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实训报告范例

会展实训报告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情境教学;会展英语;课程设计

“会展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会展相关活动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及参加各类展会,使学生端正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业务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行业、专业知识和社会能力。本课程还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会展英语”为企业和行业培养既具备外语沟通能力,又熟悉会展基本知识和业务流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会展业的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在课程的模拟实训部分,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境和任务,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会展的各阶段任务,在模拟实训中学习并熟悉相关流程和技能。在真实工作中,学生参加各类展会,在真实环境中检验课内所学,并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内及课外实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

二、课程设计思路

“会展英语”课程首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按照参展商和主办方两个不同的角色的分工,梳理出职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并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同时融入会展专业知识及英语知识,转化为学生课内外学习及实训的教学内容[1]。该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会展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展前、展中、展后的工作流程,以参展商和主办方的角色来序化教学及实训内容。每一情境都有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且结合英语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每一情境都设置了相应的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会展英语”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会展相关活动的能力。该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了解会展业的历史背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基本知识。第二,了解以参展商的身份如何申请展位、布展、接待及撤展。第三,了解作为主办方会展策划、组织及推广的过程。第四,了解展会布展、装饰、装修、接待过程。第五,掌握会展业专用术语及其英语表达。

(二)能力目标

第一,英语应用能力。学生能收集并翻译相关英语资料,用英语进行书面、口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第二,会展策宣、组织、接待能力。学生应具备进行会展策划、宣传、组织、布展、接待、撤展等基本能力。第三,沟通接待能力。学生在展会策划、接待时,应能够展现良好的接待礼仪,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完成展会接待的各项任务。第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懂得如何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具备处理会展各环节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第一,具备良好的对外沟通能力;第二,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第三,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第四,具备相关的国际商务礼仪知识。

四、内容标准

本课程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一般设置64学时,是教学一体化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共设置展前、展中、展后3个学习情境,展前又分为会展业概述、会展中心之旅、介绍展会相关服务、介绍展会、推广展会、预订展位、展位装饰、展具租赁、展品运输、展品保险这10个子情境;展中分为投诉处理、展位接待、商务洽谈这3个子情境;展后分为撤展、展后联络、展览效果分析这3个子情境。每个子情境建议学时为4课时。以下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示例。

(一)会展中心之旅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用英语完成会展中心的功能介绍;能用英语开展讨论,横向比较各组的信息及语言,相互交流。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国际重大会展中心常见功能与设施;能够准确掌握会展中心功能与设施的英文表达。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国际知名会展中心,学生分组讨论、介绍会展中心通常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及反馈;然后让学生课后分组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查找国内外某一重要会展中心相关资料,并准备好相关的PPT文稿;最后开展主题报告会,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进行口头报告,介绍会展中心,学生使用电脑及投影仪展示制作的PPT文稿。第四,能力训练成果:以组为单位递交会展中心介绍的PPT(英文),以组为单位进行会展中心情况的口头报告。

(二)预定展位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运用英文应答参展商预订展位过程的咨询;能设计制作语言规范的展位申请表;能用英文完成参展费用的咨询过程;能对某一展会做合理预算;能使用英文完成展位租赁的洽谈过程。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掌握参展商选择展位、进行展位设计的原则;了解展位构成的基本要素;了解主办展会的重要事项;掌握不同类型的展位及其英语表达;英文展位申请表的基本格式和项目;参展商咨询常见问题、应答及其英文表述。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教师准备一份设计展会的英文展位申请表,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相关企业的具体材料;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自己已查找到的资料帮一家企业填写展位申请表;教师与学生核对填写完的展位申请表;让学生课后模仿已填写的展位申请表,查找一个具体展会的资料,设计一份该展会的英文展位申请表,申请表应包括公司信息、展览会刊内的产品索引、参展方式、参展费用及付款方式;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完成对参展费用咨询、展位租赁咨询的全过程。第四,能力训练成果:填写好的英文展位申请表;学生自己设计的英文展位申请表;学生分组展示的有关展位介绍,参展费用咨询及展位租赁的模拟演练。

(三)投诉处理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进行投诉;能够合理地处理相关的展会投诉。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了解商事纠纷的解决方式;了解有关展会投诉可能的原因;了解投诉、索赔、处理的相关事宜,并掌握英文投诉信的写法;掌握投诉、索赔、处理所涉及的一些表达法。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汇总展会投诉可能的原因;教师演示有关投诉信的样例,指导学生撰写;教师设计某些情境,学生使用英文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展会投诉、索赔及处理的模拟练习。第四,能力训练成果:学生撰写的英文投诉信;学生的课堂模拟演示。

(四)展位接待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够准备较为完整的产品介绍资料;能制定合理的展位人员分配及工作计划;能灵活运用展会接待礼仪及肢体语言;能够使用英语介绍参展公司及产品,突出产品特色;能使用恰当的会展销售技巧,吸引潜在客户并设法留下客户的联系方式;能通过营销技巧有效获取买家信息。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展位现场工作分类及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使用英文介绍公司和产品的表达;了解客户可能想知道的相关信息;掌握有效的展会推销技巧;了解展会接待礼仪;熟练掌握展会现场演示设备的用法和功能。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分组讨论,展前如何对展位接待进行分工;学生制定具体展会人员分工及工作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展览过程中,参展方代表应该注意的接待方式、肢体语言等注意事项;教师通过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公司简介和产品介绍的相关要点;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企业和产品的信息,并准备好PPT文稿以备课上演示;要求学生使用英文以组为单位完成公司及产品介绍;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完成展会现场的产品推销。第四,能力训练成果:学生制定简单的展会人员分工及工作计划;学生整理完成英文的公司及产品的简介;学生分角色完成的公司及产品介绍,产品推销任务。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每一单元都在一个比较真实的场景中展开全部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具体案例、问题引入授课内容,讲授有关会展行业的知识,提供各种会展商务活动场景,并让学生以4~6人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案例分析、模拟办公等活动共同组织课堂内外的教学和实践;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实训室的办公环境和设备、网络应用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考核方式建议

采取综合口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为6:4,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作业及任务的完成质量等。具体内容如:学生平时课堂成绩(含出勤率)、课堂参与程度(讨论及课堂活动)、课外作业及其他活动(有关展览的表格、其他书面作业形式)、平时测验和实践(课堂演示或口头报告)占比60.00%。期末考试成绩(理论知识+实训口试)占比40%。在考核方式中适当引入信息化的统计结果作为参考,如利用蓝墨云班课的出勤统计及课堂活动的经验值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参考,既方便教师实时记录学生表现,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三)教案编写建议

以能力训练项目先后顺序为主线,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编写教案,但是每个单元的内容应尽量紧贴当前实际,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业发展随时补充并更新实训内容。另外,还可根据具体教学进度合理、灵活调整及选用教学资料。

(四)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教师可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徐小贞主编的《会展英语》;也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沈银珍主编的《会展英语》。笔者建议教师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根据能力训练项目自编实训讲义。

(五)师资队伍配备建议

鼓励任课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具备“双师”资格;鼓励全体专职教师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建议聘请部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结合实际参与企业课题,更新专业知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参与企业培训。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基于能力训练项目开发本课程的实训课件、实训指导书及项目指导书、实训题库、网络学习平台。建议实现上述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随时学习训练。总之,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与实训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与做的中心,教师要对每次课进行教学反思,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进行分析,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应引入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训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做出及时、客观、形成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役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训练”(项目编号:201613519003)。

【摘要】

结合多年《公路桥梁与隧道养护》教学工作,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授课内容、夯实实习实训环节、集中实训、考核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和实训效果。

【关键词】

桥梁;隧道;养护;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公路桥梁与隧道养护课程(以下简称桥隧养护)与桥涵施工技术课程一样,实践性很强,桥涵施工技术(含构造)和隧道施工技术(含构造)是桥隧养护课程的基础,对桥隧养护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桥隧养护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桥隧养护课程的难度更大,要求对桥梁隧道构造熟悉,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授课内容和实训环节的制定和落实是教学的关键[1]。

1.桥隧养护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重点不明确,授课计划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桥梁和隧道的构造含糊不清。视频、图片及案例教学资料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学难度和职业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实训少,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严重脱离。考核方式没有意义,技能目标达不到。

2.优化授课内容

2.1合理安排授课计划,明确授课内容

教材编排早,没有适时更新内容,限制在教材的框架内制定教学计划就会与规范不一致,甚至使用错误的方法。围绕《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及《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H12-2015)三部规范,结合教材和企业需求制定授课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桥隧病害(缺陷)—检查、养护、维修—评定—实训”教学思路更合理,也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2]-[4]。

2.2明确重点

桥隧养护授课计划应侧重桥梁,桥梁养护讲解的重点是梁式桥和拱式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桥面系的病害检查和评定,混凝土梁式桥病害和评定是桥隧养护的核心内容。掌握好梁式桥的养护对于其它类型的桥梁来说,能起到逐类旁通的作用,悬索桥和斜拉桥养护做为了解内容,仅了解部件类型、常见病害即可。隧道养护重点是隧道土建结构的病害及评定,受到知识范围和专业领域的限制,机电设施的缺陷、检查和评定难度大,因此,机电设施和其它工程设施的养护了解即可,但是应该了解隧道检查和评定的方法和流程。

3.夯实实习实训环节

3.1加强桥隧构造认识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桥隧施工课程中构造课时少,感性认识少,学生对桥梁的组成、基本术语及概念模糊不清,对桥隧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理解不够。桥隧构造是学习养护的基础,对桥梁和隧道的构造不仅熟悉,还应该深刻理解,对桥隧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练就基本功,因此,必要时应安排学时参观桥隧和复习桥隧构造内容。

3.2充分发挥图片和案例的作用

与桥隧施工类课程相比,桥隧养护课程几乎没有好的视频资料供我们选择,但出现了各种病害的桥隧案例却很多,收集、筛选和利用好这些旧桥案例对于桥隧养护教学帮助很大。利用图片认识病害,判断病害类型,利用多媒体和专业机房讲解案例、讨论案例、自学案例及案例考核等步骤加大练习力度,巩固学习内容,学习养护维修方法,练习填写表格,熟悉评定方法,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因此,案例教学对于养护课程来说至关重要。

3.3明确实训内容,扎实组织实训,保证实训效果

利用学校内外建筑物结合图片加强病害感性认识,增加实训学时比例,熟悉常规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规试验方法,协作完成常规检测试验。实习实训内容有准确判断病害类型,常见病害成因分析,保护层和钢筋位置检测,碳化深度检测和分析,混凝土强度检测和推定,判断裂缝类型,裂缝宽度和深度检测,常见病害关联性分析和判断,橡胶支座承压和剪切试验,独立描述和绘制病害特征图,独立填写桥隧检查表格,编写病害养护维修工艺流程,“壁可法”压力注胶试验,熟悉粘贴碳纤维布试验,熟悉粘贴钢板试验,独立完成构件编号,独立完成构件、部件和结构评分计算,协作完成桥梁评定并完成评定报告。根据学校试验条件和课程特点制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所选实训内容应及时安排完成并讲评,保证每一个做过的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宁可少做也要保证实训效果,锻炼基本技能。

