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一、 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

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五、 总结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人民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本质;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0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广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CZ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增添(1982—),男,广东龙川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因素。人民首创精神是指人民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状态和面貌,是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升华和展示,是一种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智慧和勇气。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勤劳勇敢、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等。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经验的凝结,是人民大众自己的理论;人民首创精神在现实上是中国精神的弘扬,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不断涌现的过程。

一、人民首创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目标是形成中国特色理论、解决中国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应该归结于其实践的本质和力量。“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P152)人民群众正是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无论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清中国具体国情,还是实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结合”,都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和首创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解释规律、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其科学特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作为人们观察和分析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其真理性来源于实践,又被实践所检验;其伟大力量在于为各国劳动人民所掌握,又在于同各国具体实践相联系。从其价值观念来看,马克思主义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作为对人民大众最有吸引力的学说,要激发科学理论的威力和活力,就应该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通过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满足人民大众需求而得以真正彰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际上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促进了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毫无疑义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科学理论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必须与客观实际相联系。人民群众之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真理性和实践力量,是因为在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意愿、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历史表明,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肯定和发挥,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就难以成功。

二、人民首创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任务和内容需要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五四时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极为突出,中国先进分子为寻求改造中国的方案,积极引进、研究发达国家的新思想、新制度、新方法。许多刊物都以革新社会为办刊宗旨,如《新青年》、《新生活》、《新生命》等宣传各种救国学说。经过反复比较和探索,一部分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意识,形成的崇尚科学、倡导民主的社会氛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土壤。

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是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面临的是中国革命问题。民主革命时期,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农民运动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P136)。人民群众的力量、智慧和意志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新民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包括农民阶级等在内的人民群众。等人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让人民成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由此,思想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总结人民实践、集中集体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把历史主体与群众路线、价值主体与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从人民创造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分,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譬如邓小平支持人民的发明创造,“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P382)。邓小平理论重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视执政党建设问题,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等;科学发展观重视国家发展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重视向实践学习、善于向人民学习。

三、人民首创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十个结合”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解决我国发展的新问题,满足人民生活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正确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和人民意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把握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刻研究国情的新发展新变化,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与时俱进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实现人民发展意愿。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发展变化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因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P248)。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是观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推进改革开放、谋划科学发展的基本维度。只有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才能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了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还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前提,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十八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我们建设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开创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局面。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才能真正地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惠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把握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推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进行“结合”。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课堂,人民群众是这个课堂上最高明的老师”〔5〕(P305),因而中国共产党要拜人民为师,不断提高执政兴国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既是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组织,又是由不同个人群体构成的社会实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特别是勇于创新、善于创造、乐于创业的精神,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素理解和过程运行。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防止认识片面性和经验局限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良性运行。

总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多来始终牢记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根据中央、省、市精神,我县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动员会上常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阐明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等等,符合中央的精神,是对我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就当前而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县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全县上下按照县委“三转三化三提高”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干部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和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利于我们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沁水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把全体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精神上来,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机关全体干部,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结合实际工作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我认为就是要围绕县委提出的“三保一推进”主题,着力在“三个转化”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要发展、为何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要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既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只有深钻细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善于对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源于实践,更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当前首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科普工作进行精心谋划,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修改,自觉转化为抓落实的思路,转化为抓落实的办法和措施。

二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办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县委的决策部署,搞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能脱离实际,空泛议论,更不能照抄照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掌握真实情况,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做出科学的决策,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要在理论的具体化上下功夫。要善于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原则把握工作方向、特点和规律,善于把县委的精神和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思路、步骤、措施,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转化为抓落实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仍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必须付诸实践,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要始终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放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抓好工作落实上。一是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雷厉风行、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状态。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干事创业。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奋力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二是要下大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科普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三是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努力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学习、强化素质,成为学以致用、用有学成的表率。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沁水贡献力量!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党的十七大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党的建设实际状况出发,提出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从20*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每批时间在半年左右。这是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在全党开展的又一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政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我校肩负着教育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重任,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如何,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办学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对此,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较为重视。多年来,我们在省供销社和教育厅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勤奋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专业设置、办学质量、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共青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但是,用高标准对照检查,特别是对照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供销社、省教育厅的要求,在一些方面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还不够强,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做得不够,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还不够强,管理水平还不够高。一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党性锻炼、党性修养不够,先进意识、宗旨意识、全局意识浅薄,责任心、事业心、协调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和不足告诫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始终密切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全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化对开展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省社党组的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实践中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戒形式主义和走过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结合省社“二次创业”工作目标和学校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认真抓好准备工作这个环节,特别要认真抓好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意见,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等工作,确保活动及时启动、顺利开展。

