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古诗范例6篇

泊船瓜洲的古诗

泊船瓜洲的古诗范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下面以《泊船瓜洲》为例谈谈古诗朗读教学。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如果读成平音jiä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⒈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⒉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⒊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泊船瓜洲的古诗范文2

京口,古地名,在长江下游南岸、今镇江市北固山下,其北临大江,南据峻岭,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在王安石生活的北宋时期,京口、瓜洲(今属扬州市)是长江两岸的重镇,诗人从江宁(今南京)进京(汴京,今开封),必须要从江南的京口乘船渡江至江北的瓜洲,这便是《泊船瓜洲》写作的地理背景。

而到了辛弃疾写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南宋时期,国家已是山河残破,词人登上京口的北固山,在北固亭前俯瞰长江,百感交集,他无心关注春风、明月,心中卢斤怀的都是天下大事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说的是最初营建京口的孙权。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已称霸江东的孙权在镇江北固山的前峰营建京城,并将大本营从吴(今苏州)迁来。京城即后来的京口。在孙权坐镇京城的三年多时间里,先后发生了赤壁大战、刘备借荆州、孙刘联姻等重大历史事件,因此,毫无疑问,京口不仅成就了孙权的伟业,也是促成三国鼎立的一个关键地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京口历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南朝宋武帝刘裕,“寄奴”即刘裕的小名。东晋南渡后,京口作为军事要地,称“北府”,东晋著名的精锐部队“北府军”(曾赢得淝水之战)就驻扎于此。刘裕最初只是北府军中的小人物,后因率北府军在京口起兵讨伐篡位称帝的桓玄而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实权。掌权后,刘裕曾两度北伐,一度收复洛阳、长安,建立了丰功伟绩,因此被一心抗金北伐、收复国土的辛弃疾赞为“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列举的这两个英雄人物,都来自偏据东南的政权。京口自建城以来,就是建业(今南京)的门户锁钥,所谓“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因此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宋,对京口的倚重均要胜过其他朝代。

与京口地区有关的古诗词,并不仅此两首。光出自名家的就有陆龟蒙的《京口》、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杜牧的《润州二首》、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文征明的《金山寺追赋》、唐寅的《春日与乔白岩游金山》、孔尚任的《北固山看大江》、乾隆皇帝的《题文征明金山图》……有趣的是,还有一首高丽王朝诗人李齐贤的作品――《焦山》。

泊船瓜洲的古诗范文3

古诗是美的,古诗美,美在它的简约,美在它的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却蕴涵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古诗教学也应当是美的――简约明晰而又灵动智慧的美。

古诗“言约而意丰”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疏通文句”时不能停留于“面面俱到”式的“翻译”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教学“散而不乱、细而不碎”呢?

一句话――抓诗眼!

我们说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诗眼”是全诗中最精彩是最传神,最能表现诗文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是“诗人眼睛看大千”,是“诗人的视角”。往往一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若能敏锐的抓住诗眼、词眼,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显得大气智慧,避免了单调的逐句逐句的讲解,致使古诗的教学支离破碎。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有“中国诗诗眼”的美誉。安史之乱后,中原百姓沦入深重灾难之中,已中几年进士的张继还没来得及被任用。在这种情况下,他来江南游历,足迹遍布会稽、吴郡一带,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没有官职,生活艰难。就在这种国难身贫的困境中,张继那漂泊无依的小船来到了枫桥之地。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边,感物伤怀,残月、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他提笔写下这首《枫桥夜泊》。一个“愁”字乃全篇诗眼所在,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一位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在教学《枫桥夜泊》一文时,笔者始终围绕这个“愁”字作文章:

1.抓住“愁”字,初悟诗情。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此时情感的字(愁)――开课伊始,便先抓住诗眼。.

(2)诗人为什么愁,我们来看看诗题。

(3)泊”是什么意思?为何夜泊枫桥?(适时的穿插介绍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游子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让学生走进张继的内心之中。)

(4)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全诗。

2.从“愁”字引出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张继的生活,看看哪些词句你体会到愁?

