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1世纪,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高校传统教学思维也面临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有效互动。教师应借助“互联网+”理念的创新思维方式,更好地突破和完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长期以来单一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从中有效管理和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钢琴;即兴伴奏;模式创新;

钢琴即兴伴奏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对于大学生将来走上中小学工作岗位能否胜任音乐课程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催生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形态,且不断地作用于高校教学领域。将“互联网+”的理念融入高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在传统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过程外,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介,利用其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整合碎片化时间,提升即兴伴奏学科教学效率。

一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现状及瓶颈

(一)学生钢琴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艺术类高考体制中,钢琴并不是必考科目,导致很大一部分艺术院校师范生进校时钢琴基础几乎为零。他们普遍偏重主修的声乐或器乐专业,而不够重视将来进入社会必备的钢琴弹奏技能,这给教师即兴伴奏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能力分组教学。大部分师范院校在大三学年开始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按照钢琴与非钢琴主修分组。此课程建立在前期数码钢琴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理论课程结课的基础上。然而即使是通过两年的钢琴基础与理论课学习,具备了较高钢琴弹奏能力的钢琴主修生,对这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也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未能准确把握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目标,对钢琴即兴伴奏缺乏系统性认知。

(二)师资及硬件设施与课时安排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由于常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场地和资金方面的限制,师资与硬件设施不足,导致一台数码钢琴多人同时使用的情况,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延缓了教学进度。有的教师为了保证人手一台数码钢琴,只能被迫分组授课,学生的学习课时也无形中被压缩。许多学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仅在大三第一学年开设,一学期32个学时,一学年下来许多同学都表示还未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多样的和声织体技法为不同题材风格的歌曲伴奏,课程就已经结束。钢琴基础差的同学由于钢琴弹奏技术能力所限,甚至还停留在只能为旋律配置和声的初级阶段,照搬老师或者教材中的范例采用的和弦编配手法,更谈不上合理的高级的和声织体的运用。由于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学生无法展开课外艺术实践。教师想让学生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系统性和声思维是极具挑战性的。

(三)教材良莠并存。我国自19世纪80年代音乐院校逐步开设即兴伴奏至今,国内已出版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多达上百种。然而这些教材大同小异,有些甚至照搬抄袭,印刷错误,再版无改进,漏洞百出。有些教材不够全面,通篇过于强调即兴伴奏的某一方面理论如和声或织体音型、或缺乏移调练习、或缺乏由浅入深的系统性训练思维,容易给学生课外自学造成错误的干扰。这些综合因素都给我国钢琴即兴伴奏发展带来了影响。

二“互联网+”理念下钢琴即兴伴奏课的特点

(一)开放性。总理在我国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提出:“互联网+”这一新型理念,实质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并将“互联网+”这一创新成果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1]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会统计,2017年我国手机网民已达7.53亿,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在如此庞大的用户中,大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从2G、3G网络到4G网络,QQ到飞信再到微信,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刷脸支付等支付方式的改变,这些手机互联网新技术都在大学生手中轻松玩转。网络已经广泛渗透和逐渐变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开始跟进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正是利用网络课程开放性特征,出现了各种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网络直播课程等,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来进行学习。

(二)交互性。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学新模式,是教学相长的双重提升。学生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由此达到自我提升;教师也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新经验,帮助学生更快地在互联网情境下获得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2]

(三)共享性。网络信息共享具有无限性,可以无限次的被多个认识主体接收、交换、转让和使用。教师要传达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且所传达的信息不会因为人的感知而减少。利用这一特点,可以让知识通过不断扩散而达到资源共享,推动学科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三网络时代引入互联网教学思维的重要性

智能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小型自媒体。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互联网思维是大势所趋。第一,互联网平台作为钢琴即兴伴奏课堂外的重要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媒介之一,能够促进教师及时完善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只有循序渐进地、符合教学规律的训练内容和标准,才能使教学有效达到速成和实用的目的。第二,“互联网+”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西方音乐思维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呈现出立体交错性。我国因长期遵循孔孟之道,经济上自给自足,音乐思维呈线性思维特征。[3]这种思维方式也为即兴伴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互联网开创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勤学善思,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理论素养和创新性审美感知思维相结合的多元化音乐思维。第三,“互联网+”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即兴伴奏的审美鉴赏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学意识,定期筛选出编配规范的即兴伴奏范例,供学生作为模板参考,只有积累了大量和声和织体素材,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在多变的曲目中快速熟练的运用,获得理性的成功经验。和声是即兴伴奏的灵魂。鼓励学生不怕错的思想,多配多试多改,无形中提高内心听觉外化能力与审美修养。

