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设计范例

建筑基础设计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1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方法

1建筑工程基础结构设计现状

1.1设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安全意识淡薄

设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建筑结构基础的安全性。当前在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当中,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结构基础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安全性,设计方案在应用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对工程的建设进度以及质量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此外,在设计人员中有一些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经验缺乏,安全意识也较差,不能从整体看待问题,因此在设计中容易出现隐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建筑物的防水性、渗透、不均匀沉降等问题,最后会对建筑结构基础的安全施工和使用带来影响。

1.2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图纸流于形式

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图纸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要保证结构基础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在图纸上一定要将每个细节都详细标注,同时还需要标注建筑工程的抗震级别、施工材料规格类型等。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工作人员都不重视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标注不明确,其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甚至还会对施工人员带来误导,影响到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2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优化方法

2.1拓扑优化方法

拓扑优化法在建筑工程结构基础设计中应用能够将建筑结构基础形式精准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能够合理确定建筑结构基础的承载力和强度,能够有效提高建筑产品的整体稳定性。在建筑结构基础优化设计中利用此方法能够全面分析建筑结构基础的合理性,可以提高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概念性,从而加大结构基础设计的逻辑性。

2.2截面优化方法

在优化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安全性及可靠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问题,设计人员在处理建筑物截面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建筑截面结构的可靠性能和安全性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设计。保证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居住使用环境。此外,相关设计人员在优化截面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分析和考虑建筑产品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结构位移、设计变量等情况,通过有限元分析精确验算相关数据和信息,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等设备,通过计算结果调整并处理设计方案,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2.3概念设计与细部结构基础设计

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优化需要确定相关准确、细致的数据,可以采用概念谁的方法。比如在设计结构抗震性的时候可以根据建筑所在地地震强度及发生频率确定建筑抗震强度,通过概念设计能够有效确定计算方式,保证抗震强度计算的准确性,还可以利用规范数值等确定建筑抗震等级。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优化中应当重点对细部结构的数据进行确定,充分应用概念设计理念,提升结构基础设计的科学性,提升建筑产品的整体质量。

3土木工程建设中基础结构类型及设计

3.1扩展基础常见设计方式

(1)独立基础。当前建筑常用单层排架结构,单独基础结构设计中需要对基础局部受压情况、冲切、受弯等情况进行计算,控制好基础高度,基础底板和配筋的选择。(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运用并不是特别广泛,其主要运用在排架结构或者是柱距较小的框架结构,并成十字交叉或者是单向设置并受承于柱子传下的集中荷载,基底的反力分别受上部刚度和基础的影响。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的情况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用倒梁法或静力分析法计算,其中假设基础对地基的相对刚度较大,忽略不均匀沉降的影响。(3)筏型基础设计。筏板基础是底板连成整片形式的基础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平板式和梁板式,并且筏板基础具有非常强的刚度可以快速对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进行调节,同时还具有足够宽敞的地下使用空间为基底受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筏板基础的板厚主要由抗剪切以及抗冲切计算所得。而筏板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在计算的过程中也比较的繁琐,一般而言在实际的工程中会采用辅助工具计算机来完成计算。

3.2提高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图纸绘制的准确性

土木工程建筑的后期基础施工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开展,所以,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图纸作为重要的施工依据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需要充分做好对当地地质、水文等情况的考虑,提高设计图纸的准确性,深入贯彻建筑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地震、地下水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设计相关参数,并且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标注相关尺寸数据,尽量避免后期出现设计图纸变更的问题,保证建筑基础结构施工的顺利完成。

3.3合理设计地基,保证基础工程质量安全

地基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地基的抗震性,所以,在建筑地基设计中应当加强考察建设场地地质水文等情况。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对建筑的外形、楼层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确定基础的选型,切忌贸然使用文档图片数据。地基作为整个建筑重量的承载部分,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建筑产品的安全,设计人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和考察人员、施工队伍等各个部门的沟通,及时查找设计方案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可行的地基。

3.4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建筑设计效率

BIM模型的模板数据库集合了所有的设计准则、设计方式等,采用的是统一的设计标注,各个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到建筑基础设计的相关信息,所以标准统一化是建筑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相关工作者在后期使用中将数据信息补充到BIM模型数据库后可以形成尺寸、样式模板,设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调整结果,这有效节省了设计人员工作时间,能够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提升设计水平。

4结束语

对于整个建筑工程体系来讲,建筑的结构基础决定了整个工程的安全与否,故设计人员应当提高对基础结构设计的重视,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完善基础设计图纸,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基础工程的可靠性,为建筑产品的安全可靠奠定基础。本文就当前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常见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优化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佳兴.建筑结构设计与基础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51):85-86.

[2]范登辉.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09):224-225.

