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课件范例6篇

泊船瓜洲课件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1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词体裁短小而魅力无穷,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导入,自主了解诗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采用“以图说诗句”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表达,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所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配乐,让学生融入浓郁的教学氛围中,然后出示本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当然,最好让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完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引入本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幅图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步骤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说过,“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想要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心灵的,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结束导入后,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我们的诗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让学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首诗的。这样就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吟诵诗文,合作赏析诗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1.反复咏吟,体会节奏、韵律

诗歌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的一大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让学生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根据录音划分本诗的节奏。

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节奏是“二二三”。明确节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图片再进行情境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合作探究,感受诗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感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千锤百炼为一“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绿”字的来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长知识。以此让学生了解“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 “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还”字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学中虽有教师引导,但还是得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

三、展开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2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生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意境比较优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

1 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古诗词文章一般都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古诗下面对难理解的词语标了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描写古代的文章,如《七律・长征》一文,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我通过班级的白板播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铁索桥的惊险悲壮视频,以及红军过草地,过皑皑白雪的覆盖的雪山,让学生目睹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再如,教学《天净沙・秋》一词,前两句诗描写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六个图景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抽象的诗句变成直观的图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有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泊船瓜洲》写出了王安石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联系生活,体会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子吟》一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根本没穿过破衣服,更别说是缝缝补补的了,孩子们对伟大的母爱领悟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照顾我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带我们上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甚至是下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多等一分钟,她们宁愿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上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是一小时,任凭风吹雨打、太阳炙烤,她们无怨无悔,为我们默默地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这伟大的母爱,为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天回去都帮父母分担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至少完成一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才是对这首诗真正的领悟。

3 改写古诗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仿写或改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通过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古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写古诗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将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有学生写道:55岁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应皇帝之招,赴京上任为官,晚上,他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边,远望家乡南京钟山,虽然瓜洲与京口仅一江之隔,而京口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借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乡,这次上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4 吟诵古诗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表达的意思不是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读”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古诗不像现代文这么通俗易懂,学生普通对古诗有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愿吟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古诗流露出来的深刻含义。

5 表演古诗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或许每位教师都尝试过,但大家未必尝试过分角色表演古诗。表演是一门艺术,要想表演的好,首先要对“剧本”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古诗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引导两位平时关系十分密切的同学来表演李白和孟浩然,表演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那依依惜别的情景表演出来,通过此次的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终身难忘。

6 即兴作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把古诗背下来并默写,其实学习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古诗作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古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读和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画能力,为古诗来个即兴作画。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引导孩子们想象大人们男耕女织,孩子们喜爱劳动,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场景画下来,学生在作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融合了知识、哲理、情感于一炉的传统文化精华,教材中的古诗中,荟萃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写景状物、咏人抒情等。传统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字的背诵,轻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3

一、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诗人的患想感情

一首诗的产生,总有它的时代背景。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不同,文风自然也就不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要适当地对作者、对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便于学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果能对作品所处的时间段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对作者主旨的理解就不会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学习古诗首先得了解时代背景。如,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因永王磷案,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走到白帝城的地方传来了皇帝的赦免令。他非常高兴,随即坐船返回江陵。这首诗表达诗人返回途中的愉悦心情。学生了解了这一背景后就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到白帝城,又为什么返回江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喜悦之情。这样适当点拨,使学生很快得就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二、对比激思,加深理解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维,是提高思维的好的途径,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和深化理解的途径,可以对诗的意象、艺术技巧、风格、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或就一点进行比较。例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泊船瓜洲》和《游子吟》这两首古诗写成的朝代不同,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两首古诗都表达了一种真挚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这首诗是诗人路过瓜洲的时候,怀念金陵故居而写的,诗中流露出诗人真挚的思乡、爱乡之情;《游子吟》这首古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有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揭示了伟大的母爱。因此,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诗里表达的真挚情感,可使其受到思乡爱乡、孝敬母亲及家人的人文教育。

三、反复诵读,用心体会语言美

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又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旦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了语言的音韵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正因为如此,对诗的语言的品味就成为了读诗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去品味古诗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在诵读过程中,笔者注意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魅力,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如,笔者在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全诗,看看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学生很快找出是“喜”字。笔者接着说“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笔者接着让学生抓住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古诗,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诗句又是怎样表达“喜”的感情的。学生通过自学、互相交流,体会了“喜”字表达的多重情感:一喜叛军得以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之精妙,可谓一字重千金。

