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例6篇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6-03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教学计划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的选择、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所以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需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目前国家对于土木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生打好基础后,可以较宽地适应大土木专业内部的各个方向。宽口径就需要学习的课程多,厚基础就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国家的要求跟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独立学院的资源有限,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要使学生学的内容既深且多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强非常困难。

对此,一些独立学院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提出了“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推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按照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

从这些院校的办学目标看,其主要倾向为基础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这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土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在达到国家专业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其课程设置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即理论知识课时适当减少,实践类课时适当增加。

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看,市场容量最大的是施工、监理岗位,而设计岗位容量较小,同时,大部分的设计单位基本不招收三本的学生。从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历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大部分的学生确实流向了施工单位。

因此,独立学院土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理论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力度,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确定,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4学年分为2个方向按建筑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分班学习。建筑工程方向的总学时为2946学时加28.5周实践类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安排在第4学年,时间太短。学生在第7学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人生大事而无法安心学习,而第8学期又要做毕业设计无法排课,所以第4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无法有效完成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

2.课程太多,课时太多。这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矛盾。现代社会对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都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如果学生的课程设置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太多,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埋头读书的书呆子,或者使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同国画里需要留白一样,上课不应该排满周一到周五的所有时间,应该适当减少课时以给学生留出仰望星空的时间。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合理的学时安排,是一个关键问题。

3.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多数学生到施工企业就业,需要补充施工知识而减少理论知识,而少数学生要考研需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而原有教学计划尽管课时多,但对多数学生最重要的施工类课程还嫌不足;同时尽管理论课时多,但也无法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三、新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原有培养方案课程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其中有些课程对三本的学生太难,有些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进行了较大改变。

学时减少的课程:流体力学由50学时减少到36学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由54学时减少到45学时;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由70学时减少到60学时;工程经济学由48学时到30学时,并取消了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由72学时减少到52学时;工程项目管理由50学时减少到30学时;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由48学时减少到38学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由2周减少到1.5周。以上课程合计减少了101学时,并减少1.5周课程设计。

合并的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合并为专业实习,时间由3周改为4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合并为钢结构,课时由总计90学时改为52学时,减少了38学时;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合并为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时由112学时改为84学时,减少了28学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合并为高层建筑与结构抗震,课时由总计80学时改为38学时,减少了42学时。

删除的课程:电工电子学(56)、弹性力学(40)、建设项目评估(18)、C语言程序设计(72)、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28)、桥梁工程(32),合计为246学时。

学时增加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由40学时增加到60学时;房屋建筑学由46学时增加到60学时;钢结构课程设计由1周增加到2周。以上课程合计增加了34学时,课程设计增加1周。另外,工程训练由5周改为8周。

另外,任选课里增加了考研专项,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部分专业课程放入任选课。

其课程设置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旧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29%;泛学科选修课为810学时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主干课为420学时并19.5周的实践课共40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选修课为44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2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任选课为306学时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新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32%;专业基础课为392学时并11.5周实践课共3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主干课为393学时并18.5周的实践课共41.5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为41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3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任选课为240学时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

旧计划的总课时为2946+28.5周,新计划的总课时为2405+39周,其中通识课的课时不变,但因为总学时减少了,所以通识课的比例由29%略微提升到32%。其他课程大大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学时。

2.旧计划中泛学科选修课较杂,强调知识的宽口径。新计划中改为专业基础课,去掉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科的学生适当学习一些人文方向的课程,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很有好处,但是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一些人文类课程,甚至于牺牲一些跟土木专业相关但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

3.尽管降低了理论学时,但课程设置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1]。同时也压缩了课时,这就要求选用教材时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尽量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施工类课程的学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房屋的认识并熟悉构造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增加是因为取消了钢结构设计,把简单的设计知识在钢结构原理中讲授,并增加课程设计予以消化吸收;同时把原来5周的工程训练增加到8周,这就照顾了多数学生的需求。

