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管理范例

会展经济管理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1

目前,会展危机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场馆自身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故本文将从会展场馆的角度出发,对目前会展危机管理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会展;会展场馆;危机管理

目前,中国会展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发展趋势良好。然而,由于国内会展研究还未成熟,市场应用存在相对滞后性,完整的会展危机管理体系仍为形成。因此在现阶段的会展危机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运营上的漏洞和不足。例如2003年发生的SARS病毒流感事件,使会展及相关企业猝不及防,全国范围的会展业受到重创。而实际上,在会展活动实际操作过程中,例如场馆倒坍、踩踏、盗窃等的公共安全事故更容易发生,此类危机和会展场馆设施服务的关联较大,因此也容易通过合理的会展场馆危机管理方案进行控制和弥补。

一、存在的问题

会展场馆危机具有敏感性,产生原因错综复杂,爆发形式多种多样,故本文将根据笔者经验,主要从公共秩序和利益纠纷两方面的常见危机进行分析。

1.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场馆的“脏乱差”,人流的哄挤等,主要原因是场馆方缺少对此类现象的危机管理意识,没有合理的管理措施,任由此类乱象肆意发生。比如在展会的布展和撤展过程中,场馆提供的运输车辆经常性不足,有些场馆甚至不提供任何运输设施,使得参展企业各自为营,外来运输车辆肆意横行,搬运场面十分混乱。在这种环境中,极易发生财务性损失,譬如工艺品或易碎展品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坏,部分展商在展品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漏拿、错拿现象。

2.利益纠纷

利益纠纷事故通常发生在展商之间或是展商与客商之间,但由于场馆方和参展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利益关系,场馆方也有可能牵涉在此类事件之中。例如,在某一车展上,一辆参展车辆由于停放在展馆规定停车场之外拒交停车费,遭到场馆方工作人员泼沙报复。此事件立刻引起参展观众的高度关注,以及参展企业的严重不满,导致场馆名誉蒙受损失,展会形象也受到损害。

二、危机分析

会展场馆作为会展活动的载体,与展会的安全息息相关,危机的产生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场馆方带来各种损失。因此,场馆管理必须重视会展危机的管理,特别是注意潜在危机的预防。从上述会展场馆危机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目前会展场馆运营上存在的不足。

1.设施管理

场馆的通道间距和防火器材都有相关严格的规定,例如火灾、踩踏等事件也都有合理的应急措施。但是,流是否在场馆正常运作中,物便捷,清洁人员是否高效,人员流动是否合理等问题往往受到忽视。就展品运输而言,场馆方既不能提供统一的运输设施服务,也没有明确的路线安排和有效的秩序管理规定,使得布展、撤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财务安全和人身安全隐患。而在另一方面,当展会发生紧急情况时,物资运输以及人员抢救是否高效有序,同样也存在疑虑。

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层对危机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到位。首先是场馆对自身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场馆应该不仅仅作为会展活动的场所,还应对展会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负起相应责任。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管理作风需要进行改善,硬碰硬式的警告和报复对解决利益纠纷没有任何帮助,反倒为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此外,会展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往往没有太多回旋余地,因此会展场馆危机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事前危机管理体系,而在这一点上许多场馆的现行管理方法依然存在缺陷。

三、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会展危机的处理办法通常使用的是PPRR模式,包括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这四个阶段。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管理方向。针对上述几类危机的预防和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事前管理

(1)树立危机意识。首先,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往届展会经验,罗列所有可能存在风险的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筛选出高风险行为。其次,场馆方应定期开设危机管理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风险行为的敏感程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2)构建信息网络。为更好了解展会实况与展商信息,场馆应提供专门的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第一是方便场馆方收集展会资料,提前分析展会危机管理的预防重点。第二是方便场馆方和展商客商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事故,及时反映意见。(3)优化服务设施。优化场馆提供的服务设施及提高展会工作效率,也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场馆方在确定服务种类和制定收费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参考展商的意见,尽量扩大服务范围,统一服务管理,避免利益纠纷。

2.事中管理

(1)确保信息对称。为防止事态蔓延和舆论的持续发酵,管理人员必须立刻获取现场信息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是安排工作人员反映现场实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上互动平台,保证信息即时对称。(2)避免二次危害。在危机管理方案确定之前,管理人员应立即控制现场,疏散周围群众,及时制止事件中的不恰当行为,避免产生二次危害。

