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电视剧范例6篇

独生子电视剧

独生子电视剧范文1

二、剪接失度冗长拖沓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

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六、重导轻编位置失当

独生子电视剧范文2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二、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三、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四、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独生子电视剧范文3

二、剪接失度 冗长拖沓 三、见好不收 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 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 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六、重导轻编 位置失当

独生子电视剧范文4

一、对两大剧场现状的分析

对大多数省级卫视的黄金时间剧场来说,主要压力来自于央视八套(电视剧一中老年观众)、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一青中年观众)、安徽卫视(电视剧一青中年观众),这些频道的竞争节目主要在19:40~22:20之间,对各年龄层的观众都有杀伤力,在夹缝中求生存,显得很艰难。如果一个省级卫视在名气和购片实力上都呈现弱势,就算是在同时段播出相同的电视剧,因为频道影响力较弱,收视率也难以与之抗衡。

对午夜剧场来说,收视压力主要来自湖南卫视(电视剧一中青年观众)和本地电视频道(电视剧一中青年观众),这些频道的竞争节目主要在22:30~24:20之间,这一时段湖南卫视全部是独播剧场,外加强势媒体的强势宣传;本地电视台播出的剧限制较小,而且从黄金时段(20:00)一直延续下来,这两大类媒体网罗了大部分观众。

二、对两大剧场现阶段编排的建议

(一)黄金时段剧场

1 暂不考虑大规模使用独播剧

很多时候,相同的电视剧在同一个时段,在不同的频道播出,收视率会出现很大悬殊,这很大程度上是播出平台的人气指数造成的。客观地说,与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等相比,大多数省级卫视人气指数不高、对观众的影响力不够、购片实力不雄厚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花巨资买进一到两部制作精良的独播剧,短期对观众可能会有一定的刺激,可是如果不能长期坚持这种高成本运作,用巨资提升的收视率会很快冲高回落,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的收视率。性价比并不高。

建议抓住重大节庆日、有借势题材出现等观众关注度较高的时期,引进优秀的独播剧。重大节庆日,观众往往在休假,对各频道播出的电视剧也会不自觉地有个对比,想看看哪个频道的节目更精彩。如果在这个时候,推出优秀的独播剧能抓住这些浏览屏幕的观众,会让他们很快对这一频道视留下比较深的好印象,多次采取这种方式,可以逐渐提升频道的影响力。

2 摆脱联合购买首轮或几轮剧的现状

当今的强势卫视频道,已经不在黄金时段播出联合购买的首轮或几轮剧了。联合购买同步播出,就意味着要和其他很多频道在同一时期瓜分同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试想如果我们自己是观众,我们愿意收看在各频道同时播过多次的电视剧吗?我们会对播出这些电视剧的频道留下印象吗?虽然买这样的电视剧会相对便宜,但是无法使低迷的收视率起死回生。

3 建议“借力打力”,重播收视率显著的全明星阵容大片

可以找寻的就是这些经过市场检验、观众关注度高的电视剧,一旦播出,观众在浏览频道时,会有亲切感,会给予关注。建议购买一两年前央视播出的收视率显著的全明星阵容大片。如推出“优秀历史剧展播季”,推出“红色年代展播季”播出优秀抗战题材电视剧;推出“知青年代展播季”等,这些剧题材重大、制作精美,播出时曾经“万人空巷”。而且近期重播较少、观众认同度较高,可以迅速抓住一个观众群。选择这些剧目有四大标准:知名度高;明星阵容;曾经的收视率高;近期重播少。需要考虑的要素;版权问题;购买经费较高。

4 建议把租碟屋的信息作为买片的参考

花大价钱买进一部电视剧,目的是高收视率的回报。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能够迅速地挑选到优秀电视剧,那就是看看租碟屋的租碟排行榜。因为租碟屋本身也就是一个收视市场。如果多个观众都乐意花钱来看一部片子。说明这部片子的受欢迎程度高,播出的胜算大。

