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师德评价时代诉求与实现路径

师范生师德评价时代诉求与实现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从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必然要求、师德师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师范生个人自我的认可需求三方面阐述了师范生师德评价的时代诉求,然后分析了师范生师德评价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师范生师德评价的实现路径,包括师范生师德评价主体:自我与他人相结合;师范生师德评价内容: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师范生师德评价体制:创立高校、个人与实践单位三维评价体系。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评价;时代诉求;三维评价体系

新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是重中之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则是教师之本。根据时展需求,师德评价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在岗的教师,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的师范生也应成为师德评价的对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师德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和外部手段,而师范生将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对师德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师范生进行师德评价,即从源头上进行师风师德建设,因此师范院校应严格把控未来教师的质量,建立系统的师范生师德评价体系。糜海波认为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师德评价可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种类型[1]。师范生师德评价属于发展性评价,其评价目的是为了使师范生往合格教师方向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道德发展,把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从他律变为自律,培养师德合格甚至师德优秀的未来教师。对处在教师职前阶段的师范生进行师德评价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对于师德培养要从培养教师的源头抓起。对师范生的师德评价不仅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师范生个人的自我认可需求。

一、师范生师德评价的时代诉求

师德评价对教师的道德成长具有教育、导向和激励功能,是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师范生来说,能够促进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师德评价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对象、内容、方式等也会变化,它具有时代的内涵,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要求,师范生师德评价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一)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必然要求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化,“有老师”的目标基本达成,人民对“好老师”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是,各院校师范专业培养出的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培养质量滞后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已成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的瓶颈。而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是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必将开启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教师教育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征程,这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必然要求。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迫切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与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终身成长紧密相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提高其师德水平对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教育部门多次提出要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将“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及“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须模块[2]。2018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启动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暂行)》,将践行师德置于毕业要求的首要地位,并要求各专业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规范学习成果评价,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的状况实施全方位评价。教育部门出台相关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旨在希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暂行)》的颁布,旨在希望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能够从源头上培养出师德高尚的未来教师,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师范生加强师德教育,进行师德评价,督促师范生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改进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通过不断学习、修正,使师范生成为一个依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实施教育活动、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把社会对教育的价值期待显现于教育行为的优秀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师德评价,即从源头上进行师风师德建设,这是现在师风师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师范生个人自我的认可需求

师范生为期四年的学习都在围绕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努力,绝大多数师范生在师范院校里所学的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必修课,以及在实践基地的见习、实习等,其教育评价方式多以期中、期末的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也以课本上的原理性或规则性概念、简答和论述为主,考试、分数几乎成了所有课程的评价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师德的养成情况,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品质。学生考试分数高,并不代表其实践操作能力强。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如在评比优秀毕业生时,所有专业的评比标准一致,很难突出某一专业的特殊性,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评比时,考核仅仅停留于课内课外活动的表面,而没有深入教师专业技能、师德等方面的比较,导致获得优秀毕业生荣誉的学生不一定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道德。对师范生进行师德评价是师范生获得自我认可的一种途径。师范生可以通过高校教师、其他学生,以及实践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不断改进,努力成为一名师德合格的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师德评价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公平的准则,同时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认可,能促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二、师范生师德评价的难点

师德评价现在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糜海波教授提出,现在的师德评价存在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3]。师德评价研究已有多年,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师范生师德评价很少有人研究,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研究多年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生与教师还是有区别的,在对师范生师德进行评价时既要兼顾师范生未来教师的身份,也要思量师范生的学生身份;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虑教师应考核的内容,也要考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使二者相结合。目前,师范生师德评价仍存在较多难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析。

(一)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

师范生身负未来教师和高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既要充当好学生的角色,完成学业要求,又要扮演教师的角色,为未来职业做准备。师范生首先是一个学生,要遵守高校的校纪校规,完成基本的学业,履行学生的职责,因此在进行师德评价时先要评价该生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检验其学习成果的内化成效,然后才是对其师德素养的评价,检验其是否具备一名教师应有的师德素质。师范生的双重身份使得对其进行师德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进行评价时,我们很难对评价的权重做出全面客观的分配,而且评价的维度也比较复杂,要兼顾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若是没有专业的评价人员对此作出专门的评价分析,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对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作用不大,那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二)师德评价标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师德评价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要反映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殊道德要求[4]。前者作为外部标准,为社会服务;后者作为内部标准,为教育服务。为上层建筑服务是教育活动的社会目的,这一目的规定了教师的教育道德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与社会主导的道德价值保持一致。因此,在评价师范生师德时既要体现社会性,也要体现教育性及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评价更应体现社会性与教育性,在师德评价中也是一样的,对师范生进行师德评价,即对师范生身份社会性与教育性的外显,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体现其师德素养。评价标准应具有社会普遍性,即所有学生、储备教师应具备的标准,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以防“死读书”。作为储备教师,师范生应具有一定教师职业素养,如知识、技能、教学方式、与学生相处的能力、与同事领导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处理教育事件的能力等。在评价师范生师德时要将评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评价师范生。