4.通过在任选课里增加考研专项,拓展考研需要的专业课知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需求,应该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5.在第7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少而且学时较短,这样基本上把上课时间控制在10周,留出10周左右的时间可供学生进行以下工作: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工程训练(4周)、实习,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而到第8学期实习;进行考研的学生可以进行考研专项学习,考研专项可以抵工程训练的学分,而到第8学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设想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历来都有宽与专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借鉴苏联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各专业能够快速发挥作用的人才,因此专业划分很细,课程设置非常专门化,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很少。土木专业(建工方向)本身内容多而杂,确实没有精力再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老的教学计划里课时达到了2946,而目前国家要求的上限一般为2500学时,目前总学时为2405也只是刚好达到要求而已;另外三本学院的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这也是无法设置太多课程的一个因素。

同时,从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和国内“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方法看,总的目标是强调专业知识,淡化通才教育。目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经过企业的锻炼后再考取相关职业证书;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模式是在大学就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大学毕业的文凭证书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证书[1]。这两种培养方式都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工程训练,很难照顾到专业的宽口径。另外,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一般采取“3+1”的培养方案,要求最后1年学生必须在工厂进行培训,即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也是很难照顾到宽口径的通才教育。

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点其实跟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同,那么采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做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应该再次反思,是否可以分类培养,对于一本院校(或研究型大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培养更全面、后劲更足的高科技人才。对于三本学院,其培养目标向高职靠拢,但要求比高职学得更深更精,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受制于教育部的要求,一些跟土木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必须保留,如果国家能够再放松一点要求,还可以更加大胆一点,使课程设置更加靠近专业本身,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11-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2

1.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性与操作性都很强,其中设计是前提,操作是实现设计的过程.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对课程的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把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素养的培养融入在思维中,使知识、思维、可实现的思维成为课程的主线,并把该思想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中.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教改指导方针的“接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及其它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根据我省教改成果《网页设计与制作》立体化教材和我校特点,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实践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框架式教学模式,对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按任务进行框架设计、框架支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具体工作,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强化其设计与实践能力.

2.框架式教学模式

2.1框架式教学概述

“框架”在这里有两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网站的总体结构及网页区域中的框架技术.首先,网站都是由相关网页通过“关系”构成,“站点”则是放置各网页及各相关元素的地方;对网站总体结构与站点的结构进行设计是网站制作的前提.其次,网页框架技术是常用的布局网页工具之一,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利用框架进行网页布局,使用该技术实现多个页面同时集中在同一个网页中呈现.因此,网页总体结构与框架技术是网页设计与制作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二种含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中的“概念框架”.建构主义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借用建筑行业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学习过程中通过同伴、成人和有能力的人对其学习所进行的有效干预)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所描述的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习者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习者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习者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一种支持帮助,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使学习者建构、掌握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但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逐渐提高这种支持帮助是逐渐减少的,教师要将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最终能够独立学习.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是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过程一般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

2.2《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框架式教学模式

框架式教学模式的任务首先是从抽象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结合实际进行“任务”整体“框架”设计;然后对各任务框架进行支点设计,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总体框架分三个部分: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站的体系结构,清楚WWW客户机和WWW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过程,初步明白课程所要进行的工作特质.这样,学生能够从整体、抽象的角度去思考网站框架结构.其次,按从抽象到具体逐步细化的思维方式,先确立网站建设的总任务,如设计一个“新疆之旅”专题网站,接着构思总任务下各子任务及相关内容.最后,进入网站建设步骤流程:第一步,网站的规划与设计.第二步,准备素材.第三步,制作网页并形成网站.第四步,网站,第五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在总体框架中,第三部分至关重要,其中第一步“网站规划与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网站的总体结构(网站框架),而网站的总体结构是网站设计的关键所在,是后面的站点建设等知识点与任务能够进行的前提,也就是从任务框架到支点设计的过程.“新疆之旅”网站结构如图1所示.当网站总体结构确定后,即可按步进行搜集、设计、制作各栏目素材、制作网页并形成网站等工作,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有序地进行.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三条主线.

