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导示设计范例

环境导示设计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1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景观建设;关联分析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规模、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城市河道污染问题。河道淤积、垃圾乱扔、污水直排、地下水抽取过度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因此,依据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及景观建设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

河道功能多样,不仅是防洪泄洪的重要载体,还是重要的交通巷道,同时也是种诸多生物的栖息地。但是,由于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河道水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许多河道水质恶化、水生物大量死亡、河道生态恶化。

1.1河道淤积

由于常年的冲刷积累和治理不当,很多河道积淤严重。这严重降低了河道的蓄水能力和防洪能力以及航运能力。部分河道出现泄洪、灌溉失衡的现象。目前河道淤积主要是由于无序的砂石开采。过于随意的沙场堆放及河道侵占,不仅扰乱了河道地势,而且增加了相关工程施工风险[1]。

1.2垃圾乱扔,污染严重

河道现存的一个问题就是污染严重,污染形式多样化,污染源多样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山绿水不在,河道也污染日益严重。垃圾乱扔问题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突出问题。“垃圾乱扔”致使大量垃圾侵占河道,严重污染了河道水环境。

1.3污水直排

污水直排及雨污混流问题的存在,致使城市水质不断恶化。河道的污染源主要有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企业的工业废水以及农村养殖(牲畜粪便)等。而根据污染源的不同基本可以分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不同的地区两者的程度大有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排污处理系统是否完善。

1.4地下水过度抽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水资源稀缺现象较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不仅影响了河道水资源储备量,而且降低了水资源稀释能力。而过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为后期河道水环境治理提出了较大的难题。

2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

2.1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原则

1)安全第一。在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治理人员应以城乡防洪排涝安全为原则。通过堤库结合的河道整治方式,可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舒适性。2)以人为本。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水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城市河道水资源环境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原则。3)经济与环境并重。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主要目标,也是生态资源可持续建设的主要支撑。因此,在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锦州市相关部门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2]。4)环境与修复并重。从客观层面而言,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需要遵循清源截污的原则。通过水生态环境开发、治理、保护、利用的有机整合,可保证城市河道水资源治理效益。5)统筹规划。统筹规划主要是将城市河道水环境看做一个系统项目。协同开展排水、控污、防洪、水景观建设等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内部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

1)治理任务和规模。城市河道水环境整治主要包括河道建筑物控制、河道裁弯、河道展宽、疏浚等几个模块。首先,在河道整治建筑物控制模块,建设人员需要根据河道河势。进行顺坝、丁坝、锁坝、潜坝、护岸、环流建筑物等建筑物的修建。其次,在河道裁弯工程开展阶段,工程建设人员需以弯曲程度较大河道为建设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再次,针对堤距过窄,或者具有少数突出山嘴的卡口河段,可设置河道展宽项目。即通过退堤、扩槽扩宽河道。最后,在河道疏浚阶段,相关工程管理人员需综合利用爆破、机械开挖、人工开挖等措施,开展各项作业。2)城市河道整治目标。城市河道水环境整治的主要目标为防洪。即保证城市河道具有充足的防洪断面,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河道洪水宣泄的功能[3]。保证城市河道主槽稳定运行,同时为保证城市河道稳定,相关部门人员还需要根据河道出水口段运行需要,将引水作为阶段工作目标,保证城市河道水流动速度与设计流量相符。在这个基础上,优化整治工程布局,促使水流按治导线流动,以达到控制河势稳定河道的目的。3)城市河道整治方案设计。根据城市河道类型的变化,在城市河道水资源规划过程中,可从单一河道、分汊河段两个模块进行分析。一方面,由于单一河道为直线、曲线相间的状态。因此,相关部门可以本河流天然河湾曲率半径与流量间关系为依据,综合分析洪水河槽、中水河槽、枯水河槽三种情况,设置合理的整治方案。其中洪水河槽治理导线主要依据堤防平面轮廓线走向进行设置;而在中水河槽治理过程中,主要依据航运、水资源抽取要求,进行河槽治理导线的合理设置;在枯水河槽治理导线设置过程中,需要依据中水河槽走向,结合河道边界条件,进行设置。另一方面,在分汊河段整治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从成单股、双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对于单股或双股河段特点,结合河道各段走向及标准要求,合理设置。而由于分汊河段、演变规律具有一定变化。因此在河道整治阶段,相关人员需要依据双汊河道周期性易位规律,进行主、支汊的工程的建设[4]。

3城市河道水环境景观建设

3.1城市河道水环境景观工程建设背景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锦州城区处于紫荆山、南山、华子山、北普陀山四山之间。同时与锦凌水库、渤海湾、小凌河、女儿核、百股河相连。由于锦州市井内小凌河为山溪性河流,河流全长在206.0km,流域面积为5475.0km2,城区内无序采砂随意堆放,留下若干个深度较大的沙坑。同时河道周边围坑作鱼塘现象较普遍。再加上生活及建筑垃圾的随意丢弃,严重扰乱了锦州市河道水势及生态环境。依据以上情况,为改善锦州市水生态环境,在2011年,锦州市成立了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对凌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工作进行了统筹分析。随后,锦州市领导人员召集各部门人员,就锦州市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规划及治理进行了长期规划,为凌河水资源环境生态治理工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3.2城市河道水环境景观工程建筑物设置

