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例6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1

一、书声琅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多种读书方式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请看《泊船瓜洲》的教学片段:

师:掌握了朗读《泊船瓜洲》的节奏后,现在请大家细心揣摩诗意,你想怎样读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放声自由读后汇报)

生:我想怀着忧愁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师:很好,你就来读读吧!

生读(略显忧伤)

师:真的好思念家乡啊!读得真棒。有同他一样感受的同学吗?请都起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部分学生齐读)

生:我想怀着愉快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因为王安石又官复原职了,他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此时他心里一定很高兴。另外,我觉得这里的“照我还”可以理解为“回到京城”。

师:见解非常独到,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佩服你。有同他一样感受吗?请都起立。好,你们也来读一读。

部分生齐读(略显欢快)

生:我想以抒情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因为江南的春天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意盎然。家乡是多么美呀!他心中充满赞美之情。

师:新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起立来读一读。

生齐读(赞叹)

通常情况下,古诗朗读的教学基调往往是统一的,而在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咏诵中读出新意,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欣赏,让学生的情感在品析文本中跌宕起伏。

二、情感激荡

诺瓦利斯说:“人的心灵,人的情感是比理性更高的东西。情感本身是人的全部生存赖以建立的基础,只有经过情感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读自语,让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熏陶。请再看《泊船瓜洲》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细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字用得生动传神?

(生自由读,同桌合作学习后开始汇报)

生1:我觉得“一”“只”这两个字用得好,说明此时王安石离家很近。

生2:我觉得“又”这个字用得好,从中我可以体会到王安石离家很久了。

生3:我觉得“何时”这个词用得好,王安石期盼还乡之情此时流露得淋漓尽致。

师:离家近、离家久、思乡切,却不能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4:王安石一心想着改革、变法,为了人民,他有家不肯还。

生5: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国计民生,他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

师:好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王安石,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崇敬吗?

生(齐声):值得。

师: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朗诵《泊船瓜洲》。

生:齐诵。(激情难抑)

师:此时,站在船上的诗人百感交集,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诉说,想想诗人想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家乡父老说些什么?

……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捕捉住了课文的“动情点”,“披文以入情”,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把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殷殷的游子心再现出来;让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学生心中。而放飞学生的想象翅膀更是神来之笔,教师充分利用古诗文字画面的“转换”“补充”“再创造”,设置情境,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象,让学生加深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三、扎实训练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润扬湿地公园;概况;保护对策;江苏扬州

扬州市润扬湿地公园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扬州、园林扬州和森林城市的一项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野营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项目。该公园地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古镇境内,南濒长江,与历史文化名城镇江隔江相望;西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大桥北接线(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距南京87.5km;东临古运河,古运河在此与长江交汇;北连江苏沿江高等级公路,距扬州市区13km。该风景区拥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湿地景观、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浓厚的历史古镇文化及最佳的扬州城市发展机遇。

1湿地公园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润扬湿地公园地处暖温带的南端,位于东经119°42′、北纬32°25′,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上明显带有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特点。年平均温度14.8℃,最低温在1月,平均温度1.1℃,最高温在7月,平均温度27.5℃。年降雨量1 000mm,雨量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目前,该公园所在的瓜洲镇镇域面积46.18km2,人口5.8万人,辖11个行政村、3个社会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36家。润扬湿地公园项目所在地为长江冲积平原,水网交错,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状,地面标高为2.4~4.2m,大部分为3.2~3.3m,系全新长江沙洲与河漫滩物质堆积并岸而成,组成物质为表层褐黄色亚黏土,上层分别为灰黄色轻亚黏土,深层夹粉砂土和夹薄层淤泥亚黏土。瓜洲镇附近的长江属长江镇扬河段,由于该河段地处江海交汇的特殊地带,受构造边界条件和潮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为长江下游河床演变最大的河段之一。春秋战国以前该处为喇叭形的古长江口,秦汉以来江面逐渐收缩,河口向东海迅速推进,江面由原来的“四十六里”缩窄至目前的状况,最宽处仅2~3km。

1.2社会经济状况

瓜洲工业历史悠久,手工业源远流长。早在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转运史刘显就在瓜洲沿河一线置厂造船,冶铜业、冶铁业、酿酒业也很有名。解放后工业发展较快,瓜洲“三铁”(铁链、铁锅、铁镰)曾经名闻全国,并在国际上荣获大奖。瓜洲镇经济实力逐年增强,目前瓜洲镇工业形成了以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为龙头的产业群;农业形成了以花木种植、观赏鱼养殖和蔬菜种植业为龙头一批生产基地;服务业以维扬美食、长江四鲜和扬州“三把刀”为主体商贸业市场繁荣,购物方便。