(1)课堂教学主线.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的描述以实例演示的方式从头到尾带领学生学习感受范例网站“新疆之旅”从无到有步步搭建的全过程:从“新疆之旅”网站主题的确立,网站总体结构的设计;到站点结构设计,各种素材的准备;然后是网页效果图,网页模板设计,不同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最后则是网站的与维护工作.这就是完成教学过程的“搭脚手架”与“进入情境”环节工作.由于是课堂授课,老师可以更系统地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实验教学主线.配合课堂教学主线,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开发一个网站作品,即确立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项目任务.学生可以独立探索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应由大到小,从有到无,逐步消解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不超4人,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个性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教学过程可以安排一至二次“作品公开展示评价”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小组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这过程是完成教学过程“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与“效果评价”环节的工作.

(3)网络自主学习主线.学生可以通过如下所介绍的ICT“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或其它教学系统,按照各自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如浏览学习资料、工具操作技能学习、师生或生生互动、作品上传与下载等,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表明,本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发,分析各项需求,提出总体设计任务,细化任务设计,构建网站总体框架与各网页结构.从抽象到具体,再从个体到整体;从整体思维到具体设计与制作技能,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ICT课程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给力的教学环境.ICT(信息通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ICT应用于教学不但作为储存、检索、表达的工具,而且支持人们认知学习、研究探索和协作交流.它打破学校、课堂、实验室的地域范围,使学生与社会及世界相连通.学习者按自己的习惯学习和思考,并从指导者那里获得个别反馈;学习者通过网上交谈、电子邮件、小组讨论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在ICT教学系统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和教材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组织结构.信息技术是这种教学组织结构中的基础,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要建设基于ICT的教学平台,关键是构建好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和应用软件.

课程平台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主教材、电子教案与视频、实验系统”等多位一体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以“问题与任务”的解决为主线,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首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需要,编制任务案例,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案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平台建设注重交互性与灵活性,师生可以通过“答疑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师生都是平台的建设者与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平台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课程平台适合“移动”的学习过程.老师把任务所需素材等资源上传在平台“教学材料”的“课程任务”与“教学资源”等栏目中,让学生按需下载利用;学生把每次完成的操作结果保存在“站点”并上传平台“课程作业”栏目保存,可随时、随地下载使用.

三、结束语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62-02

一、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一味地“灌溉”,更多地考虑有多少时间就讲多少的内容,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消化与吸收”。现在所应用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把原先板书的内容通过演示的方式加以传授给学生,虽然改变了教学方式,但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没有变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见到实物(零部件总成),只能通过一些实物图片对教学内容形成一些模糊的认识。又或者教师在讲授了若干次理论课之后,才安排一次实训课,其实实训课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严重缺少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在理论指导过程当中,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往往当理论课程结课之后,学生依旧无法分辨哪些知识点对自身专业有益,更加不懂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需要用到哪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

以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这门课程其中一个知识内容来说,例如,讲解自动变速器各个挡位的力矩传递路线,仅仅在理论课堂上讲解先是哪个换挡电磁阀工作,之后到哪个元件充油建立油压,然后再到哪个元件把力矩传给哪个元件等等,对于初学者的学生来说,没有实物对照,只靠想象来学习是相当吃力的,甚至不能理解。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更加明显看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对整个专业失去了信心。

二、基于工作^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流程

(一)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立足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相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学习理论知识放到实践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学习职业技能(操作技能)中去,相辅相成,使理论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模式。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实操学习为主导,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技能的学习,解释动作要领、剖析操作规范的实质,在技能训练(实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掌握理论知识,让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真正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操作技能。

(二)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对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实际的工作岗位,边讲解边演示(操作),通过对教学实物、模型、实际操作的演示和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的展示,把抽象无趣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懂、容易做、能理解的东西,使学生达在实物进行操作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的效果。如此一来,使学生既了解了其表象,又认识了其本质,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

项目实际操作要求主要是为了讲解知识点以及演示相关内容,从而针对性地去设计实训项目,做好实训项目的组织工作,并且让学生清楚了解实操的任务时限和具体要求,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整个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实训内容可以是汽车相关零部件结构总成的特称观察、零部件的正确拆装,零部件总成解体后的检测(检验)项目和其正确拆装以及相关测试。实际操作可以采取小组制方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相互促进,也可以采取个人制,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理解去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应更多地给予思考方面的引导,必要时可加以提示,并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各小组相互评价、小组总结交流、教师抽查考试以及教师点评等四个环节。通过各小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来促进团队意识,加强小组间的成员联系,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通过教师的随机抽查考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对相应技能的认识和领会,也同时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式。