3.4提高教师自我实践能力

教师参加了桥隧养护项目,动手做了各种试验、检测,有了一定的阅历,站在学生的角度才有更深的体会,更好地指导实训,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应该要求承担施工和养护教学任务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学习新的维修方法,熟悉最新的规范,更新教材内容[5]。

4.集中实训

教学任务完成后,集中几天时间对一座缺陷桥梁进行定期检查和评定,重复教学中做过的部分实训内容,分组提交定期检查报告。实施前做好准备工作,合理分组,准备和检查设备,熟悉评定工作流程,留足时间现场判断和检测病害,指导教师现场及时指导和纠错,校内集中整理资料,及时答疑,减少实训中的困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定期检查评定报告,及时评阅报告并讲评,巩固实训成果,提升实践技能。

5.考核创新

引入实习实训报告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就是教学中的实训内容和集中实训的内容,在每一个实习实训环节上精心设计题目,控制题目难度,以有利于培养技能为原则进行设计。实习报告中有课堂测验,参观实习的体会,仪器操作规程,病害判断,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各种试验检测,病害特征图描述和绘制,桥隧检查表格填写,病害养护维修工艺流程,构件编号,构件、部件和结构评分计算,评定报告等,及时评阅实习实训报告,最后汇总给出总评成绩,把实习实训落到实处,培养实践技能。坚决取消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减少或取消照抄照搬的书面作业。

总结

按照“桥隧病害(缺陷)—检查、养护、维修—评定—实训”教学思路,调整了教学计划,通过图片加深病害认识,通过案例克服了难点,摆脱教材束缚,突出了重点,采取实习实训报告的形式落实了实训内容,加强教学中的实训和教学后的实训,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明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应不断加强桥隧养护工程实践锻炼,提高桥隧检查评定、设计、维修加固的能力。实训环节加强的同时,教师需花费数倍的时间收集资料,做课件,准备实验设备、材料,做大量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完成实习,评阅每一次的实习报告并讲评,最准才能完成教学计划。教师需要奉献精神的同时,学校应该有日益完善的实习实训制度和实训支持,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分配教师的工作量,付出与报酬逐步一致,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作者:刘建林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运周,王勇.桥涵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H12-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

[5]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J].2010(2).

第二篇: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

现如今,许多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模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的现状的分析,深入研究分层教学与课程改革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分层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电气专业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要求的电气技术人才,这就使得电气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跟着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处在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轨的位置,但是,现如今,一些高职院校的电气专业依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教学模式和课程的改革。

1.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的现状

1.1课程设置不合理。电气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其涵盖的范围很广,因此,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涵盖多种学科的,但是目前为止,我国的高职学校对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重复较多,课程的设置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对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不够重视。

1.2教学设备不完善。电气是一门技术学科,学生要想对其真正掌握是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但是许多学校的电气设备却严重不足,根本达不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标准,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连一台专业的电气设备都没有,这样的设备短缺会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变弱,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师资力量都相对比较薄弱,缺少既有热情又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普遍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对教学充满热情,但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有的院校也会花钱聘请一些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但是老教师的思维固执,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这样会耽误学生学习新兴的电气知识与技术。

2.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2.1学生成绩与能力的分层。分层教学的首要策略就是按学生的成绩与能力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优异、但是实际操作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加大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却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其多加关注,上课多提问,以此来加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那些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都不感兴趣,且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教师要先找其谈话,进行说服教育,再引导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2.2备课与指导的分层。分层教学的必要策略是对备课与指导进行分层。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必备的重要环节,对备课进行分层[1],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指导就是根据备课分层下的教学目标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主要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教”的全面,学生才能“学”的全面,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3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策略,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有些学生可能想要读研、出国留学,有些学生可能在毕业后直接就业,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目标的分层。此外,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不能只是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分层。

3.课程改革的策略分析

3.1明确课程目标。高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所以,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向各个企业的岗位需求靠拢,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告知学生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2],教师要结合社会生产的现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使学生适应社会与各大企业的发展。

3.2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3]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实际操作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巩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首先,高职学校应重新调整课程结构,根据社会需求来确立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核心能力;其次,学校与企业应当加强合作,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指导,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需求与职业素养。

3.3建设师资力量。作为高职学校教学的中心力量,加强建设师资力量是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一,教师应当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明白在电气专业中,实践有时要比理论重要的多;第二,学校要聘请一些既有热情,又有丰富技术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讲解,还能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最好能引进企业的技术人才,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将大有帮助。

总结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主要是对三个方面分层:一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分层、二是对备课与指导的分层、三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分层;课程改革要依照以下三点进行: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其次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最后建设师资力量,只有严格按照要求贯彻执行,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作者:贾舒涵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哈斯花.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分层教学与课程改革[J].科教导刊,2015(18):61-62.

[2]于肖薇.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分层教学与课程改革[J].现代妇女旬刊,2013(11):144-145.

[3]李文正.高职电气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工程技术:全文版,00316-00316.

第三篇:高职焊接工艺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针对《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该课程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生源的教学要求,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焊接;改革;实践

焊接人才培养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何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是推动学生职业发展的动力。另外,学院有普招,单招,拔尖学生等不同层次的生源,拔尖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精、动手能力突出,而单招学生,理论知识少,自主学习意识差,无课堂积极性。针对生源的差异,必须分类按需进行教学。所以面对学院生源的特殊性和市场新的需求,决定了必须对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推进能力为重的有效课堂建设。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单一,始终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的吸收信息,这样的一种“独白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毫无生气,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缺乏对教师和书本的怀疑与批判态度,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差。教学内容枯燥,理论知识过偏过难,缺乏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内容。教学资源匮乏,校内实训基地焊接设备与材料不完善,绝大部分内容无法进行现场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束缚性很大[1]。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企业焊接结构件制造的认识相对薄弱,在进行实践训练时往往无从下手。再加上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知识点多且抽象,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2.1明确课程定位

《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焊接冶金过程分析及控制”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制定”两个重要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熔焊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分析焊接缺陷、分析焊接接头组织的能力,具有分析金属焊接性,能根据产品的技术条件及材质提出合理的焊接工艺的能力,并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能结合其他专业课知识,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因此,该课程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视能力的培养。

2.2优化教学内容

1)结合工作去向重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核心[2]。焊接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种类较多,本课程将针对工艺设计,材料及工艺匹配,焊接材料及工艺优选,焊接规范的选择及控制,焊工培训,焊接过程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措施的推行,焊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创新,焊接标准和规范的执行和鉴定等工作能力的培养,重组教学内容。如将焊接材料与焊接材料标准结合;将工艺制定与焊接工艺评定结合;追踪当今焊接专业发展的学科前沿热点,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将新材料的焊接与传统材料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多数专科生一般到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案例引进课堂,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金属材料构件焊接工艺制定的思路、步骤和工艺要点。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提升。2)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单招学生,无学习方法,课堂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差,而普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文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较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讲授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相关章节时,根据“材料成分—物理和化学性能—焊接性—初步制定焊接工艺—焊接工艺评定—制定正确的焊接工艺”主线展开教学,增加了焊接工艺评定的相关内容,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流程保持一致,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在讲授熔焊原理相关章节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引导,在知识点的准备中可将核心知识进行梳理,建立核心知识节点拓扑结构,这种拓扑结构系统性强、结构紧凑,学生易于系统掌握[3]。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将过偏过难,与实践关联不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删减。强化实践性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针对单招学生,要衔接中职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除中职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3)以焊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有机衔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2.3改进教学方法

《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课程分为熔焊原理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两部分,理论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将是很重要的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结合。如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分析模块采用启发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焊接缺陷的分析与控制模块采用现场实践,研讨式教学方法;焊接材料模块采用现场实践,研讨式教学方法;金属材料焊接性分析模块采用启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金属材料焊接工艺制定与实施模块采用案例式、研讨式、讲座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融合,增强课程特色,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采用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向重“学”,教师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进行转变。如通过批判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树立“唯真理而非唯书本”的学习观[4]。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研讨教学方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重视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准本课程与焊接专业其他课程的结合点,进行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备课时精心提炼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学习,增强工程意识、产品意识。

2.4完善硬件条件,丰富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丰富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师以往“黑板+粉笔”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将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典型焊接接头缺陷(如奥氏体不锈钢热裂纹)、双丝过渡的动画、异种钢接头金相组织、新型焊接原材料图片等,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采用实物教学,直观展示各类典型缺陷接头,焊条、焊丝、焊剂等焊接材料等,使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易于理解。采用网络教学,针对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件、试题库、实验指导书、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最新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等内容等上传到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上,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专业知识,精确掌握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还可以在网络进行答疑,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5]。

2.5强化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学院的实践条件,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开设焊条扩散氢测定实验,,采用LNPY-S金属扩散氢测试仪测定各种焊条的扩散氢含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设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分析实验和焊接裂纹、气孔的特征分析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模拟实际焊接生产过程进行实训,选用典型金属材料,制定焊接工艺,利用SPECTROTXC-03光谱仪(如图2所示)测定在不同焊接工艺条件下焊缝的成分,让学生分析讨论所制定焊接工艺的正确性,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校企联合教学,选送一批拔尖学生利用假期下厂实习锻炼,通过实践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使拔尖学生的培养高度上一个新台阶。

2.6改进考核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法,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种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本课程进行考核方法改革,采用准备工作考核、现场操作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和期末笔试答卷考核四个阶段。对于单招学生,则要加大前三项考核力度,提高其学习自主性[6]。

3结论

1)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在焊接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使该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需求,更具前瞻性,更加精炼和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3)完善教学硬件条件,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和网络教学,丰富基础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改进成绩考核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作者:许芙蓉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王永东,周月波,郑光海,等.《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2(9):157-158.

[2]王永东,赵霞,郑光海,等.应用型本科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3(6):12-14.

[3]李柏茹,王永东,等.多媒体技术在焊接冶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5(1):16-17.

[4]宗琳.《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18-218.

[5]童克波,傅继军,杨柳春.以PLC控制技术为核心,创新机电专业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56-59.