 

1.3林业建设情况

瓜洲集镇面貌逐年改善。近年来,累计投入近亿元实施“碧水工程”、“绿化工程”、“通达工程”,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正在形成。其湿地景观要素只有水体和逾6.67hm2花木苗圃基地。从现生长树种看,绝大多数是特别耐水湿的树种,如落雨杉、水杉、杨树和柳树等,树龄超过20年以上,也有近几年栽植的女贞、香樟等。

2保护与建设对策

2.1积极恢复内陆湿地

对公园内水系进行全面梳理、恢复湿地[1,2]。即对湿地公园内已经堵塞的河、汊及湖进行疏通,对已经种植的地块实施恢复。对原有湿地进行淤泥清理,在湿地之间开挖水沟,在水沟与道路交汇处修建涵洞,保证湿地的水系畅通。

2.2保护湿地公园内物种

公园总面积47hm2,区内的湖泊、河流等合占景区总面积的37%左右,其中湖规模较大,且具备水环境和湿地生态的优势,如湛蓝的湖泊、宽阔的水域、浩荡的芦苇带、茂密的绿化、竹林密生的湖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与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等。公园内动植物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鸟类30余种、哺乳类动物9种、两栖类动物4种、鱼类13种、甲壳类 3种、昆虫类14种;植物种类共23科61属98种。应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对于这些物种加以保护,确保其在原基础上有所增加[3]。

2.3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改造

湿地公园的森林覆盖率35%左右,林带区树木茂密、花草丰盛、异石林立,保留了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态景观。林带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针阔混交林、青冈纯林、油桐纯林成片分布,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象分明。从保持自然特色和形成统一景观出发,以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为目的,按照生态需求配植树木,形成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建设湿地生态林[4]。人工造林主要为马尾松飞播纯林、华山松、柏木等,与桃园、李园、梨园等人工水果园林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

3 玺.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平台[J].湿地科学与管理,():-.

田葆华.保护“地球之肾”——张掖倾力打造黑河国家湿地公园[J].甘肃林业,():-.

杨辉,于冰沁,何文姗,等.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河泊所;鱼课;渔户;渔业;太湖

关于我国历史时期的渔业,以往学者已有涉及,出版有几部渔业通史着作。但就内容比例来看,李士豪、屈若骞先生所着《中国渔业史》[1] 和丛子明、李挺先生主编的《中国渔业史》[2] ,篇幅为近现代者多,论及明清以前历史时期的较少。日本中村治兵卫先生的《中国渔业史研究》[3] 堪称力作,但其论述时期始于唐而终于明。中国台北吴智和先生的《明代渔户与养殖事业》是一资料翔实,论证慎密的长篇论文[4] 。近年来又有海洋渔业经济专题着作面世[5] ,但关注淡水渔业者较少,专门论及某一区域的渔业生产者相对更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水域面积广泛,淡水渔业较为兴盛。笔者此前已有几篇文章讨论了明清时期两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及安庆地区等的渔业状况[6] ,本文拟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苏松常地区渔业的地理分布进行探讨。

一 太湖渔业生产概况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境内湖泊众多,面积广阔。明"直隶苏州府知府况钟言苏松嘉湖四府之地,其湖有六,曰太湖、傍山、杨城、昆承、沙湖、尚湖,广袤凡三千余里……"[7] 。太湖地区的渔业生产规模颇为可观,渔业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明人沈周有诗云:"吴江本泽国,渔户小成村。枫叶红秋屋,芦花白夜门。都无三姓住,漫可十家存。熟酒呼儿女,分鱼喧弟昆。不忧风雨横,惟惮水衡烦。鸥趂撑舟尾,蟹行穿屋根。怡然乐生聚,业外复何言。"[8] 诗文描写了太湖边上湖州府吴江县境美丽、恬淡的水乡渔村风光。

太湖!上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类渔船,渔民"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9] 。滨湖船户"以舟楫为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又能泅水"[10] 。该区域有众多专门从事渔业生产或相关行业的渔民船户人口,如太湖中有余山,一名徐侯山,岛上有"居民二百余家,无田,以舟辑为业,熟行湖湘";有漫山,"在长沙山西北三十里,居民百余家,以造篷为业"[11] 。

渔民以船为家,渔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工具,四时放棹于五湖风浪、浩渺烟波之中。渔船有各种各样的形制和规模,有诗人多所吟咏的一叶扁舟或瓜皮小艇,也有形制巨大的六桅罛船。有的适宜于风平浪静时寒江垂钓,有的能在风浪大作时牵网作业。有的专放鱼鸭捕捉,有的专用声光诱捕。以下略举罛船、舴艋、哇船等几例说明。