河道疏浚是水资源景观建筑物设置的前提。因此,根据河道构型,项目施工人员可沿河道走向,采用挖泥船等机械设备。在清除弯曲河道内不良滩嘴的基础上,逐步拓宽河道。若施工区域位于山区,则需增设爆破装置。在这个基础上,项目规划人员可依据河道演变规律,进行相关建筑物的设置。如针对单一河道,可在单一河道凹岸进行整治建筑物的设置。整治建筑物不仅可以稳定河道边缘,而且可以固定河流走势及流动方向;而对于分汊河道,则需要选择汊道入口处、江心洲的首部,或者河道上游控制点等位置,进行整治建筑物的设置。以达到稳定主、支汊稳定及支汊堵塞的目的。除此之外,对于多沙河流,项目规划人员可以透水建筑物建设为依据。控制泥沙下沉,避免汊道淤塞。

3.3城市河道水环境景观工程建设

根据河道水环境现有景观特点,项目规划人员可采取不同的景观建设方案。(1)对于山溪性河道而言,项目规划人员可在保留滩地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或者运动休闲区域的合理设置。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人员首先可依据河道走势,依据环境与修复并重的原则,控制河床坡降。同时调低河流防洪堤高度,以便在降低洪水位的同时,为河道内景观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其次,在山溪性河道断面设计过程中,基于其河滩开阔的特点,可采用复式断面的形式。即对于流量较小的枯水期,将水流引到主河道。反之允许洪水漫滩。同时在滩地建设景观建筑物。如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辅助道路等。最后,依据山溪性河流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可设置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堤型。并在保护区下游,进行堤段开口设置,从而降低低频率洪流对城市河道堤坝的冲击。(2)对于小规模河道,工程规划人员可以生物固堤为原则,依据原有河道自然面貌,在保证河道天然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同时在河岸堤防内侧,种植直根根系树种或草坪护坡植物,如水杉等。

3.4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融合

相较于以往单一城市水利工程治理河道而言,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融合,主要是在不排斥堤防、水闸、翻水泵站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融入生态与景观理念。(1)为保证城市河道景观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工程规划人员可以良好景观带建设为目标,选择宽度大于20m的绿化带,及宽度在40m左右的河岸植被区,保证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设置一定范围的休闲景观区。即在城市河道两侧用地位置,建设运动场地等休闲景区。(2)河流绿色廊道建设。为保证河道绿色廊道的完整性,城市河道整治人员可沿河流两岸宽度,进行河漫滩、物种栖息地、景观休闲用地等项目的合理设置。同时依据郊野基质特点,构建完整的河流生物链。(3)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景观的品位,城市河道景观建设项目规划人员可依据城市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对河道水功能区域进行适当等级的划分。其中河道水功能一级区域主要包括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几种类型;而城市河道水功能二级区,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渔业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几种类型;城市水功能三级区域主要包括景观休闲、游憩、水上运动等区域。最后,在实际城市堤防与景观融合建设阶段,可依据城市河道堤防性质,以河道生态整治与景观改造为要点。依据满足市民的亲水、休闲娱乐需求,借鉴锦州市境内运河、钱塘江、上塘河、和睦港等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经验,进行生态景观的合理设置。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人口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协调的矛盾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据此,城市规划人员应将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建设作为阶段主要工作,在以往工程水利的基础上,依据环境与恢复并重、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经济与环境并重的原则,沿城市以往生态构型,加大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城市河道堤防洪水防控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水生态环境优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港.河道治理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5):196-197.

[2]陈辉.TOPSIS法评估模型在河道整治方案优选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地下水.2018.(03):164-165.

[3]李单丹.农村河道护坡治理模式及生态护坡应用探讨[J].地下水.2018.(01):209-210.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2

1.使教学成果转变为企业产品

“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把一个社会上实际应用项目通过加工完善,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这个生产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生产出的产品既是企业的商品,也是教学模式的成果。

2.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高分人才向培养高能人才的转变,是教育的永久课题。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将来的设计工作能力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实践证明,它适合于培养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人才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千人千容貌,万人万性格。由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格秉性的不同,决定着人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的状态和效果也不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强调团队协作通过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创新思维能力、技能表现、施工现场跟进等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因材施教、深化锻炼,达到专项专长综合能力的提高。

4.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这样的生产过程会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真实感,自我社会价值体现的愉悦感,对今后工作价值取向的清晰感,以及看到工作成果的成就感等,从而再次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增强学习动力。同时,这样的生产过程对教师来说,教学实践与科研研究进行相辅相成的融合,使产、学、研、做真正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理念的转变

观念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作为。教师要从专业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设计市场人才供求关系。企业更需要实战型人才,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践才能有创新,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以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以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开放式教学,课堂向社会延伸。

