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设计论文范例

话题设计论文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进行各项非农业建设所使用的土地。根据宪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的规定,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归村民集体所有,农民享有使用权,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一般分为三类: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宅基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因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小,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指宅基地和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除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以及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以外,所有建设都要使用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必须经过国家征收转化为国有土地方能使用。该法第63条规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除因破产、兼并等原因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外,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不允许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法律将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建设保留在极其狭小的范围内。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行,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成为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紧缺的必然选择。政府在遵循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后,给以农民一定的补偿,即可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永久地脱离农民集体。虽然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就提出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改革征地补偿机制,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给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以合理的补偿,但实践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国土部为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双扩张的局面,也推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意图通过土地的综合整治,将整理的土地复垦后等量置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实现保护耕地和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目标,但在执行中背离了初衷,侵犯了农民利益而处于清理阶段。目前低价征收仍是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主要方式。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到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不完整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被政府所掌控,忽略农民集体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对其产权的收益与处置权利。

1.以征收为主的利用方式,忽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首先,法律未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土地管理法》第43条又模糊了土地征收的公益性,为政府扩大征收权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合法的滥用土地征收权,任意扩大征地范围,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建设用地,以致强征强拆等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侵害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其次,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不完整,弱化了农民集体处分和流转土地的权利,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权基本集中在村委会,村长和村委会成员成为实际的所有者,致使土地征收中职务犯罪频发,侵占、挪用、截留征地补偿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无法抵制这些侵害。最后,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不完善,征地程序缺乏透明度和协商机制,政府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对失地农民采取一次性的货币形式补偿,农民没有话语权。政府通过低征高卖所得的增值收益基本与农民无关,农民群体所得的征地补偿费仅相当于土地征收之后增值收益的1/50,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被否定,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丧失。政府成为土地征收的最大受益者,不仅催生了土地财政,透支了未来的土地收益,更为严重的是农民集体基本被排除在土地增值的受益群体之外,忽视了农民的土地权利,导致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群体三方利益分享严重失衡,与农民的预期收益发生冲突,在利益诉求缺少救济途径的情形下,征地过程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今年10月13日和14日发生于河南驻马和昆明富有村的暴力冲突事件都源于征地拆迁事件,特别是富有村冲突出现致8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极坏。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为克服集体土地征收的固有顽疾,创新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高了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改善了农村面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在增减挂钩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大规模开展拆村并居,强制村民搬迁,增减挂钩变成了让农民“上楼”的行动。实践中对安置楼房的标准、楼层、楼间距等问题都没规定,安置房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农民生活的实际状况,引起部分农民的不满。农民宅基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的绝大部分都归属于政府,跟农民无关。增减挂钩并没有突破城乡二元化的土地格局,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二元制所带来的矛盾,农民的话语权有限,缺乏表达自己意见的意愿和机会,仍处于弱势地位。2010年底国务院发文要求对增减挂钩进行清理。农民集体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享有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现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牺牲了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二)缺乏科学的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

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法律对集体土地流转的限制,加之相关制度的缺失,出现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同时扩张,耕地面枳不断减少,导致建设用地紧张与浪费并存的局面。

1.规划的缺失,使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没有规划或者对规划执行不力,导致农房建设无序,布局分散零乱,农村居民点呈条状分布且以庭院式结构为主。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乱圈乱占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难以治理。农村建设用地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管理机制,布局散、用地乱、环境差是当前农村建设用地的显著特点。规划、土地、城管等部门在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管理中工作有交叉,政出多门,形成管理漏洞,存在一定的“扯皮”现象。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造成无序管理的局面。

2.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闲置或低效利用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宅基地被闲置或废弃。另有大量两栖居民的存在,因宅基地无偿取得且缺失监督和制约,回村又重选址建房,原有的宅基地闲置,出现一户多宅的现象,同时在城镇也挤占建设用地,出现了城市和农村两头挤占耕地的现象,导致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农村空闲住宅达到10%至15%。法律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宅基地的交换价值不能实现,大量闲置宅基地不能盘活利用,降低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虽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重新选址和进城的村民都保留宅基地,由于缺乏积极的土地回收、复垦机制,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健全,各地农村均存在人均建设用地超标、空心村、用地粗放的问题。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农村居民点面积却有增无减,出现大量的闲置用地,闲置规模相当于现有城镇用地的1/4到1/3,进城人口占用的宅基地并没有退出。既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状态,又在农村形成事实上的耕地紧缺与宅基地浪费并存的局面。

(三)集体建设用地自发流转无序,冲击了国家土地制度和土地交易市场

法律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体土地的价值难以体现,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逐渐凸显,为集体建设用地交易提供了机会。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空白和流转成本低,潜在收益导致集体建设用地隐形交易市场大量存在。集体建设用地突破了原有的使用范围,通过私下交易进行自发流转,从自建自用转变为出租、抵押、转让、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农民个人非法占用集体土地建小产权房和私下转让宅基地,导致不受法律保护的小产权房大量地存在,并且蓬勃发展,屡禁不止,如北京的“画家村”、深圳的“城中村”等;农村集体将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地下交易市场,通过联营、股份制、出售、出租等各种形式变相转让土地使用权;而政府也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以加快经济的发展,这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背离。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大肆进行“灰色”交易,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频繁地进入“黑市”流转,给土地法律制度带来重大挑战,导致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活跃,冲击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和国有土地交易市场,造成土地利用混乱和交易秩序混乱。缺少法律的保护和制约,易引发纠纷,给流转双方交易安全带来隐患,也不利于保证交易安全。但法律限制了集体土地的流转,禁止集体土地入市,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能和处置权能得不到有效保障,阻塞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渠道。

三、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对策

弱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制度,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对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一)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布局

1.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以规划控制为前提。

加强土地规划用途管制,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功能。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严格划定农村居民点,合理确定宅基地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引导农村居民点由零乱分散变为集中有序、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稳步推进居住点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禁止散点建房,确保农民新建住宅按照规划、计划使用土地。重新开发和利用废弃、闲置的土地,推行占一补一工程,拆除废弃房屋,杜绝一户多宅情况的发生,逐步清理空心村。统筹生产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村庄环境的整治,整治村容村貌,突出乡村特色,实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有效整合与规范,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目前农村建设用地有2.84亿亩,承载着7.4亿人,而城镇建成区面积只有5700万亩,却承载着5.7亿人,农村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是城市人口的3.8倍。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力,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合,可以避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无序和混乱流转,实行土地利用规划法制化,节约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

2.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权面积标准,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可效仿海口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收回、退回和置换机制,采取经济措施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给予补偿和奖励,引导和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合理流转,对地上农房依法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对积极复垦宅基地的农户给以土地复垦、整理补助费,以解决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等问题。推进村镇规划的实施和空闲宅基地的盘活和复垦,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权面积标准,引导农民依法按程序申请和使用宅基地,在面积标准范围内,农民无偿使用,对超出标准的部分实行有偿使用,其有偿使用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坚持一户一宅和面积限制的原则,赋予农民对宅基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等完整的权能,允许出租、抵押、转让、置换、继承等方式流转宅基地,促进宅基地的商品化。农民一旦将宅基地流转,不能再无偿从集体取得宅基地,只能依转让、出租的方式取得宅基地,对于一户多宅和面积超标的农民住宅,征收宅基地使用费,每年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多宅或超标部分的宅基地使用费。弱化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宅基地分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人继承人合法的继承权,给予不符合条件的继承人适当的经济补偿,将宅基地使用权收回。

(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1.对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

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能,修改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村房屋的确权登记发证制度。成立专门的登记机构,开展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在确权的基础上,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及房屋所有权证,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通过产权制度保障集体土地同权参与城市开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的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条件,切实保障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2.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打破政府对建设用地市场的垄断。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2

(1)设计题目、内容不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每届或每班的指导教师不同,设计题目、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偏离太大。如有数控机床改造设计、伺服系统控制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等,要求、工作量也不相同。有的设计任务偏难,有的设计任务又太简单。

(2)设计资料缺乏。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在相关的杂志刊物登载,书籍相对少一些。要进行课程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较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汇编及设计手册,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资料,往往是教师帮助寻找资料。而且没有像机械零件设计那样的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设计中盲目性较大。

(3)师资不足。

最早几年机电专业方向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指导教师有2~4人即可。一般由主讲或熟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师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的扩招,机电专业扩展到4~5个班,指导教师需要8~10人,明显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培养。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进措施

(1)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配齐设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未见过公开出版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收集较全的资料进行汇编,与指导书汇编成册。

(2)规范设计题目,统一要求。

规范设计题目不是整个设计都用同一个题目,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按统一的要求下达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以简易数控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较为合适。在市场上可见的机电产品多得很,不是所有的机电产品都适合做题目,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机床设计、机器人设计控制为典型产品的,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容。机电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器人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在电的方面主要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械方面介绍了机械运动、机械传动、机械结构及相关的标准部件,如滚动导轨、滚珠丝杠等。在选题及设计中要反映上述的内容。因此规范化的题目主要为数控车床(或铣床、钻床等)设计、车床(或铣床、钻床等)数控化改造设计、或是工业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机械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进给轴传动部件,机器人的腰身、手臂运动部件及滚珠丝杠、导轨的应用等。电的方面包含数控系统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对机械部分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机电结合。对规范化的题目、要求及上述设计内容都已编入指导书中。

(3)指导教师的培养。

首先被培训的教师可以跟班听课,熟悉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中跟班辅导,以培养出合格的指导教师。

(4)加强督察。

当指导教师接到指导课程设计任务后,首先拿到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要求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由教研室主任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才可向学生下达任务。指导中,教师要填写指导日志,随时记录指导中的难点、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结,以便下一次指导时提高设计水平。

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

3.1设计题目确定及要求

3.2总体方案确定

(1)总体方案设计;

(2)绘制总体方案图。

3.3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设计

(1)切削力计算;

(2)滚动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伺服系统传动设计;

