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卫生论文范例

建筑卫生论文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1

1.1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软件工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实施中,首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相关的教材都是围绕软件工程理论的两条主线来阐述软件开发的过程。首先,基于项目的生命周期方法讲述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其次,第二条主线是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为了保证理论的完整性和体现项目实践性,再加上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的教材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1)完整的理论性,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软件工程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若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项目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无从谈起。2)较强的实践性,教材的内容体系强调基本原理、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3)与时俱进的技术先进性,软件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先进的技术出现较快;教材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软件工程中的新技术、新方法。4)自主学习的便利性,给出了“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的完善方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1.2构建项目开发团队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软件11-1、2,软件12-1、2班的同学,以4到5名同学划分为一个项目小组,各个项目小组选定一个典型项目。项目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经过加工与改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有明确的实施要求及考核标准。在各项目组中,按照行业要求划分各个同学的角色和职责,具体如下:1)项目经理(1)2)系统分析员、软件设计师(1+1)3)软件开发工程师(1)4)测试工程师(1)

1.3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

根据软件工程主要用于进行软件项目整体设计的要求出发,通过对具体的项目开发流程而讲解和实践,使原本抽象的原理、技术能够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又能被学生充分地吸收并运用到各自的项目实践中。对此,我们开展了案例式教学,在教师以典型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流程为:布置任务→明确知识与能力目标→讲述相关知识点→讨论分析案例→完成单元任务→教学小结→项目实践→学习效果评价。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项目组提交作业的形式,是项目的阶段性的分析和设计文档。软件工程课程授课时间为60学时,其中,课堂学时为40小时,实践学时为20学时;在40个课堂学时中,分配10个学时给学生上讲台讲课进行项目验收。在项目验收环节的课堂上,由进行验收的项目经理进行主导,在课堂上介绍本组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项目成果。此时,同时进行小组相互点评,气氛活跃。“学生上课程”和“组间互评”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不断训练职业技能,形成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

2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环节中,要求各个项目小组开发不同的典型项目。一个项目组的同学按照既分工又合作的要求,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分析、设计文档,突出项目分析与设计这条主线。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思路,实现了“学生为主体”式的项目实践。项目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小组以整体形式定期与教师沟通设计结果。以项目小组为团队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种团队式学习模式。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型、调整型、共勉型等学习形式,实现团队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3制定符合教学特点的课程考核体系

由于采取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的考核方法已不能适应于课程考核。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了“学生参与、分阶段项目考核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项目实践”环节为防止学生敷衍了事,要对所完成质量进行考核。每一个单元任务及其对应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都要考核。即实施了过程化考核,改变仅以期末考试定成绩优劣的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标准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作业、考勤)20%,小组项目实践60%,期末理论考试20%。2)制定过程考核评定标准,项目小组实践成绩的评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项目小组成绩由过程性成绩与最终的项目验收情况组成。过程性成绩由教师和其他项目组共同评定。3)个人成绩由根据小组具体成员的答辩成绩来评定,答辩的内容为小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所完成的任务;其中,评定项目经理的个人成绩时,还应考查其的组织、管理能力。上述的评分标准,以学生主体的项目实践考核为基础,而且评分的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性。同时,考核标准兼顾了团队实践与个人表现。由于考核工作量比较大,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几位有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协助完成此项工作。

4结束语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2

我国对老年人住宅环境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建筑设计和社区规划方面,对老年人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比较少,而对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就少之又少了。在对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上,仅仅只是将一般的住宅卫生间设计规范作为依据,缺乏设计的有效性,实用价值不高。仅有的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也是借鉴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未结合我国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点,所设计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老年人对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的要求。因而,研究我国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现阶段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状况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面积比较小,大多数住宅中只有一个卫生间,老年人缺少独立的适合其使用的卫生间,致使老年人在行动的时候极为不方便,据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希望有自己独立的卫生间。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出现起夜现象,然而老年人起夜去卫生间时,许多老年人找不到卫生间的照明开关,而且卫生间的灯光较为昏暗,老年人的眼力下降,以至于其在晚上起夜时容易发生碰撞。就目前而言,许多住宅所使用的是坐便器,但老年人在如厕的过程中会感觉坐便器的坐圈太凉,卫生纸架放置的位置不便于其拿到。另外,当老年人如厕完毕后,起身具有一定的困难。除了如厕之外,老年人在使用卫生间进行盥洗时,也存在不方便的地方。大多数住宅卫生间并没有专门设计出盥洗的位置,使得老年人有时在厨房或是起居室进行盥洗,容易弄脏地面。老人所采用的洗浴方式主要是盆浴和淋浴,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卫生间的面积比较小,老年人只能选择淋浴,但其想要盆浴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在卫生间的设备方面,也为老年人带来了一定的不便。由于我国卫生间的设备质量还有待提高,设备的类型还不够丰富,在对其管理方面还缺乏规范性,以至于容易出现劣质的卫生间设备,造成老年人使用的不便利。

3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设计的有效策略

3.1从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平面布局来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对卫生间的功能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住宅卫生间除了具有基本的功能之外,还多了许多其他的功能。例如听广播、读报纸等。因而,在设计住宅室内环境的时候,必须以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状况为依据。以设计出具有安全性、健康性的适合老年人的住宅卫生间,从而保障老年人的舒适性。其次,要对卫生间的位置和面积大小进行合适的设计。在设计卫生间的位置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如厕的频繁性,尽可能的将卫生间安置在离老年人卧室较近的地方。而在卫生间面积大小的设置上最好将如厕和盥洗的部分相分离。

3.2从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配套设施方面来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时,要重视对老年人市场的开发,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专用的卫生间设备。从坐便器设备来说,可采用全自动坐便器,以避免老年人忘记冲洗。这种多功能的自动坐便器,还能在夜间自带照明功能,以方便老年人的夜间如厕。另外,还可以利用增高垫圈,来帮助老年人如厕时的坐下和起身,而且其高度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节。从洗面盆设备来说,要尽可能的在卫生间内设置挂墙式面盆或是台盆,以避免老人驼背。另外,所设置的面盆四角都应该成弧度,不可是尖锐的。可在卫生间中放置一个淋浴房,为老年人留出洗浴的独立空间,以避免老年人在洗浴过程中受凉而生病,保障其健康。

4结束语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节水措施

1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每天的用水量也十分巨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每个人每天平均可用的水资源的量是非常少的,再加上我国地域问题,降水量南北分布、东西分布不均衡,很多地区仍然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宣传节约用水的概念,从社会各行各业的源头出发,减少水资源的用量,尽量实现循环利用。在我国给水排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努力优化建筑物的给水排水设施,从根源上解决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2建筑给水排水中的水资源浪费