2.转变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战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以致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如室内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室变工作室,把工地变课堂。扩大应用型学院与地企、设计名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院及环境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也能使学生更快地转化角色,为毕业以后顺利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工作室模式培养了多个大三、大四学生,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有一名2010级的大四学生培养效果比较显著,成长的历程也比较具有普遍性。该生从一开始(第一个月)怀着期待而紧张的心情进入工作室,在软件技能和工作心态的转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能够将设计效果落实到真正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和缺乏推敲的设计细节,使学生充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这比教师唠叨百次甚至千次都更有冲击力和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进入工作室中期阶段(第3月至5月),不仅可以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并且体会到了做设计师的乐趣,也是一个实习生向一个设计师转变的重要阶段。该期间由于项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户的要求等多方面客观因素而进行反复修改图纸,使学生从心里和情绪上都体会到设计不是主观的绘画,而需要懂得总结和客户及时沟通的重要性,这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锻炼阶段,也是设计经验积累的阶段,更是慢慢了解设计、学着怎样做设计、怎样通过设计手段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从而将项目圆满完成。进入工作室末期阶段(半年到一年期间),是检验阶段也是再深入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基本上导师较少操心,并能高效完成项目,也是从设计方案过渡到项目负责人的阶段,尤其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如图纸和现场尺寸有偏差,导致大部分图纸需要修改;材料工程量有误差,由于没有及时去复尺,增加了工作量等情况,这不仅要将空间设计得漂亮,更重要的是项目实施期间要经营、管理好每个环节的衔接及监管工作。更锻炼人的综合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全面能力。在该生毕业离开工作室锻炼时,学生这样表述:“要问我在导师工作室学到了什么,我还真说不出来,但是我不惧怕未来,这就是工作室给我的最大最好的礼物。”这也是对“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莫大肯定和教育成果的真实体现。

3.发挥院校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大庆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课程体系体现的是专业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次,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通过产学研做结合,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一线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等应用技术型人才。最后,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充分重视和突出学生的就业导向,构建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设计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环境设计教师实践设计能力

“实战导入式”环境设计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最核心的是设计教师要不断进行社会实际项目实践,达到一定的设计高度,形成社会影响力。设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2.设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和深度,这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这是“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论的应用前提。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无从谈起,有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师德,用耐心和热情对待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必备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师生共同实践、彼此探讨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位,经常与学生沟通,才能使教学过程有效落实。

3.由理论型向运用型、需求型设计方向发展

“实战导入式”环境设计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战”。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与把握彻底改变空想理论型设计观念。“实战”不是虚拟的,是社会实际项目的真做,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实战项目带动教学,二是以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实践应用启迪创新能力。

4.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3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是指学科竞赛本身也要真题实做,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每一项赛事具体的内容、方向和要求,以社会实际案例项目为选题对象进行创新设计,其成果除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之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以往的参赛过程中,院校学生确立的选题多来源于结合课堂理论学习的虚拟案例项目,这些选题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但由于缺乏真实的实践参与过程,本质上还没有彻底脱离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的传统模式,以致很难产生真实可行的、极具专业水准的设计创作成果。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对目前院校学科竞赛参赛和推进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尝试是必要、可行的,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将教师主持、参与设计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或学校联盟企业把有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引入竞赛环节,让学生围绕真实的选题进行设计创作,从根本上增强学科竞赛的实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长期聘请极富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创作指导,从运行机制上为实战提供坚实保障,力求学生借助对实际案例的参与而获得第一手项目资料,切实理解环境设计本质与过程,系统把握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深入掌握环境设计施工方法与技巧,综合提升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从而拉近学生和行业市场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和发挥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竞赛是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通过建立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切入点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对原本单一、固化的教学活动产生多方面重大且深远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真正做到由学生向设计师蜕变,成为懂知识、有素质、具技能的专业人才。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加强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改进现有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实践训练方法、调整固有的教学计划、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不断加快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再次,从学校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推动学校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平台、强化校企合作力度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专业优势,树立一流教育品牌。最后,从企业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提供崭新的合作途径和广阔的研发平台、给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为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并借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推进目标

目标是出发点,同样也是落脚点。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下的实战性学科竞赛推进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只有这些阶段性目标串联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无限价值,发挥出其对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体阶段性目标内容如下:目标一: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速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有机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目标二: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修正学习评价方式,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深刻把握行业发展和市场动向,并通过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目标三: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调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双向介入,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的实践环境、切实的技术支持、丰富的资金帮助、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导向,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目标四: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参赛的成功经验推广至环境设计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目标五: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作品质量,高质完成学科竞赛创作任务,并力争获得竞赛项目奖项,借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和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目标六: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学生的设计创作成果加以转化,在行业市场中进行检测、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设计创作成果的商业价值,真正体现出产教研的一体化。

四、“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具有一定连续性,且较为复杂,每一个环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学科竞赛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赛前的动员组织和准备

多渠道广泛搜集和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在确定参加某一赛事后,教师要对赛事进行宣讲,具体分析赛事的主办机构、参赛规则和参赛要求,并着重指出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与企业协同制订参赛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并结合具体赛事为学生提供多个社会实际案例项目选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专长进行选择,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参赛选题项目设计创作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对参赛选题项目现场进行深入调研,客观了解项目概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战设计创作,其中包括草图绘制、初步方案图绘制、最终方案图绘制等。双方指导教师要进行不定期的设计创作方案检查,通过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研讨,及时了解他们当前创作的进度,发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难点等,不断引导学生对设计创作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和丰富。

(三)参赛设计创作方案论证

待学生完成参赛设计创作方案后,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论证,包括艺术性论证、审美性论证、实用性论证和应用性论证等几个方面。学生不但要对设计创作作品进行自我陈述,还要结合指导教师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进一步促使学生查找参赛设计创作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以创作出较为优秀的参赛设计创作作品。

(四)参赛设计创作作品成果转化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4

关键词:导师工作室;教学单元;科研团队;校企合作

“导师工作室”是以导师为核心搭建的教学科研平台。现代设计教育的“导师工作室”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包豪斯时期。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逐渐引入“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这背后是我国高校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从学科认知到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大转变。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导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外延和内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中,“导师工作室”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的身份和职能,便是我们首先需要明晰的问题。