(4)步进电机当量扭矩计算及选型;

(5)机械传动结构设计(绘制一个轴的机械装配图)。

3.4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确定控制系统方案及绘制系统框图;

(2)单片机的选用;

(3)存储器的选用与扩展;

(4)译码电路设计;

(5)接口电路设计;

(6)绘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3.5基本的参考图表汇编。

4近一届学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情况

4.1教师配备

近一届机电专业学生,每届有四个班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共配备6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为独立指导教师,两名为辅导教师,为培养新的指导教师储备力量。

4.2指导书的使用及设计过程

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一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师按照要求写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经研究所长审查后发给学生。设计题目主要有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C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在同一个题目的学生中,要求设计进给轴部件时,一部分学生设计X轴进给部件,另一部分学生设计Z轴进给部件。整个过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题目、要求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给出的设计步骤、方法,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再进行机械传动部件设计,最后进行CNC硬件电路设计。整个过程经过了机械、电子两方面的训练,实现了机电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4.3填写指导日志

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填写指导日志,记录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小结。

5本文总结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3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针对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充分借鉴了当今国外和国内ESP教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教学团队十余年的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以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基于岗位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是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门特色英语语言类课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及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其先修课为大学英语及计算机各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其作用是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进入职场提供专业英语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的准备,一般安排在3年制计算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4学期或第5学期。

二、课程设计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是高职ESP教师与计算机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的,能够满足计算机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程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市场人员、软件测试员、程序员、网络信息技术员与网络管理员、客服与技术支持人员五大类,并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典型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分析、IT从业人员英语能力需求分析、课程内容选取、课程项目开发设计、综合教学资源开发整合、课堂教学实施及课后辅助训练、教学评估与反馈7个步骤进行设计。课程针对行业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14个模块,内容涵盖了包括Android操作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当前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概念,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即时通讯、计算机安全、多媒体、电子商务、计算机新技术等计算机专业内容,此外本课程还围绕每个章节模块的话题增加了情景对话、职业技能、职场点滴(包括职业规划、职场规则、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内容,并在每章节的最后设计了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课堂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课程面向的专业群有:软件技术专业群、网络技术专业群、数字媒体专业群、物联网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游戏软件、软件测试、信息管理等,具有鲜明的IT特色和广泛的适用性,覆盖面广,推广性强。

三、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ICT涵盖了电脑、投影设备、计算器、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ICT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是实现网络环境下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的途径和方法。课程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中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或多媒体+互动白板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片展示功能、动画功能、视屏教学功能,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互动性好,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辅助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

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传送功能,实现远程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课程网站上设有网上答疑系统,建立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的得到老师的解答,老师也可以及时地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情景对话、课堂讨论和和课后网络博客的交际和互动使学生能够了解IT工作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的个体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IT企业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情景,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通过IT工作环境中真实英语交际的情景呈现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按照角色扮演使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具有专业性的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

(三)活动组织教学法

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如英语IT新技术论坛、IT英语报告会等,设计、布置情境,提供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

(四)分组互动教学法

组织学生通过pairwork和groupwork活动的讨论和IT技术及职业活动演示项目的准备和协作,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在借鉴以往优秀高职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片面注重科技文本阅读和翻译的倾向;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特点,在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在ESP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材和编写和开发;在EAP(学术英语)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EOP(职业英语)的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实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团队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与协作学习;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英语技能竞赛,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对于IT人员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自身需求,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若干模块,根据每个内容模块分别设计情景对话、分层次阅读、职业点滴、分组活动、网络交互、在线测试6个环节,通过该6个环节的教学实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并以“IT职业英语证书”的获取培训“以证促学”,称之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英语教学模式。四位一体,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依托专业教师、英语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4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职高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教学,而且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新型专业人才,然而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总体格局,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需求,不能灵活地适应和配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对学生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没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相关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没有同学生进行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没有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

二、教学体系创新思考

(一)创新教学方法

(1)培养大工程观。

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创新教学过程中,应该引进并重视世界上一些先进的职业技能培养理念,注重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形成客观的、理性的大工程观,充分理解和重视机械设计制造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以及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

(2)重视实践教学。

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真正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成相关的职业技能,才能真正将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知识学以致用,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创新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强化实习基地。

提高职高学生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践与学习。因此,在实际创新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着重发展和建设一些先进的、功能性较强的现代化实习基地,让职高学生能够很好用来进行工程机械方面的训练和实践。

(4)强化设计能力。

在职高学生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创新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途径就是进行课程设计。在我国目前的职高机械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应该重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目标设计,突出对实践过程中的应用,选择综合质量较高的设计课题,减少学生之间雷同设计的可能性,最大化地提升职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能力。(5)提高新型教师。教师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项技能的提高,在创新教学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新型教师,除了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外,还应该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体系

(1)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创新教学中

应该建立和健全专业的知识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知识的教学效率。

(2)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创新教学中

应该建立和健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参加实习以及参加各种课外技能活动的形式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创新教学中

应该建立和健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改革不断重视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在实际创新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专业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职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启发式教学。

在职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动地进行设计及相关的学习,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信息网络教学。

在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在职高机械实际制造及自动化创新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造成新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企业内部教学。

应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结合起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三、结语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5

台湾会馆和台湾街曾被称为前门区域的“重中之重”,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大众媒体的热情宣传。台湾会馆初名全台会馆,1896年在前门外大蒋家胡同(现大江胡同)扎根,1950年《北京市各省市会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所有会馆逐步移交政府房管部门管理,台湾会馆搬进居民,成了大杂院。1993年,这里恢复为纪念场所,并于2009年翻修扩建。前门本是会馆云集之地。清末《都门纪略》卷二收录的北京会馆达391处,位于前门周边的就有76处,台湾会馆是其中很小的一员。但重新设计扩建后,它的面积从500余平米拓展到3900平米,设有《中华魂•京台情》展览以及木偶戏表演,还经常接待两岸要人。然而,如此精心礼遇的“重点建筑”却门庭冷落,并没有成为地区亮点,其原因在哪里呢?台湾会馆与前门的不协调,有功能定位方面的偏差。此会馆的主要任务是商务接洽和高端文化交流,需要相对私密、人员单纯的环境,其对台湾民俗、文化形象的宣传只是额外功能,每周仅周二开放一天。而在前门这样一个公众游览、购物区域内,在诸多热情的游客、旅人的好奇目光下,任何建筑都无法摆脱被围观、被探听的命运。半公开的台湾会馆将大部分游客拦阻在外;而到访的游客也往往为吃了闭门羹而抱怨。台湾会馆的建筑外形也未能与环境融合。这组清末民居样式的建筑,外部古香古色,采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围合形制。房屋屋顶上有斜坡,墙壁以深灰为主,内部设有骑楼、露台、敞墙等,是岭南样式。四合院大多低矮,虽然是封闭的院落,却不会给街道以压迫感;岭南建筑举架较高,但通风敞亮。南北建筑因地制宜,各有优长。台湾会馆意在南北兼顾,实际却事与愿违:过于高大的岭南房屋充当北方封闭的合院围墙,深灰色墙体没有向外的窗户,给背后狭小的胡同和低矮的房舍造成强烈压迫。在当今社会平等的风气里,在平民气息浓郁的前门,这组高大建筑无异于一个庞大而不友好的特权禁区。从整体设计来看,隔阂感并非没有被考虑到,甚至还以背后大江胡同里的“台湾风情街”弱化会馆的封闭性。遗憾的是,街道布景过于单一,广场上没有供休憩的座椅,不是一个引人停留的场所。广场地下的台湾美食街由于采光不足,客流不饱满,仅有部分档口开灯营业,十分萧条,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作为前门地区重点工程的台湾会馆,不仅没有增加普通人对台湾的好感和了解,还人为设置出一个与台湾相关的公众禁区;台湾风情街没能弥补前者的不协调,其将游人引入地下的设计还分散了人流;地下美食街的惨淡经营更使“台湾风情”变成敷衍。

2从天街、廊坊胡同看街道设计预期与步行导向效果

号称“天街”的前门大街于2008年5月正式开街。大街北口架设“天街”牌坊,仿佛一座大门,将街道从天安门广场南侧繁忙的现代交通中隔离开。街道全长846米,纵向分为有轨电车道、御道和人行道三部分。两侧商铺青砖灰瓦,全聚德、月盛斋、中国书店等80余个老字号整齐地亮出了油漆一新的黑底金字招牌。遗憾的是,这条“古装购物街”的人气不仅难比王府井,就连许多二线城市步行街都比这里热闹。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条所谓“步行街”其实并不属于行人,而是一条完全以现代思维设计出来的虚拟景观街道。在天街上,可以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最现代化的有轨电车。它们行动缓慢,走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就需要10分钟,三十元的票价更是普通公交的数十倍。它显然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街道景观的一部分。有轨电车使步行街聚拢人气的作用大打折扣:原本任由横穿斜插的路面被隔断了,行人无法“之”字形游览,而是需要避开轨道。在这样虚置背景、人为构建意义的环境中,老字号的名气、传统和历史也好像是虚构景观的一部分。天街的街道形态和景观布局不利聚拢行人。如果景点都聚集在这一条主干道上,行人虽不易横穿,却可能在街上形成回环,但大街两侧布置了许多分散的胡同景点。主干道仿佛鱼骨,两侧小胡同宛如鱼刺向外发散。台湾街位于东边大江胡同,从这里走到台湾会馆后,如果还想回天街,就得掉头,或者向南到刘老根大舞台。而这一小段南行路线所在的前门东侧路相对单调,景点之间也缺乏呼应,等于无形中向外疏散游客。西侧廊坊头条与交叉的煤市街、南侧的大栅栏街相互勾连,在地理上形成交织的网络,在业态方面相得益彰:大栅栏的老字号、珠宝市的便宜货和廊坊胡同的旧房子,满足了游客差异化的需求。因此,这几条胡同是如今前门地区最热闹的所在。因为小店相对集中,大栅栏向西的铁树斜街、樱桃斜街也各有值得一看的特色,整体游览所需时间长。这里的繁荣自成一体,走进大栅栏,就没有必要再回到天街,反而形成分庭抗礼、抢夺人气的态势。店铺招牌对行人构成潜在影响。天街的统一外形容易引起视觉疲惫。西侧与之平行的小小珠宝市街虽然十分狭窄,但多是价格便宜的小铺、露天摊,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营造听觉上的热闹,横七竖八的招牌幌子给人以视觉上的繁荣。有时一个门面就竖出三四幅招牌,凌乱拥挤,目不暇接。在这条因狭窄而天然形成的步行街里,行人可以放心地慢下脚步,边逛边看,耽搁的时间越长,越增添热闹。与天街的严肃空旷不同,珠宝市街没有压力,街景也重重叠叠、引人探寻,因此兴旺许多。在北京,前门一度是一个包括两侧小胡同的平面区域,是一个繁荣商圈的整体概念。而修缮后对天街、城门、牌楼的特别凸显,将“前门”限定在一个线性的封闭的街道里,两旁灰色建筑严阵以待,因此出现了中间鱼骨状大街十分空旷,延伸到两侧的鱼刺状小胡同却人气爆棚,二者落差极大的局面。对于漫步城市的人们来说,那些呈现出来专门给人看的景观过于普通,真正吸引人的是能够深入其中、自行挖掘的那些被藏匿起来的细节。

