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设计论文范例6篇

话题设计论文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1

1.对话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创造一个互动交往的平台,从而在对话中获得知识。然而,当前的对话教学大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往往提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不上,便叫另一个,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方才罢手。这种单一的对话形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思考质疑、互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2.对话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研读

文本研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研读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略读课文,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便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对话。这样,容易使学生对课本内容认识不清,偏离主题,对话内容流于表面,从而无法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获得深刻的领悟。

3.对话主体突出个别,缺乏民主平等

在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对话主体之间缺乏真正的民主平等,部分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掌控者,学生是服从者,完全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有些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向成绩突出的学生,漠视成绩平平或低下的学生,这样学生得到的对话机会自然悬殊,在优生享受话语特权的同时,差生却失去了话语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开启兴趣之门,激发对话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只有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对话的欲望。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对话教学时应注意以学生为个体,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创设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教学活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都可以进行自由的对话,真实、真诚、自然的互相交流和沟通。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发现,在发现中更加喜欢对话,在对话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对话能力,在对话中学会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总结对话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欲望,不断地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探索,教师通过这些特性来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深入地挖掘知识,寻找语言艺术之美、生命之美,从而自我升华。

2.构建和谐环境,营造对话氛围

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对话、交流的主要舞台和空间,我们需要在此空间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知识产生的个性化见解,对学生耐心启发引导,让学生融入语文作品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体验作品人物中所经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深入地理解生活,产生积极的生活观、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无情、贪婪、爱慕虚荣等这些罪恶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菲利普夫妇这种特性是怎样形成的,思考在当时社会的环境中,物质至上的思想理念制造出了多少这样的人物,他们对社会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未来生活的环境也变成这样的环境,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灾难。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表达社会真善美的作品,并与此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真善美的生活需要从我做起,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3.合理设置话题,活跃学生思维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对话教学;预设性话题;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15-01教师在教学开展之前,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好一系列话题。预设性话题是对话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而且,一个好的预设性话题会引发产生一系列好的、有效的生成性话题,推动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形成对话的良性循环。

1.明确对话在教学中将起的作用

对话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同时,对话也不是全能的,它只是一节课中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它只起到它所能及的一部分作用。所以,教师在设置话题时,要先想清楚为何要对话?对话有何用?

在课堂上,教师何时希望与学生对话,何时希望学生之间对话?是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还是想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都要做到心里有数。根据对话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把预设性话题又分为如下几种:

1.1引导性话题对话为了引导学生回忆起某些知识并引起注意。如一上课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上一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设置的复习巩固;又如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时,将需要用到的记忆中的知识通过引导性话题引出。引导性话题操作容易,易于开展,是教学中使用比例较大的一种话题类型。由于引导性话题主要目的是反馈和回忆,所以其开放性一般不大,思维量也不是很大,时间不用很长,但也要避免设置得过与呆板和僵化。

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前,需要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做回忆,传统方法形式较为单调,生硬的概念本就枯燥令人头疼,不如结合实例,让学生自己说,再帮助其找到忽略处加以指点,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也有助于概念的强化。设置话题"为了更好地学习电离平衡,我们需要先回顾电解质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各举三例说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地方并予以强调。

1.2巩固性话题通过对话,用口头语言的形式表达出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这类话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复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思维量也不是很大,但在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时,还是有所帮助的。如:选修《物质结构基础》中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学生在学习后,对能层、能级、轨道等很容易产生混乱。并非学生不能理解,而是三个抽象又近似的概念一下难以消化吸收,此时再由教师反复讲解强调未必有效。可以采用让学生说出来的方法,利用口头言语对其进行巩固和强化。学生开口说一次胜过教师讲五遍。因此设计话题:"从1至20号元素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元素,描述出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小组内同学间互问互答和教师问学生答相结合。如:铝原子核外有三个能层,分别为K、L、M,其中K能层上有一个能级,叫做1S;L能层有2个能级,分别为2S,2P;其中2P能级上有3个轨道,2S能级上有1个轨道,所以,L能层上共有4个轨道,M能层……

