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探析(9篇)

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探析(9篇)

第一篇: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初中地理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最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地理 教学

地理学科教学在初中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知识覆盖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地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做出以下探讨。

一、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可以优化组织地理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以此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比如在学习地图知识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清楚的感受到地图内容,进而总结分析地图的方法,便于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做成简单的动画,再配上字幕,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此外,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采用模拟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星球版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材中,教师可以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区域划分地图为基础,设计一个动画人物,以这个人物的视角来“游览”四大区域。动画人物每到一个区域就有相应区域的特征、地区分类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展示,如此一来,学生在语音、视频、文字三种信息展示方式的相互作用下,其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每个区域鲜明的特征和对比关系有了直观的了解,进而对地理知识产生很深的印象,并开展有效的思考,加强学习效果,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保持长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网络交流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师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实现初中地理课堂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的优化。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地理课堂内容为基础来设计微机室的地理教学,借助计算机以及网络资源学习地理知识,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微机室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优势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凸出。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以及提出的问题在网络上自主查找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接着教师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案例讲解以及模拟实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互动交流,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例如,在讲解地震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Flash动画展示地震发生的前后过程以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提高警惕,树立起防震减灾意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形象化地理知识,还要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凸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作者:陈珍燕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初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吕芳芳.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导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3):61-61.

[2]简玲莉.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教学的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2):46-47.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图导学法应用探究

摘要:

地理,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形象地讲解地理理论知识。地理知识过于庞杂,难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倘若借助图像教学,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 以图导学 教学模式

从当代的教育发展来看,老师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已经与时代脱节了。以图导学便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初中地理包罗万象,从中国到世界,从自然到人文,学生单纯依靠背书记忆的话根本无法真正地把知识点理解透彻。所谓以图导学,是教师依靠图像将知识点划分开来,再串联起来讲解,学生通过推理的方法从一个知识点推到另一个知识点,从而将所有知识点连贯起来,既减轻了背书的负担,又透彻地理解了每一个知识点。以图像为教学媒介,再加上文字作为辅助,将图像的直观与文字的抽象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并且,学生在推导知识点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觉探索的求知精神,而且可以锻炼积极思维。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正在发展的时期,对抽象事物的思考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理解地理这样抽象的知识时就应该借助形象的图像描述,减少在知识接纳方面的障碍,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懂图、记住图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绘图并填图。

一、以图导学的重要性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二者分工明确,左脑负责接收文字信息,右脑负责接收图片信息,而且图片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将会比文字信息更久。教师应该善于图文并茂,充分锻炼学生的大脑,开发其潜能。图文导学是教师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教授知识,这样,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以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在调用文字的时候联想到图片,在看到图片的时候呈现文字,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

二、以图导学法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由心理学可知,人的大脑在记忆文字的时候耗时要比记忆图片的时候长得多,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以图导学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要求学生记住我国省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这是初中初学地理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然而,我国地势广大复杂,并且每一个省区直辖市的大小及形状都各不相同,要想全部记忆谈何容易。那么,教师指导教学方面倘若仅仅依靠文字叙述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导入图片加强学生记忆。例如,将中国看成是一只昂首的公鸡,通过多媒体将其还原到大屏幕上,再一一告诉学生鸡的每个部位分别代表着中国的哪个省,再详细讲解那个省的形状和大小,比如,鸡冠的位置是黑龙江省所在地,它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落在鸡冠上,鸡脚的地方一个迷人的省———台湾省,它的样子就像是古代妇女们织布用的梭子,穿梭在南海之中。教师讲到哪个省的时候就让哪个省单独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最后一一拼成一个完整的中国,讲完之后将所有的省区图片消失,留下一个中国的框架,再随机点击某个省,让学生说出来,正确率非常高,这就说明通过记忆轮廓的形象物再与省份匹配起来比单纯地依赖文字描述记住省份更有效率。