1“导师工作室”是基础的教学单元

笔者以为,教学及教学管理是“导师工作室”应具备的最基本职能。1.专业教学职能:以我院“导师工作室”教学改革为例,为了适应从“班级”制到“导师工作室”制的转变,我院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两大部分。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以后,在第五学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职业规划,进入方向不同的“导师工作室”继续高年级学习。由“导师工作室”全面负责学生剩余四学期的教学任务。2.教学管理职能:在我校,“导师工作室”负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撰,工作室教学计划制定、学生专业成绩评价、学术及竞赛活动组织等任务,使得工作室代替了教研室行使专业教学管理职能。这样,“导师工作室”在教学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真正成为教学的基础单元。

2“导师工作室”是基础的科研单位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科研工作存在“重个人、轻集体;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科研工作难以凝聚成合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率较低。我院在建设“导师工作室”时,就根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双向选择为原则构建教师团队,明确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既是教学集体又是科研集体这一基本原则。在高级别项目申报时,学院鼓励以“导师工作室”为单位联合申报,教师的科研工作依托“导师工作室”的教学和设计实践展开。这样既便于科研团队在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也便于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为应用。因而,无论是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还是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导师工作室”与普通科研团队相比都更具优势。

3“导师工作室”是设计实践的半独立主体

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专业教育通过设计实践与市场建立紧密联系。早在魏玛时期,包豪斯学院就以“工作坊”为载体,开始了商业推广,1923年包豪斯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参加商品展销会,接受私人的小批量委托[1]。到了后期,设计产品的专利转让收入甚至已经成为包豪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2]通过一系列探索,包豪斯成功地建立起了设计教育与市场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给了我们当代环境设计教育以启示。我院“导师工作室”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拥有很大的设计实践自主权。首先,“导师工作室”是社会实践的半独立主体,是我们对其的基本定位。依据现行管理制度,“导师工作室”无法作为独立法人而存在。因此,我们与设计企业联合,以横向课题的形式,让工作室参与设计实践;其次,在教学上给予“导师工作室”更大的自主权。工作室可以将社会实践项目以横向课题的形式纳入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来;最后,给予“导师工作室”经费管理的自主权。横向课题经费在学校整体经费管理的基础上,学院不做干涉。政策允许的劳务收入,由工作室自行安排。这样,“导师工作室”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导师工作室”是校企合作的纽带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3]。长期以来,由于有过多的制约因素,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始终没有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而“导师工作室”不失为一种良性的合作模式。首先,我院在筹备“导师工作室”之初,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科研工作、企业人才需求等几方面因素,遴选有较高设计和施工资质,较好口碑的设计及施工企业参与其中。这使得“导师工作室”自成立开始就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其次,在工作室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时,学院将企业的优秀设计人才以“实践导师”的身份纳入其中。让他们参与到工作室的教学计划制定、日常教学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等工作中来;最后,在人才建设上,工作室与设计企业紧密联系,进行人才的双向交流。工作室定期承担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同时,也定期派出师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以上举措,学院教育和企业以“导师工作室”为纽带形成紧密的关系。

5结语

我院对“导师工作室”制度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规范等尚处于摸索阶段。改革效果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但笔者以为,只要不忘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勇于探索并不断完善,“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必定会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明亮,许威.以金工作坊为例看包豪斯作坊教学的意义和局限[J].美术大观,2013(1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5

关键词:机器人;实时监控;自动巡检;APP

0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数量丰富的农业种植大棚。众所周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会受到温度、光强、CO2浓度、土壤湿度、虫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1-3]。传统的农业大棚依靠人工现场采集数据,而且农业大棚一般地处偏僻、分布广阔,用户一般先要分析环境参数,再到现场进行手动调节控制,劳动生产效率低,从而影响到大棚作物的产量和质量[4]。现代农业是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农业种植重要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处理而作出相应的环境调整,数据还可上传至互联网,便于用户实时查看和分析农业种植的各类参数,以助于植物生长习性的研究[5]。因此,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监测系统可远程精确地采集参数信息,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实现科学种植,引领现代农业发展[6-7]。

1整体方案设计

图1为该机器人的最终外形设计,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壳体里面为机器人的驱动机械结构,中间用来放置各个元器件,下方是全方位监控摄像头和伸缩结构,整体采用铆钉固定,从外边观察不留有一个螺丝,简单美观实用。该轨道机器人整体尺寸较小,高度为500mm、宽度为462mm、厚度为200mm,总重量为15kg。其他配件分别为驱动器、电机、主控器、行程开关、自动充电结构、伸缩结构等。

2各部分设计

2.1控制系统

2.1.1机械运动控制

该机械的运动控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机器整体运动路线的往返控制。在机器人运动到轨道的终点时行程开关会接触到碰撞点,此时碰撞开关会给主控器一个信号,然后主控器会给电机驱动器一个反向的命令让电机反转,使机器人实现往返运动。第二种是定点运动,其原理是利用红外传感器检测在云轨上布置好的黑色带,当红外传感器感应到云轨上黑色带时,主控器给电机驱动器一个暂停的命令来进行指定作业。2.1.2数据传输控制该机器人的数据控制是通过温湿度及CO2传感器对数据进行采集,然后主控板对数据进行处理,再通过ESP8266物联网模块将数据发送到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再发送到客户手机APP上,数据的更新可以按照预定义程序进行时间上调整[8]。

