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乐教思想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运用

孔子乐教思想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党的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思想体制、人文观念和道德规范。孔子关于乐教的思想是符合国家精神的,具有新时代特有的意义。孔子将乐教视为学有所成和育人的最高标准,通过乐教可以使人学会感受美、感悟美,逐渐引导人心向善向美从而净化心灵,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运用乐教的教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建构。

关键词:孔子;乐教思想;健全人格;素质教育

一、孔子的乐教思想

孔子的乐教思想源于孔子思想体系,无论是仁、礼、孝的思想还是诗教和乐教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以人为本。从某种程度上说,诗和乐可以保持一种等同的状态,诗、乐、舞是三体联动的一种表现途径。由于诗、乐、舞以乐为主,故统称为“乐”[1]。在孔子的时代,诗与乐虽然分开谈论,但诗与乐本就同根同源,乐曲以诗作为曲词,诗以曲调和之,唱曲亦吟诗,吟诗即唱曲,由此诗与乐紧密相连。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这个字包含着多种含义,其一是带有激发的内涵,其二可以理解为联想[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表明诗是一切活动产生的基础,而礼作为推动力量,驱使活动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乐。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教育的着手点应从《诗》开始。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在诗中是没有邪恶的观念的,用这样纯洁美好的诗来启蒙人的思想,使人懂得道理又能形成自己的是非取向,这与孔子思想中所提出的音乐是美好而又充满善意的理念相符合。孔子认为乐应该是善的、美的,其本质可以用一个“和”字概括,自己达到内心与外在和谐一致,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孔子所提出的“道”[3],能推动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人与人之间及社会和谐发展。

二、孔子乐教思想的时代意义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建构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关注的重点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在有德行的基础上再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德育和美育是五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孔子的乐教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春秋时期贵族奢靡成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音有像郑卫的靡靡之音,有像《武》美而不善之音,也有像《韶》既美又善之音。孔子认为音乐的物质载体是钟鼓,音乐的精神核心是仁爱,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乐曲不是基于仁爱之上,这样的乐就不是真正的乐。在充满仁爱观念乐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引导学生在乐曲熏陶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用仁爱的心看到的世界是充满美的,因此,我们要用有仁爱思想的乐曲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从综合角度来看,美育是提升学生综合性教育的基础,在五育教育中起到了调解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美学意识,推动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在个体的发展中,德育和美育是极其重要的印象因素,可以推动健全人格的建构。从发展历程层面来看,健全的人格是知、情、意三者均衡发展的结果。拥有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与人良好沟通、团结合作,有利于分辨善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养成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对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健全的人格要从身心两方面养成:身体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进行,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心理方面可以通过德育和美育养成,使学生在性格、人格品质、责任感、情绪、思维等方面协调发展。当今社会,学生自杀和校园欺凌等事件频发,健全人格的养成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校园事件的发生,而且对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能有效预防,能够推动社会和谐环境的建构。孔子作为儒学大家,他的思想和观念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被视为传统文化的根源。孔子视“六艺”为养成君子的终身课程,其中“礼”与“乐”位居“六艺”前两位,足以看出两者在孔子传道授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明确指出,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思想体制、人文观念、道德规范,并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对其进行调整,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我们要深入研究孔子的乐教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目前对孔子乐教的研究大多是将其思想运用在音乐教学中,或是单纯地对乐教进行论述,鲜有将孔子的乐教思想运用在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关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孔子的乐教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乐教思想中蕴含着对仁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这些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地将乐教思想与教学相结合,这一过程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修养。乐教思想对德育和美育的影响最为直接,美育对五育的协调作用和乐在“六艺”中融会贯通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应汲取孔子乐教思想的精髓,并结合教学实际使乐教思想契合新时代的需求,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用“乐教思想”培养中小学生健全人格

在充分了解乐教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目的与课程标准,建构适合本校的课程模式和教学理念,用乐教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以乐教思想建设校园文化

人格具有稳定性,需要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极其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影响学生的情绪,通过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因文化内涵而异,将乐教思想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精神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进程。在校园中营造乐教氛围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校园乐教文化节让学生了解乐教思想,借此在校园中推广乐教精神;可以利用间操和下课时间播放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在休闲放松的过程中用歌曲感染学生,歌曲的选择可以不局限于传统歌曲,凡是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歌曲都可以;可以利用画报墙定期设计宣传内容,展示对乐教思想的认识与理解;班主任还可以在班会进行孔子乐教思想的专题讲解。

2.家校配合渗透乐教思想

家庭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具有实时性、连贯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配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首先,由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乐教思想,说明孔子乐教思想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会起到怎样的积极影响。其次,请家长配合学校将乐教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这种渗透不代表家长要在家中时常提及乐教思想,而是将乐教思想中的仁爱、善、美和精益求精等优秀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转变自身的态度与行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进而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家校配合不仅要求家长以身作则,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引导者和沟通者,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以乐教思想为中心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从而在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中给予有力帮助。

3.提高乐教思想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的重视程度

人格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一经形成,便很难改变,因此一定要重视儿童早期生活中人格的培养。中小学是个体发展的敏感阶段,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小学生处于勤奋与自卑的发展阶段,中学生处于角色统一混乱的发展阶段。如若不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则容易出现自卑感、冷漠和缺少关爱等问题。人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童年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若是能尽早地运用乐教思想教育儿童,则有助于儿童从小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早教阶段,家长可选取一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图书和视频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平时父母的必要陪伴和对儿童生活上的关心照顾也有助于儿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行为习惯会产生重要影响。

4.运用乐教思想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以上论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外部因素,那么自我调控能力则是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相对于外部影响因素来说具有鲜明的实时性和连贯性等特征,在学生对乐教思想有了充分了解后,可以自行对自己进行观察和评价,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较清晰的认识,能够对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变。在自我调控能力形成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不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时就可以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若是在建构的过程中能对不良行为和问题进行实时更正,便能获得更为显著的变化。个体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年龄也在增长,这需要父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适时地增加孩子的自由成长空间。外部因素的影响效果是有时效性的,而自我调控可以长期地影响自身,乐教思想的外在体现虽然具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但这一教育理念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可以内化和延续的。当这种效果内化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后,就可以长久保持在学生的自我调控系统中,从而起到长效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赵维森.孔子的精神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62.

[2]蔡先金.孔子诗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252—253.

[3]吴丹,王培喜.由道统乐,以乐体道———孔子乐教思想评述[J].教师教育论坛,2017(2):39—43.

作者:程淑华 王春雨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