[3]杨佩良.建筑结构中桩基础设计探微[J].建筑知识,2017,37(10):12-13.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2

[关键词]工程建设;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分析研究

引言

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程。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的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设计人员自身缺乏设计技能,同时设计方案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因素,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需要对建筑基础设计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能够结合时展的具体要求,为建筑质量的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1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

1.1设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安全意识匮乏

设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建筑结构基础的安全性。当前在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当中,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结构基础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安全性,设计方案也存在很多问题,对工程的建设进度以及质量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1.2建筑工程的构造柱和承重柱混淆不清

构造柱和承重柱两者之间的混淆使用会降低墙体的实际约束效果,一旦出现地震等强自然灾害,构造柱的强度比不上承重柱时,就会导致其中隐藏的薄弱点被无限放大,进而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可能会导致建筑坍塌。为此设计人员就需要正确区分构造柱和承重柱之间的差别,结合其不同的特点予以使用,以此来有效避免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设计缺陷而出现的安全质量隐患。

2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改进措施

2.1关注建筑结构的全局性

在开始工程的结构设计工作之前,设计人员要充分进行信息数据的调查,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设计一套趋于完美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结构和上层结构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角度进行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协调,这就能够为后续建筑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建筑结构基础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部分,设计时要常跟各参与方多交流,在选取钢筋强度等级时,需结合城市建筑市场实际情况。在设计建筑结构基础时,灵活运用数据来对建筑物进行假设,提出假设后,立足全局理念,反复验证假设是否成立,若假设成立则需与各参与方结合实际探讨,若该假设不成立,则需根据原有数据或增加后的数据,再提出假设,以求可以提高设计的完善程度。

2.2加强建筑基础结构性能的设计

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工作过程中,设计者在进行局部设计的过程中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对建筑物的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并从工程当前的施工环境以及设计的具体要求出发,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一方面要保障基础设计能够达到规范,一方面要保障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重基础设计方案,更需要将主体设计也作为考虑的主要方面,并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施工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者要事先做出合理假设,并对具体问题来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建筑物整体设计质量,并促使施工过程得到优化。

2.3提升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对于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在完善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保障定期对设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培训,从而能够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提升整体的施工建设质量要求。

2.4重视建筑基础的承重柱设计

在基础设计过程中,针对承重柱的设计过程,必须要将增强承重柱的抗震能力作为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柱截面面积具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在合理范围内扩大其截面面积,从而提升其抗震能力。这样也能够有效规避建筑物结构出现开裂的问题。此外,在实际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还需要对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进行预测,继而才能够结合具体要求来提升施工质量,保障施工过程和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的安全稳定性。

2.5精选建筑材料

在进行建筑工程结构基础设计的过程中,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施工建设阶段,混凝土等施工材料的采购要严格遵循建筑行业的施工标准,保障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内容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建筑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还能够切实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结合建筑基础设计的完善措施,能够有效改进以往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建筑物的质量,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标准性,促进施工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在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也需要对建筑基础设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继而提升建筑基础设计内容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单维欣.土木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探析[J].江西建材,2018,No.227(02):53-54.

[2]张磊,赵海军,李蕾蕾.土木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3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住房理念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各行各业都对民用建筑的质量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用建筑的基础设计不仅直接影响着民用建筑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建筑的使用寿命和稳定安全性能。为了提升民用建筑的整体质量,必须要重视基础设计,了解各环节设计的具体方法。

1民用建筑基础设计原则民用建筑

在当前建筑市场中占据着较大比重,在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民用建筑的施工建设逐渐趋向于多功能的设计方向。做好民用建筑的基础设计工作,对保障民用建筑的性能和使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民用建筑在施工中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民用建筑的施工设计也逐渐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来说,在进行民用建筑基础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在基础设计时,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考虑民用建筑整体的建筑结构和性能,保证基础设计能满足民用建筑的质量、实现民用建筑安全性能的要求;其次是预先性原则。在进行基础设计之前,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民用建筑的实际施工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体条件等内容进行预先考察,保证基础设计的有效性;最后是重点性原则。在基础设计中需要着重增强民用建筑关键环节和关键结构的设计,提升民用建筑的整体性能。例如,墙体、梁柱结构等关键环节的承载和荷载结构。

2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的影响因素

2.1民用建筑的上部结构

民用建筑中的上部结构是否稳定,与建筑基础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物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的稳定性会受到地基基础、整体结构以及上部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类型和不同设计方法的民用建筑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上部结构在设计中也会存在不同。在实际的民用建筑施工项目中,民用建筑结构通常分为建筑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基础的横截面积、预设深度、基础类型等内容决定了民用建筑上部结构中墙体厚度、建筑高度、施工技术等施工环节。同时基础设计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用建筑上部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在实际的基础设计中,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民用建筑上部结构的形式、稳定性、刚度与基础设计的匹配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民用建筑的上部结构内容对基础抗压变形能力、沉降能力、稳定结构等内容的影响,合理地对基础进行设计。