3.事后管理

(1)舆论控制。在会展场馆危机产生时,场馆应立即对事故作出声明及解释,控制危机发生现场,表现场馆形象的积极面。在事后可以邀请媒体采访事故发生过程,宣传场馆的危机解决能力,转“危”为“机”,提升场馆美誉度。(2)联系客户。在危机结束后,为确定危机波及的范围,场馆方应立即联系本次展会的相关客户,询问客户对此次危机的态度,并为危机造成的损失进行道歉。此外,场馆方应尽可能留住展会的主要客户,保证展会的长久运营。(3)吸取教训。场馆方应积极对待所有危机,将其视为会展危机管理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继续完善会展场馆危机管理系统。

作者:陶城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学生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会展经济;人才管理;能力培养;“大思政”系统知识;高质量发展

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规模、层次和类别的会议与展览,在前后两个方向和侧方产生经济聚集和带动催化效应,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业内普遍认同的一个数据是,会展经济收入具有1:9的产业带动效应[1]。会展经济因具有经济聚集和带动催化效应,被称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较其他行业,会展产业所具有的“无烟产业”特征[2],让会展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经济”。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经济辐射正向效应,成为社会的共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和人才管理工作,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3]。要“树立强烈人才意识”“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4]。高质量的人才管理构成了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之基。因而,推动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自然也成为会展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

1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技能获取维度

人才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培育人才获取各类技能,提升组织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构成了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

1.1专业知识技能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维度

专业知识技能是指通过与本专业相关系列知识的学习形成的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构成了会展经济人才管理的基础和第一维度,专业知识技能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校内专业教育和校外专业培训。近年来,随着会展经济功能的凸显,部分高校设置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会展产业培养专门人才。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在“大思政”格局引领下,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融合,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自我管理能力等培养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培训体系。因而,学校专业教育,实际上可以简要分为两部分,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大思政”系统知识的学习。无论校内专业培养的层次多高,正式的校内专业教育时间总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变化是永恒”的今天,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不断重构成为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常态。校外专业培训成为衔接校内专业教育,助推会展产业人才持续学习的选择路径。校外专业培训的形式丰富,包括各种自学考试、辅导班、资格认证培训、讲座、研讨会等。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以会展经济人才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为基础,再延伸到其他领域,实现其他技能的培养和获取。因此,必须重视校内专业教育,从专业知识和“大思政”系统知识教育两个层面实现校内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另外,要重视校外专业培训教育的形式和质量,适应大变局之中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管理提出的需求来设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

1.2自我管理技能获取:自我管理技能维度

自我管理技能是指个体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技能。勤奋、高效、细心、认真、沉着、忠诚、坚持、宽容、坦率、乐观等构成了自我管理技能的基本特征。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获取,需要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协同。对学校而言,需要对会展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与引导。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校园和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榜样和典型人物的示范、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举办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育,逐步养成良好稳定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进而促进自我管理技能水平的提升。“大思政”格局引领下的高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疑对学生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实现会展经济人才自我管理技能的获取明显不足,在各种会展活动中通过不同岗位的历练和组织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来获取自我管理技能更为有效。因而,会展经济人才自我管理技能的获取,除了学校中的“大思政”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外,还来自会展工作岗位的磨砺。自我管理技能是专业技能基础之上的个人品质和特征的塑造,是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也是影响个体会展活动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自我管理技能构成了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的第二维度。

1.3可迁移技能获取:可迁移技能维度

可迁移技能是指可以从一个场景或一份工作转移到另一个场景或另一份工作中,能适应不同场景或完成不同类型工作的技能,也被称为“通用技能”。可迁移技能是人才管理中最为看重的技能,合作、遵守、控制、协商、执行、创造、思考、沟通等构成了可迁移技能的基本特征。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可以在工作活动之外获取到。学校的专业学习、实践教学活动在可迁移技能培育中只占了一部分,业余爱好、工作实践、观察学习和归纳总结等,以及家庭生活中角色的扮演和责任的分担,构成了可迁移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因而,可迁移技能的获取也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和工作生活中核心能力的培育。学校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育,同样构成了可迁移技能获取的基础。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和实践活动,让个体在专业学习和课外生活的平衡与磨合中,不断积累自己的可迁移技能。从这个角度而言,班级集体生活管理,“大思政”课程的教育引导,仍然是校园内可迁移技能培育的主渠道。工作中,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可迁移技能的培育,需要单位做好引导,有意识地促进个体培养各种业余爱好,有意识地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学习和归纳总结,有意识地向他人成功的技能学习。除了学校和工作岗位外,家庭生活对可迁移技能的培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家庭责任分担(伦理道德层面)也成为会展经济人才管理必须考虑的一个层面。家庭生活中良好的角色扮演和责任分担中所获取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从而提升个体的复合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技能构成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获取的基础,而自我管理技能对可迁移技能的获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迁移技能的不断积累,既会推动个体自我管理技能不断强化,又能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范围。因而,三类技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技能获取三大维度(见表1)。