3从火车站、大观楼看功能性建筑与纪念性建筑的有效利用

历史渊源是前门的资本,但也是区域整改争议重重、左右掣肘的原因。虽然前门拥有众多纪念性建筑,但它没有完全被保护起来,而依然承担着城市功能。因此,当前前门应将纪念性和功能性需求结合,使之相得益彰。功能型建筑要想具有纪念性,有赖于时间的淘洗。如果强行使纪念性建筑承担不恰当的使用功能,则文化韵味大减,纪念性建筑会被消解成一具空壳。前门火车站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它修建于清光绪年间,一度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承担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通任务,直到1958年北京站投入使用后才改作他用。前门火车站本是英国人设计的欧式建筑,剥离车站职能后曾作为铁道部科技馆、北京铁路工人文化宫和剧场,还顺应潮流改成“老车站商城”、“电讯市场”。作为商场的老车站,经营项目和宣传手段都不突出,甚至连原本颇具特色的建筑外形,都被不断变换的新旧招牌遮挡得轮廓模糊,难以辨认。2000年后,前门火车站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渐还原面貌,2010年又开始作为铁路博物馆正式开放。与之相似的还有大栅栏街上的大观楼影院。其前身是“大亨轩茶园”,曾因首先播放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而引起轰动。1907年左右,丰泰照相馆经理任景丰将这里改装为主要放电影,兼营曲艺、杂耍等的“大观楼影戏园”;1917年正式改为电影院。大观楼堪称北京放映史最悠久的电影院。1960年,它成为北京第一家放映立体宽银幕的影院,连续上映数万场,场场爆满;1987年,它重新装修再度开业,并延续至今。如今大观楼的经营状况令人失望。由于电影院需要吸引来自各个城区的观众,便利的公交、停车配套必不可少,而地处大栅栏步行街内的大观楼在这方面却呈弱势;其建筑规格不适合如今电影的特效距离要求,在片源方面也不具备优势。所以,从对当代大都市影城的要求角度来看,如今的大观楼难以跻身一流。作为北京城区历史延续最长、遗存保护最多的传统市井商业区,前门历史建筑俯拾皆是,却大多逃不脱拆迁、翻新的命运。然而,仅仅喟叹时间的无情却不加以保护,一味强调纪念的重要却不赋予实际功能,那些精美的建筑即使不被岁月摧毁,也终将在记忆中消逝。因此,比起建筑本身的拆除或保留,更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地区的纪念性与功能性统一起来。

4从前门餐饮业态看老字号品牌形象的差别化配置

各色美食是前门的魅力所在。光绪年间《都门纪略》收录的70余家食品店铺中,位于前门大栅栏一带的有29家,占43%,可见其餐饮业繁华历来就有传统。大名鼎鼎的“全聚德”烤鸭店诞生在前门肉市街。自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建后,无论社会动荡、政权更迭还是民运兴衰都没有使它衰落,如今更成为身家百亿的上市集团,连锁店不仅覆盖国内大中城市,还开到了遥远的澳大利亚!“都一处”和“一条龙”也是前门有历史的饭店。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曾得微服私访的乾隆喜爱并获得御赐匾额。“一条龙羊肉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名“南恒顺”,由于曾接待过天子,被民间称作“一条龙”。它们虽然都是前门延传至今的老饭店,但地位和作用却不尽相同。其中,全聚德最有品牌意识,店铺门廊上装饰了许多老照片,讲述发展历史。但由于连锁店太多,全聚德烤鸭已成为标准化品牌,它民族的、老北京的独有文化形象味已不再清晰。现代化的流程工艺,标准化的口味消解了其特色,所以全聚德老店对前门历史文化氛围的塑造没有太大帮助。都一处和一条龙产出食品具有独特性,构成了与“前门”之间的固定联系。然而,两家饭店如今都走的是老国营饭店物美价廉,粗放经营的大众路线,就餐感受不够精致。他们与前门的平民气息相融恰,却未对文化历史意境的营造作出贡献,浪费了历史文化资源。门框胡同是大栅栏内一条宽仅3米的小胡同。据清《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旧时这里有两座过街佛楼,用石板架起来宛如门框,胡同因此得名。门框胡同虽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却非常著名,所谓“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里因小吃闻名。上世纪50年代后,兴隆的门框胡同逐渐冷落,但80年代个体经营放开之后,一些老字号回到这里,小肠陈、褡裢火烧、爆肚冯、月盛斋等在附近经营并重新建立了口碑。一时间,门框胡同的老餐饮具有了时尚意味,越发声名鹊起。前门改造后,虽有优惠政策,但新店铺的租金对这些平民美食来说还是太高,它们等于被逐出了前门。

5采取针对性措施,塑造城市文化主题

满足现代城市功能需求和延续历史文化脉络是老城改造中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前门是与王府井、西单齐名的传统商区,其区域形象却不是单纯的商区,而是与文化、演艺、美食、民俗等多方交缠,公众印象也各不相同。空间上它胡同交错、古建遍布;业态上它老字号、小地摊共生;居民中老北京与新游民共栖。由于年深日久,前门承担现代都市功能已十分勉强,但俯拾皆是的历史遗迹,对区域历史文化形象的界定等问题,导致改造工程迟迟不敢启动,直到2006年为配合奥运需求才仓促动工,这不可避免地造成规划不周,导致后人的诟病。然而为改善区域环境、增强使用功能而进行的改造,并不一定就会阻断历史文化脉络,而且流失的人气通过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依然可以找回。

5.1针对重点区域,采取恰当对策

对于前门各区域存在的问题,可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策略,具体如下:

5.1.1台湾会馆及台湾街,应主要解决好外来文化概念

与前门原生文化氛围不协调的问题台湾会馆原有的商务洽谈、会等活动的私密性,具有禁忌的特权色彩,易带来不良感受。在前门这一公众区域内,会馆的功能应当考虑重新定位,或将类似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开展。对公众开放台湾会馆,使之成为集展览、餐饮、文化活动于一身的公共服务场所,如加强宣传京台文艺交流活动,引进台湾民间文艺团体演出,召开“歌友会”、“签售会”等。真正起到沟通两地百姓的作用,使大众气息回归前门。同时,积极利用台湾街,在街道两侧墙面张贴台湾景点介绍,丰富阿里山广场景观设置和娱乐、购物内容。适当设置座椅和娱乐项目(如可将原本台湾会馆内的木偶戏、折叠伞展览等转移到此处),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对位于地下的台湾美食街,突出台湾特色主题,除小吃外,可考虑开设售卖台湾水果、台湾化妆品、小手工艺品的摊位,丰富品种,强调此处台湾货品的独特性,以及货物、投资、经营者等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5.1.2针对前门天街,采取面貌多样化、价格亲民化路线

目前“统一面貌、统一黑底金字招牌”其实是一种现代性规划的结果,与前门的多样化、原生态文化氛围有所抵触,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可以对天街商铺的面貌进行多样化整改,设置富于变化的“招牌”、“幌子”等,恢复古老商街外观,给人视觉上的繁荣;组织有实力的商铺恢复“叫卖”、“亮绝活儿”等老北京传统,营造听觉上的热闹。市声起伏,街景重叠,使行人放慢脚步边逛边看,引发兴旺人气。另一方面,对于街道景观铛铛车,可适当延长其行驶线路并降低票价。如能形成覆盖北京著名景点或是前门特色景观的线路,则既有效利用了铛铛车,又消除了鱼骨刺状胡同对人流的分散。

5.1.3火车站、大观楼区域,突出古建文化价值和纪念

意义,统一纪念性与功能性,使古建空间在文化产业的链条中找到归属老车站从最初实用功能退役后,进行了多次探索,被用作文化宫、百货商场等,均只利用其建筑空间,由于改装自车站,它的空间格局的使用并不便利。经过多番辗转后,最终成为博物馆,其凝聚的历史文化价值真正得到开发。但目前还应当丰富展品,组织主题性活动,增加与北京历史相关的宣传。大观楼影院与时尚影城相比,悠久的历史和对历史事件的亲身参与是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应当对这部分资源加以更有效的利用。例如,扩大展览和陈列区域,放映片目选择别处不常看到的老电影,特别是曾为人们喜爱的国产电影,并依据不同时期、主题加以组织,这样既不失娱乐效果,也具有资料性质,还能突出与商业院线的差异,显示其独特价值。这样,对于往来大栅栏的游客,无论是到大观楼稍事参观还是坐下来看片,都可以获得在饭店、咖啡厅等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经验。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5.1.4老字号餐饮业,应当塑造差异化、本土化、风俗化