(三)立足于工作过程的理实结合一体教学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1.丰富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学习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这门课程,学校需要配备丰富教学的资源,如自动变速器总成及试验台架、ABS总成及试验台架、电控悬架总成及试验台架、汽车整车、诊断仪器等台套数充足的教学设备。同时,还须配备相应的视频、动画作为辅助教学,如果拥有丰富的第一手教学资源,可以让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及零部件原理通过PPT演示或者动画演示加以直观展示,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进而规范操作技能。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现狀启示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即便在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下,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本文将对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实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掌握其发展状况,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国内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普通高等院校按照办学水平可分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大学,针对三类大学各选取一所进行分析,分别为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学生的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清华大学260份,上海大学240份,东北石油大学300份,实际回收了721份,回收率为90.1%;有效答卷675份,有效率为84.4%;清华大学发放的26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18份;上海大学发放的24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01份;东北石油大学发放的3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56份。

据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65人,占总人数的24.4%;大二的学生数为132人,占总人数的19.6%;大三的学生数为216人,占总人数的32%;大四的人数为162人,占总人数的24%。从总体上看,文科、理科、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三所高校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清华大学2015-2016学年度秋季学期文化素质课程分为八个课组,一共开设155门,其中艺术与审美课组开设37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3.87%,文化素质课程还包括新生研讨课和为新雅书院单独开课,除此之外还开设全校任选课111门,其中艺术教育中心开设30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7.03%,远远超出10%的标准;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三个领域五大模块,其中艺术被列入人文类通识课的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模块,共计25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9.85%;东北石油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53门,其中艺术类课程开设6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1.32%。

2.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和师资队伍情况

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发现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即使有管理机构,一般也是挂靠在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校团委等部门。如上海大学虽然成立了艺术中心,但是挂靠在二级院,并未独立;而东北石油大学根本没有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由艺术学院负责,教学管理与督导由教务处负责;但是清华大学却不同于上面两所高校,清华大学1993年成立了艺术研究中心(由原来的音乐室更名),2000年设立了艺术学硕士点,并且在2005年被批准为艺术学一级学科点,不挂靠在任何部门,成为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也成为全国高校学习的典范。

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其中有一题“您认为高校艺术教育是否需要专门的、独立的管理机构?”的选择上,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这一结果也验证了成立艺术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从表1中所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74.2%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设立艺术教育专门机构,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需要设立专门的独立管理机构,不应该把它挂靠在其他的部门,而应该作为与其他部门平行的职能部门独立运行,并进行有效管理。事实上,我国有一些“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对艺术教育能够给予足够重视,设立专门艺术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但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并未设立专门机构,如东北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延边大学等。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较以往,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发展,但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依然没有达到0.15%-0.2%,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有任课教师31人(数据截至2017年):包括专任教师13人、兼任教师18名,其中专任教师中有1名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其余均为学士;其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而艺术与审美课组的很多校选课除了由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授课外,也由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4名教师共同授课,清华大学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有14263人,师生比悬殊,并未达到标准;上海大学艺术中心现有正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16名;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现有教职人员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正副教授53名,讲师39名,助教10名1,上海大学2016年全日制本科生有22799人,师生比为0.83%,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东北石油大学的校选课由艺术学院的老师授课,现有4名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助教1名,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有15815人,师生比为0.03%,距离国家文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

3.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与满意程度情况

在问卷中有两道题是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与满意度进行调查的,各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所持态度与满意度并不相同。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22人认为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有必要,占总人数的77.3%;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的学生有108人,占总人数的16%;有45人认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必要,占总人数的6.7%。

从表3中可以分析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满意程度,其中87人对开设的艺术课程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12.9%;有375人持满意态度,占总人数的55.6%;有66人对开设的艺术课程不满意,占总人数的9.8%;有9人则非常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3%;有138人则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说不好,占总人数的20.4%。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管理问题:首先,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诸多问题相继产生并难以解决。其次,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甚至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很多学校是把其挂靠在艺术学院、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等机构中共同管理。所以,艺术教育的管理应该得到重视和保障。