根据省社的实施方案,我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年10月11日—11月23日,共45天左右)。学习调研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好、学习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着重抓好思想发动、学习培训、深入调研3个环节的工作,具体开展好“五个一”活动:

1、开好一次动员部署会。在深入调研、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由校长、书记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作动员,按照中央、省委、省社党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原则和方法步骤,明确学习实践活动与前一阶段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以往开展的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共性与特点,明确学校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克服可能出现的厌倦心理和畏难情绪,增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组织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校党委结合中心学习组学习,举行一次党员和科室领导参加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学习研讨会,重点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中央、省委、省社党组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校级领导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每个党员都要认真自学,精读必读篇目。要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改革开放30年成果》和党员教育的专题电教片,声图并茂、生动地组织学习教育,使全校党员、干部、职工全面把握、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3、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团结干事、构建和谐校园等重大问题,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的建设、改革发展为主题,按照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深入到科室、教研室、班级、职工中调查研究,形成学校建设发展新思路。

4、进行一次案例分析。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认真总结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验和教训,组织开展正反案例分析,特别是要以孟连县“7.19”事件和阳宗海水体污染事件为案例,深刻反思、举一反三,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5、组织一次“科学发展观大家谈”活动。集思广益找准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办法。在《*供销合作信息》上,在我校《职教研究》上开辟专栏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20*年11月24日—2009年1月7日,共45天)。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切实把存在的问题找准。

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广泛开展“问计于民、求智于民”活动,采取拓宽渠道“群众提”、座谈走访“当面提”、问卷调查“多方求”、总结经验“对比找”等方法,进一步找准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准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召开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要召开检查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深入剖析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根源;全体党员都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要认真开展自查和互查,从执政理念、人生信仰、价值追求的高度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明确努力方向。

3、进行分析总结。在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的基础上,党员个人要认真查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观原因,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领导干部要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领导班子要重点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4、组织群众评议。

领导班子的分析报告要组织党员、职工进行评议。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思路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意见写出综合分析报告,在全校教职工中进行公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阶段:(2009年1月8日—2月28日,共50天)

整改落实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主要任务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切实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要坚持边整边改,突出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制定整改方案。领导班子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意见和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整改方案。方案中要明确整改落实目标、方式、措施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和部门的责任。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对突出的问题,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找到切入点,区分不同的问题,努力分期解决。在全校形成合力,上下联动,切实解决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3、健全保障机制。对学校出台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及时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规章,对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坚决废止和纠正。对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要调整。围绕学校综合评价、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学校安全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着力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一套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学校领导班子要对这次活动的情况,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上报省社党组,并在全校教职工中进行通报;组织测评对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满意度,将测评结果在校内公布。

三、加强组织领导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确保取得成效。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责任。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党委书记及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综合科室领导、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副组长根据分管工作为直接责任人,科室领导积极配合,做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2、领导带头。学校领导干部在此次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各环节带好头,并抓好分管各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08

一、科学技术哲学教育概述

1.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的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是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哲学认识、总结和说明。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的实践进行总结。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创新思维,以科学技术成果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性,以实现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2.科学技术哲学教育特点

科学技术哲学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渗透性,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门类,但是以科学的视角反映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哲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着交叉,但是又是独立的学科研究内容,科学技术哲学实现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融合,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自然成果,体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性概括。从学科特点上来分析,科学技术哲学起到了纽带的作用,联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实践应用,呈现出了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具体实践的统一,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3.科学技术哲学精神实质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教学体现了科学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其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内容的建构,实现对学科内容的融合。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感知能力,提升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二、高校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实践方向