[6]李建民.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及评价方式多样化改革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48-50

第四篇:高职生物制药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

课程项目化已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我系《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物制药;项目化;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实践实训教学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知识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课程项目化就成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1]。针对我系在生物制药专业的《药物检验技术》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化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

药物检验工作要求学生具备药事管理相关法规的理解实践能力,药物性质分析应用能力,药品质量标准的查阅使用能力,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能力,合理采集、分析数据能力等。《药物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把岗位的核心能力作为工作项目,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按药物检验工要求培养学生,使其具备独立完成检验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进岗实习和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的设计是结合地方特色药和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以项目引领,把工作岗位任务与课程教学一体化,做到岗位核心能力项目化。其内容包括辅料、药材、制剂和包装材料的检验四大项目,涉及到的模块有物理常数的测定、药物定性鉴别、药物检查、药物含量测定和全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角色,教师先详细讲解案例项目,让学生了解检验工作的整个流程,然后再让学生开始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如下:①发出任务指令:教师发出任务,学生接受任务;②制定项目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药品质量标准等相关资料制定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监控并答疑、指导;③确立实验方案:小组间反复论证,教师点评方案,最终确立实验方案,并协助学生准备实验;④项目实施:教师适时引导、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⑤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随时观察、引导;⑥学生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完成检验报告。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检验工作,锻炼了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实施后,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规范地编写检验报告;其实践操作技能、查阅药典等资料的能力显著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比较熟练,协作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药物检验技术》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积极性不高、主体性角色不明显

在实施过程中过发现,项目实施初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完成检验工作。在后期,学生对项目不太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为了完成项目,缺乏检验工作者的严谨性,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表现出敷衍的态度。在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这一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思想较强,相互推脱、把任务推卸到教师或者积极认真的组员身上,没有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对实验环节不熟悉,则对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也减弱,参与度越来越低;这部分学生的态度进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氛围。

(二)项目资源、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由于项目资源和实训基地的限制,实施项目的每个小组有6-7人,每一小组的人员过多,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使得原本对项目化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逐级丧失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师科研项目不足,未形成产学研合作平台

目前与我系合作的企业有10余家,但是交流合作比较密切的只有1家。并且合作的企业也只是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不足,未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不能为学生实训、实习、实践提供项目资源和保障条件。

(四)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学生成绩是检验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成绩评价主体主要是授课教师,评价主体单一化,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缺乏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有效沟通,无法及时得到评价的反馈信息[2]。评价内容由实操技能(50%)、理论知识(25%)、职业素养(25%)三部分构成。但是,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包括时间、质量、安全、文明、环保四个方面,忽略了项目实施前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和项目实施结束后“拓展项目”的完成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标准上,时间、质量、安全、文明、环保四个方面都有量化的评分细则,但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却没有做详细的量化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评价的效果不太理想。

三对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学生成绩评价可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实践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指标定量化的成绩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创新能力培养[3]。评价主体要充分发挥被评价者的能动作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授课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特别是学生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使教师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分析是否能够促进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也可为项目化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最终学生成绩由形成性评价(90%)和创新能力(10%)构成,形成性评价包括实操技能(50%)、理论知识(20%)、职业素养(20%)。实操技能的考核包括时间和质量,即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各项质量标准要求完成所有检验工作;职业素养包括安全、协作、文明、环保;理论知识部分可考核项目实施前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这一环节,以实现理论知识考核内容细化量化;并将教师布置的课外拓展项目作为创新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独立制定方案,并做可行性分析,最终以PPT形式汇报,主要考核项目的合理性、完整性、创新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二)加强政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政策保障作用,积极申报各类实验、实训建设项目,争取地方政府的立项与资助。作为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学校需加强自身建设,客观评价自身优劣与企业需求,以校企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人才、技术和效益为结合点,突出“产”与“研”的应用性和地方性,构建专业优势和平台特色[4]。利用平台场地、人员、设备等优势,为企业检验真实药品,改变“学校有场地有人没项目做,企业有项目没场地没人做用”,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同时加强科研推动作用,并将成熟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利用平台参与科研项目,完成检验实训、毕业论文,同时也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学校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实现校企双赢,才能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参与共建平台。依托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检验场地与人员、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企业为学校教学提供项目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现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和职业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开放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运行机制。

作者:谭红琴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淑平,王宁.项目化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6,(38).

[2]刘学湘,徐钰君.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多元化学业评价的反馈信息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

[3]董丽辉,范三微.《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课程教学中学生评价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4,(5).

[4]彭加平,韦平和.高职生物制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3,29(5):11.

第五篇:高职订单人才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目前开展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手,以《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为例,探索了如何以具体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打破校企合作僵局,保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真正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局面。

关键词:

高职;订单培养;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已有多年,吸取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熟模式的经验,我国高职教育也取了一定的成绩,而订单培养就是一种较为符合当前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订单人才培养是校企的双赢之举,这种培养模式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一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所谓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最后由企业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对企业而言,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岗位针对性强,能最大程度上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能做到无缝衔接;对学校来说,订单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成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因此,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能更充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尴尬处境

(一)校企合作意愿不对等

目前我国总体就业市场处于一种人才相对过剩状态,特别是一些门槛较低的传统行业更是如此(如酒店管理等)。在这种市场状况下,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占据优势,而学校则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因此,企业对订单人才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学校则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力,寻求订单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却很强烈。在合作双方意愿不对称的情况下开展订单培养,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双方即使建立了订单合作关系,但大多流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建设研讨、签订协议等。校企双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合作深度还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人力资本的质量要求较低(特别是服务行业),再加上我国缺少类似国外对“双元制”教学进行法律保护的政策,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期望不高,其合作意图更多倾向于获取高职学生实习期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使得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大都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而已,失去开展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

三课程改革的建议和实践探索

酒店管理专业是我国的老牌专业,几乎成为各地高校必开专业,然而目前高校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尚不能紧跟市场需求,无法满足行业要求。因此,酒店人才市场呈现一方面总体基数处于饱和状态,而另一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处于匮乏状态的矛盾局面。为谋求出路,各高校各显神通,纷纷进行各式教学改革,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他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而同样,酒店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也存在上述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想真正享受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成果,首先必须将改革重心侧重于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上,以实现与酒店专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企业品尝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甜头,从而逐步重视校企合作,加深合作关系。下面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以下简称酒水课程)为例,分析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校企双赢课程设计观

在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通过校企双方反复商讨论证,依据岗位需求,酒店专家和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课程内容的职业性,特别是在工作岗位的确定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行动领域开发、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必须广泛征求酒店专家的意见并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酒水课程为例,学校先后与喜来登、丽思卡尔顿、海航、瑞吉等酒店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企业工作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思路,双方共同进行酒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设计。

(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岗位为研究对象,设计与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订单培养还要求课程内容应按照企业相应的专业岗位群进行设计与编排,从而将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串联起来。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安排专业教师访问企业,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探讨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以酒水课程为例,按照酒店餐饮行业中酒水类岗位群(如酒吧服务、茶水服务、餐厅服务、咖啡服务等)为出发点,研究这些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然后依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细分为不同的工作环节,再将这些典型的工作环节串联起来形成工作过程,最后以模块化和项目化内容开展教学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为强化学生对酒水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酒水教学必须进行创新和仿真化。以酒吧服务为例,根据酒吧的岗位设置,可用仿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技能。根据酒吧经理、调酒师、服务员等不同的岗位,将实践教学进行多角色、分段式进行。如调酒环节的学习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体项目包括:传瓶、示瓶、开瓶、量酒、英式和美式摇壶手法训练、果盘制作、软饮料服务、调酒、酒会服务等内容,在实训室模拟仿真环境,再现一个酒吧。

(四)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应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学情特点,打破单一试卷考试,从知识、能力、素养三层次着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可采用多结构考核方法,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起来。从教学经验看,该课程可以从过程考核、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三方面进行,三部分的比重可根据各院校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这种多层次、宽结构的考核方式能突出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同等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核还可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如以证代考,课证合一等。

总之,就目前现状而言,为保障高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作为主导方,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寻找校企双方共同利益,以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打破当前校企合作僵局,满足各自需求,加深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局面。

作者:何进武 陈丽萍 樊伟伟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

[2]盖艳秋.基于工作过程的《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改革与实施[J].高考(综合版),2015(02).

[3]刘海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分析[J].华人时刊,2014(01).

[4]李增泉.浅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J].大观教育论坛,2015(05).

[5]何进武.高职院校《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第六篇:企业工作环境下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

本研究依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对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做了深入的研究,论述了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全盘企业化与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区分;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差异化。通过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论述了基于企业工作环境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运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方法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当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

工作环境;高职;课程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初具规模。但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对接;学习方式方法相对传统;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与企业新技术不匹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而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现有的学科体系的内容,根据企业对培养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教学。因此,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基于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改革成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1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内涵

1.1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在员工的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方面均有较高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就必须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结合起来。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现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问题较多,我国多数现代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很大程度的缺失教育培养员工的功能,而高职院校在现阶段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校企合作中擅长教育教学的优势,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人才,其中利用仿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课程教学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在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开展课程教学是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

1.2高职院校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内容定义就是仿真企业运行模式,企业管理规定,企业生产类型,企业文化,把其中的各项管理、技术、素质要求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完整环节中来,以便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将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去,就必须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现代企业特点明显,其根本目标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是物料流、技术流、信息流、人力流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完整体系,而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给这样复杂的体系培养核心元素———人,因此必须结合现代企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育人的优势,利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教学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人才核心竞争力。

2主要研究内容

2.1如何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

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大量的实训课程,有较为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同时也购置了大量的用于教学的各类生产设备,但是这些内容已很难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与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规范和设备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很好的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各种高标准的支撑。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这些基本条件,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教学的企业工作环境包括硬件条件加强和软件条件提升。硬件条件具体指企业工作环境中的教学设施,其中第一类指教学设备,例如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用到的各类数控加工设备;都市农业装备专业教学用到的各种农业自动化机具;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用到的各类检验、治疗器材设备等。这类教学设备主要与企业生产设备为标准,是开展课程教学的核心硬件设备,必须与企业现阶段使用的设备相同或相仿,要与现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一致。第二类指仿真企业管理环境的设备,例如现代企业的各种规定看板,企业文化展示墙,企业生产安全保证设备等等。这类硬件设备主要是辅助生产,同时是企业管理方式方法的载体。软件条件具体指企业化环境教学中的规范制度,同时也是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是企业化环境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例如加工制造类专业的“6S”、车间文化。高职课程教学必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六大意识,其中包括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最终达到满足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2.2全盘企业化与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区分

搭建企业工作环境开展课程教学能够大幅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是不是完全照搬企业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就达到目标呢?这里要注意区分实际企业环境和仿真企业工作环境的不同,两种情况承载的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实际的企业环境是以最大化企业效益核心目标,其次兼顾技术人员的训练以及职业发展。而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其核心目标是提供培养技术、素养、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技术人员的平台,是以企业工作环境作为载体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不断持续学习发展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协作完成独立项目的能力,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入培养,对学生进入企业后发展的前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完全企业化和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教学必须区分开来,不能盲目的全盘企业化,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课程的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课程企业工作环境差异化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里,不同的专业以及课程都对应不同的职业方向。那么在搭建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适合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内容,不能以偏概全,要有差异。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类型的专业以及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例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这类加工制造类的专业需要搭建的是现代制造企业的车间生产环境,在硬件投入、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全员质量体系等方面着重体现;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类计算机应用以及艺术类交叉学科,则在创新环境、创作氛围、计算机设备、影视媒体制作规范等方面着重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两类企业的运行管理内容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差异化对待不同类型专业的进行研究。在一个专业中不同的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也不尽相同,例如都市农业装备专业中的《设施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课程中的企业工作环境主要是各类温室设备为主,而《农村(业)新能源》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中以不同的新能源企业为参照,其中涉及能源对安全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与前述课程的差异性较大。因此,研究和搭建课程企业工作环境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及专业课程深入所对应的企业进行调研,充分考虑其差异性,由此搭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企业工作环境的工作量巨大,需要一个成熟的团队协同完成。