1.3情境性话题对话是为了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情境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有趣的小故事,或是现象奇特的小实验,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可以在新课的引入时,也可以在课中不同教学环节的过渡,都可有针对地设置情境性话题。

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中的双水解,可设置两个话题:情境性话题一"你们能想到油条和泡沫灭火器这两样东西有什么联系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可以知道!";情境性话题二"简易泡沫灭火器演示实验,根据现象展开讨论,谈论碳酸氢钠溶液与硫酸铝溶液混合后的产物及生成产物的原理。"。话题一只是通过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话题二则是通过趣味实验为话题展开对话,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对水解平衡知识的综合运用,比直接由教师讲授更有利与开启学生思维。

1.4探究性话题:对话是为了引发讨论或探究,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类话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思维量较大,学生可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比较,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或结论,思维空间大。探究性话题是化学教学中对话话题的一大主要类型,探究性话题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可以是实验探究,原理探究,解题思路的探讨等, 内容丰富,灵活多样,是预设性话题的重点。

1.5评价性话题:对话是为了评价与反思,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在学习或探究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和互评、对探究中采用的方法进行点评、对习题解法的点评、对习题本身的点评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使其从中获得过程方法上的领悟和提升。另一方面是就化学中的人文素材如化学史,化学社会热点等进行情感方面的评价与对话,达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1.6诊断性话题对话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某项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教师通过对话,质疑等获得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HF与HCl的熔沸点谁高?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回答出正确答案"HF高",但却未必知道正确原因,有些学生会误认为是F的非金属性强于Cl,导致H-F 键键能大于H-Cl键,也会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只需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便可知真伪。

1.7总结拓展性话题,对话希望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在基本教学目标达成后,进一步拓展思维并引发想象,具有拓展性和深化性。

如:"晶体熔沸点高低比较规律总结",晶体熔沸点高低比较是晶体结构内容中的重点。要对该规律进行完整总结要分类别,多角度分析才可完成, 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和严密性。可设置为拓展性话题进行小组对话。

2.根据话题的作用确定对话的形式

在明确了对话的作用并设计好话题后,再根据话题确定对话的形式。

1.1师生对话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对话形式,师生对话可以是一对一对话,如提问,特点是耗时短,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如诊断性话题、巩固性话题。也可以是一对多对话,即通常所说的课堂发问、设问,面对全体学生或某个学习小组的对话。发问可以及时获得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维。情境性话题、评价性话题和引导性话题适用一对多对话形式。

1.2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一共同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方式也有多种,可以是随机式讨论。讨论的小组按座位排列随机形成,一般讨论内容是具体的观点或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讨论。随机式讨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可操作性强,应该是课堂讨论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根据问题大小可以采用同桌双向讨论或前后桌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非随机式讨论:有意识地对讨论小组、桌椅摆放进行设计和组织的讨论形式,探究性话题一般都是生生对话的形式。

在课堂操作中,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教师发问,学生间也会自发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也会参与对话,,大部分话题即可设置成生生对话 ,也可师生对话。但要注意合理搭配。

3.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争议点、兴趣点确定话题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分析教材、领会课标,分析学生水平,准确定位难点和重点,根据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情境设计出话题,展开对话。疑点与争议点问题往往是思想观点碰撞的基础,是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围绕疑点和争议点问题开展对话有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解疑能力。兴趣点,化学与科技,能源,环境,生活等结合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选取设计话题,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

4.根据不同的课型确定话题

4.1新课中的话题:新授课是最容易设计话题的课型,大部分教师也都会对新课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在新课引入,情景创设,重难点突破,实验探究,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制造话题。

