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APP在高职院校晨跑锻炼行为中应用

跑步APP在高职院校晨跑锻炼行为中应用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跑步类APP在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运动世界校园”跑步APP融入学生晨跑锻炼行为中,对推进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校园良好晨跑锻炼氛围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跑步APP;晨跑锻炼;应用研究

青少年缺乏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下降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了高校关于加强体育锻炼的要求,提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纲要,实施了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晨跑锻炼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延续和有益补充,也是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走向校园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的校园晨跑,通过院系团委、辅导员、体育部多方组织,协同监督,在考勤方面耗费了较多人力物力,相对集中地安排了运动时间,锁定了运动地点。运动参与形式多于实际运动体验,多数晨跑锻炼参与流于考勤打卡。此外,通过指纹签到、刷卡锻炼等签到方式,设备花费交昂贵,易损耗,且必须依靠指定的打卡场所和相对集中的锻炼时间,不利于学生早期自主自由早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鉴于学生在个人早锻炼过程中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时运动监督,锻炼仅依循个人主观调控,跑步锻炼较为盲目,实际锻炼效果难以保障。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进,跑步类app以其独有的优势和特点在诸多受众群体中广为认可及运用,且高校学生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的高普及率,也为本项研究提供了现实实践基础。学院通过学期内设置42.195公里(即一个马拉松长跑运动距离)为晨跑里程目标,以“运动校园世界”为例,探寻此类跑步APP在校园晨跑锻炼行为中的应用研究,为高校学生晨跑锻炼的科学评价及晨跑锻炼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晨跑锻炼中的应用。

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所需材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平台中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文献资料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8级在校大学生例,随机抽取200人为调查对象。(1)问卷的设计。为确保问卷的合理性、有效性,问卷的设计上咨询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学院、蚌埠医学院等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各高校教师就问课题成果KETICHENGGUO卷的设计、内容、排版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意见和建议,通过对问卷的不断修及完善,形成正式的问卷并发放。(2)问卷的发放及回收。采用纸质问卷发放形式开展调查,收回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性别比例男女生各100份。(3)问卷信度检验。对于问卷的新都进行了重测发。对18级在校大学生男女各20名同学间隔10天后,再一次进行问卷重测。通过对前后2次问卷调查的选项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系数为0.86,得出问卷显示出良好的可信性。1.2.3访谈法。为深入了解跑步类APP在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施现状、实践中有何利弊,对学生、学校的影响及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对学院教师及跑步APP校园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获得有效信息,为研究提供依据。1.2.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利用SPSS、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晨跑锻炼管理实施。学生晨跑锻炼管理办法由学院统一部署,期初通过通知公告结合教师课上指导,进行“运动世界校园”APP的下载安装与注册。保障了该款跑步APP在学生晨跑锻炼行为中的推广与应用。要求学期内(16周),完成累计42.195公里的晨跑目标里程。实施细则:学期晨跑锻炼时间点为每周一至周五早晨6:30———7:15。每日里程数计入上限为2公里,1公里起计入有效里程。

2.2跑步类APP在晨跑锻炼中的使用方法。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卫星布点若干,学生需按“运动世界校园”APP软件的使用流程进行操作,系统会随机分配跑步感应点位。学生使用APP在进行晨跑锻炼时打开运动界面,选择“随机终点跑”,APP便会随机产生相应跑步感应点位,跑步经过1个必经感应点位和任意2个普通感应点位(不涉及点位经过顺序),并且满足最低公里数要求,切换至数据操作界面,点击“结束”按键,即可完成单次成绩上传。

