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投资论文范例

环保投资论文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1

在国家层面的环境投入状况,根据环境保护部2007~2014年公开的支出预算数据为依据分析。如图1,可看出国家对于环境的投入力度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2012年上升幅度更大,这些投入资金基本上用于环境治理、环境行政、国际交流,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笔资金投入市场能够用以改善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保障人体健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事情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一样顺利,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国内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相反,集体性的环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破坏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大量存在。再来看各地方政府的环境投入状况,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指出,2008年昆明市环境保护支出完成117494万元,增长354.8%。2009年预计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623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2%,资金重点用于滇池治理与生态建设、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前期经费、农村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2011年5月9~10日,云南怒江州环保局长座谈会在六库召开,突出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制,加大环境投入,全面加强污染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2012年,甘肃省张掖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涉及五县区14个乡镇53个行政村,项目共完成投资3217.336万元,惠及78455人。2013年11月22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召开部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推进会,达成统一认识,近年环境投入力度空前,环境变化巨大,有很好的基础条件,生态创建是我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已经取得的环境保护成绩,政府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重视越来越高,每个公民都在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是如此高额的环境保护资金是不是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抑或本应该能实现比现在更好的预期效果,这就关系到环境行政绩效的问题,当前国内不仅仅是在环境领域没有专门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全国也没有一部综合性的行政绩效规制法,虽然新《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绿色考核制度,但是因其规定还是停留于原则上,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绩效评估标准,具体评估实践无法可依,更无法有效提高环境行政组织效率。

2环境保护投入绩效管理制度理论依据

(1)为什么一定要确立该项制度?

首先,涉及到构建一个最优绩效管理制度去推动环境行政组织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产权制度在理论上可分为私有产权制度、公有(共有)产权制度和混合产权制度,它能影响人与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最终决定整个组织或社会效率的高低。科斯和其他制度经济学家都探讨了交易成本与产权安排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交易成本,产权制度的安排形式、具体结构和内容,确定了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行为规范,并促使交易各方必须遵守这一准则和规范,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交易顺利进行。明确的产权关系,不单指财产的归属确定,还应当是包含主体责任和义务、权力和利益的统一。那么,如果想要使得各地政府各项环保投入能够得到高效率利用,借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制度进行全方位研究,在我国行政色彩浓厚的大社会背景下,前提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以一种效益较高的制度取代一种效益较低的制度,重点解决权责关系,表面上是在内部生效,实质上是作用于环境市场效果,在公开性、客观性、常规性、差别性原则的指导下,辅助公众监督政府组织内部行为,督促负有环境保护义务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生态保护各项法律、政策。

(2)为什么要重视环境行政组织内部成员作用?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其关于效率的观点于传统理论有着明显不同,最主要的是将效率提升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指出了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将组织效率与组织内单个人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人际关系与个人目标的重要性,集中以个人的需求和激励激发组织的协作能率。至此,效率的焦点也开始由组织向个人或群体转变。在环境行政领域,环境工作人员是环境行政机关的重要成分,通过外部性激励措施鼓励其合法合理行政将关乎整个环境行政组织运行效率与国家生态环境工作的实际效果,这也是环境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激励功能所在。

(3)如何确定环境绩效评估的考量因素?

提升一个组织的运行效率并非仅是通过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种模式就可以解决的,尤其是对于复杂且任务繁重的环境行政组织而言更是如此,其环境行政效率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模式因环境发展本身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有些学者试图运用综合研究方法,建立一个囊括衡量组织效率的各种标准的详细清单,包括组织的控制、凝聚力、环境行政绩效计划和目标的确定、环境利润、动力、稳定性、人力资源价值等各个方面。但是就环境投入问题而言,如果在短时间内构建360°全方位绩效管理制度并不见得就可行,这种绩效评估虽然全面,但是受制于目前科学发展水平,其成本高,耗时长,工作量大,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可能导致环境行政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绩效评估而影响了正常工作,这显然有悖于这项制度得初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必要保持“先主要后次要”的理性思维。

3国内外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进入21世纪,已有不少国际组织就环境绩效评估方法投入实践,如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绩效展示(OECDEPR),确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评估指标体系:2003年启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绩效评估,在环境重点关注领域的选择上更注重次区域的定量分析,但也存在某些重要政策目标数据的可得性问题:联合国2006年环境绩效指数(EPI)提出了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与可持续能源政策六大政策类别中的16项指标,2008年则将可持续能源政策变更为大气变化,16项指标扩展到25个。与EPI采用的方法想类似,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政府环境绩效报告》中列出了资源、公共事业、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七种不同行业23个方面的政府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破坏和修复、固体废物管理、科技创新、法规遵守等。此外,1993年美国国会在103次国会会议上,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先通过试点项目确立一个工作目标,围绕这个绩效目标用客观、可数、可计量的形式进行绩效测量,关注政府行政结果、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绩效计划几乎贯穿了美国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造成环境资源过度利用,虽然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制定新《环境保护法》,强化社会舆论渲染,但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行政组织的积极作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中,中国在133个参加国中位居第94位,2008年在149个参加国中位居第104位。而目前,我国政府对环境行政绩效评估管理的重视度还不够,还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自发行为,多流于书面规定,无可操作性的规则,导致环境投入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这种重投入轻效率的局面既浪费国家资源,又起不到保护环境的效果,相反,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表现。

4环保投入与政府绩效管理密不可分

结合当前我国环保投入绩效评价的工作实际,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将政府环保投入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充分发挥其环境保护作用,提高环境行政组织效率。

(1)构建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机制,作为督促环境行政机构实施环境资金管理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工具。

组织建立一部单行的环境投入方面的绩效法律可能还欠缺理论和实践支持,但是通过条例或者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立法还是很有必要。将绩效理念融入整个环境治理工作中,制度的设计要结合环境本身的复杂多样性特点,重点明确评估的主体和目标、考察对象、指数指标确定、评估程序、法律后果、公众监督六方面,注重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就绩效评估主体而言,可以是国家建立,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也未尝不可,还可节省国家管理成本,但这个评估主体一定是独立的,经验表明独立的评估机构或单位显然更能作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估结果。

(2)合理选取环境行政绩效评估指标。

学者大卫•米斯顿提出确立指标的八项原则:阐明组织目标,评估政府活动最终结果,激励方案投入,引导消费者选择,为私人服务提供绩效标准:协助决定水准的最大消耗,激发物,可能节省的领域。在环境行政领域,因环境问题复杂性和地域性差异特点,很难在绩效管理上面面俱到,国家可建立一个试点地区,从特殊区域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确立指标。以华北地区为例,主要环境问题就是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等,从这几个环境问题分别展开,根据上述八大原则,参考P-S-R概念体系,探索该地区环境行政指标评估体系。