(二)提高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

地理并不像语文或者思想品德等仅以文字为基础的学科,地理是图与文字结合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初中地理,仅把理论知识记熟远远不够,初中地理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运用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读图方面,因此,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非常关键。教师可以以图导学强化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解读和联想能力。例如对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的识别,这些都是初中地理考试中常考的考点,并且都是学生难以记忆的重难点。首先,教师可以以PPT的形式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及陡崖等图片,先让学生一一记住这些地形的样子。其次,逐一对这些地形加以讲解,比如说,呈一组组封闭曲线的等高线而且数值还是越往里越大的就是盆地或者洼地,就像是一个盆子一样的,相反,如果是这样一组组越往里走数值越小的则是山峰,就像一个倒扣的碗一样;鞍部的话则可以与马鞍联系起来记忆,山峰或者或者山谷之间的空白地方就是鞍部,类似于马鞍的形状;地形越陡峭的地方,等高线越密集……这样分别讲解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回顾刚刚所讲的每一种地形及其形状,大约15分钟之后,再随机抽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出这张图代表着什么地形并且有什么特点,最后发现这样的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地理知识的记忆。

三、总结

以图导学是基于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富有时代气息。初中地理知识繁杂,将以图导学法合理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其一目了然。以图导学法不仅能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教学中摆脱出来,减轻学生背书的负担,而且能充分利用大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综合提高当代学生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浅谈探究式地理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

[2]刘晓艳.“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作用及实施方法探析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能整齐划一。我们要改变过去完全依赖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改实践以来,我尝试了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实践摸索中我发现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利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学生在探究地理问题的过程中会更多地选择依赖于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社会中寻求答案。在亲身实践中,学生体验到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之不易,才品尝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正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感悟人生。我曾经在初一十二班开展过“生活垃圾的分类”的研究性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垃圾,并比较各小组垃圾收集的多少。半天的搜集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陆续地回到了班级。我首先惊诧于各小组居然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垃圾,而且回来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向我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垃圾以及在收集期间发生的小插曲。这种参与的过程真正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种乐趣、这种兴奋源于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培养地理素养,激发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开放式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也正是由于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中,在不经意间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建立和培养。诸如,“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各国垃圾处理方式与地理环境”、“教育与人口素质”、“南湖水质污染现状调查”……这些研究性问题有效地利用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体现了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讨论分析八年级上册“资源”一节的练习题“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时,我展示了日本和美国垃圾处理方式的图片,请同学们分析比较两国垃圾处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在观察图片与讨论中,学生基本确定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其次,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两幅图片有什么想法和感受,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条件。第三,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集中在两国垃圾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确定问题之后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4.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主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和结论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这个角度上说学生对信息使用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各种信息。(2)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3)利用甄别后的信息解决地理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密切结合,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

5.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会与人交往、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研究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研究性学习必然成为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但是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只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以遵循。我在教学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地理教学为背景的,即“教学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参与的研究性课题基本源于课堂,是由教学延伸、拓展而来。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一步密切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体验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能有效地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而探究的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地理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与实用性,密切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实践中我也总结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1.引导学生从地理课堂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

“研究性学习”所开展的地理课题基本来自于课堂教学,受课时影响可一学期搞一或两次这样的活动。

2.确定班级的研究性专题或问题。

学生会提出很多地理问题,究竟确定那一个问题作为研究专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定,绝大多数同学认可的问题,即为班级的研究专题。

3.教师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教师提供研究的方法、研究步骤、任务分工,论文写作范例、要求等等。教师提供的理论和实际指导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学生实践。

(1)通过上网、调查、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多种渠道获取分析信息。(2)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获得结论。

5.书写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上汇报。

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6.小组质疑,论文修改。

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之后,各小组对其他小组提出质疑,被质疑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每小组根据质疑情况修改、完善自己的小论文或报告。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动学习方式,有效地完成了被动式学习方式不能完成的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学习方式应该得到真正的鼓励和落实。