罛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其形制不知从何时始,太湖中的罛船形身长八丈四五尺,面梁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间立三幅大桅,一幅高五丈、另二幅高四丈五尺,船头一幅桅,高约三丈,船梢二幅桅,各高二丈许。同上书卷11《集诗二》有《罛船竹枝词》云:"村外村连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罛船万斛宽。"如欲制造罛船,必先择定时辰八字以祈吉利平安。太湖地区制造罛船的地点有胥口之下场湾、西山之东村、五龙桥之蠡墅、光福之铜坑四处,编织篛篷、打造颤缆的地点则在冲山。罛船既不能傍岸,也不能入港,篙橹无法撑摇,专门候湖上暴风之时行船。又有《罛船竹枝词》云:"具区万顷汇三州,点点青螺水上浮。到得石尤风四面,罛船打鼓击中流。""当夫白浪涛天、奔涛如驶之时,商民船只不敢行而罛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若风恬浪静、行舟利涉,罛船则帖伏不能动"。太湖罛船常在西北水深之处作业,东南水域因水深太浅则不至。其住泊没有一定的处所,风浪止时则下锚于湖中,三幅大桅常竖而不眠。太湖罛船分属于苏州、常州二府各县,清同治年间辖属于苏州府者有四十八只,属常州府者有五十二只。罛船有前、中、后舱,后舱可种菜,前舱则可延师教读;船尾系有三板小船,出入鱼市鬻鱼可乘以往返,与普通渔船迥然相别[12] 。

除形制巨大的罛船以外,还有各种各样大小不等、用途各异的渔船。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转引《南浔志》云,有"渔舟曰舴艋,船尾系木,着水能当一人。船任棹不横,俗呼为神仙浆"。同上书转引《双林志》云,"畜鸬鹚以取鱼者曰水鸭船"。水鸭船一般"长一丈四五尺,狭小灵便"[13] 。水鸭船又名哇船,"得鱼后不能吞咽,待其上船以手哇之;但所得之鱼恶臭,鱼味为最下"[14] 。还有利用鱼类的趋光性诱捕的专用船,名跳白船,或称白划船。其法将小船"粉垩其板,月中行湖中以诱鱼"[15] ;或者"照夜火以引鱼自跃"[16] 。除捕鱼船以外,还有捕捉其它水产之专用船,如"捉螺蚬者曰扒螺蛳船"[17] 。

一般来说,太湖流域大规模的渔业生产采取集资合股的集体捕捞生产方式。罛船形制已如前述,可知非有雄厚资产的大户渔人不能制办,一般贫穷渔家肯定不敢奢望。有《罛船竹枝词》云,"櫂郎野饭饱青菰,自唱吴歈入太湖。但得罛船为赘婿,千金不羡陆家姑"[18] ;意谓如能入赘于罛船渔家做女婿,也不羡慕有千金赔嫁之陆家女儿;可见太湖罛船渔家大户家底之丰裕。即便如此,罛船在捕鱼作业时仍要联接四船为一带,两船在前牵大绳驱石引导,两船在后面牵网相随[19] 。由此可见,就其生产形态而言,也是采取集体合作捕捞的形式,生产规模十分浩大。

本文所指的苏松常地区包括明代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地域。清代又将原为苏州府所管辖的太仓州分出,与其属同一级政区,辖有宝山、嘉定、崇明三县。本文的论述框架以明制为准,以下分府论述:

二 苏州府

明初设有二个河泊所[20] ,分别辖属于长洲县及崇明县。长洲县河泊所在石家汇南,洪武十年(1377)罢革后,移常熟沙头河泊所又置,建于葑门外华家桥西,辖属于本府,仍名沙头河泊所。崇明县河泊所在县东瀛洲巷[21] 。隆庆《长洲县志》卷5载沙头河泊所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裁革,但万历《大明会典》卷36《渔课》载该二所均于嘉靖四十年裁革。

明代苏州府的渔业经济具有一定规模,弘治年间常熟一县每年征收翎毛便达10万根,折纳课钞达400锭[22] 。万历年间苏州全府岁收黄麻15626斤、白麻11559斤、鱼线胶618斤、桐油190斤、翎毛213588根,以上各项共折征银769两,有闰月年份并不加征[23] 。

明代苏州府境专门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人口众多,如嘉靖年间吴江县有"鱼甲(俗呼鱼头目)三十三人,辖鱼、船户二千四百六十二"[24] 。一县之境,鱼户、船户即多达2500来户,以每户平均五口人计,共约有12500名渔民人口。由此可以大体推知,全苏州府地区渔民人口数量之多。