2.2民用建筑施工的地质条件

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也有所不同。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时,需要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减少因土壤环境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建筑工程基础结构造成的影响。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地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设计中对于地基承载能力的设计。这就要求基础设计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对地基施工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测,再对地基基础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三方面的地质条件:一是基础设计需要考虑民用建筑地基持力层的土壤性质、土壤承重能力等参数;二是基础设计需要考虑桩基穿越土层的状态,例如,桩基础穿越能力和地下水体分布等。三是基础设计需要考虑地下土层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滑坡的现象[1]。

2.3民用建筑施工的施工环节

在高度较高的大型民用建筑的基础设计中,通常会发生天然地基无法满足民用建筑对于地基承载能力和防沉降能力要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的基础设计中应采用桩基础。但是沉桩施工技术产生的噪音、震动等问题会对建筑施工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也对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民用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与此同时,由于民用建筑施工中实际应用的施工材料和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中的基础设计存在质量问题,也会对民用建筑的实际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对民用建筑的基础进行设计时,还要从具体应用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方面入手,对民用建筑的基础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

3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具体应用

3.1确定基础的预埋深度

在基础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要确定民用建筑地基基础预埋深度。在确定地基的基础预埋深度时,需要对位于天然土质地基上的高层建筑的筏形和箱形基础进行合理预埋深度设计,只有埋置深度达到民用建筑的施工标准时,才能够保证筏形和箱形基础具备足够的抗震动能力和抗滑动能力,保证基础和民用建筑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进而保证民用建筑的施工与使用安全,降低异常沉降、墙体裂缝等负面现象的发生概率,延长民用建筑的使用寿命。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建筑用地面积越来越小,上部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地基深度越来越深成为我国民用建筑的建设趋势。所以基础设施必须要在保证民用建筑稳定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地基拥有足够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在基础设计时需要从民用建筑的沉降量和周边建筑的刚性进行整体计算,保证民用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的距离处在合适的范围内,且民用建筑的地基埋置深度应该大于周边建筑的基础深度,以减少和避免民用建筑对周边建筑的不利影响。

3.2考虑地基基础的承重能力

在民用建筑施工的实际施工情况中,民用建筑上部结构通常采用的是主裙楼一体的结构,所以要对民用建筑主体结构的地基承重能力进行计算和修正,以保证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民用建筑性能使用的要求。以实际的民用建筑施工情况为准,对基础的承载量设计时,通常以基础底面以上结构的荷载宽度按照基础两侧的超载宽度设计。在实际的基础设计工作中,如果基础超载宽度超过了基础宽度的两倍,则要将超出的超载宽度进行折算,将其折算为土层厚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地基基础埋置深度。要注意的一点是,基础两侧的超载宽度不一致时,需要采取最小值,以最小值作为标准。具体来说,民用建筑基础施工的岩石地基的承重能力要高于软土地基的承重能力,所以也是民用建筑地基设计中使用最普遍的地基类型,也可以利用岩石地基荷载试验来确定岩石地基的承载能力[2]。

3.3基础变形计算

地基变形计算是基础设计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地基变形程度直接影响着民用建筑施工和使用安全,所以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地基变形的计算,首先是地基发生变形,在实际的民用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地基变形的主要类型有地基沉降量,地基沉降差,地基整体倾斜度,地基局部倾斜度。在民用建筑地基施工中,进行这四类地基变形计算时,要保证地基变形计算值小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如若计算值大于允许值,则要及时的对地基基础设计进行调整,以保证地基基础的稳定性。

3.4独立基础设计

在民用建筑基础设计中,独立基础设计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独立基础具有造价低,适应能力强,抗震能力强的特点,独立建筑一般设置于承重柱下和现浇混凝土柱下,利用混凝土进行整体浇筑固定。独立地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民用建筑施工场地的地质、土壤特点,针对不同的地质土壤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基础类型,具体来说,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地基土压缩性较弱,压实密度较小,土壤之间粘合力较小,则可以将其设计为柔性基础。独立基础在设计时,可以采用坡形基础、阶形基础和杯形基础,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情况,合理选择或者是组合式选择独立基础的设计类型,以实现民用建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3.5复合基础设计