(2)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譹?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因人设课”现象,或者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单一的艺术品鉴或欣赏课程,忽视其他艺术类型课程。?譺?訛课程结构缺乏综合性:合理的课程结构,需要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譻?訛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若要改变教学方法其关键是教师思维的转换。教学方法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譹?訛教学方法缺乏双向性;?譺?訛教学方法缺少情感性。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其情感性则不容或缺。

(3)师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师资综合素质偏低,数量不足;其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欠佳: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教育教师则相对匮乏,教师的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师资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由于激励政策不公平、激励方式单一,且激励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不高。

(4)公共艺术教育场所与实践基地问题:艺术教育的硬件离不开活动场馆和实践基地,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果没有实践场所,那么对艺术的理解仅处于浅表层次,艺术是需要观摩、体验、亲身实践的。专用场所和实践基地的缺乏,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建设经费和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1.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自身明显的文化特征甚至政治制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格和品位,代表着各阶层的价值观。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有时又不是同步的,表现为明显的滞后状态。

(1)英国伦敦大学的艺术教育

大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英国,英国的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但是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努力,更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广博与实用,并不以获取具体知识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英国的艺术教育是大、中、小学紧密衔接的,为学生进入大学积累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在大学中将艺术课程列入人文课程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英国艺术课程更多强调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更重视学生的艺术感受。

目前,英国大学艺术教育的体现为“大众化”,主要指在大学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人数和开设艺术课程的规模与数量,还包括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对艺术理解的变化。

以伦敦大学为例,伦敦大学最初只有八类学科31门课程,在1837年开始增加艺术课程,诸如绘画、考古与艺术、艺术史等。《伦敦大学法》中规定,伦敦大学下设9个学部(主体),40所学院和研究所(隶属于学部)。其中9个学部中有1个音乐学部,可见伦敦大学对艺术的重视程度。音乐学部是由七个学院组成,均可开设艺术类课程,并且分专业方向设置。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坚持以人为本一直是伦敦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如文学部本科生学位课程就设置了几十门艺术类课程,其大量设置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式课程,充分体现出艺术课程在设置上具有复合性特点,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是伦敦大学的终极目标。

(2)美国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

哈佛大学的校训为VERITASFORTHECHRISTCHURCH,意为“遵循基督教会真理”;体现其最初建立时,仅是一所神学院。而今天,这则校训只保留了“VERITAS”(拉丁文,意即“真理”),成为哈佛大学的永久标志。

纵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了解非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变革,它改变了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哈佛大学艺术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五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1849年,每个本科生必须上学院规定的所有教育课程,共计13门,其中虽未涉及纯粹的艺术教育,但已经将文学艺术兼容其中,重在陶冶学生心灵,促进心智成长;二是自由选修模式:1869年,逐步将本科生全部课程改为选修制,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科目,包括人文和艺术的科目,并在1874年正式把非专业艺术教育列入本科课程;三是集中与分配模式:1909年,本科生在全年16门课程中必须选择6门主修,采取“集中制”,并进行结业大考,其他课程至少6门“分配”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并引进德国的自由选修制和英国的导师制结合,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秩序化;四是通识教育模式:1945年,哈佛大学文学艺术教育模式又发生变化,比如说要求每位学生必修三门课程,即“文学名篇”、“西方思想和组织机构”以及任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五是核心课程模式:1975年,哈佛大学要求除专业课和选修课外,建立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目的使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从1982年-2007年间不断臻于极致。其涵盖七个专业领域,11个类别,共计253门课程。其中,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充,占总課程的1/4,达到63门,而每个学生要求选修的门数占本科全部课程1/4,即选修64门,而一学期结束的课程(半课程)也要达到32门;并非11类全部选修,可以从中选出8类,每类各1门,即8门课作为学生拟主修的学科领域距离最远的。

哈佛大学注重艺术教育本身,并按更换校长实行课程改革可划分为:?譹?訛自由艺术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即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时期;?譺?訛通识教育时期;?譻?訛核心课程时期。无论其如何划分,其艺术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是一致的,更注重自由开放,以满足社区社会的需求。