(3)参考与环境工作有关的专家意见。

环境法学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部分领域需要医学和经济学辅助,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机制的设立主体在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无从下手,可将专家意见纳入环境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不同行业的专家库,尤其是高科学技术行业,遇到不同的环境问题随机抽取相应专家参与评估程序与指标量化。至于这些专家意见的效力如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作为参考到成为评估依据的过渡。

(4)不可忽视绩效评估之后的奖惩程序设计。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2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教学场所的多功能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大等特点,是正常意外伤害的最大隐患。故实训室安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条例才能从源头上对高职院校生物实训室的安全管理起到作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场所,实训内容多且很少重复,所用微生物菌种、生物材料以及化学试剂种类不同,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多,成分复杂。目前所排放的污染物来源可分为:

1.学生作品。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实训作品一般没有实用价值,主要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技能或为了验证某项理论而设置的,故大多是废弃物。

2.陈置试剂和回收溶剂。

凡溶剂使用量较大的学生实验,操作规程中一般都有回收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是“回收”了。问题是这些简单回收的溶剂纯度不高,一般不可直接再利用。其中一部分用来清洗玻璃仪器,洗后随水流入下水道,最终还是成为废弃物,仅有少部分被回收利用。积压、陈置试剂是由于各种意外的变动或未使用完全而造成的,久置造成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学变化而不可再使用。

3.实训本身产生的三废。

实训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操作不当,如仪器装置不严密使低沸点试剂或溶剂的蒸汽挥发出来,逸散于室内,污染环境。生化分离和纯化有关生化产品或产物之后,剩余的残渣、废液等,总量不多,成分复杂,回收再用的价值空间小,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规范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包括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选址、建筑结构、给排水和供气、电气与自控、通风与净化、装修、空调、消防、实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自2005年以来,我院非常重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与环保建设,在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与改造中投资力度大,把安全与环保建设标准纳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经过建设,生产车间和各专项实训室布局合理,功能较完善,使实训基地的安全与环保防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完善各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生物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若干安全环保管理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系统、周密、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环保管理运行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部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制度。

制度科学合理、完善健全、切实可行,实训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主要包括实训车间及实训工程规章制度、守则、6S管理要求、文明公约、奖惩条例等。根据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特点,制订完善了《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生物、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细则》、《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细则》、《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及《各室人员的岗位职责》等27个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落实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做到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管理有章可循。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安全意识薄弱,监管难以到位。学校制定了各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师生并未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存在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情况。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

四、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创建实训基地安全文化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实训室管理的关键,也是培养教育主体社会责任感的需要。目前实训基地已将安全文化渗入到每一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在实训基地安全文化建设中,重点以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为主,从教学情境设计、实训过程指导、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思维、意识、心理和行为,使每位进入实训场地的师生在安全观念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在安全控制上由处理事故向预防事故转变,在安全行为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在安全管理上由领导管理向全员管理转变。安全观念的植入,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教育包括:提示教育、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提示教育是在实训场地以宣传展板、图片、标识的形式布置常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温馨提示或安全格言警句等,既短小精悍又富有哲理、意寓深刻,使学生既容易记忆,又乐于接受。

2.规范操作,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的实训操作和安全防护措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学生往往忽视对自己的安全防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开放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规范操作管理难以到位,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违反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和实训操作规程的现象普遍。针对此问题,要求所有学生在实训前熟悉所用器材、试剂的性能、危害性、安全性及安全使用方法,对使用大型精密仪器、高压容器和进行有可能产生人身危害及造成事故的实训项目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项指导和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方可进行独立操作;进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必须穿着防护服,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在各项实训中,教师都要将规范操作教育贯穿始终,避免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犯常识性错误,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检修

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应定期检查和检修,重点检查仪器连接导线的导通性及破损情况,以及是否有仪器外壳带电等潜在不安全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修。

六、加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日常管理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养猪废水;废水治理;优化选择

1养猪废水说明

1.1养猪废水概述

近20年我国的肉猪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规模化养猪场越来越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但同时,养猪废水的污染为国内主要水污染源之一。规模化养猪场为了运输方便、供应及时,大多分布于大中城市及其周围,且布局密集,使得农牧脱节,猪场粪便不能及时为农业利用,并且很难进行有效处理,粪便利用率低,导致附近河道浊黑发臭,还会造成水库及湖泊的富营养化,甚至影响饮用水安全。

1.2养猪废水来源

研究表明,猪摄入的氮总体上有60%~80%从排泄物中排出,一部分直接挥发到大气中,其余大部分则被氧化成硝酸盐随排泄物转移[1-2]。太仓地区的规模养猪场多为干清粪形式,废水主要来自活猪每日排泄的尿液和定期对猪圈的冲洗废水。

1.3养猪废水特征

(1)以有机污染物为主,不含第一类污染物,主要检测指标有寄生虫卵数和粪大肠杆菌群数、生化指标(BOD、COD、NH3-N、TP),还有感官指标(恶臭)等;(2)废水中有机物、悬浮物和氨氮污染物指标浓度高,处理难度大,若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废水含有丰富的氮、磷、有机物等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成分,可用作有机肥灌溉,甚至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养猪废水的一般处理方法

2.1自然处理法

这种模式主要采用稳定塘、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系统。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或经过人工修整的池塘处理废水的构筑物,对废水的净化类似天然水体净化[3,4],有机物通过水中的微生物代谢而降解,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植被建立,目前也应用较广。

2.2沼气发酵法

沼气处理是一种厌氧废水处理技术,处理成本比好氧处理及其他处理方法要低得多,尤其是高浓度的养殖场废水(COD>1500mg/L),沼气处理方式优点是处理设备负荷高,占地少,剩余污泥量容易处理,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可季节性、间歇性运转,直接处理高浓度废水,不需要大量的稀释水等[5]。缺点是沼气发酵受地域、气温的限制,在北方冬季难以产生沼气,目前正在研究把沼气池建在猪舍地下等方案进行探索,另外沼气设备如维护、保养不当,容易发生设备腐蚀或管道堵塞现象。

2.3物理处理法

养猪废水处理常用的物理方法有过滤法、沉淀法、吸附法及气浮法。过滤、沉淀和气浮一般作为废水处理的前处理工艺,主要去除废水中的较大颗粒的悬浮物和其他易沉淀的杂质。但对于浓度较高的养猪废水,如单一采用物理处理法很难做到达标排放,需配套其他深度处理方式。