四“互联网+”理念下的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创新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拉近了人类与无线知识空间的距离,提高了人类学习的效率,提升了人类进步的可能性。开展“互联网+”理念下的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其实就是以线下课堂为主,线上平台为辅,搭建共享化第二课堂。“互联网+”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信聊天群,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共享。“互联网+”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有效互动。

(一)建立基础学习模块。基础学习模块是指教师将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视频,即微课的形式,利用网络视频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思路,回看授课重难点,供学生反复学习消化,直到学会为止。每个学生的钢琴基础技术能力、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差异造成对教师课堂内容的理解偏差。学生在学会每节课的内容后,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时上传作品由教师点评。这样大大缩短了掌握新内容的周期,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基础学习模块还需包括学生基本功练习情况反馈,如必须掌握的三升三降以内大小调式音阶琶音和弦、单手弹唱歌曲旋律、设计合理指法、歌曲移调练习等。这些是和声基础理论与钢琴基础技能有机结合需具备的初级能力。离开了规范的基础训练,钢琴即兴伴奏就会因盲目和缺乏想象力而变得杂乱无序。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不占用上课时间就可以考察学生基本技能完成状况,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

(二)建立审美提升模块。学习提升模块是指学生在已学会课堂必修内容的前提下,可建立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本歌曲伴奏曲库,完全开放线上共享。即兴伴奏的实质是一种具有个性创新的创作过程。同一首歌,在同一个班级,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版本的即兴伴奏。开展学生线上互评机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不同形式的和声音型织体为一首歌曲编配伴奏,并分析其对风格产生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对钢琴伴奏织体类型的运用,将课上所学转化为实际操作,这样既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音乐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音乐审美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是在不断地聆听且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音乐的实践过程又是培养审美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4]合理利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作为学习即兴伴奏的教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中小学歌曲的内容,加以研究、练习,为将来就业提前接轨,避免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考提供信心保证。教师招考中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在技能考试的比分值各占25%,说明这一学科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很多学生普遍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参加教师招考笔试通过后才急于突击练习上百首歌曲,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招聘技能测试环节表现往往差强人意。[5]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可将教材中曲目按难易度、按曲目风格、按调性等三种方式进行分类,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自主学习课堂外的知识,将理论和实际加以串联,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偏差的同时,借助互联网开展符合学生想法与需求的“定制化”教学,真正实现学生伴奏知识重组及能力的提升。借助互联网将音频、视频、文本结合,多样化呈现钢琴即兴伴奏的魅力,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开展课外学习。

(三)建立欣赏模块。教师应逐步建立教材以外的规范化即兴伴奏曲目曲库,将编配较好的范例及时更新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选择练习,并可提出多种编配方案的可能性,开阔学生的和声编配与织体运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会Ⅰ、Ⅳ、Ⅴ级的正三和弦初级和声思维。[6]通过欣赏与比较好的作品,不断优化学生内化听觉能力和外化感知能力,提升审美鉴赏力的同时,更好地作用于自己的即兴编配,最终获得自由又具有创作个性的情感体验。

(四)考核模块。借助大数据平台,教师可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采用打卡积分制,将每周汇总的曲目练习也作为成绩考察来源,与期中期末考试挂钩。避免学生为考试而突击,保证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强化和掌握真正的即兴伴奏技能。学生也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做出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建议,促进教学相长。[7]

五结语

“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如果高校教学思维不能够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即兴伴奏教学势必会发展迟缓,脱离实际。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如何紧密依托互联网的力量,改变原有的教育思维方式,借助各类互联网平台有效地辅助自己的教学,在特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提升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综合能力,促进钢琴伴奏学科教学模式往纵深立体化创新发展。

作者:潘晓芬 詹士华 单位:集美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