(二)午夜剧场

1 重视非黄金档剧场

非黄金档剧场虽然播出时间较晚,但限制较小,播出题材可以多样化。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也推迟了都市人的休息时间,22:00以后时段的高收视率层出不穷。如:2007年9月9日~15日全国省级卫视电视剧排名前3位的电视剧中,有两部是22:00以后播出的。

2 重视港台片和韩剧

港台片和韩剧都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商业性较强、明星阵容大的剧集,内容设置多为豪门恩怨、婚外恋情、旷世情结和机关重重的阴谋,这些内容从来都是吸引观众的杀手锏。午夜剧场没有播出剧目出产地的限制,可以用来播放这样的电视剧,如推出经典港片播出季等。2008年9月9日~15日全国省级卫视电视剧排名前60位的电视剧中,有16部是港台片和韩剧。前3位中,有2部是港台片和韩剧。这些剧集引进比例较小,而且都在非黄金时段播出,与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同台PK,可谓战绩不俗。湖南卫视已经对抢占22:00后的电视剧市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播出的剧集基本上都是港台片和韩剧。需要考虑的要素:要播出的电视剧重播次数少;引进总数的限制。

三、对剧场宣传的建议

买进了好剧还应该让观众提前知道,通过大篇幅的宣传提前形成收视期待,也就是俗话说的“花了钱要有看相”、“不能让肉烂在锅里”。

(一)提前15天介入整体宣传

湖南卫视、安徽卫视在播出一部剧集时,往往是提前20天左右开始介入宣传片。安徽卫视独播一部《秀娘兰馨》,在频道中宣传得风生水起,就在武汉的小区里,大妈们散步时,都会议论议论:“安徽台马上要放一个叫《秀娘兰馨》的片子,讲的好像是珍妃。里面的人都蛮漂亮、衣服也好看”。果然,这部片子的收视率在播出当月全国省级卫视电视剧排名第三。可以说是风生水起的宣传让观众产生了收视期待。

(二)迢集悬念式预告播出量要加强

很多时候,观众在一集好看的剧播完后,会意犹未尽地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下集预告,下集预告往往只是个悬念式的简介,看过之后让观众对剧情愈发欲罢不能,这就是“鱼饵”。建议在全天收视率较好栏目的结束字幕滚屏前,插播一次当晚电视剧的逐集宣传片。

(三)全频道一盘棋椎介电视剧

作为“大盘股”,电视剧播出,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科组的事,而应该是全频道的事。在一部好的电视剧播出前娱乐栏目可以进社区推介、新闻栏目可以制作相关明星的娱乐新闻推介、旅游栏目可以到拍摄基地去推介、综艺栏目可以请相关明星到场讲述拍片故事。全频道从各个角度让电视剧预热、让电视剧风生水起。

需要考虑的要素:要播出的电视剧很优秀、值得推介;相关运作经费较高。

(四)多个媒体联合推动

独生子电视剧范文5

关键词:选材;人物;矛盾;

近年来,谍战题材电视剧充斥大众屏幕,造就了一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谍战剧,如《潜伏》、《地上地下》、《青盲》和《独刺》等。这些较为成功的谍战剧大都有以下几点共同点:情节上植入了“深入或潜伏敌人内部”的典型环节;叙事上倚重悬念设置,结合延宕和巧合等策略推进;情境上险象环生,常将人物推向生存或心理绝境以拷问其立场的坚定性;主题上在敌我二元对立系统较量中提炼并强化恪守崇高使命、坚守革命信仰的人物精神品格,最终实现高扬主流价值观的叙事任务[1]。2012年新近播出的谍战剧《独刺》在沿袭上述共同点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另辟蹊径,带给大众一剂别有风味的谍战剧大餐。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一下《独刺》的叙事特色。

一、选材:谍战题材与婆媳家庭题材相融合

纵观电视荧屏上炙手可热的题材类型,谍战题材和婆媳家庭题材堪称题材风云榜中的一生一旦。谍战题材剧以潜伏敌方完成谍报任务为主,气氛大都较为紧张硬朗,偏男性化风格,而婆媳家庭题材剧则围绕家长里短展开,气氛较为轻松,偏女性化风格。电视剧《独刺》具有开拓性的将这两种题材巧妙融合,使得该剧有“母子版《潜伏》”和“年代版《媳妇的美好时代》”之称。

