.杜威的“经验”思想及其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2]叶澜,白益民,王?,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胡钰涵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