(3)日本东京大学的艺术教育

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就其学科构成来看,大学在创立之初对理学、工学更为重视,美学不过是文学部的一个专业分支,基础美育尚无从谈起。直到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应在大学设立公共课,即所谓的“通识教育”,来保证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培养。20世纪中期日本风行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的“全人教育”思潮,这种思潮即是在通识教育理念上发展而来的,全人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完美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具体来讲,东京大学审美教育分为两种,即基础审美教育和专业审美教育。在东京大学,基础美育属于通识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部——教养学部。教养学部负责东京大学前两年全部课程(即教养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日本许多大学设立教养部来负责教养教学,而东京大学则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学部,可见对教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当时的课程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及体育五个领域,可以看到,美育课程只是夹在人文科学课程中,并未独立出来。1993年,教养学部实行课程改革,废止了原来的五个领域的划分,重新设立了“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的划分方法。

2005年,东大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还是延续1993年的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三大部分,只不过划分的科目更为精细,具体如下表:

教养学部设立的教育目标,不是以习得知识量的多少或掌握多少技能,而是要实现基础美育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健全的人为目的,这也是设立教养学部的主要目的。

通过对国外三所大学艺术教育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艺术教育思想与非艺术教育思想的理念是一致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都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的,坚持艺术教育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融,如英国伦敦大学的课程设置讲求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将不同学科领域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目的使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日本东京大学教养课程重在培养健全的人。国外的艺术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亲身感受,以培养学生的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最终达到全面均衡发展的人,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2.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艺术教育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精髓,才能形成本国艺术教育特色。

(1)加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无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英国伦敦大学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式课程”,还是日本的“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的课程设置,都在艺术教育内容中体现了感性与理性、逻辑与形象、人文与科技的相互渗透、均衡发展的特色。

我国高校应该重组各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及其相互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同于其他通识课程的特征之一,所以,我们不应仅仅把艺术教育视作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花瓶”,应该把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

西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结构,以美国推行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理论为例,它强调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与美学这四门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并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习艺术的机会。这四门学科并非单独进行研习,而是将四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分阶段传授给学生,并且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艺术教育的学习,倾向于亲身参与,亲身感受;而到大学,其课程设置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主要以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课程为主,而鉴赏类课程一般不提倡开设,主要原因是美国从城乡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普及且发达,提高鉴赏能力并不是大学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大学艺术教育需要探讨艺术及作品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与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与思维方式。

而我国艺术教育并未做到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有效衔接,就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各个高校开设情况也是五花八门,但无外乎有四大类:理论类、艺术作品鉴赏类、艺术实践类、艺术史类,而且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现象,并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并且以艺术作品鉴赏类课程居多,这恰好与西方艺术教育形成极大差异。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根据学生艺术兴趣,与高校实际相结合的,全新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则刻不容缓。

(3)走“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汽车构造 现场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7-01

汽车构造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最基础学科,也是学生专业及能力训练的第一步。后续课程有汽车没计、汽车实验学、汽车理论、汽车工艺学等专业课程,因此,汽车构造课程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传统的汽车构造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性,条件有限,和实际有一些脱节,这种教学可以学到基础的知识,但教学效果一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好专业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打基础,使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汽车构造课程其实就是研究汽车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构造就是研究各个汽车总成及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原理就是这些总成与系统是怎么工作的,本课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如何熟悉和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而汽车是一个非常实际的物品,也是我们所经常看见及应用的物品,这都要求我们有足够的实践学习,最好是结合实物来进行讲解。