2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维度

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会展经济人才管理要以各类技能的培育和获取为主要目标,将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涵嵌入会展经济人才管理过程。具体而言,人才管理中三类技能培育还要细化为多个维度的具体目标,才能实现会展经济人才管理的精细化和高质量。

2.1创新发展能力培养维度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会展经济人才管理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发展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才能适应大变局对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5]。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最终要落实到人才能力的培养上来。第一,要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理念。在三类技能培育过程中,无论校内培训教育还是工作中的职业教育,抑或家庭和生活中的能力培育,都要把创新的发展理念融入其中。第二,要健全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创新人才的引入发挥“鲶鱼效应”,带动整个会展经济与管理组织和队伍参与创新过程,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发展能力评价奖惩机制,用制度杠杆引导组织成员积极参与会展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释放组织成员创新发展的才能和潜能。

2.2协调发展能力培养维度

协调发展理念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效能提供了遵循根本[6]。协调能力培养也包含于三类技能培育的过程之中。第一,要通过校内和校外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培训,尤其通过校内“大思政”知识系统的引导,培养个体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第二,通过校内和工作中各种活动的参与磨砺,培养个体协调发展的基本能力。会展经济人才管理要为个体协调发展能力的培养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协调发展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宏观协调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微观协调发展能力的培养。从宏观层面而言,会展经济活动会产生前向经济效应、后向经济效应和侧向经济效应(见图1)。如何协调会展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关系,以便发挥各类经济活动与会展经济的协同效应,是会展经济人才管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宏观协调发展能力主要通过工作岗位的磨砺、组织文化的塑造、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从微观层面而言,会展经济活动自成一个活动系统,做好对会议活动和展览活动的协调管理,也是会展经济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微观协调能力的培养途径与宏观协调能力的培养途径基本一致。

2.3绿色发展能力培养维度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会展经济必须继续保持“绿色”的本质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会展经济人才管理也必须考虑人才绿色发展能力的培养。2021年2月,国务院指出要“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指导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7]因而,会展经济人才绿色发展能力的培养,第一需要以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为依据,将精神融入到人才管理的全过程中,逐步培养个体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学校教育、校外职业教育及岗位培训有助于个体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其中,“大思政”系统知识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会展人才绿色发展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第二,要在会展活动中坚决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政策,让个体在会展活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绿色发展意识并提高自己的绿色发展能力。

2.4开放发展能力培养维度

开放发展,是指要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组织文化和开放的产业政策等推动会展产业开放发展,开放发展能力也是会展经济人才管理中要培养的主要能力。尽管疫情的爆发让局部地区或单个民族国家短时间内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行为,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8]。从宏观角度而言,会展经济人才管理要培养具有开放视野的人才。从中观角度而言,会展活动是相关产业链条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协调上下游和侧方位链条环节的关系。从微观角度而言,具体的会展活动,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协调各会展主体之间的关系。开放发展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会展工作历练、组织文化培养、组织领导示范等途径进行。

2.5共享发展能力培养维度

共享发展能力也是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的具体能力之一。多中心治理过程中,面对重复出现的博弈,合作共享、互惠共赢策略才是对各方都有利的战略选择。共享发展能力与开放发展能力紧密相连,两者的培养途径也基本一致,都是在三类技能培育的基础上,通过校内教育、校外职业教育及会展活动就业岗位的磨砺等途径获取。这五种具体能力的培养基于三类技能的获取,构成了会展经济人才管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五种具体能力需要同时培养,不能截然分开。

3结语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3

目前,会展危机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场馆自身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故本文将从会展场馆的角度出发,对目前会展危机管理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会展;会展场馆;危机管理

目前,中国会展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发展趋势良好。然而,由于国内会展研究还未成熟,市场应用存在相对滞后性,完整的会展危机管理体系仍为形成。因此在现阶段的会展危机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运营上的漏洞和不足。例如2003年发生的SARS病毒流感事件,使会展及相关企业猝不及防,全国范围的会展业受到重创。而实际上,在会展活动实际操作过程中,例如场馆倒坍、踩踏、盗窃等的公共安全事故更容易发生,此类危机和会展场馆设施服务的关联较大,因此也容易通过合理的会展场馆危机管理方案进行控制和弥补。