2.4混凝沉淀处理法

混凝沉淀是采用铝或铁盐为主的混凝剂(碱式氯化铝吸附架桥性能好,硫酸亚铁价格较低),辅以高分子助凝剂,将废水中的悬浮污染物和胶体污染物凝结成易于沉淀(浮选)的较大颗粒物,然后通过提供合适的沉淀(或者浮选)水力条件,使污染物与废水分离,通过排泥(排渣)的方式净化养殖废水。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管理方便、设备投资少、占地少,且对疏水性物质处理效率很高;缺点是生化物质未利用,运行成本高、泥量大且难脱水。

2.5生物氧化法

生物氧化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来降解废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包含好氧、厌氧、流化床工艺等,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养猪废水生物处理法中以表面加速曝气和接触氧化法占多数。但生物氧化法对色度去除率不高,一般在40%左右,所以当出水色度要求较高时,需辅以物理或化学处理。养猪废水是一种高COD和高NH3-N的废水,要实现去除效果,做到达到排放,理论上来说采用生化厌氧+好氧处理比较合适。

3太仓地区养猪废水处理的优化选择

3.1太仓地区养猪废水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太仓地区养猪场一般都采用干清粪,干粪不在猪场发酵产沼气,而是直接外运综合利用,废水主要来自猪尿和少量的猪舍冲洗水,废水处理设施也是仅针对猪尿和猪舍清理水,绝大部分的养猪场都设有地下化粪池(一般集水池和化粪池合建),用于收集和初步发酵;有的化粪池后设有水解处理,不收集沼气。也有一部分建有沼气池,进行厌氧处理,并收集沼气加以利用;(2)养猪场一般都设有好氧处理系统,多采用接触氧化,好氧设施用于处理水解或者沼气处理装置出水。好氧设施出水经过沉淀即排入附近河道,尚未建立有效污泥处置制度和清理周期。从化粪池、水解池、沼气池到最后的好氧曝气池和沉淀池多有积泥,有些已经被污泥堵塞,无法正常运转;(3)设施脱氮能力有限。因为养猪废水含氮量较大,因此废水工艺中各段的连续连贯尤其重要。首先化粪池/沼气池将废水中的有机氮氨化,生成氨氮,然后废水中的氨氮必须在好氧处理工段进行硝化,再回流至缺氧/厌氧工段进行反硝化,方可有效地完成脱氮;(4)设施除磷能力有限。现有设施未有物化处理工段,因此废水中的TP必须有生化处理工段被污泥中的微生物过量摄入富集于体内,然后通过排除生化污泥方可除磷。除磷也要求废水工艺中各段的连续连贯。往往脱氮处理的效率会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相互抑制。现有设施未有效排泥,并且多采用接触氧化,因此排泥也比较困难。(5)现有沼气池无有效的升温装置,冬季温度较低时,效率下降明显,无法有效处理废水。

3.2提出的优化选择

太仓市位于苏州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环境容量已近饱和,所以许多地方对畜禽养殖废水的自然处理,或者说简单处理排放,靠自然降解的方法在太仓不合适。养猪废水中的大量氮、磷会引起周围河湖的严重富营养化,进而造成水生生态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且养猪废水中可能含有的大量寄生虫卵、致病菌和病毒,在太仓这样气候温和高密集人口地区极易被传播。考虑到太仓经济和环保情况,适合太仓的养猪场废水处理工艺应具有一下特点:(1)占地面积小:太仓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因此大面积的废水处理设施(例如稳定塘等)不适合。(2)投资运行费用节省,方便运行管理:一般养猪场规模不是很大,无法承担高额的投资和专人对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的费用,所以简便易操作的废水处理工艺尤其重要。简单易操作,费用节省才可能确保各养殖场能较为主动地对废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管理。(3)绿色节能:在当前节能减排大趋势下,环保项目更应考虑绿色节能。节能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对于养殖废水富含的有机物,尽可能的转化为生物能,做到节能降耗。对于粪水和干粪都应考虑尽可能通过处理后,降低提高其无机化,不仅增加了生物能的产量,也增加了污泥和干粪的肥力,利于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负荷

3.2.1利用小型沼气发酵系统

养猪废水中所富含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厌氧将其转化为沼气,用于发电。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先将养猪废水和猪粪一起发酵生产沼气后,再将发酵产生的废水一同进行厌氧,再次产生沼气。发酵过程会产生热量,可以提高废水的温度,同时也可以有效杀死大部分的寄生虫卵和病毒。通过发酵和厌氧处理,极大地降低了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使厌氧和发酵的污泥无机化,成为有机肥,可以用于农业。发酵和厌氧降低有机污染物浓度,不仅不需要像好氧处理消耗能量,还可以通过产生的沼气提供热能。因此,发酵和厌氧是预处理养猪场废水和粪便的十分有效而且经济的工艺。但是发酵和厌氧工艺需要注意:(1)系统内经处理后的无机化的污泥及时清理,防止系统堵塞。(2)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温度、pH等,防止系统酸化,和温度过低。尤其太仓地区冬季温度较低,过低的温度厌氧无法进行,所以需考虑保温和加热。

3.2.2厌氧出水综合利用或深度处理

养猪废水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经过厌氧处理后,有机物大部分已被去除,所以富含营养元素的废水其实可作为肥水进行农业灌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灌溉必须科学控制水量,不可采用漫灌,防止灌溉过量流入周围河道或者大量渗入地下水,造成污染。肥水灌溉受到养猪场周围农田面积,施肥周期等环境制约,需要综合考虑和协调。太仓地区雨量充沛,灌溉所需水量少,绝大部分的养猪废水经过厌氧处理后,还需进行进一步处理,然后外排。为了去除废水中的剩余有机污染物,以及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仍是生化处理工艺。单纯降解有机污染物可采用好氧生化处理,倘若需考虑氮磷,则需采用AO、A2O等工艺,若出水需稳定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可考虑在排放前再增加物化处理工艺。以太仓的养猪场的具体情况,养猪场废水达到此标准较为困难,并且即使标排放后,较为合适的去向是还是农业灌溉。因为养猪场废水的排放标准较低,尤其NH3-N和TP的排放浓度较高后,会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4总结和建议

(1)养猪场需确保污水设备的正常连续运行,及时排出化粪池、沼气池底泥,方可确保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化粪池和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后,需要定期排出污泥,排出的污泥中有机物已大部分水解如废水中,或者转变为沼气,所以该底泥无机化高,可用作农业有机肥。尚有条件可少量增加部分设施,适当改善处理系统。虽然无法达标,但亦可在有限投资下,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使排放水质提高,降低环境负荷。(2)可采用第三方运营公司协助养猪场的环保工作,第三方运营公司工作内容包括:合作前期,提出进行改善工作建议,协助企业尽早恢复各系统的正常运转,不论能否达标,也需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接近国家环保的规定和要求;正常生产期间,定期不定期对各养猪场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回访,主要检查:各工段处理效率、生化系统微生物性状、设备、仪表等。发现异常可提出改善意见供企业参选改善;企业生产期间,代为督促,以期改善系统停运现象;长期对系统提出改善、改造规划,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环保方面参考,帮助企业在今后发展中对环保工作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以期今后协助企业更为经济合理的通过改善,能达到环保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集约化养猪场氮污染及减少氮污染的有效途径[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纪轩.废水处理必读,2015,35(5):58-62.