作者:周桂梅 单位:长春市九十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情景教学法探析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使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场景和氛围中活学活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有利于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场景中,“看得到、摸得着”,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吸收地理知训。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犹如在学生和知识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丰富、具体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第二,它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任何教学都不应只是记忆的生硬组合,它本身应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为学生创设丰富、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学习,主动思考如何活学活用,而非死记硬背;第三,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氛围。情景教学法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二、情景教学法的特性

1.情景教学法的联系性

把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师要遵循联系性原则,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情景中,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递,让学生把情景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维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认识地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想请你们帮忙找目的地。下面,你们通过比例尺,来帮助他吧。”这一情境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地理知识,不仅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情景教学法的规律性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尽量创设真实而又亲切的情景,让学生自觉地调动思维,把知识融入情景中,并加以运用,使教学化繁为简,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如在教学天气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我是小小气象播报员”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制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的趣味性

在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已经不能再适应时展的需求。充满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法,转变学生机械学习的观念,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工具,以增加情景教学法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印度地理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再让学生当导游,而笔者做游客,向他们询问印度的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4.情景教学法的本位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他们喜欢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感。如在教学亚洲地理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挑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亚洲以及临近的大洲、大洋,然后以亚洲为中心,准确地报出各自的方位。学生亲自参与后,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5.情景教学法的发展性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性和可塑性的个体,所以在创设情景教学法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发展性。在每次教学之后,教师还要积极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以及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努力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释放情感,夯实基础。如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和朋友、教师、家长相处的经验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机制,为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三、总结

初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教师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发现虽然初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情景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晓穗 单位:江西省安远县濂江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读图教学实践策略

摘要: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图片通过不同的形式,然后再压缩和存储大量信息,最后用一种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送给人脑,成为连接地理事物和人的认识过程的桥梁。地理课本中的地图、统计图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像系统”。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读图教学 实践 策略

教学设计与策略新课程导学初中地理读图教学实践策略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中学张新华摘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图片通过不同的形式,然后再压缩和存储大量信息,最后用一种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送给人脑,成为连接地理事物和人的认识过程的桥梁。地理课本中的地图、统计图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像系统”。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教学实践策略初中生有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个人荣誉感很是强烈,非常希望通过老师的赞扬和肯定来证明自己。当学生的智力遭到挑战,当学生主动参与学科的探索和创新,当学生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学习地理知识时,反而更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得知识。

一、地图教学,读图能力的养成

(一)掌握读图能力

读图时要注意把握细节,除了地图的名称、图例以外,还有标志性的世界界线、地图的类型及范围等。在观察图像时要抓住重点,目的性要强,而且要全面、多角度地研读,进而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所要观察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特征和各种要素,发现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解到地理事物的本质内涵,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读图始终贯穿于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更立体、更直观地牢记地理知识。学生一旦能够做到把所学知识在地图上体现出来,图片就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地搜索有效信息,对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很有帮助。

(二)学着边看图边思考,练就发散与总结的思维

地理事物能够在地理图片上得到全面反映,老师也要不断地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演绎,让学生多思多想,进而使学生每看到一张图片都会有“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的想法,这样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深化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快捷更高效。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一张地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直观地得到的信息包括人口稠密区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世界聚落的密集区。

(三)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动手能力

我国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而学生的绘图技能作为其运用地图技能的核心组成之一,应当给予重视,并进行培养。因为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空间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形式。如参照“降水和降水分布”图表绘制“气温曲线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重复记忆。

(四)辩证看问题

地图往往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剖析一个事物的整体和全貌,而是突出某一地理事物的特点,那就要求将整体分解来看,所以读图时不仅仅是读图的整体,也要对图片中的局部进行认识和了解。

二、地图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类型的图片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技巧。

如对于行政区域、地形图而言,可以通过结合空白轮廓,一边学习一边记忆,循序渐进,由繁到简,先掌握必要的高原、平原、河流、山脉和主要的国家地域,省级行政单位等。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如在讲解中国地形分布以及黄河、长江等江河的地理内容时,可以采用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边绘图的方式,通过联想记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3.演示。