1 传统教学的弊端

(1)汽车构造有其特殊性,很多内容要在一个学习上完,而且要有很强的感性认识,传统教学中学生记笔记的方式不很适应这门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由于本课程信息量过大,对速记能力要求较高,也可能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不连贯,而课后学习,会对应产生理解困难,这都给学习本课程增加了难度。(2)一般汽车构造这门课程开在机械原理课程前,学生有些原理还是不清楚,如果仅从书本上来进行讲解,很难让同学们理解,传统的挂图有些抽象,学生也较难理解,这都是我们在以前教学中得出的一些经验。(3)现在也有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相关的教学,老师不用在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减少了粉尘带给老师的伤害,老师可以在备课时把大量的教学内容预先写在课件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还可以结合图片来进行讲解,是很大一个优点。但它同时也存在一个弊端,虽然效率提高了,但信息量会加大很多,有可能属于那种“灌鸭子”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我们知道,车有很多种车型,其实也就是很多种车型,汽车的结构也会有很多种。像我们在汽车构造里所讲的悬架总成它会有很多种,像独立悬架、非独立悬架和半独立悬架,而这些悬架下边还要分为麦弗逊悬架;单、双横臂悬架;单、双纵臂悬架;斜臂悬架;扭力梁悬架;多连杆悬架等10多种悬架,让同学们短时间学明白,掌握是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还容易引起同学们把他们混淆了,这也是多媒体容易造成的一个弊端,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使汽车构造课程更加通俗易懂,使同学们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为以后的专业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组织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术和传统教育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使课程教学更通俗易懂,更要创造便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体系分出三部分,一个是传统教学部分,二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有就是现场教学。

(1)传统教学,还是在课堂进行教学,以前是整个教学的主要部分,但现在应该只是把它看成整个课程的一个小部分,这样就需要更精练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现场教学。把现场教学作为整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是和汽车构造这门课程性质有关,单纯的课堂教学太抽象,所以我们要结合汽车实物来教学,我们的现场教学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将课堂搬入汽车构造实训室,现场进行教学,而且我们每一个组有一个整车作为教学拆解教具,教学过程是随着课堂教学的顺序,从整车到局部总成、系统包括零件进行拆解、安装,并且随着教学过程的结束整车要安装完毕,以供下一个教学循环。利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展开现场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汽车构造主要总成、零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感官认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这都会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等应用在整个课程教学,但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一个课件教学,我们要把几种教学技术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

①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或难以观察的现象可以清晰、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增加了教育的魅力,使学习者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在本课程尤为突出,因为汽车许多部件的结构很复杂,单纯依靠挂图不可能讲解清楚,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学生也会很感兴趣,再结合适当的讲解技巧就能够熟练掌握其结构及工作原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②现代教育技术也要分出三个部分,第一是教学部分:我们可以在课前做好一些多媒体课件,还有就是视频、动漫等这些可以直观的表达的一些技术来辅助教学,还有就是常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这些都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随着近些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教材已远远不能跟上车型更新的步伐,不能指望仅依靠教材来让学生了解汽车业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这些教学手段在这方面的占绝对的优势,它能利用互联网搜索到最新知识,加到多媒体教材中,做到适时更新,从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知识。第二部分是利用教学软件部分:利用相关建模软件,尤其是利用学生在汽车构造前开的三维建模软件课程,像在汽车研发过程用的比较多的软件(CATIA)课,利用课余时间建一些汽车零部件模型、虚拟装配、仿真分析等。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可以去实验中心现场研究,测量数据等等,随着课程的深入,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汽车各总成,甚至是整车的虚拟装配,以致于仿真分析,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汽车构造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三部分是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将课程简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参考书籍、复习资料、相关专业网站等等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都在因特网上,在利用QQ建一个教学群,方便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复习,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

(4)课程后期安排一个汽车拆装实习,进一步强化汽车构造的教学,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继续改革

由于汽车构造课程的特殊性,我们的教学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内容如何来安排从而在总体上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数据结构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信息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基本操作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实现,涉及的概念多、抽象性高、逻辑性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成功地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 独立学院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据有关统计,截至2010年3月25日,我国独立学院数量达到了322所,在校生214.8万人。独立学院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出发提出关于提高《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经过在独立学院的几年工作,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其他学校不同的一些特点。从招生方式来看,独立学院实行招生计划单列,由各省招生部门划定统一的分数线,考生统一填报志愿,我们学校在广东省按本科二批B线录取,在其他省市按本科二批录取。