[3]杨岳平,徐新华.废水处理工程及实例分析[M].2009,38(12):527-529.

[4]王良均,吴孟周.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J].水处理技术,2012,37(6):129-131.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4

关键词: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引言

其实绿色建筑的概念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存在了,第一个提出绿色建筑概念的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后来绿色建筑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绿色建筑可以解决目前人类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绿色建筑可以降低污染排放,这对于环境问题是一大改善,比如绿色建筑可以降低能源消耗,这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我国目前建筑规模扩张迅速,如何普及绿色建筑概念,让更多的建筑运用节能技术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介绍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绿色建筑以及各项优秀的节能技术。

1何谓绿色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也可以称之为节能建筑,和传统的建筑不同,这种建筑可以对于所有的能源进行高效的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另外,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融入了许多节能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减少电能、材料以及面积等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带来两个主要的好处,首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其次可以减少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其实很多人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是有问题的,绿色建筑并不代表绿化很多的建筑,而是指采用了各项绿色技术进行开发的建筑。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含义上对于绿色建筑进行理解,这种建筑注重的是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状态,属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2我国绿色建筑及节能技术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以及节能技术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将会对于这三类问题进行详细介绍: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政策法规不完善,还有一个是建设规模较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时间不长,我国很晚才对于绿色建筑概念进行普及,随着这个概念的普及,我国政府制定了对应的政策,以期起到引导和宣传作用。我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这个文件按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标准进行了细分。然而各项政策以及文件的出台并没有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当时我国的绿色建筑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但是当时国外的绿色建筑占比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提出了新的目标,比如曾经提出,在二零二零年要让绿色建筑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际情况和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就是建设成本回收困难这一问题。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从实际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想要建造一星级的绿色建筑,那么需要在原有成本上增加百分之三的投入,如果要达到三星级,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百分之八的投入。除了前期投入以外,还需要在后期保养中投入一部分资金。然而绿色建筑的投资回报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种收益是一种正外部性的,开发商并不能完全享受其中得到的效益。我国绿色建筑的第三个问题是,各项技术以及施工工艺不够成熟。我国施工企业中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企业管理比较粗放。这些都增加了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造难度,并且如果采用传统技术来建造绿色建筑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保证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另外,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用不同功能结构设计以及建筑方案。但是,目前我国各类建筑的绿色施工流程不够成熟,各种类型建筑的施工工艺也不完善,很难满足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需求。

3绿色建筑节能的主要内容

绿色建筑实现节能的主要方向有三个,第一个是通过合理的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来实现节能。第二个是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第三个是合理利用供暖系统来实现节能。下面就从这 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介绍。其实这里提到的建筑围护结构指的是围绕在建筑周围的建筑部分,其中包括屋面以及墙体等。如果合理的设计这些布局可以避免热量的流失,同时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增强空气的流动,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供暖的需要,这样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最终实现节能目标。第二种方式指的是需要在建筑上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指的是绿色环保并且远远不断可以提供的能源。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其中风能的利用主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因为北方地区的风速更高,而且空气密度更大。我国现在许多的家庭都开始使用太阳能了,比较常见的利用方式就是太阳能热水器,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利用太阳能聚热系统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量。这种模式非常值得在绿色建筑上进行尝试。生物质能指的是各种生物转化得到的能源,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见,比如,沼气以及生物柴油等。第三种方式是优化供暖系统实现节能,其实供暖系统包含很多的部分,其中包括户内采暖、热网以及热源等。在这些环节中传播会导致热量的损失,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来降低热量损失就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实现节能的目的。

4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许多前辈已经对于绿色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经验,这里就对于其中的几个设计原则进行分析,第一项原则是建筑的设计要具备人性化的设计,其次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最后设计中应该运用智能化系统。第一项原则指的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以人为本,在了解人的习惯以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建筑的优化以及改善都可以从人的需要上找到突破口,在绿色建筑中尽可能地体现人性化设计,并且最大程度地表达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建筑的基本要求,即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第二项原则是适应环境原则,我国面积很广,具有多种类型的环境,并且这些环境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任何地区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当地的环境特点,总的来说关注点有三,第一点是气候条件,第二点是地理条件,第三点是自然环境。只有保证设计给予充分的环境调研,才能够保证绿色建筑可以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第三项原则是智能化系统原则。现代技术已经完全具备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之所以要在绿色建筑中尽可能采用智能化系统设计,是因为建筑在完成以后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维持,比如,建筑的水电管理,建筑的防火防灾以及故障监测等。这些工作如果全部都由人来完成,那么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无法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且通过智能化控制还可以保证控制精度。

5结语

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过去用环境换发展的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的。所以各个方面都需要开始考虑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未来房地产开发将会更多的采用节能技术,也会更多的设计绿色建筑。这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兼顾多方面要求,其中包括节能环保、客户需求以及经济效益等。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围绕绿色节能技术展开,其中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应用方式,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基础概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建筑以及其特点。

参考文献

[1]沈方亮.绿色节能功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汪洁.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技能建筑[J].建材与装饰.2018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5

【关键词】项目经济评价;风险管理;研究

1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对产能过剩的调控和频发矿难事故的治理,使我国的煤矿企业总量不断减少。在这个背景下,需要煤炭企业开展项目经济评价和风险管理,以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项目经济评价

煤炭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分为3个模块,分别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评价。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2.1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指针对煤矿工程各项目中需要用到的各项投资进行整合并估算。一般来说,在煤矿工程中要对矿井和选煤厂的井巷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安装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工程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另外,还需要进行矿业权价款投资,这部分投资采用的是分期支付方式,在建设期缴纳一部分的金额,剩余下金额在合同规定的生产期年限中逐年交付。对于一些生产要求较高、安全意识较高的工程,在上述投资中,设备投资比重较大,这也是目前煤矿工程投资的一个发展趋势。主要注意的是,针对流动资金的估算需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要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救灾和善后等方面的风险抵押金[1]。