首先需要差别化配置品牌。全聚德等连锁店应当进一步突出前门老店的独特性,加强传统文化展示功能。都一处、一条龙等老字号,应在强调平民化的同时,满足当今食客精益求精的需求,适当推出精品菜肴,差别化经营。其次,在做好特色餐饮同时,引进夜市、凉棚,发挥小吃在吸引人气方面的作用。小吃量少,所占时间少,品种多,食客在不断选择、品尝的过程中在摊点间不断穿行,能够增加街上流动人员的数量,是步行街吸引人气的法宝。老北京有夏季夜市宵夜的习惯,前门天街应在夏季引进夜市、凉棚,两侧店铺也可考虑适当延长营业时间。以新加坡乌节路为例,其白天是类似王府井的高档商业街,晚上则是灯火通明的廉价夜市。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街道资源,形成业态互补。

5.2结合前门特色,突出区域文化主题

总体来说,人们对前门“硬形象”的期待应当是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感的,目前建筑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软形象”却比较复杂:既是具有景观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人们生存其中的城市功能区。将二者统一,使之成为恰当的整体,凸显文化主题才是关键。这里的“主题性”不是迪斯尼那样复制真实场景,营造虚拟环境,创造仿真经验,而是认为区域内一切建筑、业态、配套设施等功能型硬件都应当为文化主题服务,在文化娱乐项目、百货餐饮等业态的选择上,也应当有所侧重、主次分明。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前门的繁荣包含着长期发展、区域内百姓生活劳作的印记,并不是现代社会规划的结果,但近年来为了更加繁荣,它却一次次被规划、被设计。在多种理念的主张下,在多次维修、整改、建设后,这里被各方力量划分出了势力范围:天街的整齐划一、台湾广场的概念移植、珠宝市的凌乱无序等,显示着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经济业态、不同设计理念的争夺。每一个区域都各有主张,也都强大而不肯妥协,过多的主题相互悖谬,使如今前门仿佛总是处在未完成状态。它要让每一个抱有不同目的的人提供亮点,却由于顾虑太多,每个地方又都不够精当透彻。这种无序的状态遮蔽了地区主题。

6结语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6

一、学习文化建设

随着通信业务的不断拓展,呼叫中心不断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根据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制订详细的年度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她们总结出了“五个一”学习法并长期实施。每天学习一刻钟,熟悉多种业务的服务规范及标准、各种信息资料的完整掌握等;每周一次服务质量分析,分析典型服务案例,从业务技能、沟通技巧、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按照制订计划、对策实施、效果检查、经验总结等步骤,遵循PDCA循环,把握服务细节,治理服务短板;每月一次理论指导,利用现场授课、网络及互动电视专家课堂、开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窗口服务礼仪、通信多业务等理论知识,增加知识的厚度和宽度;每季度一次岗位练兵,在信息查询及故障诊断准确率上下功夫,确保业务准确率保持在99%以上;每年一次综合技能大比武,通过操作技能比拼、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员工综合业务素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学习机制,营造出“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打造出了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

二、服务文化建设

“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满意、赢得客户忠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呼叫中心多年来围绕通信服务特色,立足品牌建设,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服务文化,促进了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她们一是总结出了适合于本岗位的“五心”工作法,即聆听用户用心、准确查号细心、解答问题耐心、帮助用户热心、排忧解难诚心,确保让用户满意,让领导放心;二是开通“绿色通道”,解决用户的疑难问题,传递大爱情怀。不管是病人急救、寻亲访友、失物招领,还是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只要用户拨通114,她们就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件件能落实,事事有回音,扶危帮困在班内蔚然成风;三是定期开展“我是班长我负责”“人人都是质检员”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四是开展QC小组活动,强化质量意识,解决影响服务质量的难题;五是坚持用户回访制度,虚心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把用户建议当成整改目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呼叫中心用户满意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

三、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行为规范为一体,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建设班组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呼叫中心对和谐文化建设达成了共识。呼叫中心员工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语言,枯燥的工作,难免产生烦躁情绪。她们付出最多的不是体力,而是情感,尤其是当遇到某些用户不耐烦地催促和怒气冲冲地谩骂时,会产生低落情绪,有时也会哭鼻子、抹眼泪。她们首先是坚持人性化管理,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定期组织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倾诉感情,道出你的委屈,大家给予理解;说出你的快乐,大家共同分享。二是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将发生在岗位上的小故事以诗歌、情景剧、快板等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在华北油田文化艺术节上演出,不仅展示了通信女工的风采,并且有效缓解了工作压力。三是组成多个爱心互助小组,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休班时帮助同事接送孩子上、下学,检查作业等,大家称之为流动“小课桌”“小饭桌”。多年来,不管谁生病,都会得到集体的关心和问候;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得到集体的帮助。2013年3月,一位员工生病,需要到外地医院做手术,家里无人照顾,爱心互助小组成员日夜陪伴在病床前,其他同事帮助照顾上小学的孩子,出院后,大家轮流帮她做饭、洗衣服,三个多月的时间,和在岗位上值班一样,有人陪护。团队的力量,让她渡过了难关。班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受员工文化结构、综合素质的制约和影响,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而发展、技术进步而进步,只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才能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完整的个性特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作者:齐艳娥 宋洪恩

第二篇

一、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及其创新的基本内涵

中外的历史实践表明,一种文化、理论要在实践中体现出实效性,机制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机制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能够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可以产生一定激励作用和保障作用。机制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主体想建立它,即相对于独立作为而言,行为主体倾向于有条理的环境;二是参与行为体共同利益的存在。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正是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即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机制化的轨道中,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体系,以此来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的实施。通过建立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可以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可以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持续而长效的理论动力。但是,廉政文化建设机制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固化,而应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机制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维持生机和活力,这既是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腐败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顽疾。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政党制度如何,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腐败现象。人类的实践反复表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这也是腐败在各国一再滋生且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同样存在着较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对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对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运行构成了严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败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对腐败问题侧重遏制,为此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治理整顿工作。然而,不断出现的腐败问题使党和国家逐渐认识到,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治理整顿是不够的,无法有效地遏制住腐败的蔓延,还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借助机制的力量反腐败,于是建立了一整套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文化的视角看,腐败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问题的出现与一定腐败文化有很大关系。在一个充满各种腐败文化的氛围中,“任何一个掌握权力的人都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家庭的利益或自认为应当效忠的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甚至会使得一些人由对腐败的愤恨转变为“对于有机会通过不光彩手段营私之徒的羡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利己、特权等思想,中外文化碰撞中产生的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观念,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个人利益至上、权力寻租等理念,同样容易为腐败的产生提供土壤。正是在这些腐败文化的侵袭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蜕化变质。所以说,反腐败不仅是一场政治较量,也是一种文化较量,即廉政文化与腐败文化的较量。借助机制的力量,廉政文化能够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是必然要求。

二、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一)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创新

领导干部作用的发挥效果是廉政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但这一机制在现实中作用的发挥却不尽如人意。部分领导干部主观上存在着不重视甚至忽视组织领导机制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问题,过多强调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党纪法律法规的威慑性;部分领导干部不希望因这一机制而使自身受到过多约束;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机制万能”的想法等。机制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更不可能自然地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借助人的力量,需要人去执行和落实,即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承担起组织领导的职责。上述状况的改变需要借助廉政文化组织领导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机制创新,使得各级领导干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主责者的角色,从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序和深入。与此同时,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存在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的现象,即纪检监察机关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者,又是实际操作者。一些部门惯性地认为,这类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职工作,与本部门无关,没有参与、配合的意识,或意识比较薄弱,即整体的合作责任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部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上滞后。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改变上述状况:一方面提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能力,甚至赋予它们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动员权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其他部门的参与、配合意识,从组织上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序和深入。

(二)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机制创新

文化一旦成为一种社会认同,它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影响将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广泛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培育社会性的廉政文化环境和氛围来预防腐败、惩治腐败。在透明国际的年度报告中,新加坡长期被列为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这与其重视廉洁文化的宣传教育、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有很大关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加坡国内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廉政文化形态和氛围,“人们把担任公职贪污受贿的人看成社会公敌”,新加坡政府也借此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借此加强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外的历史发展已充分表明,对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并形成崇廉尚廉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在反腐败过程中,我国也构建了一定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但这一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地方对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场面很大,但没有效果;有些地方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没有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存在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载体形式单一的现象;有些地方对新闻媒体的重视不够,或者使用较为教条,没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力;有些地方在宣传教育中存在重视传统媒体而忽视新媒体的现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崇廉尚廉的社会大环境和氛围的形成。通过对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逐步使廉政文化成为国民所普遍接受、认可的一种信念,从而塑造一个崇廉尚廉的社会大环境和氛围。在这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任何违法腐败者都想使自己的丑行向公众隐瞒,然而新闻媒体“经常瞪着眼睛不断地观察政治的秘密动力,把搞政治活动的人依次推上舆论的法庭”,让他们在舆论面前曝光、无法隐瞒。从这方面说,新闻媒体既能够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重要载体,又可以成为反馈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鉴于此,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创新中,应重视研究和探索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三)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机制创新

有效的实践机制是廉政文化建设能够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效的基础。就当前而言,有效的实践机制应该是一个走群众路线的机制,一个依靠群众、贴近群众的机制,一个大众化的机制,即应该是一个深入基层、能够广泛动员基层群众参与的机制。“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同样应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借助有效的实践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形成有效的实践机制,这是能否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的关键,是能否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环节,“没有人民的帮助和支持,政府不可能独自驯服腐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始终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但这一机制在实践时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少地方的廉政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上层”,且实践机制相对完善,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机制不完善,没有发挥预期中的作用和效果,即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基层、底层不够,大众化程度不够,没有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

三、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实践

在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机制的发展和创新,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本文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工作为个案进行解读。在现实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结合本地实际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并积极推动机制创新。