四、入情入境,想象古诗的意境美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4

然而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适时利用文字、图形、图象、音频等直观手段,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使我们的古诗教学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

一、创景设境,理解诗意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风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画面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想象,进入诗境

诗是抒发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不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登鹳雀楼》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一个个广柔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黄河远去,滔滔入海----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启发想象力,陶冶情操。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就会越读越觉的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境,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接着,演示“诗人更上一层楼”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体验,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三、音乐感受,品味诗情

古典诗词,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感。由此可见,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吸收。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诗人与老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当古筝乐曲《送别》音乐响起,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丰富的想象,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四、启迪思维,深化诗文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首好诗,其动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无字句处有华章”,因此,教学古诗不能只停留于教“有字”,更要善于教“无字”,通过点拔,使学生“有中见无”,再通过激励,使学生“无中见有”,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简处求丰,使学生“运其才智”,由表及里,一叶知秋,领悟诗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的教学效果。

五、彰显人文,领悟诗魂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古诗教学应充分挖掘它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质修养。如《泊船瓜洲》和《游子吟》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思乡、母爱伟大之情,要让学生受到思乡爱乡、敬母孝母的人文教育,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首先用视频播放:“江南乡村的春景图”,课件中着意渲染江南的美丽,突出“绿”字的神韵,把学生带到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己心去体味诗人的那颗心,以己情去领悟诗人的那份情——思乡爱国、爱国报国、报国受阻的焦急而忧愤的思想感情。紧接着再设问:“当你身在异地又感孤寂无援时,面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家乡,你的心情怎样呢?最后播放诗人隔江吟诵诗句的场景,让诗人那颗思乡爱国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幼稚的心田。

教学《游子吟》时,课件播放场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借着油灯的微光,眯着眼为子女缝制衣服,密密的针脚作为特写让学生体会母亲深深的爱意。最后利用视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由于视频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点燃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的真爱,培养感恩之情。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5

一、表情朗读增强语感

这种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应该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有很多种,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投入了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语感就能增强。比如《第一场雪》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像“银条儿”“雪球儿”等,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玩味,才能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直觉思维,也就形成了表层意义上的语感。

二、比较、揣摩用词,训练语感

朗读,伴随着思考;揣摩,专注于思考。语言有味,有意味,有情味,有韵味,通过朗读可以出味,通过揣摩更可见味。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可以让学生去比较,如果改成“过”“满”“入”这些字好吗?然后揣摩每个词的韵味,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得出“绿”字在诗里更有意境。等学生学会了这样去比较、揣摩词语,并养成习惯,语感也随之形成了。

三、在阅读中丰富语感

从培养语感的角度来说,博览是积累语汇和熟悉语言的有效方式。用语言文字记载的东西,有各种文化、语体和语言风格。因此,学生语感的培养只靠教材上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博览群书,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语感的训练范围。

四、积淀语文知识,深化语感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6

一、创设学生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效果甚佳。因为逼真的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活动,继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

1.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只有联系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们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情境,引发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培养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主动性。

以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的教学为例。教学这个内容之前,我布置每位学生从家里带1~3本自己最喜欢读的课外书到学校来。上课时,我让同学们将带来的书都摆放在自己的桌面上。然后让学生按座位顺序轮流上讲台介绍自己带来的书,其他同学在下面用心听并做好相关记录。介绍的内容主要如下:(1)书的名称、书的作者;(2)书的主要内容,含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等。

2.创设角色化的口语交际情境

创设角色化的口语交际情境,主要是指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引导学生采取表演的方式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中某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揣摩这个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设计台词和相应的动作等,然后扮演这个角色,以此激发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浓厚兴趣。

比如,某位学生要扮演《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孔子是谁?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面对两个小孩子的提问,孔子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如何?这些都是学生在扮演孔子这个角色前要弄清楚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扮演孔子这个角色必须表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往往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并在特定的氛围中顺利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二、加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者王占馥曾说:学生的“思维越明晰,口语表达越清楚,越准确;思维越深入,口语表达越有深度,有分量;思维越灵活,口语表达越新鲜,越有独到见解。”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加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力度,既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核心。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品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品质,就是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速度,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能力。表现在口语交际中,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或者命题要求迅速组织语言材料,及时准确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笔者曾经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思考和抢答,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快速的状态,取得了极好的口语交际教学效果:(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人?其中,谁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