《独刺》主要讲述了解放前夕,地下党员宋怀珍奉命前往山城恢复地下工作,首次执行任务时被党通局王新民抓住,却因此与失散多年在保密局工作的儿子林孝成相认。为更好的潜伏,宋怀珍开始同特务儿子一起住,却与思想前卫的儿媳蔚蓝矛盾不断,上演一场场婆媳战。同时,宋怀珍还要巧妙躲避各方的怀疑,策反牛师长、儿子,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故事简介,我们可以看出该剧融合了诸多谍战元素和婆媳家庭元素。首先,该剧是一个标准的谍战剧,因为它包含了谍战剧中所需的各种元素:潜伏、被怀疑、完成谍报任务和策反。潜伏,每个谍战剧中的主人公都在执行潜伏,剧中宋怀珍作为地下党员潜伏到特务儿子林孝成家里;被怀疑,这是我方谍战人员处境危险的主要原因,剧中宋怀珍虽被失散多年的儿子林孝成从监狱中认出并救出,看似已经平安,实则处处被人算计怀疑;完成谍报任务,潜伏人员潜伏的目的就是从敌人内部弄到各种机密情报,协助前线作战,剧中宋怀珍始终在巧妙执行各种任务;策反,其实这是任务中的一项,大都是争取尚有良知的敌方将领站到我方阵营,以从内部瓦解敌人,剧中宋怀珍顺利策反了掌有兵权的牛师长、林孝成。其次,该剧中也具备婆媳家庭戏的诸多元素,婆婆、儿子、媳妇这三个婆媳戏的砝码一应俱全。婆婆,宋怀珍进入儿子家,除却潜在的地下党领导人身份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一对小夫妻的妈;儿子,不论林孝成在外面多么富有能力,在家里面对两个最爱的女人,他去无能为力,注定是个夹板男,夹在老妈和老婆之间;媳妇,婆婆天生是冤家,因为这两个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虽然一种是亲情,一种是爱情。由此可见,《独刺》在紧张悬疑的谍战风云中,不时穿插各种婆媳斗法、夫妻大战元素,亦庄亦谐,让我们领略到“潜伏圣佛”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真实一面。

二、人物:多维人物与有特色的人物关系

人物是影视叙事的基础和灵魂。正如希德?菲尔德所说:人物是电影剧本的基础,它是故事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2]。有个性的人物和有特色的人物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成就一部电视剧,一些电视剧正是因为人物塑造的个性极致而让观众难以忘怀,如《渴望》中善良的刘慧芳、《士兵突击》中木讷上进的许三多等,同样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也能让观众对电视剧念念不忘,如《潜伏》中沉稳机智、有修养的余则成和心直口快、没文化的翠平这一对假夫妻的设置本身就充满矛盾,富有戏剧张力。电视剧《独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出彩的人物塑造和巧妙的人物关系。

(一)人物塑造

罗伯特?麦基说过:从本质上而言,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首先是因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他们每一个人在帮助刻画主人公复杂性格维方面所起的作用[3]。《独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太太,以老年人为主人公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但剧中老太太多重身份、多维性格让观众见识了一个不寻常的老太太。同时,围绕这个老太太设置了一系列年轻的各有特点的主次要人物,使得这个剧老少通吃,受众更广。

