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德育观念探索

荀子的德育观念探索

如果人类不思进取则会走向衰败,但人类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否则也将灭亡,这里体现出荀子尊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荀子还提出强本节用的思想。强调注重农业发展,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开源节流,从而大大增加社会财富。此外,荀子的自然观还体现出养备而动的思想。他认为,要学习和了解自然规律,并注重人在自然中的能动作用,人类就能把握自身命运,从容应对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对各种灾害天气有所防范[2]45。如在水旱灾害来临时人们不受干渴和洪涝的影响,在极端寒冷或暑热的天气人类也不会被疾病困扰。荀子的自然观表达出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当时人们解除天命思想的禁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积极作用。

荀子德育思想的隆礼内容。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自然也是他德育思想的核心。荀子视隆礼为圣贤明君治国的一项重要手段,并力图说服统治者采取积极措施以礼规范世人的道德生活,从而顺利实现其他治国方略。荀子之所以重视礼在治国理政上的作用,是因为他坚信礼具有比其他手段更好的道德教化和社会管理功能。首先,礼可以确定社会名分等级,使社会成员可以按照天赋、才智、能力等来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从事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以礼来让人们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之后再各得其所,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稳定。其次,礼可以制约人们生而有之的欲望[3]25。荀子认为,可以通过礼制来协调人的欲望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平衡,使人们在物质数量一定情况下自觉遵守财富的分配规则,既满足人的欲望又防止社会财富由于欲望泛滥而匮乏。最后,礼可以引导、调节人的恶性,使人不放纵、不争夺,进而使整个社会在礼俗仪式的禁止、限制、约束中实现动荡不起、国泰民安。由此可见,荀子将隆礼纳入德育内容,是想用礼来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制性道德标准与社会规范,既约束普通人,也约束统治者、社会与国家[4]12。

荀子德育思想的义利内容。义利之辩向来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荀子在继承先秦义利思想、综合孔孟义利学说、克服儒家传统义利片面性的基础上,用德育赋予了义利更加合理和客观的思想内容。荀子认为,对人进行德育,首先要让人明白何为人的道理。他进而说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义,而义不是先天具有,是后天学习和道德教育的结果。至于利,荀子认为,无论公利还是私利,说到底都是属于人的利益,无论如何都是人自然拥有之物,只是多少寡众的不同[5]56。因此,荀子将义利观概括为先义后利、重义不轻利,并将其纳入到德育思想,教化人们辩证地看待义利问题。此外,荀子的孝道观、君臣之道、君民之道都是其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是前人对此研究已然颇丰,拘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首先,荀子德育思想非常强调主观能动性。荀子认为,人的努力具有很大弹性,无论其先天起点有多么低,经过后天努力的学习和改造也最终可能与圣人比肩。可见一般所认为的荀子性恶论其实是为主观能动性在做理论铺垫。与此同时,荀子并不相信上天具有神奇作用,否认上天决定万物的思想认识。他认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上天仅是客观存在,可以被人们受制并利用。通过对人、对天的论述,荀子引出了人们培养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修养对人本身以及对社会的巨大潜力,鼓励和暗示普通人通过道德修养变成谦谦君子甚至于万众敬仰的圣人[6]17。

其次,荀子德育思想十分注重实践性。知行合一是孔子首提的思想,但真正将这一思想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并加以完善的是荀子,而他实现这一过程依靠的便是他之前早已成熟了的德育探索。荀子将一般的道德体验分为倾听、亲见、认识与实践四个部分。认识是对道德标准、道德情操、道德内容的理解和主观感受。而道德体验的最高境界就是实践,要具有如君子圣人一样的言行举止,就必须在实践中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德性。实践之后还要学会总结经验、通明于事。由此可见荀子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实践对于德育检验和评价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道德实践才是唯一一条实现人们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路径。这与两千多年后提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7]29。荀子所言“道虽迩不行则不至”,就是反复强调实践对于德育的至关重要,通过实践修正德行和德育理论。

再次,荀子德育思想特别具有人文性。荀子的德育思想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关注和追求不断完善人自身,这源于荀子始终对人性充分的挖掘。春秋中后期是一个外在信仰崩塌的时代,人们将希望的焦点从上天转移到人的自身以及人内心世界,试图从中发现社会、人的本质与原则,发现生存与发展的信念支点。这也正是春秋人文思潮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荀子德育思想在人文思潮中应运而生且发扬光大,不仅体现出他对于人的精神、灵魂强烈关注,也体现出他对人的道德品行的至善要求。在荀子德育思想的人文性当中,至善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追求,人到底具有多大的道德能力主要表现在他善性的一面[8]26。至于追求至善人性的过程,荀子认为其方式应以倡导“重法”“、隆礼”形式为主,以“法”“、礼”来定格人的道德至善。所以他也提倡道德教育要向古代道德楷模和经典学习。

最后,荀子德育思想具有一定局限性。在荀子的诸多德育论述中,正反对比的举例论证是其主要行文方式,这也是那个时代文人论证自己观点的通用手法。但这种两端式、非黑即白的论证并不利于人们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同时,荀子的德育过于看重规训。因此两端式和规训手段必然存在的弱点使荀子的德育思想看上去似乎缺乏灵动与生气,让受其德育之人容易感到锐利和艰涩,甚至感到难以顺其自然地接受和理解荀子的德育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荀子德育思想的说服力[9]18。集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等为一身的荀子将德育与知识教育紧密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春秋》、《易经》、《礼记》、《尚书》、《诗经》等内容在荀子德育言论中都有涉及。荀子的这一德育方式也契合了传统儒家的儒道合一做法,使人们在感受荀子德育洗礼同时也能够接受文化上的熏陶,这也使得荀子的德育思想具有生生不息的历史生命力。此外,荀子还以一篇《乐论》将德育与艺术美学教育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德育的沉闷说教色彩[10]24。总之,无论是德育内容、特点还是德育方式,荀子的德育思想都是对我国古代德育史、教育史的重要历史贡献。

作者:邢卫红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