三、师范生师德评价的实现路径

师范生即未来的教师,师范生所应具备的师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在职教师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师德这个话题长谈不衰,相关学者对师德研究较多,且在师德评价领域也颇有研究,很多学者都对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却甚少有人研究师范生的师德评价,即使师范生未来会走上教师岗位,但是其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的过程中也应体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不管是学习文化课程还是实践课程过程中,都应该有所体现。因此,下面将对师范生师德评价的策略进行简单探析。

(一)师范生师德评价主体:自我与他人相结合

师范生师德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但对师范生来说,就是师范生自己和本人之外的其他人,即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师范生的师德,有助于师范生的成长和发展。首先,在评价时要注重自我评价的主体地位。现代伦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更为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在动力[5]。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师范生的师德评价,其中自我评价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师范生师德评价中,师范生的自我评价起决定性作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对自我学习的反思,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有助于师范生扬长避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应鼓励师范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判断自己,不自负也不自卑,主动听取他人意见,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其次,师范生个人以外的他人评价是对师范生进行师德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范生的师德评价中既要重视师范生的自我评价,也不能忽视他人对师范生的评价,二者缺一不可。在师范生师德评价中,除了自我评价以外,要构建以高校教师、其他学生及实践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为代表的多元评价主体,在多方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师范生师德综合性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所处地位不同,其观察到的层面有区别、考察的内容也不同,各主体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师范生的师德进行评价,可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第一,实践学校的学生评价。从师生关系角度出发,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师范生的师德有着更直接的感受,学生的诉求也能使师范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需继续学习和补充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第二,实践学校的学生家长评价。家校合作是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方式,家长评价有利于家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家长对师范生的评价使师范生能够提前接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与诉求,由于家长是教育活动的间接参与者,师范生应适当采纳家长的评价意见促进自身的成长。第三,实践学校的教师评价。师范生在实践时除了和学生接触之外,就是与带班教师接触,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学校的教师对师范生的言行举止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师范生实习期间的表现评价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能对师范生工作提出肯定与指出不足,促使师范生进一步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第四,高校教师评价。其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与师范生的接触都较多,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考试成绩,更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第五,师范生同伴之间的评价。同伴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尤其是在课下,其他群体可能无法了解,但同伴之间就能清晰明了地看到一个人不一样的品质,因此,同伴之间的评价应该是对一个人最真实的评价,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是多面的,而且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多主体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范生师德评价内容: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考试几乎成了所有高校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最重要方式,以分数“一决高下”似乎已成为各类评比的标准。尤其是在见习或实习活动中,实践活动的评价往往受较多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忽视师范生个人及实践单位对师范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现如今各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师德评价表,对于师范生在实践单位所表现出来的师德可以借助该校的评价量表对师范生进行第三方评价,这样的评价相对客观,同时要结合带队教师向实践学校教师所了解到的师范生情况、突击检查时师范生师德体现等,综合判定学生的成绩。师德不仅指教师职业道德情怀,也包括教师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等。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不仅应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怀,更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技巧,以及处理教育事件的能力。课程学习可以让师范生补充相应的理论知识,课内的表现和作业完成的质量体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课外与教师和同伴的相处体现个人品质,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现个人能力。因此师范生的师德评价要结合师范生在课内课外的表现、作业完成的质量、期中和期末成绩及高校教师与个人、实践学校三方给出的实践成绩等方面。课程的考核可以通过死记硬背,但是实践的考核要真实体现师范生成为一名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因此在评价师范生师德时,应全面对其进行评价,以期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

(三)师范生师德评价体制:创立高校、个人与实践单位三维评价体系

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不仅关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在于个人,并且实践单位也要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充当师范生的实践课堂,高校、个人与实践单位三者缺一不可。既有的、旧的师德评价模式使师范生和高校都陷入唯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无益于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因此要想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师德素养,必须破陈除旧,改革师范生师德评价体制,创立从师范院校到师范生个人及实践单位的三维评价体制[6]。师范院校要积极探索,创立师范生师德评价体系,对师范生的学习情况、态度及其待人接物的表现进行师德考核,使师范生重视师德的养成。师范院校还应加强对师范生见习、实习情况的考查,改变以往走过场形式的教师指导模式,应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见习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指导。高校教师要积极向实践学校的领导及教师了解实习学生的表现,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并结合他人的意见对师范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同时,还应结合实践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共同判定学生成绩,即通过实践单位、师范院校、师范生三方的评估决定师范生的总成绩,并对师德较差的师范生进行严格的师德教育。

四、结语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主要储备力量,其师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师风师德的建设和教育的质量。因此,师范院校要从源头上严格把控教师的输出质量,重视对师范生师德的评价,对师范生的师德进行严格考核,未通过考核者,应进行专门的教育,并延长毕业期限,通过考核者方能毕业就业,从事教育活动。在师范生师德评价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题,师范院校要积极面对问题,多思考、多实践,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师范生师德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师范生师德素养的提升,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糜海波.师德评价科学路径的应有视域[J].伦理学研究,2015(4):105-109.

[2]修南,唐智彬.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的演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8(6):56-60.

[3]糜海波.师德评价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出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4):115-122,130.

[4]糜海波.辩证把握师德评价中的几个关键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2018(3):85-89.

[5]袁媛.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的高职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7(4):79-81,104.

[6]张振艳.卓越教师视域下提升师范生师德素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9-91.

作者:陆德梅 单位: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