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

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虽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重点倾斜,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总体上低于城市教师。如何给农村教师搭建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做好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成本低,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覆盖面广、效益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够部分缓解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经费问题、师资问题、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不足,尤其是远程培训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优质培训资源,这对于大规模、高效率开展教师培训,尤其是教师的全员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网络培训的顶层设计者要从基层教师的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时间、讲授内容、评价方式,调动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作用。

二、有效做好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地区和专业科目,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校积极主动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策略,构建校本教研组织制度。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有效做好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

三、着力加强联片教研

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像我县农村存在一人一校现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根据地域相对集中、优势互补、名师队伍的分布状况、研修人员的合理配置等原则,将学校划成几个片区,开展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既有示范课,又有研究课;既有城内教师上课,又有乡村教师上课;既有听课、说课、评课,又有讲解、分析、培训;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努力引进驻校教研

驻校教研是帮助农村教师实现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情况,发现农村教师迫切希望外面专家来本地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类别、岗位、层次教师需求,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对症下药开展培训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与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进驻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教研指导。特别要针对目前农村教师研读教材不够的实际情况,开展“基于教材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帮助广大农村教师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充分发挥教材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以研读教材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五、着力落实城乡帮扶

为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好“三区”支教政策和县域内的交流轮岗,选派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搭建平台,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作用,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城区学校送教下乡,乡村学校教师到城区跟岗实践,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提供机会。通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学校教师建立“师带徒、面对面、手把手”的关系,开展评课、磨课、同课异构、互动交流、主题论坛等活动,达到均衡城乡优质教师资源的目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六、在培训中培养教师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抓骨干、带全面、顾两头,定期组织农村骨干教师去外地学习观摩,跟岗实践,让教师身临其境,触动内心反思。回去后,设台阶,压担子,在科组教研活动中给与其锻炼与展示的机会,多鼓励,多指导,帮助老师逐步熟悉业务。在校本培训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作者:王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