4.2习题、试卷讲评课的话题。传统的习题及试卷讲评课一般都是由教师一讲到底,虽然教师也都会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或试卷的批改情况有所侧重,但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提不起兴趣,思维没有被激活,效率自然不高。而教师也经常抱怨学生"屡错屡做,又屡做屡错",可见,这样的习题讲评方式是缺乏时效性的。我们可以把"对话"引入习题课,将习题或试题讲评与讨论、探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话中通过主动的思考、相互的交流发现错误,找到错误的原因,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解题技巧。如引导学生互相纠正试卷、练习中的一些机械性错误: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极反应式或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等一些化学术语表达上的错误,学生互相讨论,即可解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3复习课的话题。对话、探究也可以在复习课上,传统中的复习课被称为"炒旧饭",而适当、恰当地引入对话、探究,好比加进了鸡蛋和葱花,使旧饭变成蛋炒饭。在复习课上,也可以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的归纳、总结、升华中,主动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如:可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自主编写单元小结,单元重点、难点或自己的薄弱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再由教师综合点评。参考文献

[1]《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3

对话性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在对话教学中,前提是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互相信任;目的是生成新知,获得发展;手段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笔者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塑造自我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对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使历史学尽情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是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对话性教学构建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目标设计策略、话题设计策略和环境设计策略。

一、对话性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但对话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建构不断生成和创造的知识。对话教学在知识目标上不仅关注确定的、已知的、单个的知识,更关注不确定的、未知的、关联性的知识。能力同样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目标。对话教学尤为强调交往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培养对话人生态度和对话精神,是对话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目标。所有的学生最终必须走向社会,而社会就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及其之间的关系联结成的。培养学生的对话人生态度和对话精神,在学生遇到困境时能通过对话和交流得以沟通,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最终达成人类的和谐。

二、对话性教学的话题设计策略

话题设计策略是指在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话题进行讨论,学生课下搜集史料,并根据搜集到的史料来进行分析。话题的来源可以是文本教材、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话题的特点是开放性和挑战性,话题中的问题要有意义、价值和探究性,话题设计策略的目标是通过对某一话题的讨论,促进学生对这一历史问题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

所有学习活动都应从话题出发,而相应的学科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话题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契合,这些话题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把握现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话题值得师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如:中国的民族精神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和平与战争问题等等。

一个合适的历史话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话题必须能够与目标知识和能力相联系。在设置话题时,历史教师就应该明确:通过此话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受到哪些情感熏陶等等,这样在对话题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时才不至于无边无际,脱离主题;②话题应该是真实的和开放的。首先,话题不能够是伪命题,必须是历史上值得讨论的问题;另外,对于话题的解释应是多言的和开放的,支持与鼓励学生依据自己查到的史料进行有效分析,尊重学生的观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合理地引导;③话题必须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如果一个话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则无法激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更无从谈起;④话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建构知识。

三、对话性教学的环境设计策略

研究表明,不同的桌椅布局形式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最直接的影响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可能性。有利于对话教学开展的桌椅摆放或座位排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圆桌型,类似于政治对话中不分等级、不分先后的席位安排,有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②马蹄型,组内的“小马蹄”型与组际的“大马蹄”型结合,有利于小组讨论和组际间的交流;③对阵型,面对面的两大阵营,适用于辩论;④舞台型,有相对集中的一片空间,适用于小组表演或中心发言;⑤自由型,或在草地上,或在小河边,或站或坐,适用于野外探究活动。

对话教学的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最为合适,这样的规模既能保证师生之间频繁的对话与交流,又能使学生之间广泛地相互激发和讨论。但是,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际的教育条件达不到小班教学的要求,就只能采取变通的手段,通常采用的途径就是把大规模的班级划分成学生学习小组,采取小组内部对话和小组之间的对话,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对话中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话教学的效果。小组的形成主要采取“异质”的分组方法。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8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的,且是互补的,这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发,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与对话。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讨论 话题 设置