2.1超压出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为保证高层建筑的供水用水,通过给水系统向水施加压力,让水可以上到高层。例如,一些卫生器具的给水,就是通过对水施加一定的压力,让水可以从低层抽到高层,给水额定流量的水源在直接达到出口时,需要在单位时间内确定对应的出水量,确保流出水源的给水配件最终的额定流量资源不会出现浪费,降低静水压力值。如果施加的压力过大,那么就会造成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量超出预定的水量,这就很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例如,对一些卫生区域施加过大的水压,就很容易造成卫生器具每次的出水量过大,本来只需要1L水就可以冲洗干净,常常会流出2L水,那么额外留出的这1L水便被称为无效用的水量,这1L水就是人们所浪费的水。在一些建筑物中,这种水资源的浪费常常是被人们所忽视的,这需要人们的有效认识和改善。

2.2热水供应。热水资源的水源供应量和供应范围要确保其可依据范围的大小直接划分为集中式的热水供应系统和局部的热水供应系统,特别是在一些高层的办公场所,由于人员比较多,对热水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基本上都会安装热水器,无论是哪一种热水器装备都会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开启热水器后,有一部分冷水先留出来,这一部分冷水往往不是人们所需要的用水,所以对于这部分冷水,一般就是倒掉或流失,这一部分水就是日常所浪费的水量。造成这种浪费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热水器设备的原因,也有安装过程工艺的原因。

2.3管道、阀门及其他配件泄漏。在一些建筑物中,由于建筑物内部的构造比较复杂,往往需要较长的管道设备及相关的阀门装置,由于长时间的水流的侵蚀作用以及相关的金属配件老化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滴水、渗水的现象。而一些部门缺乏后勤维修部门,对于一些老化的管道设备等检查维修不及时,经过长时间的渗水、漏水现象会造成很多的水资源浪费。另外,一些用水管道是铺设于地下的,对于这部分管道,没有办法进行及时的检修,损坏的管道会将水资源直接泄漏到地面。

2.4卫生器具及配水器。对于某些区域中出现老化的卫生器具以及配水器具,由于其设计中的不规范性,直接导致水资源浪费。例如,一些老式的蹲式大便器冲洗水箱,每一次的冲水量都是极大的,甚至有些冲水量可以达到12L/s。长此以往,某些水资源的使用属于过度使用。而在某些公共卫生间,其冲水系统属于共同冲水系统。如果不对一些老式的器具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新,会对水资源造成过度损耗。

2.5水资源利用率低。在某些水资源进行处理之后,这部分水资源已经可以达到污水处理的标准,废水就是中水,可以用于饮用范围以外的各个行业内的用水,例如,市政内的洒水车用水就可以用这一类型的水。另外,一些生活排水以及雨水的收集,这些水经过处理以后,可以用于小区内的绿化以及小区内的生活用水。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相关处理技术得不到社会大众的信任,而且居民也缺乏这种用水意识,通常情况下,这部分中水也是属于可以避免的废水资源。

3建筑节水措施

在建筑节水过程中,需要制定有效的节水处理举措,主要从减少水资源用量、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以及防止水渗漏等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这3个方面并结合现代很多建筑物内所采取的节水方法,提出了以下几点在建筑物内可采用的节水措施。

3.1控制超压出流。目前,在我国建筑物内控制超压出流的措施一般来说有两种:首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处理,做好对高层建筑物的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系统用水的分区处理,使其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做好材料设备的有效维护与管理。建筑物的层数等应当结合城区内的水管网大小做好设计和确定,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用处的用水,基于不同的用水分类,合理设定水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无效用水的情况。例如,对于某些卫生器具,静水压住宅、宾馆医院的水压一般较小。如果水压过大,经过日积月累,会很容易造成用水器具的损坏,极容易造成渗水、漏水的现象,而且水压过大,水会直接从卫生器具溅出,直接影响其他人的使用,甚至会使得一些干净的水资源被浪费。其次,在一些建筑物内安装减压设备,对于一些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无法重新设计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处的静水压实,可以采取安装相应的减压设备,减少相关用水的水压。例如,可以适当地缩小出水口的管径,也可以在水表前装设调压孔板等来减少超压流出所造成的无效用水现象。

3.2应用循环热水供应系统。对于建筑物内由于热水供应所产生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可以从人们的意识和热水供应方面入手。首先,可以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将热水器出热水之前的冷水收集起来。例如,可以在热水器的下方安装一个蓄水槽,当水量蓄满时,可以将这一部分水用于建筑物内的清洁等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其次,可以从热水供应循环方面入手,现在的热水供应循环主要分为3种,每一种结构之间都存在优势和劣势,故主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即这三种热水循环系统在使用时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其制作以及循环压力方面来说,干管循环浪费的水量最多,支管、立管循环最少,但是由于它们的制作工艺要求比较高,而且其所需要的耗材也比较多,所以其造价相对来说也是最高的。如果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建筑物内运用支管、立管、干管循环的热水循环系统,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资源浪费。

3.3选择优质材料。建筑物的材料和阀门等需要经过比较大的水压冲击和水流的腐蚀,如果选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就很容易导致管道的破裂以及阀门的老化问题,容易出现滴水、渗水的现象,所以在选择管材以及阀门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管材和阀门,可以用采用复合钢材料。

3.4选择节水的卫生器具及配水器。由于一些老式的配水器和卫生器具技术水平不高,对水资源的浪费巨大,所以在选择卫生区具和配水器时,要考虑其节水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约生活成本。另外,对于一些公共厕所内比较老旧的卫生器具和配水器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

3.5建立水循环系统。对于一些中水和雨水,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并且尽可能地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因此,要增强人们的循环用水意识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建立水循环系统。

4结语

综上所述,节约用水迫在眉睫,节约用水需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特别是对于建筑物内的用水,可以采取以上各种措施,从根本上增强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和减少无效用水的情况,改善建筑物内各种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曹焕,蒋奇涵.建筑给排水设计节水措施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7):79+82.

【2】刘颜渊.高层公共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节能途径及节水措施[J].江西建材,2019(22):26-27.