一、存在的问题

会展场馆危机具有敏感性,产生原因错综复杂,爆发形式多种多样,故本文将根据笔者经验,主要从公共秩序和利益纠纷两方面的常见危机进行分析。

1.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场馆的“脏乱差”,人流的哄挤等,主要原因是场馆方缺少对此类现象的危机管理意识,没有合理的管理措施,任由此类乱象肆意发生。比如在展会的布展和撤展过程中,场馆提供的运输车辆经常性不足,有些场馆甚至不提供任何运输设施,使得参展企业各自为营,外来运输车辆肆意横行,搬运场面十分混乱。在这种环境中,极易发生财务性损失,譬如工艺品或易碎展品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坏,部分展商在展品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漏拿、错拿现象。

2.利益纠纷

利益纠纷事故通常发生在展商之间或是展商与客商之间,但由于场馆方和参展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利益关系,场馆方也有可能牵涉在此类事件之中。例如,在某一车展上,一辆参展车辆由于停放在展馆规定停车场之外拒交停车费,遭到场馆方工作人员泼沙报复。此事件立刻引起参展观众的高度关注,以及参展企业的严重不满,导致场馆名誉蒙受损失,展会形象也受到损害。

二、危机分析

会展场馆作为会展活动的载体,与展会的安全息息相关,危机的产生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场馆方带来各种损失。因此,场馆管理必须重视会展危机的管理,特别是注意潜在危机的预防。从上述会展场馆危机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目前会展场馆运营上存在的不足。

1.设施管理

场馆的通道间距和防火器材都有相关严格的规定,例如火灾、踩踏等事件也都有合理的应急措施。但是,流是否在场馆正常运作中,物便捷,清洁人员是否高效,人员流动是否合理等问题往往受到忽视。就展品运输而言,场馆方既不能提供统一的运输设施服务,也没有明确的路线安排和有效的秩序管理规定,使得布展、撤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财务安全和人身安全隐患。而在另一方面,当展会发生紧急情况时,物资运输以及人员抢救是否高效有序,同样也存在疑虑。

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层对危机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到位。首先是场馆对自身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场馆应该不仅仅作为会展活动的场所,还应对展会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负起相应责任。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管理作风需要进行改善,硬碰硬式的警告和报复对解决利益纠纷没有任何帮助,反倒为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此外,会展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往往没有太多回旋余地,因此会展场馆危机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事前危机管理体系,而在这一点上许多场馆的现行管理方法依然存在缺陷。

三、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会展危机的处理办法通常使用的是PPRR模式,包括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这四个阶段。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管理方向。针对上述几类危机的预防和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事前管理

(1)树立危机意识。首先,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往届展会经验,罗列所有可能存在风险的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筛选出高风险行为。其次,场馆方应定期开设危机管理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风险行为的敏感程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2)构建信息网络。为更好了解展会实况与展商信息,场馆应提供专门的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第一是方便场馆方收集展会资料,提前分析展会危机管理的预防重点。第二是方便场馆方和展商客商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事故,及时反映意见。(3)优化服务设施。优化场馆提供的服务设施及提高展会工作效率,也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场馆方在确定服务种类和制定收费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参考展商的意见,尽量扩大服务范围,统一服务管理,避免利益纠纷。

2.事中管理

(1)确保信息对称。为防止事态蔓延和舆论的持续发酵,管理人员必须立刻获取现场信息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是安排工作人员反映现场实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上互动平台,保证信息即时对称。(2)避免二次危害。在危机管理方案确定之前,管理人员应立即控制现场,疏散周围群众,及时制止事件中的不恰当行为,避免产生二次危害。

3.事后管理

(1)舆论控制。在会展场馆危机产生时,场馆应立即对事故作出声明及解释,控制危机发生现场,表现场馆形象的积极面。在事后可以邀请媒体采访事故发生过程,宣传场馆的危机解决能力,转“危”为“机”,提升场馆美誉度。(2)联系客户。在危机结束后,为确定危机波及的范围,场馆方应立即联系本次展会的相关客户,询问客户对此次危机的态度,并为危机造成的损失进行道歉。此外,场馆方应尽可能留住展会的主要客户,保证展会的长久运营。(3)吸取教训。场馆方应积极对待所有危机,将其视为会展危机管理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继续完善会展场馆危机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实习效果;影响因子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育是连接高校与会展相关企业的桥梁。对高校而言,会展顶岗实习是会展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会展企业而言,实习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挖掘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实习是其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经阶段。因此,实习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者各方利益的关键枢纽。近年来,专业实习效果较不理想,职业认同感差,留职意愿较低等现象一直成为困扰教育界和业界问题。因此分析会展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因子,探究提高实习效果有效途径成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一件具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对于专业实习相关的研究较多,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习教学模式,会展展业实践教学,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实习模式构建等,而关于会展实习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文连续跟踪三届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生,以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14级、2015级、2016级本科生两年的实习经历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76份,期中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97.72%。基本情况为男生13.85%、女生86.15%、大二12.31%、大三87.69%。