3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3.1实践过程

企业工作环境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里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说明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教学实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工科加工制造类专业,面向的企业主要以具备高端制造能力的现代制造业企业为主,专业课程基本都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搭建数控加工技术一系列课程群的企业工作环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备的购置,以往职业教育的教学设备的购置都基本是两种类型思路,一是规模化生产设备支持以外协加工;二是差异化高端设备以追求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大多数高职院校出现了一些设备教学时不够用、统计时使用率低的情况。因此在规划实训车间建设以及加工设备购置时,要充分深入企业调研,详细分析各个岗位职业技能要素,购置设备时考虑采用与实际生产匹配的设备,数量规格需与课程改革内容相对应,不盲目追求竞赛成绩。同时按照企业规范布置设备以及连接电气线路。在搭建企业工作环境时,还需要注意现代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数控技术专业就引入了快速成型和“3D”打印技术设备,以紧跟企业技术发展的前沿。(2)加工类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企业为了防范安全事故都制定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中必须严格按照行业、企业安全标准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例如数控实训车间,安全操作规程必须上墙,同时以看板形式粘贴各种安全操作的示例图片,设备故障时需要按照严格程序处理。(3)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数控加工的课程来说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加工精度,就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呢?数控加工类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要求教学时采用全过程及全员质量管理,给学生灌输质量体系的概念。通过“6S”、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实现。可以清楚的看到搭建企业工作环境仿真质量管理后,数控加工课程的零件成品合格率有明显的提高,工量具的损坏率明显下降。(4)课程教学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对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提高有重大意义,例如要求学生养成进入车间更换工作服装的习惯,遵守企业的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的习惯,完成课程后对设备使用情况的登记以及及时清理整理机床设备的习惯。其中对于学生课堂遵规守纪尤其提出要求,现阶段最常见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在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后得以有效的控制,图2(a)未采用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教学组织,图2(b)采用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教学组织。(5)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职业要建立相关的企业文化,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的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因此,通过搭建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和适应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3.2遇到的问题

在数控技术应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深度校企合作的多种不同形式;企业生产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有系统规划有步骤来进行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在考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后续职业发展能力;如何打造一只由企业管理专家、生产技术专家、职业教育专家、质量管理专家等人员组成的综合师资队伍做好做实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高职课程企业工作环境构建的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4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运用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的方法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当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随着课程企业工作环境仿真方法的研究发展,结合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不断提高实践水平,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本文受“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专业建设-高职专业教育教学联盟项目(市级,PXM2016_014306_000006)”资助,获得论文评比三等奖)。

作者:郭辉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明.职业院校践行就业导向的三个层面[J].当代职业教育,2013,5.

[2]徐沛林.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6.

[5]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七篇:中高职会展旅游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会展旅游》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索,明确了该课程在中高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并提出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建议。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会展旅游;课程改革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

为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为贯彻落实该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4年共同编制和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的建设目标。因此,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北京城市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与北京对外贸易学校(部级重点职业学校)的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立了“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点项目。按照中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的客观规律,开展衔接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中,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1]。

二《会展旅游》课程改革的意义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给会展周边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与会展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作用,使会展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2]。行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展旅游》课程作为会展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会展旅游策划、管理、服务、接待能力的任务,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会展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会展旅游》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希望能为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三《会展旅游》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

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通过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相关研究的分析、对会展旅游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以及与会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深入交谈,明确了《会展旅游》课程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探索了教学方法并制定了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案。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全面的岗位调研和详实的岗位工作分析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3]。通过对会展旅游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以及与会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深入交谈,明确了《会展旅游》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能力目标

会展旅游岗位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对我国主要的景区点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设计旅游线路产品、能够分析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能够策划会展旅游项目并编写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书、具备一定的会展旅游导游服务的能力、明确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能够拟定会展旅游合同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分析、具备一定的危机管理和纠纷处理的能力。按照中高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的客观规律,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应注重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鉴赏能力、了解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具备一定的会展旅游导游服务能力、明确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应注重策划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能够设计旅游线路产品、能够策划会展旅游项目并编写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书、能够拟定会展旅游合同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分析、具备一定的危机管理和纠纷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知识目标

基于能力目标,会展旅游课程需要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掌握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旅游的三大构成和六大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理解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的特点,掌握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和编写方法,掌握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和撰写步骤,掌握会展旅游运作中危机和纠纷处理的原则和技巧。根据中高职学生认知能力递进的客观规律,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应熟悉我国主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掌握旅游的三大构成和六大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理解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的特点,掌握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构成要素,掌握会展旅游合同的构成要素。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应掌握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会展旅游策划书的编写方法,掌握会展旅游合同书的撰写步骤,掌握会展旅游运作中危机和纠纷处理的原则和技巧。

1.教学素质目标

在《会展旅游》课程教学内容掌握和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做事有计划、细心、耐心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2.探索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会展旅游》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有效的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教、学、做”三结合的原则[4]。例如,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通过其对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的学习和掌握,要求每位学生自选一个旅游景区点,以导游的身份对自选景区点进行10分钟的解说和展示,同时可使用PPT和相关图片作为辅助。这样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教学法,既能督促学生掌握我国的主要旅游资源、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会展旅游导游服务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通过其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理解以及对会展旅游策划书撰写方法的理解,每5-6人组成一个项目策划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谈论,对我国某城市(自选)做一份会展旅游的城市发展分析、并自选主题制定一份会展旅游策划书。最后以PPT形式展示小组项目成果。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又能培养学生会展旅游项目的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制定考核方案

为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情况和素质提高情况,制定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尤其注重过程考核,包括出勤状况、任务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所占比重为60%;期末考核所占比重为40%。其中期末考核的内容在中高职阶段有区别,中职阶段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服务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对策划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衔接改革实施中的建议

第一,中高职教师应加强交流和沟通。在《会展旅游》教学过程中,中职和高职教师应建立密切联系,定期召开中高职会展专业教师交流会,针对学生特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方面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第二,中职、高职、企业应合作开发教材。为落实中高职课程教学差别,使本课程的开发落到实处,中高职教师应适时到会展旅游企业进行下企业实践和锻炼,了解中高职学生在岗位分工中的不同,并与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深入沟通,共同开发新颖、实用,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会展旅游》中高职教材。第三,中高职教师应共同建立并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资源、考试资源和网络资源。结合当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共同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使中高职阶段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现更有效的衔接。

作者:国敏 杨威 侯召洋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丹.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激光器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2015(11):128.

[2]徐维东.高职”会展旅游”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9):138-139.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3

【摘要】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化”发展进程中,专业建设成为改革的重点,也是顺应时展,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专业群”建设理念的提出,将高职教育产学研实现统合,特别是从旅游业发展中,将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从课程体系、教学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和发展”,从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关键词】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构建路径;特色研究

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着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水平上,努力寻找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办学方向,而加强专业群建设,培养学科教育品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素能,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和潜力的有效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深化专业群改革模式,在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特色。

一、专业群建设概念及实施意义

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来看,随着职业化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职业设置更具灵活性。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为核心,通过相关专业的组织结构优化来实现整合,从而达到专业资源共享,发挥集群效应的目的。高职旅游管理在推进专业群建设实践中,重点从专业群建设背景、各专业资源优势上,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保障体系、突显人才职业能力养成,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增强办学特色做出有益尝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首先是顺应了当前旅游业人才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强化高职专业特色上,注重各专业教育资源的内涵式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从其建设思路、原则和总体目标上,都强化了学科专业间的协同,特别是在具体实施中,明确了具体实施路径和改革方向,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体系

1.建设原则

围绕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号召,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强调教学资源共享与互动,突显人才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从构建专业岗位群模式上来实现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本身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系统化,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优势,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中,要遵循四项原则,以拓宽专业群的实训范围、增强专业群建设水平。一是专业协同要满足适应性原则,紧扣旅游管理专业,立足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定位,从适应旅游业人才目标上,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二是课程建设要满足科学性原则,从旅游管理专业群协同目标来看,要体现职业教育客观规律,注重人才培养差异化策略,增强专业竞争力,必然需要做好学科规划,规避盲目性;三是资源配置要满足开放性原则,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宽校企合作深度,优化资源配置,如教学过程开放、师资队伍开放、实训实习基地开放等;四是在推进专业群整体合力中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从投入、实训实习、师资配置、校内外资源协调上,强化共享与互动,实现整体一致提升。

2.总体目标及细化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明确总体目标,并且需要从教学资源、毕业生竞争力、专业群核心专业、拓展专业等方面进行细化。总体目标是立足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满足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岗位素能,具备人际交流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学习力、社会适应力、协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深化目标建设,要从具体专业群目标细化中体现岗位特征。分解目标一:通过专业教育+酒店服务实践教学,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酒店服务岗位建立统合,能够胜任酒店管理服务型岗位需求;分解目标二:通过课程体系整合,强调专业教育过程系统化、过程化,在专业群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融合中,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使之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并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开发新课程,如渗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形体训练等课程,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分解目标三:注重实训实践教学,凸显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改建前厅、客房、餐厅等实训场地,新建会展实训室、康乐实训室,遵循星级标准,新建经营性旅行社、接待中心,并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顶岗实训利用率;分解目标四:注重师资队伍整合,引进各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特别是通过兼职模式,强化专兼职师资比例,优化师资来源,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实训师资建设上来实现高度共享;分解目标五:突显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导入职业资格教育,围绕专业群来拓宽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深化校企间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水平,尤其是推进“双师型”“双证书”制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1.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实现专业群整合