【3】李若瑜.浅析节水措施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2):76-77.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4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教学质量,我们在2012年10月开始探究2011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做出《建筑设备》课堂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以学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本身基础能力为基本依据,并在实际中取得较大成效。此次课堂改革主要有理论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两部分。

关键词:

实践性;真实性;积极性;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1.1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去年曾提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到实处。同样道理,教学改革重在实践,根据《建筑设备》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知识基础条件,在实践中,我对教学改革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尝试:更新课程内容及改变教学地点。

(1)课程内容的更新。

目前市场上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时,要与国家不断更新的实际规范相结合,课程内容中延用老规范的则需要老师在讲解时做到更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本课程那个需要更新内容较多,我只做举例说明,例如:在建筑防排烟中设计中对于通风口的大小问题,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只要通风口可开启外窗的面积超过了房间地面面积的2%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自然排烟。但是书本并未做出具体详细的说明,这时我们施工人员有可能会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一旦发生事故则是无法挽回。所以就这样的情况,我会结合实际工程或者实际设计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如果遇到大堂类建筑物,外窗一般比较高,这时候如何设计窗户;或者厅堂类建筑的高度超越了一定的高度;再比如对于内走廊式建筑如何实现节约能源而同时又满足防排烟的需求。这只是课程更新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做到一知半解,学生联系不上实践,出去竞争力也会大大减弱。所以在《建筑设备》课程内容教学中,争取做到与实际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地点的改变。

虽然我们是理论教学,按常理来说应该坐在教室里安静的学习,但是这种长时间的教学会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疲劳。所以我把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建筑给排水、建筑用电、暖通空调。在讲每一部分时抽出两个课时的时间将教学地点由教室改为室外。例如在讲解完给水排水方面的内容后,选一课时带着学生来到就近的工地,当然得保证学生的安全,毕竟工地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一个正在进行管路敷设的工地,让学生与实际工程接触,参观了卫生间的管路施工、室内管路的总体施工(引入管、立管、干管等)室外管路的施工,但是我们也是分时间段进行参观与施工,不可能具体完成一个整体的,毕竟时间的限制;第二课时则选在学校,带着学生就实际完成工程进行观察学习,内容有:躬勤院的管线布置、行知苑的雨水排水管道设置、专家公寓楼的排气管布置、学院主干路两旁的路面雨水排水系统和消防给水设备布置、公用卫生间管路的设置。这样基本就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记忆的同时也能很好的理解规范的意义,在施工或者设计过程中才能严格要求自己。

1.2课件制作的真实性

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性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内容和图片离他们都很遥远,不是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实际工程。所以我在制作课件时都是结合当地的实际工程,能够被学生看到的关注到的工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例如:在制作建筑消防设备课件时,录制一个小的视频,这个视频由学生参与进来,将一个完整的消防设备展开,让学生切实的了解到设备的主要构成和作用,以及辐射要求,也是希望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而在制作暖通空调风口类的课件图片时,则是去当地的大型超市,照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将来学生在出来逛街和游玩时则可以看到,从而意识到自己学习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制作讲解屋面雨水排水时则跑到学生的宿舍区,拍一些学生能够实际观察到的管路,并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1.3监督学生的方法灵便多变性

对于上课点名是一项让学生和老师都很头疼的事情,学生讨厌老师的监督,同时老师也不满意小部分学生拿着家长辛苦挣来的学费在这里虚度光阴,只是把时间浪费在打游戏和逃课上。为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我院开展多次讨论,部分老师提出多项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也就这些建议加入了课堂监督过程中。

(1)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一部分的学生他学习不行但是动手能力很强,这时会结合课程的需要让他们这类的学生制作设备模型,让他在制作模型中了解到设备的构造与规范,以及在具体施工中的施工规定和安全意识;对于学习积极性比较好的学生则鼓励其有时间去实践场所参观观察,然后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他给大家讲解他对于某部分课程内容的了解。

(2)点名监督的灵活性。

如果我们只是很强硬的去点名监督,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这个工作程序中,我觉得一位老师给我提的建议很好,就是以现有的教学要求规范学生,我们的课程一般式考试制度,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卷面成绩,在这样一个制度上,老师只能约束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是让学生主动提问题来获得平时成绩,一个问题是2分,每个学生根据课程至少提10个问题,才能获得20分的平时成绩,否则少一个问题少2分,同时一学期只是不定期点二次名,一次未到者减去平时成绩5分,这样基本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是在教师心中,监督和扣分不是目的,只是为了更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2实践教学的改革

以前的实验教学部分虽有一定的实验性,但理论性仍较强,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操作。为此,我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实际操作内容,如管路的链接操作、热熔机的操作等,更方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施工规范。同时建议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经费购买实验所需设备和构件。

2.1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

实践教学时间要延长,课时量要增加,相关专业实践课可以合并,可以在企业建立实践课教学点上课时间最少在6个月以上,一些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等要上大的合堂课,以让出时间上实践课。

2.2教师的聘用方面

利用民办高校的机制灵活的优势,打破没有高教资格证不能上讲坛的常规,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特聘教授,现场操作,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践。让刚毕业的学术型硕士、博士教师进行改造,工科类下企业锻炼1-2年,人文社科类下去半年至1年,这样才可评职称,上讲台。

2.3实践性教学体系方面

构建其基本框架,分三个阶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基础实践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专业实践包括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综合实践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和创新创业训练。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有基础实践:理论教学围绕实践问题展开,二、三年级有专业实践:在课内和课外实践中检验理论;四年级有综合实践:在行业或岗位中运用理论。

2.4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方面

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模式,适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校企合作模式,校内工业中心(实训中心)训练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推动模式,学生科研与竞赛模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假期社会实践模式等等。主要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模式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以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3小结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实验,此次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课程能够较好地完成。同时,在此次改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区域限制和实践地点局限两个方面,还需不断研究更新。

作者:史国永 单位:商丘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悠怡.《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李江华.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灾后重建;羌族聚居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色;艺术价值

5.12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地区受到全国上下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相关行业、部门、专家对羌族地域文化的探讨和研究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迫不及待地前往羌族地区参观,一睹羌族特色文化的风貌。受此影响,原来封闭的羌族聚居地区不再封闭,当地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认识到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是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始有意识地重视起羌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在中央作出的把北川新县城建设成“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的规划指导下,目前的居民住宅重建和修复工作也以发展羌族特色文化景观价值为目标来进行建设,并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