与独立基础不同,复合基础属于人工基础范畴。复合基础地基有较高的承重能力,能够给予民用建筑上部结构足够的承重支撑。复合基础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强地基的抗沉降能力、抗震动能力、承载力。复合基础包含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强夯、深层搅拌柱、灌浆等基础类型,利用复合基础设计地基基础时能够加强地基的承重能力,复合基础利用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地基的荷载能力。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可以利用复合基础来应对基地土层状况不佳的问题,改善天然地基存在的缺陷问题。需要格外注意,复合基础的荷载承重能力由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支撑的,所以复合基础的组成和受力结构也存在复杂性,在复合基础设计时,需要结合实际的施工要求进行基础设计的综合性考量。且复合基础的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复合基础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的地基施工要求对复合基础的类型进行合理选择。

3.6民用建筑基础结构常见的主要类型

民用建筑工程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在确定好基础的预埋深度、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基础变形、独立基础以及复合基础的设计之后,就能够依据民用建筑的不同建设要求来实现具体的基础结构的设计。当前应用于民用建筑基础结构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6.1拓展基础常见设计方式

拓展基础常见设计方式主要包括独立基础设计、条形基础设计、筏形基础设计三种具体的形式。依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独立基础设计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最常见的形式,当前我国大多数民用建筑在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都主要应用的这种基础结构的设计方式。条形基础设计主要是指在建筑上部结构应用较小的框架结构,以达到提高建筑上部结构承载力作用的一种基础结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使得上部结构呈现出基础基地的反力分布情况,这种情况会受到民用建筑结构以及上部结构刚度等方面的影响,在对这种基础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时,主要可以采用倒梁法以及经理分析法来对建筑物的相关结构数据进行计算,进而为民用建筑的施工设计提供更加健全的方法。筏形基础设计主要是指以底板连接成片作为民用建筑的基础结构,在对这种基础结构进行设计时,依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主要可以将其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具体的结构设计形式。由于筏板本身具有较大的刚度,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要避免建筑基础结构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保证民用建筑结构基础的稳定性。在对筏板的基础厚度进行确定时,则要从筏板的抗冲切、抗剪切力等方面入手,利用简化计算法以及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等方法对筏板基础结构的具体数值进行计算。

3.6.2桩基础常见设计方式

桩基础是能够保证民用建筑基础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民用建筑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对于桩基础主要采用钻孔灌注桩以及预应力管桩两种设计方式。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方式是当前民用建筑在基础设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桩基础设计方法,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到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是否会对后续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内容造成影响。在对钻孔灌注桩这种桩基础结构进行设计时,相关人员需要对钻孔灌注桩的成桩位置、桩体大小等进行重点考虑,以满足民用建筑基础设计功能和结构稳定性为主要目的,保证民用建筑的施工建设质量。预应力管桩设计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桩基础设计方案。预应力作为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在保障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预应力技术来实现对预应力管桩的设计,设计人员需要格外重视预应力管桩直径会对民用建筑基础结构造成的影响。由于当前不同民用建筑的施工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在对预应力管桩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不同民用建筑的施工要求对其进行仔细的调整,并在施工完成后,对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为民用建筑的基础结构设计提供保障。在当前建筑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用建筑逐渐在建筑市场中占据较大的地位。越来越多的民用建筑对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民用建筑的设计人员需要格外重视基础结构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建筑基础结构稳定性因素的同时,需要选择更合理的基础结构设计方式。

4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设计是民用建筑项目结构设计中相对复杂的内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实际的基础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基础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并对基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加以重视,以确保建筑基础的牢固稳定,提升民用建筑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杰.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1):15-16,19.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4

将《居住空间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案例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们的电脑技术能力,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空间形象设计等多方面的设计能力,让学生们的设计与现实不脱轨。任务建模分层导入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学生们对工程设计程序、材料性能、施工技术等多层面欠缺的内容。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居住空间课程设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将真实的户型业主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与业主当面洽谈,然后再以大作业的形式把设计的方案呈现出来。虽然以真实的户型让学生们进行设计,但是设计的方案很多都不能被业主采纳和满意,原因为学生们的空间塑造力较弱,对现有材料性能及施工技术了解较少,缺少现场实践的经验,学生设计的内容往往都很理想化,设计的构思虽然非常好,但有很多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很难实施。这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在上课时给学生们讲解了这方面的内容,但从学生们的作品来看,很多学生会到网上摘抄、模仿,然后变成自己作品成交给客户,这样的作品就以失败而告终的很多,因为学生们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存在学生的作品也都是被动的应付,没有实效性。此次改革将《居住空间课程设计》改为任务建模分层导入的形式来进行。这样训练的关键在于:

(1)学生在设计每一界面时都要进行调研,这样才能完成任务,而每一个环节都是相联系的,只要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影响整个方案的效果。这种方式就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他们会把自己的成员各自分工,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市场考察、调研、网上查找资料等多方面的渠道来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在任务建模分层设计时,能够非常紧密地与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在一起,学生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与实际工程有很深的了解才可以进行,这就避免了很多纸上谈兵的设计。