(二)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状况,如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为会展实习生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从企业,院校,个人等三个影响因素层面设计,并形成15个测量指标;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关于实习中的问题及建议。第二部分均采用Linker五分量表法对测量指标评分,并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本文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中,对15个测量项提取了公因子,根据特征值大于2的原则选取了3个住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771%。将因子分析提出的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企业因素”“工作体验”和“辅助因素”。

(二)结果分析

1.企业因素对实习效果影响。从因子分析结果得知,企业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实习企业是实习场所,对实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实习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负荷,工作岗位,企业人际关系,住宿条件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因素公因子得分为3.235,期中实习生对企业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与正面引导实习的作用给了较高的评价,并且表示企业人力资源部,实习前期培训过程中,感觉到了企业的关怀,工作过程中对于直接领导实习生的小组组长等中层干部的关心和指导工作给予了肯定。在问卷开放项建议和问题部分中,关于该三个因子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较多,如有些认为“工作岗位太单一,能不能丰富一点”,“希望能有较多的机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工作,而不只是单一的、专业性不强的工作任务”,“工作负荷量太大,工资低,入不敷出”等。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岗位的单一,负荷较高会降低实习生对于行业的正确认识,无法从多维度对会展行业进行了解和实践,从而降低了实习效果。

2.工作体验因子影响。从数据中提取的第二个公因子为工作体验因子,期中主要包括了角色转换,专业知识,抗压能力,培训机会以及实习报酬等。其中学生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角色转换打分较高,为4.05,其中5分比例占50.77%。而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项打分较低位3.05,其中5分比例占6.15%。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中得分最低的项为实习报酬为2.89。从问卷调查开放项问题中可以看到,部分实习生提到“单位是真的提供工作机会,而不是随便一个兼职几天就掌握,是真正地进入展会,而不是体验其中一部分。”,“这次实习很令人期待,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一下自己专业的工作,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习经历。”等。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体验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工作体验对于实习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3.辅助因子。从数据中提取的第三个公因子为实习辅助因子,期中主要包括了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效果,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指导效果,学院重视程度等。其中实习生对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为3.32。但是对于学校对实习的关心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满意,得分为3.02分。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和指导过程等都有一定的不满,首先表现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于他们实习的关注度,如他们提到“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应该至少去实习单位询问一次学生的实习状况,并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麻烦实习过程中老师来看看学生过的什么样生活”等,也体现了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感受不到实习指导的效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依据已有研究成果,设计实习生实习效果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对测项进行降维,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影响因素归纳为企业因素,个人工作体验和辅助因素等三个维度。因子提取后量表14个测量项目,3个公因子,很好解释了影响实习效果的部分数据,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由三个公因子得分百分比可知,对于企业因素公因子实习生对于企业环境内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负荷等得分较低。而对于工作体验公因子中,实习生对于自己在实习期间表现的角色转换能力,抗压能力等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实习生也认为该项在其实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实习企业所提供的报酬有较高的不满,该项是整个14项测量项中得分最低一项。由三个公因子对比分析来看,实习生对于工作体验测量项得分较高为3.32,而对于其他两个公因子综合得分较低,为3.22和3.23。从数据可知,实习效果受到学校,企业,实习生三个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对三届实习生进行实习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于实习过程中,得到的工作岗位性质,报酬,学院关注度等都比较敏感,评价较低,对于实习效果起到负面作用。

(二)建议

1.企业因材施教,建立实习生人才储备库。实习生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人才储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因材施教,挖掘实习生能力,通过其参与会展行业不同环节使其对行业产生兴趣,从学校教育中“爱上自己的专业”引领到企业文化中“爱上自己的职业”。同时对于实习生比较敏感的因素,如报酬,工作岗位的单一等问题重视起来,实习期间安排轮岗制,发放合理薪酬,实行奖励机制。企业在对于实习生作为自己人才储备进行培训和引导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大部分问题就是企业过分“用力”,使得实习生认为“工作负荷”超高,因而不愿意再到实习单位就业。这样的恶性循环本身就违背了大学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初衷,也违背了实习作为企业与实习生“相见相亲相爱”的桥梁作用。

2.学校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建立健全实习过程管理体制。在测量项中实习生对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给予了较低的评价,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一直以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缺少会展行业实践经验,使得教学内容过多的依赖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已尽力做到与会展行业靠拢,考虑行业需求等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师队伍储备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欠缺。这也间接影响到了实习指导效果,使得实习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有时无法得到教师的指导。本文认为,学校应建立健全实习前,中,后期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实施多维度的监督和管理,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日益繁荣。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从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旅游本科教育以来,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7月,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开办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746所,在校生201161人[2]。研究新增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分布、规模及发展趋势,对已有此类专业的高校,特别是近年新增设此类专业的高校更快、更好地找准专业发展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拟增设该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2011~201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为主要参考文献[3],以备案或审批设置的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近年来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的特点及态势。