吴俗向来善渔,因为这里的民人生长江湖,故十分熟悉水族之性,捕鱼之具尤为多种多样。唐代陆龟蒙、皮日休咏有渔具诗,诗中详细描述了各类渔具渔法,有网捕、钓取等各种方式。时至明代,渔具渔法更为丰富多彩。按照鱼类在水中生活所居的不同水域层面,太湖渔人在湖中打鱼有三种网。安放在最下层水域的网名为"铁脚鱼",用以捕捞活动在水体底层的鱼类;中层水域为大丝网,上层水域则为浮网。在这三种渔网的围捕下,可谓"截鱼无遗"。渔人甚至不惜采用药鱼等有害渔具渔法,方春之至,待"鱼游食则药之,令尽浮"。在溪浦、港渎、芦苇之间等不同水体中,渔具渔法各异,"其在溪浦者为箪,港渎为罾,芦苇之间者为义"。有时候,将数舟串连起来,"发其匿而得之";又有"薪而招之者为芜",即在水中积柴薪为荫以引诱鱼类集于其下;各种方法"皆穷极巧妙,以与鱼遇"。渔舟在水中行进的方式,或方行、或反行、或前后船相尾

接。用以贮藏渔获物的器具也多种多样,有笱、筒、筌之类。鱼市上渔人卖鱼,必击鼓为号以招揽顾客,"其卖者旧以鱼斗数鱼,以二斤半为一斗",至明正德间"不复击鼓用斗"。[25]

苏州府所产鱼类品种丰富,既有淡水鱼类,如鲈鱼、银鱼等;又有海洋鱼类,如大黄鱼。有些鱼类既有淡水品种,又有海水品种,如鲚鱼,有出太湖者,"一名刀鱼,俗呼为刀鲚,又名湖鲚,别于江产也";而"出常熟海道者尤大"。鲜鱼之外,鱼类加工产品也十分丰富。如四、五月间取海中所产鲚鱼之子晒干,名"螳螂子";小鲚鱼及银鱼"鱐之可致远",意即可以远销他郡;海上八月间又产一种石首鱼,谓之"回石首",其腹中鱼鳔可作胶,谓之"大胶",唐人张彦远云"吴中鳔胶,采章之用"[26] 。

太仓州宝山地区地滨江海,鱼类较他处为饶富,品种繁多,介壳类等海产也相当丰富。但境内渔户大多十分贫苦,缺乏大型渔船及设施完备的渔具。渔民大都依恃一叶扁舟,操作生息于其中,可谓简陋之极。渔船有滚钩船、刺网船、挑船、白划船、水鸦船等,网法有囊网、插网、牵网、撒网、拖网、淌网、手操网、鱼罩、虾笼、蟹簖等多种。渔获物如不采取保鲜措施或进行加工则很容易腐败,因此要进行加工贮藏。鱼类贮藏之法通常用冰藏、盐藏、干制、罐诘四种。[27]

除天然捕捞业之外,淡水养殖业也颇盛行,"鱼秧,细如针缕,蓄之池,三年可食,在乡以此贩鬻"[28] 。其地有专门贩运鱼苗的"鱼秧船",鱼苗主要出产于江西九江,称作"鱼秧"。每年春天以舟船"由苏常出长江往返,谓之鱼秧船"。由于鱼苗在运输途中易缺氧而窒息死亡,故鱼秧船行驶的速度很快,关隘都不能阻止延滞其运输时间,此事由"苏抚示饬在案",可见其时官方对淡水养殖业的重视程度。[29]

三 松江府

明初设有黄渡河泊所一所辖属于本府,洪武初年创建,其办公官署在苏州府嘉定县二十都,管辖嘉定、昆山、华亭、上海等县地的渔户[30] 。万历《大明会典》卷36《鱼课》载该河泊所于嘉靖初年裁革,但正德《松江府志》与《明实录》均记载为弘治三年(1450)在知府的奏请下裁革,其岁征鱼课均于秋粮项下带征,系苏州辖境者并入沙头河泊所管征[31] 。

早在元代,该地区就有河泊渔课之征,但课额较少,相对于商税、酒醋等课来说微不足道。元至元年间岁办课钞共5443锭23两,其中酒醋课4357锭29两、税课1024锭48两、河泊课60锭45两[32] 。时至明代,鱼课征收额明显增加,鱼课占总课税的比重也大为上升。永乐年间松江府共征鱼课钞19053锭,占课钞总额85432锭的20%以上。其后,鱼课课额基本未变,但鱼课百分比则持续下降,这是因为松江府沿海地区商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税课额激增之故。各项课额及前后变迁详见表1。