一、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从理论研究上看,5.12大地震前多位专家学者合著的《四川古代史稿》中、冉光荣教授等合著的《羌族史》中、徐中舒教授所著《论巴蜀文化》中、王康等学者所著《神秘的白石崇拜》中,都对羌族建筑作了一定的介绍,但都只是从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叙述,没有专门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2000年季富政教授出版的专著《中国羌族建筑》,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羌族建筑的专门著作。5.12大地震后,羌族地区和羌族文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物质见证的羌族建筑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全国对其展开了广泛的考察研究。但遗憾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于羌族建筑遗迹的保护研究已逐渐升温并进入到一个高潮,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现代新民居、如何借鉴传统民居形式、如何汲取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点、如何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性以及针对震后羌族地区新城镇建设的建筑创作方法的系统性分析总结,几乎无人提及。从目前大量的重建实例中,我们发现了将羌族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转型不当和不合理的很多问题。比如安县永安镇至北川任家坪一线的震后农村住宅及新居民点的建设,基本只是粗陋的模仿,形态非常混杂,有的住宅在一栋之中竟混杂了现代、传统汉民居和传统羌民居等多种元素,羌族传统民居中很多精髓的东西却缺失了。另外,在已重建的新村寨中,建造形式非常单一,多处重建的居民点建筑只有石砌屋类型。而石砌屋类型只是羌族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一种,另外还有板屋、土夯屋、碉房民居等多种类型。重建的设计规划应充分考虑这些类型的应用,新羌寨层次丰富、造型多样,才更有长久的回味性、耐看性和吸引力,否则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新鲜感和参观兴致。而有的村寨细节元素过于杂乱,现代化的设施细节没有很好地作归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羌寨传统特色的风貌。在羌族地区地域性建设的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参考,避免盲目的开发和重建,探索和总结出羌族传统民居适应现代民居建设的策略和传承之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好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而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之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现代化特色重建原则

1.对羌族先民们因地就势的建造理念进行传承

羌族先民们在村落与住宅的建设活动中,表现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适合生存发展与有利自身的环境。传统羌寨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还表现出对自然的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珍惜。羌族先民尽量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生活居住用地和生产用地,因此,为顺应地势地形,传统羌寨内部建筑密度非常大,巷道狭窄,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关系。而新居民点的建址,有的处于坡地,有的处于平坦开阔之地,有的居民点住户较密集,有的较分散。对此,要考虑实际建址情况,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诠释羌寨的层次风貌。

2.对传统羌寨聚落关系进行现代演绎

传统羌寨的聚落形态受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政治因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随着现代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早已变迁,原来的聚落形态可能已不适应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塑造具有传统特色的羌寨时,原来的很多聚落构成已不再适用,这就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布局对传统羌寨聚落形态进行全新演绎。新居民点的聚落关系要根据休闲旅游和村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对传统羌寨中极高密度建房、极狭窄街巷的模式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同时,对整个居民点中的不同区位,如东端、西端、前端、后端及中部的不同位置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适应的聚落关系的调整,以符合新村寨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3.对羌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和比例尺度进行适应性调整

现代民居起居生活要求的变化、建造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材料的替更,使现代民居的结构和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建造的场地环境也大不一样。对此,传统的结构和空间以及比例和尺度己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传统民居结构和空间的必然转换、比例和尺度的必然调整。根据现代民居的建造结构、功能要求、空间组成关系等,应调整传统民居语言的现代表述,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与方式。比如,在震后的新民居建设中,羌族传统民居原有的三层空间的功能中,下层畜养、中层居住、顶层储藏晾晒的结构作用早已不适合现代民居生活的要求,于是在新民居建设中,将三层空间的功能作用作了新的调整:一层设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有的还设了商铺,做起了生意;同时,根据住户的需求,对每户住宅的体量大小、长宽高的比例关系作出了多样选择,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

4.对传统羌寨民居形态进行概括提取

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提取,是当代国内设计师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这一设计手法着眼于建筑表面的特色构成,用传统建筑的形态和符号去装饰现代的功能空间,并使用现代施工工艺进行转换表现。通常的程序是剖析传统建筑聚落或单体,找到其特色表征和文化内涵,然后提取典型的能体现其特色表征和文化内涵的元素或符号,将这些元素和符号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比如,在新居民点中将羌族传统民居的石砌屋形态、人字斜面屋顶的板屋形态,以及局部的羊图腾装饰、白石装饰、花窗等进行提取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羌族传统民居的风貌。

5.对传统建造材料进行替代转换

传统建筑上所体现出来的很多艺术特征,如色彩、质感、肌理等,都要依附材料传达出来,采用传统建造材料作为环境设计的饰面材料,是现代建造传承传统文化的手法之一。将传统建筑材料使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从其肌理、质感、色调等形式的角度去刻意模仿传统建筑的表征形式,这种表意明了直接。虽然,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建筑语汇的表述,但现代的民居建设不可能完全采用传统的建造方法来完成,因此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转换,在适应现代化的同时又要取得良好的传统视觉效果。羌族先民们从自然环境中甄选出来的石料、木料、泥料等建筑材料,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已经成为一条建造定律,深深地表达着羌族人民的审美文化,在震后重建的居民点建设中,就用现代的页岩砖和青云石进行了视觉上的转换,并与钢筋混凝土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6.修新如旧

新民居建筑虽然源自传统建筑,但最后形成的建筑必须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必须是属于现代化的,同时设计师在新民居建筑设计中还要大量运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以增强建筑的可操作性,而这一切都有可能在新民居建设中偏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对此,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修新如旧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在深刻理解本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基础上,从形式、空间、材料、技术上结合自然和文脉传承等各个方面去分析传统建筑遗迹的特点,从分析中挖掘其多方面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后,再对现代建筑的整体形态、细部构件、饰面装饰等进行传统化的艺术处理,使其功能、结构、材料和艺术可以实现和谐统一。