(3)学生们的分组训练会让学生们感受到团队的合作精神,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提高学生们的电脑技术、施工技术,空间形象设计等多方面的设计能力。同时,任务建模分层导入式的教学方式与实际工程设计的程序是一致的,这样就非常高效地与实际案例结合在一起。比如学生在设计“建筑基础界面”时,必须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基础界面有很深的了解才能够利用电脑技术制作出来,而且当学生们设计到“连接工艺表现界面”时,必须得对材料的性能及施工技术有很深的了解才能利用电脑技术把各个部件连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避免了很多理想化而不能实施的设计方案,学生的作品只要一出炉就是有效的设计,就是可行的方案。

三、拟采取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将《居住空间课程设计》以任务建模分层导入的形式进行,利用计算机建模的手段,将方案模型分层界面与实际工程分层界面(建筑基础界面—空间形象分层界面—连接工艺表现界面—装饰基础材料界面—连接工艺表现界面—饰面材料界面)相对应,并以“任务建模”的方式进行组合及存档。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将真实的户型、户主的信息以任务建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可分组进行共同配合完成本次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界面都有独立的文件包,在每一个界面设计中都会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实践能力,学生须通过市场考察、调研、网上查找资料等多方面的渠道将各个分层界面设计任务建模存档,最后再将每一层设计的内容组合成完整的方案。在每一套方案中,我们都可看到以电脑技术表达出来的从建筑的基础再到饰面的材料等与实际工程装修程序、装修套路完全一致的任务建模形式。

四、结语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5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迅速城市化,人民生活模式发生改变,对简便、西化、冰冻食品的消费需求提高,对即食文化也有相当程度的接受。带动冷链物流业迅猛发展,冷链仓储建设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冷链仓储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也要适应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本文结合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实例,对冷链仓储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的一些理念进行探讨,以资参考。

【关键词】

冷链仓储建筑;总体规划;单体设计

引言

而今冷链仓储技术的发展和冷链仓储模式的不断完善,深深影响着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现代冷链仓储建筑要适应各种因素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将以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为例,探析现代冷链仓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些理念。

1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服务的全过程均要以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通过冷链物流对温度、湿度及时间等的控制,使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得到安全保障,避免食物遭受有害物质的污染,大大减少食物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危害。

1.2科学合理

根据冷链仓储的特性,建筑设计需考虑减少食品损耗和保障食品安全。从总体到单体,贯彻满足新的仓储管理模式的原则,建筑之间设置合理的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节能和环保,详细分析人流和物流,从整体到局部都应明确分区与分流。

1.3绿色生态

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尽量营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其次,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设施,结合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

1.4可持续发展

现代冷链仓储技术和设施发展得越来越快,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冷链仓储模式的发展,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也要适应现代冷链物流模式的发展,加强科学管理,及时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能耗大的设备,合理堆垛,提高库房利用率。预留灵活改造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

2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单体布局

冷链仓储是一种功能复杂的仓库建筑,冷链仓储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统筹全局,从城市布局和建筑各个层面上进行把握,严格遵循物流分区合理的原则,将冷冻区与冷藏区合理布置,防止能源损耗。就一般的冷链仓库而言,采用的设备技术落实,能耗损失大,制冷机房中的制冷剂由制冷效果不佳的R22共沸混合物组成,本次设计采用目前制冷效果最好的R507A属共沸混合物。外墙体保温材料由一般的聚苯板,本次设计采用聚氨酯喷涂,为减少造价,同类型的冷库隔墙采用成品双面彩钢聚氨脂保温板。既保证室内分格的灵活性又扩大了库房的使用面积。单体布局由冷冻,冷藏,超低温库,其他配套办公用房和设备用房组成。各功能之间通过物流通道和过道联系,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场地周边的地形、道路和建筑现状,综合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位置。在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对冷链仓储在室内环境的确认:完善冷链仓储的发展系统;形成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预冷间等各库房之间的便捷联系与合理构架;货物流线和人流互不干扰的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冷链仓储的建筑总体、日照朝向、绿化景观与城市的整体组合。

2.1功能分区

本方案采用根据库房的不同温度要求集中式布局,根据冷链仓储功能特点以及冷链仓储的可持续发展,将冷链仓库分为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通过中间设置冷库叉车通道保证货物互不干扰,互不影响,又紧密联系。在保证冷链仓储功能组织合理的基础上,满足了预留发展用地的需求,同时确保了冷链仓储在现阶段的合理运营。

2.2流线组织

总体规划需考虑以合理有效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配置实现冷链仓储的高效有序运转。保证交通流线便捷、提高运营效率的空间布局是本次冷链仓库建筑设计的重点。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四周均设有道路与园区道路相通,在本建筑的南面设有大型货车出入口与园区道路相接,根据“人车分流、库区和设备间分区”的原则,对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与办公用房之间等功能单元的出入口均进行了较好的组织,设备区与冷库之间通过过道加以联系。各功能之间互为联系,互不干扰,均设有直接对外的人流和物流出入口。