1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增设数量分析

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数量扩张经历了先起后落、增势逐渐平稳的发展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据统计,2001~2006六年间,新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158所,这一时期,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1~2016六年间,新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31所。特别是2012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因此增设专业势头明显趋缓。2011~2016年间,我国境内高校增设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5种旅游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增加专业点共计307个。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点增加31个;酒店管理专业点增加197个;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点增加60个;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点增加6个;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点增加13个(见表1)。专业增设数量最多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其次是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增设数量占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总数的83.7%。两专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井喷”式的发展,这与高校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以及专业增设的非控制性都有很大关系。

2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性质分析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四个本科专业,均授予管理学学位。其中,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及以前,属于目录内基本专业,从2012年起,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2011年及以前,属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2012年起,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因此,这两个专业增幅最为明显;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属于目录内特设专业。本文的研究范围还延伸性地包括与会展经济与管理密不可分的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该专业授予文学学位,属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近几年本科院校增设该专业的意愿极低,目前在招的院校主要有: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动画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3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地域分布

分析增设专业的院校所属地区我们不难发现,全国范围旅游管理类专业增势都比较明显,尤其是华东各省最为突出(见表2)。注: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4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办学类型

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普通本科院校,二是独立学院。统计显示,增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28所,独立学院3所;增设酒店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156所,独立学院41所;增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50所,独立学院10所;增设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12所,独立学院1所;增设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的6所高校全部为普通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与独立学院增设专业占比如图1所示。

5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性质

2011~2016年间,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274所,院校性质涉及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师范类、艺术类、旅游类、语言类、农林类、民族类、海洋类、医药类、政法类等,详见图2。旅游管理类专业所需背景知识和要求十分宽泛,不同类型院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具备不同的优势与基础。例如,理工类院校往往凭借已有的地理学等学科优势,重视旅游地理等知识背景;财经类院校结合财经类专业优势,重视开发旅游经济等相关课程。但毋庸置疑,综合性大学在开设此类专业时办学难度低,优势更为明显,增设专业的前期办学基础更为雄厚,也更容易与已有传统优势专业相结合办出特色,有可能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基于此,综合性大学增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数量占到高校增设此类专业总数的37.8%。

6结语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6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界对高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期盼也愈加殷切,不仅需要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现代汽车企业对高校的汽车专业人才还提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培养汽车技术人才,还要加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汽车文化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不言而喻,汽车文化是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汽车文化包括技术文化、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等等内容,可以说不胜枚举。它还包括了汽车驾车者对交通法规及有关汽车的普及知识等。为了理清这些文化概念我们不妨给汽车文化一个分类。

汽车文化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因为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也体现商品社会中文化的价值取向。工业设计师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这一部分知识属汽车专业知识,对于汽车设计和制造人才尤为重要。第二部分是品牌文化,或者叫商业文化。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部分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等。它还包括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包括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野炊等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二、汽车文化人才的类型及要求

在近年的人才市场上,汽车人才无疑是炙手可热的“红人”。在汽车产业的人才链条上,除了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维修、服务人才,汽车文化人才将是汽车产业人才链上的“新贵”。汽车文化人才应包括①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伴随车市的红火,如今各类汽车展、汽车博览会及汽车展示交易活动方兴未艾。在这些展示和博览活动中,需要一批专业的策划、组织和管理人才。这类人员往往需在汽车会展方面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会展项目的管理能力;熟悉汽车品牌及品牌文化,了解世界汽车发展史;在汽车及其零部件会展、招商布展、艺术策划、车展媒体设计、汽车模特儿及其舞美艺术指导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在总体协调、展位招商、品牌管理、展会营销策划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②汽车竞技运动与组织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从事竞技运动的运动员、教练、裁判,从事商务策划的车赛商务人才,从事车赛竞技组织活动的汽车竞技管理人才以及从事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都属于这类人才的范畴。这类人员需掌握国内外汽车赛事的管理法规和惯例,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熟悉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熟悉赛车相关(汽车、食品、服装等)行业的商业合作模式,了解电视转播、新闻报道等传媒运作。③汽车媒体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汽车消费群体的增长催生了与汽车相关的各类报刊、杂志、网站等,这些媒体的运作需要宣传策划、采访报道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具体包括: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的广告、报刊、图文、汽车IT、音像媒体方面的高级编辑、高级咨询、高级管理人才;汽车文化服务行业中具有书画、杂志、广告、汽车IT、音像媒体专业背景的高级人才;在汽车媒体、广告、报刊、汽车网站企业从事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等。这类人员往往具有汽车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媒体策划能力,同时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和导向把关能力,熟悉汽车媒体的操作流程,了解国内外汽车媒体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④汽车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人才。汽车文化娱乐团体中的管理人才,汽车旅游活动、自驾游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为汽车主题公园或汽车主题旅游项目服务的高级导游和旅游管理人才,以及汽车旅游项目的高级开发人才和建设人才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人员通常要有组织汽车旅游活动的经验,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旅游资源。⑤汽车评估与鉴定人才。从事二手车交易评估、事故车车损评估、汽车性能评估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古车鉴赏、分析、评述方面的人才都属于这一范畴,如高级评估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检验师。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汽车质量、价值、车损评估能力。⑥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人才。几乎每个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都有一段传奇故事,通用、福特或者是吉普等企业和品牌的传奇故事在驾车一族中广为流传。目前,国内汽车厂商也开始注重企业和品牌文化的推广,需要一批专业人员。