以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为导向,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突显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特色,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服务岗位的深度融合。旅游管理专业群要融合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企业管理内容,强化职业能力素质提升。一是开展“双证书”模式教育,从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成长上,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二是开展订单式培养,突显专业群内人才订单班教育,如以某企业冠名,深化班级教学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特别是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做到“企业全程介入、工学深度融合”,使毕业生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特点,胜任岗位要求。如在前厅接待岗位能力培养上,围绕“旅游接待礼仪”“酒店英语”“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渗透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客房预定、电话转接、宾客接待、安排客房、行李提运、收银结账等内容,从人际沟通方式、熟悉酒店功能及特色等方面来加强岗位能力训练。同样,在课程群设置上,一方面要注重前厅业务课程的整合,在前厅工作岗位、岗位任务、职责要求等方面,利用模拟实训、工学结合来强化,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岗位难题;另一方面加强通识课程渗透,比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与健身、法律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满足其形体、态度、写作能力、职业安全等要求。同时,注重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以“框架教学计划”来优化学习资源。再以“前厅服务与管理”为例,在课程组织上要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衔接,特别是与国家职业资格教育相一致,在教材开发及资源资源共享上,编写适合的讲义,充分利用校内酒店信息系统,通过实训室模拟训练、顶岗实训、深入企业专家授课等,来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2.从实践教学上完善实训环境的共享共建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而实训工作需要从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资源的整合、共享上来完成。围绕课程教学体系,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上,强调专业实训条件的共享性,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根据校内条件建立前厅实训室,其目标应该满足前厅场地培训、能够模拟星级酒店开展前厅正常运作,满足各类前厅服务及前厅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客房实训室在建设上要满足客房服务及客房管理的课程实训,如能够从客房服务流程、客房岗位技能训练上开展实践教学;餐厅实训室要涵盖中餐、西餐要求,能够从餐厅服务、管理上开展职业岗位技能、餐厅服务流程实践教学要求;校内旅行社要满足对真实情境的模拟,从旅行社日常经营管理、旅行社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来提升实践能力。如开展营销会客谈判,旅游团队操作、接待、组团等实训服务;会展实训室建设,要具备完善的会展功能,能够满足会展服务商管理、会展客户模拟服务、会展接待、会展工作管理等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上,通过与星级酒店、旅行社的对接,从课程教学、岗位实践、专家授课等方面来构建实习、就业平台。

3.从师资队伍上实现实训人才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实施中围绕“派出去、请进来”方针,拓宽校内外职业师资渠道,完善学科群教学、产学研体系。如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共享性上,引入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强化实践教学。细化来讲,对于学科专业带头人,一方面从本校选拔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开展外聘,特别是通过对本校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外派学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的交流,鼓励本校师资开展产学研工作,并在专项资金投入、科研设施配套上,推进专业群课题的交流与实施;拓宽外聘师资范围,结合酒店、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企业特色,着力从相关行业外聘业务骨干来提升校内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群师资整合,拓宽专业群建设深度和广度,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实训课程兼职师资的授课模式。

4.注重社会服务和专业拓展建设

高职教育要满足四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播、服务社会。我们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在提升专业群建设办学实力上,极力拓宽服务社会的范围。如加强校际合作,优化专业群建设合作模式,在职业能力培训、技术咨询、对口支援等方面拓深社会服务;围绕政府搭建的服务社会平台,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管理类专业培训,深入到本地旅游产业项目实践中,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短期性职业化教育。同时,依托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拓宽旅游业服务层次,如与航空服务、高铁服务等专业相结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在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

作者:陈胜花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宗胜.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9-12.

[2]李芸,董广智,刘小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24-28.

[3]陈郁青.高职重点专业群耦合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3):24-26.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

【摘要】

为解决新疆伊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而实地参观成本又高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本项目通过采用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虚拟旅游商品展示、GPS自助导览等智慧旅游相关技术,建设新疆伊犁旅游资源的教学实训系统,从而实现了很好的交互漫游效果,初步达到了旅游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3D;虚拟;智慧旅游;线上线下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普通学校教育教学中还应用的很少,为解决新疆伊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而实地参观成本又高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通过采用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旅游商品展示、GPS自助导览等智慧旅游相关技术,建设游前、游中、游后一站式O2O综合旅游服务平台,以丝绸之路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走廊为主线,构建伊犁河谷旅游的资源展示、信息服务、虚拟旅游等内容聚合的云服务平台,提供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运营的O2O联动机制,将是区域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1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五条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第十条提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说明旅游信息服务政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要建立一个能共享旅游信息的大型平台。2011年7月15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2012年,国家旅游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自愿申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和遴选,确定2批共计33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围绕“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中国将加快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新疆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创新校合作模式,与各大院校签订了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基地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伊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旅游专业虚拟仿真系统是建立在智慧旅游基础上搭建而成的一个成熟的实训教学平台。而“智慧旅游”模拟系统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2建立虚拟仿真系统的作用

为解决新疆伊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而实地参观成本又高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本项目通过采用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虚拟旅游商品展示、GPS自助导览等智慧旅游相关技术,建设游前、游中、游后一站式O2O综合旅游服务平台,以丝绸之路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走廊为主线,构建伊犁旅游的资源展示、信息服务、虚拟旅游等内容聚合的云服务平台,提供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运营的O2O联动机制功能和模块,足不户,即可在虚拟的环境中,浏览诸多景点,体验更多旅游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大幅度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和效果、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弊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虚拟仿真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1)360度全景虚拟旅游:集成360度全景照片、音视频,制作360度全景多媒体虚拟旅游,方便学生对知识目标建立立体的认知,推广伊犁旅游资源。(2)3D虚拟旅游:基于伊犁旅游资源制作3D场景和文物,实现历史再现、穿越历史等3D虚拟旅游,方便学生对知识目标建立历史和立体的认知,推广伊犁旅游资源。(3)模拟O2O电子商务系统:通过3D展示、二维码扫描购买等智慧旅游技术,为学生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旅游电子商务模拟购买服务,提供旅行社、导游、第三方旅游活动组织的旅游活动组织服务,发起旅游活动组织时可以插入地图导航、360度全景介绍、3D旅游商品展示等立体化旅游资源展示功能,增强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知。(4)导游人才培训实践系统:提供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旅游商品展示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导游人才培养的非现场模式,提升国内外旅游行业人才对新疆伊犁旅游资源的全方面深入了解,降低智慧旅游相关人才的成本。(5)文化旅游商品展示系统:通过3D虚拟展示旅游仿制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特产等旅游商品,增加学生立体认识;(6)GPS自助导览应用:通过GPS触发自动语音讲解,为自助旅游讲解提供贴身的自助导览、导航、导游服务。(7)基于大数据的开放式运营平台:建立区域智慧旅游相关标准,通过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O2O电子商务服务,整合新疆伊犁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展、演等旅游要素,增强学生对旅游文化及活动要素知识模块的感性认知。

4虚拟仿真系统建设的意义

(1)改善教学实训环境,提高旅游专业教学实训水平,可以让学生面对真实场景进行体验式的教与学,正确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和技巧,增强实训效果,提高效率。(2)有效降低教学及实训成本,节约大量的人财物力,三维实景技术在旅游专业教学实训环节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旅游职业教育的科技含量。(3)为伊犁高职旅游专业通过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旅游商品展示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导游人才培养的非现场模式,提升旅游行业人才对伊犁旅游资源的全方面深入了解。(4)通过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O2O电子商务服务,整合伊犁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展、演等旅游要素,提升培训学员的旅游体验。(5)通过建设开放式运营平台、区域智慧旅游相关标准,带动新疆伊犁旅游的发展。

作者:胡芸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叶建海,张营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张颖俊.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东方教育,2013(1).

[3]李晨光.景区虚拟仿真信息演示系统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

[4]刘祥淼,李清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仿真展示系统开发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5]高义栋,杨小飞.虚拟导游实训系统中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以《比干庙导游实训VR教学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6]陈建平.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软件设计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第三篇:旅游管理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专业也加大了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措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成为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关键,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市场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已经建立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旅游专业学生除过实习时间及毕业设计,真正学习时间只有二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两年时间中,基础课程占一年,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占一年时间,专业学习时间比较短。在职业教学中,基础文化课与普通文化课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专业课程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复杂多样,培养方向不明确等,学校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非常好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现阶段学校学生学校效果懂而不精、会而不懂、学而不会。

(二)学时安排不合理

首先,专业课与文化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就是文化课时相对而言比较多,专业课比较少。其次,专业课安排不合理,主专业课与非主专业课安排不协调,严重忽视了专业重点。最后,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安排不协调,通常情况下,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虽然很多院校要求教师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课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很少有真正付诸行动。

(三)实训课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实训技能课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学习知识、劳动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及形成技能,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专业课只存在于口头,并未辅助行动,有所行动的就是长期的模仿行为,这样的行为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及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对实训课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阶段,我国虽然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在第一线进行学习,很难达到国家提出的要求及目标,已难以满足企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短时间很难适应岗位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树立创新思维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旅游专业取得优良成绩的关键,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另外,应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的知识及教学理念,并且根据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及理念进行不断的改善,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包括多种人才的培养,虽然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主要是培养厚基础和宽口径等复合型人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但是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应该将重点放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室,应该将创新作为教学的重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学生素质及知识的培养,培养具有超高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应该加强学生国外先进的知识,保证学生能够应对岗位需求。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设置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课程时,可以引进国外著名院校的教育模式,将创新性作为学生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学习,保证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将课程进修划分,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及基础课;二就是加强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在开展时间课程时,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种实践形式,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四)改革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

对教育过程及结果测评的方法就是进行考核,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目前,为了促进旅游专业的快速发展,为考核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将校内与校外考核相结合。在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考核过程中采用的依然是传统考核模式,有的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是一盘散沙,对规定必须考核的课程,通常采用试卷考核方式,严重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实践创新课程,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应该转化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考核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促进旅游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也为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我国旅游市场的需求,应该不断完善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创新思维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并且改革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加强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谢玉华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旅游管理多元化评价保障体系建设

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师资队伍配备等五大方面阐述了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最后,总结了在保障体系的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效果。

一、引言

在查阅高职学生多元化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多数文献侧重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运用,而忽略了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的改措施来保障多元化评价的顺利开展。因为学生的“德、技、能”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是伴随着教学工作来逐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是学生“德、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体系建设是实施多元化评价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

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师资队伍配备等五大方面。因为它们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德、技、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中各方面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是学生“德、技、能”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又与评价内容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障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专业调研基础之上,由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设计完成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对学生的“德、技、能”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一)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施不但涉及到学校,还涉及到与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不但涉及到学生的校内评价,还涉及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评价。因此,必须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规章制度体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以“订单式”人才班为载体,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以及实习生指导和管理等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评价。

(二)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整合重构教学体系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都应该在一种能力目标的指导下构成,即首先要明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哪些能力,能够完成什么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从岗位能力出发,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对学习过程进行的整体化的解构与重构,它不但能够反映旅游企业现有的岗位工作要求,更考虑到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重构的课程体系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施提供了载体。

(三)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的设计则将具体的旅游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行为上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自觉地转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心理上引导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做到学生显性与隐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场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市场调查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四)教学环境设计

基于职业的要求设计教学环境,为多元化评价的开展提供环境支撑。根据设计的具体教学环节,配备合适的职场环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模拟或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环境的职场氛围营造要让学生从视觉以及心理等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职业的气息,目的在于借助于这种工作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旅行社实训室设计按照“对接生产现场”的原则即符合旅游企业运营实际,又满足了教学的要求,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咨询区、体验区、指导区、展示区和办公区,分别对应旅游顾问、旅游销售、旅游线路设计、讲解员、旅行社计调、文员等工作场景。借助这些功能区域,很容易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多元化考核。