(二)现代化特色重建方法

1.对传统空间的整体借用

整体借用就是对传统聚落的组合关系、形式结构、形态特征,按照原样“照搬”的一种手法。这种“照搬”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搬”,而是要对传统聚落的特征进行调研考察、分析总结,进行系统详实的研究,提取出其原型后,根据建设用地的地势地貌现状、使用功能需求的变化,对传统聚落内部空间组合的大小关系、疏密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后再应用,这样的整体借用才是对传统聚落的艺术内涵、历史文化的科学再现。这种方法是重现传统聚落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较小,比较适用于当地范围内,因为当地具有和传统聚落相似的地形地貌,整体借用后,可以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当地的自然环境风貌中,并且在修建的过程中,对现有自然环境风貌的破坏也最小。这种方法也是重建历史人文遗迹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在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中被损坏或摧毁的历史人文遗迹,在重建或修复中采用这种方法,都是较为成功的。以5.12地震后垮毁村寨修复重建为例。在5.12大地震中,理县的若达寨、汶川的萝卜寨、北川的小寨子等寨全部垮毁,在这些村寨的重建规划工作中,就可以运用这一手法。在分析灾后的破坏情况、原址重建的可行性以及村寨未来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应从安全保证、宜居环境创造及文化保留等层面对其进行恢复建设。单就聚落空间重建上来说,可以有两项具体措施。第一,环境特征的重建,包括坡耕地和台地两方面。为保持原有村寨台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将原来的连续坡面改建成断续坡面,经过这样的小改良后,既能保持原有坡耕地环境特征,又可以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冲蚀,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可以增大雨水入渗量,提高作物的抗旱保水能力。这样的措施既能保持原有环境又利于生产,同时,广建于台地之上,也是羌族村寨聚落的重要特征。5.12大地震中造成台地或地质疏松,或堆积大量垮塌岩石、泥沙、动植物残体,或台地坍塌,根据各村寨台地损坏情况的不同,或就近抑制易居台地,或清理台地,或加固台地,保持台地风貌。第二,空间特征的重建。遵照原有聚落的平面肌理和原有村寨建筑组团模式,可将建筑重新排布于台地之上。原村寨村民们的文化活动区域主要位于大量内部公共开放空间和以宗教祭坛为核心的广场内,重建时可保留其文化活动区域基址,以尊重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羌族民俗文化活动,同时为利于现代生活设施系统的运作,可对这些空间进行适当的扩建,增设并加宽通道,以保持各内部空间的联系性,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有村寨空间的特征,又大大加强了对现代生活、生产的适应性。

2.对传统空间的模拟与升华

模拟与升华就是指在提取传统聚落空间原型后,对原型在形式上、材质上或组合关系上用现代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进行模拟,或者对原型进行再加工提炼,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使原型得到符合创作要求的升华。这种创作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又在视觉上给人以新意,再现了传统的精神和传统的文化,同时从整体形态来看,又具有地域建设特征。另外,再加工后的创作也比较容易和建设地块状况及使用要求保持一致,较容易做到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以九寨沟国际大酒店为例。该酒店地处九寨沟一段地势平坦、面积较宽广的河谷上,四周皆被高山环绕,自然环境的地域气势已经具备,但地块过于宽阔平坦,很难形成建筑单体随坡地层层拔高之势。所以,要再现传统聚落的气韵,就必须对原型进行分解重构,运用模拟与升华的手法,通过升华其组合方式、空间关系,来模拟传统聚落的气韵。仔细分析该酒店,建筑的各个部分既有独立的空间功能,又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独立的空间或前后连接或上下连接或左右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群体。此建筑群因错落有致的组合关系,颇有传统聚落之势,营造出了传统聚落层层叠叠的韵味。

3.对传统空间意境的追求

意境的追求是指在设计创作中,不直接借用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组合关系等,而是以传达表现传统聚落的气韵为诉求,使现代创作既有地域文化的神韵,在视觉感受上又俨然是现代建筑群体,体现个性与时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的技术性,使人们在空间中获得能联想到和感受到传统气息的体验。这一设计方法需要创作者深入细致地挖掘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包括其产生、演变的整个历史,深刻理解其精髓,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成的相互关系,系统解读地域民族的演变发展历史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进而重新组织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重新调整传统聚落的比例尺度,抓住传统聚落的精神气质,揉合进自己的理解,保证实际的空间感受具有视觉心理上的相似性,这样才能使创作既找不到表面的借用,又有传统聚落的神韵。例如北川擂鼓镇重建的擂鼓八一中学,就是运用该方法的一个典型。擂鼓八一中学建筑群没有直接复制传统聚落和传统空间的形式,也没有直接复制羌族文化中的图形符号和装饰细节,而是在深切地体味和理解传统羌寨的艺术魅力后,从现代建筑的角度出发,有机地、自然地将所要表现的羌族文化内涵有机地揉合到建筑创作中去,通过空间、形体、细部、色彩、材质的处理,利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表现其特有的空间意象和场所精神,产生“可识别”“可印象”的环境。擂鼓八一中学从整体看,绝对属于现代建筑,但细加揣摩,却能发现它骨子里还是透出一股羌族传统村寨的风韵和内涵。

三、结语

在灾后重建的重要时刻,我们面对诸多复杂且系统的问题:如何体现传统民居的特色,如何合理运用传统民居原型,如何让传统民居的特色在适应现代审美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和发扬等。这需要我们在借鉴传统民居原型和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同时,从正反两面分析总结传统民居建设的得失。在特色新民居的建设中完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要保留传统民居中的精华,保留传统民居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将羌族传统民居进行现代化转型是一件实在而又迫切的任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深入基层,通过参与大量的民居建设工作总结出实际的经验和教训,仅凭理论性的研究是无法实现的。同时,羌族地区地域建筑创作的研究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复杂课题,涉及的学科广泛、知识庞杂,本文希望通过对羌族传统民居的特质与现代传承和运用的初步探索,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羽.关中民居的地域特质与现代传承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李正.关中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葛少恩.丽江传统民居营造艺术及其现代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疗;建筑设计;空间优化

1引言

伴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医疗服务从满足治病救人的基础要求,逐步上升为以人为本。医疗服务开始重视患者的服务体验满意度,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医疗环境。医疗建筑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医疗建筑内部功能是否健全,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内外环境是否满足医疗服务要求,都对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构成影响。这便要求在进行医疗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设计出既具有实用性又兼具个性特点和艺术美感的医疗建筑。本文重点对医疗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内部空间优化包括功能区优化和公共服务区优化;外部空间环境包括建筑外部形态优化及交通优化。