这类人员需要熟悉国内外汽车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渊源,了解国内外汽车品牌的内涵,熟悉品牌策划推广业务,了解广告媒体操作流程,对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有敏锐洞察和分析提炼能力,有较强的品牌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⑦汽车历史文化的研究人才。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汽车文化是“轮子上的人类文化”,自汽车诞生以来,汽车及其相关产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丰富的汽车文化。从事汽车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员也属于汽车文化人才的范畴。⑧汽车专业教育人才。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人才普遍匮乏,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营销、金融、维修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才,从事汽车专业教育的人才有着广阔空间。除了上述类别之外,从事汽车会展、娱乐、美容等方面的人员,也都属于汽车文化人才。汽车文化期待精英人才。#p#分页标题#e#

三、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汽车专业较为重视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重视汽车技术专门人才,忽视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汽车文化人才,实现高校教育与汽车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呢?尽管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一些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策略却是不可或缺的。

1.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里可开设综合性的汽车文化专业,专门培养汽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高层次人才。这种专业设置所培养的人才应是符合“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可以适应汽车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或子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另外,由于汽车文化产业是多行业和宽领域的行业,所以可考虑在汽车文化专业下面开设有关专业方向,以深化某一子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汽车文化专业特点(即综合性、交叉型的边缘专业)和复合型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汽车文化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跨学科、复合型、模块式的原则,既要开设培养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的课程,又要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文化专业所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管理学类课程应结合汽车文化产业及其子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是“汽车文化产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避免成为脱离文化产业实际的泛泛而谈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与培训。我国高校原有师资配备中,专业文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的教师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彼此缺乏整合与交流合作,导致专业文化教师不懂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而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教师又不懂专业文化,这种师资配备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不符合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汽车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配备必须整合原有院系和专业师资的力量,既要配备专业文化教师,也要配备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的教师,并且要求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彼此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努力使教师成为适应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教师。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7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策略分析

0前言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大多都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为了能在如今的发展浪潮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在经济管理行为不断吸取过往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行为策略,促进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1经济管理行为在事业单位中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政府职能到公益服务覆盖面涉及整个社会,是整个国家经济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力量。由于事业单位并不同于企业单位,并不具有营利性质,加上如今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现在的事业单位不仅要具备社会服务的职能,更要在社会服务衍生的产品背后提供经济管理职能,这就是如今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双重属性。

2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现状中的不足之处

2.1内部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很多事业单位在内部体制上有很多漏洞,没有专门的经管部门,缺乏监督人员。其主要原因归结于我国在相应领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导致有关单位没有相应的依据来有效管理,很多事业单位大都还在沿袭传统的经验方法进行经济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与方法,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前途堪忧。

2.2相关专业的优质人才缺失

每个单位都有相对固定的运行模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环环相扣,而在经济管理这一环节却相对薄弱。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这一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单位内相关专业的优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促使事业单位中的经济管理“形同虚设”的状态,得不到有效发挥。

2.3资金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

如今很多事业单位在财政拨下来的资金当中并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盲目的投入建设,不考虑该项目是否有发展空间,是否能服务社会。为了面子工程,博得媒体宣传眼球,开展不必要的奠基仪式、会展活动等等,造成严重的经费浪费。俗话说开源节流,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积极发展生产,培植财源才是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上所要做的。