就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更形象地展示出来。如讲解地球公转自转的知识点时,可以拿地球仪这一实物在转动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有在读示意图和剖面图时,要结合概念、原理和规律。有些问题可以用简洁、直观的图片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内在本质,教会学生“为什么”。又如“六大板块示意图”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空洞,难以理解。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图中板块运动的方向并演示挤压碰撞及拉升运动可能形成的不同结果,进而让学生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红海的扩大、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等原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用板块运动学说去解释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

4.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读图、读文本以及做练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特点突出的政区图、山脉图等可以将图片分段,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如在教授中国行政区域图时,可以让学生先做好一张空白行政区域图,标出山脉、河流、湖泊,然后再按比例将各省的形状画出并进行裁剪,以不同颜色区分贴在空白图片的相应位置,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更深刻地学习地理知识。

三、结语

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展现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所以,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对于学好地理是至关重要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可以有力地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当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不断地强化读图绘图的练习,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作者:张新华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祝爱武.略论课堂学的质量与效率[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02).

[2]张言顺,肖文才.换一种方式来读图———初中地理分布图阅读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07).

[3]张素芬.《地理Ⅲ》的地图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中学教学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下面就本人在初中地理教学对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谈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整合”有哪些不足

1.课件不切合实际: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所接触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行规律,有时我们用语言无法解决,用课件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有的时候老师们课件做的过于简单,应付,只是将本课的文字,画图简单的罗列,没有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出现简单的课本搬家,造成了认知的障碍,更失去了可见本身的趣味性,实效性,优越性,没起到相对应的效果。如果是这样还不如用最简单的小黑板等辅助手段。相反如果课件做的过于花哨,如在整个课件运用上一会用音乐,一会用视频,一会用图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课堂教学,更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没起到可见的作用,总之是过犹不及。

2.主次不分。

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变化,一些现象的生成,一些规律的探索,演变,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再现在学生面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做不到的。但有的老师不能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点拨、引导,完全用信息技术代劳了,就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也用电脑代劳,这样反而感觉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满堂灌,和现代化要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违背,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和老师都成为了计算机的奴隶,没有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还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例如颈椎病,视觉疲劳等等。

3、不能灵活运用

学科整合要灵活,有的内容能整合,有的不能,不要千篇一律,有的课整合起来能够深入浅出,有的则形式化,比较做作,所以学科整合时要机动灵活,不要为了整合而整合。形式化、模式化。我们知道,地理课的内容很多,有的是概念化的教学,有的是地理事物的认识,有的是地形地貌的了解,有的是地理知识的记忆,每种类型的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突出个性化。以期达到高效果。

二、解决途径

分析完以上几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出现的弊端,我认为在地理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1、提高教师的内在素养是教材整合的基础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自己首先对信息技术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才能更好的完成整合,所以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学习,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探究,不要不懂装懂,业务进修是非常必要的。否则都是空谈,说大话。难以真正实现。

2、了解信息技术的性质

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表达出来,效果很优越,但为什么应用,怎么应用,需要教师仔细的探究,思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掌握一些现象,记忆深刻,学以致用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但是还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主导,它只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不要被机器束缚要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其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认识地理学科的性质: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书图能力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对地理概念的教学,如等高线。等深线,就不能象数学那样教学,要配上信息技术,演示,学生就不讲自通,所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应该是学习地理知识中的重中之重,再加上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和画面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的感情。

4、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学生非被动接受,是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参与其中通过活动,总结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例如,在讲地球的公转自转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公转自转周期,引起的现象,以及极昼极夜的产生,晨昏线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才能科学有效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整合,而非流于形式。