(一)注重廉政文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的创新

1.明确了旗(党)委和政府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组织领导责任。在工作中,包括旗委书记、旗长在内的党政领导几乎全员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经常性地讨论廉政文化建设议题,不定期地深入基层视察廉政文化建设情况,并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抓、主动抓、经常抓”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到领导干部的考核和升迁中,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在准格尔旗,从旗到街道、农村普遍设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承担着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责任。

2.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责任。准格尔旗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协调作用,用制度规范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现实中也积极协调各相关机构,指导和引导着准格尔旗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仅2011年,中共准格尔旗纪检检查委员会、准格尔旗监察局就召开了42次协调会议,即平均9天就会召开一次协调会议①,有力推动了准格尔旗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此外,准格尔旗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并加强彼此间的配合。经过多年的努力,准格尔旗已经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委长(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形成整体合力的“大宣教”工作格局。

(二)注重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的创新

第一,利用旗会议中心,创建了一座面积约900平方米的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该基地每年都会接待大量党员领导干部参观学习。此外,在准格尔旗的统一部署下,很多乡镇、村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小基地”。第二,以薛家湾镇、纳日松镇等乡镇的公园为基地,创建一系列包含反腐倡廉成语故事、漫画、工艺美术作品等内容的廉政文化公园。第三,在各地方的主街道两侧灯杆上悬挂廉政文化宣传灯箱,普遍性地创建廉政文化宣传一条街。第四,在薛家湾镇海子塔村、乌兰不浪村等村庄,创建廉政文化大院。第五,创建了包括政策解答组、书画组、社区老年宣传组、乌兰牧骑演出组、新农村建设文艺宣传组等在内的志愿者队伍,他们通过廉政政策咨询、廉政文化演出、书法绘画比赛等方式到各地传播廉政文化。第六,在准格尔召镇、纳日松镇、沙圪堵镇等部分产煤企业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普遍性地创建廉政文化广场。第七,以准格尔旗纪检监察网、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幕为主体,创建廉政网络和电子显示宣传平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创建“内容”并不是在所有乡镇同时创建的,一些“内容”先是有重点、有示范的在部分乡镇展开,然后逐步在全旗展开。到2013年,准格尔旗的廉政文化示范(单位)覆盖率已经达到60%以上,有些比较发达的乡镇全面性地进行了创建活动。准格尔旗重视廉政文化作品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中的作用,编辑出版了《廉政文化作品集》、《廉政文化建设精品集》、《廉政文化画册》等各类廉政书籍;组织人员创作出版发行了反腐倡廉长篇小说《风生水起》;组织人员创作了170首廉政歌曲、28个廉政文化节目;制作发放了大量包含廉政文化内容的明信片、挂历、扑克等。此外,准格尔旗重视发挥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旗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廉政时空”、“党旗飘飘”等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栏目,拍摄了一系列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片,利用报眉、新闻节目、天气预报等收视率较高的栏目、节目,刊播了大量廉政公益广告。实践表明,准格尔旗根据自身的特点,创新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注重廉政文化实践机制的创新

准格尔旗形成并不断创新了“六进”的实践机制,真正把廉政文化工作推进到了基层单位,广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打破了过去廉政文化建设主要停留在“上层”的实践机制。所谓“六进”,就是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准格尔旗不仅创建了廉政文化“六进”的实践机制,而且在这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六进”实践机制的创新。第一,廉政文化进机关。以房管局、国税局等为重点,广泛开展以“思廉修德、勤政为民”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各相关机关借助图版、电子显示屏等滚动播放廉政文化内容,规范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第二,廉政文化进农村。以乌兰不浪村、勿图沟村等为重点,广泛开展以“树清风正气、建文明新村”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认真推行并不断完善“四权四制”(组织权、表决权、实施权、监督权,决策启动机制、民主表决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监督评议机制)实践机制。第三,廉政文化进社区。选择一些重点社区,广泛开展以“同筑反腐防线、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廉政文化活动,把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同创建文化社区、人文社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第四,廉政文化进学校。以民族中学、世纪中学等为重点,广泛开展以“廉洁新一代、共建美好未来”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大手引小手、小手牵大手”的廉政文化互动效应。第五,廉政文化进家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家庭,广泛开展以“倡导廉洁家庭、创建文明家庭”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构筑家庭廉政防线。第六,廉政文化进企业。以伊东、生力等驻旗大型企业为重点,广泛开展以“廉洁从业、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要求这些企业把廉政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予以重视。到2013年,准格尔旗的“六进”活动在全旗已经全面展开,旗直部门、苏木乡镇等的廉政文化“六进”覆盖率已达100%。通过“六进”实践机制的创新,准格尔旗的廉政文化建设从“上层”扎入“基层”,有力地推动了廉政文化的大众发展,也成为准格尔旗推进廉政文化机制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机制一旦形成会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特点,但它也需要通过创新来发展和完善。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同样是一个机制发展和完善、维持生机和活力的保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这应是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而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则应成为民族地区的党和政府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作者:宫玉涛 顾保国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红旗文摘》杂志社

第三篇

一、以制度文化促学生主动发展

理念,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度,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如果把目光只聚焦在学科知识上,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那将制约着学生后续的发展。因此,不仅应让学生扎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应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广阔的舞台展现孩子的天真与个性,在制度的引领下开发多元智能,提升综合素质,打造丰富多彩的童年。学校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主动发展。为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学校推行“延奎之星”的星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延奎之星”由美德星、智慧星、艺术星、体育星组成。学生获得所有的四颗星就可以晋级为“延奎之星”,也就是传统上的“三好生”,且各班名额不受限制,使“三好生”真正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年“六一”节,学校对获得“延奎之星”的同学给予表彰,引领全校学生以争卡夺星获得全面发展。好制度,必然会激起师生的激情与潜能,使制度的执行由自然走向自觉,让制度产生的效益超越制度本身的目标。延奎学子在制度的感召下,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阳光自信的良好品质。

二、以精神文化促学生快乐发展

学校以“唯美教育”为理念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唯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的具体实践与实施,是学校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人人成长”最大、最优、最美的教育效果。“唯美教育”通过价值引领和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道德情操;通过多元的唯美课程,培养学生全面而有特长的发展;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让学生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唯美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雷锋精神树美德、艺体特长扬美育、课程实施塑美感、校园文化创美景、师生发展圆美梦。学校以“雷锋文化”为精神激励师生健康发展。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内涵,将雷锋“求上进、爱学习、有才艺、乐奉献、行节约、追幸福、有信仰”作为雷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校园中的“雷锋雕像”,组织师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雷锋精神引领教师立足岗位做奉献,引领学生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争当全面而有特长的阳光少年。通过精神文化引领,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向上,培育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活。

三、以环境文化促学生和谐发展

1.立足校情,盘活硬件资源,发挥场地功能。延奎小学因片区内适龄儿童逐年增加,生均用地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场所,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建设成一处处校园美景。如:把综合楼底层的廊道和天井,建设成“才艺秀舞台”,每周四大课间和周五下午活动课时间,组织有才艺的同学开展才艺展示,既发挥了原空置场地的功能,更为有才艺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也为孩子们参加各项社团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以生为本,突出文化主题,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文化布置上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尊重孩子需要的理念指导下,设计的文化长廊既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又考虑孩子的观看视线。比如:立于校园中庭的雷锋雕像,设计成雷锋和两个少先队员促膝而谈,给孩子们一种亲切感,雷锋雕像用1∶1的比例,方便孩子们给雷锋叔叔佩戴红领巾。以生为本的环境文化布置,还应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可接受性,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校在教学楼一层的两边走廊,分别布置了“雷锋文化长廊”和“中华传统美德长廊”,让全校师生耳闻目染受熏陶,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在二、三年级教室走廊则布置了“三字经”和“弟子规”,高年级的教室走廊更多的让孩子自己布置,体现了自我管理及自我风采的展示。同时,学校各楼梯文化也突出主题,六个楼梯分别以“花鸟文化”“家乡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中国教育家文化”“外国教育家文化”呈现,让孩子在文化熏陶中增长知识、提升品质。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可复制的范例,建设中应结合校情,从办学理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群策群力科学规范,稳步推进打造重点和亮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作者:易增加 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小学

第四篇

一、高校文化的内涵

高校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他们涵盖于主要有价值观、理想信念、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有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三者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通常而言,有怎样的精神文化就有怎样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二、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角色定位的误区及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把高校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学校相关行政机构、群众组织和学生的事,甚至更被狭义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外的文化、体育、社团等活动,把高校文化建设看作是学生自己的事,认为文化建设仅仅是为发挥学生的特长提供机会和场所,很少把教师也纳入其内,因此文化建设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一方面学生缺乏教师的参与、指导、监督作用,导致活动的质量和教育意义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教师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也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几次活动,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少之又少。这样很难在教师中形成一种整体意识,形成一种文化烙印,产生属于各高校自己教师的独特文化。

三、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但由于两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们之间无论在学术上、价值取向上、心理发展上都存在着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文化的传授者,他们对于教育内容的处理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实施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教师是高校文化得以继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

铁打的教师流水的学生,教师是学校相对稳定的主体,是优良校风、校训传承与发展的主角,也是以自身行动对校园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的主角。教师是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老一代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和新一代之间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

2.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中德育文化建设的传播者

从总体上来说,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学识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及其它方面的修养。他们不但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教师首先为高校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教师的良好修养和管理权限的实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从而保证高校文化建设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3.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学生自创自办了各种社团,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结构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及时指导和把控。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第二,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执行者。第三,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者。

四、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力分析

1.引导作用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善于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搞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也会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大舞台,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榜样作用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育如同一缕阳光,受教育者沐浴着这缕阳光,灵魂得到了唤醒。教师在这种唤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是其他任何单纯的说教无法比拟的,并且能够明显体现在建立良好的校风、扎实的学风、浓厚的民主气氛等健康的高校文化建活动之中。