2.4没有经济管理的风险意识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大都来源于国家财政统一拨发,自身也不存在盈利目的,因此在经济风险上也没有相应的认识,导致给国家财政带来了相应的压力。市场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越来越和更多的企业单位接轨,经济来源多元化,而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财务风险没有一定的认识,资金流向不明确,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3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应对策略

3.1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内部结构

建立明确的经管部门,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法律政策,在国家允许的前提下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改革,设立相应的监督人员,促使工作能够正常有序推进,使具体措施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到作用。

3.2引进优秀人才,留住优质人力资源

优质人才团队的建立是一个单位最敦实的基石,要想使经济管理从行动上有所体现,就得吸纳相关优质人才,用人才促进发展。建设一个优质的经济管理团队要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单位的整体员工素质,提升凝聚力,塑造自身文化形象。发掘现有员工的潜力,定期组织培训,使之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理论。建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加大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让员工认识到经济管理在单位中的重要性。

3.3明确把控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优化资源配置

在项目建设前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提前做好工程开发评估,长远考虑,综合人力、物力各方面因素,不做没有必要的开发,避免没有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做好前期资金预算,建立明确的资金预算表,落实到细节,在合理范围内控制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以上措施是从根本上减轻国家财政压力,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平稳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

3.4风险防范抓源头,提高经济管理风险意识

随着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的接触面越来越大,促使事业单位在现代社会的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风险,为了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单位领导人就一定要具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吸纳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树立员工的风险意识,让经管部门全方位考察,制定风险评估计划书,减少风险产生的概率,防患于未然,做好风险出现的解决措施,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最小程度降低单位损失。

4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是保障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运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事业单位实行有效的经济管理行为策略,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出改革措施,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秦奥蕾.以立法引领和推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6(8):105-108.

[2]齐书花.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评价与建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21):85-89.

会展经济管理范文8

关键词:旅游管理;综合教改;实践措施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工作,要主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抓住机遇,深化学科改革,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契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综合性强,而综合教改有助于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教学质量。

1确立综合教改目标,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

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社会认知度低,学科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核心知识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尤其是在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上,缺失实训基地,影响实训项目开展,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此,以综合教改为途径,重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积极主动适应现代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产业等结构升级转型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主要措施

1)深化校企合作,构设协同育人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国际性特征显著,在综合教改领域,需要联系现代旅游业发展实际,强化校企合作,特别是与国际高端企业、区域一线旅游品牌的合作,实现“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三线合一教学,从师资人才引进上,与知名学者、资深专家,引进企业优秀教育资源,协同企业名师,共同组建教学师资队伍,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教学水平,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2)推进学科创新转型,打造人才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在综合教改上,要体现人才的应用性,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国际接轨,增强学科专业特色。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课程领域,将旅游规划、国际旅游作为特色方向,强调国际化思维,引入先进教学理念,注重旅游产业规划与旅游市场开发,突出人才特色。另一方面,深挖旅游管理,协同一线酒店品牌,从企业化班级建设上植入企业实务课程与管理培训知识。如设置“希尔顿班”,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希尔顿酒店实践课程综合起来,吸引企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向企业人力储备基地的转型,更好的对接企业。另外,延伸旅游管理在会展经济、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通过会展策划实训、会展现场观摩、会展活动组织等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拓展课程结构,促进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要从课程优化重组上,体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化解学科人才与行业、就业不衔接难题。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立足旅游管理专业教改需要,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有序整合。建立以“学科基础通识课、专业特色核心课、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课”为架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学分积累机制,通过将学习、实践、科研、竞赛等活动进行学分折算,来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业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深化教改方法,创新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精品微课、共享网络课程资源,拓展了教改视野,也让更多的慕课资源得以开发和应用。通过构建开放性在线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引入国外教材、参考资料,优秀网络课件资源,如《管理学》、《会展策划管理》、《旅游学》、《酒店管理》《旅游经济学》等原版教材,直接导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战略管理思维,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在教法创新上,引入案例分析,倡导自主、研究性学习。结合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产业调研、案例编写、课堂研讨、实践应用等方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生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5)协同产教融合,营造创新产业氛围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的推进,要从产学研合作层面,完善创新产业教育体系,协同好创新创业课程、实验实训课程、第二课堂特色活动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改革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面向学生开发多种课程群,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资源进课堂,重构课堂教学业务流程,促进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更好的顺应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依托高校旅游实训、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积极开发实验实训课程,引进科研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3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实践,需要创新教改理念,把握当前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聚焦学科专业定位,围绕学科专业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梯度建设、产教研融合等方面,融入创新产业教育。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细化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课程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组建学科教师团队,优化学科师资结构,以综合教改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加强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等学科师资的统合,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优化上,提升学科师资整体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