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诗意范例6篇

泊船瓜洲的诗意范文1

2、【教学目的】《泊船瓜洲》的教案设计。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4、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5、【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6、【教具】课件、录音。

7、【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8、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北宋诗人王安石)

9、简介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

10、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11、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点学生说说诗题的意思。)

12、初读古诗,把握主旨。

13、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怎样一首诗呢?读古诗三遍,注意读音。

14、指名读诗,互相正音:注:“间”应读“jiàn”。

15、正音后齐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想回家的这一念头:(“还”字;点明:“还”字就是回家的意思。)

16、小组学习,扣住“还”字,披文入情,理解诗意。 (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并作必要的讲解。)

泊船瓜洲的诗意范文2

一、异中求同

1.这三首诗词都是写游子思乡之情,采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乡愁诗。诗中写春天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遥望对岸的京口,与自己居住的钟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我何时才能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返回家乡呢?情由景生,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

张籍的《秋思》,选取秋风萧瑟,客居思乡,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这一富有内涵的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片断,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这首诗以寻常题材写出新意,历来为人称道。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写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夜晚宿营在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眼前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让自己留恋家园之情油然而生。边塞苦寒,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更加深了自己眷恋故乡之情。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

2.诗中的“我”(即抒情主人公)相同。

诗中的“我”,都是所描写情景的亲历者。

二、同中求异

1.从诗(词)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来对比。

三首诗词都表达了诗(词)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沉感慨,但具体的遭际却不相同。

北宋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已是55岁的老人,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拜相,他两次请辞而未获准,因而赴任的心情是勉强的、违心的。在这种际遇之下,《泊船瓜洲》也难免流露出忧郁、伤感之情,也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

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为官由韩愈多次推荐,诗歌创作受白居易影响,乐府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秋思》是他离开家乡客居洛阳时写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抒写了自己客居他乡只能写家书时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清代纳兰性德出身于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官宦之家,为康熙皇帝重用,随皇上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参与重要战略侦察,并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屡受恩赏,是令朝野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康熙二十年,他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了《长相思》,全词于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抒发了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

由于诗(词)人经历不同,所以虽然写的都是思乡之作,但感受同中有异。这是理解诗(词)和求“异”的重要依据。

2.从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来体会。

《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虽然都是以创设的意境来衬托“我”的思乡心情,但描写的景象各不相同。《泊船瓜洲》和《长相思》虽然描绘的都是自然界的景象,但前者是南方江边寂静的月夜,后者则是风雪交加的北国夜晚。而《秋思》写的则是在肃杀的秋风中“我”在客居的寓所写家书的情景。

再者,诗(词)人表达思乡情感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泊船瓜洲》以地点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观察)点。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这次为官的无奈和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离开这险象环生、是是非非的官场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诗人望着这既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于是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可以说,诗中所表现的思乡情结,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因素。

见秋风起乡思,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张籍却不落俗套,不写那种悲苦的秋愁感,却一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写自己客居洛阳,秋风起时思乡心切,想写封家书,但提起笔来觉得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废寝忘食、挑灯写家书,而是通过信写好了,发现似乎还有话没说,送信的人来了,又把信打开来补充这一平凡的心态,抒写内心深处的情思,因而更贴近生活,也更震撼人心。“意万重”、“说不尽”这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又开封”这情不自禁的动作,清晰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泊船瓜洲的诗意范文3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心归何处

在《诗经・卫风・淇奥》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的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做人,需要这样的切磋琢磨,做文不也是如此吗?否则,怎么会有“三句两年得,一吟泪双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境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间“绿”字的用法,可谓妙绝。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关于诗歌炼字的佳话。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只隔”“数重山”从空间上极言两地距离很近。再来看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世人都说“绿”字用得好,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然而,诗中的“又”字,也值得细细品味。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可是诗人却身归何处呢?