2.2资金筹措。资金筹措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投资使用计划、资金筹措和资金筹措方案分析3部分。投资使用计划是针对建设期、交叉期和生产期3个阶段的资金投入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企业自筹和银行借款2个途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最后是要进行资金筹措方案分析,确保资本金能够有效供应,确保企业具备一定的偿还能力和可靠的资金来源。

2.3财务评价。2.3.1财务评价指标。财务评价包含的层面较多,需要针对多个参数指标进行评价。一般来说,财务评价的参数指标分为基础数据和原煤生产成本数据。在基础数据中,企业需要针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所得税的税费以及利率、计算期、生产负荷、基准收益率、折现率和盈余公积金等相关参数收集资料。原煤生产成本包括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并且在建设所在地的人工、材料、电力等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计算,需要包含建设工程以及日常成本的方方面面。另外,企业需要针对目前煤炭价格的浮动趋势确定销售价格,该工作需要经过对上述财务评价指标进行严谨的分析获得。2.3.2财务分析根据上述指标,煤炭企业财务部门需要进行财务分析。一般来说,财务分析分为3个部分,即盈利能力分析、偿还债务能力分析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在该煤炭项目达到一定生产能力后,扣除相应的销售税金和上缴的增税值后达到的年平均利润总额和年平均总利润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就是在合同规定的借款条件下,煤炭企业的借款偿还期内是否能保证债务资金按期偿还,也就是其借款偿还期内年偿债备付率是否大于1。财务生存能力分析,需要遵守资金平衡原则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原则,前者指的是在还款资金短缺时,先动用以前年度累计盈余资金,累计盈余资金不足时,动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若还是不足,则借用短期贷款。而后者根据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计算期内各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均大于现金流出。2.3.3不确定性分析和财务评价结论项目评价过程中,数据一般都是预测和估算得到的,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经过上述步骤后还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一般以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为主。综合上述评价信息后,需要得到关于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多方面的结论,并探究该项目的可行性。

3风险管理研究

3.1项目主要风险分析。项目风险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会影响企业建设和生产运营的风险。一般来说主要是投资项目风险,也就是在市场预测、技术方案、工程方案、融资方案和社会评价论证的基础上对投资项目主要风险进行识别。而项目风险则包含多个层面,主要为安全风险、市场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政策风险、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社会风险、外汇风险、环保风险等。这些风险都是贯穿整个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中的,是风险识别与管理的重点。以安全风险为例,煤矿工程的重点在于矿井的开采,并且大多是在地下进行作业,特别容易发生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多种灾害。所以,在安全风险的管理上,需要企业着重针对开采技术、探勘技术、防火防爆技术等方面的投入[2]。

3.2风险管理措施。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在风险识别工作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首先是对资源风险的管理对策,需要煤炭企业加强对勘探技术的投入,并及时将原地质资料进行修补,从而促进开采计划和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其次是安全生产对策,其核心在于确保勘探、生产、建设过程的安全。要求企业能够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开展质量达标活动,对于矿井通风设备、煤尘灾害控制技术、采煤技术等进行优化和改进,要保证施工现场能够在合理的管控下,确保操作流程、作业流程和安全规定的良好实施。同时消除一些会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的隐患。为了做到上述几点,还需要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工体系的素质,严格审查各职工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资格。然后要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控制,这部分工作要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将投资效益和投入产出效果进行分析,尽量缩短工期、提高建设和生产效率。另外,还需要做好项目评估和管理,通过兼并和收购达到低成本扩张的效果。最后则是环保和政策2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对于前者,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减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工程所在地的植被、水资源、空气、声音等。后者则是需要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国家的政策变化,以更加敏锐的经营嗅觉,在政策的允许下开拓市场。

3.3风险管理手段。风险管理手段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风险回避就是直接隔断风险,这主要是对一些危害巨大的风险采用的措施,这部分风险的治理代价往往过于昂贵。风险控制本质上就是优化设计,依靠先进的设备、技术达到对施工过程的成本、投资等方面的控制。风险转移就是将一部分风险转移出去,如保险公司担保、移交项目承包商等。风险自担就是企业自身对一些代价较低、损失较小的风险进行承担。

4结语

我国的煤炭企业面临着新时代需求、经济、政策、竞争等多方面的难题,而市场环境的千变万化促使我国煤炭企业加强各项管理与评价工作。本文以煤炭工程为例,探讨项目经济评价和风险管理的要点,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武,洪开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15,36(2):111-115.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环境改善;生活污水;处理研究

1引言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具有量小、分散、瞬时流量变化巨大等特点,其成分、污染物浓度与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以及水资源的享有状况有关。就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对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产生着极为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同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重视并加强对农村污水的处理。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针对农村的合理设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后期运营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水处理技术已不能满足农村的污水处理要求,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农村地区,复制城市污水处理的模型,加工技术的成本过于昂贵,同时造成后期运维困难;科学技术设计相对不合理导致对农村污水处理的能力相对较低,并且处理效果较差[1]。

2.2农村污水排放和监管工作标准缺乏统一性。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目标的高度重视背景,对农村建设污水设施更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后期运营管理角度来看,实际农村污水排放和监管工作标准存在不统一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各类生活污水出现乱排乱放的现象,对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污染,但缺乏相关人员和部门对这一情况缺乏监管。

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为8108~9108t,并且处于持续增加阶段,总体上来讲,加大了农村污水处理的难度。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的村庄缺乏系统、完善的排水通道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进而导致农村出现较多乱排乱放现象,对其水环境的安全存在较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条件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也是制约其污水处理有效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而由于污水治理技术EnvironmentEngineeringDesign环境工程设计容易受到地区、气候、地质等环境的影响,治理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主要是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和展望。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集中处理是重要的一种处理方式。一般来讲,污水集中处理这一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建立大型污水网络收集系统进行支撑,并且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涉及多个步骤,尤其是对污水的收集和运输等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这一技术存在成本高的缺陷,并且污水处理后剩余的污泥容易引发二次污染情况。我国大部分农村处于发展阶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时缺乏相应的资金,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并且进行污水处理的技术人员能力不强,因此,建设污水处理厂缺乏实际性和科学合理性。因此,在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时应采用资金投入较少的,运行成本低,并且工艺简单的污水处理工艺[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水处理新技术。这一污水处理技术存在较为明显的优点,如在应用过程中其重要设备操作较为简单,后期的运行和维护较为方便,并且具有较低的管理成本,尤其是最终处理净化的水质更好等优点。同样这一污水处理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在应用过程中对占地面积需求大,且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产生不良气味。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常用的另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则是土壤地下渗滤处理系统。这一处理技术是从日本起步的一种浅层土壤水处理系统。其处理原理是通过土壤中的毛细管扩散以及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等,对农村生活中的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这一系统相对来说,对基础设施工程的要求不高,并且运营成本低,管理较为方便,尤其是能够与水资源以及生态绿化等有效结合,进而达到对污水处理的要求,对区域生态环境也产生着美化和改善的作用。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其来源相对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日常的厨房用水、清洗等。对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染物种进行分析可知,农村生活污水成分含量以及品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存在较高的有机含量,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性等特点。