3.深化作用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势必要融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等诸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这一活动与单纯由学生自身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要深刻得多、高雅的多。可以这样认为,在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积极推动高校文化向着政治水准更高、深度更大、教育效果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如何发挥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强调教风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教风、学风和校风是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的动态反映。校风是一所高校的风气,是校园之魂,立校之本,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应一所高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好坏、水平高低。教风、学风、校风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成就。学风是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教的再好、水平再高、责任心再强也是无的放矢,更谈不上优良的校风;教风是关键,学风再好,如果没有教师的尽职尽责,承上启下,教育质量就不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校风是保障,良好的校风是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三风”之中的关键,教风是指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因此,教风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教风的建设需要所有老师直接参与进来,每个教师都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引导学生。

2.充分结合和利用教师的专业特点

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必要,高校文化建设要充分结合和利用教师的专业特点,调动每个教师的能动性,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确立以师为本的人才观,通过营造和谐进去的职业氛围,建立清新的、宽松的、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校文化。举例说明,专业课教师既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意识,并且专业课教师长期与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工厂、实习车间共同学习,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联系,专业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专业课教师应首当其冲,承载起育人的重任。思政课老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具有其他教师难以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他们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他们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以高校文化建设为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结点之一。

六、结束语

高校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反映着高校的办学精神和价值追求。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都是依靠教师去实现。高校文化不是“高校学生文化”,教师在高校文化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具有主体地位外,还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主导双重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从高校文化中吸取营养,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当然,教师参与高校文化活动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起主导作用。总而言之,我们应正确认识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寻求教师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切实利用校园文化这笔无形资产,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作者:杨静梅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

第五篇

1.绩效考核与竞争评比的文化建设

强化竞争机制的方法是,将患者的反馈意见集中起来,有医院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去进行评审,评审依据就是医案资料,治疗过程,治疗效果,治疗反馈和患者意见,并且建立配套的奖励机制,来激发工作者的责任心,提升技术水平。例如,院方专门制定了各科室岗位责任手册,上面详细的列出了每个科室的日常任务和岗位责任,并且将其分值化,每个月由本科室主治医师展开自我评价,同时医师之间也互相评价打分,最后由患者做评价意见,相关领导最后审阅,从而决定各个科室的工作情况和打分排名,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个科室之间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力,参与自评和他评的工作人员、主治医师和护士、患者和领导都同样有责任去做好本职工作,有义务去配合他人工作,做到一个整体,这样在竞争中有协作,在协作中有竞争,在自我监督和他人监督之下,丝毫不敢怠慢,提升我院的整体医务工作水平。其中,这种竞争机制中的书面自评方式,成为了医务人员一个可以总结和反思的平台,大家每个月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写出书面的总结,然后进行集中的展示,互相交流和学习,这种总结,可以让大家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而集中的展示和交流,同样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获得技术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为竞争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除此之外,院方采取的另一个竞争机制就是自我的推荐和公开的选拔,然后与个人的工资相连接,作为定级的依据。每半年,医院都要择优选择医务人才作为本院的管理人员,作为几个科室的总负责人,总负责人首先要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具备高超的医术,同时要有高尚的品德,本着自我推荐和公开选举的原则,保持公平、公开和公正的透明化,将其任用到管理的岗位上,加强匹配度,同时对于坚持岗位和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员,要给予提升和奖励,程序就是自我推荐(或他人推荐)———同事互评———院方考察———公示投票的过程,保证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纪律。在此种竞争机制实施以来,我院先后有十几人获得了绩效考核的工资,而且成为了医院的中层领导干部,而且每个工作者的医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我院的医务工作水平踏上了一个新台阶,业务水平远远领先于兄弟医院,成为本市的典范。医院的文化建设,首先从医院文化管理建设入手,分别从硬件设施,以及通过竞争机制制定的激励措施出发,去使医院的医德和医术水平双向发展,文化建设整个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和服务于人”的中心来出台政策和措施的,以上方案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大家参与到医院的建设当中来,并且提升了大家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在竞争当中提升了医务水平,在协作之中,融合了友好关系,确立了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整套医疗体系,改善和扩充了医务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扩大了服务人群和范围,同时开拓了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观了医院的环境和服务水平效率。

2.结语

医院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全院上下医务工作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使大家不断的提升医务工作技术水平,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提升为患者服务的水平。

作者:王英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第六篇

一、检察文化建设评估的必要性

(一)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是推动检察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检察文化建设发展到今天,为了避免其流于形式,对其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重新审视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恰当和有效,对于推动其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对每个阶段的检察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将开展情况适时反馈,检察机关才能够准确及时的掌握检察文化建设的走向,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相关措施,促进检察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可以这么说,建立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本身也是推动检察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二)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是增强检察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是对检察文化建设评估和审视的过程,也是检察干警对于检察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对检察业务和自身能力提升有多少帮助的总结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检察干警对于检察文化建设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才能对于检察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增强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不断增强检察文化的生命力。

二、检察文化建设评估内容

(一)理论教育活动

一是坚定信念,能否用政治文化指明方向。即是否系统全面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否及时传达上级党委机关相关文件、会议精神;是否强化干警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否激发出干警继承传统、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二是防微杜渐,能否用廉政文化树立正气。即是否建立廉政教育相关机制;是否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是否强化机关内部监督管理;能否保障检察权的干净高效运行。三是重视研究,能否用理论文化促进工作。即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调研活动考核机制;能否切实激励广大干警积极参与检察文化理论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快速转化为成果。

(二)检察文化活动

一是制定工作规划的情况。即是否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全面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将检察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察、年底有考核;是否成立了检察文化活动开展的推动机构和评估机构;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检察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是否建立了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二是确定检察文化建设目标的情况。即是否建立了统一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确立了“团结、务实、创新、争先”的东检精神;是否形成了检察文件建设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体干警是否都熟知本院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三是检察文化建设的创新情况。即是否紧跟时展趋势和检察工作发展要求;是否有特色和亮点,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将不同主题的文化墙从一楼延伸到六楼,贯穿于整个办公大楼。它们分别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政治篇、建设篇、廉政篇、文化篇、作品展示篇,在全院营造出浓厚的具有东检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是否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成立的“检察官爱心妈妈”活动小组和全国首个“焦裕禄勤政为民工作室”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知名度,已然成为东检的品牌和名片。四是具体检察文化活动情况。即是否全院干警全员参与;检察干警参加文化活动是否积极;对于本院的文化活动,干警是否认同和满意;文化活动是否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是否与检察业务工作紧密关联。五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情况。即是否注重贴近检察工作实际的优秀作品的开发和创作,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组建了院艺术团、书法绘画兴趣小组、摄影小组等,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专门设立了艺术长廊,积极培养干警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培养出了一批检察文化人才,某位干警的油画作品入选纪念人民检察制度创立80周年全国检察机关书画摄影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艺术作品是否起到了弘扬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陶冶情操、增强战斗力、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热情的作用。六是检察文化建设平台建设情况。即是否开辟了专门平台用于展示检察文化建设成果,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设立了艺术长廊,在网页上开辟了干警风采和荣誉榜,创办了《河东预防与交流》,扩大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弘扬正气、宣传典型、普及法律的喉舌和贴近群众、倾听呼声、为民服务的纽带;平台的内容是否定期更新;平台的成立是否得到检察干警的认同。七是文化社团的设立情况。即是否成立了文化社团,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组建了院艺术团、书法绘画兴趣小组、摄影小组、骑行队、足球队、篮球队和健身操队等文化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社团成立是否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社团是否组织活动;干警是否对社团活动满意。

(三)组织后勤保障情况

一是组织保障情况。即是否成立了检察文化建设的推动机构,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院检察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检察文化工作;是否定期召开会议;是否定期对检察文化工作进行总结评估。二是人才保障情况。即是否注重专业检察文化工作者的培养;是否涌现出了检察文化人才和文化骨干;是否注重加强检察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三是经费保障情况。即是否设立检察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是否将其列入预算;花费是否合理等。四是相关设施保障情况。即是否建立了如图书馆、健身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检察文化活动的开展;干警对于设施是否满意等。

(四)检察文化建设结果

评估检察文化建设的结果,也就是成效,可以分为自评和外部评价两部分。

1.自评。一是全体干警满意度调查。包括干警对于本院检察文化建设是否满意;干警对检察文化建设的熟知程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二是检察文化建设推动者对于检察文化建设的评价。包括本院检察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是否新颖,是否紧贴检察业务实际,与其他单位相比检察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

2.外部评价。一是检察机关获得荣誉的数量和级别,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职工书屋等部级荣誉,荣获天津市“文明单位标兵”、天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天津市“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示范单位”和“市级职工书屋”、“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市级荣誉,可以反映出该单位在检察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二是群众随机调查。包括群众对该单位检察文化建设知晓程度,满意程度等。三是上级机关、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对于检察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包括检察机关之间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检察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成果进行检查考评。

作者:杨奕萍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

第七篇

1、高校文化建设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阵地。首先,人类文明薪火相传,不论是人文知识还是科学技术,大致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传承:一种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一种是以间接经验的形式通过学校书本和课堂来进行。其中,学校是主要文明传承渠道,而在学校中,高等学校除了进行一般知识的教育,还能够更系统地教授专业知识。所以,高校成为文明传承的主渠道、培育专门人才的摇篮。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历久弥新,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而高校是人才集聚地,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具有宽松的创新环境,孕育着无数创新的种子。正如所言:“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新人才,是培育人才的高地,是文化创新的主渠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阵地。

第二,高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美国学者约翰•洛弗尔曾指出:“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基本价值、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极易被社会文化所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蕴含着许多文化根源,而这种特殊文化根源就决定了民族国家的特征。可见,文化对个人与国家皆产生着重要影响。通俗地讲,国家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而高校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场所。它不仅能够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代代相传,这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理念、文化信念的培育。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而人只有具备了文化理念、信念,才能将文化的力量转变为现实的力量,才能着实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物的文化,只有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发展。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文化就缺少发展进步的动力。所以,要通过吸纳不同文化元素来实现文化的整合和可持续发展,而高校正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创新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高校的创新文化精神更深厚,更有底蕴,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创新文化精神。所以,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师生准确认知国家实力,全面把握国家整体形势,掌握国家文化渊源,并将国家的优良文化因素整合起来,展示给外部世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