表1 明代松江府税课征收额   单位:锭

商税钞及其它

鱼课钞

合计

鱼课百分比

永乐15年

66379

19053

85432

22.3

天顺至成化8年

99852

18059

117911

15.3

弘治元年至18年

57082

6713

63795

10.5

资料来源:正德《松江府志》卷8《田赋下》、崇祯《松江府志》卷15《税课》。

说明:1、鱼课钞包括黄渡河泊所所征额及华亭县税课局带办额。

2、弘治元年至18年的税课中除征收课钞外尚有铜钱之征,故课钞总额明显大大低于前两个阶段。征收铜钱总额为637950文,其中鱼课为67130文,亦占总额的10.5%;其中课钞5526定、铜钱55265文为已裁革黄渡河泊所之旧额。

除户部项下的课钞之征外,尚有工部项下的麻胶翎毛等课。万历年间松江府岁征黄麻900斤、白麻475斤、鱼线胶27斤、桐油191斤、翎毛8608根,以上各项共折银46两,闰年并不加征[33] 。时至明代后期,原征钞的户部项下之课也折征银两。明末崇祯年间岁征鱼课该银557两,都由华亭、上海、青浦三县所辖河港得利人户缴纳,由塘长催征办解。其中前此银57两抵北京工部项下麻铁折价银及脚解银,其余银500两抵充织造。后因停办织造,其银贮库中听候解送[34] 。清代以后,其鱼课课额仍保持原数。三县中以华亭县所征最高,达324.33两,青浦、上海二县都只征100多两。但后来松江府之附郭县分为华亭、娄县二县,其鱼课也分由二县征收。各县所征之数详见表2。

表2 清代松江府各县岁征鱼课 单位:两

华亭

娄县

上海

青浦

合计

解部银

14.89

18.34

10.41

13.47

57.11

存留银

130.48

160.62

91.25

118.04

500.39

合计

145.37

178.96

101.66

131.51

557.50

百分比(%)

26.08

32.10

18.23

23.59

100.00

资料来源:嘉庆《松江府志》卷28《田赋志·杂税》。

至清末光绪年间,其课额仍保持原数,渔课、门摊、课钞、匠班等各款"俱载在全书,常年并无增减"[35] 。县志所载课额也基本于上述府志所载相同。

松江鲈鱼是四大名贵淡水鱼类之一,宋人杨万里有诗赞云:"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36]

川沙境内的渔业"向分内河及外海两种"。内河渔业,除畜养鸬鹚(俗名摸鱼翁)捕鱼外,渔具均用坐罾及丝网,而且有以船为家,常年以此为业者。渔民所获之鱼,种类不一,多由鲜鱼商贩运到上海销售,"数十年来习以为常"。外海渔业则大不一样,设网地点之远近,年年有不同;渔汛期一般以阴历正月起,至五月为止。清时期,境内的东海捕鱼帆船(又名舢舨)共三十六艘,每艘年纳课银二十圆,缴于厅署解省。捕渔时间在立春后,称为小熟,以河豚为大宗;清明后,以黄鱼、海鳗鲡(俗称海龙)等为大宗。海禁大开以后,渔业日下,捕鱼帆船陆续减少。其原因是汽船络绎不绝,川沙境内领海为往来吴淞的必由航路;因此捕鱼区域不得不渐向远洋转移。况且自开电政交通以后,沿海的原渔船舢舨都负有保护水线的责任,由有关公司按时间发给定量的赏银。由此可见,原渔户的职业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已随之转化。[37]

四 常州府

常州地区有西滆湖,又名沙子湖,东西广三十五里、南北广百里,分别辖属于武进、宜兴二县,在宜兴县西北四十里,西面通溧阳、金坛二县,东面则由黄土河下分水墩之西经孟泾入塞溪以达西氿。明洪武建元之前的甲辰年(1364)就 已创设了设西滆沙子湖河泊所,隶属于本府,其公署在府城东门内[38] 。洪武初年该河泊所鱼课钞尚只占课钞总额的极少数,但永乐年间至成化年间鱼课居总课税的比重大为上升,约为15%(详见表3)。

表3 常州府洪武至成化年间岁收课程及鱼课百分比

洪武十年(1377)

永乐十年(1412)

成化十八年(1482)

货币种类

钞(文)

钞(锭)

钞(锭)

铜钱(文)

商税鱼课酒醋钞总额

76470171

82792

54468

544687

西滆沙子湖所鱼课钞

2295974

12233

6996

69964

鱼课百分比(%)