主人公宋怀珍是一个有双重身份的人物,表面上是国民党党通局特务林孝成的母亲,暗地里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即坚守自己的革命信仰又深爱自己的特务儿子,主人公的人物诉求除了组织交代的潜伏取得情报外,其内心是要求自己说服儿子弃暗投明,这种身份设定注定了主人公的挣扎纠结,易让观众移情;另一个主要人物儿子林孝成也具有多维性格,他忠于国民党,孝顺母亲,爱护爱妻,他既怀疑母亲宋怀珍是地下党而一次次试探,但母亲遭到别人怀疑调查时他却总是挺身而出、舍命保护,这个人物也一直在“忠”和“孝”之间游走;媳妇蔚蓝作为思想前卫的“麻辣媳妇”,虽然父亲贵为国民党司令,但她没有信仰,她的信仰就是老公林孝成,这个人物作为全剧的一抹亮色,每逢她的出场给观众带来的都是热闹轻松,有效调节了紧张低沉气氛;大反派王新民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有些才气却总是输给林孝成,他曾经忠于国民党,但是他所钟爱的党国却要抛弃他,为了保护家人安全,他只能通过算计别人来自谋出路,结果赔上性命。这些主次要人物或为了信仰、或为了生存而选择性的做出各种行为,人物价值、人物选择和人物行为构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从而让我们见识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波涛汹涌和众生百态。

(二)人物关系

各种人物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剧的人物关系网。如果把剧的全体人物想象为太阳系,主人公就是太阳,配角都是环绕太阳的行星,小角色就是环绕行星的卫星——所有这一切都由位于中心的明星的引力固定在其各自的轨道上,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的性格潮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3]。

剧中设置了四种极富戏剧张力的人物关系,即: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和同事关系。这些人物关系作为主次要线索贯穿全剧,展现出多种不同风格的人物关系图谱。母子关系作为全剧最为纠结虐心的关系主导全剧,宋怀珍与林孝成是失散多年终团圆的亲生母子,然而两人却身处两派阵营,宋怀珍为地下党员,林孝成却是保密局负责抓捕地下党的特务队长;夫妻关系,毫无背景的林孝成与司令千金蔚蓝的爱情与夫妻生活是全剧的一抹亮色,蔚蓝作为“白富美”的“官二代”,崇尚真爱,讲求浪漫与工作狂林孝成冲突不断。剧中林孝成与蔚蓝吵闹不断的夫妻关系一方面增强了戏剧效果,缓解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将林孝成的处境设置的更为尴尬困难;婆媳关系,这是该剧最有特色的设置,传统婆婆宋怀珍与时尚麻辣媳妇蔚蓝之间因为出身背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摩擦不断。宋怀珍不满意蔚蓝不仅因为她性格任性跋扈,更是担心儿子娶了司令千金后深陷敌方泥潭不能自拔,内外原因交加使得婆婆与媳妇开始就进入斗争状态;同事关系,剧中同事关系中有誓死相随的兄弟关系,如林孝成与阿贵。有机关算尽的敌对关系,如林孝成与王新民;有相互利用的制约关系,如林孝成与陈站长,这些关系既全方位地展示了男主人公林孝成在工作中的处境,又暗含了敌人内部勾心斗角的腐烂本质。《独刺》中的人物关系让我们读懂了虐心的母子亲情、战争状态下的纯爱夫妻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婆媳情、义气冲天的兄弟情,使得其包含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三、矛盾悬念

矛盾是构成剧的前提,缺少矛盾冲突的剧犹如一滩毫无生机的死水,难以吸引观众观看。《独刺》剧作者深谙其中之道,剧中处处设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人物常处内外矛盾夹击中。

首先,从内部矛盾——家庭矛盾来看,细分来具体是指母子矛盾、婆媳矛盾、夫妻矛盾。母子矛盾主要是宋怀珍作为地下党员同儿子林孝成忠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在设置这一矛盾时主要应用了希区柯克悬念理论中所倡导的‘信息悬念’,所谓‘信息悬念’指观众所掌握的信息量在某一时刻大于剧中人所掌握的信息量,两者之间出现了落差,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观众欣赏时产生紧张关切心里的悬念形式[1]。观众从开始就已经知道宋怀珍的真实身份,而林孝成一直在怀疑试探母亲这一身份,让观众始终担心宋怀珍的真实身份被发现。婆媳矛盾主要是传统婆婆宋怀珍和名门前卫媳妇蔚蓝之间家长里短式的冲突。夫妻矛盾则主要指享受恋爱、追求浪漫的蔚蓝与工作狂林孝成之间的斗嘴耍贫。其次,从外部矛盾——社会矛盾来看,主要是指宋怀珍常受怀疑和林孝成常遭事业对手打压。宋怀珍的真实身份遭到以王新民为首的特务的怀疑,王新民时刻都在盯梢意图抓住宋怀珍的把柄,导致宋怀珍常处险境。林孝成事业上的主要对手也是王新民,正是由于林孝成与王新民事业上的敌对,使得王新民更加努力的去查宋怀珍,以图一箭双雕。故而,外部矛盾使得主人公宋怀珍常处险象丛生情境之中,内部矛盾一方面让宋怀珍处境更为艰难,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紧张压抑气氛。内外部矛盾之间互相用力、张弛有度,从而增强了戏剧性冲突。