2.3景观绿化

现代冷链仓储中,除了需要现代化得设备技术和冷链仓储运营模式,良好的运营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冷链仓储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运营环境。本方案中合理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绿地景观、入口广场景观、景观院落、屋顶花园等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

3建筑单体功能组合与平面布局

冷链仓储建筑单体设计中,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是重点所在。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冷链仓储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解决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问题,更要体现高效便捷和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在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冷链仓储设计理念,并严格遵循“冷库设计的各项规范”的设计要求。冷库的室内,室外及室内外物流通道和附属配套用房,都要符合卫生要求,冷库具有通风设备,可随时除去库内异味。冷库中有完善的消防设计。不同食品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存库。冷链仓储各库房之间通过冷库叉车通道相连通,通道和月台均为封闭空间,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各项货物在上下卸货之间不会受温差的影响,同时保证食品安全。冷链仓储地上一层,层高6.0m,布置了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同时设计了查验室、取样室、工作用房,设备用房有恒温库室、制冷机房和控制室、配电房等,配电房保证冷链仓库的正常运营,不受市政用电的影响。各功能之间分区合理。

4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建筑基本要素,冷链仓储的建筑形象必然要充分体现其功能特征。由于冷链仓储建筑功能要求复杂、严格,创作自由度偏低,因此形象设计宜平和自然,忌浮华张扬,既要充分反应冷链仓储建筑的个性,也要考虑到冷链仓储建筑的使用特征使建筑整体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的建筑造型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轮廓和城市形象,与园区内其他建筑物形成统一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界面,体现冷链仓储建筑的独特性和标识性。

5结束语

较其他仓库建筑而言,冷链仓储建筑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冷链仓储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储藏功能要求,还要保证建筑与设备之间的协调,保证冷链仓储的各项合理使用要求。同时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关注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满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作者:孙春艳

参考文献

[1]冷库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概述

要想学好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容,必须要学好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可谓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基础概念理论,并在后期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三大构成设计理念以及方法。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不仅会对学生的建筑环境分析设计能力进行培养,还会对学生的空间意识、设计思维等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以及原理,为学生掌握系统的环境设计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2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的传输,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即可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提起重视。

2.2教学模式陈旧

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会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叙述为主,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脚步接受知识。虽然建筑设计的具体案例分析以及设计方法教学时会采用多媒体辅助讲解,但是这种讲解难以对学生的空间设计感进行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2.3教学成果评价不科学

在教师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教师会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师会在期末制作相应的设计方案册子,然后由学生完成相应的数量以及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以机械化的思维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缺乏创新、主动以及积极思考,致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标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将记忆的内容进行呈现,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这种教学成果评价形式较为落后,难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反映,教学成果评价的引导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

3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突出教学重点

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而言,包含着诸多内容,其中形态构成、表现技法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较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与形态构成、表现技法相关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时需要进行简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包括五个章节,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时,需要对其内容进行筛选,选出重点的内容以及重点章节,针对重点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比如,在对学生讲建筑的表达这部分知识时,应该重点突出建筑识图与建筑制图这两部分的内容,其余部分的内容应进行简化讲解,通过突出重点知识可以让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并构建出科学的知识体系。

3.2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在引导学生认识建筑部分时,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由教师讲解理论部分的知识,然后利用PPT播放相应的建筑物,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已有经验对建筑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在学习建筑构成部分以及建筑表达这两部分知识时,可以利用作业任务引导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作业,使学生对建筑物构成有所了解,并学会建筑制图。在学习建筑设计方法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实例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完成小型别墅建筑设计的任务,通过该任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小型别墅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完成相应的案例模拟训练,通过这一训练可以将实践与知识有效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

3.3加强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利用作业积分制。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需要将作业完成情况报告给教师,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打分。在期末,教师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设计任务的成绩与平时作业的成绩有效结合,通过这几个方面成绩的累积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评价更加科学,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应的引导。

4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该课程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教师需要针对这些不足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通过积极的改革,使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曾辽华.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5):148-149.

[2]徐芬.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01):124-125.

