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数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研究数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一、培养群体意识和相互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来独往惯了,团结合作意识比较差,不利于以后的社会交往。因此,教师要利用数学课堂这个大舞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以便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大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

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相似的学习小组,小组内每位学生各有分工,互相合作,进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种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不管是爱动脑筋的还是不爱思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进而产生一种责任感,为了小组的荣誉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组内学生各有分工,有的测量,有的记数,有的计算,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对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有了深刻而直观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教育

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相似,有着较为接近的心理水平和兴趣爱好,心理上容易接受,情感上容易交流,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创建生生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逐渐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消除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从而在不断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热点问题讨论,“做数学题时总是粗心马虎怎么办”“学习数学有哪些小技巧”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心里话和盘托出,互相交流、互相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开展多种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不让学生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既动手,又动口、动脑,也就是在“做中学”,这样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接触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教室内的物品进行测量,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毫米、厘米、分米、米能有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认知,并且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较准确地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物品能够准确地使用长度单位来表达。

三、因材施教,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记,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引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使其产生好奇心、好胜心,以趣诱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比如,教师可以将数学公式、法则等编成顺口溜、儿歌等,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同时加深了记忆。

四、运用适当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教师的评价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恰当的语言评价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斗志;不当的语言评价能够打击学生的学习心理,甚至使学生消极退后、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在进行即时语言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一视同仁,用赏识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健康地发展。比如,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要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绝对不能用指责呵斥的语言。这样才能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更好地进行学习。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探索研究这个课题,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亚丽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