2医疗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优化

2.1内部医疗功能区空间优化。医疗内部功能空间是医疗服务的主要功能区,如门诊中心、急救中心、住院区、医学研究中心、行政办公区等。内部功能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越合理,其空间资源利用越充分,医疗服务质量就会越高。医疗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优化必须要坚持整体协调性设计原则、差异化设计原则和人性化设计原则。2.1.1整体协调性设计原则。在医疗建筑一级流程的设计中,应根据医疗服务的实际需要将某一服务体系内的相关功能区进行协调配置,尽量让相关科室临近布置,便于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增强服务体系内各科室的配合度。例如,在对肿瘤治疗中心进行功能布局时,需要将肿瘤门诊科、影像检查科、放射治疗科等主要科室进行集中布置,同理住院区、医院行政办公区、医学科研区等也按照类似布局模式进行合理配置,不仅可使医院内部功能结构清晰完整、整体协调,而且可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极大便利。2.1.2差异化设计原则。在医疗建筑二级以及三级流程设计中,应根据医疗服务功能的实际需要,面向不同患者类型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如老年患者、青少年患者、幼儿患者、残障人士患者等因需求性和年龄上的具体差异,对医疗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在进行医疗功能空间设计时应采用特质设计,尤其要针对不同患者和疾病治疗进行合理设计,如独立布置的危重观察病房、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等,在空间设计上通常较其他病房要宽敞,能够同时布置更多的功能设施,如国外一些危重患者监护病房,其病房空间面积为一般病房的2倍,内部设计有独立卫生间以及陪护区,病房内部装饰材质、灯光等都进行特殊处理,具有极好的隔音降噪、防尘防撞性能,而且病房顶部还安装有吊载轨道,可以非常便于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2.1.3人性化设计原则。内部功能区设计要体现人性化,设计要有助于降低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各功能区既要保证基础服务功能,又要尽量将功能区布置得温馨、舒适、轻松一些,让患者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康养。内部空间设计时可以改变以往方方正正的设计模式,改变传统医院以白色为主的设计,病房以及医生就诊室可以偏向于家庭生活化设计,增加沙发、装饰件、鲜花绿植、书架等生活家居及物件,降低患者治疗及住院期间的紧张感和不适感[1]。例如,在对医生诊疗室进行设计时,可在问诊室增加沙发、书柜,摆放鲜花、日历等生活物件,让患者如同在家里接受家庭医生服务一样,不再感到恐慌和紧张。而病房设计中也应尽量使用暖色调,增加挂画、设置衣柜、梳妆台、空调、电视等家具,将以往的简易铁床换成时尚、舒适的多功能床,扩大病房空间,提升服务质量。

2.2公共服务空间优化。医疗建筑内的公共服务空间是人流最集中的区域,其功能区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服务效率。内部公共空间包括门诊大厅、候诊区、连接医院各功能区之间的通道等。公共空间设计要满足共享性、便捷性、舒适性的基本原则,如门诊大厅设计时应在以往挂号、收费、取药、导医的基本功能上,增加其他公共服务内容,可以在大厅空间内增加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患者通过终端设备进行挂号和交费和业务咨询,缓解人员聚集和排队等候。同时,在装饰上要尽量选用软质材料对拐角处或空间较狭窄处进行包装,避免因人流拥挤而造成意外伤害,在色彩搭配上可选用多种颜色,增加色彩丰富性,避免单一色调给患者带来压抑感[2]。在候诊区可以设置书架、公共阅读区、休闲娱乐区、医学科普宣传区等,让患者及家属不再枯燥地等候,也利于化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在对各通道进行设计时,可以从色彩、灯光、装饰件等方面来入手,可以把走廊和通道打造成艺术展览区,打造成主题文化区,进一步丰富空间层次,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3医疗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优化

3.1医疗建筑外部形态应兼具实用性和美感。医疗建筑主要用作于医疗服务,其设计应首先满足使用功能,但建筑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艺术,也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艺术美感,要求医疗建筑外形设计和结构构造时,既不能忽略美感又不能过于夸张,整个医疗建筑须与医院的服务性质和周边环境相协调,要注意体现整体空间美感。如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规划设计时,就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建筑采用流线型设计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自然美感。

3.2医疗建筑设计时应考虑交通环境。医院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保持高效、快捷、及时化服务是其基本要求。为便于患者就医,便于医院救治,便于更好地开展辖区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建筑在规划设计时要科学选址,要最大化利用交通条件优势,注意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布局,扩大自身的服务覆盖范围,成为辖区医疗服务的中心[3]。如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工人疗养院在规划布局时,就充分考虑了自身的区位因素和交通环境,结合交大立交、成彭立交、凤凰立交、川陕立交等交通网络优势,布局在交通干线区域,服务范围覆盖成都成华区的广大区域,发挥着极大的公共服务功能。

4结语

医疗建筑是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其设计和规划关系到医院公共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对其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科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周朝晖.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优化设计例析[J].建筑,2011(5):55-56.

【2】冯文成.高端医疗建筑室内环境设计[J].低碳世界,2020(7):72-73.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7

五星级酒店因为其豪华的装修、时尚的设计通常会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更注重享受生活,因此五星级酒店的发展也随之加快。本篇论文对五星级酒店进行了概述,着重介绍其前馆和后馆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

五星级酒店建筑;前馆;后馆

1前言

现在中国每个地区都在着重建设五星级酒店,并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同时也在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那些收入较高的群体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催生出了享受性消费的群体,而五星级酒店的出现刚好满足这个空缺。

2酒店概况

在设计酒店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交通情况,这就包括了人流、车流、物流等,酒店的内容除了员工更要注重消费的客户。交通情况就把酒店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前馆和后馆。前馆是酒店的公共空间,可以体现酒店的整体形象,在酒店的投资中尤为重要,因此,这部分的设计和投资非常重要。后馆部分主要对服务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设计师及投资者并没有对其进行分析,所以并未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但是在酒店的实际运行中,后馆可以作为正常运行的总指挥部,同时也是改变员工待遇思想的重要场所。最近几年,后馆在国家旅游局对酒店星级评定时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对前馆和后馆的描述中可知,建设酒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盈利,但是公共空间体现的价值与服务管理方面的灵敏性、有效性都是实现酒店目的的重要依据。

3前馆设计

3.1大堂部分

客人最先接触的就是酒店的大堂,这部分的格调通常会给客人留下第一印象。而对大堂的设计应该符合大多数客人的品味,让其有归属感、舒适感和安全感。流线设计要符合最大化便利客人的原则,让客人能够一眼就看到电梯和服务台。客房数以及公共区域的面积决定了酒店大堂的建筑面积。例如北京的龙城皇冠假日酒店就是非常有名的五星级酒店,该酒店大堂可独立完成酒店的各种大小事务,建筑面积也不大。该方式就需要在大堂旁侧设立休息间,对空间进行弥补,然而休息间的面积也通常为小面积户型,对于房间的高度要求不高,因此设计风格需要体现休闲意味。现在,很多具规模的商务酒店就会将大堂设计成复合式,把门厅、公共空间等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在感官上增加面积,并使门厅等按照实际需要来运行,能拼出更大的空间。例如北京的东方君悦酒店就采用了该设计方式。该设计方式在操作时把休息区域以及公共空间得到了横向的延伸。这样的设计可以将总服务台置于显眼处,方便客人短时间就可以找到,这样不但可以方便客人,同时对于酒店的管理也有好处。而站在酒店的对面的建筑上就能够看到整个酒店的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