[3]郝卫国,董雅.“视觉•造型•建筑”三位一体的设计基础课程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基础作用[J].装饰,2015(12):105-107.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7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设计入门;学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参观实例和踏勘现场等;观摩学习优秀作业,学会分析优秀作业的好与坏;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了解一些建筑史、建筑材料和技术等基础知识;调动集体学习研讨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制力,能自我把控作业时间,调配好生活学习两不误。如此看来,建筑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几个意义:

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学会自我提问和尝试找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脑手结合,也就是思考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所以,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基础认知能力训练、空间形态认知能力训练、理性表达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综合训练。

2循序渐进、培养踏实的设计综合能力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任重而道远,既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也决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循序渐进认知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掌握。我们原来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是参考别的院校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不适合我们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比较明显的是基础表现训练占用了学生很多的时间,虽然集中训练有明显效果,但是学生做完了基础作业后,根本无法理解基础作业与建筑表现力的关系。很多表现类的作业最终判定成绩是靠成图的整体效果。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会把原来徒手的绘图变成尺规作图或者原图拷贝,而老师无法把控绘图过程中的拓图现象。

2.1基础认知能力训练

这是一个训练学生设计能力从无到有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培养的认知能力包括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能学习从专业的角度去观察建筑;训练学生设计能力,从学会审美到入手造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建筑空间体验,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重点是什么。《初看建筑》这个作业就是培养学生用专业的、理性的角度去认知建筑,并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手绘到图纸上。作业的目标在于训练学生学会找资料、分析资料,从而将一个主题作为切入点分析建筑,并手绘成图。这种小牛试刀的实训,是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建筑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样容易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结合自己的实地体验、资料搜集整理,完成一次与建筑互动的过程。对于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正处于懵懂时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建筑、建筑空间、材料、结构等。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等有一个深入解读和思考的过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初看建筑》这个作业可以进行如下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建筑基础认知能力包括了许多综合的因素,诸如建筑材料、建筑文化、建筑历史、建筑构造等。因此对于刚入校的懵懂的学生来说,从什么地方着手查找相关资料、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很重要,我们应该初步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外国建筑发展的特点,近代国内外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等。这些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并学会从中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让学生能“自觉”的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一个当局者。

2.2空间形态认知能力训练

空间设计的训练是建筑设计的本源,而对于没有设计基础和设计概念的学生来说,对于空间的认知和体会都是难点,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两个设计项目,是一个给予学生过渡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掌握一定的与建筑造型相似的空间造型能力,熟知空间尺度、比例关系、空间的围合方式、空间的情感、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空间采光通风等等内容。这时候需要培养的能力有:学会理解造型基本方式和美的形式;造型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能从二维转三维的空间设计思维训练;理解空间与环境、与人直接的关系。而在立体构成中二维转三维的空间设计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平面与造型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强建筑空间形体的塑造。所以我们将对这两个设计作业进行微调整,以适应我们的教学目标。如平面构成,这是在一个限定的平面里对平面进行分割和重组,犹如一个建筑的平面布局图。而立体构成则应该是平面构成生成的立体空间造型,要求学生不再是只讲究造型是否美观,符合形式美原则,而是更多的从平面构成的图来思考如何完成立体空间构成的形式,从而理解建筑的平面与立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调整不仅是为了让两个构成作业紧密联系起来,更是为了让学生熟知空间尺度、比例关系、空间的围合方式、空间的情感、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空间采光通风等内容。为后续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再是平面与立面分开设计,最终再拼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法。

2.3理性表达认知能力训练

图纸表达认知能力是指能熟练地掌握尺规作图和规范绘图的能力,《工具线条》《建筑测绘》两个作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识图绘图。现在我们尝试用学生熟悉的建筑进行实测练习以达到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知。他们每天进出教学楼,使用楼梯,本身就能对尺度有一定的体验。教师再通过讲解,他们测绘,然后根据所测的数据制作模型。这样锻炼了从感性到理性训练的一个过程。通过这样连续的作业过程,可以在图面上理解建筑表现方式,也从实践中理解了建筑的空间尺度、基本形体和结构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感知到真实建筑与自己测绘出来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既加强了平立剖的绘图练习,又锻炼了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能力。

2.4认知能力综合训练

有了从理性和感性的能力的训练,需要整合能力来表现在设计中,因此《解读建筑》《景观建筑设计》两个实训是培养学生从认识到想象再到创造的一个过程,完成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是综合认知能力的培养。《解读建筑》是从前辈大师的实例中提取精华,从中理解设计是如何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景观建筑设计》目的在于从小型、单一空间建筑入手,侧重造型和表达的训练。在两个训练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绘制出正确表达的图纸,还要制作真实比例的模型,在经历了分析到理解,感悟到模仿,平面到立面,空间到实体的综合认知能力的训练后,学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对建筑的理解力,而对于材料和结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将前面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达到循序渐进的培养目的,也为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一些企业积极吸取科技发展成果,将新材料和新能源用于建筑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建筑行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不科学、不完善,这都严重影响了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留有极大地安全隐患和居住风险。因此,想要提升土木工程整体质量和安全水平,必须重视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认真分析和研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基础部分,确保建筑的安全。