综上所述,电视剧《独刺》之所以收视、口碑双丰收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选材上它独创性的将谍战题材与婆媳家庭题材相结合;在人物上它大胆的用老年人做主角且以此设置巧妙的人物关系;在矛盾设置上它内外部矛盾之间一张一弛、双向发力。正是这些开创性的做法,成就了这部具有婆媳特色的谍战剧,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的全新谍战剧,将情感谍战剧开拓到一个新层面。

参考文献

[1] 魏南江.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独生子电视剧范文6

[关键词] 独播剧 广告 价值 传播

“独播剧”概念渊源于2005年央视的提出,凭借电视老大的传播地位和深厚的客户资源,央视在电视剧资源圈地运动中创新玩法,借助独播大剧刷新电视剧播放的游戏规则,通过《京华烟云》、《汉武大帝》、《大宋提刑官》、《八路军》、《亮剑》等独家大戏连续轰炸,中央电视台一套的“黄金剧场”收视率增长23.67%,市场份额增长20.12%。2006年的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上,“电视剧特约剧场”的一年冠名权更是轻松揽得1.88亿元的收入。而一向敏锐洞察市场先机的湖南卫视也主动出击,05年以800万买断《大长今》内地独播,在普通的播出时段上赢得了4000万元的广告收入,2006年,《金枝欲孽》、《创世纪》和《酒店风云》的成功也让湖南卫视信心百倍迎接2007年的独播剧风云,继湖南卫视后,各大卫视都盯牢“独播剧”这块大蛋糕,主打电视剧牌的安徽卫视也坐不住了,TVB大戏《我的野蛮奶奶》便是砸下重金的“引进独播剧”。2007年安徽卫视花3000万独家购买的《绣娘兰馨》,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该剧播到第二集就一举拿下全国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收视率第一名。其余卫视纷纷效尤,标志着我国的电视剧竞争从“首播剧”时代过渡到“独播剧”时代,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三高为特点的“独播剧”时代正式进入我国的电视剧市场。