3.2总服务台

现在总服务台已淘汰传统的设计,而是以岛式结构来替代。这样的设计在长度上可达到十余米,并把很多商务服务集中于此,给客人全面的服务。

3.3电梯部分

电梯要从空间位置来进行设计,首先要考虑客房的空间位置,如果建在走廊中间,就能让客人无论在哪个方向都可以避免走很多路。据国外的统计数据显示,五星级酒店的电梯应符合0.7%的规律,即每100间客房应该有0.7部电梯。但该研究并不代表一个绝对的数值,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电梯的左右两侧,间隔5组左右,电梯的宽度一般设计为米,可在电梯内安装长镜,就能更贴心的为客人提供整理妆容的便利。电梯里的灯光应该适当增强。因为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对外开放,所以对安保方面要更加重视,要给客人房卡方便其出入相关楼层,安保人员应该严格执行限制性措施。但是因为房卡的数量有限,因此就会造成客人的亲属或朋友不能拜访。因此在这一方面还需要改善。

3.4走廊部分

走廊设计应该在视觉舒适上有所体现,一般通过照明灯和装修设计两方面来考虑。现在的设计趋势是用走廊将客房和厕所隔断,而两个厕所中间的走廊宽度设计为2米,两个房门对应的走廊宽度应大于2.2米。这种设计方式可体现出较有趣的空隙空间结构。除此之外,房门前的照明灯的亮度需提高,能让客人对房间的门牌号一目了然,避免因过暗造成开错门或者是产生一定的恐惧感等。

3.5客房

通常客房的开间以及进深的合理尺度为4.2×8米,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能够对地下车库的建设起到便捷的作用;室内的卫生间一般在6㎡左右,淋雨的花洒在尺寸是设计上要小些,马桶最好选择静音的,而且位置要在不显眼处,还应该配置两个洗脸盆、镜子、吹风机等,灯光应该较客房内暗些,方便晚上有需要的客人,不会因为剧烈的强光对眼睛造成不适感。房间内的电路设计应该要便利,配电箱最好置于吊顶上;衣橱内的深度应大于60厘米,宽度要大于1米,橱柜内的光线要适合,不能过亮,但是也不能过暗;无线网络要做到全覆盖;设置套件时应在拐角处,内部可将起居室和卧室隔断,但是在两个房间都要配备一间卫生间。

4后馆设计

4.1物品管理

因为酒店内部的各类物品流转繁杂,所以如何保管好这些物品也变得非常重要,除了保证物品的安全、有效,还要尽量避免因为丢失等导致的损失。还要做好防霉、防虫蛀等措施。

4.2安保

酒店员工入口和垃圾厅通常要建在物品的管理发放处,利于办公人员进行监督,有效的避免偷盗者进来。员工打卡后要把厨师或其他厨房工作人员拉出流线。这样就能确保安保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4.3客房服务

现在的酒店不会在每层楼都设立服务台,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的用具和存储物品都在电梯处,这样就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消防电梯也需满足运输货物的作用。除此之外,给保安配备流动监控,通过电子设备对电梯进行操控,让客人的安全入住更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5总结

酒店行业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部分贡献,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酒店的进一步发展,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五星级酒店的入住率也越来越高。本文就通过对五星级酒店的前馆和后馆的设计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参考文献:

[1]杨波.奢华与细节——五星级酒店设计[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4(6).

[2]卜祥志.贵阳金阳新世界五星级酒店设计[J].四川建材,2012(2).

建筑卫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肺炎疫情,医疗建筑,设计策略,传染病医院

2020年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病毒肺炎”的疫情在武汉爆发,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蔓延,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例如韩国、日本、伊朗、新加坡、菲律宾、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肺炎疫情的大规模出现,暴露了我国医院建设和医疗设施不健全的弊端,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状况、工作秩序和身心健康。据权威报道,肺炎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等方式,传播速度快,致病率极高,使我国的人民健康、卫生安全和社会秩序受到了极大冲击。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复杂,面对肺炎疫情这种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只有充分了解肺炎患者的症状特征、心理特征和治疗需求,熟悉医院的业务流程,掌握医院各区域的功能需求,探索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疗愈工作,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提高患者治愈效果,从而增强全社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作为从事人居环境研究和康复环境设计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

1肺炎患者与医疗建筑现状

病毒肺炎(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NCP),简称肺炎,其病原体为病毒,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国际卫生组织(WHO)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从确诊患者的病例中看出,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是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多地已经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病毒,因此肺炎同样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从全国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段人群均对病毒没有抵抗性,只要满足传播条件均有可能被感染。我国肺炎患者数量庞大,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医院建设较为滞后,政府在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爆发的措施上,当前医疗设施和防控条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甚至出现较多不规范的做法。众多患者在感染初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与隔离控制,不仅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还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的危害。目前,武汉市在原有金银潭传染病医院的基础上,临时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并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方舱医院”,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肺炎患者不能集中隔离收治的状况,对肺炎疫情的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

2肺炎患者症状特征与需求

据研究表明,肺炎患者分为四种类型:普通型患者、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其中,普通型患者和轻型患者占比90%,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占比10%。肺炎会危及生命安全,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发生。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时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肌痛或疲劳,不典型症状包括咳痰、头痛、咯血和腹泻。临床治疗中,所有患者均存在肺炎疾病,大约半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淋巴细胞减少,并发症患者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确诊后的肺炎患者,普通型患者和轻症患者需要接受吸氧、机械通气、静脉抗生素和奥司他韦治疗,部分重症患者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极少部分危重症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监护室(ICU)治疗,必要时进行有创通气治疗。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必须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诊治。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收治入院治疗,由呼吸科或传染病专科医护人员进行救治;普通型患者和轻症患者关键在隔离,不需要特殊治疗,或仅仅是对症治疗。没有肺炎症状的人,但与肺炎患者接触的隐性感染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必须对其采取14d的医学观察,可以征用专门的医院病房、学校宾馆等进行隔离管理,配备医护人员,做到定期巡诊,尽量不占用有限的病房床位、专科治疗和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由于肺炎患者的年龄、职业、学历、性格、生活环境不同,其心理特征和治疗需求也会出现明显差异。当患者确诊患病后,肺炎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畏惧恐慌、孤独无助、悲观失望、求知求治等心理特征。首先,肺炎患者对“传染病”表现出畏惧恐慌,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担心因患有肺炎而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肺炎患者隔离期间,禁足于病房之中,禁止亲朋好友探视,面对冰冷的治疗环境感到孤独无助;然后,肺炎疾病的治疗暂时没有特效药,大多数患者采取对症治疗,患病期间患者经常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导致肺炎患者失去疗愈康复信心而悲观失望;最后,有些肺炎患者的求知求治心理非常强烈,希望了解自己患病的原因、治疗的方法、治疗的时长等信息。