2.2机械结构

2.2.1动力结构

如图3所示,该机构轮组主要由两个主动轮、两个从动轮及四个导向轮组成,其定位安装在打好定位孔的金属板上。控制系统使电机带动小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主动轮转动,从动轮主要负责重心的平衡。为了防止该机构在轨道上运动时发生轨道偏移,该机械增加了四个导向轮用来保证运动的方向性。该机构连接主要依靠下面四个较长螺栓,可以在金属板与螺栓之间添加垫片,从而调整左右两侧的宽度。导向轮的固定孔是槽型孔,便于调节左右导向轮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宽度的轨道。最下面为连接壳体的结构,为防止重心偏移而导致机器倾斜,整体结构设计对称[9]。

2.2.2轨道

导轨采用铝合金材质,因此其具有硬度高、材质轻盈、不易腐蚀等优点。初设计导轨采用在驱动轮两边分开支撑的方式,通过实验发现该方式不易保持两边导轨的高度一致,而且机器行驶的过程中,导轨会受到导向轮的横向力导致导轨向两侧变形,且不易平衡此横向力[10]。修改轨道形状为T形,该形状安装方便,固定简单。每节长度为2m,轨道连接部分采用多孔固定防止轨道连接处不平齐,连接处上方有挡板,为防止轨道不齐添加第二道固定。

2.2.3外壳体结构

壳体设计整体厚度为1mm,上壳体的定位孔设计在底面内部,四角处均留出边长为8mm、圆角半径为4mm的扇形结构,在上面留有直径为4mm的定位孔,设计简单方便,不会在安装过程中发生与内部结构的干涉。中间的凹槽采用激光切割的方式加工,主要是保证导轨无障碍通过的同时增加一定的安全性,防止杂物进入影响运行,还能提供一定的技术保密。下壳体的上板厚度为3mm,其余厚度均为1mm,整体设计思路为分隔式设计,共分为6个格子,分别放置主控器、传感器、开关、电池以及电机驱动器等[11],格子之间的挡板上都留有对称的U型槽,槽口上下两侧都留有4mm的孔,U型槽主要作用是方便各个电气元器件之间的排线,小孔用来固定。整个壳体两侧留有安装碰撞开关的孔,壳体上方3mm厚的板留有定位孔和电机线的排线孔。此壳体为半封闭式壳体,只有前面一处留有封盖,壳体里侧周围附有6个卡扣的凹槽与前盖连接。底板处留有摄像头和伸缩结构的定位孔,位于中间对称分布。

2.3自动充电装置

该机器人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按自定义预设方案实现定时定点对环境参数的检测,检测完成后该机器人回到指定地点与充电装置连接实现自动充电。该装置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工作。该装置分为外接部分和机身部分,插头处为圆锥形,为插头准确进入插板提供一个误差空间,避免机器因轨道的微小偏移而出现无法充电的情况,后面留有两个小型弹簧,是为给机器人停下过程提供一个缓冲空间,避免减速过程发生碰撞损坏[12]。

2.4伸缩结构

为方便和准确测量农业大棚内数据,课题组为该机器人配备了伸缩机构,该伸缩机构主要由伸缩板、丝杠结构组成。伸缩板提供该机构长度变化的作用,推拉板与电机配合为滚轴丝杠结构,为该机构的拉伸压缩提供动力。该机构的运动原理是在定点作业的基础下,主控板控制电机转动,电机带动丝杠结构,通过滚轴丝杠原理和电机正反转控制,使该机构实现拉伸和压缩[13]。该机构最小可压缩为0.175m,最大可以拉伸为1.8m,在压缩状态下,可以很好地减少空间占有率,安装在壳体上对摄像头的影响极小。该机构有三个传感器分布于拉伸结构的拉伸板上,分别用来测量温度、湿度、CO2等数据,在拉伸的过程中可以解决农业大棚内不同空间高度各项数值存在差异的问题。

2.5驱动元件

42步进电机是一种两相混合式电机,该电机为双绕组电机,绕组分别有两根线,该电机与驱动器相连时需准确判断出每组的两根线,并分别接入相应的位置[14]。DM542型驱动器为该电机的驱动器,该驱动器可以很好地控制电流输出,还有着过压和欠压保护以及短路保护、自动半流等功能,并且相电流的输出控制分为了8个挡位,还可以细分为15个挡位。主控板为Arduino2560编程器PLC工控板,与普通的Arduino开发板相比,它有着更多的I/O引脚,强大的储存空间以及迅速的启动速度,同时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接线复杂,直接应用于工业传感器和负载,内部的晶体管输出部分全部隔离,延长使用寿命。在相应的软件上编辑好程序之后可直接通过RS232通信接口导入,接入电源即可执行输入程序动作。

2.6信息采集模块

机器采集温湿度的传感器采用的是DHT11温湿度模块。该模块的标准工作温度是25℃。DHT11温湿度模块有4个接口,悬空管脚NC、5V电源VCC接口、接地管脚GND接口及串行单数据总线DATA接口。该传感器有精度高,价格低的特点。该机器人采用SGP30气体传感器来检测农场中CO2浓度,该传感器是通过I2C进行通信,有4个接口分别是用于I2C通信的SDA数据传输线和SCL时钟信号线,5V的电源VCC接口以及接地的GND管脚[15]。两传感器配合运动机构在自定义点停下进行该区域的温湿度和CO2浓度检测,主控板接收并处理检测数据,然后通过ESP8266物联网模块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云端服务器,最终客户可用手机APP进行查看。