一、“独播剧”的广告价值

“独播剧”的风行,其背后是广告的支撑,“独播剧”的广告价值在哪?对比首播剧,我们不难发现“独播剧”的广告价值所在。1.投放时段上的最优化;一方面电视台对耗资巨大的独播剧高度重视,也迫于独播剧经营的压力,在时间编排上都会安排在黄金时间上播出,因此多数“独播剧”无疑成了黄金剧的代名词,从而保证了较高的收视率;2.持续稳定的广告受众;独播剧拥有相对稳定忠实的家庭受众群,从而使广告能够重复不断地作用于同一群受众群体,加深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在通常情况下,电视剧又常常是合家共享的文化晚餐,这就为其中的剧中插广告汇聚了广泛而稳定的家庭受众,扩大了广告的影响范围,深化了广告的传播效果,达到了品牌的传播目的,引发了市场消费行为;3.“独播剧” 传播价值链长;“独播剧”往往都有广泛的市场炒作宣传,吸引了公众的广泛期待,甚至上升为社会舆论热点,人际传播和媒体宣传的结合使其具有充分的传播价值。我们选取创维、肯德基、伊利这三个不同产业内的知名品牌,进一步比较分析这三个品牌在《大长今》播出时段在不同卫视媒体的广告效果,这三个品牌针对湖南卫视《大长今》的投放量最大,创维达到46.4%、肯德基达到39.3%、伊利达到89.4%。而《大长今》为这三个品牌同样带来了极高的收视量,创维、肯德基的毛评点比重均超过90%,伊利也接近60%。综合起来看,和其他卫视相比,《大长今》为这三个广告品牌带来的媒体投资收益比最高,由此可见《大长今》的广告含金量!也从这个例子里面可以看出为什么众多电视台放投资巨金到独播剧上面,这也是独播剧的价值所在;4独播剧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从独播剧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独播剧”是指播映权、发行权等相关权限均被买断,买方拥有独家资源,只在特定播出平台上推出的剧种。虽然很多电视台为了购买独播剧花费巨额来购买独播剧,但是他们得到的回报却是惊人的。例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在国内正式提出了“独播剧”的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最初的尝试是将《看了又看》和《人鱼小姐》等韩剧排在午夜海外剧场等非黄金时段,以独播剧形式连续播出数月,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非黄金时段收视率大增,广告价值随即被挖掘并凸现。2005年,央视连续买断了《京华烟云》、《宝莲灯》等优质国产剧的“独播权”,尽管因此超支2亿元,但是回报却更为惊人。随着《汉武大帝》、《大宋提刑官》、《亮剑》、《京华烟云》等大戏连续播出,央视一套的黄金剧场收视份额增长了20%以上。11月底,央视出卖2006年“电视剧特约剧场”一年的冠名权,轻松揽得1.88亿巨款。由于《亮剑》被地方台买走了二轮播映权,央视失去了《亮剑》的二轮播放权导致广告收入损失2000多万元,直接导致央视开始收紧独播剧的二轮播放权,不再将《乔家大院》、《京华烟云》、《看了又看》等多部优秀内地和海外剧目的二轮播放权向地方台发放。至此,独播已经成为一个赢得市场、赢得广告的制高点。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主动,2006年央视不再将优秀剧集的二轮播放权卖给地方台。因此如果受众因为某些原因而错过一些优秀的电视剧时,就要等到央视重播才能看得到。从这里可以看出“独播剧”具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而且时比垄断性还要强一些。它涵盖了国内所有上星和非上星频道,而不仅仅是上星频道。这些都可以从央视取得“独播权”以后取得巨大的利益到因为卖掉《亮剑》的二轮播映权而导致损失超过2000万元里看出。