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如果我们联系王安石“变法”失败,就能体会出别样的情怀。京口和瓜洲之间,不过横着一条江的距离,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江南的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岸的故乡呢?

诗的第一、二两句,从空间上落笔,写回乡的路并不遥远,而第三句则是从时间上落笔,写出心灵的一种阻隔。在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之后,诗人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和深思。

人生看遍,心归何处?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寄情山水间

一首诗,就是一段人生。《元日》,表达了诗人弃旧图新,致力于改革的豪迈之情。《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几番变法失败后,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到了晚年,王安石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北宋诗人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这里的荆公,就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诗的前两句,赞美了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江南地湿,又值初夏多雨之季,青苔便会肆意而生。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了,不正表明经常打扫,使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诗的后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家周围的环境。你瞧!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泊船瓜洲的诗意范文4

一、根据内容营造教学的艺术环境

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古诗,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并不是每首古诗都有趣。要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每节课的起始阶段要巧设导语,运用美妙和谐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情感。然后再选择新颖灵活的教法,抓住学生在一堂课前15分钟注意力高度集中、精力充沛的最佳时机,可一边指导学生学习诗的内容,一边指导学生根据诗意创作图画。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板演画面情形,其效果会更明显,尤其在一、二年级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效果会更佳、更有效。这样的教学,不但给学生传授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原则。

二、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创设情境

古诗结构严谨,用词准确、精炼,思想性强,内涵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诗的意境,揣摩作者心理,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让学生想象:诗人泊船瓜洲的这一夜晚,皓月当空,作者看到江边的小草已绿,想到时间已过去了一年,而不能回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贴近了,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人那种“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情怀。

三、通过加强诵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诗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加强诵读训练,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咀嚼,也能体会到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能体会到田园诗中的和谐、宁静,也能体会到山水诗的壮观、秀美,更能读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泊船瓜洲”一诗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在“绿”字上做重音,并引导学生对全诗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将“绿”字,逐一替换成为“来”“入”以及“满”等字,并再次引导学生,让他们对更换“绿”字之后的诗文再次进行大声朗读,以促使学生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绿”字的深层含义,从而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诗人为什么要将“绿”字用在本诗中,而并不是采用其他的文字,来代替这个“绿”字在全诗中的地位,进而让学生在整个思考与摸索过程中,逐步体味到“绿”字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即:它不仅将“春风吹绿江南岸”的优美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把春回大地,自然界一片复苏的美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让诗文情境再现

泊船瓜洲的诗意范文5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共编排了四道例题,其编排意图如下: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还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也就是例1~例3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学过的。陌生的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例4的内容),这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飞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而,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简易方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不少人眼里,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和深奥的,他们觉得数学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公式、冰冷的符号和复杂的图形。数学课堂“文化意味”的缺失,使得学生越来越厌恶数学、冷漠数学。如何构建人文数学课堂,“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也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待关注的问题。笔者以曾经执教过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加强学科整合体现文化味

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中提出:“各类课程的实施要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可见,新课程要改变学科本位,走向了综合。学科间要加强整合,将数学与语文、外语、品德、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从学科联系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作为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1.与语文学科整合。

【片段一:】

师: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你们会背吧!

课件出示《泊船瓜洲》,全班吟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读,那么,从这首诗中你发现数学问题了吗?

(生可能会说“一”、“数”)

师:这里的“一水”指的是什么? (特指长江,一条长江把京口和瓜洲两地隔开了。)

师:“数重山”指的是几座山,能确定吗?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里的“一水”指的就是一条长江,用数字“1”表示;“钟山只隔数重山”里的“数重山”是个不确定的数,可能是3座、4座、7座……但又有一定的范围。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想个办法,用数学的方式、数学符号精练地表示那“数重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之所以想到从古诗引入,原因有三: 一是“数学如诗”,古诗与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共通之处,就是两者都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一种简洁美;二是在数学课上吟诵古诗,对孩子而言是特别新鲜有趣的;三是古诗中的数字多虚指,其中的数字大多不是确切的。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

而用字母表示的数大多是有范围的、不确定的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孩子耳熟能详的古诗,学生均知道诗意。“钟山只隔数重山”里的“数重山”具有不确定性,又有一定的范围,使学生感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不确定的数比较方便。同时课前吟诵古诗,也为本节课定了一个基调――体现诗意的数学课堂,力图突出文理交融。

2.与科学学科整合。

【片段二:】

(多媒体播放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景)

师:宇航员在月球上为什么跳着走呢?