(五)培养“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是多元化评价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评价工作的质量。自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学院通过挂职、进修、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旅游管理专业还实施了“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了12名校内专业指导师和12名来自企业的校外职业发展导师。教学团队既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又要具备高尚的旅游业从业道德,既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兼备旅游企业从业经验和娴熟的岗位技能,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更具备完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专业教学能力。例如:每门课的课程团队中,必须有1名来自企业的外聘兼职教师,从而发挥各自优势,设计课程评价方案,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实施效果

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师资队伍配备等五大保障措施的“保驾护航”下,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提出“课堂小企业、企业大课堂”理念,打破课堂和企业的界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界限。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制度共同建设、订单式“人才班”校企共同组建、人才培养过程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共同掌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大幅提高。近三年,先后在部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5%;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对口就业率达86%,在海南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性格塑造、意志锤炼和良好习性的养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做好知识、素质和技能准备。

(三)带动了教学和考试的全面改革

在多元化评价的实践中,专业教师总结出了如下考试方法,包括闭卷、开卷、口试、成果试(如策划作品、论文、调研报告等)、操作试(如餐厅、茶艺操作考试和思想品行的观察考核、职业资格证替代考试等方法。每种考试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利弊。闭卷、开卷、口试、方法一般适用于知识考试;成果试、操作试和职业资格证替代考试等适用于技能和能力考核;而思想品行的观察考核主要适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综合测评。

(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为配合多元化评价的实施,本专业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改建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训基地可面向校内和社会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及考试工作,涉及餐厅、前厅、咖啡师、茶艺师、会展策划师等多个工种,每年为社会承担数千人的职业培训和考核任务。真正做到了集培训、研发、营业、教学为一体,起到示范作用。

作者:邓卓鹏 焦慧元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第五篇: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

我国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加剧了行业对高能力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此为研究背景,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几大要素入手,构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需求。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规模日益扩大、速度日益加快,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高职院校在旅游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截至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788所,招生人数达46083人[1]。尽管培养出的人才数量较为充足,但人才质量却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还无法满足旅游业实际发展需求,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从行业实际需要入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一、“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实际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该模式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和能力本位理论基础之上的,强调以人为本、能力本位,以加强学生综合实际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满足旅游业人才供应。

(二)“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兼容性“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前人总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得到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也适应于常见的“工学结合”、“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2.双向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既能完善学生自身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又有利于旅游市场发展需要,为市场需求提供宝贵的财富。

3.综合性“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从能力、知识和素质这三方面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体现了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4.前瞻性“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系统性,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获取新知识,发展新技能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方案,不断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能力与需求两个要素为基点,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模式框架图。

(一)培养目标

随着旅游业不断向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培养具有一线服务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已成为当前旅游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及任务[2]。“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倡导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即从业者能力的提升可以满足行业需求,行业需求得到满足也能培养从业人员自信心的提升,从而鼓励他们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助力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终形成优化标准。课程设置在具体环节中都不能偏离以下要求。

1.结合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旅游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态势,淘汰陈旧过时的课程,融入新的课程因子。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懂得运用实践进行检验,使课程所学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完善[3]。

2.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方向学校能够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很多,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实训基地及实训设施、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但最终都会形成一个总的发展方向。学校应该秉承从实际出发,为市场需求提供合格人才的宗旨,分析学校基本情况,如所处环境、拥有的教育资源、办学规模及特色、学生情况等,根据这些条件分析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设置课程。

3.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一味的“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懂创新,不重改革,只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滞后于行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现实发展,开拓视野,根据现实及未来需求对课程实施有效的改革,才会体现出课程载体的价值,正所谓,“求改革,才能促发展”。[4]

(三)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认知路上的引导者,对激发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振兴师资力量。

1.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服务性质的专业必然要求旅游高职院校具有一支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能满足课堂知识的需求,又能轻松应对实际操作带来的挑战[5]。可以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加强实践能力培训,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在校企合作中广泛积累经验旅游业的实践性要求深厚的实践经验,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得心应手的学生。企业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应用平台,教师可以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以此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3.通过搭建师资培训平台,完善师资总体水平旅游教育研究机构要定期举办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与培训大会,根据地域特点和本地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创建师资培训基地。不同院校的教师可以在培训基地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学习与研讨,形成符合本校实际发展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师资总体水平。

(四)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职业性、技能性的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并建立高仿真、高模拟实训基地,为学生打造更加真实的实训平台[6]。学生可以先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实践操作,之后由企业根据用人需求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激发他们学习与工作的热情,又能为企业发展带去收益,实现自身价值。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三、“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前景展望

“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突出以能力的高标准来满足行业的高需求。在构建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能力包含的种类有许多,对于人才培养,主要指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基础能力主要包括对基本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本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对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及适应工作的能力等。对于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从几个方面片面的讨论,而应该有的放矢,有侧重点的展开。旅游管理专业因其职业特点,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能体现出对能力培养的高要求,对高职旅游院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活学活用,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直接为一线工作服务。学校和旅游企业应该多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力特长,通过实践锻炼,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充分展现自身的能力与魅力。

总之,“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需求,为未来我国培养旅游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作者:赵喻玲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DB/OL].www.cnta.gov.cn/

[2]朱冬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7,(21):21-23.

[3]孙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59-60.

[4]胡晓晶,俞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1-22.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营销技巧;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

伴随着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大量的企业案例被作为教育和启发学生的工具和素材,被各大院校教师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本文所指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以案例为基础和资源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情况,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最终提出个人解决意见,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在于从实践中锻炼学生,由于《营销技巧应用》课程的特殊性,单方面强调理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难以起到根本的帮助。而借助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展现真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从中有所总结和借鉴,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不仅仅锻炼学生,也能够给予教师思考和训练的机会。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掌控者和组织者,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各项资源,激发学生的讨论、思考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最终通过归纳总结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组织开展案例讨论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并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获得启发。案例教学法中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真实的案例,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强,分析更客观,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课堂和案例的真实性,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例,加上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给予学生不断的良性刺激,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身参与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众所周知,职业院校承担着向社会各行业、各领域输送专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贴行业的实际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真实企业案例为教学素材,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这高度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宗旨,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非凡的意义。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立足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中的课题、案例和问题,通过给学生打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来训练学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在《营销技巧应用》课程中运用的理论框架

《营销技巧应用》是一门职业技术技能课,强调学生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训练,掌握广告营销、零售营销、网络营销、会展营销的工作流程、常用工具与营销方法和营销技巧,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会展营销等。本课程的关键是要对零散知识的汇总与整理,尤其要突出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销技巧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具体地讲分为四个环节:经典案例剖析→理论回顾→案例诊断实训→模拟课题实训。1.经典案例分析。本环节需要以一个真实的企业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让学生对企业在经营中面对的此类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熟悉处理的一般流程,重点掌握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的相关理论和营销工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理论知识讲授。这部分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并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重点要求教师以案例为基础,对本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给学生做出详细的讲解。同时,结合案例重点分析处理,遇到类似问题时要对环境、对象、企业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3.案例诊断强化实训。这一环节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强化,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环节先将问题抛给学生,将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场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加以分析和处理,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再由教师展示该案例在实际企业中的真实做法和最终结果,让学生对二者加以比较。通过实际训练巩固前面所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4.模拟课题巩固实训。这一环节是对前面三个环节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强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营销课题,给出与本课题一致的给定材料和企业场景,要求学生自己展开有效的市场调研,对企业营销问题加以分析后能够选择恰当的营销技巧,采用正确的营销策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完善形成一份规范、完备的市场营销报告。

三、案例教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营销技巧应用》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显著效果。但是要用好用活案例教学,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强化校企合作,教学必须要与企业真实营销活动相结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一方面要尽量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作为训练内容,努力在教学中打造一个接近实战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在案例训练中引入企业一线营销专家的参与,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此外,专任教师要深入企业营销前沿,直面市场,形成面向行业、企业和营销环节较多的丰富的案例库。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在整个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完全参照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组织开展教学和实训活动。同时,不能拘泥于案例教学一种手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行业情况,灵活运用理论讲授、案例辨析、头脑风暴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用好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3.合理选择案例。案例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在案例选择中,要把握好案例的使用效率,控制好课堂的时间和节奏,不能使场面太冷,也不能过度发散偏离教学主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通过提示、发问甚至反问的方式使讨论积极热烈,更接近教学的目标和核心。4.强化专周实训。对于专周实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作为实训课程在开展,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专周实训还流于形式,对启发学生、强化学生知识掌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施案例教学法后,必须通过1—2周的专周实训,让学生从企业营销问题入手,分组展开市场调研,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分析企业面临的营销问题,并独立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5.改革考试制度。伴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转变传统的考试制度,通过开卷、专业论文等侧重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查的考核手段,合理配比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实际操作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强调平时表现。综上所述,要在《营销技巧运用》课程中开展好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最初选择案例、师资队伍建设、知识强化、配套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有效、多元化训练的案例分析环境,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现代化营销人才。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更要密切联系企业和行业,还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才能将课堂教学不断推进,全面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认可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武建国.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金妙翠.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6).

[4]阮洪.关于案例教学法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15,(12).

[5]吴安平,等.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3,(5).

[6]何洪福.浅谈案例教学法.全国商情[J].理论研究,2011,(7).