(2)读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时,你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描述你脑中的“江枫渔火”。

(3)读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夜半钟声到客船”,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你们看到月落乌啼的画面,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但是在作者的家乡,他和亲人,他和朋友却有过怎样温馨的画面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看到的情景写下来。(生写话并描述想象的场景)

(5)师引: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但此时这样美好的一切却全被这钟声敲碎了。这里没有鸟语花香的美景,有的只是――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这里没有亲人熟悉的面容欢乐的笑声,有的只是――

生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里没有家乡的畅快,有的只是游子的满腹愁绪啊。一个字:愁!

生齐读全诗

……

诗是美的,想象是美的。通过想象,训练了语言,让学生感受家乡生活的温馨美好,理解诗人的游子的愁绪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从“愁”字出发,课外延伸,学习《泊船瓜洲》。

(1)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请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学这首诗。(出示《泊船瓜洲》)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提供作者生平简介。

(3)在理解诗意基础上,思考:这一首诗与《枫桥夜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4)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诗。

泊船瓜洲的古诗范文4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学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所以,自主学习要注意讲究科学性。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尝试探索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合作,学会了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变革的标识,这是一种好的方向,至少它转变了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误区,但是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另一种新的教学误区出现了――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学。

其实自主学习是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自我意识。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我要学”,还要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责任感。而自由学,是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独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果以课改为由,在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完全放手的话,学生必然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自己也会找不到位置,成为学习过程的旁观者或报幕员。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幕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导演,戏自然唱不下去。一旦导演没有位置或感到彷徨,那么再好的演员也很难出戏。自主学习与自由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教师在学习前、学习活动中、学习结束后,都给学生所需的帮助,与恰当的引导。只有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学生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以主体身份去探究、去合作。

在一次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研中,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用心良苦的进行了教法设计,于是呈现出了以下片段:

教师激情地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利用手中收集的资料和文下注解,自主学习这首《泊船瓜洲》。一会儿,老师找同学汇报,看谁学得最认真,理解的最透彻。”

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在认真地读,有的在认真查阅,还有的在认真思考……。半堂课过去了,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评价着发言的学生。教师精彩的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些善学习、会学习的孩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学习中的小主人!”

一节学生绝对唱“主角”的课结束了,似乎把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理念落实的很好,但细心观察的听课教师不难发现:整节课,诵读很好的学生竟然一个字没写,查阅理解透彻的学生却没开口读过这首诗。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自主学习吗?不是的,这是学生的一种积极却有些茫然的自由学。

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认知监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状态进行自我审视和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整体的协调。

同样的一节课,另一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老师真想亲眼目睹一下,当年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一幕,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看谁能够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古韵古味的“王安石”,让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看看当年王安石泊船瓜洲的风采。为了演好当年的王安石,学生紧张地做准备工作。具体表现为:一会儿,查阅资料静心思考;一会儿,放声朗读体验诗的节奏;一会儿,练习书写争取美观大方;一会儿,又琢磨动作及应有的神态。虽然顺序不一致,但每一位学生都在努力全面构思。

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人物诠释的优劣,并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的阐述。

泊船瓜洲的古诗范文5

一、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古诗的诗意。让学生在朗读中开动脑筋,再现古诗中的情景,并让学生揣摩古诗的字里行间的思想与情感。如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接着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一边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银河从高远的空中落到了人间。然后睁开眼睛再交流一下闭着眼睛时好像看到了什么。最后,出示实景让学生观看体会,加深对古诗意境的领悟。

二、赏析词语进入意境

许多古诗中的一些字、词由于用的精妙,给人以含义深刻、情感浓厚、色彩鲜明之感。正因为这些原因,许多古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诵读,成为佳作精品。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指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推敲,进而进入古诗的意境。比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换字、词对比一下,学生自然就能从一个“绿”字领悟到整首诗的意境。其实这首诗是描绘的是一幅绿满江南的春天的景象,万物充满生机,如画一般。