3

15

13

13

资料来源:成化《重修毗陵志》卷7《食货·课程》。

成化年间岁收鱼课钞中出办存留腌造子鲚鱼10000斤,故春夏二季除去课钞1200锭、铜钱12000文。除户部项下的课钞之征外,工部项下每年还征收翎毛10万根,其中武进县3万根、无锡县3万根、宜兴县4万根[39] 。这基本上代表了常州府武进、无锡、宜兴三县的渔业分布,三县均有一定数量专门从事渔业的渔户。因为武进县境辖有面积较为宽广的滆湖,而无锡、宜兴二县辖有部分太湖水域,因此三县的渔业规模相差不多。

常州府仅西滆沙子湖河泊所一所,但所收鱼课额颇为可观,该河泊所至万历中期仍存。万历年间常州府缴工部项下岁征鱼课有黄麻16406斤、白麻773斤、鱼线胶286斤、翎毛91424根,以上各项共折银418两,闰年并不加征[40] 。如与上述三县岁征翎毛比例相一致的话,则武进、无锡二县各约征课银125两有余,宜兴县约征课银167有余。

时至清代,常州府仍有鱼课之征,但课额较明代后期已大为减少,网户(渔户)大量逃亡,多数渔课成为无征之额。如清康熙年间有"包补逃亡网户解京银239两",由其它课税抵给此项[41] 。清乾隆年间武进县岁征渔课银23两,闰年加征银1.7两,均系渔户所完纳的渔舟、渔罾税粮银[42] ,较明末约减少100两,所征仅为原数之零头,只及其五分之一。

五 横向比较

明代初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共设有36个河泊所,其中以杭州、嘉兴、湖州、扬州四府为最多,分别为6-7所;其次为应天、苏州二府,分别为3-4所;再次为镇江、松江、常州三府,各只设一所。苏松常三府共只5所,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泊所总数的比例很小,但杭州、嘉兴、湖州三府所设之河泊所均较早裁革。其它各府之河泊所则多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裁革,至万历十五年(1587)剩下4所,其中即有常州府的西滆沙子湖所,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最后裁革。详见表4。

表4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府州所辖河泊所裁革过程

|明初总数|年代不明|1450-1499|1500-1549|1550-1559|1560-1569|1570-1579|1588-1683|裁革总计

应天府|4||||||-2|-2|-4

镇江府|1||||||-1||

扬州府|6|-1||-3|-1|||-1|-6

苏州府|3|-1*|||-1|-1|||-3

松江府|1||-1||||||-1

常州府|1|||||||-1|-1

杭州府|7|-5||-1||-1|||-7

嘉兴府|6|-5||-1|||||

湖州府|7|-6|-1||||||-7

总 计|36|-18|-2|-5|-2|-2|-3|-4|-36

说明:"-"即表示裁革,年代不明一列包括万历《大明会典》卷36所载"久革"者及见于各方志记载但未知其确切裁革年代者(均裁革较早)。*:苏州府之一所于设置后不久的洪武十年即已裁革。

从明万历年间南直隶应天、镇江、扬州、苏州、松江、常州六府岁缴工部项下鱼课课额来看,苏州府仅次于扬州府,约770两,占六府总数的近23%。常州府又次之,约占15%不到。苏松常三府合计36%,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有余(详见表5)。

表5 明万历年间南直隶应天等六府岁缴工部项下鱼课 折银单位:两

|黄麻无闰|闰加|白麻无闰|闰加|鱼线胶无闰|闰加|翎毛无闰|闰加|折银总计|百分比

应天府|10759|301|8319|247|439|12|124006|3934|581|17.1

镇江府|3229|632|||83|12|20887|933|172|5.1

扬州府|26587|1903|20038|1600|835|50|256521|16009|1404|41.4

苏州府|15626||11559||618||213588||769|22.7

松江府|900||475||27||8608||46|1.4

常州府|16406||773||286||91424||418|12.3

合计|73507|2836|41164|1847|2288|74|715034|20876|3390|100.0

资料来源: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说明:1。折银总计数均为无闰年所征各项,应天府闰年加征15.7两,镇江府闰年加征13.8两,扬州府闰年加征103.5两,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并无加征之数。

2.扬州府有桐油88斤,苏州府有桐油190斤,松江府有桐油191斤,遇闰均不加征。

3.扬州府又有熟铁1266斤,闰年不加征。

(黄麻、白麻、鱼线胶以斤为单位,翎毛以根为单位)

松江府之所以课额最少,比例最小,可能因为前述鱼课银大部分抵充织造而仅极少数上缴工部的缘故,并不说明其渔业规模极小。

注释

[1] 李士豪、屈若骞着:《中国渔业史》,商务印书馆,1937。

[2] 丛子明、李挺主编:《中国渔业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 〔日〕中村治兵卫:《中国渔业史研究》,日本,刀水书房,1995。