第四,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通过提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为特征的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与国竞争的一大趋势,世界各国纷纷鼓励发展文化产业,以传播本国文化理念,增强国家影响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巨大的文化赤字。而高校正是培育专业人才的高地,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科技文化素质高、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从业人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提高其经济、社会和国际效益,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飞速化的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但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高校文化建设的意识有待增强。“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而教育正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最主要途径,理所当然担负着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历史使命。但部分高校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管理者更多的关注学校扩建带来的经济效益,企图以此来展示学校实力,而忽视了代表学校灵魂的文化建设,致使学校缺少应有的文化底蕴。可见,高校应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大学生的内心中积淀、内化、升华,发挥高校文化在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方面的功能。

第二,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有待创新。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主要精力在建校舍、扩生源等硬件建设上,而对于文化建设关注较少,形式有待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校训。校训是以简洁语言概括的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高校文化的凝练。它明确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广大师生具有引导作用。而目前高校校训的存在仅是形式上的,与学校实际形式名实不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高校是文化传播、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新思想、新观点的活跃地带,由此使得高校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开展文化建设仅限于“两课”和简单的社团活动,大多数学生缺乏兴趣,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要与时展相适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

第三,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待完善。高校是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主阵地,传播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也就没有现代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所以,高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播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政治价值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而且还要大力宣传“尊老爱幼、爱国守法”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综合本土文化、西方文化优秀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第四,高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待拓展。目前,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面对独具个性的“90”后大学生,高校应不断拓展文化建设途径。除了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途径外,也应采取更为现代化的手段,比如网络。随着网络化的日益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为快捷地搜索、查找、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各类文化成果,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内化、升华,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3、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迅速加剧的同时,文化全球化进程也日益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个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来往和各方面相互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由此导致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同时,文化殖民现象也相伴发生。为此,必须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而高校是传播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场所。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不断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更好地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高校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曾指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它指明了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当然也就为高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高校在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占领思想文化的宣传阵地,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业务实操水平和科研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养好、业务水平高的文化建设队伍,把高校建设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生力军,使高校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障,高校文化建设亦如此。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大学人为主体积淀和创造的,以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学校的灵魂,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所以,高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校规校纪,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广大师生的言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行为规范,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文化。

第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其他文化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思想观念影响,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政治观念影响,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通过道德规范影响,宣扬社会主义荣誉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日渐增强的当今社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创新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

第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丰富高校文化建设资源。曾指出:“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引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维护民族主权独立的迫切需要。同时,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社会,还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所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文化,其建设也应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精神和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作者:崔妮 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商学院

第八篇

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分析

(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抑制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本位主义的过度追求,使得高校组织者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学生文化生活贫瘠,和谐校园氛围遭到破坏。其次,就业岗位的紧缺,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困难,形成了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以考证及统考为中心,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抑制了校园文化建设。最后,外语类等级考统考的指挥棒使学生无暇顾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参与度降低,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变得单一而乏味。

(二)非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冲击

在当今信息电子时代,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其“快”、“好”、“省”等特点,也构成了当今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但网络信息不可靠,还有一些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学习,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另外,互联网和报纸不同,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负面新闻和信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易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从而造成学生做事过激,思想混乱。这种非主流文化冲击着传统的求真务实的文化形式,因此会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外语类高校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因此会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对于外来文化不能全盘接收,要有选择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据调查,我国外语类高校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要胜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对外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独立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校文化有一定的抵制作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已步入“瓶颈”时期,单一的相对封闭的校园文化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随着高教园区的兴起,区域文化建设受到重视,文化教育得到提升,精神文化活力迸发,给开放协作的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承认各种形态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彼此之间的相通性和互补性,增强自身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共生度,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虽然外语类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其独特性,但也不能忽视与其他非外语类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强校际交流搭建平台。

二、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分离

目前,虽然外语类高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而当今外语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多向高校、旅游、政治、商务等领域输出,而制造业、小商品业、纺织业、服务外包业等却存在着职位空缺的现状。表面上看,似乎英语类人才供过于求,实则还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基于区域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区域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并实行中西文化相结合,有效地传播区域文化,逐步改变当前传统封闭式的文化现状,这是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形式丰富、内容单一

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忙于大兴土木,但并没有形成反映学院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制度文化方面,只注重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建设,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高校学科竞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在高校文化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相对薄弱,出现了不同高校文化建设基本雷同的局面。

(三)学术文化薄弱

学术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实力的体现,成为评价高校品质的最高标准。外语类高校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教师不能只是纯粹地发挥个人的教书功能,更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书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学术语言将成为高校教师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强与世界高校之间的沟通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四)混淆校园文化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由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管理部门规范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然而很多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学生和组织管理者,从而忽视了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另外,激烈的竞争、学习及科研的压力也使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引导和教化作用。

(五)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足

从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呈现出千篇一律,个性不足的局面。普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语类高校要区别于培养高端国际型外语人才的特色大学,以体现其应用性的特征。很多高校全身心致力于建设实体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但是在凝练大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自身优势特点、历史渊源。

三、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依存优势互补

首先要弄清文化发展规律及成长背景,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纳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中,使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其次,外语类高校应该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起到继承和传播的作用,让外界能更快地了解区域特征,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绍兴市的高校要注重推广绍兴文化,大禹思想,鲁迅精神等,努力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注重优秀传统,积极继承区域文化的血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各方位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如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区域文化交流社团,区域文化研究所等。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拓展青年的国际视野以及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效开展。

(二)内容更加多元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综合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促进四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可突出走廊文化、雕塑艺术、奇石文化、专业教室等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学习,勇于创新,独立、自强具有批判精神的校风学风;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强调要面向本地的校内实践基地,写作翻译工作坊,以及学生-教师-专家的科研团队建设及各类学科竞赛,使英语成为日常交流的形式并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协会和各类社团建设;在行为文化建设中,举办特色的文化活动并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三)途径多样化,开放化

外语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开放化。首先要实现地域文化的渗入,并结合国外的先进文化,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国际交流。另外,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对话,真正地实现跨学科以及超学科发展。

(四)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高校教师、学生和组织管理者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不同,作用也各异。高校管理者是在管理服务中倡导文化导向,大学教师是在言传身教中引导文化价值,大学生是在学习实践中创新文化活力。然而很多高校管理者过于功利主义,忽视文化建设的全面性,高校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抑制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建设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良性互动。

(五)丰富学术文化建设,发挥其领军作用

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能影响全体师生学术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术话语权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学术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加强院级学术期刊建设,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建设,举办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如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议,建设名人周,国际文化月,学术特色年等。高校作为师生共同组成的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深深植根于一定区域的文化土壤之中,与所在区域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外语类高校要起到引领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和促进区域文化创新的职能。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突出国际文化,走进世界文化的前列,建设的途径更加开放化,加强外语类专科高校和其他综合型院校之间的联系,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联系,以及外语类高校不同院系之间的联系。

作者:黄艳 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第九篇

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除解决好提高思想认识、内部管理协调推进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必须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实用有效

尽管文化是高层次的东西,是管理思维的精华提炼,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但首先要清楚我们面对的是勤劳朴实、在一线摸爬滚打的职工,是一定意义上的“下里巴人”。他们一方面充满对文化的“饥渴”,希望受到文化的洗礼,一方面又对高喊口号、华而不实、讳莫如深的“神秘”文化充满鄙夷和调侃。企业文化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是为了解决企业经营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好的企业文化。作为中小企业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重视建立三种文化。一是要建立顾客文化,只有不断满足顾客与时俱进的需求,顾客手中的钱才会滚滚黄河水那样进入企业的钱袋;二是要建立速度文化,强化市场嗅觉,提高执行能力,争取在第一时间推出应对举措;三是要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创新成为一种风尚。我们所提出的企业文化不能是口号式的,标语式,否则就太空洞,很难操作。如“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百年树人”等。一位长期从事法学研究的专家曾指出:执行最好的法律,一定是从制订条文时起就广泛征求意见、吸纳大众参与的法律,也就是要“接地气”。因此,我们在定位企业文化的思路和内容时,一定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尊重企业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尊重基层员工的首创精神,贴近企业发展实际,贴近员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要将贯彻落实企业文化与促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践行的自觉性。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

我们期望的最理想状态,是“把文化融入生活,使生活充满文化”。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形成后,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达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最终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凝聚支撑力量、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有必要采用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形式和方法,把文化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员工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让员工普遍知晓、入脑入心,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工作中、就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行动。宣传的过程也是员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有利于指导员工的实践。如一家公司对“诚信”所做的定义是:“诚信是通过与他人诚实的沟通和公正相待获得的信任和信誉”,对它的行为描述是“将道德标准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兑现承诺;言行一致;知错认错;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有了这样的解释员工当然知道公司为什么提倡诚信,怎样建立自己的诚信。如何才能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避免“漂漂亮亮册、轰轰烈烈做宣贯、扎扎实实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的通病,可供借鉴的是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公司在新员工入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新老毕业生见面会,让新员工通过师兄师姐的亲身感受理解海尔,新人也可以利用面对面与集团最高领导沟通的机会,了解到公司的发展历程、升迁机制、职业发展等问题,这无疑是新员工了解海尔企业文化的一个绝好时机。又如所有加入联想的员工,在试用期时都要接受为期一周的封闭培训“(入模子”培训),了解公司的文化、理念、产品、历史、发展方向等等,从“模子班”里出来的员工,都感到整个人好像发生了变化,联想的一切已经深深植入脑海。