学生自由回答后,课件出示解释:因为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 因此在月球上稍稍用脚一蹬人便可以离地较高距离,呈现跳跃姿势,这是最符合人类在月球上行走的姿势,也是最自然而然的姿势。

随后引出教材例题4(2):“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的6倍”,让学生尝试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

【片段三:】

教学完例4后出示:成年男子教师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身高用厘米数,体重用千克数)。

标准体重=身高-105

成年女子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身高用厘米数,体重用千克数)。

标准体重=身高-110

师:能用含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出成年男子、女子的标准体重公式吗?(学生独立完成)

师:老师的身高是158厘米,请你们选择相应计算方法算出老师的标准体重。

随后再报出自己的体重,请学生比较、判断,教师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有何建议。并布置学生课后回家了解自己父母的身高与体重。选择相应的公式算出标准体重的千克数,再和父母实际体重作一比较,看父母体重是否合适,是偏胖还是偏瘦。

数学教材中蕴含有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普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二、凭借数学史料体现文化味

现行的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辅的材料,如史料、数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史料类的材料有机地运用起来,凭借这些史料感受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数学给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同时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数学家的聪明智慧与非凡成就产生钦佩之情,并从中学习数学家的追求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动力。

【片段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你们想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来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屋。(资料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的来历)

韦达是16世纪末的法国数学家,他是第一个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的人。那个时代,西班牙和法国正在进行战争。有一次,法国军队截获了一些秘密信件,韦达利用自己精湛的数学知识,成功地破译了军事机密,帮助法国打败了西班牙。他在破解密码的时候大受启发,认为在数学中,大家也可以事先约定好一套数学符号,表示特定的意思。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以后,引出了大量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后来,韦达赢得了“代数之父”的美誉。

走进名人屋,阅读数学史料,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渊源和“代数之父”韦达的杰出贡献,学生兴致高涨,在惊叹数学的魅力的同时,对数学家的钦佩油然而生,激励了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运用名人名言体现文化味

泊船瓜洲的诗意范文6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与水相邻的城市。城中纵横交错的水路,映照着岸边的桃红柳绿,牵引着城郭中的诗情画意。

扬州之水至柔,洗净了一位位远道而来文人白色衣衫上的尘土,还有他们即兴挥毫后,留在徽砚上的残墨;扬州之水至刚,塑起了史可法不屈的傲骨,冲刷着城破之后,地面上的血迹斑斑;扬州之水至善,用千里烟波远送着鉴真大师坚毅远去的背影,使他用庄严佛号,启蒙了一个东瀛国度;扬州之水至情,润泽了诗人们的嗓子,让他们用纯银般的声音,吟诵起这座城市的风月无边。

因运而生:同生共长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是这个地球上,最早的人工运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遗产。在沿岸灿若珠玉的城市中,扬州却是毫无争议的牵头城市。因为,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像扬州这样,和运河同生共长。

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考察扬州的时候,“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先生说过,扬州古运河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整个中国大运河的发端,作为古运河变迁史上的中心城市和重要枢纽,扬州对古运河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古运河也是扬州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城市徽号,是集扬州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在史书中,这段沧海一粟的简短文字,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两段传奇。一条古运河,延绵千年,开启了人工开挖运河的起点;一座扬州城,风雅连天,书写了落花逐流水的浪漫。