1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影响因素

1.1地质条件

现阶段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质环境对建筑结构承载性能产生影响,如果地质条件差,设计又不科学合理,那么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也反映了工程施工所面临的地质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好地质环境的考察与分析,科学合理的选择合适的地段[1]。其实,地质条件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方面的影响主要在地基持力层与基础连接两方面。在进行设计时,要研究分析地基好持力层承载能力、压缩模量以及土质特点,科学估算出精确地数值,确保设计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

1.2上部结构

现在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结构设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结构体系,结构设计也日益繁杂。上部结构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水平,影响着整个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上部结构包含地上建筑高度、类型、墙体厚度等,主要是承载上部的负荷,影响基础结构的抗变形能力、基础沉降、基础类型、截面积以及埋深等方面,在设计时要重点关注这一块。

1.3现场环境

基础结构设计还需要关注地下空间及现场环境,避开地下水和已存管线,尽可能的防止环境因素对设计结果产生的不良影响。在设计之前,要做好地理环境和人工环境两方面的考察研究,将数据信息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以这些分析结果为依据,依据公式科学计算出结构抗震等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确保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尽可能的避免外部环境的影响干扰。

2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地基基础问题

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时,往往忽视地基质量这一方面,没有科学的估算地基的质量和承载力,当展开施工时才发现它们不符合要求,影响施工进度。其次,当施工场地不平坦时,设计人员很容易忘记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如果稳定性不符合施工规定标准,需要重新开始设计,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严重拖延了施工进程[2]。再者,当设计人员不重视地基硬度,在没有考虑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问题的条件下设计的建筑结构,不但容易引发建筑安全问题,而且在施工的时候会有很多不便之处,影响施工顺利进行。

2.2构造柱和承重柱问题

在进行土木工程设计工程中,需要对梁柱的具体构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便确保建筑的抗震效果。承重柱的作用主要是承受上部建筑所带来的各种负荷和压力,并将这些负荷传送到下部承重墙或者地基中。而构造柱和圈梁则构成了空间骨架,主要的作用是提升建筑的延展性,尽量避免墙体裂缝。构造柱和承重柱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很多设计人员常常混淆了构造柱和承重柱,一些施工人员也常常将误将构造柱当做承重柱,这不仅使得构造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承重柱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出[3]。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强烈动力震动影响,建筑容易出现裂缝,甚至有可能坍塌。此外,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考虑实际后果,对承重柱进行设计时,缩小承重柱的截面积,大大削弱了承重柱的功能。当建筑受到外部强烈冲击时,梁柱容易裂开,严重威胁着建筑的安全。

2.3设计结构规范要求过低

现阶段,我国在土木工程安全法规的制定这一块有所欠缺,目前尚未有一部完善、权威的法规,没有一个统一的工程设计标准。实际建设中,进行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时全都凭借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设计水平差异较大,土木工程设计质量也因此差异较大,这一状况严重威胁着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这也是我国很多建成时间不长的建筑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一些所谓的豆腐渣工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监管不力、缺乏法律约束导致的[4]。

3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完善策略

3.1优化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

在进行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地基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的重视地基基础的设计优化。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和设计原则。另外,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建筑场地并不平坦,在设计地基基础时,应该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做好地理环境的勘查分析,科学评估出地形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如果建筑场地所在的地基硬度不高、土层疏松,那么需要精确的计算出地基承载力与沉降系数,并采取相关的措施人为的增加地基的硬度,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避免出现返工现象[5]。

3.2区分建筑基础的构造柱和承重柱的设计

严格规范建筑行业人员的资格,定期对建筑人员尤其是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专业知识水平。另外,当设计人员进行基础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区分清楚构造柱和承重柱间的差异,区分清楚它们之间的特点与设计标准,然后按照各自的要求进行设计,避免两者的混淆,确保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在对构造柱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构造柱与圈梁的连接设计工作,确保他们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建筑结构的延展性,利于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也要做好承重柱的设计工作[5]。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影响承载力的各种因素,从而能够减小轴压比,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操作,可采用混凝土材料,来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另外,还要重视承重柱截面的优化设计,可采用模型构建技术,科学估算出承重柱截面面积,使其符合抗震烈度要求,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6]。

3.3完善各种标准和体制

相关部门应该借鉴国外的相关土木工程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权威统一的土木工程安全法规,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做好法律法规的保障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建筑的结构基础设计在整个土木工程建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这一块的设计工作。目前我国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设计水平,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设计科学合理,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文.土木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探讨[J].居舍,2018(28):92.

[2]卢长福.浅谈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J].中国住宅设施,2018(09):123~124.

[3]冀婧.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12):42~43.

[4]杨如意.土木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71.

[5]宋静.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思考[J].四川水泥,2016(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