[7]张俊.案例教学法常见问题探析[J].产业与科教论坛.,2012,(10).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5

 

一、实习基地是高职面向社会快速过渡的绿色通道   1、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需要采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模式,而顶岗实习就是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   2、实习基地提供高职在校生践行场所。高职在校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在院校理论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升华的最佳途径;校外顶岗实习能够帮助高职在校生感性理解专业涉及的商务事物和业务流程,同时检测专业知识体系的缺漏,帮助他们疏导知识疑惑,并在工休时间及时弥补不足;顶岗实习还能通过真实的业务环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了解国际商务发展的趋势等,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有较大的益处。   3、实习基地是培养和储备“双师”教师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从教师来源方面看,新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虽然较好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但在教学和工作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一定欠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师挂职锻炼或假期顶岗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在职教师赴企业轮训的力度,进一步畅通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也可以通过引进实际基地的实习导师到学院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纳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直接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开发建设的困境   1、匹配全面实习内容的目标企业较少。商务英语专业面向就业岗位十分宽泛,目标岗位群集中在文秘、客服、翻译、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国际会展、国际市场营销、涉外旅游、涉外酒店管理等等,针对这些就业岗位设置的课程如果能进行校外实习,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并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运用。为了让高职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就具备这些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往往在课程设置上都花费了很多心力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目前国内能够同时兼纳涵盖以上职业岗位的企业集团凤毛麟角,在一个实习基地全面检阅商务英语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内容难度十分大,在实习期内完成所有的专业实习项目及实习目标,时间和匹配企业上可能性都很小。   2、行业局限导致校外实际基地分散。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大众型专业,因专业就业面广,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国际商务或商务英语专业当做重点专业开设,一个专业少则50-60人,多则成百上千。校外实习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学校与社会无缝衔接,也是企业择优录取人才的多赢模式,它不是少数学生的福利,但是大批量的实习需求就构成了学校寻找校外合作实际基地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商务英语专业面向的就业市场主要是商业部门,商业秘密直接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这个行业不能大面积的将自己工作信息外泄,实习生的参与往往会造成企业运作的不便,通常一个单位或核心部门只愿意接纳少量的商务英语实习生,行业特征的局限性迫使校外实习基地不得不分散化。   3、校外实习增大高职和实习基地的工作难度和费用。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造成了高职院校和实习基地双方的工作难度和费用增加。一方面,学生在校外实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高职院校通常会选派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或辅导员进驻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管理,无形中增加了通信费用和其他生活、管理开支;另一方面,在基地实习,企业的实习导师除了正常的工作,对实习生要进行辅导、考核,会降低企业员工的功效,增加工作量,这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以上这些费用是非正常教学情况下产生的额外部分。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开发建设的对策   1、扩宽思路,寻找接近行业。商务英语专业宽广的就业渠道是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决定专业的生命力。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英语人才,尤其是既懂商业贸易、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骨干人才、通用人才。要想让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需要加大校外实训的力度,提供学生将书本知识转换为技能的平台。作为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需要扩宽思路,不能被单一、专一的专业范围所局限,如此宽泛的就业领域,让学生每一个行业全面顶岗实习在时间、精力、费用等方面会受到限制,毕竟商科与工科的顶岗实习有较大的区别,商科专业更注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应对困境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寻找校外合作单位时应开放思维,寻找接近行业,完成实习内容的各项任务指标,给学生们一个适应社会的过渡。   2、双师推进,全程跟踪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高职办学思想,学校在教师准入、教师考核和激励方面应及时增加产学因素,鼓励教师向“双师”发展。一方面让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授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实训中,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注重专业集中实训,特别是国际商务谈判(双语)实训,国际贸易全流程集中实训等,模拟国际商务环境,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打好基础;   同时在教学安排中,注重课程衔接,特别是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习,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扫清专业知识盲点,点拨业务过程中注意事项。实际基地的实习导师也可以在高职院校理论教学阶段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实习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对专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可以通过实习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双方的了解,便于院校指导老师和基地实习导师的信息交换,共同制定符合职业规范和要求的顶岗实习计划、学生实习考评检测方式等。#p#分页标题#e#   3、职业规划,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从入校的专业导论开始,到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应逐步渗透专业意识,培养他们职业规划思维,尤其在第4学期后,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已经结束,通过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明确将来的从业方向。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课学习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例如侧重国际贸易方向、国际商务管理及秘书方向、会展英语方向、商务口译、涉外旅游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等。   选择具体实际基地时,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提出校外实习申请,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导师共同确定实习基地实习名单。这种有针对性的实习学生感悟和体会会更加深刻,对于部分没有明确实习方向的学生,可根据学生各科成绩、擅长领域、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推荐,由系部统一安排。   4、完善制度,有效管理实习。在校外实习管理上,从指导教师的选拔和统筹、实训企业的跟踪和可持续合作保障等方面,高职院校以及具体操作的系部应该制度化管理。学生校外实习牵涉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支持、学生考核、学生安全和企业利益等多方面因素,在实训全过程中,把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全过程管理原则贯穿到学生实习的整个环节。   在基地实习前,由系部与实习基地制定详细的实习内容、负责导师、实习考核方法;实习过程中,安排专业教师与基地企业沟通,解决学生碰到的困难,协助学生完成公司分派的任务,保证学校与合作的互动性,确保与企业的可持续合作;实习结束后,学生完善实习报告,实习基地导师完成鉴定,校内指导老师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实习考评。对实习全过程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仅会提高实习效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节省开支。   中国开创高职教育以来,国家的高职办学方针逐渐明晰,高职学院逐渐从原来办“压缩式”本科的旧观念中摆脱出来,努力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瞄准企业人才需求,从办学理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入手,办出特色,培养适应企业环境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校外实习基地是衔接校内理论、技能教育与企业实际应用的桥梁,“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体现高职就业导向和产学结合理念,保证高职教育持续、强劲生命力的必要环节。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设计;实施

一、项目教学内涵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特定任务的执行,更加主动、目标更明确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应用所学知识、实践取得的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在国外专门用途英语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该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项目教学法有助于知识和理论的内化,使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及完成任务,探究式地进行思考和钻研,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模式,使学生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商务英语作为特定用途英语,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特定的商务背景和目的,以完成特定的商务沟通和操作任务为目标,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突出,因此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将项目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的优势,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李争(2013)研究了项目导向式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过程与优势。陈崇国(2015)认为将项目学习运用到商务英语实训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英语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李雅颖(2015)提出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可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可行性强的实训教学模式。冯巧丽(2015),张明(2017),何雪春、覃艳华(2017)则分别探讨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实训模式及实施过程,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为确定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学习内容,首先问卷调查了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划分、整合实践教学模块。就职于涉外企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口头与书面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针对特定岗位,还应具备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翻译和进出口操作等技能。因此,与商务英语实训有关的教学模块主要分为商务翻译、商务写作、商务口语、国际会展谈判、进出口操作和商务单证操作等。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能让各教学模块的内容能够具有系统性,既相辅相成体现联系又不过多交叉重复体现独立性,来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对各部分实训模块的操作流程进行分析,创设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项目,例如将进出口操作实训模块分为进出口成本核算、贸易磋商及合同订立、贸易合同履行(出口商的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报关、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步骤;进口商的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支付货款、报关接货等步骤)子项目;将商务单证缮制模块分为结汇单据缮制(汇票、商业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原产地证书、装箱单、受益人证明、装船通知、进出口许可证等)和操作性单据缮制(托运单、报关单、许可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书、投保单等)子项目;将商务写作模块分为书写建立业务关系信、询盘信、发盘信、还盘信、接受信、履行合同有关的信、催款信、投诉信、索赔信、理赔信、推销信、商务报告等文件和起草合同、协议或订单。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整合,将书本上分散、枯燥的知识以实训项目的形式联系起来,更能反映操作的步骤性与连续性,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操作所需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师在设计实训项目时,要明确每一个项目的目标任务及让教学项目涵盖所有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范围。

三、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实施

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将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项目操作过程分成以下主要步骤,按步骤实施项目教学。

(一)项目介绍和导入。每一个教学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项目的基本要求和执行目标,包括项目涉及的内容、项目学习和操作的时间安排和人员或分组安排。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及技能基础设置适当的任务目标,既不能让任务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让任务太简单使学生没有探究的动力。教师设置好目标任务后,应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导入执行项目所需的必备知识或让学生了解取得相关知识的渠道。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获得用书面英语进行商务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每一阶段的具体项目实施时,以前期课堂授课时学生获得的词组、语句和商务知识为基础,或者提供给学生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课、慕课资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详细的项目写作背景和项目写作目标,让学生了解完成任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的步骤或流程。

(二)项目内容探究和成果制作。与教师课堂授课不同,贯穿教学项目的执行和作品制作的执行权要交给学生。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如让学生撰写一封报价信,教师完成项目介绍及导入后,让学生根据前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进一步去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分析材料,琢磨遣词造句,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应用写作的基本原则、技巧与写作框架来将特定写作任务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方法和工具,监控项目完成的情况和进度,并为学生提供指导,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则根据项目要求,个体或团队分工合作将任务完成,并提交形式丰富的项目学习成果,例如项目书面报告、PPT演示文稿、项目口头报告、项目人员现场演示等等。当然,如果涉及需要分组合作的任务,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人员的分组和搭配,创设出合作性的场景,照顾和调动好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团队协作。

(三)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特定任务以后,项目教学模式下还应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成果和总结的机会。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可以根据课程原定计划,每个教学项目下轮流让部分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总结自己任务执行中的方法、成果和困难,学生间可以交流经验甚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来明确任务执行中的经验、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最后由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来对项目执行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除了基于最终成果来进行评价,也应动态地关注学生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了解学生是否在求知的过程中取得进步,通过评价鼓励和鞭策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加强合作。各阶段教学项目的执行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评价要及时做出及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项目操作中及时调整,有的放矢地改进不足或薄弱之处、巩固或增强表现得好的方面,从而增进项目教学的效果。通过依托项目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特定的商务背景,基于工作过程,面对具体而可操作的任务,以做促学、学以致用。较之于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了解社会和行业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将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并且知晓自己的实践结果与原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进一步明确以后学习的方向,进行学习反思。

四、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项目教学改进方向

关于目前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包括实训教学项目与岗位操作要求是否真正相关,实训教学项目的综合性及系统性要求是否真正达到,项目实训结果的评价与改进是否真正落实,需要分组完成的实训项目各小组成员的项目执行是否平衡,实训过程是否仅仅是软件操作实训,实训过程是否有企业真正地参与设计、实施或评价?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是基本方法和主流趋势,应逐步增加项目教学模式的使用;另一方面,项目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过程应该进一步提升综合性和系统性,让每个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项目操作中,并进一步优化更新项目内容,改良成形教学方法,并增加企业参与的比重,充分挖掘及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从而让实训教学项目来自于业界,应用于业界,切实提升项目教学的成效与必要性,为业界培养更多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第2版)[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李争.项目导向式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15-116.

[5]陈崇国.项目学习法在商务英语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5(6):93-96.

[6]李雅颖.基于项目驱动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3):72-74.

[7]冯巧丽.基于依托项日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198-199.