5、建立信息库

由于种种原因在一线的广大教师不可能课课都自己采集资源,因此可以建立资源共享群,有教学上的困惑可以在群里交流,有好的课件可以共同分享,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6.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多数教师不管自己心情有多糟,只要一进课堂,一看到学生就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个人痛苦与无奈,就像演员无论自己遭遇多大的不幸,也要根据自己的个人角色扮演自己的角色一样,老师的一切事为了孩子,所以他在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大飞跃,特别是地理这些小科的教学,可以减少老师的讲解,因为地理不同于数学等学科,它需要展示一些风光片,地貌地势,让学生亲眼目睹什么是山川、什么是平原、什么是高原,什么是江河湖海,这些都是简单的说教无法取代的,所以我觉得像地理、历史这些课更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相对于语文数学会更好一些。

三、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需要教师运用辩证的思想,通过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正确地运用教育技术,加大步伐。

作者:兰杰 单位:吉林市丰满区实验中学地理教师

第七篇: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探究

摘要: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中达到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本文具体论述了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以利于情境教学的顺利实施,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情境教学 教学 运用

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十分注重实践应用的学科,但受到考试形式及中考指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并不怎么重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新要求。情境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更有意义地学习。任何情境的创设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就毫无意义甚至是适得其反。那么,在当今的新课改理念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巧设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1.与生活相连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教师只有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进一步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如在讲解“气候的主要特点”时,可将学生课前网上搜集的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等制作成PPT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生活在南方的人们爱吃米饭,北方人却偏爱各类面食?我国川、湘、黔等地方的人们为何喜欢吃辣椒?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头上为什么总是戴着纱巾……这些由平时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而产生的问题,将会充分激发学生热情,课堂讨论的气氛会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将高涨,对相关知识能较好地掌握,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通常会采用语言描绘并结合其他较为直观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应以“情”为纽带,激发学生在情境中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风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等创设语言情境,以情感感染学生,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利用图片、资料创设情境

初中地理教材上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素材,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读图能力有机结合,也可达到传统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效果,有时一幅图片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教师用了很多语言上的解释也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天气变化时,通过挂图,在课堂上放置很多不同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天气是变化的,然后分组让学生探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利用地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创设、多图多创设、带问看图,看图回答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三个特性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的。这里的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基本的落脚点。比如在讲解西双版纳时,当讲到它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时,具体分析它的气候特征,为什么会出现旱雨两季?可能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是七年级的知识比较模糊了,此时把七月份和一月份此地盛行的两种风向(分别是7月西南季风和1月东北季风)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很明显一个是从海洋吹过来的,形成雨季;一个是从陆地吹过来的,形成旱季。教学目的的达成是很轻松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有联系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方式虽然很传统,但很实用,效果也很好。

5.以“激励性评价”创设情境

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直接来源于需要。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便做出各种努力,学生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各种需要的推动,或为了发展的需要,或为了认识的需要,或为了认可的需要,或以上兼而有之,等等。因此,教师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适时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满足学生的认可需要,让学生全身心地行动起来,形成要学、乐学、会学的“愿学时刻”。

6.总结

对学生评价认可以口头表扬为主,若偶用书面语言则效果更好,也可以用眼光、表情、手势。教师应经常性地用赞许的目光欣赏学生,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给学生一种助力和鼓舞。面对进步明显、表现良好,即使是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学生,也要带头鼓掌,或竖起大拇指,或拍拍学生的肩部,或以饱含赞赏的语气说一声“太棒了”,等等,这都会对学生发挥鼓励作用。

作者:黄梅菊 单位:泗阳县三庄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文庆.初中地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10:33-34.

[2]毛士进.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浅谈[J].地理教学,2003,04:32-33.

[3]莫彩红.强化情境体验教学构建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6:69-71.