3总结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6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

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7

(1)教学活动周期。

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学交流活动在不影响各个院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一次汇报答辩时间都安排周五开始周日结束。每个院校的学生利用汇报答辩前的时间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准备汇报展示文件。

(2)课题设置。

每年教学活动课题在前一年的年底,课题时组织严格的筛选,择优颁布课题。导师组给出选题范围、设计深度要求,然后由实践导师参与提供3套可行性选题,最终一起讨论方案,再行。学生自由选题,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对实地进行调研。

(3)社会实践导师。

著名设计师作为实践导师参与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学交流活动,让院校学生同职业设计师“无缝连接”,正直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设计教育的整体性,从而推动高校教学与企业项目实践的共同进步,达到双赢的效果。

2以工科为背景,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定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等学校。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冶金、采矿、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建筑学是较早开设的学科之一,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科研队伍。2006年,以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依托的基础下,招收了首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实践,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以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体现了以工科为背景、以建筑学为依托、融合设计学其他专业的办学特点。

3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启示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师生连续2年参加了四校四导师教学活动,2014年参加课题的院校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到不同院校的地缘位置、师资团队、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最终设计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例如,知名院校的学生注重创新,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作品呈现出灵性的创意。这与这些院校的国际化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及人才培养定位密不可分;地方院校由于地域的不同、经济环境的差异造成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很难亲眼看到优秀的成功案例,思维、眼界受到局限,作品缺乏一定的创意性。因此,通过四校四导师的课题实践,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现状,扬长避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的质量:

(1)开放办学、加强交流。

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师都是业内的知名教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我国中西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环境设计专业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应加大对外的学术交流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引进来帮助我们快速的发展。例如,聘请客座教授、科研合作、学术讲座等形式来开展。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从年龄结构来讲都比较年轻,多数在40岁以下,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学源结构也很类似,多数为艺术院校毕业。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多为中级职称,缺少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应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鼓励年轻教师的自我提高。四校四导师的经验很好的证明了,名人带动学校的发展是中国未来大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3)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学生素质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特点,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院校由美术院校、艺术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组成,基本涵盖了当今中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各类学校。不同院校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面貌,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来讲,首先应当注重设计技能的提高,让学生能熟练的“用手”做设计,这是一个物质基础。其次是设计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有思考、能思考的设计师,这是一个设计教育的更高要求,也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4)实验室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非常注重实践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不光要硬件的建设,同时还要完成“软件”的同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同日常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上。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再好的实验条件也只是摆设。例如,装饰材料与构造这门课程,在完成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材料的主观认识与再创造的研究上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实际的项目会有灵活的把控能力,不会受到材料的制约而束手无策。

(5)加强校企合作。

四校四导师课题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资助,课题组的经费全部由企业出资,同时企业的优秀设计师加入教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每一位学生的设计作品。学生可以在学校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标准,学习到实际项目操作中的一些设计思路与方法,提早地与社会对接。企业的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理论同实际的联系,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同时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习名额,既解决了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也为企业今后的人才储备奠定了基础。

4结语

环境导示设计范文8

关键词:茶道文化;城市雕塑;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内部有大量公共空间,是城市大众共同活动场所,有着较强的活力价值以及公众属性。这也使得在设计城市空间时不仅需要与群众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还需要把城市文化属性有效融入到空间环境设计当中,结合茶道文化、群众内涵以及城市内雕塑,来保证现代化、精准化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诉求能够得到满足,让空间设计、雕塑设计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为人们带来一种创新型、感染力较强的空间环境。

1茶道文化的发展内涵

茶在长期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生活当中常见物品,并融入到饮食当中,对居民生活带来影响非常深远,改善和维护着人们精神素养以及价值观念,人们对于饮茶要求和认识也更加严谨,并逐渐形成一套与饮茶有关的茶道文化,可以说茶道文化与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都有着一定关联性、同根同源。不过茶道文化在发展中又形成一种专属的独特文化内涵,影响着我国饮食、医学以及文学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和精神素养。在唐朝时期,僧人禅修过程中,会在寺庙周围种植大量的茶树,利用茶具有的生津止渴功能,让自身时刻保持高度清醒,通过饮茶来悟道,这也被人们称为“茶禅”。同时,茶与我国道教也有一定关系,道教在发展中追寻一种道法自然的精神,会利用饮茶来修身养性,让心灵以及情绪能够更加宁静,利用品尝改善自身心气,洗涤自身的精神,探索人和自然全面结合道路,这种空无的精神素养,对于茶道文化带来非常深刻和巨大影响,成为传统茶道文化重要核心内容。古往今来,茶道文化在长期发展中,通过融合与吸收各个时代优势,不断精炼和提取茶道具有的精神素养,真正构建了一个以“和”为重点、内涵的茶道精神,并充分体现在茶叶生产、烹煮以及饮茶当中,对于我国居民精神文化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在设计城市内空间环境过程中,可充分依据茶道具有的内涵精神,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对于群众的感染力,发挥出我国传统茶道文化具有的感染作用。