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对策

4.1加强科技应用和创新。强化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需要加强科技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够保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科学性:(1)对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这一技术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对主要污水污泥进行处理,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投资成本较高,主要应用在开发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2)对综合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这一技术在我国农村地区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其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相对较少,并且具有自动化的优势。(3)土壤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运行简单[3]。

4.2重视污水处理,强化环保意识。分析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结果可知,农村污水处理除了技术应用不到位,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和环保意识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对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工程提供特别的支持,即通过资金支持以及其他多种方式在农村地区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同时派遣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员对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展开培训教育,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此外,农村当地相关部门还应积极组织教育培训讲座,加强农村居民的思想教育,推广环保理念,从而促使农村居民学习生活污水排放的相关要求,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坚持良好的环保习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应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坚持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其能正确地排放污水,从而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4]。

5结语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强化,尤其是农村环境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越加突出。而其中对农村环境造成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则是农村生活污水。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加大经济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不断改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卢璟莉,肖运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利用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9):2289-2291.

【2】苏东辉,郑正,王勇,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1):79-81.

【3】田娇,王玉军.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5):83-85.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链;金融服务;生态农业城镇;新型低碳城镇

一、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的重新配置要求及信息化程度等息息相关的。而要让城镇真正起到为居民提供就业和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需要选择符合当地区域优势的产业链,由它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要想让这个产业链得以充分发展,就需要投融资的活动。所以金融服务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国外不少学者都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他们大都认为通过对某些具体领域或行业的资金倾斜以引领相关产业,Kyung-HwanKim在其论文中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支持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融资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Stopher,PeterR在论文中说明金融向轨道交通项目的倾斜为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Cho,Wu和Boggess在论文中强调了金融业通过对土地投资与开发的支持促进了城市化建设[3]。新玉言在其书中分析了国外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此类模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的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也称英美模式,英国的城镇化过程形成和完善了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美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扩展的;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工业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城市圈模式,日本城镇化是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来获得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韩国的城镇化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指导下以首都圈为核心的空间高度集聚;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拉美国家的城镇化是过度城镇化的代表,由于只相信市场机制而放弃政府指导,实行土地私有制,结果导致大量失地农民到城镇使得城镇化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发展水平。非洲国家的城镇化由于城镇人口急剧增长而经济发展没有跟上去,导致就业率下降,出现了贫民窟甚至出现饥荒[4,5]。上述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说明了,需要实施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危害,城镇化一定要有主导产业支持,要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积极作用;应建立可持续的稳定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所以政府的宏微观政策的适度引导是必须的。结合国外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提出要通过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金融支持如水资源建设项目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活动、企业投融资支持、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建设金融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提供资金。Chang,Miao在论文中提出通过向水资源建设项目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推动了城市化建设[6]。李黄衙玺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一方面要通过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增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支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7]。何静和戎爱萍认为针对存在的基础设施融资单一、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应该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如开发多元化的TOT和BOT等融资模式;建立城镇化金融服务和业务拓展体系;完善农村保险及农村要素市场化等[8]。李建华提出积极完善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如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改制的金融机构及积极发挥财政的支持力度等、健全联动机制及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等政策措施[9]。熊湘辉和徐璋勇根据量化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增加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金融机构对城镇化的服务水平等途径以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10]。在应用层面,基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十八大上我国高层再次提出新型城镇化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投资等问题。这些年全国先后对各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出现了一些新型城镇化模式如天津、江苏、成都、广东和浙江温州等模式。它们的共同性就是: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最近,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完成。该规划将涉及资金投向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新型城镇化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城镇化将成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

二、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于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定位

(一)利用资金导向直接或间接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布局合理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水、电、热、气、房及道路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不同地域特点的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利用率和新兴产业如节能节水节电等设施的布局等规划设计及建设的金融服务定位。另外,也要投入部分资金合理整治现有的田、水、路、林和村等综合问题。利用政府资金及政策主导,利用PPP项目、创业投资、科技金融及风险投资等市场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小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的规划合理、城镇软硬件配置合理。公共服务的金融扶植。对于新型城镇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和社会保障、绿化带的规划及建设、垃圾回收工程等在绿色生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包括利用PPP项目在新型城镇建立比较大型的医院并建立社018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715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8(CumulativetyNO.715)区医院,同时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到医院建设中,这样为医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降低了当地居民就医的成本。