三、画面再现、语言渲染、音响渲染进入意境

其实,古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当单独的一两幅画面不足以表现诗歌的意境时,教师贴切、优美的描述语言和声音的渲染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能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情境,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享受。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通过简笔画描绘了诗人站立船头、远望故乡群山的形象,并以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渲染了那种宁静的月夜。诗人思乡的感人情境,在图画与音乐的交互作用和教师的一段深情的描述中,把学生连同老师自己一起进入了诗境,真切地体会了诗人思乡的情感。

四、表演入境

有些诗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意境。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想象出诗人吟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着哪儿吟这首诗的,然后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照着诗来想想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或者江岸,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觉得此时自己就是诗人,最后让学生来扮演诗人,把自己立在船头或者江岸,眺望江南,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从而领悟到了诗情。

五、展开想象进入诗境

古诗中经常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这样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象,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中已有的景象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在大脑中再创造一个新的景象。这样的想象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行诗用举手可摘到天上的星星的夸张手法来写楼的高。教学时,启发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楼的高,渐渐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六、给诗配图,进入诗境

许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描绘的画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最终获得美的熏陶。比如教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荷花图。学习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插图,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把诗中的美表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的内心感受,受到美的熏陶。

七、联系生活实际入境

我尽量去调动学生的一切生活经验,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中,使自己变成诗人,把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统一起来。例如;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懂得农民种粮食的辛劳,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说说夏天的感受,再想象农民在烈日底下劳动的艰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意。

八、运用电教媒体,进入诗的意境

泊船瓜洲的古诗范文6

一、总揽单元,高屋建瓴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需要先总揽单元目标,形成单元课文整体知识系统,明确语文单元课文要点,从单元整体高度把握预习,减少预习弯路,从单元课文整体特征入手,选准角度思考单元课文,对单元课文进行对比总结。在把握单元课文整体特征时,要辨别单元课文体裁,立足单元课文特征和要素,以便在预习时对症下药。如,应用文预习要把握课文的基本格式和写法;记叙文预习要把握事件发生、事件发展、事件结局;说明文预习要把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议论文预习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如,在预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首先要知道本单元有《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是选编诗词及散文,单元整体表达了游子们在外思乡怀乡的情感。

二、了解背景,体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可以先从课文题目入手,题眼即文眼,通过分析不同题目,提炼出题目中的暗示信息,抓住作者写作课文的目的,作为语文预习情感体悟线索。同时,学生还需要对课文作者进行了解和熟悉,深入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辅以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理清课文作品风格,把握课文作品背景,深入思考,感悟课文作品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中,学生通过查阅和整理作者相关资料,分析作品时代背景时,还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课外知识。

如,《泊船瓜洲》写出了在瓜洲随船停留时,诗人遥望家乡,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乡的惆怅之情;《秋思》表达了诗人在洛阳给家人写信时,感叹信短情长、无法尽诉的无奈之情;《长相思》表达南方将士在北方戍边打仗,在风雪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念家乡之情;《梅花魂》表达出老人在异国他乡,以梅花为寄托,表达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桂花雨》写出了作者对摇花乐的深深回忆和怀念;《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作者印象中故乡的美好生活。

三、分析提示,找准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学习目标和课前准备,这些可以看做是课文预习的自读提示,即预习提示,成为学生预习课文之钥匙。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整合这些信息,整体把握课文作品中心思想、写作背景,反映课文作品的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让学生在预习提示下,了解课文作品,找准预习方向,带着信息预习,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

如,《古诗词三首》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生平,识记诗词中的生字,体会诗词借物抒情的写法,感受诗人思乡之情;《梅花魂》把握课文前后照应和首尾连贯特点,带着感情色彩朗读课文,找出梅花主线,体会老人眷恋祖国情感;《桂花雨》结合前面所学两篇回忆类课文,立足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听长辈讲述家乡故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小桥流水人家》预习学习生字词,感受江南美景,学习作者课文描写方法,感悟作者爱乡之情。

四、研读课文,顺藤摸瓜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的最后一步就是研读课文,顺藤摸瓜。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以质疑学习态度,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把握课文预习的度。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顺藤摸瓜,预习中思考课后练习,在预习中“心中有数”,带着质疑和问题上新课,听教师的课堂教学,寻找问题答案,绽放课堂教学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