如今,这条河,还是串联起这座城的种种传奇。

就从北向南说起吧,运河扬州段,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邗沟、大王庙。安徽、山西、广东、浙江等地,都有叫做大王庙的庙宇,偏偏在这处,供奉着两位大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史称“吴王”,更因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春秋夫差早在吴越争霸中灰飞烟灭,甚至因为一个卧薪尝胆的勾践,让夫差的名声并不算太好,却只有扬州还记得他开邗沟筑邗城,奠下扬州百代基业;汉代刘濞反叛兵败,落下不忠罪名,只有扬州还记得他煮海铸钱,开启扬州万世繁华。

说来也是奇怪,扬州似乎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的城市。有些在史书中,不遭人待见的王侯,在扬州却有另一番作为,夫差、刘濞皆是如此。但最为出名的,当属隋炀帝。说起这位皇帝,正史中的名声,常和“暴虐、奢侈”联系在一起,开挖运河的功绩,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这位帝王,不仅将头颅留在了这里,还留下一段凄美的传说:他不顾一切,跋山涉水,只为一睹扬州城内,洁白如玉的琼花。任他江山飘摇,只为绝世一瞥,这样的暴君,倒真是让人恨不起来。而他留下的运河,也是扬州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这条河,激起的名人故事,早已不胜枚举,比如康熙、乾隆、普哈丁等等,千古传奇,早已随风飘逝,唯有运河之水,依然清澈如故。

因湖而兴:她比西子瘦三分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扬州其实是略有遗憾的。因为扬州无山,缺少那种登高远望的极阔视野。好在,一个瘦西湖,就可弥补了一切先天的不足。

妙就妙在这个“瘦”字,不是小,也不是巧,偏偏这一弯瘦瘦的湖水,就引发了诗人们无尽的遐想。

先说说这一首吧,“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作者汪沆,是杭州人,照理说,是看惯了江南那片圆润湖水的。到了扬州,眼见着这片清澈,却不得不提笔写来了。

中国的景点,大多沾有文人气息。好的山水,也总引得诸多文人纷至沓来,引笔泼墨。文人的这种集会,有个很文雅的名字:修禊。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

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流觞曲水,留下名垂青史的《兰亭序》。而红桥修禊能与兰亭修禊齐名,那是因为次数较多,共有三次,主持者皆为当时的名士,参与者多达近万人,规模、影响达到极致。

之所以提到修禊,那是因为红桥,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仅仅是其中之一,就有如此大的人文风景。再说点别的吧,比如宛如莲花,盛开在水面之上的五亭桥,相传月明之夜,水中竟能摇曳着十五个月亮;再如二十四桥,当你踏上白石台阶时,耳畔是否会飘过,那若有若无的玉人吹箫之声?至于那桥畔的红芍,若你不来,年年为谁盛开?

因江而名:千古瓜洲成“诗渡”

运河往南,就到了长江边上。隔着江过去,就是江南了。那里,有烟雨,有桃花,有小桥和人家。还好,扬州还有一个瓜洲,还有一个叫做“瓜洲古渡”的渡口。曾有人说,光是“瓜洲古渡”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首韵味极深的诗。这里的古渡,也可称为“诗渡”。天下的诗人,都应该到这里来,沾一沾诗意。如今,在古渡公园中,有一道长长的诗墙,上面写满了历代诗人咏颂瓜洲的诗词,诗句优美,就连书写者,也都是名家。别处有这么一两首,就足以笑傲文史了,而在这里,竟有数百首之多。

唐朝有名气的诗人,大概有一半到过扬州,杜甫虽然只留下一句“商胡离别下扬州”,但刨根问底,似乎也能寻觅出他当年来过扬州的影子。咀嚼大家的诗句,你可以想见,那时候的扬州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唐代诗人眼里的扬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九里楼台牵翡翠”。

作为历史见证的瓜洲古渡,那是白居易绵长悠扬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那是王安石思乡情切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是张若虚冠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