(二)推动面向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定位及金融服务政策研究

针对各地区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扶植适合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链如新型生态农业城镇、新型低碳工业城镇、新型贸易城镇、新型生态旅游城镇、新型低碳矿区城镇及民族特色城镇等。具体措施如下:1.在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区,建立新型生态农业城镇。其金融扶持对象主要是以农业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等与农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农业生态合作园区,吸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科技等具有现念的高新科技企业及传统加工企业等进驻,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生态农业城镇化道路。通过创投基金、PPP项目、国家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或由政府担保金融机构的发行面向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债券,或进行农业产业链金融衍生品创新鼓励高科技农产品相关公司的创新活动。另外,由政府主导,增大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成立市县或镇级农业信息公司,由农业信息公司统一筹划,通过网络、媒体及其他推广形式将城镇所生产的农作物推向需要的世界各地,并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个人入股和吸引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形式,推动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及相关信息的流通。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新型城镇建设。2.在工业基地,建立符合当地产业链特色的新型低碳工业城镇。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个人及风投的金融服务,加大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科技企业多种融资渠道。积极鼓励达到国家规定的创业板市场或中小板市场企业上市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或者以获得企业未来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以本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为条件,折价获得融资资金,或者允许满足某种条件的企业发行票据。或者通过产权交易所或者对于节能减排的项目的企业通过碳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以新型低碳工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带动新型低碳工业城镇居民的就业,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物流业、信息业,将信息业和物流业充分融合,建设物流金融业务,以便通过各种信息通道将工业重镇中生产的产品及时送往世界各地。3.在边境或有河流、海洋等水陆运输的区域,建立新型贸易城镇,重点通过对国内贸易或出口贸易的现代服务产业链资金扶植,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可增加对建设物流仓储基地及物流金融场内场外交易市场的资金力度,以便对进行贸易的产品及时有效地保存,对贸易产品占用的资金及时转换成所需要的企业生产资金,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回收,提高物流金融交易市场参与者的资金利用率。同时,在贸易城镇,还需要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加强与世界的贸易交流与合作,提高城镇居民的就业率。4.在适合旅游的地区,建设适合宜居的新型生态旅游城镇。规划旅游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增加对旅游文化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开发力度,从而带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和结合高科技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动漫旅游基地等,针对当地天然的秀美环境或人文环境与环境净化技术及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进行天地人的融合,在提升新型生态旅游城镇吸引力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类消费需求推动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创新,针对当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出版发行、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的投融资活动,实现旅游与高科技、文化产业及现代服务城相融合的目标,使得当地城镇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5.在矿区基地建设新型低碳矿区城镇。由于污染严重或资源破坏严重,所以需要设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强化资金对高科技的支持力度,主要是增强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以便运用高新技术降低矿区的污染和破坏,用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品替代矿区资源。另外,建设省市级碳金融交易平台,以便通过碳指标的买卖降低矿区环境污染,同时又获得了部分因减少矿区资源开发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补偿,同时,有规划地合理开采矿区资源,并建立资源储备周转站和物流仓储周转站,以便降低仓库土地占有率,合理利用矿区土地资源,这样不同的领域吸收不同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的人员就业,同时带动新型矿区城镇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一个城镇不会因为某一领域的萧条导致所有行业的不景气最后是导致人才外流,城镇经济实力下降。6.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建设新型民族城镇,结合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通过政府民族政策的引导和政府资金主导,有秩序地在城镇规划和住宅建筑、桥梁设计等方面打上民族的烙印,另外吸引社会资金如通过对民族特色感兴趣的公司或机构融资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如林、牧等产业、文化产业或者当地的旅游业或者现代服务业,同时借助于金融创新平台,创设民族文化金融,通过这些产业的引领带动城镇其他行业的发展,建立具有民族风情的城镇。

(三)强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实物市场,在省市级建立符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碳金融市场,交易当地的碳排放量指标及相关金融衍生品,为资源行业及涉及到的领域提供融资和套保的机会,不同的科技企业类型设计不同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产品的同时,需要保证产业结构的协调,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在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从新型城镇国际化的视角探索扶植、支持、转型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租赁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会展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文化旅游业、教育培训业、社会福利业、服务外包、物流、仓储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等行业,在某些符合条件的地方,建立省市级国际物联网都市和碳金融市场、物联网下的物流金融场内和场外交易市场以便新型城镇企业参与其中,增大科技金融、碳金融、物联网服务投融资、物流金融、文化产业金融以及面向服务外包的投融资业务,扩大本地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模式。

(四)教育培训的资金引导,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利用资金引导,结合所在区域的高中职技术院校,在新型城镇区域通过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或者中职升高职、高职转本甚至研究生教育等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为新型城镇的建设培养一批了解当地资源优势、地域特点、农业生产特点和企业发展类型等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及对农业发展和企业特色产品拥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技术管理人员等,建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行业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当地城镇的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和地方城镇特色的管理水平服务。

(五)公共服务的金融扶植

对于新型城镇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和社会保障、绿化带的规划及建设、垃圾回收工程等在绿色生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在新型城镇建立比较大型的医院并建立社区医院,同时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到医院建设中,这样为医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降低了当地居民就医的成本。由于新型城镇的居民不少来自农村,所以针对当地地域的特点和病症的多发性,应该在当地的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增加对当地居民的相关病理研究和病例解决方案的设计,这样针对新型城镇居民包括新迁移的农民的常见病症,培养出新型居民急需的具有较高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可以从现有的熟悉当地病理特点的合作医疗卫生室中的卫生员中选出人员到相应的高职卫生院校学习或从高职卫生院校中选聘医生及护士到城镇社区为居民服务。

(六)建立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各级政府及科研机构还有实施单位的努力,建立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由于可预知因素带来的风2018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715期)时代Times险。借助于信息业,在进行新型城镇规划及行业资金投向时,加强资金风险敞口控制,同时通过培训等手段强化新型城镇的各个部门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降低各种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从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的同时,降低融资面临的风险,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引起服务经济产品的市场价格风险,降低签单风险、贸易对家风险、科技金融产品交易风险、服务外包合同风险或其他不能履行的违约风险等信用风险,降低误解政策或者执行政策偏离导致的产业升级或转型风险,或者其他人为操作风险。

三、结论

环保投资论文范文8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治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包含重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迅速拓展,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产业、区域建设规模、生态环境等均不相同,农村环境污染在形式、源头、布局、危害等方面独具特点。浙江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因农业不合理种植、工业生产等原因而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生态环境被破坏,空气、土地、水源等都受到一定的侵害,威胁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妥善治理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核心产业,规模巨大,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浙江省农业生产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污染。

1.化肥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粮食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浙江省农田或相关土壤中的氮、磷污染即是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与流失。氮肥喷洒于田地内,土壤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吸收,若此时进行农田灌溉或遇到雨水天气,氮肥即可溶解并随着水流渗透至地下,污染地下水与河流。磷肥的使用与流失亦会导致上述后果。据调查,磷肥较难被农作物吸收,其吸收度仅为20%,剩余磷肥即会对农田、土壤及附加水源造成破坏与危害。浙江省2016年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于2016年共使用化肥87.52万吨,每公顷播种面积使用量达到359公斤。化肥的持续大量使用必然导致大量流失,不仅造成河流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或板结等问题,更可能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

2.农药污染

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目的主要是防治害虫、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为了彻底防患害虫的生长、蔓延,增加产量,农户往往会大量使用农药,农药的不恰当使用、蒸发与渗透等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2016年使用农药达5.65万吨,每千公顷耕地的使用量是0.00588万吨。农药在蒸发后可直接随大气流四处扩散,遇水落入土壤或河流中,即可污染水源与土地,并威胁人体健康;农药的喷洒亦会伤害其他有益生物或植物,破坏生态平衡。