1.学生两级分化严重,文化基础总体较差。随着一些独立学院办学声誉的提高,有不少学生入学分数接近甚至高于重点线,进校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上课也能明显感到他们精神状态较好。但总体入学成绩相对“一本”学生还是差了几十分。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总体还是偏于薄弱,有少数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几年来,感觉我们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但过于强调个人喜好,偏科现象较严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过于贪玩,“夜猫子”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有时候在学一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内容时,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就上课听两节课,效果可想而知。

3.挫折承受力较差,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一般较好,城镇生源的比例和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部分学生是在相对优越的顺境下成长起来的,挫折承受力和调整能力相对较差一些。有部分学生因为难以承受高考“失败”的打击,常以逃避的方式应对挫折,自暴自弃。还有的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认为进了独立学院“埋没了自己”,整天抱怨不止,但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

4.自我定位不准。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往往自恃清高,自我优越感强。

二、独立学院《数据结构》应用型课程体系结构

1.制定适合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大纲。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在二本、三本招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针对他们讲授《数据结构》这门课不能像给重点大学讲课那样过多偏重理论教学,可以不是特别注重理论性、前沿性,而要放在“实用、够用”上面,放在算法理论结合的算法的设计和开发上。

2.选择恰当的教材。给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开课一般选择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严蔚敏、吴伟民编著的《数据结构》。这本教材编写比较深入,注重算法的设计,但由于实际例题较少,并不完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扎实,而且独立学院学生一般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因此,针对大部分同学的教材必须选择实例较多且理论较为简单的教材,而将严蔚敏等书列为参考书,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钻研。

3.课程选讲内容要恰当。在讲授《数据结构》课程前往往需要先用两周时间对C语言进行回顾温习,对C语言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学生掌握不太好的指针、结构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复习。在学生的学习状态融入后,接着介绍《数据结构》课程内容。展开主次分明,重点明确的教学。在讲《数据结构》课程绪论这一章时,往往把整个学期要讲的内容给出,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了解,更好指导其学生。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而非线性结构又可以分为树形结构和图形结构。

线性结构是数据结构中最常用的数据结构类型,也是后续结构学习的基础,因此要重点介绍,大概花8周时间。树和二叉树是数据结构中数据元素存在的一对多的关系,图是数据结构中数据元素存在的多对多的关系,非线性结构的算法设计比线性结构复杂了不少,学生从线性结构的学习中转为接受非线性结构有一定难度,需要细心讲授。

三、独立学院《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

1.把书本程序补充完整,多给例题程序。数据结构的课程一般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才开课,因此书本程序通常只给出核心代码,往往学生容易理解理论,但写程序就会出现困难。要把书本程序补充完整,而且举例子告诉学生如何补充,以便提高他们编程能力。

2.注意对比讲授。在数据结构中,有很多概念是相关联的,可以联系起来介绍。在讲述每一个内容时,都按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基本操作三个方面来展开。在介绍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的优缺点时,可以对比介绍链式存储结构的优缺点。顺序存储结构执行插入、删除操作的效率低的缺点正是链式存储结构的优点。这样,在讲授新内容的同时又不忘联系前面讲授的内容,使整门课程的内容前后贯通。

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尽可能地用身边的客观问题做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算法。例如: 在介绍栈时,可以用火车调度站和堆放盘子作为例子介绍,一叠盘子堆放好后,拿的时候总是从最上面拿,这就是栈的先进后出概念。讲授队列时,可以用银行面前排队等候取钱的人作为例子,谁先到就先排队、先取钱,不能插队,这就是队列的先进先出概念。在讲授树和二叉树的概念时,结合学校的构成结构来描述树中根节点和子树之间的关系等。

4.多出上机实验题,利用高年级学生助教指导。课程配有上机实践课,每周的理论讲授后进行上机设计操作。布置一些与本周课程相关的设计题,让学生能将当天学到的知识马上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在上机过程中,由于学生太多,必须好好利用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助教,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5.督促学生预习和复习。独立学院学生自觉性往往不够,而《数据结构》又是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每节课都提醒学生要回去复习和预习,下节课通过抽点提问来作为检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讲授到实践到反馈的循环。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以往很多学生都不能通过课程的考核,教学改革后,学生的通过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与质量,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宁正元,王秀丽,林大辉.算法与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