[4] 吴智和:《明代渔户与养殖事业》,《明史研究专刊》,1979,2期。

[5]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6] 尹玲玲:《明代洞庭湖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农史》,2000,1期;《明代江西鄱阳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2期;《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渔业经济》,《安徽史学》2001,4期;《明代杭嘉湖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农史》,2002,2期。

[7] 《明宣宗实录》卷95,第2151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下同。

[8] (明)沈周:《石田诗选》卷2《渔村》。载《四库全书》1249册572页。

[9] (清)金玉相:《太湖备考》卷16《杂记》。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下同。

[10] 《太湖备考》卷6《风俗》。

[11] 《太湖备考》卷5《湖中山》。

[12] 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

[13]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

[14] 嘉庆焦循:《扬州北湖小志》卷1《叙渔第五》。

[15] 嘉庆焦循:《扬州北湖小志》卷1《叙渔第五》。

[16] 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

[17] 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

[18] 《太湖备考》卷11《集诗二·罛船竹枝词》。

[19] 《太湖备考》卷16《杂记》。

[20] 河泊所是明代所设的一种渔业管理及渔税征收机构,详见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1期。

[21] 正德《姑苏志》卷21《官署上》、隆庆《长洲县志》卷5、万历《大明会典》卷36《鱼课》。

[22] 弘治《常熟县志》卷3。

[23] 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24] 嘉靖《吴江县志》卷10《杂役》。

[25] 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

[26] 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

[27]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

[28] 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

[29] 民国《吴县志》卷51《物产二》。

[30] 正德《松江府志》卷11《官署上》。

[31] 正德《松江府志》卷11《官署上》、《明孝宗实录》卷68,第1298页。

[32] 崇祯《松江府志》卷15《税课》。

[33] 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34] 崇祯《松江府志》卷9《赋额中·渔课》。

[35] 光绪《清浦县志》卷8《田赋下·杂税》。

[36] 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

[37] 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渔业及林业》。

[38]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6《官寺》。

[39]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7《食货·课程》。

[40] 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4

多媒体 语文 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19-01

古诗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能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提高古诗教学的学习效果。

1巧用电教媒体,激趣感知

古诗,由于它反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久远,学生比较难懂,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古诗更加没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我校一位教师在进行《鹅》这首古诗教学时是这样尝试的,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目之能见,耳之能闻”的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古诗配画的录像: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勃子,并伴有鹅叫的声音效果,只见大白鹅悠闲地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听到流水的“哗哗”声。学生看到投影屏幕上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古典音乐的演奏,以及名家的朗颂,顿觉赏心悦目,兴趣徒增。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出乎意料的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竟能说出观察到的景物。由此看来,借助媒体辅助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画面的美,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古典音乐的韵律美。这种运用音乐、美术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

2 巧用电教媒体,突破难点

电教手段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泊船瓜洲》诗的前三行点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这里出现了几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印象模糊,难以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下图,学生观察。诗中提及的三处地名一目了然,从示意图上知道,瓜洲与钟山路途遥远。图文对照,并通过朗读,查阅多媒体提供的作者“背景”,从诗人一连使用的两个表示数量的词“一水间”“数重山”和一个“只”字,便不难明白:浪迹江湖的游子,思乡心切,此时,作者身处瓜洲,浩浩长江,钟山重重,但诗人却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离故乡很近,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情。简单的示意图,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了,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的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勾了出来。

3巧用媒体,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潜移默化的多种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可入选教材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也只不过是20多首古诗。因此,我们在学生学完教材中古诗的基础上适当给予一些补充、延伸,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课后作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渠道。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这样的作业:如学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二首诗,借助浏览功能,引导扩展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理解: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真正使学生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特点,完成能力的迁移。

再如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后,设计练习:1、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2、搜集杜甫的诗,并选择一首喜欢的理解后背诵下来。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5

一、配乐吟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词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是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赏析后明白作者的观察点在草堂,首句写屋外近景,平视黄鹂绿柳。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写天上的景物,仰望鹭上青天。第三句远眺西岭千年积雪。末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然后深钻,明确各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高潮。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四、扩展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像,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小学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高度精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外,还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地理位置或风土人情等。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很远,他们不可能理解古时的许多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环境,介绍当时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易于明白诗中的方位,诗意自然易被学生理解。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6

一、尴尬的“情境”

前不久,一位教师执教《泊船瓜洲》这首诗。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诗人泊船瓜洲,远望自己的家乡钟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诗人可爱的孩子在家中做些什么?诗人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又在做些什么?