第八篇: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本文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条线”对初中地理教学互动进行探讨,指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两条并行的线,两条线必须实时进行互动,实施过程中,在明晰两条线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地理教学设计等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是一门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不难,但教好这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极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与学习两条线,利用两条线在之间节点上的关联性,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其分为两条线,也就是教学线和学习线,所谓的双线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两条线在并行发展当中的互动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1.两条线的内容及节点

教师的教学线是围绕教学活动教师实施的一系列的行为,包括教导、教学设计书、教学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教授教材知识和传授地理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线主要包括学习、总结册和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其中学习包括学习课程知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法等。在教学当中,这两条线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2.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并不是两条线时刻都进行互动,而是指在两条线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相互对应。教授知识与学习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个进行活动根本不够,教师的设计书与学生的总结册也是互动的。设计书是教学的科学设计方案,是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设计;学生的总结册则是对设计书实施的一种反馈,教师通过总结册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反馈,以便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体现出地理课程特征及教学目的,也就是牢固掌握地理课文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比如,经纬度、判断方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课程准备的互动教师可以将两节课之间的时间作为课程准备互动时间,在网上或者课间进行互动。比如,学习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以后,在学习“地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什么是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在晚上8点左右在网上与学生通过QQ群进行在线交流,对他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总结进行指导,许多网站可以收集到类似的资料,如百度百科。笔者在教学中遇到有学生提出“地图上的颜色、线都看不懂”的情况,笔者简单的说明颜色代表的是海拔的高低,各种线有等高线、交通线、分界线等,不同的线应该区别开来。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以平等、朋友的方式进行,在互动中不能批评学生、打击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而是应积极鼓励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讲台上简单与学生进行活动交流,回答学生在课堂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起到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教学计划、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在教授中学习。教师传授方法,学生学习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主题互动,围绕教师所设的主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探讨,或者通过提问、比赛等形式进行活动,还有作业、肢体活动等。具体采用哪些互动形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在学习方法互动上,就不是简单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建议,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对地理特征非常感兴趣,可以围绕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设计学习方法,以新疆为例,可以先记干旱、少雨的地理特征,然后记忆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羊肉串等特产,之后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产,再记忆新疆的海拔、植被等特征,这样的记忆又清晰、又牢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学习两条线设计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作者:朱婕 单位: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参考文献:

[1]许华瑞.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法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10).

[2]陈宏伟.刍议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法的运用[J].赤子(中旬),2014(4).

第九篇:初中地理教学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探析

在初中学科中,地理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它着重对学生的空间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信息。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无法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除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以笔者个人观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旨在推动初中地理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保证个人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发展。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以下,我便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中,由于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上课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氛围低沉,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要将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做好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利用问题贯穿整个地理课堂,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应该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教学计划中要体现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理念。“差异•合作”教学模式使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法,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答疑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教师的教学计划应能激发学生对新教法的兴趣,能够尽快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为新教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做铺垫。由于初中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也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变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切忌给予求成。例如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增加问题提问在课堂中的频率,并且向学生渗透新型教法的教学理念,消除学生心中的抵触心理,为新教法的应用打好基础。

二、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新型教学模式的方法,是尊重学生差异和保证学生之间合作二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且要保证小组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合理分配。地理学习较好的学生要能够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给予帮助。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兼顾每个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其次,教师要为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合理分配。例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爱好进行合理分配。喜欢日本的同学,对日本了解较多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对日本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等等进行自主学习。在取得一定学习成果之后,小组要选派一个代表进行展示,以促进整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最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一定帮助。在这种合作学习方法下,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发生了转变,从讲授知识转变为了答疑解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适当时间给予帮助。教师提供帮助的时机很重要,既要保证学生对知识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也要能够解决学生的困难。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中,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到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都需要良好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有助于双方尽可能掌握对方所需,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许多能力不高的学生羞于请教,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大。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学生的害羞心理,在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中,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地球与地球仪》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中,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促进良好交流关系的建立。对教师而言,应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课下,教师要能够主动与学生交流,尝试与学生做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加强,以及教师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是成年人,应利用自身成熟的心理,打破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促进师生沟通关系的建立。

四、结语:

“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过程中的一剂“强心剂”,对新课改的进程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对教师而言,应在课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赋予学生自主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善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共同进步。最后,良好的沟通关系可以保证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崔兰兰 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