[8]张明.基于项目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阶梯式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314-315.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7

关键词:展示设计;课程创新;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展示设计专业学科背景及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近年来高校设计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断地在修缮、重订,为的就是更好的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变化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重新划分,实践教学的课时数明显提高。展示设计课程围绕应用型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从理论上对室内空间中各展示设计有基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展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程序以及常用材料和施工工艺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展示空间感受能力和立体思变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社会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岗位有一定的职业适应、竞争、发展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的基本能力:(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并利用所学的设计手段对展示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及实施的过程。向人们传递展品相关的信息,加强人们的体验性,使其在互动中感受展示艺术的魅力,从而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合理规划分配空间的能力,让学生从各个层面来设计分析空间,完善空间布局,人流路线,以及多媒体声光电对展示设计的影响因素。(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展示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设计的运作原理及相关要素,了解当下设计思潮,掌握合理的展示设计艺术手段,设计出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合理空间,达到专业展示设计师所需具备的理论、技术要求。(四)展示设计制图与CAD绘图的能力。了解制图、识图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与训练,掌握展示设计制图与CAD软件操作技能。

二展示设计课程结构及现状分析

展示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融合建筑设计、空间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以及艺术与技术的重要学科。展示设计是培养具有空间造型、流线规划、多媒体声光电等元素综合运用能力的人才。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综合性质较强的设计形式之一。本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市场专业需求和会展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展示设计项目相关信息元素选取教学内容,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能处理解决展示空间设计工作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依据这一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将展示设计的发展变化、架构体系、模数参数、内容范畴进行全面的剖析,对重难点进行提炼,让学生理解掌握展示设计的内涵及外延。从当前展示设计专业设置的具体状况来看,各高校重要是将其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以及软件课程这样四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生掌握一些进行设计的常规材料以及材料的结构还有进行设计的工艺方法等,而专业课程则是帮助学生了解平面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等各方面的专业设计知识,实训课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设计训练,而软件课程则是教育学生掌握进行草图及模型等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这几部分课程的设置从理论上来讲,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是非常全面的,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每部分课程又存在着相对的限制性,比如基础课程中的三大部分教学相互之间较为独立,不利于学生实际系统综合的掌握知识。[1]以上这些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教育功能相对全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的一些限制性,各部分教学较为独立,不利于连贯性系统的掌握知识。目前高校对于展示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教育方针、目标设置的也存在的一定的不合理性,使得专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大的缺陷。该专业学生缺少实践实训与市场专业需求脱节相对较大。

三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分析

(一)实践调研

结合课程内容需要,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及周边的博物馆、会展空间及商业展示空间,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展示空间结构、人流路线规划、家具尺度、展示手法与内容的结合等。教师在现场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校理解展示设计知识及实际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自身为观众去体验展示设计的价值,从而更好的反馈到设计中来。而各大博物馆、展览会能更好的更及时的提供当下的设计思维及潮流走向,通过学生的观看、触摸体验设计的内涵。另外,通过考察调研材料市场,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到当下装饰材料的实际用法、性能及价格。另外,规范的撰写调研报告也很重要。收集及分析信息使检验报告真实性及实用性的关键所在。认真确定调研考察研究目标,拟定调查的提纲,制定调研方案,使学生可以带着目的去考察,去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二)项目带入

展示设计课程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了解市场动向,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师结合实际项目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项目导入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师带领下完成项目设计课题,对学生采取多角度的实际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以校企合作形式以及实际项目的引入,这都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完善、消化,并且能加强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锻炼了实践能力。展示设计课程在项目带入中,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前期考察与分析

实际项目的带入肯定是有实际需求与要求,那就需要仔细研读与分析项目书,了解项目实际情况,包括展示定位、面积大小、重点难点等。与老师或甲方积极沟通,从而进行分组讨论、分析。

2.项目策划与深化设计

在与甲方沟通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展示大纲,对展示内容深入分析,规划好展示空间及流线,定位展陈手段、完善故事叙述,定位好适合的风格主题,然后提出方案跟老师商讨沟通,选出合适的展示手法。尤其是在展品展陈的手法巧妙性上应该有所创新及贴合。

3.市场调研与后期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应该实地考察项目所在地,分析当地特色及材料市场,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设计联想性及过程性材料应重视,如何更好的诠释设计亮点,把握关键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4.课题的汇报与点评

课题是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统一分配工作量,注重相互间的配合。课题结束后,在汇报过程中,以PPT及展板、模型的形式综合讲述,邀请专业教师及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讨论及评分,力求做到专业的点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市场意识以及有效的创意策略和实践技能为总体设计原则。侧重于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会设计”、“会操作”的专业实践能力。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手段,做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项目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一系列完善合理的教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符睿.展示设计专业教学的探索及研究[J].艺海,2012(12):141-142.

[2]王晶.项目教学法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5(08):258-259.

[3]高月斌.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9.

[4]俞洁.基于实践性设计的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3):174-176.

会展实训报告范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优化

为应对新经济快速发展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如何顺应新工科趋势,基于互联网开展实践环节,对开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本文将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利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土木工程新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一)实践课程的构成与实施现状

四川开放大学土木工程的实践课程由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四部分构成。生产实习为期2周,学生联系适合的岗位实习,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选课情况及课程进度完成两项任务并提交成果;毕业实习为期2周,学生在项目上进行实地参观及调查,记录完成的工作并撰写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为期10周,学生从多个备选版块中选择一个独立完成规定的任务。以上实践环节的实施从学生选课、指导教师选聘、实习单位的联系到实践成果的汇总、评分等均由各教学点组织完成,采用线下模式开展工作。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1.开放大学具备优质的远程教育硬件软件

四川开放大学一直深耕远程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汇集优质教育资源,具有覆盖全省的办学系统和信息化支撑平台。教师远程教育经验丰富,教学支持服务能力强。学生入学便接受开放大学学习网的使用培训,具有在线学习能力。因此,“互联网+”的实训手段在四川开放大学具有推广基础。

2.土木工程学生的工作性质便于开展实践教学

对50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就职于建筑行业,超过50%的学生在施工企业工作。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多,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加之国家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活动[2],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企业还可实现员工再培训。

3.成人学生的年龄构成有利于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手段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土木工程学生年龄在40岁以下,能熟练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依托的新媒体软件,对新型教学手段接受度高,喜欢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便捷的学习途径。接受调查的学生有近80%希望通过网络直播课进行学习,超过50%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虚拟实训平台完成实训,可见基于互联网的实训手段很受年轻学生欢迎。

(三)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实践常流于形式

目前实践课程的实施细则不能体现新工科的培养目标,未结合建筑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动态需求,也未充分考虑教学点分散、辅导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及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由于缺乏翔实可行的实践环节实施细则,实践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够,考评不够严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差,导致实践环节的操作存在流于形式或质量不高的问题。

2.实践环节未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实施

目前实践环节一般采用线下模式实施。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线上线下协同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用更生动的图像和视频、多样的文字、多元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更便捷的学习途径。

3.缺乏专业的实践课程指导教师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种类众多,各教学点的教师管理任务繁重,还存在跨专业管理的情况。加之学校专职教师与建筑行业实践有一定脱节,缺少一线技术经验。因此,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是各地的通病,必然导致实践环节不能有效开展。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一)结合行业新发展,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笔者对100余家用人单位的调研显示,有70%以上用人单位希望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适应新工科的课程版块,如智能建造、BIM技术等,近80%的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以加强其实践能力。同样,对500余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并掌握建筑工程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此,教师团队应结合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展开教研,走访建筑行业单位,结合实训基地条件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在此,以BIM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由于BIM可贯穿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是工程信息的高度集成,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工程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3]。将BIM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提供线上实施平台。具体操作如下:指导学生依托实际项目,从图纸设计到工程造价预算,施工现场管理和项目运营维护等进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模拟[4]。这种利用BIM可视化及全过程模拟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实践。另外,学校争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BIM实训中心,此中心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施工管理中,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二)完善线上教学平台实践课程教学资源

首先,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完善线上文字资源,让学生有章可循。从实践目的、实践方式、任务量化、进度安排、实践成果、参考模板等方面提出详尽的要求,形成学生易理解、易操作的实践实施方案。其次,增设视频资源板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实践课程的课内视频,着重讲授理论知识、任务下达和成果要求;二是实践课程的课外拓展视频,聘请校外专家针对工程实际案例进行施工工艺、项目管理经验分享,开拓学生的视野;三是由课程教师、现场工程师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在项目现场开设直播课,对施工流程的重要节点及工艺进行讲解并录制视频,优化后上传课程网页,同时根据视频中的知识设置在线考核板块,学生观看视频并完成考核后可以认定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帮助没有实践条件的学生完成生产实习的环节。再次,利用学习网实践课程论坛,定期开设教学活动周,主持教师分享优秀项目的施工工艺、方案等,并组织学生围绕既定主题展开讨论,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可以作为课程设计板块中社会调查报告的成果。

(三)利用实践课程公众号实施课程管理

四川开放大学土木工程成人学生50%以上就职于建筑施工企业,工作流动性较大,80%以上的把微信作为主要社交工具。笔者拟开发“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微信公众号,设置“课程主页”“互动课堂”“虚拟实训”等版块。“课程主页”提供实践课程目录,学生点击所选课程查阅实践任务及要求,还可链接进入开放大学学习网学习线上课程资源;“互动课堂”会展示视频资源、提供直播课堂链接或是课程论坛入口。“虚拟实训”提供土建类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链接入口,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实训模块操作,实现碎片化学习和实训,可极大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及学习效率。

(四)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线上管理平台

专业负责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开发土木工程毕业论文线上管理平台,实现任务书布置、开题报告审核、各稿批阅、查重、评分等环节的在线完成,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互动及修改记录均在系统中可以查阅,最后的论文成绩链接入学校实践环节系统进行归总,可省去地市州分校录入毕业论文成绩的工作并避免出现漏登、错登。

(五)合理高效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平台

调研表明超过50%的学生希望在虚拟实训平台完成实训,由于建筑类成人学生工作地分散,地市州实践教学硬件不足、师资匮乏。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在线教育的进一步推广,相信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在未来会成为课程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于2018年采购了“施工工艺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包含50个知识模块,设计较人性化,软件重现施工场景,以游戏任务的方式进行,配以文字和语音解说,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教学需求设定必修及选修模块,学生进行菜单式选择,在线学习后在三维仿真场景中完成实景考核,系统进行评分和解析,最后提取成绩数据作为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板块的成绩。

(六)加强实践教学监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手段

目前考核主要依托教学点收集实践环节纸质成果及教师的成绩考核表,汇总成绩并上报省校,存在监测力度和考核维度不足的情况。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手段以及加强教学监测提供了便捷性。鉴于实践环节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原有考评方式可以调整为线上签到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情况、收看直播课记录及考核成绩、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使用及考核分数、线下实践报告、企业评语、指导教师评语等多元化方式,为各个项目设定权重计算合成分数对应各个实践环节课程。由于考核内容增多,教师参与度高,考核维度广,考核评分更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与课程成绩[5]。

(七)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适应线上线下实践教学

1.建立实践课程双导师制

基于新工科的要求,土木工程实践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设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可以发挥不同导师各自优势,更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校内导师从线上教学的角度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导师侧重于线下培训学生实践能力并参与线上课程的资源建设。为保障长效运行,学校应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可由课程辅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6]。

2.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配备“双师型”教师

四川开放大学建筑类专职教师较欠缺工程实践经验,也较少对BIM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对此,除积极引进交叉学科教师以外,还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行业培训及学术交流,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逐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7]。同时,学校层面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教师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进入普通高校或建筑科研机构深造,加强教师与行业的联系与互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3.加强辅导教师实践环节教学培训

四川开放大学拥有20所市级开放大学、127所县级分校,1万余名土木工程在籍学生分布在全省各地,但缺少专业辅导教师。对此,省校要组织各地辅导老师参加实践环节教学培训。一是利用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在“云教室”组织云端视频培训;二是利用网络会议开展教学研讨和答疑。培训的重点集中在实践环节的流程、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线上实践、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等。如此,搭建好省校主持教师、分校责任教师、教学点辅导教师的三级教师体系,为顺利开展专业实践保驾护航。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