(深情的音乐声中,学生各抒己见。)

生1:春天的景色真美呀!可是诗人那可爱的孩子却无心欣赏美景。他站在家门口,望着父亲远行的方向,眼巴巴地盼着父亲快快回家。

生2:诗人那可怜的孩子正在家里,哭着问妈妈:“妈妈,我想爸爸,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

生3:诗人那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站在院子里,眼望那一轮月亮,说道:“月亮呀,我的孩子已好久没有回家了,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生4:我觉得年迈的老母亲虽然对儿子牵肠挂肚,但却什么也不会说,只是在心中默默祝福:“孩子,在外面要注意身体,娘很好,不要牵挂。”

……

孩子们淋漓尽致的表达会让人啧啧称赞,但细细思之,却会发现这其实是课堂上的“穿帮”现象。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作于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的母亲死于嘉佑八年(1063年)。写这首诗时,诗人的母亲已去世十多年。梁启超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说道:“荆公子,曰雱。雱为荆公次子,长子早夭,荆公并无他子。”王雱生于1044年,卒于1076年。写这首诗时,王雱已然三十多岁,又怎么会在家哭泣思父?

如同基因的错误和突变会推动物种进化一样,与胶片伴随始终的“穿帮”现象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如果能够积极反思和总结课堂上的“穿帮”,就可以避免今后类似现象的发生,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处理方法,有所悟,有所醒,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学生的成长造成“误导”,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二、糟糕的“生成”

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学到“九寨沟的珍稀动物”这段时,竟有意外的收获。

生:老师,我发现书上的标点用错了!九寨沟那么多珍稀动物,书上只写了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这四种动物,我觉得应该用省略号,可是书上却用了句号。

师:同学们,大家想想:在九寨沟还会有哪些动物呢?

(学生纷纷发言。)

生1:或许我们还会看到体态笨重的大象。它在森林里悠然自得地散步,还不时地拍打着蒲扇似的大耳朵,真可爱。

生2:也许,我们运气好会看到一只神气的大犀牛。你看它在树林里耀武扬威地闯来闯去,眼睛斜视着,一点也不把其他动物放在眼里。

……

只要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课堂又出现了“穿帮”:学生让大象、犀牛强行在九寨沟安了家,教师却没能及时指出。学生的回答不是“意外的精彩”,而是糟糕的“生成”。

面对这样的“穿帮”,如果采用“回避”“转移”的方法,就会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黯淡无光。因此,教师要学会“转身”,学会“抛球”,把球传给学生。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需要用智慧求解的方程式,是教师必须用心诠释的必答题。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警惕教学过程中虚假或错误的信息。盲目遵从或不置可否,暴露了为师者的底气不足,学生将获得不可靠的知识,形成错误的概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充电,才能做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唯其如此,才能让教育无悔,让精彩继续。

三、虚假的“自由”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介绍了杂草对小稻秧生长的危害,喷洒除草剂对小稻秧的保护作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分角色读课文。

(小稻秧、喷雾器大夫等角色都被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选去了,偏偏杂草的角色没人愿意认领。)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读?

(仍没人响应,还有几个男生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

师:(指名语文课代表)杂草虽然是个反面角色,但也需要有人来读呀,就你做杂草吧!

学生一片哄笑,语文课代表无可奈何地充当了杂草这一角色。

课堂中,真实的声音才是最美的声音,平等的对话才是最好的对话。以上案例中,教师表面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给予其选择的机会,但实际上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课堂上之所以造成这种“穿帮”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到“目中有人”,而是在生搬硬套执行自己预设的教案。

面对“穿帮”,教师要及时补救,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换个角度想一想,就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减少因“穿帮”而造成的损失。反思这个教学片段,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不仅要促进学习、学会倾听,还要参与学习。如果学生不想读,教师完全可以以身作则,自己做一回“杂草”。

课堂上的对话应该充满真诚,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不是一种声音的“独白”,更不是全班学生的“众口一词”;应是由不同思想和观点碰撞的“交响”,这样的对话才会唱响学生发展的“同一首歌”。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经常会使出浑身解数,利用新招新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错误地把一些“谎言”也看作是“巧妙”的教学设计,导致课堂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穿帮”现象。

静思默想,在“谎言”揭穿后,我们在学生心中又播种下什么?你留给学生的又将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善意”的情境设计。问题就出在这“设计”上,没有把课堂当做真正的生活去看待。从本质上讲,这是因为“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存在。因此,我们在追求激情引趣的同时,所采用的方法一定要准确、恰当,否则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