2.3跑步APP使用情况分析。2.3.1学生对软件的掌握程度。本学期18级共2227名学生注册、使用“运动世界校园”APP进行晨跑锻炼。其中男生1279人完成学期晨跑里程目标,占比57.4%;女生718人完成学期晨跑里程目标,占比32.2%。累计使用软件次数65719次,有效计入次数52960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跑步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APP的下载安装、“随机终点跑”模式的选择、跑步终止及结束后成绩的上传。2.3.2平均每周运动次数统计。通过对每周跑步次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Sig<0.01,根据小概率事件和规则,每周跑步次数是具有显著差异的,其中前四周和第十五周、第十六周明显高出期望值。分析由于学期总里程数要求不高,学期内同学较容易达成目标里程任务。集中体现于学期初和学期末参与晨跑锻炼的学生数较多。2.3.3平均每次跑步里程数统计学期内单次跑步里程情况统计:单次跑步0-1公里人数占1.3%,1-2公里人数占28.7%,2-3公里人数占58%,3-4公里人数占9.3%,4公里及以上约占2.7%。分析,绝大多数同学每次跑步次数以晨跑里程数计入值范畴为单次晨跑目标,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利用跑步APP额外开展晨跑锻炼。

2.4学生跑步APP使用反馈。2.4.1使用态度。由表1可知,82%的同学表示运用跑步类APP能有效记录每次跑步情况,并对个人参与晨跑锻炼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14%的同学表示是否使用跑步APP对自己参与晨跑锻炼作用一般,4%的同学明确表示使用跑步APP对个人晨跑锻炼无影响。表2统计得出,57%的学生认为伴随跑步APP个人用户运动档案的生成,有助于自己长期保持晨跑运动习惯,26%的学生表示跑步类APP对自我主动锻炼、长期运动参与的促进效果一般,17%的学生表示跑步类APP的使用并未能对自己长期主动锻炼产生影响。2.4.2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晨跑锻炼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运动世界校园APP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使用问题,但在使用操作上,仍有部分问题需要解决。如GPS信号定位弱、跑步打卡过程中点位感应迟钝等,虽然对学生单次最终晨跑里程数据的上传没造成影响,但降低了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使用体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跑步类APP对大学生晨跑锻炼行为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强化学生对晨跑锻炼的主动规范,提升学生对晨跑锻炼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借由移动端跑步类APP能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运动效果和负荷。学生关于晨跑锻炼的主动规范使得其晨跑锻炼的态度更加积极。2.跑步类APP的引入,不但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早锻炼,更使得学院学生晨跑锻炼行为蔚然成风。跑步类APP的运用有助于分析高校学生晨跑锻炼的实际情况,为高校制定合理的课外锻炼制度提供有效依据,提高对高校学生晨跑锻炼的管理效率与效果。使得“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理念更易深入人心,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易于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3.尽管跑步类APP的应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晨跑锻炼体验,健全完善学生晨跑锻炼行为评价体系,但仍有部分同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违规作弊行为,常见形式如下:1.利用轮滑或自行车等骑行工具进行作弊;2.存在个别学生手持多部手机代跑现象;3.利用网络寻求代刷工具或人为代跑…

3.2建议。1.鼓励大学生在晨跑锻炼过程中使用跑步类APP,以增强晨跑锻炼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形成个人运动电子档案;跑步时,充分发挥充分运动数据功能,使得单次运动效果更佳。2.运用跑步类APP指导学院晨跑锻炼时要科学规划学期晨跑方案,学院早锻炼管理办法的制定重点在于行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和强化晨跑锻炼习惯。学院应结合实际,通过对学期目标里程数及单日计入里程等参数展开合理设定,有效地延展学生早锻炼的出勤频次;通过活动和长期锻炼养成计划持续学生晨跑锻炼主动性与积极性。3.运用跑步类APP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晨跑,但锻炼周期内,仍需要教师协助监管、指导,保证学院晨跑锻炼行为的有序开展;开展初期需结合学院、教师、学生组织等骨干力量行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掌握学生跑步情况。通过不定期的巡查,正确树立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强化学生自主锻炼,灌输教育引导理念,减少晨跑锻炼作弊行为的发生。4.针对跑步类APP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发商应对软件及时优化、提出技术创新,力求突破。应对群体使用管理单位,丰富相应功能模块;强化监管与识别以提高数据记录的精度,更好地适应于高校学生群体跑步锻炼与管理。

作者:谢瑞青 章明辉 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