英语的学习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过程,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入促进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无障碍输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语言输入的高效性及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话题讨论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输入基础上的语言输出活动,这一课堂活动形式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活动形式不仅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输入环节应掌握的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气氛。确保话题讨论活动的有效及高效性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输入程度,教师对于话题活动的设计也决定活动的有效性。本文中笔者依据教学实践探讨如设置讨论话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1. 话题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应注意课堂活动能自然过渡到讨论话题。话题应贴近学生生活、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进行人教版选修六《Unit 4 Global Warming》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如果选择Kyoto Protocol(京都协议书)进行单元导入的话,活动的效果一定不会好,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京都协议书接触较少,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话题讨论也就只是流于形式,对于教学的推进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可以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现象入手讨论:Does what we do every day have an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话可说才会积极地参与进去,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单元话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 话题的设置应具有争议性

只有观点上产生碰撞,才能促进思想的进步。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要考虑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否有不同的观点,是否能激起学生的争辩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针对人教版必修三《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读后活动,我们可以就语篇文章的结束语:So 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提出讨论问题:Do you agree with the opinion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Do you think m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f life wants to exist on the earth? Why?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能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辩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烘托了主题,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 话题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话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具有可讨论性。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平台,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如人教版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的阅读文章讲述的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区别,在讨论阶段我们可以设置两个问题:(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2) What can the Olympic Games benefit us?学生们对奥运会对很熟悉,在处理过课文后,大家对于第一个讨论问题应该是不存在障碍的,这个问题仅仅是用于对所学内容的复习。然而,话题二很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谈论奥运会给个人及国家带来的利或弊。开放性的话题设置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在心理上没有畏惧感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

综上所述,讨论话题的设置应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争议性及开放性,这样才能调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才能够落实实效,从根本上实效教学的高效性。这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设置出高水平的讨论问题。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5

每个议题都和现实相关

这场名为“思想·广场”的文化节在9月中成了城中文艺青年的一大盛事,参与的学者、艺术家们有60多人。讨论的话题不外乎“艺术”二字,看上去高高在上,实则每个议题都和现实息息相关。

作家格非讨论“作者”的文学发展中的变化,着眼于时代变化而催生了专业写作者。诗人王家新讨论诗歌,说的是“诗歌与消费社会”,因为文化和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网络联系在一起,王家新甚至一度“羞于说自己是个诗人”。音乐的话题似乎是纯艺术,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强调的是这个时代对好声音的误判:现在的歌唱确实都像“不好好说话”一般,非要比赛、竞技大嗓门。每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歌唱,但现在的歌唱都让每人成了他人。刘索拉和朱哲琴则讨论了音乐和传统的问题,刘索拉强调本土文化,朱哲琴的讲座题目类似:音乐与土地。在设计类的话题方面,设计师们讨论的都是实用问题:用设计创造公共领域、城市建设里丢失掉的中国传统。电影和戏剧则都是清一色的“先锋艺术”分享:独立电影《五加五》、《老狗》,易立明音乐剧《阅读雷雨》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创新单元”。

各种话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现实产生联系,但是却可以窥出两种常见的思路:一个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时代特征,例如网络时代、消费社会,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几乎渗透进了所有领域议题的新形势里;另一个则是“中国”,不是现在的城市的中国,而是过去的乡土的在逐渐丢失的中国。

强调大众参与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学改革;问题;对话

一、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特点

(一)以“情境”为基础,促进学员与教员的互动

对话式教学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这种情境需顺应院校学员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和部队经验相联系,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增强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热情。通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保证学员在民主、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教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彼此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员在与学习环境互动中进行理解、探究和建构。

(二)以“问题”为方式,促进学员经验的凝练

通过问题引导的对话式教学,目的是使学员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避免盲目的被动式听课。在对话教员提出问题的同时,还会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开展新的对话。这样,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可以促使学员不断更新、改组和改造经验,潜移默化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开启新的思维[4]。