二、如何提升“独播剧”广告价值

如何提升独播剧的广告价值,为独播剧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式下,必须在独播剧策划、广告形式创新等方面同时出击,才能赢得发展机遇。1.将独播剧策划提升到广告经营的高度来看待,整合电视媒体资源,提高独播剧策划能力;“独播剧”以“辉煌”的战绩化解了上星频道晚间播放电视剧重叠率高的尴尬问题,但独播剧的引进与推广的高昂成本加大了电视媒体的经营压力与风险,另一方面,央视收归优秀剧目的举措,使得省级卫视对优秀剧目的争夺更加白热化。从长远来看,将催生更多优秀电视剧的产出。但短期内,由于优秀剧目的稀缺,很有可能使整个行业产生较大泡沫,电视台互抬价格,最终会让电视剧的购买价格越炒越高,甚至只要是名演员参演、名导演执导的电视剧,没看到成片,筹拍之初就展开激烈争夺,增加了整个行业的投资风险,同时不断上涨的购片价格也会成为省级卫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制片方为了降低风险,也不敢启用新人,这对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很不利。在如此背景下,导致独播剧的收视率严重下降,因此从独播剧策划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电视媒体要盘活现有资源来拍独播剧,比如将晚会、访谈节目等都纳入到独播剧资源中来,降低拍摄成本;另一方面要敏锐洞察消费者心理和时尚趋势,能前瞻性的写出好的剧本,增强剧本的原创性,提高独播剧的看点;其次要加强对独播剧的宣传力度。独播剧如果想更加得到受众与广告主的青睐,那么就要加大其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开拍之后的各种宣传,就像闹得沸沸扬扬的《雪山飞狐》,在还没有播出已经得到受众和广告主的青睐,这就是因为它在拍摄其中的宣传做得很足,而且这部电视剧云集了很多受大陆人喜欢的明星,这也是这部电视剧的其中一个卖点。因此,独播剧由拍摄到播出都不能够默默无闻,一定要把必要的宣传做到位才能够突出它所在的价值,也才能够吸引电视台购买它的版权,以及让广告主主动买下它的广告时段,使得电视台有利可得。在独播剧的购买方面,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媒体要基于对观众的消费洞察来选择购买,要有一套观众研究系统和电视剧评估系统。另外,要敢于选择大片并注重独播剧的整合营销。值得关注的是,电视台可以尝试“以点论价”的交易方式,即电视剧公司与电视台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所作的尝试,具体方式就是以收视率决定电视剧的价格,例如某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在5%的基础上,上升或者下降20%,电视剧的售价不做改变;但是如果实际收视率上升超过20%,收视率每增加0.5%,电视剧售价就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收视率每降低0.5%,电视剧售价就减少16%。对于独播剧的播出机构来说,这虽然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法;2.创新独播剧的广告形式;目前电视的广告形式有很多种,如:电视广告片、标板、赞助形式、栏目冠名、电视信息片、贴片广告、游字广告等等。虽然有那么多种电视广告形式,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广告形式都适合用在独播剧身上。其实近这几年来,很多有实力的电视台都慢慢地进行了一些电视广告的创新,但是并不是很明显,而是在受众还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受众的心,让受众默默地受到这些广告的影响。湖南卫视在播出电视剧的时候使用了角标的广告形式,只要电视剧播出的时间里,它是不会消失的,这样在受众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必然会留意到这个角标广告,可以说想不留意也不行。由此可见,只要购买了角标的广告权,那么广告主必然会受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是创新广告的其中一种形式;3.强化广告信息与独播剧内容的结合;首先,广告主的产品内涵能够与剧目的内容高度融合在一起。对于传播的电视剧的冠名,通常都是以剧场作为单元进行全年或者季度的冠名,但是独播剧并不一样。独播剧的广告赞助形式通常都是以单部的电视剧为单元,这样对于广告主来说,可以将自身的产品内涵与剧目内容进行融合。产品的内涵与剧目的内容互相融合之后,既可为品牌传播带来较高的到达率,还可加强自身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4.考虑独播剧的收视人群与产品的消费群的对位;无论在脚本阶段还是在拍摄阶段,制作方都要考虑独播剧的收视人群与产品的消费群的的吻合,以保障广告主的广告效果得到有效、精准、对位的传播;5.强化独播剧的广告品位,提高公众对独播剧广告的好感;剧场的广告氛围受到剧场所插播广告的影响,一档剧场中出现的广告的水平直接影响观众对剧场广告时段的收看心理和收看状态。假如一档剧场广告时段里出现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或者播出大量粗制滥造的广告片,那么观众就会对这个广告时段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而一档剧场里总是出现令观众赏心悦目的广告片或者闻名遐迩的大品牌,观众就会对这个广告时段产生好感。对独播剧也一样,有必要精心选择广告商,并提高广告的制作水准。

未来几年独播剧依然是各级电视台的竞争的对象,也是广告主竞相投放广告的对象,因此有必要全面挖掘独播剧的广告价值,提高广告传播效果,促进品牌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

参考文献:

[1]黄升民 杜国清著:《2005年:中国广告主营销推广趋势报告NO.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165)

[2]黄剑平:《独播剧时代的资本博弈》[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03 (21)

[3]宋号盛 李 珊:《“独播剧”时代的电视剧竞争》[J].《媒介资讯》,2006.02(107)

[4]陈 彤:《“独播剧”时代的电视剧竞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9 (37)

[5]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6》[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6]侯明廷:《独播剧激起电视台投拍电视剧热潮》[J].《媒介报道》,2006.07 (120)

[7]夏洪波 洪艳著:《电视媒体广告经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36)

[8]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6》[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上一篇挂靠经营

下一篇暑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