2城市雕塑和公共空间环境实际设计要求和原则

2.1城市雕塑和环境设计要求

随着现代化城镇构建越来越成熟,城市公众区域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生活必要区域,承担着发展城市、改善环境等众多的功能和作用,这也使得合理针对城市内空间展开布局规划与设计,可保证群众对于高质量休闲环境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在设计空间环境和雕塑时,如何确保空间与建筑具有较强美观性,保证雕塑和空间布局规范与标准,成为现今环境设计要求和标准。不过在实际落实城市环境设计要求时,城市空间以及雕塑设计中仍旧存在一定影响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布局不够合理,雕塑外观存在问题以及各个功能配置不规范等,这些因素对于城市内建设带来极大影响。需要结合城镇内人口急速提高的情况,充分考量人口实际承载量,深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实际设计标准,正确了解现今城市中,人们在发展身心时需要拥有的良好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正常、稳定休闲交流空间环境,把雕塑和城市内群众生活、绿化带进行结合,以此来构建一种有着高效特征和风格的公共环境,保证环境、雕塑和城市空间可以有效融合。

2.2城市雕塑与环境空间实际设计原则

2.2.1关联性设计原则。在针对城市雕塑以及环境空间展开设计时,需要依据客观世界具有的关联性、整体性优势,有效设计城市内部空间环境,全面体现和运用的客观辩证法当中普遍关联性原则,保证城市内空间当中各种物体不会出现孤立或者独自存在情况,让各个物体可以合理关联,为群众带来有益观赏体验和视觉体验。

2.2.2兼容功能性设计原则。在设计城市环境、融入我国传统茶道精神时,所崇尚的自然并不只是简单回归到自然环境中,而是需要保证整个空间环境设计可以全面达到空间精神与人文观念等功能可以全面融合原则。依据茶道文化实际设计中的标准,需要结合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探索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在环境设计中的最佳结合、平衡点,真正实现各项因素有机统一目标。简单而言就是,在设计环境中,不仅需要获取最佳的环境,还需要维护空间生态,依据场地具有的条件,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充分调整,以此来让场地配置可以更加优异,让与空间环境有着配套设施、雕塑可以正确建设,发挥出空间设计具有的观光游玩、文化作用,全面展现出环境设计、雕塑的兼容功能原则。

2.2.3整体性设计原则。在针对城市内部空间以及雕塑展开规范设计时,最重点原则就是整体性原则,需要从城市内部整体环境空间,全面分析环境情况以及构成环境要素的关系,以此来保证城市实际设计规划可以高效合理。例如:在设计空间环境当中,需要依据城市空间实际形态、环境空间的尺度与比例、城市环境附近建筑物风格以及空间属性等各项因素,来设计空间环境的各项布局。在设计城市雕塑过程中,则就是依据城市雕塑内容、形体的大小、材料以及城市雕塑表达手法等,来保证雕塑能够与城市环境可以全面结合。

2.2.4因地制宜设计原则。不同地区其内部特色、风情以及文化有着一定差异,文化景观和文化内容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区域人文景观进行区别规划。在实际设计中,要依据茶文化具有的因地制宜形式,结合场地存在的各项要素,来提高自身重视程度,将场地视为一个统筹设计对象,在营造、划分景观和空间时,要利用现实项目各个位置、地势以及土壤情况等众多因素,依托茶道“和谐共存”精神素养,给予自然充足崇敬,在创造一个较为优异环境过程中,最大程度对环境设计项目进行保证。

2.2.5层次性设计原则。层次性原则主要就是在设计空间环境时,有效依据主次的关系来设置各类物质,针对城市当中雕塑和环境情况,将主要、关键物体在城市中突出显示,保证物体在空间当中可以有着独立性与突出性,形成一种将核心物体当做重点,全面突出展现环境优势的结构,以此来增强城市内环境实际设计效果。

2.2.6对比性原则。对比性原则主要就是结合空间的特征,针对空间设计中各种重复问题来探索设计原则。因为城市环境、城市雕塑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物体较多,在真正设计中,不同物体需要具体一定的差异性特征,以此来满足城市环境中多样性、灵活性的设计要求。主要就是基于城市雕塑中不同大小、色调以及高低等方面展开合理对比,保证雕塑和物体在设计层面上有着统一、相互结合的特征,以此来满足城市中场景与雕塑的个性化设计要求,通过对比城市环境和雕塑,保证所有物体以及内容都可以被正常、规范设计。

3依据茶道文化展开城市空间环境、城市雕塑设计措施与途径

3.1全面融合茶道生态化设计理念,选择城市雕塑设计场址

我国茶道文化当中有着较为丰富的艺术和文化思想,例如:茶道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以及禅茶一味”等各项理念,并倡导将人、自然与作品等有效结合、展开良性规范互动。实际上人类城市内部环境设计从过往功利化朝向审美化展开转换,就是一种设计美学以及艺术有效壮大和改善的过程,需要结合这一过程,在设计现代城市内环境艺术中,避免出现一味地进行植树造林、引进设施、大面积绿化的情况,而是要将城市内部公共空间当做基础,追求优化结构功能的目标,例如:在设计城市广场中,需要依据当代居民最喜爱的广场舞,以及追求自然绿色的高效审美心态,将广场依据各个功能和主题有效规划和区别设计。同时,要防止出现一味地寻求大理石以及水泥等各种建筑物质,可灵活运用草坪、树廊、花海以及茶园等对广场进行点缀,以此来保证不同市民活动场所和休闲要求得到满足,依据这一功能来保证现代化生态设计理念价值能够充分发挥。针对城市内部雕塑展开生态化设计中,则需要将城市内部环境、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当做基础展开考量,合理规划城市雕塑实际规划和选址,以此来保证城市内雕塑、环境可以充分、有效融合协调,让城市环境可以在雕塑艺术影响下更加优美。一般情况下,在确定与选取雕塑的位置时,要将茶道中“和”进行重点突出,注重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和”,保证群众在看到雕塑时,能够结合周围环境感受到一种美感,体会到大自然与城市之间具备的亲和感,展现出中国茶道具备的“天人合一”文化与艺术。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与雕塑有关的各项因素,例如:城市内部规划、环境空间实际尺寸和面积、环境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光线具备的朝向以及人流情况等,或者分析不同观赏角度具备的景观价值。其中,光影情况对于城市内雕塑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朝向和放置空间则影响着雕塑在场景中的光影效果、观赏效果,当光线较为良好时,城市雕塑具有的表现力则会随之提高。因此,设计雕塑时,需要将光线实际照射的角度、照射效果融入到考量范畴内,在保证城市内部雕塑有着较为优异光影情况下,发挥出雕塑在环境空间当中具有的艺术作用与价值,真正将结构、功能、雕塑与自然进行融合,提高雕塑设计的美观和艺术设计效果。