3肺炎疫情下的医疗建筑设计策略

3.1功能分区合理,交通流线互不干扰

医疗建筑是指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的工程建筑,其目标是用来支撑社会的医疗、保健和福利制度的建筑设施。由于肺炎的传染性极强,为了保障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健康安全,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必须由传染病医院来完成。传染病医院的建筑布局必须空间规划科学合理,秉持“洁污分区”“医患分流”的设计原则,做到功能分区合理,交通流线互不干扰。功能分区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长时间工作在重大疾病救治阵地的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保障。从病毒传播途径上来看,设计师必须将具有高传染性的呼吸道诊疗区布置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区域,并保证各区域之间具有足够距离的间隔,例如限制区与隔离区保证30m以上距离,隔离区内各排病房之间要保证20m以上的间距。医疗建筑设计实践中,传染病医院的隔离空间功能需要满足医护人员与患者分区分流、洁污分区分流、人与物品分区分流、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分区分流、不同传染病分区分流等基本要求,而诊疗空间功能则必须严格划分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这样有利于防控应急情况下各区域展开有效的隔离工作,从而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在气流组织上,传染病医院必须考虑空气压力梯度,要求气流从洁净区、半洁净区、污染区单向流动,其目的是清晰组织传染病医院的各种人流、物流,使其各行其道,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3.2疗愈效果显著,康复环境必不可少

传染病医院与其他医院不同,其建筑空间采取封闭的格局就不适用于肺炎患者的防控隔离,加之医院的通风条件不好,患者极易产生疲劳感,造成抵抗力下降。因此,传染病医院建筑内部不能只依靠空调设备来进行通风换气,而应创造良好的开窗条件,让患者能够打开窗户,远眺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观,呼吸户外自然清新的空气,人与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和愉悦的气味接触,才能给予患者积极的感知体验,获得显著的疗愈效果。据官方报道,科研工作者已研发肺炎的药剂和疫苗,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医学仪器和设施设备,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康复环境的辅助治疗作用。因为,一个高度专业的康复环境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疗愈场所,配合医学治疗手段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还可以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例如传染病医院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室内空间,合理布置鲜花、植物、盆景和鱼缸,分散肺炎患者注意力,可以减少患者的焦虑感。康复环境必不可少,然而我国众多的医院建设依然陈旧落后,缺乏前瞻性的设计,即使是大型的综合医院也存在着康复环境较差的问题。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的病房、诊疗室等室内空间,还需要注意消除拥挤、喧闹、噪声、眩光、隐私缺失和空气质量差等状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3优化医院用地,预留应急医疗设施

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尽管调集了全国力量进行防控补救,但医院面对数量庞大的患者,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充分暴露了医院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缺乏前瞻性的考虑、缺少防疫应急措施、感染科室硬件缺失、收治能力存在较大缺口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医院用地、创建有效的防疫空间,不仅是摆在卫生健康系统面前的问题,也是医疗建筑设计师必须深刻反思的问题。据资料研究,在医院建设上,传染病医院通常采取“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加强传染病专科建设,将医院内部空间分成呼吸道传染病区(如SARS)、肠道传染病区(如霍乱)、消化道传染病区(如肝炎)、备用病区等相对独立的隔离区域。同时,增设与传染病相关的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等科室,以求得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增强对患者各种疾病的诊治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疫情的爆发不可能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无论是医院建设或医疗设施,以及物资储备和精神准备,都属于突如其来、仓促上阵的事情。优化医院用地,平时可以作为景观草坪使用,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又可避免空置浪费;预留应急医疗设施,在医院建设初期就必须预先做好方案设计,提前预埋紧急扩建临时病房的水电管线,以方便最短时间建成疫情所需的救治医疗条件。一旦出现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在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超出医院容量的时候,能在短时间内新建轻型病房、配备应急医疗设施用于收治重症患者,同时医院内立即启动负压设备,封闭感染区,并将普通病人转移到其他医院。

3.4智能医疗建筑,实现医疗的智能化

智能医疗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集成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和医疗智能化辅助系统,能够为医院提供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就医环境;另一方面采集高科技、自动化的医疗设备和医护工作站所提供的各种诊疗数据,能够实现就医流程最优化、医疗质量最佳化、工作效率最高化。医疗建筑智能化逐步成为大中型医院建设的关键所在。智能医疗建筑与传统医疗建筑相比,智能医疗建筑可以有效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和空气质量,避免病原体的传染蔓延;提高信息查询、计算统计、领导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减少因管理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减少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财务、医嘱、划价、发药等差错率;节约能源,节约资源,降低医疗成本,例如水、电、气、医疗专用气体等消耗;医疗建筑智能化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劳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现代化水平。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正在向智能化迈进,一些医疗机构开始使用导诊机器人、云医生、语音电子病历等新型医疗手段为患者服务。对患者而言,高度智能化的医疗条件让患者看病更加方便,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经济负担;对医生而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大幅度降低因主观判断或操作误差产生的风险,让诊断更加精准。可以看到,在全国防疫期间,远程医疗的诊疗手段不仅缓解资源紧缺,还能够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甚至成为疫情期间诊疗过程中会诊的主要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2020年的这场疫情给社会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医疗建筑设计不能满足当下防控疫情、患者康复的使用需求,在应对突发性重大卫生事件中缺乏专业的标准和成熟的经验,对未来医院建设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的考虑。研究结果表明:肺炎疫情背景下,传染病医院的建筑布局必须做到功能分区合理,交通流线互不干扰;传染病医院建筑内部应给予患者积极的感知体验,康复环境必不可少,以获得显著的疗愈效果;优化医院用地,预留应急医疗设施,以方便最短时间建成疫情所需的救治医疗条件;智能医疗建筑能够实现就医流程最优化、医疗质量最佳化、工作效率最高化。总之,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复杂,医院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师只有充分了解肺炎患者的症状特征、心理特征和治疗需求,从专业的视角思考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患者的医疗空间以及建筑设计策略,以患者和医护人员为中心进行系统设计和点位布置,才能设计出高质量、高标准、高疗效、高科技的医疗建筑。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姚宏武,索继江.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感染防控难点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6):33.

[3]金羽灵.当代传染病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