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儿童发展心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学前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体、语言、思维、个性等都会得到快速发展。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上,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为儿童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可以引导儿童树立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学习生活心态,引导儿童思维、行为、性格等方面的正向形成。以儿童为本,增强家庭氛围,以此来保障儿童未来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停留在教学的阶段,没有普及到实际的应用领域。我国很多家长在进行学前教育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智力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学习特点,容易对某些动作和话语进行模仿,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注意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最终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当前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1.10~1岁阶段的儿童教育0~1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咿呀学语,对于一些事情,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同时对周围的事物开始产生好奇心。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的说话和发音启蒙等。而现实中很多家长认为此阶段的孩子并不具备学习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孩子言行上的教育。

1.21~2岁阶段的儿童教育。1~2岁阶段的儿童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能力,而且有着较强的与别人、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的意愿。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很愿意和孩子进行交流,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此时的孩子就应该接受一些早教,自行通过使用书本、卡片对孩子进行数字、文字、诗歌等内容的教学,甚至有的要求孩子对简单的内容进行记忆。其实这些做法对于刚1岁的小宝宝来说并不是完全有利的,也不一定能够给宝宝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1.3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教育。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智力在此阶段内得到较大的发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周遭的事物进行探索,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印象。在这个阶段的家长们会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入园的准备,让小宝宝们能够适应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大多数的小朋友那里,这个阶段是不爱学习的,对于家长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其最关心还是如何玩耍。

1.4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教育。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锻炼并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意识,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此时的家长们喜欢通过各种各样的才艺内容来教育指导孩子,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只是简单地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模仿学习,由于其爱玩的天性,很多孩子会有各种借口、以各种形式逃避学习,进而争取更多地游戏机会。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地智力随着其年龄地增长而不断发生改变,而学前教育主要是以家长的经验来实现,家长的经历和经验决定了学前儿童的学识情况。虽然一些家长的经验能够帮助其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但是其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却可能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断决定孩子的学习内容。家长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基本上都由家长来决定。而家长的决定依据则是其在社会上习得的经验和传统的教育思想而做出的。很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实行成功教育和经营教育,按照自己的想法从小培养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过早地将压力传递给了孩子,而减少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社交沟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的教育。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揠苗助长的行为。

2.2家长只知道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却忽视孩子成长过程。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时基本上只关心孩子有没有掌握到其灌输的知识,却很少去关心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段是否能够、是否必要掌握这些知识,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是否有其实用价值,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2.3家长制定的学习内容与学前儿童的兴趣相冲突。家长们在为孩子们制定学前教育计划的时候,注重其眼中的实用性,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错误地认为儿童的学习内容就应该具有实用性,却忘记了儿童爱玩、爱闹的天性和其智力发育特点。首先,学前儿童的教育应该注意其趣味性和具体性,儿童对于事物的形状等较为敏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关的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新鲜事物,提升其学习效果。其次是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家长在制定儿童学前教育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以孩子的兴趣特点为中心进行,要注意观察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反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3.11.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1.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主要对母亲产生绝对的依赖心理。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的需求就是和母亲在一起,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一般比较虚弱,需要亲人主要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熟悉周遭的事物,认识这个世界里的每样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免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

3.21.5岁到幼儿园前的学前儿童实际需求。1.5岁到进入幼儿园时期的儿童已经初步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能够独立行走,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肢体和语言表达愿望,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其通过视觉、味觉、触觉等了解事物的颜色、气味和形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父母亲的依赖性也很强,但是更喜欢在户外进行玩耍。很多孩子会进入模仿状态,对成年人尤其是自己父母的一些动作和行为进行模仿。在这个阶段中,家长需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在带孩子玩耍时帮助孩子学习一些知识,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基本的社交礼仪等。同时,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

3.3刚进入幼儿园阶段的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儿童,由于其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需要与其他的同龄人长时间地相处,一些孩子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接触,这主要还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完全度过依赖家人的时期。此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走进幼儿园,接触新鲜事物。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会迅速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中,开始对其他的人和事物产生兴趣,并且开始与他人产生交流。在这个时期的家长应该注意向孩子了解其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向,鼓励孩子积极融入集体,积极学习新知识。在这个时期,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4儿童情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教育设计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模式,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强调对儿童的关爱和对儿童权利的关注至关重要,她谴责惩罚式的教育,倡导尊重儿童的教育[1]。学前儿童的心理包含了很多内容,以情感发展认知为基础,因为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就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2]。在家庭教育的视角上看,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游戏等内容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也就是说,家庭交流是儿童成长环境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想要让儿童在这个时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就需要将心理发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比如,表扬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外在心理环境因素。能力和努力取向的表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表扬者的真诚程度、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性别等主体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和任务难度等外在环境或客观因素[3]。基于心理发展理论和实践,需要把握儿童交流互动、儿童空间、装饰、功能等方面的体验和感受。第一,在家庭教育当中,需要先从家庭空间开始。例如:在家庭设施的摆设上、家庭用品的使用上,都需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对物体和空间产生对应的情感。家庭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为儿童构建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让儿童在获得对应的幸福感的同时,保证儿童成长方面的需求,让儿童对家庭物品产生好感。例如,儿童营养的状态、智力的发育、身体的发育等。再例如,在家庭设计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学前儿童的特征,为儿童设计自制木马,这个过程可以和儿童一起进行,在亲子互动中,儿童就会对家具产生很强的情感认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幸福感。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儿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思维发散的能力[4]。将儿童发展心理和实践过程相互结合起来,这样长久下去,就会避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良情绪的出现。

5家庭教育视角下儿童语言能力的心理学应用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边的环境和情感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在变化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先发现儿童的心理变化,之后分析儿童不善言辞的内心感受。不少教育者可以通过儿童的情绪和动作表情,推断出儿童正确的感受,及时进行情绪疏导,提高儿童对应的语言应用能力。儿童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需要注意环境的营造,使用一些直观的事物或是图像,帮助儿童构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育者使用互动阅读或是表演阅读的方式,增加儿童的词汇量,使用一些故事情节,引导儿童正确的应用语言,这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加深儿童对任务的理解,对文字的使用,以此进一步锻炼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在空闲的时候,也可以与儿童共同观看动画片,如《宝莲灯》《葫芦娃》等。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可以让儿童将文字和图画联系起来,增加对知识的感悟,形成持久性的记忆力。在家庭阅读的时候,主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

6儿童创新思维发展和家庭游戏教育设计结合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需要根据儿童的智力需求,设计对应的游戏。设计的游戏,不仅需要给儿童带来欢乐感,还需要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一般,器具性玩具可以提高儿童认知起点,展现较强的真实性和创造性。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在设施模拟的时候,儿童喜欢生活物品,主要原因是不少物品儿童不能通过视觉对其产生感知能力。也就是说,缩小比例的物品,儿童比较感兴趣,也可以真实地认知到物品的特征。第二,游戏设计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创新性。例如:拼图、折纸等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实现思维的扩散。第三,游戏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增加体验感,实现知识的传授。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让儿童乐于游戏,喜欢挑战。另外,家庭榜样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结合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儿童的内心,减少思维冲突。

7结语

学前阶段,儿童柔韧性较强。学龄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思维提升阶段,阅读和数字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另外,情绪的发展对儿童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中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内在的个性倾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的机会,锻炼儿童的思维和沟通能力,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梅,倪志勇.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价值新探[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2):80-83.

[2]黄翯青,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4):434-441.

[3]邢淑芬,林崇德.表扬对儿童心理效应的调节与中介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66-70.

[4]李艳芳.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J].心理月刊,2019,14(10):33.

作者:丁书新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发现王国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