3.2结合空间环境,展开情感化设计

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环境而言,将城市具备的地域特征、现代特征、个性特征、国际特征等凸显出来,是创新设计的最核心理念和根本要求,而这些要求与理念的实现必须要依据情感来高效开展。茶道文化作为一种与享受、消费以及审美有关的文化,不同地区茶文化有着一定差异性,在针对茶道文化具备的视觉效果来展开设计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茶叶文化、茶叶品牌以不同国度等具有的特殊、针对性文化符号,例如:地区内部茶馆的建设风格、茶叶品牌实际包装情况以及地区特别的茶道文化符号等,将其融入到垃圾桶、引导牌以及广场的主题、设计内容当中,在城市空间中营造一种特色的茶道艺术氛围,使得空间既有现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艺术,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国际优势,充分调动和增强群众具备的情感共鸣能力,调动茶道文化和空间环境具备的异域情感。此外,可将提高群众具有的茶道文化记忆、增强群众具有的茶道文化修养为重点,在设计与茶道有关环境时,有效把与茶道有关的茶诗、茶著作、茶书法以及茶画等渗透到空间环境中,充分镶嵌与茶道有关的雕塑,让群众在步入这一空间环境中能够感受浓浓茶道氛围,以此来实现普及茶道文化、增强城市内群众素养的目的,保证居民能够从空间环境中获取更加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此外,在针对空间环境设计合理雕塑时,设计人员会综合考量场景空间内容、人行道中空间实际应用情况,依据空间内容在建筑物前方或者场景最前端设计一个雕塑,结合自身主观意识或者设计主题来不断提高空间具有的艺术氛围感、空间感,保证群众能够在步入场景之间感受到主题内容。不过这种场景设计和雕塑设计实际应用效果与作用相对较低,只是被群众当做一件装饰空间的装饰品,对于雕塑具有的价值和效果可能会产生影响。这也就要求在设计城市雕塑中,考量与分析雕塑以及空间的美感、空间特征,例如:可结合茶道文化当中的精神与内涵,依据雕塑内容来全面发挥出茶道“静”这一价值优势,依据空间环境实际设计标准,保证雕塑和空间设计有着优异的美感与环境重点和特色相结合,确保观众可以在雕塑物体前、在优异氛围当中陶冶和优化自身情操,让自己浮躁心态和情绪能够充分平静,在多元化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净化自身心灵,以此来全面发挥出空间环境具有的作用和艺术价值,达到增强、提高设计效果,保证雕塑能够被合理放置,维护空间环境的情感作用的目的。

3.3依据城市内空间设计效果,合理应用各类空间设计形式

在设计城市内部空间环境时,需要合理应用各种设计手段和形式来为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可依据的格式塔当中“图、底”设计形式,在城市内空间构建一个良好图形效果,一般情况下城市场景围合程度越高,在设计过程中就会更加容易构建一个良好图形。如过往国内外设计广场时,就会结合围合性来保证图形具备的特征得到突出显示,以此来增强广场具有的美观程度。不过现今设计城市环境中,要避免出现单纯围合空间、将其当作封闭环境展开设计的情况,需要全面分析与考量群众具备的视觉、感觉等各项因素,结合空间情况和内部变化,来增强雕塑设计科学性,让雕塑周围能够有着较强开阔特征。围合设计通常分为四面围合、三面围合、双面围合以及一面围合等几种,一是四面围合,在实际设计城市空间与雕塑时,要依据雕塑空间具备的围合情况,针对环境在四面围合之后形成效果展开综合分析。如果所涉及的空间环境相对较小,那么使用全面围合设计之后,空间具备的尺度与规模会明显缩减,造成环境空间给人们带来一定较为显著密闭性或者领域性问题,对于空间设计价值和空间优势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面积相对较小的环境并不适宜应有四面围合性设计。三面围合设计,这种环境设计手段可保证环境有着较强的封闭性与合理性,不过环境不适应的话极易造成环境出现方向性、向心性问题。双面围合,这一围合设计手段大部分都是在道路的转弯位置、大型建筑拐弯处展开设置,环境设计形态大部分为当“二形、L形”,并没有较强的空间领域感,流动性特征相对较强。一面围合,利用这一设计围合手段时,会降低环境空间具有的封闭感,设计之后也可结合要求来再次设计、组织,针对地面布局展开抬高或者下沉等处理,以此来增强空间环境实际设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