3.农膜污染

农膜,即塑料薄膜,是由聚乙烯及其他树脂构成的薄膜。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将农膜铺设于土壤上,以达到增高温度与湿度的目的,同时抑制杂草形成。浙江省农村具有大量的农作物塑料大棚、温室大棚、蔬菜田等,农膜的使用量逐步增加。浙江省年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2016年使用农膜量分别为5.54、6.75万吨,而当年的耕地总量分别为996.59、960.22千公顷。浙江省农村耕地总量在减少,而农膜使用量却逐年增加。农膜是当前农村环境的主要塑料污染源,农膜无法彻底回收或不回收而埋藏于土壤内,难以被降解,即会导致土壤内的水分流通不畅,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二)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浙江省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大量乡村企业逐步形成,工业生产污染成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另一重要污染源,主要包含废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

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省份之一,其农村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小型的加工制造企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离不开水,工业废水若未经过相应处理而直接排放,污水即会流经土地并渗透至土壤下,污染耕地和地下水,直接被排放至河流,会污染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浙江省许多中小型农村企业排放出的污水均未受到一定的处理或中和,多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仅无法被各种植物吸收,还会对附近土壤形成破坏,造成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土壤酸化、板结等。此外,化工、肥料等生产企业甚至会排放出有毒污水,阻碍农作物和有益植物的生长。

2.固体废弃物的堆弃污染

固体废弃物,即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废渣。随着浙江省农村地区加工产业与电力能源、家用电器及塑料模具等机械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各种固体废弃物显著增加。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未设置相应的排污设施,甚至将废弃物直接堆弃在空地中或排放于河流内,固体废弃物经过雨水冲刷与侵蚀,即可能将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成分融入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污染性物质不断聚集,污染土质或水源。

(三)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作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即农村常住人口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垃圾,包含厨余垃圾、废弃物品、人体排泄物等。随着浙江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物质生活逐步丰富,由此而形成的各类生活垃圾逐步增多,生活垃圾的处理与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目前,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染的关键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分散,污水来源众多,如清洁废水、垃圾堆渗漏等。同时,大部分家庭或村庄并未设置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网,多直接倾倒在土地上或河流内,污水渗透进地下,污水中的氮、磷物质即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水源。

二、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基层政府和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浙江省农村基层政府、村民仍保留较为传统的生活观念,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一是村民在生活中仍保留着大量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同时随着农业耕作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改变,村民为保护农作物、避免受到杂草、害虫的侵害、提高产量、降低劳动量,开始不断使用各种农药、化肥,破坏土壤结构,也污染了河流湖泊。二是农村基层政府环境保护观念不强,过于追求地方经济发展与个人政绩,盲目招商引资,缺乏对企业性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考量,也未设置相应的环卫设施,继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因教育背景不足或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依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耕作经验实施农业生产,生产方式仍滞后,并未严格依照不同种子、农药或化肥的使用剂量、使用步骤或章程等,而是各自土地、各自生产。长此以往,这种耗竭式生产模式和随意施用化学制剂、地膜等,会形成大量的废弃物,污染土壤与水源,更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与人体健康,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失衡。农村环境污染因家庭生产经验不同而不同,点多、面广、分散且处理难。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不完善

就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国家并未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虽然浙江省依据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了相关规范章程,但是缺乏专业性和细致性,并未严格针对各个农村地区的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形成防治措施和保护方式。同时,尚未对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等在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中的组织责任、管理责任等做出规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这就增加了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难度。

(四)农村环境保护体制的建设滞后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制度是以城市和重点污染源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制的建设较落后,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滞后不仅使得基层组织在解决当地环境污染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工具,而且造成“环境保护并不重要”的错觉,让当地农村管理组织忽视环境保护问题。乡镇级别以下的政府管理机构基本未设置专门的环保部门或专业的工作人员,农村环境保护设施也较少,设置成本高且使用率低,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三、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

对浙江省生产生活和经济结构而言,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城市居民各类生活物质的供应地,更是广大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该省经济体系的关键主体之一。因此,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健康、有效防治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应积极转换观念,给予农村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基层组织和村民的环保意识。

1.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应增强环保意识

强化对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增强环保意识,形成科学的农村地区发展观,真正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实际工作体系中。

2.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若想在短时间内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政府应主动牵头,通过环境管理、农业生产、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广泛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科普宣传、文艺汇演等,增强村民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观念。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规章,完善环保制度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缺位,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更使得地方政府缺乏重视,甚至形成忽视和纵容行为,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制度是该省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国已形成的有关环境保护或治理的法律法规,均以城市环境污染或特大污染源为考察基础,针对农村地区的立法则相对空白,部分法律法规或章程中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但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因此,浙江省在设计形成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章程时应综合考量:以国家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基础,紧密结合本省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地方性法规。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制定监督、奖惩机制,以保障现有法规章程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三)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污染是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应注重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1.科学施肥,合理把握耕地中的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流失造成的污染

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村民收入,恰当使用各种有机肥料,如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减少化肥的使用。积极优化农业施肥技术,依据农作物所需肥料的类型和多少、土壤中所含肥料的成分与供应能力等准确评估施肥种类、总量和最佳时间,继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化肥的效能。

2.科学用药,降低农药渗透的环境污染

村民应严格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规范科学恰当的喷洒农药,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在浙江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减少化学性农药的使用,开发并促进广大农民使用预防害虫形成的农业生产方法。

3.采用降解技术,防治农膜污染

设计形成农膜使用标准与农膜污染防治规范,并制作成册,积极推广至各家各户,促进村民对于农膜污染和农膜危害的了解,严格控制农膜使用量。积极引进光降解、生物降解等农膜降解技术,降低每年农膜在土地中的残余量。

(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相比于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系统显得贫瘠而不完善,尤其是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浙江省各级政府对城市的财政投入往往高于当地农村建设投入,针对保护农村环境、防治污染的资金投入更是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监管,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1.积极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

在乡政府或重要村落设置垃圾中转站,在各个村里安装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和清扫,并定期运送至中转站,而后进行科学的焚烧或掩埋。

2.有效治理农村污水

通过改厕、改厨、改栏等方式,治理农村污水,并积极试用湿地处理等先进的污水处理方式。

3.降低工业污染

基层管理组织应制定招商投资标准和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严格工业生产过程的监管,降低工业污染。

四、结论

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是一个涉及层面较多的复杂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土壤结构、水源质量、生活状态,而且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居民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观念,将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切实纳入工作体系,制定相关规范章程,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污染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合伟.浅谈农村环境问题[J].世界家苑,2012(7).

[2]李治海.发展经济与生态效益[J].化工技术经济,200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