1.培养具有批判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实践除了传授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所传达的更是一种学科研究的态度,科学技术哲学内容非常丰富,从思维能力上启发学生思考和总结,鼓励学生深度分析问题成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有较为客观的认知,以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性的探索精神,在不断的追问和反思的过程中,将客观社会的发展放置于科学理性的审视之下。科学技术哲学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勇于探索的精神,保持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去大胆尝试,以科学的精神来对待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2.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科学技术哲学的教育实践应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学习,注重形成独立完善的思维架构。同时在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思维认知,培养学习思考的能力。科学技术哲学实践研究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合作和交流,通过教学互动,使学生们形成个性化认知,为创新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3.培养具有严谨性和包容性的人才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也是一样,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格,透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中,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包容性的学术研究态度,对于相关学科研究都进行借鉴性的学习和吸收,对于中西方的理论研究内容都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和分析,吸收其合理的理论内核,从而实现实践的转化,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哲学思维能力,自觉面对学术研究中的挑战。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在高校教育中应该体现理论和应用的具体价值,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决心和勇气,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深入到科学技术哲学的应用中。

参考文献: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实践教学 产学研合作 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秉承传统,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构建了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加强实践教学”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教育活动必须适应人的认识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1]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获得系统的理性知识和间接经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农业科学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农业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级农业人才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不约而同的选择。各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技能”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

二、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延伸“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扩展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一)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

学校在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坚持做到“两个渗透”。第一个渗透,是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活动,把知识、技能渗透到学生身上,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农业人才。第二个渗透,是以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为桥梁,把技术和成果渗透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促进技术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得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人与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物在实践中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又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从而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

(二)坚持双赢互利,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校坚持把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本着双赢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学校现已建成“三结合”基地170多个,基地辐射的基点200多个,科技辐射的面积达到河北省总面积的80%以上。近三年来,先后有2万多人次的学生到“三结合”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和科研活动。有500人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基地开展实践和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每年有200多名的教师参加基地的工作。全校承担的国家、部、省、市级的研究课题,60%以上在基地完成,科技成果的80%在基地进行推广,技术辐射到40多个县市。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学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践环节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中心”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体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标。“两个循环”即通过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教学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完成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循环锻炼,贯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全程。“三个层次”即把实践教学划分为由低到高三个不同的实践层次,即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和综合运用层次。“四种形式”即主要通过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四种形式完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形式。优化后的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系统性,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分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科学安排实习、实训时间,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允许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和理论课教学,从而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如:植物保护专业的生产实习就根据病虫害的时间给予调整,学校的教学时间为每年的2月至7月和9月至1月,与病虫害的发生高峰(4―9月)不同步,学生们很难看到病虫害真正在田间发生和流行的动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植物保护专业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生产实习安排到第6―7学期的4―9月,实习时间延长到6个月,中间跨越暑假,使学生能够观察到作物整个的生长周期,对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通过实习更多地认识了植物病虫害,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据此制订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实施成效

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三方的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了教学、科研、生产的优质资源,造就了一支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参加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参加科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极其有利,同时通过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造就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业务素质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涌现了大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高。正是这支德才兼备,同时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通过他们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而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到三结合基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跟随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学到了老师的优秀品质,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育模式,在制度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在教育部规定的比例基础上再加5%,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生命科学类专业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30%,在学时方面保证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充分利用“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施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的横向联系,扩充了实践教学资源,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每两年一届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国家奖励6项(银奖2项,铜奖4项),省级奖励52项,竞赛成绩连续两届名列河北省高校第一。

(三)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国情,培养了学生创业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难得的“工作经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甚至参与制订教学计划,使得高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更加合理,教学内容上更加充实和新颖,更加切合实际,因此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许多同学在实习期间,因表现出色而留在实习基地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形成了学生在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学生从事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