(三)以“对话”为手段,促进学员相互间的协作

在分组讨论中,每位学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探讨中来,可以积极的调动学员思索和探究问题的内驱力,内化和迁移多方的观点及经验,在与集体的相互交流中,彼此学习,取长补短,互补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无形中自然提高学员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二、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案例分析

从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上看,其在任职教育中开展确有很大的优越性,与此同时,教员应如何优化其教学设计来体现这种教学理念呢,下面就以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中“技术革新”为例展开设计与分析。

(一)定准靶心,确定教学目标

新“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技术革新提出了改进维修机工具、维修工艺的目标。本节课设计意在让学员探索、操作、感知、理解技术革新的用途和意义,并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讨论对维修机工具的改造升级,激发创新思维,达到对学员进行自主创新意识培养的宗旨。所以,教员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体描述如下:(1)知识与技能:让学员在真实的探索操作中感知、理解技术革新的意义,了解技术革新在日常工作中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研讨,鼓励学员用简单的改造来提升机工具的基本功能,清晰记录讨论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员对创新的探索兴趣,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二)激趣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在对“技术革新”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情景,注重学员学习的“探索兴趣”和“探究空间”,保证学习环境中蕴含宝贵学习资源与机遇。在对话场景的设计上,主要采用视频、谈话、观察和提问等方式。在教学引入时,采用贴日工作的视频和三维动画来展现技术革新的好处,激起学员探索技术革新的兴趣。

(三)把握焦点,设计对话问题

(1)看:通过观看视频你发现什么?(2)说:各自单位中有哪些技术革新;你是怎样理解技术革新的?(3)想:技术革新在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应用?(4)想:怎样设计一种技术革新?这些问题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它不是机械式的提问,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适时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思考、讨论。事实上,以上四个问题是教员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根据再生成性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控制流程,基于问题开展对话

通过观看视频的引入环节,学员已对技术革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员的组织下,通过小组的互动和交流,围绕前面提出的问题展开探讨。同时,他们开始主动探索技术革新的应用并尝试将讨论的成果和新发现归类整理。在学员对话的过程中,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自然发生,从而激发学员潜在的创造和发明意识。在对技术革新的探索中,问题与对话调动了学员主动参与其中的内驱力,促进教学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同时每个学员在集体的相互交流中,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五)回到问题,进行评价总结

为了确保学员的学习热情,对于对话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均显得尤为重要。学员以分组的形式展开对有关技术革新的探讨,教员以观察、对话方式加强对课堂的管理,鼓励成员间进行相互回应。同时,仔细记录学员发表的观点,而后,就存在的疑难点,先由各组进行协作交流及反馈,而后由教员评论总结。综上,学员在教学过程中无形中加强了对技术革新的感知和多元理解。最后,通过对话的次数、观点的鲜明程度、创新思维的合理程度及小组协作的配合程度等方面展开总结,归纳相关问题。

三、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现实意义

(一)学员层面

学员是否愿意参与对话取决于对话交流是否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灌输得到的直观的知识充斥了以往的学习生活,而“对话式教学”追求的不是对话的形式,不是执意探寻新奇、趣味的问题,而是通过更有效的途径,探寻更真实可靠的知识,使学员更多地从知识创造的本身获得喜悦,从积极发问、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收获一种满足。同时,在与教员的对话中,双方开放的精神境界接纳彼此,用双方理性作为判断疑问的标准,而不是被动的填充记忆。

(二)教员层面

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员授课需求的满足不是满足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顺从、盲目、毫无创新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学员,而是培养出一批渴望交流、充满活力、具有批判意识、能给自身带来碰撞和智慧启发的学员。双方在知情意行各方面都会得到整体的发展,对话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在发现问题中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在对话式教学中,知识,情感和实践,不再是相互隔离的内容,通过主动的探究和循环深入的对话,使“教”与“学”的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费莱雷著,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82-86.

[3]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版),2004(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