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思考

[ 摘要 ] 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很多不足。通过首因效应、环境效应、角色效应、辐射效应和需求效应等心理学原理的探索,研究提升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成效的措施。

[ 关键词 ]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辐射效应;学习培训;朋辈作用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入党申请人数、壮大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途径。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一、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涵

在大学里,党的基层组织想要定期吸纳到有信仰、有觉悟、有信念的优秀大学生,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入党申请人。为此,高校院系基层组织书记、组织员、辅导员等会依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规律,按照《党章》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引导工作。①开设课程、组织活动、举办讲座等,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初心使命、组织原则、加入程序等。这一类行为都属于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范畴,具体来说,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包括普及党史、党章及入党的相关程序等;二是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途径

发展党员不能只讲究数量,更应该严把质量。毛泽东曾多次指出,有许多人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不纯的情况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矛盾,一个绝大的困难。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接触社会少,社会阅历浅,缺乏新旧社会的比较,没有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的确存在一部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较低,爱党爱国观念淡薄,对党的发展历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也不深刻。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提出入党申请的大学生中,有的甚至仅仅认为作为党员毕业后可以考选调生,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对于提高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素质,进而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将直接决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其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等学校公共基础课,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壮大以及新中国的建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接受入党启蒙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纲领、路线和指导思想以及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学校园就是一块随时补充新鲜血液的革命阵地,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三)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手段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既要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调研群众,又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然后再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中的群众就是广大青年学生。做好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就是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四)大学生发展成长的自身需要

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政治方向日渐清晰。对于国家问题、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而且,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代很多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但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他们的心理和思想急需正确的理念和政治方向给予准确的指引。入党启蒙教育可以为大学生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三、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形式太单一

系统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知识,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政策方针等的宣讲,形式也局限于党校培训、专题讲座等,即使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也基本都是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学习重要会议或领导讲话精神等,偏重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政策水平和认知。而对于指导大学生如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则缺少系统的可行的设计与实施。在党员发展的过程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而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质的考察相对较少。

(二)教育内容不系统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大学生对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不可能通过几次教育课程就能够完全理解。很多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都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进行安排,每一步都按要求如期进行。讲授不同内容时很可能是不同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认识进行讲解,教育内容相互的关联性较差,知识上做不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另外,针对每一个环节的教育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没有及时跟踪反馈并根据学生需求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致使入党启蒙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最终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缺乏解决入党动机问题的有效方法

当今社会思潮碰撞,部分大学生存在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化的现象,入党不是为了追求共产主义,而是为了获得个人私利。针对这种情况,大多数入党启蒙教育通常以说教为主,在考察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时候,对知行不一、动机不纯等问题没有有效的鉴别方式,甚至在对大学生进行入党评估过程中仅仅考察易于量化的指标,例如学习成绩、所获荣誉、得票多少等,这样导致一些大学生,为了达到入党的目的,努力按照评估标准片面追求良好成绩、良好人缘。

(四)教育队伍缺乏系统的培训

从事大学生启蒙教育的师资主要包括:组织员、辅导员、党组织书记、团组织书记、党政机关干部等。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受教育大学生的入党启蒙实效。这部分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和团组织书记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相关的系统的专业培训,再加上他们的工作事务性内容多而杂,自学的时间少,导致他们整体理论水平都达不到教育需求,这势必影响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整体效果。

四、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原理

(一)首因效应原理

人的思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政治认同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政治认同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上的高层建筑。一个人单纯的主动或被动的知识积累并不能够形成个人的政治认同,个人的政治认同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之上,通过对政治生活、哲学思想的体会和思考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认知意识强,对于新事物、新理念的理解接受能力高,但政治上、思想上和心理上仍有一片空白地带。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A.S.Lochins)提出了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入党启蒙教育可以把握这一心理原理做到先入为主。

(二)环境效应原理

人与环境在精神世界中具有相互的依存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环境因素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部分心理学家也提出,人的主动性的形成和持续,取决于人的行为伴随产生的情绪体验。对于思想日渐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里所指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思想、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风正气顺、管理规范,党组织和党员都能够自我严格要求,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必然会对他们坚定政治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能单纯把功夫放在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和思想的改造上,而是应该努力建设或改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环境。同时,以党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的培育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大学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建立集体主义思想,不断自觉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

(三)角色效应原理

在社会中人与人的角色不同,并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的角色发生转变或是获得了一种新的角色,便会随之而来发生与新角色相适应的行为的变化。教师要教书育人,法官要公平公正,医生要救死扶伤,而共产党员的角色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时随地严格自我要求,做好思想表率。正因为如此,广大优秀青年学生要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格。

(四)辐射效应原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说的就是辐射效应。该效应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会互相影响,进而相互影响各自的行为。大学生生活学习都处于集体生活,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三观”还未完全形成,在政治思想上容易受周围人和物的影响;大学生善于模仿学习,自我意识强,对周围同学的表现十分关注;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赶超的驱动力。因此入党启蒙教育应当采用典型榜样示范引领的方式,树立一批榜样模范,发挥他们的先进作用,联系一部分人,感染一部分人,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

(五)需求效应原理

马克思提出的需要理论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都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级,由低到高分别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心理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受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两个理论都认为,人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整体,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主要需求,人的最终需求是要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心理活动和个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动力。“按需切入”进行入党启蒙教育,紧紧抓住大学生思想上追求上进,期望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在理论上进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在实践上因材施教、量才而用,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使他们在工作中亲身体验先进分子的行为要求和心理感受。

五、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提升

(一)优化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战略要地。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正向引领作用。一要坚定环境育人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环境优化和楼宇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二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教书能育人,管理服务也可以也应当育人,应当使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置身于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三要坚持舆论引导理念,充分发挥校园各种媒体的舆论作用,加强学校媒体管理,尤其要加强各级各类自媒体的管理,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党、认同党、加入党。

(二)加强师资建设

入党启蒙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集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于一身。学生是入党启蒙教育的主体所在,而教育者是入党启蒙教育的基础所在,这对入党启蒙教育的组织实施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应该从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挑选专兼职教育者,建立一支党性强、理论厚、业务精的教育队伍,确保入党启蒙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入党启蒙教育队伍的系统培训,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的教育者,有的放矢进行去短板培训。例如讲课技能培训、实践指导培训、理论学习培训、形势政策培训、党性修养培训等。并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指导能力,逐步实现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者整体的专业化。

(三)丰富教育内容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内容无论如何创新、如何丰富,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都应该时刻坚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原则不能变。教育内容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注重培训大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除此以外,培训内容还应结合以下方面:第一,教育内容要时刻关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注重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积极引入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第二,教育内容要始终以教育工作发展的大局为基础,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本校本院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第三,要关注大学生自身的思想与意识倾向,研究他们对入党启蒙教育课程活动的要求,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教育内容,从而使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喜闻乐见。

(四)创新教育形式

开展入党启蒙教育,不能仅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只考虑安排什么学习内容、如何完成工作,更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开发设计一些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网络作用。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开辟了新天地。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利用“微党课”“微视频”“微竞赛”等网络学习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主动接受引导教育。二是发挥朋辈作用。朋辈教育模式在学生的各种教育中都有很好的运用,入党启蒙教育也不例外。朋辈之间是同龄人,心理发展水平相当,彼此有共同语言,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度,容易沟通与互相影响,因此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可以巩固入党启蒙教育的成效。三是发挥社会实践作用。人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经验,而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强化政治修养。

作者:金鑫 崔翠菊 单位: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