三、是注重企业文化的示范引领

要建设好企业文化,依靠的是领导层的真诚内心,是企业内真正的企业民主,是企业员工的核心团队,是与企业战略的有效匹配。企业文化实际上是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并身体力行、后为员工们接受采纳的企业内在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管理者文化。一个企业无不打上领导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深刻烙印。“行胜于言”,“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充分说明了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企业文化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绝不可小觑。职工群众会通过对身边领导干部实际工作、生活方式的观摩和判断,形成自己的固有印象和行为模式。我们推进企业文化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做企业文化的模范实践者,这比什么宣传和计划都有效。凡要求员工群众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令行禁止,一诺千金。制度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无论组织和个人,必须受制度约束,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要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模范践行企业文化、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的感人事例,为员工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文化典型和学习榜样,随时传递“正能量”。员工也应当主动了解和适应企业,不管自己从事什么岗位、有着怎样的背景,适时调整自己、快速地认知公司的企业文化方能顺势而行。新员工更要多学、多问、多了解,找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以便快速地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避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受碍。企业文化不是高深莫测,并非虚无缥缈,它在生产经营中的发挥着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有利于赢得市场,有利于保持生机活力。企业文化只有成为团队的共识,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迸发出促进企业做强做优的“正能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王继胜 单位: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

第十篇

一、树立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企业有着每个企业不同的文化和目标。突出企业文化个性是突出企业项目形象的关键步骤之一。建筑施工企业个性文化需要企业注重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在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中,抓住建筑施工企业最具特点的性质,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在项目的开工、竣工典礼上要做到有重点的突破和创新,在重点工程的把控上、新的施工领域、地域的保护上做到规范和统一,同时满足实际的工作环境需要和企业需要。企业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使员工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合作精神,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其他措施

1、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是企业

一切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理论,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才能够使得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进步。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企业文化意识的宣传,在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上要帮助需要帮助的员工,把能够解决的问题迅速解决,能落实的工作马上落实。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帮助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建筑施工企业有自己的企业特点,例如劳动密集性比较大、人员流动性大、高度分散等,“人”是企业文化发展首要要考虑的因素,员工的个人素质和技能是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企业应当注重培养员工的个人素质,努力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觉悟,“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行,把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去严格的遵守和维护,让员工自觉地从自我做起,为企业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7

1)化工工程的设计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即计划、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先从相关的学科理论上分析设计是否可行,再经过逐步的工程试验,最后把设计落实到工程中去,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化工工程设计与其他的工程有着不同的特点,化工工程的技术含量在工程行业位居前列,且工艺流程与其他工程大不相同。化工工程的内容包含了设备的遴选、设计工艺线路、绘制成图以及对周围环境进行可行性评估,这些设计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图纸上形成规范性的图件,即化学工程工艺流程图、化工预算、化工工程设备布局图等。化工工程设计是化工工程进行的首要也是重要的环节,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安全问题也要由此开始,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考虑到化学工程的安全性,诸如化学设备的选用,设备如何布局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等等。

2)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

化工工程的设计也比传统的工程设计复杂许多,其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算,包括数学、力学、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等,需要多学科综合。化工设计中需要用到很多参数,参数的难把握性和可靠性又是设计人员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在工程的设计完成阶段,设计人员必须对完成的设计图纸进行反复的实验并进行修改优化,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中需要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精力。在化工工程设计阶段,安全问题是设计的重点,应该把化工安全设计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化工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a.设备的安全隐患。

前文提到,化工工程需要的设备往往是与众不同的,有的设备甚至需要定做才能满足需求,一个工艺流程中需要数个,甚至数十个设备彼此连接,所需要的设备型号也是各不相同,由此带来的型号不相互匹配,造成化工工程安全隐患。

b.设计所用资料不详实。

我国现阶段的化工工程不发达,在设计阶段所用的基本资料也并未进行严格的实验,其来自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可靠性不强,数据权威性不强,未经过大规模生产,因而在设计中使用这些数据会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c.设计中安全因素考虑不到位。

化学工程需要的化工设备纷繁多样,管道彼此交织,资金投入较大。安全因素考虑不到位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设备过多,又限于设计人员水平有限,许多安全因素考虑不到位;其二是由于化工企业感觉投入已经过高,再花费过多进行安全设计会降低企业的收益,因而放弃了工程的质量。有些企业过于追求工程进度,导致工程粗糙,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2化工工程设计安全观

工程安全在如今阶段已经备受重视,这是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以后总结的经验教训,工程事故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近些年经济发展使工厂如春笋般涌现,但是频发的安全事故给人们心中留下了一道不可抹去的伤疤。化工工程的事故率较之其他工程更高,因而在设计阶段必须做好事故防范工作。在设计阶段要满足安全要求,重视每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生产设计,严格遵守相关部门的安全标准,把安全的理念深入到设计中的每个细节中去,以主动的姿态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设计的制度,把制度作为安全的保障。根据化工工程不同阶段和不同部分的要求,注入安全运行的新元素,把安全设计深入到每个环节和每一个部分。同时对于化工工程的安全设计要有针对性,抓重点,有区别的对待不同的工艺流程。在工程设计完毕以后,要对设计完成的方案进行复议,对每个环节进行模拟实验,逐个排除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对设计好的图纸进行修改和优化,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3化工工程设计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1)化工厂的选址问题以及场内布局。

化工工程的设计要从化工厂的选址开始,做好化工厂的选址工作并且做好厂内布局直接关系着化工工程的安全。按照以往的设计理念,化工厂要建在水源充足、原料供应充足、交通便捷的位置,这样的选址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使用,减少运输路途,减少不安全因素,产、销、用区域化。其次,厂址的选择应该以人为本,化工厂不应该选择人口稠密、风景秀丽的地区,也不应该设立在上风向,避免有害气体扩散至人口稠密区,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厂址的选择也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化工厂在建立之前应该对周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的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做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厂内的布局,厂内的布局是指化工厂内部各组件之间的设置问题,化工厂中的各个设备要为物资的投入以及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对设备中的永久性管件进行设计保护,将危险性较高的设备和危险性较低的设备分成不同的区域,并对危险性较高的设备进行专门的保护设计以及应急设计,一些可能接触发生反应的设备要隔离开。

2)管道的安全控制。

管道设计是化工工程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管道担负着运送液体的任务,也是设备相互连接的通道,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管道中的液体一般具有可燃性和较强的腐蚀性,部分液体的毒性还比较强,管道安全是整个化工工程设计的关键,有的管道使用不久便会腐蚀掉,发生漏液等,进而发生危险,机械损坏也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因而在进行管线的设计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金属材料,金属管道的连接处要做相应的安全处理。

3)电气设备的安全控制。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8

1.1安全束缚师生的手脚近年来体育课上学生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学生特别容易发生骨折伤筋致残甚至猝死事故。在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家长们不依不饶,漫天要价,甚至丧失理智聚众闹事,给体育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以身体运动和一定的竞技性为特征,没有一定的强度和运动量难以达到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因此为了避免事故给自己和学校带来的麻烦,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中难度和强度被降低,需要强耐力和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被取消,学校不敢组织越野赛、登山比赛、拔河比赛。铁饼、标枪、铅球不再成为比赛项目。比赛和教学因安全因素少了竞技性,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体育课不再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了,体育课的功能大打折扣,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唯安全是重束缚了师生的手脚。

1.2学校注重应试教育城镇化转变了被征地人的角色,也使他们有经济实力,让子女就读名校、民办学校,成为争夺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支生力军。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学校声誉的保证,但是社会关注的往往是学习质量特别是升学成绩,文化课教学特别是考试学科的教学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为了保证文化课成绩加班加点成了教学的惯例,挤占音、体美、劳、课外活动成了理所当然。最常见的是期中考试前一周,体育课停课,为文化课考试作准备,期末考试前两周体育课就提早结束。中考体育考结束,体育课就被文化课瓜分了。这样一来,每学期3周、初三第二学期4~5周,三年初中约有20周左右的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相当于少了一学期的体育课。活动课也是名存实亡,取决于班主任的态度和作业的多少,多数沦为作业处理课。午休成了“午修”,吃完中饭,学生早早地被赶进教室,被要求静候老师的辅导。学生从早到晚几乎被关在教室里、困在座位上,学生的运动时间被老师自私地“挪用”,加剧了学生体质的下降。

2城镇化建设提高学生体质的对策

2.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体育课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培养终身体育观念,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技巧,寻找运动的乐趣,体验运动的快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运动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才具有吸引力。在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运动的快乐中快乐地运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运动、自觉锻炼的习惯,真正将运动成为生活的必需。

2.2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是让学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前提。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活动安排中,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就拿课间操来说,两节课之间的课间操总共20分钟,除去集合等时间,实际用于做操的时间不足10分钟。除此之外的活动课在很多学校形同虚设。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实行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其次,学校必须从校本课程的高度来确立阳光体育运动的“法定”地位,把上午的课间操30分钟和下午课外活动30分钟确立为每天的“阳光60分钟”时间,活动时间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从课程的高度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

2.3排除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谁也不能保证体育课上不发生伤害事故,这也是老师不敢上难度高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是老师的一块心病。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心病呢?积极参加意外伤害险和校方责任险,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校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积极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

2.4转变家长的意识和观念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家务事,比如:摘菜、洗碗、扫地等,每周双休日可以安排孩子收拾自己房间的卫生,慢慢的成为习惯,孩子就会很自然地去做,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又培养了孩子的的好习惯,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建议学生尽量步行上学。既经济,又环保,还节省了家长的大量时间。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又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2.5保障场地器材设施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学校应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改变设施落后、设施不全的现状,保证体育活动场地,保证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开展,为活跃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

2.6做好体质健康监测,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学校要把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标,按照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的有关要求,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需要的经费,定期对学生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保证学生体质健康。

3结论与建议

3.1城镇化建设忽视了学生体质健康,学生的活动空间减少。城镇化建设也造成学校更加注重应试教育,加上安全的束缚,学生的体制不断下降。

3.2应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