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独生子女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随着政策的变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变成一种社会问题。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立足于家庭环境和子女主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从环境及主体出发提出解决对策,致力于通过摆正教育观念、协调家庭环境因素等方式帮助独生子女摆正在家庭生态领域中的位置。

[关键词]生态学;家庭环境;教育;独生子女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的复杂性及诸多衍生的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来,我国的生育政策有所放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开放二孩政策”,以应对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调等问题。然而,数据显示,二胎比例并未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有十分明显的增长。由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成为教育界广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以往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1]。其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普通家庭教育的区别并未凸显。比如有的教育学者认为,独生子女更多地表现出自私、任性、娇气、依赖、自理能力差、具备强烈的逆反心理等,但这些行为表现也会出现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其二,以往的研究更多地站在社会学调查的角度解释独生子女的特异性或同质性,或以教育学的经验对独生子女教育进行分析,其研究方法不够严谨与规范。独生子女家庭与其他类型的家庭所处的教育背景和面临的教育情景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其特殊性的溯源,落脚于每一个家庭单位中的生态结构的变化。与自然生态同理,家庭单位中的教育需要保持一个平稳恒定的状态,当组成结构发生改变的时候家庭教育生态将会面临失衡问题。因此,笔者从教育生态视野角度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探讨。

1独生子女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放开生育政策,但在人口统计上并未得到飞跃性的变化[2]。种种因素使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态环境有了相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体与环境两个方面。

1.1家庭构成的重心化严重

环境的异质性增加主要体现在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结构变化。其一,独生子女变成全家人的焦点,比非独生子女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及投资,但是同时也承担更多的期待和压力,往往会出现敏感焦虑等心理障碍,没有达到家庭成员的期许时很容易出现失落等消极情绪和反应。其二,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会面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共同关注一个孩子的状况。

1.2主体存在的共生性缺失

从生态学的视野来看待家庭中子女共存的问题,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中共生的存在,这种竞争且共生的关系使子女具备一定的与人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促进个体的生命力增强。相反,当家庭中缺少共生条件,个体易缺乏竞争力,兄弟姐妹作为最佳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增长与同辈人沟通能力的最佳选择。兄弟姐妹的缺失带来的唯一性会导致子女的变异性增加,因此独生子女往往更多地表现出强调个人权利,较高的独立意识和更多的民主意识,但是在独立能力、集体责任和意识等方面要弱于非独生子女,且更多的表现出不能吃苦、包容性差的特征[3]。因此,了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时需要从以上两个因素来综合考虑。对于家庭教育问题的治理则可以按照生态学理论的观点,从主体和环境两方面共同治理、统筹兼顾,从调整主体以适应环境或者通过协调环境以适应主体的方式,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从环境入手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是构成子女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环境的因素,即家长的教养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的供给问题就会发现,当某种物质匮乏又没有替代品,或当物质富余又不加节制时都会对主体本身造成一定的限定,比如现代家庭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孩子智力的提高,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班,但是忽略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性格的培养。当家庭中出现一定的限定因素时,就需要根据富足和缺乏的成分来进行调整。

2.1调整心态、端正认知

家长需要调整心态,具备理性的爱[4]。爱是相互的过程,需要有互动的呈现。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能真正明白互动的爱,爱是需要表达的。家长要根据自身的家庭状况和子女的性格特点给予深刻的爱,让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理解爱的真谛。

2.2调整教养方式

首先,要在教育投入上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及分析,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滋养式浸润式的投入,不可以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5]。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即“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种效应的滥用在家庭当中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抱有一种美好的期待,通过类比等方式发现效果与期待并不吻合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其次,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教养方式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生活中的教育更多的是言传身教,民主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关联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具备不同效果,所以作为父母需要给子女营造相对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使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作为主体体会到在家庭这个小单位中积极向上的生活能带来正向的体验,要认识到除了文化课程以外,父母也同样关注自身为人处事的能力,从而从更多的角度理解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6]。

3从主体入手改善子女的家庭生态

3.1协调家庭因素,避免生态失衡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指的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某一个物种和其他的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空间位置及功能地位[7]。成长依靠于一个恰当适中的生态位,放眼于家庭当中,子女作为家庭的主体,其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年龄的差距,家庭教养的方式、条件及教养愿望都会成为生态位的影响因素。当各个影响因素都在其正常范围内和谐相处时,作为主体的子女就能获得最佳生态位。反之,当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冲突或者发生干涉时,就会引起主体生态位失衡。比如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较高但是家庭条件有限,则子女的生态位会呈现更高的一般性即泛化体现,当子女数量增多而家庭条件有限时,家长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如果出现不公对待可能导致子女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换言之,当家庭供给处于十分富足的状态时,而更多的资源对应的又是单一的个体时,个体的发展的持续性会被切断,这种环境下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3.2增加子女竞争性,提高共生力

增加竞争性的方法可以从控制供给入手,当资源过于丰富的时候,作为主体的子女对于资源的利用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大部分家长作为供给方很难隐藏或减弱他们的爱和关怀的给予,所以可以通过增加竞争者来分解独生子女的中心意识,比如将子女送入到教育机构等团体中,在众多同龄人中分化个体的为我意识。其次可以借助家庭之间的联合活动来增加子女之间的竞争性,可以经常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活动,子女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及沟通的机会,促使其了解自身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位置。最后,可以通过家庭资助或者领养儿童等方式,将外来人员以不同的方式带入到家庭中,使子女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得到同等对待,也可以化解有可能产生的个体自我性发展。本文以生态视野的角度对家庭教育中关于独生子女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理解,对于相关类似问题的探讨将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参考文献]

[1]韩阳,于辛瑞.家庭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8(2):58-60.

[2]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1):1-8.

[3]王以新.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翔平.透视独生子女家长的心理障碍[N].北京日报,2014-09-14.

[5]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4):9-13.

[6]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05(11):121-122.

[7]孙儒泳.动物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时东方 樊丽娜 金春善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中心实验室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吉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